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氏显微压痕技术测量人体枢椎硬度
1
作者 张晓娟 郭家良 +3 位作者 胡祖圣 殷兵 王建朝 张英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新鲜尸体枢椎的显微压痕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生理意义。方法:取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性,45岁女性,58岁男性)的枢椎,通过X线和定量CT检查除外影响骨量的疾病,将其分为齿状突椎体区和附件区2个测量部位,每个区域使用高精慢... 目的:探讨成人新鲜尸体枢椎的显微压痕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生理意义。方法:取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性,45岁女性,58岁男性)的枢椎,通过X线和定量CT检查除外影响骨量的疾病,将其分为齿状突椎体区和附件区2个测量部位,每个区域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1片厚约3mm的标本,3块枢椎共计6片。齿状突椎体区选取上侧、下侧、前侧和后侧四个部位的皮质骨区域以及中部松质骨区;附件区选取椎弓根、横突、椎板和侧块皮质骨区域以及中部侧块松质区。每块枢椎选取10个区域,合计30个区域。标本固定于纯平玻片上,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硬度值,合计获得150个有效压痕硬度值。记录并分析枢椎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枢椎整体硬度变化范围为17.70~40.60HV,其中皮质骨硬度范围17.70~40.60HV,平均硬度30.10±4.96HV;松质骨硬度范围20.40~37.40HV,平均硬度29.06±4.42HV;齿状突椎体区皮质骨平均硬度30.25±5.06HV,松质骨平均硬度28.78±4.17HV;附件区皮质骨平均硬度29.95±4.90HV,松质骨平均硬度29.33±4.79HV;同一部位的皮质骨硬度值均高于该部位的松质骨硬度值。附件区硬度值最高为椎弓根皮质(32.92±4.06H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832,P=0.014)。齿状突椎体区硬度值最高为后侧皮质(33.23±4.80HV),组间比较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F=3.363,P=0.025)。结论:齿状突椎体区的后侧皮质硬度值与附件区椎弓根皮质硬度值均较高,可能与枢椎后侧皮质区域和椎弓根区域较其他部位承受着更大的应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骨硬度 维氏显微压痕技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肿瘤患者长期随访与管理的重要性
2
作者 石雨暄 夏百荣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9,共3页
回顾性分析表明,随访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1]。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慢病化管理阶段,随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经成为规范化治疗的一部分,重点在于肿瘤管理、监测危险因素、鼓励患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妇科肿瘤是... 回顾性分析表明,随访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1]。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慢病化管理阶段,随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经成为规范化治疗的一部分,重点在于肿瘤管理、监测危险因素、鼓励患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妇科肿瘤是对女性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一类重要疾病,目前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仍呈现上升趋势[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规范化治疗 肿瘤治疗 长期随访 危险因素 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病 肿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癌症病人饮食相关困扰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3
作者 曹艳宏 方跃艳 +2 位作者 陈桂霞 朱心怡 左政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75-1680,共6页
目的:对晚期癌症病人饮食相关困扰量表(QERD)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Brislin模型对QERD进行翻译,经文化调适、预调查形成中文版QERD终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2日—2022年11月23日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治... 目的:对晚期癌症病人饮食相关困扰量表(QERD)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Brislin模型对QERD进行翻译,经文化调适、预调查形成中文版QERD终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2日—2022年11月23日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收治的229例晚期癌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中文版量表信效度。结果:中文版QERD包括病人自我感受困扰、与家人关系困扰、饮食问题应对困难3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量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000,全体一致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972。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134%。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修正后模型拟合良好。中文版QERD总分与病人参与主观全面评定中病人主观报告的症状部分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58(P<0.001),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0,折半信度为0.760。结论:中文版QERD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为住院晚期癌症病人饮食相关困扰的评估提供可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症 饮食困扰 量表 信度 效度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估肌肉减少症和脂肪组织含量与肝癌TACE联合PD-1单抗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熊柏柱 侯昌龙 +4 位作者 高飞 王传彬 付宝月 吴昱霖 周磊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04,共6页
目的:探讨定量CT评估的肌肉减少症和脂肪组织含量与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接受TACE联合PD-1单抗治疗的HCC患者77例。所... 目的:探讨定量CT评估的肌肉减少症和脂肪组织含量与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接受TACE联合PD-1单抗治疗的HCC患者77例。所有患者在首次联合治疗前1个月内接受定量CT扫描,并测量L3椎体水平骨骼肌横截面积、总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和内脏脂肪面积,计算骨骼肌指数(SMI)、总脂肪指数(TATI)、皮下脂肪指数(SATI)和内脏脂肪指数(VATI)。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TATI、SATI和VATI最佳截断点。通过SMI评估肌肉减少症。结果:ROC曲线显示TATI、SATI和VATI的截断点分别为61.75 cm^(2)/m^(2)、30.52 cm^(2)/m^(2)和61.52 cm^(2)/m^(2)。男性的SMI平均值为(48.03±7.34)cm^(2)/m^(2),女性的SMI为(40.96±4.76)cm^(2)/m^(2),肌肉减少症发生率为51.9%(40/7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肉减少症、SATI和肿瘤直径是HCC患者TACE联合PD-1单抗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总生存期中,无肌肉减少症和高SATI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患有肌肉减少症和低SAT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5月vs.10.4月;19.5月vs.13.0月,P<0.05)。结论:肌肉减少症、SATI和肿瘤直径是HCC患者TACE联合PD-1单抗治疗独立预后因素,定量CT评估的肌肉减少症和低皮下脂肪含量与TACE联合PD-1单抗治疗的HCC患者较短的生存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肌肉减少症 定量CT 身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纹理特征联合表现弥散系数鉴别诊断子宫肉瘤与细胞型子宫肌瘤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钟 付宝月 +4 位作者 陈玉兰 李乃玉 方梦诗 孙铭洁 韦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2-1057,共6页
目的观察MRI纹理特征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鉴别诊断子宫肉瘤(US)与细胞型子宫肌瘤(CU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US(US组)及34例CUL(CUL组)患者盆腔MRI资料,于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提取病灶纹理特征,测量ADC值,记录平均ADC值(AD... 目的观察MRI纹理特征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鉴别诊断子宫肉瘤(US)与细胞型子宫肌瘤(CU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US(US组)及34例CUL(CUL组)患者盆腔MRI资料,于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提取病灶纹理特征,测量ADC值,记录平均ADC值(ADC_(mean))、最小ADC值(ADC_(min))及标准ADC值(ADC_(st));分别基于ADC值、最优纹理特征及二者联合构建鉴别US与CUL的逻辑回归(LR)模型,包括LR_(ADC)、LR_(纹理)及LR_(ADC+纹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诊断US与CUL的效能。结果US组病灶ADC_(mean)、ADC_(min)及ADC_(st)均低于CUL组(P均<0.05)。共基于盆腔T2WI及DWI提取3750个纹理特征,经筛选后得到5个最优特征,以之构建的LR_(ADC+纹理)模型及LR纹理模型鉴别US与CUL的效能相当(AUC=0.921、0.887;P>0.05),且均高于LR_(ADC)模型(AUC=0.696;P均<0.05)。LR_(ADC+纹理)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走行基本一致,且临床净收益大于LR_(ADC)及LR_(纹理)模型。结论MRI纹理特征联合ADC值可提高鉴别诊断US与CUL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肉瘤 平滑肌瘤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合并术前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振宇 葛芳芳 +3 位作者 姚舜禹 任齐齐 卫然 孔令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合并术前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焦虑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89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Ⅱ或Ⅲ级,术前1 d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焦虑亚量表...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合并术前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焦虑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89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Ⅱ或Ⅲ级,术前1 d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焦虑亚量表评分≥8分且蒙特利尔认知评分量表(MoCA)<26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S组,n=45)和生理盐水组(C组,n=44)。S组麻醉诱导时静注艾司氯胺酮0.2 mg/kg,麻醉维持时泵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1)·h^(-1),术后使用艾司氯胺酮PCIA镇痛。C组在麻醉诱导、维持和PCIA镇痛时予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其余用药同S组。于术前1 d、术后1、3 d采用HADS及MoCA评估患者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检测术前1 d和术后3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S100钙结合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麻黄碱使用情况,入PACU后1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拔管时间、术后48 h内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情况以及术后48 h内高血压、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头晕和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术后1、3 d焦虑发生率明显降低、MoCA认知评分明显升高,TNF-α、IL-6、S100β浓度明显降低,BDNF浓度明显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术后48 h内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术后发热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麻黄碱使用率、拔管时间、术后补救镇痛率及术后48 h内高血压、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和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氯胺酮可降低炎性因子浓度,减轻神经损伤,缓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状态及减轻认知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焦虑 认知功能 艾司氯胺酮 炎性因子 神经损伤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马小开 黄建康 +3 位作者 朱博 彭德峰 周锐 王圣应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0-594,共5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总体预后较好,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争议。通过分析患者资料,总结PTMC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总体预后较好,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争议。通过分析患者资料,总结PTMC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在228例患者中,109例发生中央区淋巴结和(或)颈侧区淋巴结转移(47.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及原发灶数目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4 mm及多中心病灶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PTMC虽然肿瘤较小但不等同于淋巴结转移风险小,特别对于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4 mm及多中心病灶患者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参数值与子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相关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乃玉 王传彬 +5 位作者 高飞 韦超 李信响 方昕 周辉 董江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5-520,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癌3.0T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参数值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1月确诊为子宫颈鳞癌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共计73例,年龄27~73岁,其中高分化组7例、中分化组23例,低分化...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癌3.0T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参数值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1月确诊为子宫颈鳞癌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共计73例,年龄27~73岁,其中高分化组7例、中分化组23例,低分化组43例。治疗前均接受常规MR及IVIMDWI检查(b=0、20、40、60、100、200、400、800、1000、2000s/mm^2)。应用GEADW4.5后处理工作站Functool软件分别测量三组中D、D*及f值,并对不同分化程度宫颈鳞癌与IVIM-DWI三个参数之间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分化组D值(0.50±0.08)×10-3mm^2/s、D*值(8.55±1.39)×10-3mm^2/s、f值(37.87±13.12)%;中分化组D值(0.63±0.11)×10-3mm^2/s、D*值(18.50±2.71)×10-3mm^2/s、f值(23.24±2.75)%;高分化组D值(0.80±0.07)×1010-3mm^2/s、D*值(41.25±15.58)×10-3mm^2/s、f值(13.81±2.26)%;低、中、高分化各组之间D、D*及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及D*值与子宫颈癌病理分化呈中度及高度正相关,f值呈中度负相关。结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无创性的评估子宫颈鳞癌分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有助于临床早期评估子宫颈癌放化疗疗效,从而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加权成像 宫颈癌 病理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希替尼联合槲皮素对H1975细胞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伟 李蔷薇 +1 位作者 王静 潘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 探索奥希替尼联合槲皮素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H19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2.625、5.25、10.5、21、42、84 nmol/L奥希替尼和15.625、31.25、62.5、125、250、500μmol/L槲皮素对细胞增殖的抑... 目的 探索奥希替尼联合槲皮素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H19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2.625、5.25、10.5、21、42、84 nmol/L奥希替尼和15.625、31.25、62.5、125、250、500μmol/L槲皮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设置单一药物组及药物联合组),根据检测的结果计算得出奥希替尼和槲皮素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联合指数(CI)。单药组、两药联合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Akt/p-Akt、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奥希替尼和槲皮素均可抑制H1975细胞的增殖(P<0.01),IC50值分别为(21.54±1.05) nmol/L和(109.7±1.08)μmol/L;各浓度奥希替尼与槲皮素联合时的CI值均<1,表现为协同抑制效应。两药联合作用后表现出更强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奥希替尼联合槲皮素组相对两药单药组可观察到p-Akt及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而两药联合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药组(P<0.01)。结论 奥希替尼联合槲皮素表现出的协同效应使H1975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作用使p-Akt蛋白的表达下调以及促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槲皮素 奥希替尼 药物疗法 细胞增殖与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集富集分析探讨HER2基因对胃癌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虎 吴思浛 +3 位作者 包楚阳 李文娟 周守兵 金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39-1342,1349,共5页
目的运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索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表达状态对胃癌代谢通路影响情况。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ArrayExpress)数据库的胃癌转录表达数据库,根据Her2... 目的运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索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表达状态对胃癌代谢通路影响情况。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ArrayExpress)数据库的胃癌转录表达数据库,根据Her2拷贝数或者表达水平选取高低表达组,应用GSEA软件进行富集分析,取错误发现率q值(FDR q val)<25%和/或名义P值(nom P val)<0.01的代谢通路作为有意义的代谢基因集,结果绘制热图寻找共性。结果在癌症基因组图谱胃腺癌集(TCGA STAD)、GEO数据集(GSE66229)等10个数据库中,Her2的高低表达对对过氧物酶体、N-聚糖生物合成和嘧啶代谢通路基因集有影响(FDR q val<25%且nom P val<0.01),糖基磷脂酰肌醇、甘油磷脂、鞘脂类代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m P val<0.01)。结论多个数据库GSEA分析结果提示癌基因Her2的状态与多个代谢通路基因集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症基因组图谱 基因集富集分析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服用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1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杨 徐惠君 +3 位作者 王莹 柯海英 朱亦俭 徐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4-585,共2页
1病例简介男,68岁,主诉:腹胀、食欲缺乏伴乏力15 d,逐渐出现眼黄、面黄,腹胀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黑便,无发热寒战,既往因痛风服用土三七2个月余。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633 IU/L,谷草转氨酶716 IU/L,总胆红素25.1μmol/L,乙肝表... 1病例简介男,68岁,主诉:腹胀、食欲缺乏伴乏力15 d,逐渐出现眼黄、面黄,腹胀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黑便,无发热寒战,既往因痛风服用土三七2个月余。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633 IU/L,谷草转氨酶716 IU/L,总胆红素25.1μmol/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CA12585.5 KU/L。超声诊断(图1):肝脏弥漫性病变,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中静脉内径变细,肝左、右静脉未显示,结合病史考虑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hepatic veno occlusive disease,HV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土三七 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 肝窦阻塞综合征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沃森肿瘤解决方案评价胃癌术后辅助治疗获益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虎 包楚阳 +3 位作者 向丽娟 李文娟 周守兵 金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19-1322,共4页
应用IBM沃森肿瘤解决方案(WfO)评价既往胃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获益。在1390例胃癌住院人次中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46例胃癌术后辅助治疗患者并回访无病生存时间,同时将术前病历资料上传WfO,比对患者的实际术后治疗方案与沃森建议方案的... 应用IBM沃森肿瘤解决方案(WfO)评价既往胃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获益。在1390例胃癌住院人次中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46例胃癌术后辅助治疗患者并回访无病生存时间,同时将术前病历资料上传WfO,比对患者的实际术后治疗方案与沃森建议方案的一致性,分析一致组和非一致组之间的无病生存时间的统计学差异。入组患者中共有21(45.65%)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与WfO推荐方案一致;一致组的无病生存时间(39.68月)明显高于非一致组(23.09月)(P=0.003)。沃森肿瘤解决方案推荐的治疗方案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可为胃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规范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人工智能 无病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关联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汪圣毅 周浩 刘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1-155,共5页
目的识别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PBLC)的关联因素。方法横断面设计,收集行胃癌手术的患者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变量重要性评价,分析术前PBLC变化的关联因素。局部加权回归和稳健线性模型进一步验证。结果术前PBLC<1.... 目的识别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PBLC)的关联因素。方法横断面设计,收集行胃癌手术的患者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变量重要性评价,分析术前PBLC变化的关联因素。局部加权回归和稳健线性模型进一步验证。结果术前PBLC<1.1×10^(9)/L(A组)138例(20.72%),PBLC≥1.1×10^(9)/L(B组)528例(79.28%)。相对于B组,A组的年龄较大[(64.61±10.42)岁vs(62.18±10.41)岁,P<0.05],中性粒细胞较低[(3.21±1.41)×10^(9)/L vs(3.59±1.31)×10^(9)/L,P<0.01]。淋巴细胞减少与较高的胃癌分期有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模型残差随机分布,年龄(β=-0.01,t=-3.70,P<0.01)、肿瘤分期[β(ⅡvsⅠ)=-0.16,t=-2.79,P<0.01;β(ⅢvsⅠ)=-0.18,t=-3.87,P<0.01;β(ⅣvsⅠ)=-0.21,t=-2.16,P<0.05]是淋巴细胞减少的关联因素,中性粒细胞增加与PBLC升高有关(β=0.05,t=3.61,P<0.01)。连续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分析显示,年龄、中性粒细胞、癌胚抗原(CEA)的LMG指标分别为55.55%、44.14%、0.31%。局部加权回归和稳健线性模型显示,年龄是PBLC的负向关联因素。结论胃癌PBLC与中性粒细胞正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外周血淋巴细胞数 多元线性回归 横断面研究 局部加权回归 稳健线性模型 TNM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HULC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倩 何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0-813,837,共5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猛发展,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它在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被深入认知.肝癌高表达转录本(highly up-reglated in liver cancer, HULC...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猛发展,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它在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被深入认知.肝癌高表达转录本(highly up-reglated in liver cancer, HULC)是lncRNA的一种,最先在肝癌中被发现,近年研究揭示它与其他许多癌症,例如胃癌、结肠直肠癌、骨肉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也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HULC在几种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肝癌高表达转录本(HULC)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致肺部真菌感染1例并文献回顾
15
作者 王丽君 王浩 +1 位作者 宁美玲 胡斌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2-717,共6页
出芽短梗霉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暗色酵母样真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正常免疫力患者中感染极其罕见。本文报告一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女性感染出芽短梗霉病例,该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临床表现不典型,行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 出芽短梗霉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暗色酵母样真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正常免疫力患者中感染极其罕见。本文报告一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女性感染出芽短梗霉病例,该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临床表现不典型,行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查见出芽短梗霉生长,行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明显好转。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全球报道亦少见,共31例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月龄~79岁,2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无感染高危因素,余有基础疾病、继发性免疫抑制、外伤、移植等病史。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与受累系统相关,经抗真菌治疗好转及痊愈24例,7例死亡。近来年真菌感染越来越常见,出芽短梗霉所致真菌感染可累及全身各个部位,无免疫缺陷机体亦可能感染。通过mNGS检查可有效检测病原菌,从而及时诊断,缩短病程,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 真菌感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聚合酶链式反应 mNGS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BRAF V600E基因检测模型在主动监测甲状腺微小癌侵袭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雨竹 彭梅 +5 位作者 姜凡 王圣应 刘建军 陶堃 杨杨 何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0-644,共5页
目的建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侵袭性的超声联合基因风险评估模型,为主动监测PTMC侵袭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1年1月264例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诊断为PTMC的患者。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收集的154例纳入模... 目的建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侵袭性的超声联合基因风险评估模型,为主动监测PTMC侵袭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1年1月264例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诊断为PTMC的患者。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收集的154例纳入模型组,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收集的110例纳入验证组。分析模型组15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特征及BRAF V600E基因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TMC侵袭性的危险因素,再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将建立的模型代入验证组110例PTMC患者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微钙化、肿瘤最大径>5 mm、超声疑为腺外侵犯、超声疑为淋巴结转移、BRAF V600E基因突变型为建立模型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赋分模型,得分越高则风险越高。在110例验证组中评估预测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0.685~0.848),cut-off值为0.4502,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62.9%。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超声联合BRAF V600E基因检测模型对PTMC侵袭性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 BRAF V600E基因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皮素对于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倩玉 许斌 +6 位作者 金伟 周守兵 李文娟 张秋君 胡丹丹 李文玉 刘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84,共6页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尚无标准有效的疗法。柚皮素是一种富含于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为了探讨柚皮素对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及相关机制,40只大鼠随机分成即预防性外用组、治疗性外用组、照射后口服组、模型组和空...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尚无标准有效的疗法。柚皮素是一种富含于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为了探讨柚皮素对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及相关机制,40只大鼠随机分成即预防性外用组、治疗性外用组、照射后口服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记录每只动物的皮炎评分。检测血清IL-6与MCP-1水平,镜下观察放疗局部皮肤组织中表真皮组织,并检测局部巨噬细胞表达。为进一步探索柚皮素对于放疗患者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纳入11例因头颈部肿瘤行双侧颈部放疗的患者,于放疗前涂抹一侧柚皮素乳膏,另一侧作为对照。结果显示,使用柚皮素可显著降低大鼠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降低外周血中IL-6与MCP-1的浓度和局部巨噬细胞浸润,改善放疗所致的表皮及真皮结构组织紊乱。11例患者中2人用药侧皮炎程度好于对照。因此,研究表明柚皮素可通过降低巨噬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水平来改善大鼠放射性皮炎,尽管在人体中有效性欠佳,但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素 急性放射性皮炎 巨噬细胞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脂代谢通路基因表达的转录组学高通量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向丽娟 汪圣毅 +3 位作者 包楚阳 张焱 韩坤 刘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GC)脂代谢(LM)通路的基因表达情况。方法转录组测序筛选8例GC及4例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GC脂代谢相关通路中的关键基因(KGS)。结果高通量测序获得3 198个长度大于200 bp的... 目的探讨胃癌(GC)脂代谢(LM)通路的基因表达情况。方法转录组测序筛选8例GC及4例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GC脂代谢相关通路中的关键基因(KGS)。结果高通量测序获得3 198个长度大于200 bp的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发现6个显著富集代谢通路,其中脂肪消化与吸收代谢通路有9个基因(MOGAT3、FABP2、FABP1、APOA4、NPC1L1、PLA2G2A、ABCG5、PLA2G4A、PLA2G12B)显著上调,2个基因(LIPF、PLA2G1B)显著下调。结论 GC脂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异常状态为寻求胃癌诊断标志物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转录组测序 脂代谢 关键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德地 王亚雷 张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29-1332,共4页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随访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CAG患者在根除HP前后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PGR)、促胃液素-17(G-17)的变化,OLGA分期和OLGIM...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随访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CAG患者在根除HP前后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PGR)、促胃液素-17(G-17)的变化,OLGA分期和OLGIM分期进行比较分析。CAG患者中,根除HP治疗结束6个月后来随访的患者共有36例,而在根除治疗12个月后来随访的患者共有51例。与根除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G-17水平下降,OLGA分期中Ⅲ期患者减少(P<0.05)。在成功根除HP 12个月后,CAG患者的血清PGR水平上升,而血清G-17水平下降;随访对象中萎缩患者减少;OLGA分期中的0期患者增加,OLGIM分期中的Ⅰ期患者也增加(P均<0.05)。根除HP可以部分逆转慢性胃炎中萎缩的发生,血清学指标可反映CAG严重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促胃液素-17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MAML2基因重排的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铃 王方平 +3 位作者 张敏 夏红珍 吴景 何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6-550,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MAML2基因重排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28例原发性涎腺MEC中MAML2基因重排;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 目的探讨原发性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MAML2基因重排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28例原发性涎腺MEC中MAML2基因重排;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7、p63、CK5/6、S-100、CD117的表达,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28例MEC中有17例(14例低级别、3例中级别)MAML2基因重排,检出率为60.7%(17/28),其中包含Warthin瘤样变异型和透明细胞变异型。MAML2基因重排与肿瘤部位、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发生在腮腺、低级别的MEC中MAML2基因重排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MAML2基因重排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淋巴结有无转移、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MAML2基因重排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分级密切相关,MAML2基因重排阳性可以辅助诊断变异型M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 MAML2基因重排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