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水稳性团聚体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风 李海波 +1 位作者 韩晓增 邹文秀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2期138-140,145,共4页
研究不同浸润方式、浸润时间和浸提剂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和在各粒级间分布的影响,以及砾石对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非真空慢速浸润方式最适合黑土团聚体的测定;团聚体含量随浸润时间变化不显著;蒸馏水比自来水浸提出... 研究不同浸润方式、浸润时间和浸提剂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和在各粒级间分布的影响,以及砾石对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非真空慢速浸润方式最适合黑土团聚体的测定;团聚体含量随浸润时间变化不显著;蒸馏水比自来水浸提出更多的团聚体;乙醇溶液对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土保护作用不显著;黑土砾石含量较少,对团聚体含量的构成可以忽略。表4,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浸润方法 破坏 黑土 砾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的黑度与土壤有机质组分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郝翔翔 王翠 +2 位作者 邹文秀 严君 韩晓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1-1429,共9页
土壤颜色作为土壤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土壤诊断、分类以及土壤性质判断。在矿物成分大致相同条件下,土壤有机质(SOM)是控制土壤变黑的重要因素。采用基于CIE L*a*b*颜色分析系统的分光测色仪,并结合土壤物理分组方法,对30... 土壤颜色作为土壤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土壤诊断、分类以及土壤性质判断。在矿物成分大致相同条件下,土壤有机质(SOM)是控制土壤变黑的重要因素。采用基于CIE L*a*b*颜色分析系统的分光测色仪,并结合土壤物理分组方法,对30个典型黑土及其物理组分(轻组、粗颗粒、细颗粒和矿质结合态有机质)的黑度进行了分析,旨在明确黑土SOM含量与其黑度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不同物理组分对土壤黑度的贡献。结果表明:黑土的黑度与SOM、以及各物理组分的黑度与相应组分的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组分稳定程度的增加,这种相关性逐渐增强。从不同组分看,轻组和粗颗粒组分的黑度值大于细颗粒和矿质结合态组分,但相关分析表明,轻组和粗颗粒组分的黑度与原土黑度无显著相关关系,二者对土壤黑度的贡献率仅为2.6%。而矿质结合态组分作为土壤腐殖质的主要储存位置,其对土壤的黑度贡献率达81%以上,是黑土呈现黑色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颜色 土壤有机碳 亮度值 物理分组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KI的近30年土壤团聚体研究趋势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志明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4期385-394,共10页
为了分析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土壤团聚体研究的主要成果,使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高级检索功能对团聚体/土壤团聚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1990-2019年,并利用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 为了分析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土壤团聚体研究的主要成果,使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高级检索功能对团聚体/土壤团聚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1990-2019年,并利用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年度发文量来看,我国关于土壤团聚体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90-200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2005-201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通过统计研究机构和作者发文量关系显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拥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文章引用率显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单位发表的文章平均引用率最高,说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研单位的研究水平较高。分析土壤团聚体相关研究主题和关键词发现,围绕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农艺措施和土壤物理属性的研究始终是我国学者开展土壤团聚体研究的重要主题,且保持快速增加趋势。与基于Web of Sciences文献计量分析的核心研究内容一致。而针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与团聚体关系方面的研究近些年呈下降趋势,最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土壤改良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在2015-2019年呈爆发式增长。总体而言,在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中围绕土壤有机质/碳的研究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同时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也开始转向环境和生态科学领域,土壤改良和土壤团聚体的生物学过程逐渐成为土壤团聚体研究的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CNKI 研究趋势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林 何朋 +2 位作者 张志明 杨雪辰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土壤氮转化速率决定着土壤供氮能力,除受到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底物有效性的影响。然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对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耦合的响应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进行增温和秸秆还田试验,采用离子... 土壤氮转化速率决定着土壤供氮能力,除受到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底物有效性的影响。然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对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耦合的响应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进行增温和秸秆还田试验,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膜和静态暗箱法,原位监测0~2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性和氧化亚氮(N_2O)通量,探究增温和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秸秆还田没有显著影响土壤氮有效性,但其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N_2O通量,且7月增温和秸秆还田处理对N_2O通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在不增温条件下,秸秆还田使N_2O显著提升了109%;在增温条件下,秸秆还田使N_2O显著下降了2%。增温、秸秆还田和取样月份对N_2O通量也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评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氮周转的调控作用,对研究黑土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全球变暖 氮素有效性 N_2O通量 大豆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黑土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不同尺度空间变异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军 葛翠萍 +2 位作者 商磊 韩晓增 孟凯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3期280-284,共5页
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在海伦市农田黑土区域以不同取样尺度采集的耕层(0-20cm)土壤样本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对其土壤全量氮磷钾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格局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两种尺度下土壤全氮和... 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在海伦市农田黑土区域以不同取样尺度采集的耕层(0-20cm)土壤样本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对其土壤全量氮磷钾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格局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两种尺度下土壤全氮和全磷均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地统计学研究的方法表明两种尺度下全磷表现为高度空间相关,其变化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其它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在不同的尺度下各有不同,揭示了影响其变化的生态学过程和功能不同。研究结果对科学地指导施肥、建立培肥制度和支持精准农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图2,表2,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土壤全量养分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伦黑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30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尤孟阳 郝翔翔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0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黑土是支撑东北地区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近年来黑土质量退化、肥力下降,已严重威胁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演变特征是评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位于黑土带腹地、具有代表典型黑土的海伦市为例,结合第... 黑土是支撑东北地区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近年来黑土质量退化、肥力下降,已严重威胁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演变特征是评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位于黑土带腹地、具有代表典型黑土的海伦市为例,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30年来农田黑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改善黑土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80年代相比,黑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2%,其中厚层黑土下降幅度最大(22%)。土壤养分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表层黑土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下降了33%和43%,有效磷增加了48%。碱解氮在厚层、中层和薄层黑土中的下降速率分别为3.25 mg·kg^-1·a^-1,2.24 mg·kg^-1·a^-1和1.64 mg·kg^-1·a^-1;速效钾的下降速率分别为4.11 mg·kg^-1·a^-1,3.53 mg·kg^-1·a^-1和4.68 mg·kg^-1·a^-1;不同类型黑土有效磷含量略有增加,增加速率分别为0.14 mg·kg^-1·a^-1,0.53 mg·kg^-1·a^-1和0.22 mg·kg^-1·a^-1。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与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针对当前黑土农田土壤碳和养分状况,应采取固碳、减磷、补钾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秸秆还田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物质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凯 窦森 +2 位作者 韩晓增 陈辉 周桂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9-583,共5页
关键词 施肥 团聚体 腐殖物质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黑土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风 王树起 +2 位作者 韩晓增 王凤仙 张克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6-260,共5页
采用中子水分仪定位监测方法,研究黑土区平水年大豆地、草地和裸地3种覆盖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空间垂直动态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基于变异系数(Cv)将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为4层,即水分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 采用中子水分仪定位监测方法,研究黑土区平水年大豆地、草地和裸地3种覆盖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空间垂直动态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基于变异系数(Cv)将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为4层,即水分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不同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循环深度依次为大豆地〉草地〉裸地,土壤水循环强度依次为草地〉大豆地〉裸地;3种覆盖类型的土壤剖面含水量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呈增长型变化特征,裸地0~20cm土层各时段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草地和大豆地;30cm土层以下土壤水分含量依次为草地〉裸地〉大豆地。该区土壤储水量主要受降雨调控,3种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总蒸散量依次为草地〉大豆地〉裸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地覆盖类型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循环 土壤深度 蒸散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喜梅 何晨阳 许艳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共4页
综述了尖孢镰刀菌的非致病性菌株作为尖孢镰刀菌致病菌生防因子的研究现状并对非致病性菌株的作用模式作了归纳总结,阐述了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关键词 非病原 尖孢镰刀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霉防治大豆蚜虫效果及其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春杰 许艳丽 +2 位作者 刘长仲 司兆胜 温广月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2,共4页
2002年和2003年应用虫霉防治大豆蚜虫,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10m l/L虫霉的处理对大豆蚜虫校正防效最高,两年分别为100%和99.3%,虫霉浓度为6.7m l/L则校正防效分别为93.5%和95.6%。2003年采用虫霉浓度为10m l/L和6.7m l/L的处理其校正... 2002年和2003年应用虫霉防治大豆蚜虫,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10m l/L虫霉的处理对大豆蚜虫校正防效最高,两年分别为100%和99.3%,虫霉浓度为6.7m l/L则校正防效分别为93.5%和95.6%。2003年采用虫霉浓度为10m l/L和6.7m l/L的处理其校正防效与化学农药氧化乐果的校正防效差异不显著。2004年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虫霉浓度为10m l/L对大豆蚜虫校正防治效果达100%,6.7m l/L的校正防治效果为98.6%;田间大区试验的校正防效分别为62.3%和50.4%,所以建议使用10m l/L的虫霉防治大豆蚜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霉 大豆蚜虫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不同土层土壤固氮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猛 李海瑜 高明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3期273-281,共9页
东北黑土由于近几十年持续性高强度的利用,已经出现肥力下降等问题。保护性耕作是防止土壤退化的有效措施,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然而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15年免耕和传统耕作试验,... 东北黑土由于近几十年持续性高强度的利用,已经出现肥力下降等问题。保护性耕作是防止土壤退化的有效措施,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然而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15年免耕和传统耕作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讨东北地区免耕和传统耕作条件下0~5 cm和5~20 cm两个土壤深度的固氮菌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和组成的差异,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和传统耕作下土壤固氮菌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大;属水平上慢生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最大。耕作方式、土壤深度对nifH基因拷贝数、Chao 1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CA分析表明,免耕和传统耕作显著影响土壤固氮菌群落的组成,土壤容重与PC1显著相关。Mantel test检验表明,固氮菌群落与土壤容重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免耕通过影响土壤容重改变了土壤固氮菌的群落组成。本研究加深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氮菌群落影响的理解,为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生物 NIFH 多样性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