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高性能纤维束的冲击动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思颖 黄晨光 段祝平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5-359,共5页
利用直拉式Hopkinson装置研究了碳纤维、无碱E玻璃纤维、Kevlar 4 9/96 4 /96 4c、Twaron2 0 0 0、DyneemaSk6 6等纤维的动态拉伸性能。与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相比 ,纤维束的拉伸强度基本与应变速率无关(玻璃纤维除外 ) ,而纤维束的弹性模... 利用直拉式Hopkinson装置研究了碳纤维、无碱E玻璃纤维、Kevlar 4 9/96 4 /96 4c、Twaron2 0 0 0、DyneemaSk6 6等纤维的动态拉伸性能。与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相比 ,纤维束的拉伸强度基本与应变速率无关(玻璃纤维除外 ) ,而纤维束的弹性模量和失效应变随应变率的升高而明显变大。从高分子物理以及两种无机纤维的内部微观结构特征对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加载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物理阐释。讨论了实验数据的发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纤维束 冲击动力学性能 实验研究 直拉式Hopkinson装置 材料力学 高应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可压基频涡卷非线性演化行为数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强 傅德薰 马延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0,共10页
采用高精度迎风/对称紧致混合差分算法,对可压自由剪切层转捩区中的几种典型展向 大尺度涡作用型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通过施加给定来流条件下的线性最不稳定动性基频扰 动及其亚谐扰动,以被动守恒标量技术给出了基频涡卷的饱和、... 采用高精度迎风/对称紧致混合差分算法,对可压自由剪切层转捩区中的几种典型展向 大尺度涡作用型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通过施加给定来流条件下的线性最不稳定动性基频扰 动及其亚谐扰动,以被动守恒标量技术给出了基频涡卷的饱和、撕裂、融合以及三涡对并等细 节结构.分析显示,亚谐扰动相差是促生基频涡卷不同非线性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对 扰动能量的发展变化,以及剪切层厚度和混合效率产生直接影响.计算结果同实验流动显示图 像十分相似,表明了主导线性扰动的非线性耦合效应与一些实际涡作用行为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压剪切层 平面可压基频涡卷 非线性演化 线性扰动 数值模拟 NAVIER-STOKES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的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关东石 李航宇 童彭尔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66,共10页
作为微纳尺度的力学工具,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推动了该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利用多种测量模式与改进的探针,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液体中对亚细胞、细胞、组织等多个尺度的生命物质进行力学测量,研究其在... 作为微纳尺度的力学工具,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推动了该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利用多种测量模式与改进的探针,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液体中对亚细胞、细胞、组织等多个尺度的生命物质进行力学测量,研究其在衰老、癌变等生命过程中力学性质的动态变化。本文综述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力学测量原理、生物力学的实验方法,以及在单细胞的整体与局部、液-液相分离液滴、上皮囊泡组织等力学测量中的应用,分析了复杂流体与微纳尺度流动对实验测量的影响,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生物力学 微纳流动 弹性模量 软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标量湍流混合的实验研究方法与进展
4
作者 李慧鑫 徐多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3,共14页
湍流混合与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息息相关,研究湍流混合对湍流理论及湍流燃烧、化学工程等重要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湍流混合的实验研究方面,传感器技术和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湍流混合多尺度、非线性过程的深入研究... 湍流混合与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息息相关,研究湍流混合对湍流理论及湍流燃烧、化学工程等重要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湍流混合的实验研究方面,传感器技术和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湍流混合多尺度、非线性过程的深入研究和机理认知。本文介绍了标量场湍流混合实验中较为常用的瑞利散射技术和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着重讨论了提高后者空间测量分辨率的方法,可为湍流混合的二维高分辨率精细化测量提供思路。另外,从实验测量角度对小尺度混合的标度律(黏性−对流区)、标量场的概率密度函数和标量场混合界面的分形维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旨在结合被动标量湍流混合基础理论简要介绍相关实验研究方法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混合 被动标量场 标度律 概率密度函数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塑性实验室时间尺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概述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云江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随着超级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提升,基于经验势函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在解析固体塑性的微观机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分子动力学基于牛顿运动方程数值积分,积分时间步长通常为飞秒量级,其模拟的时间尺度通常限于纳秒量级,从... 随着超级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提升,基于经验势函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在解析固体塑性的微观机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分子动力学基于牛顿运动方程数值积分,积分时间步长通常为飞秒量级,其模拟的时间尺度通常限于纳秒量级,从而为模拟长时间尺度固体塑性机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时间尺度限制切入,介绍目前国际流行的几种实验室时间尺度原子模拟技术,并以晶体位错塑性与非晶态物质扩散和剪切转变塑性为例,阐述实验室时间尺度和原子精度计算机模拟的思想与实施步骤。最后,展望了目前加速分子动力学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加速分子动力学 固体塑性 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超声速气体射流回击现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柏懿 戴振卿 +1 位作者 戚隆溪 施红辉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7-272,共6页
对水下超声速气体射流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流动可视化揭示了回击现象的演化过程,利用探针排获得了射流近场区的脉动压力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速喷管出口两倍直径处,射流形貌的变化导致气体中出现了大幅值压力脉冲.通... 对水下超声速气体射流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流动可视化揭示了回击现象的演化过程,利用探针排获得了射流近场区的脉动压力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速喷管出口两倍直径处,射流形貌的变化导致气体中出现了大幅值压力脉冲.通过流场可视化与压力测量的同步校验,证实了喷口端面处回击事件与流场气相区中压力脉动之间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气体射流 水下喷管 压力脉冲 回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余怀忠 尹祥础 +8 位作者 夏蒙棼 梁乃刚 李敏 许昭永 彭克银 Victor Kukshenko Wu Zhishen Qi Li Surguei Elizarov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大尺度岩石试件破坏声发射实验 ,对加卸载响应比 (Load UnloadResponseRatio)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加载条件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的复杂受力过程。在加载过程中 ,岩石试件内部出现的损伤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记录。实验数... 利用大尺度岩石试件破坏声发射实验 ,对加卸载响应比 (Load UnloadResponseRatio)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加载条件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的复杂受力过程。在加载过程中 ,岩石试件内部出现的损伤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记录。实验数据经过分析之后所得的结论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的结果相符合。把加卸载响应比值Y的变化情况与声发射事件定位的过程相对比 ,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岩石材料内部的损伤发展过程与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而高Y值的异常情况出现 ,又是在材料发生最终破坏之前 ,所以 ,可以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定量地分析岩石试件损伤演化情况 ,从而对岩石材料的破坏及地震做出预测。实验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岩石 声发射实验 损伤 循环加载 临界敏感性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临界点理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余怀忠 尹祥础 +6 位作者 夏蒙棼 许昭永 李敏 梁乃刚 彭克银 Victor Kukshenko Surguei Elizarov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22-130,175,共10页
按照临界点理论 ,在大地震或岩石等脆性材料破坏发生之前能量会加速释放 (AER) ,这种加速过程呈幂律变化 (power law) .本文通过大尺度岩石破裂声发射实验 ,对这一临界现象进行了研究 .实验分别采用 3种岩石试件 ,并且实现了不同轴压加... 按照临界点理论 ,在大地震或岩石等脆性材料破坏发生之前能量会加速释放 (AER) ,这种加速过程呈幂律变化 (power law) .本文通过大尺度岩石破裂声发射实验 ,对这一临界现象进行了研究 .实验分别采用 3种岩石试件 ,并且实现了不同轴压加载历史以及三轴应力状态 ;实验利用声发射技术记录了微裂纹产生和扩展时所释放的弹性能 (声发射 ) ;实验结果证实了临界点理论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岩石材料在受压破坏之前弹性能会出现明显的加速释放过程 .本文还对使用AER预测中期地震进行了初步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点理论 能量加速释放 声发射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接触线的物理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袁泉子 沈文豪 赵亚溥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3-381,共39页
移动接触线,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流体在固体表面形成移动的三相接触区域.移动接触区域跨越多个尺度,其中三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流场的动力学特征.由于在能源、航天、生物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和迅速发展,移动接触线在新的应用背... 移动接触线,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流体在固体表面形成移动的三相接触区域.移动接触区域跨越多个尺度,其中三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流场的动力学特征.由于在能源、航天、生物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和迅速发展,移动接触线在新的应用背景下发展了新的难题.标度分析是度量接触线自相似扩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移动接触线的标度关系为主线,介绍了"力–电–热–化学"多场耦合环境下,亲水内角、微柱阵列、可溶解固体、水力压裂滞后区等复杂几何结构的刚性/柔性固体表面,采用物理力学方法对于移动接触线动力学属性研究的进展.通过跨尺度实验研究、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动理论/水动力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类固体前驱膜、单分子前驱水链、锯齿形接触线等新现象.从原子尺度的界面结构到连续尺度的流动特性,讨论了移动接触线自相似扩展的标度关系,以及其驱动来源、能量耗散、边界条件等物理机制和规律,为多物理场中的"Huh-Scriven佯谬"探索了解答,为移动接触线的前景和应用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接触线 物理力学 标度关系 受限液体 固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r15钢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周承恩 洪友士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7-160,共4页
以GCr15钢为实验材料进行旋转弯曲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实验研究。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试样疲劳断口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疲劳断裂周次从 10 6 直到 4× 10 8,GCr15钢疲劳裂纹大多起源于试样内部 ,裂纹源一般为非金属夹杂物。从内... 以GCr15钢为实验材料进行旋转弯曲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实验研究。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试样疲劳断口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疲劳断裂周次从 10 6 直到 4× 10 8,GCr15钢疲劳裂纹大多起源于试样内部 ,裂纹源一般为非金属夹杂物。从内部起裂的试样 ,疲劳寿命一般比从表面起裂试样的寿命长。文中从断裂力学和断裂物理的角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钢 超高周疲劳 断口特征 疲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中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时间尺度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晖辉 尹祥础 梁乃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6-495,共10页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时间尺度的统计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地区5.0~8.1级的部分中强地震共30个震例,并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震级之间的拟合函数.结果表明,地...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时间尺度的统计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地区5.0~8.1级的部分中强地震共30个震例,并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震级之间的拟合函数.结果表明,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的震级具有正变关系,即震级越高,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越长.根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可以估计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同时,可以确定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扫描过程中时间长度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LURR) 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态加速液柱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施红辉 岸本薰实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1-397,共7页
介绍了用激波和压缩气体加速液柱时的流体动力现象的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了高速摄影技术。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液柱在被加速后在管内的气/液两相流的发展以及流出管外后喷雾流的形成,喷雾流自下而上产生;第二部分,气/液界面上的流... 介绍了用激波和压缩气体加速液柱时的流体动力现象的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了高速摄影技术。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液柱在被加速后在管内的气/液两相流的发展以及流出管外后喷雾流的形成,喷雾流自下而上产生;第二部分,气/液界面上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即Rayleigh Taylor(RT)不稳定性及Richt myer Meshkov(RM)不稳定性,液柱自上而下运动。实验发现,用此方法产生的喷雾具有流量大、射程远、覆盖面积大等特点。液柱在管内的加速过程中,上端面保持平面,下端面在经历了初始的不稳定性之后形成弹状流。在本实验的驱动压力及马赫数的范围内,RT和RM不稳定性的后期的发展过程比较接近,尽管两者的增长率不同。在RT不稳定性的初始阶段,高密度流体的尖钉先伸入低密度流体中;但是,在RM不稳定性的初始阶段,低密度的气泡先伸入高密度流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加速 液柱 流体力学 界面不稳定性 高速摄影 激波管 瞬态喷雾流 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虎粘附微观力学机制的仿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少华 彭志龙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本文针对壁虎粘附系统最小单元的真实形状,类似于有限尺寸纳米薄膜的铲状纤维,综述了对其微观粘附力学机制主要影响因素的多个研究,主要考虑了有限尺寸纳米薄膜长度、厚度、撕脱角等对撕脱力的影响;物体表面粗糙度以及环境湿度等对粘附... 本文针对壁虎粘附系统最小单元的真实形状,类似于有限尺寸纳米薄膜的铲状纤维,综述了对其微观粘附力学机制主要影响因素的多个研究,主要考虑了有限尺寸纳米薄膜长度、厚度、撕脱角等对撕脱力的影响;物体表面粗糙度以及环境湿度等对粘附的影响因素;包括实验、理论及数值模拟的研究及结果比较.最后给出仿生粘附力学方向仍然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虎 铲状纤维 微观粘附机制 仿生 有限尺寸纳米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尺度流动实验研究的问题与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战华 郑旭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共11页
微纳米实验流体力学研究的流动特征尺度在1mm^1nm范围,处于宏观流动到分子运动的过渡区。连续介质力学与量子力学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衔接,提出了诸如连续性假设适用性、边界滑移等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从微纳米尺度研究界面处液/固/气的耦合... 微纳米实验流体力学研究的流动特征尺度在1mm^1nm范围,处于宏观流动到分子运动的过渡区。连续介质力学与量子力学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衔接,提出了诸如连续性假设适用性、边界滑移等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从微纳米尺度研究界面处液/固/气的耦合,化学、电学性质对流动的影响值得关注。微纳米实验测量仪器融入了力、电等测量手段,要求测量空间精度达到nm量级,力的测量精度达到pN,时间分辨率达到ns。本文围绕连续性假设适用性、边界滑移、微纳米粒子布朗运动及微尺度涡旋测量等问题,介绍了Micro/Nano PIV、示踪粒子流场显示等技术应用于微纳流场观测的进展与难点。目前微纳米流动测量仍然沿着经典流体力学测量"小型化"的思路开展,而纳尺度的测量期待着新的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流动 实验测量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控坍塌芯片连接技术(C4)及芯下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海英 白以龙 +1 位作者 赵亚溥 刘胜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5-319,共5页
可控坍塌芯片连接 (C4)技术可以实现高速、高密度、小外形的封装 ,因此日渐得到关注和发展。然而 ,随着C4技术的普及 ,C4封装内由于芯片和基板间热膨胀系数 (CTE)的不匹配而引起的可靠性问题将日益突出 ,为此研究者在C4封装中引入芯下... 可控坍塌芯片连接 (C4)技术可以实现高速、高密度、小外形的封装 ,因此日渐得到关注和发展。然而 ,随着C4技术的普及 ,C4封装内由于芯片和基板间热膨胀系数 (CTE)的不匹配而引起的可靠性问题将日益突出 ,为此研究者在C4封装中引入芯下材料来提高C4封装的可靠性。文中侧重于制造工艺、可靠性以及最新进展对C4技术进行介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封装 可控坍塌芯片连接技术 芯下材料 力学性能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泡沫塑料力学行为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16
作者 卢子兴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5-378,共14页
摘 要 对微孔泡沫塑料力学行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微孔泡沫塑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重点介绍了微孔泡沫塑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作者近期在该领域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主要讨论了微孔泡沫塑料的压缩、拉伸、冲击、... 摘 要 对微孔泡沫塑料力学行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微孔泡沫塑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重点介绍了微孔泡沫塑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作者近期在该领域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主要讨论了微孔泡沫塑料的压缩、拉伸、冲击、疲劳和劲弹性效应.最后,给出了对该领域工作的一些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泡沫塑料 力学行为 压缩 拉伸 冲击 疲劳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湍流调制雷诺应力和拟序结构应变率空间形态的层析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贾永霞 姜楠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6,共11页
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层析PIV技术,测量了水洞壁湍流三维速度分量空间分布的时间序列,应用局部平均速度结构函数概念对流向速度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以流向速度分量的局部平均速度结构函数过零点作为特征量检测壁湍流中拟序结构猝发的喷射... 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层析PIV技术,测量了水洞壁湍流三维速度分量空间分布的时间序列,应用局部平均速度结构函数概念对流向速度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以流向速度分量的局部平均速度结构函数过零点作为特征量检测壁湍流中拟序结构猝发的喷射和扫掠过程,应用空间相位平均技术提取拟序结构猝发的喷射和扫掠过程各速度分量、涡量分量、拟序结构速度应变率分量以及调制雷诺应力分量的空间相位平均拓扑形态。为了引入平衡态涡粘模型假设模拟调制雷诺应力,研究了拟序结构猝发过程中调制雷诺应力分量和速度变形率分量的空间分布形态,发现两者之间的空间相位分布不一致。由于存在时空相位不同步性,说明需要考虑大尺度拟序涡结构引起动量传递的时空弛豫效应。应用经典的线性平衡态下的Boussinesq涡粘模型不能准确地描述壁湍流拟序结构动量传递非平衡现象的物理机理。对于壁湍流拟序结构动力学方程中调制雷诺应力的模拟,应采用包含时空相位信息的复涡粘张量模型。由于雷诺应力与速度变形率的时空不同步性,对非平衡非局部湍流场的数值模拟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建议采用包含相位信息的复涡粘张量模型来模拟雷诺应力张量,从而更加符合雷诺应力演化的物理机理,这一模型有可能成为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封闭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工业领域中广泛存在的非平衡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PIV 拟序结构 调制雷诺应力 复涡粘系数 非平衡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界面上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卓启威 施红辉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0,共6页
报道了在国内首次实现的矩形激波管内气/液界面上(即Atwood number,A1)的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现象。实验在一台垂直矩形激波管中进行,得到了较低马赫数(M=1.36和1.58)下,多元扰动R-M不稳定性后期阶段气泡和尖钉高度对时间的... 报道了在国内首次实现的矩形激波管内气/液界面上(即Atwood number,A1)的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现象。实验在一台垂直矩形激波管中进行,得到了较低马赫数(M=1.36和1.58)下,多元扰动R-M不稳定性后期阶段气泡和尖钉高度对时间的增长规律,即气泡高度hb^t0.55±0.01,尖钉高度hs^t。当激波马赫数从1.36增加到1.58时,气泡和尖钉高度对时间的指数规律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气泡的增长速度没有受到影响,而尖钉增长速度却有大幅度的增加。同时还观察研究了多元扰动R-M不稳定性中典型的气泡竞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管 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 气泡竞争 多元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接触线的物理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亚溥 袁泉子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I0006-I0006,共1页
移动接触线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流体在固体表面形成移动的三相接触线.移动接触区域三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流场的动力学特征,其核心力学问题是“Huh—Scriven佯谬”:三相接触线处的应力和能量耗散的奇异性问题.由于在能源、... 移动接触线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流体在固体表面形成移动的三相接触线.移动接触区域三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流场的动力学特征,其核心力学问题是“Huh—Scriven佯谬”:三相接触线处的应力和能量耗散的奇异性问题.由于在能源、航天、生物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背景,移动接触线问题已经成为多个领域的共性问题,因而在学术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接触线 物理力学 动力学特征 相互作用 接触区域 能量耗散 力学问题 共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非线性撕裂三种弯曲模型的解答及讨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悦广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77-689,共13页
针对薄膜非线性撕裂的弯曲模型,引入了3种表征薄膜撕裂过程的双参数准则.这3种表征分别为:(1)界面断裂韧度和分离应力; (2)界面断裂韧度和薄膜的裂尖转角; (3)界面断裂韧度和薄膜在裂尖的临界Mises等效应变.从3种双参数准则入手,分析并... 针对薄膜非线性撕裂的弯曲模型,引入了3种表征薄膜撕裂过程的双参数准则.这3种表征分别为:(1)界面断裂韧度和分离应力; (2)界面断裂韧度和薄膜的裂尖转角; (3)界面断裂韧度和薄膜在裂尖的临界Mises等效应变.从3种双参数准则入手,分析并给出了针对上述各准则的薄膜非线性撕裂问题的解答.通过分析和比较,建立弯曲模型解答与严格平面应变弹塑性分析解答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双参数 界面断裂 韧度 非线性 临界 等效应变 弯曲模 平面应变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