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1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中型陆生哺乳动物保护研究进展
1
作者 聂永刚 张超 +2 位作者 高华窈 刘翰卿 谢冰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9-576,共18页
中国作为全球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包括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雪豹(Panthera uncia)、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等旗舰物种在内的700余种哺乳动物。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 中国作为全球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包括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雪豹(Panthera uncia)、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等旗舰物种在内的700余种哺乳动物。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扩张,许多大中型哺乳动物面临较严重的生存威胁,亟需开展系统性的保护研究。近年来,随着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在哺乳动物保护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重要研究成果,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从行为与生理适应、种群动态与物种共存机制、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协同适应、疾病防控、遗传与适应性进化等方面,系统综述了2010—2025年间我国大中型陆生哺乳动物保护研究进展。展望未来,应加强生态系统及其重要物种的整体性保护研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研发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通过系统阐明环境变化对大中型哺乳动物的影响过程来指导科学的保护管理,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保护研究 行为适应 种群动态 遗传进化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生哺乳动物模式产地的空间分布与保护学思考
2
作者 葛德燕 温知新 +2 位作者 李睿 刘启涛 杨奇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7,共11页
模式产地是物种被人类首次正式描记所依据的标本所采集的地理位置,在生物分类学、系统发育重建和生物进化研究中,来自模式产地的样本被认为在分类学上更可靠,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能更好地代表物种当前的进化状态。此外,这些样本在生物... 模式产地是物种被人类首次正式描记所依据的标本所采集的地理位置,在生物分类学、系统发育重建和生物进化研究中,来自模式产地的样本被认为在分类学上更可靠,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能更好地代表物种当前的进化状态。此外,这些样本在生物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和种质资源保存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中国分布哺乳动物有效种模式产地信息的梳理,开展了其空间分布密度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集中发现区域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生哺乳动物有效种中约42%物种的模式产地分布在国内,藏东南、横断山和台湾地区是我国现生哺乳动物模式产地高度聚集的区域,国内分布现生哺乳动物的模式产地中有超过54%的种类(超过170种)分布在这些区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发现哺乳动物模式产地密度的分析揭示,早期描述的大多数物种的模式产地并不在国内,这与林奈双名法提出后,生物分类学首先在欧洲发展起来有关,同时也与这些物种有更为广泛的分布区有关。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和台湾地区也是1800年以来新物种发现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这与区域内分布大量特有物种、狭域分布种有关。关注哺乳动物模式产地集中分布区域,并加快地模标本和高质量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以及下一代生物分类学者的培养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模式产地 空间分布 基因组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兽类名录(2024版) 被引量:19
4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8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胡义波 葛德燕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在持续进步。在2022—2024年,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与2022年相比,新增42个物种。为了帮助国内外学者全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有效种类及其详细信息,我们对“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及《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涉及的中国兽类物种名录进行了更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记录的兽类有效种类包括58科,263属,73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德华 赵志军 +7 位作者 张学英 张志强 徐德立 邢昕 杨生妹 王政昆 高云芳 杨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7-555,共19页
中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始,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系统研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横断山脉等地理分布区的代表性物种的生理适应性,研究主题包括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冬眠(蛰眠)、水代谢、生态免疫、肠道菌群... 中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始,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系统研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横断山脉等地理分布区的代表性物种的生理适应性,研究主题包括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冬眠(蛰眠)、水代谢、生态免疫、肠道菌群与宿主的能量代谢和产热调节,研究物种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在新时期除了进一步加强对极端环境的生理适应研究外,也需关注大型动物对环境的生理适应,发展新兴领域如保护生理学等,同时要借助多组学技术、同位素技术、遥感技术、红外技术等,加强对动物生理适应的机理性探究。本文回顾了中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主要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适应 体温调节和产热 冬眠 水代谢 保护生理学 生态免疫学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输水明渠野生动物通道监测研究
6
作者 夏霖 许玉 +2 位作者 程继龙 温知新 杨奇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6-703,716,共9页
2018年8月—2023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触发陷阱技术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输水明渠166 km范围内的13座跨渠野生动物通道进行了5年的持续监测。15台红外相机总有效拍摄工作日为19 946 d,获得独立有效照片57 333张,鉴别出兽类5目8科12种,包括... 2018年8月—2023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触发陷阱技术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输水明渠166 km范围内的13座跨渠野生动物通道进行了5年的持续监测。15台红外相机总有效拍摄工作日为19 946 d,获得独立有效照片57 333张,鉴别出兽类5目8科12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二级6种。在水源极度匮乏的沙漠腹地,渠道输水对周边动物具有吸引和聚集作用,渠道上记录到的兽类物种数(不包括啮齿目Rodentia)占渠道两侧分布兽类物种数的85.71%。赤狐Vulpes vulpes的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达到80.90%,其次为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15.50%)和蒙古兔Lepus tola(i4.37%);渠道输水期间,除蒙古兔、兔狲Otocolobus manul、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和偶见种野猪Sus scrofa外,其他8种兽类的RAI均高于停水期,且月相对多度指数高峰亦出现于输水的4—9月。通道的相对利用率分析显示,鹅喉羚和蒙古野驴对S7、S9和S12的利用率最高。本研究首次对水利工程中野生动物通道有效性进行了监测和评价,为未来水利工程相关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设置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明渠 野生动物通道 红外相机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7
作者 李华亮 张熙斌 +6 位作者 李诗川 谭荣 林雪云 冯尔辉 张明军 陈珉 曾治高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5,共10页
为了解红树林湿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所受环境水盐度的影响,2022年7—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两栖类开展2轮夜间样线调查研究。在东寨港的北区近岸、北区近海、南区近岸和南区近海4类红树林湿地共布设49条长200 m的固定... 为了解红树林湿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所受环境水盐度的影响,2022年7—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两栖类开展2轮夜间样线调查研究。在东寨港的北区近岸、北区近海、南区近岸和南区近海4类红树林湿地共布设49条长200 m的固定调查样线,各样线间距大于500 m。每轮每条样线采取每日19:00—24:00调查1次、重复3天次的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的物种多样性低,仅分布有海陆蛙(Fejervarya moodiei)、泽陆蛙(F.multistriata)、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和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5种;海陆蛙是该湿地两栖类的优势物种(占95.23%),也是近海红树林湿地中唯一能见到的两栖动物,而在近岸红树林湿地中还能见到其余4种;环境水盐度降低了海岸潮间带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与两栖类多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上,扩散活动促使红树林湿地的近岸生境有比近海生境明显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而水盐度则使两栖类多度在北区近海生境中显著最低。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海南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增补了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的生态资料,将有助于未来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海陆蛙 水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明军 颜文博 +2 位作者 曾治高 毛全盛 王琦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0,共11页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相对多度和网格占有率较高。人类活动对区内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影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沿海拔梯度从低到高呈中峰模式。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园内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完善了园内哺乳动物编目信息,为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规划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编目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氏盲蛇蛉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9
作者 苏胜荣 李泉 +3 位作者 申荣荣 郭胜 刘浩武 孙晨蕾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6,共5页
安徽黄山地区发现一种盲蛇蛉,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描述其雌雄虫和外生殖器形态特征,初步研究其羽化、取食、交配及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盲蛇蛉鉴定为阿氏盲蛇蛉Inocellia aspoeckorum Yang,其成虫在室内取食玉米Zea m... 安徽黄山地区发现一种盲蛇蛉,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描述其雌雄虫和外生殖器形态特征,初步研究其羽化、取食、交配及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盲蛇蛉鉴定为阿氏盲蛇蛉Inocellia aspoeckorum Yang,其成虫在室内取食玉米Zea mays、红薯Ipomoea batatas等植物,雌雄虫以颠倒姿势交配,雌虫在交配3 d后用尾部针状产卵器左右探测,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将产卵器插入缝隙中产卵。研究结果填补了阿氏盲蛇蛉生物学研究空白,可为蛇蛉目昆虫生物学的观察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氏盲蛇蛉 蛇蛉目 形态特征 生物学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副黏病毒生物学特性及野鸟在其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乔乔 韩姝伊 +4 位作者 王业 王继谱 高思潮 何宏轩 李文超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90,共5页
禽副黏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es,APMV)在环境中的进化潜力较大,新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不断从野生动物中被发现。其强毒株禽副黏病毒1型,又称新城疫病毒,因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而受到广泛研究,但目前缺乏对APMV弱毒株及其在野鸟中传播方... 禽副黏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es,APMV)在环境中的进化潜力较大,新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不断从野生动物中被发现。其强毒株禽副黏病毒1型,又称新城疫病毒,因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而受到广泛研究,但目前缺乏对APMV弱毒株及其在野鸟中传播方面的研究。随着病毒监测范围的扩大,在野鸟或其他野生动物群体中不断发现一些新APMV血清型和基因型,且这些低致病性毒株在家禽体内经几次传代后可变成高致病性毒株。因此,关于野鸟在禽副黏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及跨种传播机制研究非常有意义。论文全面回顾了APMV的发现与流行、基因组及编码蛋白特性、毒力与致病机制及野鸟在APMV传播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进展,为APMV的研究以及科学防控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副黏病毒 流行 基因组 致病机制 野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孪生网络的野生动物单目标跟踪方法
11
作者 殷子璇 赵亚琴 +3 位作者 肖治术 肖文宏 虞秋萍 许智皓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3-543,共11页
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监测对于维系生态平衡、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及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监测主要通过无人机机载相机和固定的红外相机来捕捉动物的自然行为。然而,由于野生动物行为... 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监测对于维系生态平衡、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及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监测主要通过无人机机载相机和固定的红外相机来捕捉动物的自然行为。然而,由于野生动物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在实际跟踪过程中,常会出现目标较小、多尺度变化以及动物身体被遮挡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孪生网络的动物目标跟踪方法,将跟踪问题转化为相似性学习问题。在孪生关系网络(SiamRN)的特征提取阶段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包括串联窗口自注意力运算和滑动窗口自注意力运算,增强模型对小目标的精准跟踪能力。同时,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引入降低了网络的参数量和复杂度,提高了运算效率。在公开数据集和自制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野生动物跟踪方法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分别为0.698和0.928,优于主流的孪生网络跟踪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跟踪和定位野生动物目标,实现野生动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目标跟踪 野生动物 孪生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猕猴海南亚种体质量与血液生化参数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12
作者 刘保臻 王军 +4 位作者 孙瑞萍 伍乘风 赵鑫源 赵建国 袁靖丽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7,共11页
目的比较猕猴海南亚种(Macaca mulatta brevicaudus)的体质量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后续实验动物培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陵水南湾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的180只野生猕猴海南亚种(雌性和雄性)为对象,使用电子秤测量其体质量,同时采集猕猴... 目的比较猕猴海南亚种(Macaca mulatta brevicaudus)的体质量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后续实验动物培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陵水南湾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的180只野生猕猴海南亚种(雌性和雄性)为对象,使用电子秤测量其体质量,同时采集猕猴血液样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RBC、HGB、WBC、PLT等),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指标(ALT、AST、GLU、BUN等)。数据分析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猕猴的体质量及血液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成年野生猕猴海南亚种中,雄性体质量显著高于雌性(P<0.05)。然而,雌性和雄性猕猴的全血细胞计数结果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雌性和雄性猕猴海南亚种之间乳酸脱氢酶(LDH)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生化指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得了野生猕猴海南亚种体质量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基础数据,为后续猕猴海南亚种实验动物化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海南亚种 野生动物 体质量 血液生化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价值研究进展
13
作者 曾思怡 何远思 +1 位作者 张旭 王代平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2期770-778,共9页
珍稀濒危动物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不仅在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社会中也具有显著价值。本文综述了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价值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其研究历史、定义与分类的演变,并构建了综合分类框架,以展示珍稀濒危动物... 珍稀濒危动物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不仅在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社会中也具有显著价值。本文综述了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价值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其研究历史、定义与分类的演变,并构建了综合分类框架,以展示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价值的多维属性,并总结了价值评估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在使用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具有吸引力的大型动物,而对其他物种的关注较少。在非使用价值方面,研究发现其大小受到人类社会特征(如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及动物自身特征(如外观因素、濒危程度)的显著影响。此外,研究还综述了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与生态学的跨学科方法,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当前价值评估尚不全面,应拓展评估范围,平衡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的研究,以支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动物 生态价值 价值评估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窃啮亚目(昆虫纲:啮目)昆虫化石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升 杨霄玥 +2 位作者 任东 姚云志 白明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0-448,共9页
窃啮亚目是啮目最古老的类群,在100余年的啮目化石研究史中,共记录了7科41属67种的窃啮亚目化石记录。本文回顾了世界窃啮亚目化石研究进展,整理了目前已发表的窃啮亚目化石名录、地层分布及地质年代,并提出了该类群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对... 窃啮亚目是啮目最古老的类群,在100余年的啮目化石研究史中,共记录了7科41属67种的窃啮亚目化石记录。本文回顾了世界窃啮亚目化石研究进展,整理了目前已发表的窃啮亚目化石名录、地层分布及地质年代,并提出了该类群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虫目 化石 昆虫 系统分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猪脂肪细胞产热分子特征研究
15
作者 韩煦 彭渝 +3 位作者 张立兰 刘田侠 李红强 陶聪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96-4808,共13页
【目的】探究藏猪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s)和米色脂肪细胞(beige adipocytes)在产热激活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为脂肪产热机制及仔猪抗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藏猪脂肪组织中分离基质血管组分(SVF)细胞,... 【目的】探究藏猪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s)和米色脂肪细胞(beige adipocytes)在产热激活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为脂肪产热机制及仔猪抗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藏猪脂肪组织中分离基质血管组分(SVF)细胞,分别诱导分化为白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用5μmol/L毛喉素(FSK)处理24 h激活产热,试验共设置5组:未经处理的SVF细胞组(C)、白色脂肪细胞组(W)、FSK处理的白色脂肪细胞组(WF)、米色脂肪细胞组(B)、FSK处理的米色脂肪细胞组(BF)。采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2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合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代谢通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关键基因表达。整合藏猪体内冷刺激数据与米色脂肪细胞体外产热模型(BF vs B),筛选共表达的产热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FSK处理显著改变了白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主成分分析(PCA)和热图显示,FSK处理前后细胞基因表达模式明显分离,其中米色脂肪细胞对FSK的响应更强烈。米色脂肪细胞经FSK处理后共有1514个基因上调表达、1544个基因下调表达;白色脂肪细胞经FSK处理后共有815个基因上调表达、1096个基因下调表达。G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米色脂肪细胞的上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脂代谢(如脂肪酸氧化)、cAMP信号通路和免疫相关通路,且富集分值高于白色脂肪细胞。与处理前相比,FSK处理后两种脂肪细胞共有485个上调和525个下调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富集于cAMP、AMPK和PPAR等产热相关通路,下调基因富集于脂肪合成通路(如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SK处理后白色脂肪细胞中KLF 11和PDK 4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处理前(P<0.01)。整合藏猪体内冷刺激脂肪组织与米色脂肪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81个体内外上调的共同表达差异基因,包括PPARGC1A、NCOA3等7个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与线粒体生物合成、脂质代谢重编程等过程相关,提示了其在产热调控中的潜在作用。【结论】本试验通过分析FSK处理藏猪脂肪细胞的转录组数据,揭示了脂肪细胞产热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和基因。在体外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了KLF 11、PDK 4等潜在调控产热的基因,结合体内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7个潜在调控脂肪组织产热的转录因子。研究结果为改良猪的抗寒和脂肪沉积性状提供了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猪 米色脂肪细胞 白色脂肪细胞 产热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猕猴的地面活动节律和栖息地利用研究
16
作者 吴炳良 颜文博 +1 位作者 曾治高 黄祝礼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7,共8页
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通过160台红外相机对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监测,共在74个位点获得348张有效照片,结果显示,猕猴的地面日活动曲线呈双峰分布,09∶00为小高峰,16∶00前后为最高峰,地面月活动... 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通过160台红外相机对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监测,共在74个位点获得348张有效照片,结果显示,猕猴的地面日活动曲线呈双峰分布,09∶00为小高峰,16∶00前后为最高峰,地面月活动曲线为12月最强、5月最弱。基于零膨胀泊松分布广义线性模型对栖息地利用的分析显示:猕猴旱季偏好热带山地雨林,回避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对其他生境利用无显著差异,且偏好山谷、靠近水源区域;雨季仍偏好热带山地雨林,回避热带常绿季雨林,地形效应消失,但对水源的依赖依然显著,反映出水分对栖息地利用的全年重要性,栖息地利用具有显著旱雨季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猕猴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旱雨季的活动有明显差异。猕猴通过动态调整栖息地利用策略,平衡旱季水分胁迫、雨季植被竞争压力及全年食物资源分布,体现了其对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和异质性景观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地面活动节律 栖息地利用 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性蜂类昆虫认知行为研究进展
17
作者 文超 张金秋 +4 位作者 张晨阳 郭宇豪 王偲 葛瑨 温俊宝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关于动物认知研究主要侧重于大脑相对较大的脊椎动物,如灵长类和鸟类。本文综述了社会性蜂类个体、群体水平认知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蜂类昆虫也具有复杂的个体认知能力,包括联想学习、自我认知、工具使用和空间导航等。蜂类昆虫表... 关于动物认知研究主要侧重于大脑相对较大的脊椎动物,如灵长类和鸟类。本文综述了社会性蜂类个体、群体水平认知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蜂类昆虫也具有复杂的个体认知能力,包括联想学习、自我认知、工具使用和空间导航等。蜂类昆虫表现出基于多巴胺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是由对食物的欲望和个体经历引起的。蜂类昆虫同样还具有复杂的社会认知行为,蜂群中不同个体间能够进行个体识别,这是蜂群内部进行社会互动的基础。此外,部分蜂类被证实通过训练之后能解决一些非自然任务的能力,这些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在不同个体间传播,最终在整个种群中保留下来。本文最后讨论了蜂类昆虫认知行为的神经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蜂类昆虫具备认知能力的神经细胞基础,这取决于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本文回顾了蜂类昆虫认知行为的最新进展,这有助于为动物行为和认知演化提供独特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社会性昆虫 联想学习 工具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与水质关系研究 被引量:74
18
作者 许木启 朱江 曹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14-1120,共7页
报道了大型浅水型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变化与富营养化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河北白洋淀两个湖区 9个采样站的初步调查 ,共鉴定出 77种原生动物 ,其中 4 3种为该湖首次记录 ;利用 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法快速 (... 报道了大型浅水型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变化与富营养化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河北白洋淀两个湖区 9个采样站的初步调查 ,共鉴定出 77种原生动物 ,其中 4 3种为该湖首次记录 ;利用 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法快速 (两次实验的群集速度均为 1 d时间 )监测了不同湖区的水质状况。水质分析及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调查结果表明 ,湖区 (安州至枣林庄 5个采样点 )水体的污染程度明显大于湖区 (圈头至端村 4个采样站 )。通过与 2 0世纪 50年代的调查资料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原生动物 PFU方法 水质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体外发育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敏康 刘冀珑 +1 位作者 陈永福 陈大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1-395,共5页
哺乳动物胚胎在体外培养中普遍存在早期发育阻滞的现象。对此 ,人们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显微操作等手段开展了磷酸、葡萄糖、次黄嘌呤和细胞质因素对早期胚胎发育阻滞的影响的研究。本文综合分析了共培养系统的优缺点。说... 哺乳动物胚胎在体外培养中普遍存在早期发育阻滞的现象。对此 ,人们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显微操作等手段开展了磷酸、葡萄糖、次黄嘌呤和细胞质因素对早期胚胎发育阻滞的影响的研究。本文综合分析了共培养系统的优缺点。说明了采用完全成分已知的培养液对进行有关研究的必要性。列出了有效运用于克服小鼠、大鼠、仓鼠、兔、猪、羊、牛、猴等动物早期胚胎阻滞的成分已知的培养液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细胞阻滞 葡萄糖 磷酸 阻滞机理 共培养 简单培养液 哺乳动物 早期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草食动物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研究——以羊草群落为例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贵河 王国杰 +3 位作者 汪诗平 张英俊 宛新荣 郝树广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探讨典型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 为探讨典型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和克氏针茅的数量减少,星毛委陵菜比例增加;随牧压的增加,绵羊采食黄囊苔草的比例显著增加,在重度放牧区,绵羊没有采食西伯利亚羽茅和米氏冰草,而是增加了对星毛委陵菜的采食;达乌尔黄鼠在围栏内采食羊草的比例显著高于围栏外放牧区;但在围栏内没有采食米氏冰草、黄囊苔草和星毛委陵菜;围栏内无法捕捉亚洲小车蝗,在放牧区亚洲小车蝗对克氏针茅的采食随牧压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增加了对米氏冰草和星毛委陵菜的采食。三者同时采食羊草和糙隐子草,且对羊草的选择性指数最高;随牧压的增大,绵羊的生态位宽度变宽,而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生态位宽度变窄,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类似。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使其演替为星毛委陵菜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而鼠类和蝗虫的危害则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演替,三者对草地资源的共同掠夺导致草原严重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绵羊 达乌尔黄鼠 亚洲小车蝗 食性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