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化肥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李雪 周萍 +5 位作者 程爱武 戴玉婷 赖佳鑫 李康祺 盛浩 吴金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6,共12页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技中心的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选取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3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30%OM)、6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60%OM)、秸秆还田+化肥(NPKS),种植制度为一年三熟,早稻-晚稻-大麦轮作。于2022年9月晚稻成熟期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SOC、TN和TP含量,60%OM处理3个指标的增幅均最高(P<0.05),30%OM处理的增幅也显著高于NPK处理,而NPKS处理的TN增幅与NPK处理相当。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之间土壤C/N无显著差异,而NPKS处理的C/P和N/P均显著高于60%OM和30%OM处理。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MBC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NPK处理;MBN和MBP含量均以60%OM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0%OM处理,NPKS处理MBN含量高于NPK处理,而MBP含量与NPK处理相当,因而NPKS处理的MBC/MBN和MBC/MBP均显著高于两个猪粪处理,低于NPK处理。与CK相比,NPK处理仅显著增加了βG活性,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βG、NAG和ACP活性,30%OM处理土壤中的βG/NAG和βG/ACP显著高于NPK处理,而60%OM处理则显著低于NPK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以及βG和ACP活性,均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进一步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P含量和N/P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长期将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升稻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同时增加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其中,以60%的猪粪替代化肥氮的效果最为突出,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氮、磷的含量,而且显著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但降低了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维持较低的胞外酶化学计量平衡。因此,猪粪与氮磷钾配施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投入,维持较稳定的积累,进而提升土壤肥力,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而氮磷钾与秸秆配施可能造成土壤磷素的限制,降低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亚热带稻田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元素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井水水质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巧 李勇 吴金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9-836,共8页
井水是亚热带农业区域农民的饮用水源,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身体健康。本文选取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中井水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和总磷(TP)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季节变化和空间... 井水是亚热带农业区域农民的饮用水源,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身体健康。本文选取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中井水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和总磷(TP)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井水中NH4+-N、NO3--N、TN和TP含量在全年4个季节的平均值分别为0.05~0.10 mg(N)·L-1、3.0~4.9 mg(N)·L-1、3.4~5.1 mg(N)·L-1和0.03~0.17 mg(P)·L-1,超标率分别为2.3%、10.4%、9.5%和7.9%。在季节动态变化上,NH4+-N在全年变化不显著(P〉0.05),这主要与土壤的吸附有关;而NO3--N、TN和TP均在夏季达到最高,春季最低,并且两个季节之间的变化具有显著性(P〈0.05),这主要与农业施肥活动和降水条件有关。在空间变异性上,NH4+-N、NO3--N、TN和TP含量在各季节的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都为0,并且各变量在各季节的变程各不相同,说明这4个变量在各季节分别在不同尺度范围内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NH4+-N、NO3--N、TN和TP含量都具有斑块状分布,而斑块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NO3--N和TN在全年的空间分布与研究区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势较低的水稻种植区含量较高,而在北部地势较高的林地含量较低。而NH4+-N和TP的空间变异系数高于NO3--N和TN,这主要是由于NH4+-N易被土壤吸附,而磷素在土壤中易被固定,迁移较困难,导致NH4+-N和TP在不同地方的含量差异比较大。地形、水文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施肥等是造成亚热带农业区域井水水质季节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农业区域 井水 水质 土地利用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亚热带丘陵区土壤肥力空间分异与管理分区
3
作者 赖佳鑫 李康祺 +3 位作者 周萍 戴玉婷 郭晓彬 吴金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2-716,共15页
[目的]亚热带丘陵区地形复杂,土壤肥力空间变异大,科学地将土壤按照相似地力进行分区,是实现丘陵区土壤精确管理,优化土壤培肥技术的理论基础。[方法]研究对象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典型小流域-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2009年在全镇范围内(112 ... [目的]亚热带丘陵区地形复杂,土壤肥力空间变异大,科学地将土壤按照相似地力进行分区,是实现丘陵区土壤精确管理,优化土壤培肥技术的理论基础。[方法]研究对象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典型小流域-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2009年在全镇范围内(112 km~2)密集布置946个样点采集土壤样品,以测定的土壤肥力指标为数据源,包括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有效磷(AP)和pH,采用地统计学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分析流域土壤肥力的空间异质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土壤肥力分区,并根据数据的差异显著性和变异系数对分区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除pH外,流域内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均存在中等至强的空间变异,变异系数(CV)介于36%~125%。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可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肥力管理分区:MZ1、MZ2和MZ3,分区后各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异系数(CV)不同程度地降低,以pH变异系数降幅最小(6%),AP变异系数降幅最大(96%)。同一分区内主要土壤肥力指标趋于同质化,分区间则异质化显著(P<0.01)。分区间水稻产量差异明显,MZ1区晚稻产量和早晚稻总产量显著高于MZ2和MZ3 (P<0.01)。MZ1、MZ2和MZ3区土壤pH值分别为4.12、4.04和4.00,均属于极酸水平;SOC分别为15.15、14.38和12.24 g/kg,均处于高水平;TN也为高水平(1.56、1.48和1.34 g/kg);TP为高至很高水平(0.86、0.69和0.60 g/kg);AN则处于很低至低水平(41.08、35.33和26.16 mg/kg);AP为中低水平(8.63、4.46和3.39 mg/kg)。[结论]亚热带丘陵区地形地貌复杂,是土壤肥力空间变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土壤肥力管理分区,可有效降低区域内肥力指标的变异程度,优化复杂丘陵区耕地管理措施。本研究区域中MZ1、MZ2和MZ3区均应着重改良土壤酸化现象,提高肥料氮素利用率,避免过量施用化学氮肥;MZ1区可适当减施磷肥,避免关键生育期过量施用磷肥;MZ2和MZ3区可以考虑适量施用生物酶活化磷肥或增施有机肥,以提高作物对磷素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分区 空间分异 模糊聚类 主成分分析 养分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湿地植物配置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宁宁 李希 +6 位作者 李裕元 周训军 叶磊 孟岑 夏梦华 吕殿青 彭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10-2019,共10页
人工湿地是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氮磷污染物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了3种挺水植物和1种沉水植物表流人工... 人工湿地是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氮磷污染物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了3种挺水植物和1种沉水植物表流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化学需氧量(COD)、氮磷(NP)质量浓度等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探讨湿地植物构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试验期内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6种,主要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和泉膀胱螺(Physa fontinalis),但不同季节和不同植物配置条件下底栖动物群落构成具有显著差异。(2)湿地植物对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无植物对照湿地(CK)的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均为最高,分别为5162 ind·m^−2和154 g·m^−2,水处理效果最好的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则均为最低,仅为611 ind·m^−2和73 g·m^−2,3类挺水植物湿地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856-321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89-124 g·m^−2。(3)春季除绿狐尾藻湿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显著低于其它湿地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夏季不同类型湿地间各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4)水体总磷(TP)、电导率(EC)和化学需氧量(COD)是影响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但是不同物种的主导影响因子则有所差异,其中主要优势种黄色羽摇蚊与EC呈显著正相关(P<0.05),霍甫水丝蚓与COD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泉膀胱螺则主要与DO呈显著正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于指导人工湿地的构建与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人工湿地 湿地植物 环境因子 亚热带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英文) 被引量:6
5
作者 俞月凤 何铁光 +4 位作者 宋同清 杜虎 苏天明 韦彩会 唐红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0-447,共8页
【目的】探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养分循环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设置、取样及室内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经典统计方法对桂西... 【目的】探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养分循环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设置、取样及室内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经典统计方法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四个演替阶段(草丛、灌丛、次生林和原生林)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植物C、N和P含量随植被正向演替呈增长趋势,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均低于植物。植物N和P再吸收率表现为原生林>灌丛>次生林>草丛。次生林中0~10 cm土壤以C和N含量最高,但灌丛以P含量最高。养分化学计量比C∶N、C∶P和N∶P在各层次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凋落物>植被>土壤。在草丛中,植物C∶N、C∶P和凋落物C∶N最高,植物和凋落物的N∶P最低;凋落物C∶P、N∶P和植物N∶P分别出现在原生林和次生林;土壤C∶P、N∶P沿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中C、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土壤养分对植物养分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叶片N∶P受土壤N和P含量的影响;植物生长在演替阶段早期易受土壤养分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化学计量 植物演替阶段 植物-凋落物-土壤 C∶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泡石配施石灰对水稻镉和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嘉林 许超 +5 位作者 王华静 肖敏 朱捍华 黄道友 张泉 朱奇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2-540,共9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低量海泡石处理(S1)、高量海泡石处理(S2)、石灰处理(L)、低量海泡石和石灰处理(S1L)、高量海泡石和石灰处理(S2L)6个处理,探究海泡石和石灰单施及两者配施对土壤Cd和中微量元素(Fe、Mn、Zn和Cu)有...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低量海泡石处理(S1)、高量海泡石处理(S2)、石灰处理(L)、低量海泡石和石灰处理(S1L)、高量海泡石和石灰处理(S2L)6个处理,探究海泡石和石灰单施及两者配施对土壤Cd和中微量元素(Fe、Mn、Zn和Cu)有效性以及水稻籽粒Cd和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为酸性Cd污染稻田的稻米安全生产和中微量元素营养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海泡石和石灰单施及两者配施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交换性Ca和有效态Si含量,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Fe、Mn、Zn和Cu含量;S2L处理土壤CaCl_(2)提取态Cd含量显著降低98.0%。海泡石和石灰单施及两者配施均显著降低稻米Cd、Mn和Cu含量;S2L处理稻米Cd含量降低62.0%,Cd从水稻根部向稻米的转运系数(TF_(米/根))显著降低48.7%。海泡石和石灰通过提高土壤pH值、交换性Ca和Mg以及有效态Si含量而降低土壤Cd有效性,土壤Cd有效性和TF_(米/根)降低是稻米Cd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海泡石和石灰配施对土壤Cd有效性和稻米Cd含量的降低效果优于两者单施,高量海泡石和石灰配施处理土壤Cd有效性和稻米Cd含量降幅最大。海泡石和石灰单施及两者配施处理土壤有效Fe、Zn和Cu含量处于“丰富”水平,土壤有效Mn含量水平降低1~2个等级,稻米Mn和Cu含量处于正常营养范围内。海泡石和石灰配施可降低Cd的植物有效性和土壤有效态Mn水平,需结合其他措施提高土壤有效态Mn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钝化修复 中微量元素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R测定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含水量的标定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静 陈洪松 +2 位作者 王升 王发 傅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0,共6页
土壤含水量是气候、水文、土壤侵蚀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TDR法因具有方便、快速、精确且不扰动土壤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因受土壤质地、容重、温度等物理因素的影响而必须对其进行标定。本研究采用室内标定(壤土)和田间标定(粗... 土壤含水量是气候、水文、土壤侵蚀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TDR法因具有方便、快速、精确且不扰动土壤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因受土壤质地、容重、温度等物理因素的影响而必须对其进行标定。本研究采用室内标定(壤土)和田间标定(粗、中、细质土以及三者的组合)相结合的方式,对用TDR法测定的喀斯特地区不同质地石灰土含水量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1)TDR法测定的土壤含水量比烘干法测定值要小,两者最大绝对偏差在室内标定条件下为10.6%,田间标定为12.2%;相应的相对偏差最高分别可达60.3%和32.8%。因此,必须在使用前对TDR进行标定。(2)标定后TDR法测定的土壤含水量精度明显提高,平均绝对偏差低至1.4%~3.1%;室内标定曲线精度略低于田间标定曲线。(3)不同质地组合的TDR法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的标定精度较高(平均绝对偏差为1.5%~2.6%),可用于不同质地土壤含水量标定。本研究结果可用于修订校正研究区及类似区域TDR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TDR 喀斯特 石灰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乳早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及其乳代谢标志物预测
8
作者 但雨涛 王鹏 +2 位作者 龙玲 韩雪峰 谭支良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4期127-129,共3页
及早预测和动态评价泌乳早期奶牛群体的能量负平衡状态对于预防和监控酮病等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预测和诊断奶牛能量负平衡和酮病的常规方法是检测血液酮体含量,但成本较高,而通过监测牛乳中脂肪、蛋白质、乳糖和尿素等的浓度... 及早预测和动态评价泌乳早期奶牛群体的能量负平衡状态对于预防和监控酮病等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预测和诊断奶牛能量负平衡和酮病的常规方法是检测血液酮体含量,但成本较高,而通过监测牛乳中脂肪、蛋白质、乳糖和尿素等的浓度变化并对奶牛代谢健康做出判断,可以更早地调整饲粮组成,做出饲养管理决策,改善动物健康状况。该文概述了泌乳早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以及通过测定乳中的乳蛋白等相关指标预测和评估奶牛机体代谢状况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酮病 代谢状态 中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人蕉、梭鱼草和黄菖蒲人工湿地系统对养猪废水的脱氮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夏梦华 刘铭羽 +5 位作者 郭宁宁 叶磊 李希 李裕元 张满意 吴金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80-1088,共9页
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植物构建的湿地系统有不同的脱氮特征。通过野外小区试验,以3种常见挺水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为研究对象,在水力停留时... 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植物构建的湿地系统有不同的脱氮特征。通过野外小区试验,以3种常见挺水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为研究对象,在水力停留时间为7 d时探究其对养猪废水(沼液)的脱氮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湿地系统对TN、NH 4+-N和NO 3--N的去除效果均为梭鱼草>黄菖蒲>美人蕉,脱氮量分别为3.93、3.74和2.96 g·m^-2·d^-1,其中微生物转化脱氮居主导地位,分别占去除总量的66%、73%和64%,底泥吸附(13%、10%和22%)和植物吸收(21%、17%和14%)途径占比均较低。3种挺水植物在养猪废水(沼液)中均可存活,其中梭鱼草生物量较大,湿地脱氮效果最好,适合作为养猪废水(沼液)处理的先锋植物;黄菖蒲根系相对发达,低温阶段生长良好,与梭鱼草存在季节方面的互补性;美人蕉耐受能力较强,但净化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废水 人工湿地 梭鱼草 黄菖蒲 美人蕉 脱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白云岩地区不同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持水导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静 王升 +1 位作者 丁亚丽 陈洪松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704,共8页
喀斯特区整体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层和基岩构成了不同的土体构型剖面,而这些剖面的持水导水性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清楚的认识。本文通过BEST单环入渗方法研究了喀斯特白云岩区三种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深厚土层剖面(DS)、浅... 喀斯特区整体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层和基岩构成了不同的土体构型剖面,而这些剖面的持水导水性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清楚的认识。本文通过BEST单环入渗方法研究了喀斯特白云岩区三种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深厚土层剖面(DS)、浅薄土层剖面(SS)以及土石混合剖面(SR))的持水性能和导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剖面的持水性能、导水性能主要受不同层次土壤颗粒组成特征及剖面构型影响。三种剖面表层土壤都具有较高的导水能力,以SR表层饱和导水率(Ks)最高,可达244.1 mm∙h-1,而SS表层Ks为56.8 mm·h-1。DS除表层和风化层外,土壤黏重,导水能力较弱,但是体现出较高的持水能力;SS整体导水能力较弱,持水能力较好;SR土壤疏松,整体持水、导水能力均较好,土石层导水能力相对最差而持水能力最好。就土壤有效水含量而言,SR最高,DS和SS由于土壤较黏重,有效水含量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位点的选择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入渗 导水率 土壤有效水 水分特征曲线 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乳腺长链脂肪酸转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小宝 谭支良 韩雪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7-692,共6页
奶牛乳脂中的长链脂肪酸(LCFA)几乎全部来源于从消化道吸收并转运入血液的食物外源性LCFA,然后跨膜进入乳腺上皮细胞参与乳脂合成,而参与LCFA跨膜运输的脂肪酸转运蛋白有:脂肪酸转运蛋白家族(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s,FAPTs)、脂... 奶牛乳脂中的长链脂肪酸(LCFA)几乎全部来源于从消化道吸收并转运入血液的食物外源性LCFA,然后跨膜进入乳腺上皮细胞参与乳脂合成,而参与LCFA跨膜运输的脂肪酸转运蛋白有:脂肪酸转运蛋白家族(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s,FAPTs)、脂肪酸转位酶(Fatty acid translocase,FAT/CD36)、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FABPs)和小窝蛋白(Caveolin proteins)。文章在综述LCFA跨膜运输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4种LCFA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发现在奶牛乳腺中表达的只有FAT/CD36和FABPs,而FATPs和小窝蛋白在奶牛乳腺中是否表达并参与LCFA的转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因此,应利用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在体内和体外对FAT/CD36、FABPs、FATPs和小窝蛋白在泌乳期奶牛乳腺中的表达规律、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探明其在乳腺LCFA转运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并为优化乳脂组成实施的营养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腺 长链脂肪酸(LCFA) 脂肪酸转运蛋白 跨膜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_(2)O排放系数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芝麟 邹彬 +6 位作者 张涵 郭季璞 韩林蓉 王逗 李玲玲 秦红灵 郭家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93-2201,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系数的差异并评估区域N_(2)O排放,为评估南方红壤丘陵区N_(2)O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南方红壤丘陵区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油茶林、旱地农田、稻田和松... 【目的】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系数的差异并评估区域N_(2)O排放,为评估南方红壤丘陵区N_(2)O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南方红壤丘陵区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油茶林、旱地农田、稻田和松林),通过分析土壤不施肥与施氮肥时N_(2)O排放速率和排放量的差异,计算排放系数,并用^(15)N同位素标记方法探究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土壤排放N_(2)O的相对贡献。【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稻田全氮含量最高(2.22 g/kg),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0.05,下同)。土壤不施肥时,N_(2)O排放速率在0~227.80μg/(kg·h),施氮量为200 kg N/ha时,N_(2)O排放速率在0~4213.27μg/(kg·h)。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N_(2)O排放系数均随土壤孔隙含水量(WPFS)增加而增加,WPFS为75%时,稻田、旱地农田、油茶林和松林土壤N_(2)O排放系数分别为2.47%、0.39%、2.31%和0.91%。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_(2)O排放系数主要受全氮含量影响,N_(2)O累积排放量均与潜在反硝化潜势呈显著正相关,除稻田外,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也与潜在硝化势呈显著正相关,以NO_(3)^(-)-N为底物的反硝化作用对N_(2)O排放的相对贡献平均大于90.00%,远高于硝化作用。【结论】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以NO_(3)^(-)-N为底物的反硝化作用主导N_(2)O排放,施用氨基氮肥可能有效减少氮肥N_(2)O排放损失,为国家执行碳中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N_(2)O) 排放系数 硝化和反硝化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鑫 尹泽润 +3 位作者 盛浩 肖华翠 张丽娜 周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规律,为培育健康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冬季,选取湘东双季稻区典型酸紫泥田,分别进行了连续施用鸡粪发酵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的大田试验。... 【目的】探究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规律,为培育健康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冬季,选取湘东双季稻区典型酸紫泥田,分别进行了连续施用鸡粪发酵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的大田试验。每年早、晚稻翻耕前各撒施一次有机肥、石灰,施用量均为2.25 t/hm^(2),分别以不施有机肥、石灰的处理为对照。在处理后第3年(2017年)和第7年(2021年)晚稻黄熟期,采集表层(0—15 cm)混合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筛选指示性强、响应敏感的土壤指标。基于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土壤PLFAs含量与酶活性对有机肥、石灰处理的响应机理。【结果】与对照相比,有机肥连施3年后,土壤革兰氏阴性菌(G^(-))PLFAs含量提高23%,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值(G^(+)/G^(-))因而降低29%;连施7年后,总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和放线菌PLFAs含量分别提高16%、13%、28%和38%,腐生真菌PLFAs含量降低19%,而G^(-)菌PLFAs含量、G^(+)/G^(-)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石灰连施3年后,土壤微生物类群PLFAs含量平均降低30%,连施7年后,平均降幅增至36%。有机肥施用3年后,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29%;施用7年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3%、82%和39%。连施石灰3年,脲酶活性显著提高25%,连续施用7年则显著降低39%,对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有机肥连施3、7年,土壤通气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4%、33%,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了12%、7%,3个活性有机碳组分平均分别提高29%、69%;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连续施用石灰3、7年,土壤pH分别提高0.6、0.6个单位,而通气孔隙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7%、28%,总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变化,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4%、9%,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00%、21%,施用石灰3年对速效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石灰7年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的响应比值以正值为主,对连续施用石灰的响应比值以负值为主,土壤生物、化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7年的响应比值较3年趋向更高正值,而对施用石灰趋向更高负值,达到17%~149%。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主要通过增加粗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提升微生物总PLFAs含量和脲酶活性,而随着石灰累积用量的增加,降低土壤通气孔隙度、粗颗粒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总PLFAs、脲酶活性。【结论】长期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持续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有机质积累,提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短期施用石灰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但长期连续施用则降低石灰的正向效果。粗颗粒有机碳对土壤生物和化学性状响应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影响最为关键,具有预测土壤健康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紫泥田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土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猪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对子代巴马香猪肌肉氨基酸组成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祝倩 李宸健 +3 位作者 程雅婷 李锐煊 刘雅婷 孔祥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9-1158,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母猪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对子代巴马香猪肌肉氨基酸组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64头妊娠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50 g·t^(-1)维吉尼亚霉素)、益生菌组(200 mL·d^(-1)益...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母猪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对子代巴马香猪肌肉氨基酸组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64头妊娠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50 g·t^(-1)维吉尼亚霉素)、益生菌组(200 mL·d^(-1)益生菌发酵液)和合生元组(500 g·t^(-1)低聚木糖+200 mL·d^(-1)益生菌发酵液),每组16头母猪,单栏饲养。母猪在整个妊娠期和哺乳期饲喂相应试验饲粮;仔猪断奶后,每窝选取2头仔猪,每组32头(8栏,每栏4头),饲喂基础饲粮。分别于65、95和125日龄每组选取8头采集股二头肌和腰大肌样品,测定其水解氨基酸组成和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生元组子代巴马香猪股二头肌粗蛋白、Gly、Ser、Ala、Asp、Glu、Pro和Ile含量,腰大肌Gly、Glu、Ser和His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益生菌组子代巴马香猪股二头肌肌肉萎缩F-box蛋白32和生肌调节因子(MyoG)、腰大肌生肌因子5(Myf5)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腰大肌肌球蛋白重链Ⅱb(MyHCⅡb)、股二头肌和腰大肌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合生元组子代巴马香猪股二头肌Myf6、生肌分化因子和MyoG以及腰大肌Myf5和MyoG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股二头肌MSTN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益生菌组和合生元组子代巴马香猪股二头肌MyHCⅡx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抗生素组子代巴马香猪腰大肌MyHCⅡx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而股二头肌MyHCⅠ和腰大肌MyHCⅡ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母猪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可改变子代巴马香猪肌肉氨基酸组成,调控生肌因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氧化型肌纤维基因的表达、下调酵解型肌纤维基因的表达,从而有利于肉品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马香猪 益生菌 合生元 水解氨基酸 肌纤维类型 肌肉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化肥配施对双季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杰 李宗明 +3 位作者 杨正宇 沈健林 刘国平 吴金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3-584,共12页
畜禽粪便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农田化肥减施和养分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以湖南典型红壤双季稻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结合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测定,研究了水稻生长季基肥配施牛粪条件下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及其... 畜禽粪便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农田化肥减施和养分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以湖南典型红壤双季稻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结合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测定,研究了水稻生长季基肥配施牛粪条件下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施用化肥处理相比,牛粪化肥配施显著影响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具体而言,两个稻季生长期内牛粪替代50%化学氮肥处理(CM)的CH_(4)累积排放量较常规氮肥处理(CON)显著提高43.2%;而CM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较CON处理显著降低45.2%。同时C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和土壤pH,但显著降低了土壤Eh。受土壤性质改变的影响,早晚稻季土壤中甲烷产生功能基因、甲烷氧化功能基因的基因拷贝数平均分别显著增加79.1%、13.0%;同时完全氨氧化细菌amoA功能基因、反硝化nirS功能基因、反硝化nosZ功能基因的基因拷贝数平均分别显著增加35.8%、50.8%、7.1%,但反硝化nirK功能基因和反硝化nosZⅡ功能基因的基因拷贝数平均分别显著降低了46.5%和17.5%。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对CH_(4)平均排放通量、甲烷产生功能基因拷贝数、甲烷氧化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影响作用最大。另外土壤有机碳、土壤铵态氮和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对N_(2)O平均排放通量、完全氨氧化细菌amoA功能基因拷贝数、反硝化nirS功能基因拷贝数、反硝化nosZ功能基因拷贝数、反硝化nirK功能基因和反硝化nosZⅡ功能基因的基因拷贝数的影响作用最大。考虑CH_(4)和N_(2)O的总的温室效应,与CON处理相比CM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以CO_(2)计)显著增加了41.0%。综上所述,稻田有机无机肥配施改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而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在稻田温室效应评估中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牛粪 甲烷 氧化亚氮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养密度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水质评估及经济效益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译然 杜林森 +2 位作者 李奎 李峰 王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8-928,共11页
【目的】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的水体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探索洞庭湖区稻虾种养的科学模式。【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设置3个处理:放养密度为300 kg·hm^(−2)的低密度稻虾处理、放养密度为375 ... 【目的】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的水体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探索洞庭湖区稻虾种养的科学模式。【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设置3个处理:放养密度为300 kg·hm^(−2)的低密度稻虾处理、放养密度为375 kg·hm^(−2)的高密度稻虾处理和水稻单作处理。分别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进行水样采集和理化性质分析,采用综合水质指数评价法对3种模式进行水体质量评价,同时比较不同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溶解性总固体含量、pH、NH_(4)^(+)−N含量、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含量这5项水体理化指标是田间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成熟期,相较于低密度稻虾处理虾沟水体,高密度稻虾处理虾沟水体总N含量显著提升10.5%(P<0.05),总P含量上升3.6%,化学需氧量显著提升26.2%(P<0.05)。在水稻成熟期,低密度稻虾处理水体质量指数达到0.72,显著高于高密度稻虾处理(P<0.05)。成本和收益计算结果显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较水稻单作模式提升6~9倍,且低密度稻虾处理的经济效益是高密度稻虾处理的1.47倍。【结论】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选择合适的虾养殖密度,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以上研究结果为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综合种养 放养密度 产量 水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发酵法评估呼伦贝尔羊瘤胃对过瘤胃蛋氨酸的生物利用率及过瘤胃蛋氨酸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17
作者 罗志斌 欧慧敏 +2 位作者 李建中 谭支良 焦金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4-880,共7页
为了探究呼伦贝尔羊瘤胃体外发酵体系对过瘤胃蛋氨酸(RPMet,由玉米淀粉和棕榈油包被)的生物利用率及过瘤胃蛋氨酸对瘤胃微生物类群的影响,取4只装有瘘管的雌性呼伦贝尔羊的瘤胃液进行体外发酵试验,在发酵起始阶段与发酵后2 h、4 h、6 h... 为了探究呼伦贝尔羊瘤胃体外发酵体系对过瘤胃蛋氨酸(RPMet,由玉米淀粉和棕榈油包被)的生物利用率及过瘤胃蛋氨酸对瘤胃微生物类群的影响,取4只装有瘘管的雌性呼伦贝尔羊的瘤胃液进行体外发酵试验,在发酵起始阶段与发酵后2 h、4 h、6 h、8 h、12 h、24 h测定发酵体系中的RPMet降解率。每个发酵时间节点设置5个平行处理,在以上7个时间节点取发酵液并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体外发酵体系中,RPMet在发酵后8 h的降解率小于30.0%,说明该产品的包被效果较好。测序结果显示,发酵24 h后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发酵12 h后的Simpson指数(P<0.05)。主坐标分析(PCoA)能够显示物种的β-多样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各时间点的聚类结果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拟杆菌门、瘤胃球菌属、普雷沃氏菌属菌的相对丰度在发酵后8 h内显著上升,发酵12 h后显著下降(P<0.05)。厚壁菌门、广古菌门、甲烷杆菌属、解琥珀酸菌属、颤螺菌属菌的相对丰度在发酵后12 h内显著下降,之后显著上升(P<0.05)。综上所述,研究中所用的RPMet的包被效果较好,且发酵前期主要是普雷沃氏菌属、瘤胃球菌属微生物降解玉米淀粉包被层,而RPMet的过度降解显著提高了甲烷杆菌属微生物的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瘤胃蛋氨酸 绵羊 体外发酵 16S rDNA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甲河流域水体溶解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吴红宝 秦晓波 +5 位作者 吕成文 李玉娥 廖育林 万运帆 高清竹 李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68-1976,共9页
以亚热带脱甲河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脱甲河水系4级河段(S1、S2、S3和S4)溶解有机碳(DOC)浓度与环境因子进行了1年周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的连续观测,并初步探讨了DOC浓度与环境因子... 以亚热带脱甲河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脱甲河水系4级河段(S1、S2、S3和S4)溶解有机碳(DOC)浓度与环境因子进行了1年周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的连续观测,并初步探讨了DOC浓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脱甲河DOC浓度范围在0.46~9.54 mg·L^(-1)之间,均值为3.09±0.01 mg·L^(-1);在季节变化上,DOC浓度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在空间分布上各级河段DOC浓度随河流级别的增加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1.36±0.07)^(4.25±0.21)mg·L^(-1),4级河段间DOC浓度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表明外源输入可能是不同河段DOC浓度变异的主要原因;DOC浓度与河水溶存二氧化碳(CO_2)浓度、盐度、温度、溶解总固体(TDS)及电导率(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pH值变化无显著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水体理化性质及外源输入是造成DOC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供亚热带其他农业小流域水系DOC浓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脱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穗开花期耐高温的爪哇稻资源筛选 被引量:17
19
作者 赵森 于江辉 +2 位作者 周浩 孟秋成 肖国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4-389,共6页
通过人工气候室鉴定和分期播种试验,对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95份爪哇稻进行抽穗开花期耐高温特性评价。以综合结实率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95份爪哇稻分为耐热能力不同的3类。综合考虑大田分期播种的结实率和人工气候室鉴定结果,筛选... 通过人工气候室鉴定和分期播种试验,对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95份爪哇稻进行抽穗开花期耐高温特性评价。以综合结实率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95份爪哇稻分为耐热能力不同的3类。综合考虑大田分期播种的结实率和人工气候室鉴定结果,筛选出耐高温品种IRAT109(IRRI编号38563)、260(IRRI编号14888)和L 4-34(IRRI编号13403),可用于水稻耐高温新品种的选育及耐热性遗传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爪哇稻 抽穗开花期 耐高温 综合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周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春兰 涂成 +5 位作者 陈安磊 侯海军 刘波 谢小立 魏文学 孙志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5-345,共11页
【目的】研究红壤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及其周年变化和影响因素,为弄清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季节变化规律,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90年开始)为对象,选择不施肥(CK)、单施NPK化肥(... 【目的】研究红壤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及其周年变化和影响因素,为弄清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季节变化规律,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90年开始)为对象,选择不施肥(CK)、单施NPK化肥(NPK)和有机物(紫云英、稻草)+NPK化肥(NPKM)三个施肥处理,在早稻、晚稻、休闲期取0—20 cm土样,动态监测稻田土壤几种重要活性碳、氮成分,包括无机态氮(NH_4^+N、NO_3~–-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周年动态变化。【结果】稻田土壤NH_4^+-N含量在早稻期间呈下降状态,晚稻期间变化较平缓,休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H_4^+N形式存在,其含量范围为14.9~31.6 mg/kg,其休闲期含量略低于生育期(P>0.05);周年土壤NO_3~–-N含量(<3 mg/kg)远小于NH_4^+N含量,与NH_4^+N含量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P<0.01)。稻田土壤DOC、DON周年变化趋势相似(P<0.01),在生育期呈下降状态,休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休闲期土壤DOC、DON含量略低于生育期(P>0.05)。休闲期土壤MBC、MBN含量分别为463~701 mg/kg、31.1~52.4mg/kg,比生育期分别提高25.4%~36.9%和62.8%~125.9%。总体来看,稻田休闲期土壤活性碳(DOC+MBC)、氮(NH_4^+N+NO_3~–-N+DON+MBN)含量高于生育期含量,较生育期增幅分别为10.8%~19.6%、10.3%~34.8%。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仅施用化肥(NPK处理)对活性碳、氮影响较小(P>0.05),有机物还田能显著提高水稻生育期和休闲期的土壤活性碳、氮含量(P<0.05),NPKM与CK相比活性碳、氮在水稻生育期分别提高53.8%和81.2%,而在休闲期分别提高了43.5%和63.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稻田休闲期土壤NH_4^+N、DOC、DON含量不仅与土壤SOC、TN含量密切相关(P<0.05或P<0.01),还受温度、水分含量等环境因子影响,如休闲期土壤NH_4^+N含量与5 cm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NO_3~–-N含量与该土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DOC和DON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长期化肥配施紫云英及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周年活性碳、氮含量,其活性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休闲期稻田能维持较高的活性碳、氮含量,且比水稻生育期有一定程度增加。休闲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休闲期 无机态氮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