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黑土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和网络结构对长期施用化肥的响应 被引量:9
1
作者 胡晓婧 刘俊杰 +4 位作者 于镇华 魏丹 周宝库 陈雪丽 王光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探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对东北黑土农田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和网络结构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肥料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平台,选取不施肥(NoF)、氮肥(N)、磷肥(P... 【目的】探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对东北黑土农田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和网络结构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肥料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平台,选取不施肥(NoF)、氮肥(N)、磷肥(P)、钾肥(K)、氮钾肥(NK)、氮磷肥(NP)、磷钾肥(PK)、氮磷钾肥(NPK)8个施肥处理,借助荧光定量PCR、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分子生态网络技术,分析东北黑土nirS型反硝化细菌丰度、群落及网络结构,及影响反硝化细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1)长期施用氮肥均在显著增加nirS基因拷贝数的同时,降低了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群落多样性,而磷、钾肥对其影响并不显著。2)Proteobacteria是所有处理中的优势反硝化细菌门,相对丰度为16.96%~27.34%,且氮肥的施用促进了隶属于该菌门中Bradyrhizobium的生长。3)PCoA分析结果显示,8个施肥处理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主要分成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两组,说明长期氮肥的施用显著改变了东北黑土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结合Mantel test的结果可知,土壤pH是影响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改变的主要因素。4)分别构建施氮肥和不施氮肥的反硝化细菌分子生态网络,发现施氮肥和不施氮肥网络结构存在很大差异,长期施用氮肥明显简化了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网络结构,同时使其网络结构稳定性降低,易受外界环境扰动。【结论】尽管施用化学氮肥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增加,但其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及网络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而磷、钾肥的施用对反硝化细菌群落无显著影响。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反硝化微生物对不同施肥管理的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氮肥 nirS基因 qPCR 高通量测序 分子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病毒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光华 刘俊杰 +2 位作者 朱冬 叶茂 朱永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9-1332,共14页
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型生物实体,全球病毒数量估算为4.80Í1031,远高于具有细胞型结构的生物数量。土壤是病毒重要的储藏库,土壤中病毒主要以侵染原核生物的噬菌体为主,其数量与寄主细胞数目和土壤理化指标... 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型生物实体,全球病毒数量估算为4.80Í1031,远高于具有细胞型结构的生物数量。土壤是病毒重要的储藏库,土壤中病毒主要以侵染原核生物的噬菌体为主,其数量与寄主细胞数目和土壤理化指标密切相关。虽然学术界已意识到土壤病毒在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影响土壤元素循环利用、促进生物进化、以及影响动植物病害,乃至人类健康等方面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土壤病毒颗粒的吸附性、土壤异质性,以及研究手段和分析平台的制约,我们对土壤病毒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远落后于流动的海洋等水体环境。土壤病毒宏基因组中大量的基因序列无法判断其来源及功能,被划分为未知基因,所以病毒也被喻为生物“暗物质”和最大的未知基因宝库。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病毒的形态,在土壤中数量、存在形式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利用分子标记基因、RAPD和宏病毒组研究技术解析土壤病毒多样性的方法及其局限性,阐述土壤病毒已证实和潜在生态功能。最后,文章提出未来土壤病毒研究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强调土壤病毒与土壤微生物耦合研究在揭示土壤生态功能研究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病毒 噬菌体 标记基因 多样性 宏基因组 病毒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彦生 金剑 刘晓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19-1830,共12页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升高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底物,其浓度的升高理论上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形成。但已有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作物产量的促进作用...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升高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底物,其浓度的升高理论上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形成。但已有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作物产量的促进作用小于预期,同时还存在使作物营养品质变劣的风险,相关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从植物(作物)叶片对CO2的吸收和固定生理基础入手,综述了不同类型作物关键光合生理指标如:净光合速率、叶片胞间CO2浓度、Rubisco酶最大羧化速率及Rubp再生速率等对大气CO2浓度的响应差异。以作物整株水平碳-氮代谢平衡为基础,总结了解释光合适应现象的2种主要假说,即"源-库"调节机制和N素抑制机制。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作物籽粒蛋白质、脂肪、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关键营养指标浓度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交互作用对作物生产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展望了本领域未来需要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该综述可以为准确评估未来气候条件下作物产量和品质变化,最大发挥大气CO2浓度升高所带来的"肥料效应",减缓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水稻 小麦 大豆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菌植物基因活化剂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柏权 杨骥 +1 位作者 韩秉进 朱向明 《中国糖料》 2016年第1期38-39,42,共3页
在大田条件下,甜菜叶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奇菌植物基因活化剂)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该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甜菜产量2.69%~16.61%,产糖量增加-2.76%~15.02%;对甜菜含糖率没有显著影响。当喷施1次施用59.83 g/6... 在大田条件下,甜菜叶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奇菌植物基因活化剂)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该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甜菜产量2.69%~16.61%,产糖量增加-2.76%~15.02%;对甜菜含糖率没有显著影响。当喷施1次施用59.83 g/667m2或喷施2次分别施用50.70 g/667m2调节剂时,甜菜块根可获得最高产量;当喷施1次剂量为69.70 g/667m2或喷施2次各44.25 g/667m2剂量调节剂时,可获得最高产糖量。综合分析表明,合理喷施此生长调节剂可提高甜菜块根产量及产糖量,对提高甜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植物生长调节剂 奇菌植物基因活化剂 产量 含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沙厚度下松嫩平原盐碱裸地上的种植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娟 周道玮 +2 位作者 王晓禹 张丹 关胜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0-418,共9页
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限制了当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覆沙并在覆沙层种植作物是盐碱化土地的有效利用途径。为此在松嫩平原盐碱裸地上进行不同厚度覆沙(10、20、30、40 cm),并连续2年分别种植玉米(Zea mays)、向日葵(Helianthus annu... 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限制了当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覆沙并在覆沙层种植作物是盐碱化土地的有效利用途径。为此在松嫩平原盐碱裸地上进行不同厚度覆沙(10、20、30、40 cm),并连续2年分别种植玉米(Zea mays)、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大麦(Hordeum vulgare)及苜蓿(Medicago sativa)(第2年补播),探究不同厚度覆沙4种作物的种植效果。结果表明,覆沙后第1年种植4种作物均能生长,但长势较弱,第2年长势较强。覆沙40 cm玉米产量为5621 kg·hm^(−2),是覆沙10 cm的3.27倍(P<0.05),但与覆沙20、30 cm差异不显著(P>0.05)。覆沙30 cm苜蓿的干草产量和根干重高于其他覆沙厚度,分别达8597和3367 kg·hm^(−2),且分别是覆沙10 cm的3.00倍(P<0.05)和1.29倍(P<0.05)。覆沙40 cm向日葵和大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覆沙10 cm,分别提高33.4%和269.5%,而覆沙20、30 cm与覆沙10 cm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覆沙后种植玉米和苜蓿分别推荐覆沙20 cm以上和覆沙30 cm;种植向日葵和大麦推荐覆沙40 cm。研究结果表明,盐碱裸地上覆沙可成功种植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裸地 覆沙 玉米 向日葵 大麦 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