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科学三十年:地位与作用——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延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42,共9页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也用自身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基础理论和重大...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也用自身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发挥理论创新阵地与平台作用;加强咨询与决策实施效果评估,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教育育人、引导舆论与服务社会中的作用,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3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院 地位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基于费孝通的学术历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亚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5,共10页
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在学科建设中,比较重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这也是社会学学科比较擅长的领域。在主流范式下的学科建设,也确实存在费孝通所说的“只见社会不见人”的弊病,由此提出了社会学该如... 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在学科建设中,比较重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这也是社会学学科比较擅长的领域。在主流范式下的学科建设,也确实存在费孝通所说的“只见社会不见人”的弊病,由此提出了社会学该如何研究人的问题,这与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人文性密切相关。有关中国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费孝通在2003年做出了一些指引,但仍需学界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学所要构建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不仅包括“生态”层面的内容,还应包括“心态”层面的内容,后者更加有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文明新形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社会学 学科建设 费孝通 生态层面 心态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林业大学关君蔚工作室与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长景天魁博士的座谈记要
3
作者 关君蔚 张洪江 +6 位作者 李亚光 王栋 尚海龙 何经纬 关伯元 杨玉明 景天魁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社会学 北京林业大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工作室 关君蔚 博士 景天 所长 民主政治 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中的两类人文性知识——以潘光旦和费孝通的学术思想为例
4
作者 刘亚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共9页
以潘光旦和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思想蕴含着两类人文性知识。费孝通的学术研究重心经历了从生态到心态的转变,从早期关注组织制度到晚年关注社会伦理,这是第一类人文性知识。这类人文性知识在中国社会学范式中居于主流地位。潘光旦... 以潘光旦和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思想蕴含着两类人文性知识。费孝通的学术研究重心经历了从生态到心态的转变,从早期关注组织制度到晚年关注社会伦理,这是第一类人文性知识。这类人文性知识在中国社会学范式中居于主流地位。潘光旦的社会学思想立足于人,重视人性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关注人之生命本身,它以独特的人本思想给社会学提供了第二类人文性知识。这两类人文性知识之间并不排斥,二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如今,有关人之生命本身的知识愈发重要,同时推进这两方面的研究可从社会学角度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与人该何去何从的重大议题,它成为建构社区情境和新型社会伦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社会学人文性 社会伦理 人本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叙事学推进社会学的质性研究
5
作者 刘亚秋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9-189,248,共12页
探索叙事研究对于扩展社会学学科界限和推进社会学的实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叙事理论中“形式”和“内容”的区分,是叙事分析的一种认识论。“形式”在现代叙事学中意味着固定的结构、专业性的水准,以及科学思维等,传统社会学的质性... 探索叙事研究对于扩展社会学学科界限和推进社会学的实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叙事理论中“形式”和“内容”的区分,是叙事分析的一种认识论。“形式”在现代叙事学中意味着固定的结构、专业性的水准,以及科学思维等,传统社会学的质性研究与之类似,其所践行的是因果逻辑为主导的机制分析。而强调关键“细节”或“特例”的叙事社会学,溢出了传统质性研究的范畴,与广义叙事学之间建立了关联。相比于宏大叙事,有关“细节”的叙事,体现为一种微观视角,但往往也指示着重要的事件。对“细节”的讨论在叙事学传统中,其方法秉持“严肃的观察”原则,具有不拘一格的特征,它遵循从碎片中观察总体的认识论原则,尽管存在去历史化等局限性,但为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向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叙事理论反思社会学研究的既有形式和规范,并不意味着形式和规范不再重要;而是在引入细节叙事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这一学科的形式和规范,以推动社会学的实质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质性研究 叙事形式 细节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孤独美学到共享美学 年轻人热衷“赶集”的社会学分析
6
作者 朱迪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88-91,共4页
青年群体中兴起的集市热,反映出消费新趋势。集市在空间和文化维度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打造实体消费新业态,既有利于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又能够丰富本地居民休闲消费。年轻人热衷“赶集”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生活和休闲需求,更深层... 青年群体中兴起的集市热,反映出消费新趋势。集市在空间和文化维度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打造实体消费新业态,既有利于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又能够丰富本地居民休闲消费。年轻人热衷“赶集”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生活和休闲需求,更深层次反映的是摆脱消费主义、对抗内卷和压力的努力,为追求本真和自我找到一条出路。这种努力和出路不同于年轻人自我标榜或者被舆论认为的“孤独美学”叙事——指向独处、自我隔离的虚幻美好,而是更体现出一种“共享美学”叙事,愿意通过兴趣和消费建立起情感性、社会性的连接,继而形成兴趣共同体或创业共同体,在公共生活的参与中安放内心、追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市热 新业态 生活方式 提振消费 共享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结构变迁与社会心态特点
7
作者 高文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共18页
从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特征,探讨在这一系列变迁之后,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通过对宏观数据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的分析发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口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 从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特征,探讨在这一系列变迁之后,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通过对宏观数据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的分析发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口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老龄化加剧伴随少子化发展,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加重,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收敛,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同时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素质重要性凸显,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变迁存在差异化等。在这些趋势影响下,生活满意度、生活压力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国家发展信心及社会预期等社会心态呈现不同的人口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社会心态 社会变迁 老龄化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被引量:2
8
作者 龚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围绕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这一分析视角,重点探讨了2013—2023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与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关系。研究发现:(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 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围绕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这一分析视角,重点探讨了2013—2023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与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关系。研究发现:(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等多重因素的推动,2013—2023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化,农民和产业工人的比例快速下降;(2)当前,中国的劳动群体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从以产业工人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工人为主;(3)受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和高等教育普及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有所上升;(4)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伴随着居民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财富分化程度不断提高。提出需要构建更为稳定、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强灵活就业工人的权益保障,还应注意规范收入分配与财富积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变迁 收入 财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J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81
9
作者 王春光 孙兆霞 +3 位作者 罗布龙 罗霞 袁葵 张定贵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村民自治建设的制度性缺陷在于忽视了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公共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自治方式 ,它对公共权力的授权和使用都具有独立的约束力量。在我国农村 ,并不缺乏发展公共空间的可能性和基础 ,国家应该给予很好的挖掘和培育。本文... 村民自治建设的制度性缺陷在于忽视了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公共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自治方式 ,它对公共权力的授权和使用都具有独立的约束力量。在我国农村 ,并不缺乏发展公共空间的可能性和基础 ,国家应该给予很好的挖掘和培育。本文剖析的J村案例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公共空间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以及对村民自治建设和村庄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农村公共空间 文化网络 民间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证中国社会学重建30年——苏国勋研究员访谈录 被引量:13
10
作者 苏国勋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5-19,共15页
1979—1980年之交,费孝通先生受命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停滞近30年后破土重生。苏国勋于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成为社科院的第一期硕士生,攻读期间选取社会学理论为学术方向,因此见证... 1979—1980年之交,费孝通先生受命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停滞近30年后破土重生。苏国勋于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成为社科院的第一期硕士生,攻读期间选取社会学理论为学术方向,因此见证、参与了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全过程。苏先生在这30年间,从硕博期间开始梳理苏俄社会学发展、开创大陆韦伯研究,完成哲学到社会学理论的学术转型;继而参加社会学第一、二期讲习班,正式调入社会学所工作;长期担任社会学所理论室主任,主持《国外社会学》20余载;承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社会学理论方向博士生;任《文化:中国与世界》副主编,《社会理论》主编,《社会理论译丛》(上海人民出版社)主编,《社会学名著译丛》(商务印书馆)主编,《三联.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成员,等等;近年来主张从文化进路(尤其是儒释道合流的角度)重新检视韦伯研究在中国语境的相关问题,以此推进中国社会理论的发展。苏国勋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社会学者,他受过西学教育,但始终密切关注中国问题,心仪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经验,学问出入于中西学之间。苏先生的学术历程可以作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成长、发展及其独特品格的最好见证。值此中国社会学重建30年之际,我们发文《见证中国社会学重建30年:苏国勋研究员访谈录》,以飨社会学同仁及所有关心中国社会学成长的人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访谈录 研究员 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科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的想象与想象的社会学 帕森斯、米尔斯社会学研究进路比较论要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立玮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125,共29页
帕森斯的社会理论和米尔斯的社会研究是"二战"后美国社会学的两条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路径。帕森斯倡导社会科学中的一般理论研究,核心在于理论和经验的互惠发展的动力学,意在促进社会科学的积累性发展,但确立统一的社会科学无... 帕森斯的社会理论和米尔斯的社会研究是"二战"后美国社会学的两条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路径。帕森斯倡导社会科学中的一般理论研究,核心在于理论和经验的互惠发展的动力学,意在促进社会科学的积累性发展,但确立统一的社会科学无异于建立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学术巴别塔"。米尔斯强调的基于社会学想象的社会研究纲领,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导向的社会研究,最终难免落入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想象"困境。研究范式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其身处的美国社会作出了判然有别的研究论断。进而言之,这种差异的背后隐含着研究者对现代性问题的不同态度以及政治立场上的深刻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森斯 米尔斯 社会学想象 经验—理论体系 美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欲兴其学 先正其史——略谈中国社会学史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景天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共6页
以往一百多年的成见是说社会学只是“舶来品”,中国古代没有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史只能从西方社会学的传入写起。然而,清末民初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后来的潘光旦、费孝通等,都肯定过战国末期荀子创立的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 以往一百多年的成见是说社会学只是“舶来品”,中国古代没有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史只能从西方社会学的传入写起。然而,清末民初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后来的潘光旦、费孝通等,都肯定过战国末期荀子创立的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因此,中国社会学史必须重新书写。本文提出以群学命题演进史的形式书写中国社会学史。这样既可以体现群学作为合群、能群、善群、乐群之学这条主线,也可以展现群学2200多年的绵延和发展历程。群学命题体系及其历史演进,就是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历史版本,从而为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奠立深厚的学科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学 命题体系 命题演进史 中国社会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核心城市大学生社会信任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北京、上海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41-49,共9页
社会信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的一种判断和看法的集中体现,是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基础上的深层次意识反应。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是社会信任的重要构成。针对北京和上海在文化发展、城市定位功能性的不同,... 社会信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的一种判断和看法的集中体现,是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基础上的深层次意识反应。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是社会信任的重要构成。针对北京和上海在文化发展、城市定位功能性的不同,指出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让"城中的人"在社会信任的关系中既表现出共同性,也凸显现代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这既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嬗变,也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浓缩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任 城市青年 人际信任 组织信任 后物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评佐斌著《中国人的脸与面子》
14
作者 张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6期138-139,共2页
凡事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识的。关于中国人的脸面问题的探讨,也是在与异文化的接触中,与外国人打交道中,相比较而引起注意,发现其特征的。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以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反差极大的西洋人带着他们的... 凡事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识的。关于中国人的脸面问题的探讨,也是在与异文化的接触中,与外国人打交道中,相比较而引起注意,发现其特征的。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以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反差极大的西洋人带着他们的文化逐步深入中国,就发现中国人与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社会心理学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中国文化 中国人社会 心理功能 实证研究 心理学者 实证材料 婚外性行为 认知心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和语境:当下中国家庭研究热点及其范式争议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小英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54,215,共19页
2010年以来国内家庭社会学进入新的繁盛阶段,相关热点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维度:来自政府的、来自社会大众的以及来自学界自身的。围绕着现代性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一线索,这些研究热点可以概略地划分为社会变迁中的家庭与家庭视野中... 2010年以来国内家庭社会学进入新的繁盛阶段,相关热点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维度:来自政府的、来自社会大众的以及来自学界自身的。围绕着现代性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一线索,这些研究热点可以概略地划分为社会变迁中的家庭与家庭视野中的社会这两个方向,其焦点在于探索现代性与家庭之间在转型社会是如何相互塑造的。同时,家庭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分化也体现在研究范式的多元并存上,依据研究取向和共同体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个体主义脉络的研究范式和家庭主义脉络的研究范式。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对家庭概念的阐释是以理念还是实践为出发点,以及对家庭主义究竟作为“权宜之策”还是“伦理之义”的不同预设,表明两类范式或许需要设定各自的适用条件和语境,才能构成完整的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范式 个体主义 家庭主义 乡土派 社会基础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青年社会评价体系的重构——以网络方言流行语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田丰 郝艺卓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0,39,共8页
近年来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网络方言流行语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反映出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其背后是社会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本文从评价生态、评价媒介、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取向和评价态度六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 近年来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网络方言流行语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反映出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其背后是社会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本文从评价生态、评价媒介、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取向和评价态度六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网络方言流行语“热”度持续上升的现象进行了结构性的阐释。研究发现,从方言歧视到网络方言流行语的盛行反映了数字时代下青年群体主导的社会评价体系的重构,方言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刻板印象,成为表达个性和群体认同的重要符号。而社会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也预示着中国青年会以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态度来构建多元化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方言 流行语 社会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社会巨变与国家治理:一个整体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向静林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2,共13页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社会巨变,中国国家治理1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与前数字时代显著不同的特征。现有的跨学科研究虽然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和解释这些变化,但还是相对零碎,尚未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理论视野。本文试图对这些变化进行整体勾勒...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社会巨变,中国国家治理1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与前数字时代显著不同的特征。现有的跨学科研究虽然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和解释这些变化,但还是相对零碎,尚未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理论视野。本文试图对这些变化进行整体勾勒:首先,分析数字时代社会巨变的特征及其治理意涵;其次,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线索入手分析数字时代社会巨变给中国国家治理带来的影响;最后讨论社会学在数字时代的新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巨变 国家治理 数字时代 整体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及其对心理学家的启示 被引量:38
18
作者 黄梓航 王俊秀 +2 位作者 苏展 敬一鸣 蔡华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46-2259,共14页
社会心理学有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虽然多数时候相对独立发展,但两者都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变迁非常关注。社会学家从社会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进行了大量研究,前者主要涉及城市(镇)化、社会阶层、... 社会心理学有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虽然多数时候相对独立发展,但两者都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变迁非常关注。社会学家从社会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进行了大量研究,前者主要涉及城市(镇)化、社会阶层、社会流动性、家庭结构等,后者主要涉及中国体验、社会心态、群体心理、组织心理等。总体上,现有研究显示,现代社会个体主义上升,同时许多传统集体主义价值在日渐式微。和心理学取向的研究相比,社会学取向的研究具有这些特点:倾向于采用本位概念、质性研究方法,特别关注中观群体心理,关注政治和政策影响,更具历史宏观视野等,这些都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期待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合作,共同促进对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社会转型 现代化 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社会心态的表征、变化与引导——基于四次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俊秀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17,共5页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于具体生活处境的感受和体验,反映公众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态势的评判和期待。为更好把握社会心态现状及其变化,本文通过对2019年、2020年、2022年、2023年四次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中,十个核心指标特点及其变化...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于具体生活处境的感受和体验,反映公众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态势的评判和期待。为更好把握社会心态现状及其变化,本文通过对2019年、2020年、2022年、2023年四次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中,十个核心指标特点及其变化的分析,描绘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基础型心态、营造支持型心态、引导发展型心态三种社会心态引导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调查 基础型心态 支持型心态 发展型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文化需要满足与文化自信提升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高文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238,共9页
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文化自信可以区分为心理维度上的文化认同和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发展信心。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来看,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文化需要满足会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居民文化自... 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文化自信可以区分为心理维度上的文化认同和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发展信心。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来看,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文化需要满足会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居民文化自信水平较高,但在不同群体和地域上存在差异。居民文化需要满足程度越高,文化自信水平越高。因此,提升文化自信的方式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注重以人为中心,在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让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更为显化,从而促进关于中华文化的社会共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需要 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 传承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