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瓷介质搅拌磨对炼焦中煤解离特性与分选潜势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克奇 寇宗洋 +3 位作者 郭旺 李永改 邢耀文 桂夏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为研究炼焦中煤在搅拌磨机中的选择性解离特性,以涡北选煤厂的炼焦中煤为对象,进行了样品性质、磨矿条件优化、磨矿产品解离特性及颗粒形状特性等研究,对比了相同磨矿细度下搅拌磨机和棒磨机磨矿产品的浮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搅拌磨... 为研究炼焦中煤在搅拌磨机中的选择性解离特性,以涡北选煤厂的炼焦中煤为对象,进行了样品性质、磨矿条件优化、磨矿产品解离特性及颗粒形状特性等研究,对比了相同磨矿细度下搅拌磨机和棒磨机磨矿产品的浮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搅拌磨机磨矿时间4min、陶瓷球直径6mm、介质填充率60%、磨矿浓度55%的最优磨矿条件下,-0.074mm含量79.39%的磨矿产品经过浮选,可得到产率61.49%的精煤(A_(d)=11.50%)产品;在相同的磨矿细度下,搅拌磨机所需的磨矿时间更短,产生的高灰细泥产率低,磨矿产品浮选精煤(A_(d)=11.50%)产率较棒磨机高9.82个百分点,说明搅拌磨机解离效果更好;SEM分析进一步证实,搅拌磨机磨矿产品表面微细粒脉石矿物较少,颗粒球形度(R0)低,伸长率(EW)高,有利于颗粒与气泡的黏附;研究结果可为炼焦中煤选择性解离提供工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中煤 磨矿条件优化 解离特性 颗粒形状系数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渣免烧陶粒滤料强度和孔结构的调控
2
作者 孙浩 蒋林亮 +1 位作者 常新卓 田全志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201,共11页
煤气化渣是制备免烧陶粒滤料的优质原材料,而强度和孔结构是决定免烧陶粒过滤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明确免烧陶粒强度和孔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煤气化渣、偏高岭土和固体碱激发剂等原料配比,制备了筒压强度为25.72 MPa、堆积密度... 煤气化渣是制备免烧陶粒滤料的优质原材料,而强度和孔结构是决定免烧陶粒过滤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明确免烧陶粒强度和孔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煤气化渣、偏高岭土和固体碱激发剂等原料配比,制备了筒压强度为25.72 MPa、堆积密度为1160 kg/m^(3)的煤气化渣免烧陶粒滤料,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固体核磁共振硅谱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免烧陶粒滤料的强度形成机理,发现免烧陶粒的主要强度来源为水化硅铝酸钠/钙(N/C-A-S-H)凝胶,偏高岭土的加入使N/C-A-S-H凝胶中的Q^(4)(2Al)聚体含量40.34%提升至56.05%,这使得硅铝酸盐网络交联程度更高,因此N/C-A-S-H凝胶结构更加致密,促进了免烧陶粒力学性能的提升。采用过氧化氢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造孔剂,结合压汞法测试分析,研究了造孔剂配比对免烧陶粒滤料孔隙率、强度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烧陶粒孔隙率21.33%可最高增长至50.60%,相应筒压强度和堆积密度降低至8.86 MPa和816 kg/m^(3)。进一步采用Menger海绵和热力学分形理论分析了免烧陶粒滤料的孔结构特征,发现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计算所得的分形维数与免烧陶粒滤料强度的线性相关性更高,所得分形维数范围为2.770~2.891,说明煤气化渣免烧陶粒的孔隙结构不仅受几何分形的影响还受到热力学机制的影响,且煤气化渣免烧陶粒的筒压强度均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免烧陶粒 孔结构 筒压强度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难浮褐煤预先泥化反浮选试验研究
3
作者 李云昌 夏阳超 +4 位作者 李奥 王浩 BUDEEBAZAR Avid 邢耀文 桂夏辉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2,共11页
针对褐煤浮选过程易泥化和正浮选分离效果差等难题,提出预先强制泥化结合反浮选的思路,实现极难浮褐煤的高效降灰提质,并研究分析褐煤强制泥化规律及其对反浮选的促进机理。泥化处理30 min后褐煤-0.045 mm粒级增加12.58%,实现灰分矿物... 针对褐煤浮选过程易泥化和正浮选分离效果差等难题,提出预先强制泥化结合反浮选的思路,实现极难浮褐煤的高效降灰提质,并研究分析褐煤强制泥化规律及其对反浮选的促进机理。泥化处理30 min后褐煤-0.045 mm粒级增加12.58%,实现灰分矿物的强制分散溶出。采用常规正浮选、预先强制泥化结合正浮选、常规反浮选和预先强制泥化结合反浮选4种方法开展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泥化处理后正浮选比未泥化处理浮选的精煤产率提高3.5%,灰分降低0.4%,然而精煤产率也仅达到20.44%,灰分为17%左右。在相同浮选药剂用量下开展反浮选试验,精煤产率达到60%,灰分高达14%,反浮选比正浮选工艺效果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制泥化预处理,发现精煤产率比直接反浮选提高5.81%,灰分降低1%~2%,取得较为可观的分选指标。强制泥化后粗粒脉石与伴生体碎散,褐煤+0.045 mm粒级颗粒表面Si、Al元素相对含量分别减少0.65%、1.17%,表明强制泥化处理能够促进脉石矿物溶出分散,降低煤表面脉石矿物含量,减少反浮选捕收剂在煤表面吸附并强化其与脉石矿物间的相互作用,改善反浮选精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浮褐煤 强制泥化 泥化行为 反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中战略金属元素锂镓的浮选预富集
4
作者 夏阳超 方丹 +3 位作者 李金勇 李云昌 苗真勇 桂夏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7-1769,共13页
煤矸石中金属元素锂、镓在冶金分离过程易造成能耗高、酸碱用量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便捷环保的浮选分离策略,通过预先抛除一部分低品位矿石以实现金属元素锂、镓的预富集。同时,探究了锂、镓赋存相分离界面调控机理,并基于量子化学计算... 煤矸石中金属元素锂、镓在冶金分离过程易造成能耗高、酸碱用量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便捷环保的浮选分离策略,通过预先抛除一部分低品位矿石以实现金属元素锂、镓的预富集。同时,探究了锂、镓赋存相分离界面调控机理,并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揭示了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微观作用。结果表明:煤矸石中锂、镓的赋存载体主要为高岭石、勃姆石和伊利石,基于脱碳、脱黄铁矿、脱石英的锂、镓浮选预富集工艺流程,经过浮选预富集可实现预先抛废约50%,锂、镓赋存相的回收率约71%。活化剂和捕收剂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矿物表面电位负移程度及—CH_(2)/—CH_(3)特征峰强度,黄药与黄铁矿之间发生化学吸附,捕收剂与石英之间发生静电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战略金属 浮选分离 预富集 界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战略性金属锂镓的富集分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方丹 夏阳超 +3 位作者 李永改 邢耀文 苗真勇 桂夏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243,共11页
煤系物中存在丰富的锂、镓等战略性金属矿物,从中提取利用这些金属,既促进了资源再利用还可以增加我国战略性金属储备。由于锂镓的富集分离必经以厘清煤系锂、镓的赋存状态为前提,故先阐述了锂、镓含量检测和赋存形态研究,继而提出锂镓... 煤系物中存在丰富的锂、镓等战略性金属矿物,从中提取利用这些金属,既促进了资源再利用还可以增加我国战略性金属储备。由于锂镓的富集分离必经以厘清煤系锂、镓的赋存状态为前提,故先阐述了锂、镓含量检测和赋存形态研究,继而提出锂镓的预富集方法和分离提取方法,详细分析了物理分选法、化学分选法等富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分离方法的技术原理和适用性。针对煤系锂、镓富集分离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探清目标元素与有害元素的组合形式和成矿机理,提高煤系锂、镓的活化适应性和选择性,突破金属分离的技术瓶颈并优化生产工艺,实现酸碱溶液循环利用。研究成果可为煤系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其他战略性金属的提取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物 锂镓 赋存状态 物理分选 化学活化 提取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矸石中锂、镓元素赋存状态的高梯度磁选预富集试验 被引量:2
6
作者 孙逢帅 代世琦 +2 位作者 王磊 邢耀文 桂夏辉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2,共9页
我国山西、内蒙古部分矿区煤矸石中蕴藏着锂、镓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其锂、镓元素富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煤矸石中锂、镓含量很低,直接浸出需消耗大量化学药剂,高效、经济的富集锂、镓元素仍存在很大挑战。为提高煤矸石中锂、镓富集效... 我国山西、内蒙古部分矿区煤矸石中蕴藏着锂、镓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其锂、镓元素富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煤矸石中锂、镓含量很低,直接浸出需消耗大量化学药剂,高效、经济的富集锂、镓元素仍存在很大挑战。为提高煤矸石中锂、镓富集效率,针对山西朔州地区煤矸石中锂、镓元素赋存状态和预富集方法展开研究。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矿物物相组成、矿物解离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光谱,研究了煤矸石中锂、镓元素的赋存状态,利用高梯度磁选探究通过抛除黄铁矿对煤矸石中锂、镓元素预富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煤矸石主要由高岭土、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等矿物组成,锂、镓元素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类矿物中,黄铁矿中含量较少。原矿中锂质量分数146.37μg/g,镓质量分数25.04μg/g。通过磁选方法抛除黄铁矿可对煤矸石中锂、镓元素预富集,1000 mT时,预富集效果最佳,磁选尾矿中锂质量分数210.63μg/g,为原矿中锂含量的1.45倍,锂回收率88.00%。镓质量分数31.88μg/g,高于原矿中镓元素,镓回收率8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赋存状态 高梯度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BM的多分散颗粒-气泡湍流碰撞频率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杨学松 陈冬琴 +3 位作者 王云琳 李哲 邢耀文 桂夏辉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92-2703,共12页
浮选是细粒矿物提质除杂的重要手段,但面临微细粒回收率低的难题。湍流是强化微细粒浮选的必要条件,但其多尺度碰撞及调控机制尚未明晰。尤其对于多分散颗粒/气泡体系,传统的浮选理论与现代工业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湍流中多分散... 浮选是细粒矿物提质除杂的重要手段,但面临微细粒回收率低的难题。湍流是强化微细粒浮选的必要条件,但其多尺度碰撞及调控机制尚未明晰。尤其对于多分散颗粒/气泡体系,传统的浮选理论与现代工业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湍流中多分散颗粒-气泡碰撞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各向同性湍流直接数值模拟(DNS),并结合碰撞动力学理论,以径向相对速度和分布函数为分析突破口,研究了大尺度涡输运-微尺度涡局部富集效应下的湍流碰撞特性,及其尺寸效应对碰撞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多分散效应和惯性作用导致点粒子直接数值模拟结果与经典Saffman&Turner模型预测值存在明显差异,明确了经典理论在预测多分散体系中的局限性,强调了高保真预测多分散颗粒气泡体系中湍流特征与理想碰撞频率的必要性。在大涡输运和微涡富集的竞争协调作用下,提高湍流耗散率和增大微细颗粒-气泡直径是提高多分散颗粒和气泡理想碰撞频率的有效途径。另外,随着颗粒-气泡尺寸离散度的增加,大涡输运作用被增强,但微涡局部富集效应被削弱。因此存在最佳离散度可实现较高的多分散粒度的颗粒-气泡群碰撞频率。这表明调控浮选过程中的颗粒-气泡尺寸分布对提高分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阐明了大尺度涡湍流输运效应与小尺度涡局部富集效应的竞争协同作用下颗粒-气泡碰撞机理,为现代浮选颗粒-气泡矿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湍流 多尺度涡 直接数值模拟 碰撞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选颗粒-气泡湍流脱附机理与试验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8
作者 丁世豪 史文庆 +3 位作者 陈宏基 徐梦迪 桂夏辉 邢耀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39-3657,共19页
浮选是细粒矿物及煤炭提质除杂的重要方法,但其分选过程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其中湍流诱发颗粒-气泡脱附是导致浮选存在分选粒度上限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浮选粒度上限,强化粗粒浮选效果,颗粒-气泡脱附研究一直是领域内的热点与难点。从... 浮选是细粒矿物及煤炭提质除杂的重要方法,但其分选过程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其中湍流诱发颗粒-气泡脱附是导致浮选存在分选粒度上限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浮选粒度上限,强化粗粒浮选效果,颗粒-气泡脱附研究一直是领域内的热点与难点。从颗粒-气泡准静态脱附理论、湍流脱附机制以及试验技术方法 3个方面对颗粒-气泡脱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目前颗粒-气泡法向脱附机理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毛细力是维持颗粒-气泡矿化气絮体稳定的主要作用力,颗粒-气泡脱附可分为气泡拉伸变形、气泡滑动收缩及气泡颈缩断裂3个阶段。同时,颗粒-气泡湍流脱附机制认识已日趋系统,颗粒的离心运动、气泡的变速运动以及气泡的振荡是引起颗粒-气泡脱附的主要机制。此外,脱附力测试技术、高速动态摄像技术、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及数值模拟等试验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了一个涵盖“脱附力测试、界面行为捕捉、流场解析和过程仿真”的综合研究体系,极大地推动了颗粒-气泡脱附研究向更微观、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为揭示浮选颗粒-气泡湍流脱附机理提供了充足可靠的试验保障。最后提出了未来颗粒-气泡脱附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不同分离角度下毛细力数学模型构建、湍流诱发颗粒-气泡脱附能量作用机制及多元湍流涡协同诱导多颗粒-气泡脱附机制研究。上述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完善脱附理论,还将对提高浮选粒度上限和强化粗颗粒浮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颗粒-气泡 湍流 脱附 试验技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应变悬臂梁的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测试研究
9
作者 任玺冰 孙丽娟 +3 位作者 刘秦杉 成宇龙 桂夏辉 邢耀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74-3182,共9页
浮选是依据颗粒表面疏水性差异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选择性分离的界面分选方法,其核心作用单元是颗粒-气泡矿化。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直接决定了颗粒-气泡矿化效率,是窥视浮选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但纳微尺度下力的高精度低成本测试一直... 浮选是依据颗粒表面疏水性差异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选择性分离的界面分选方法,其核心作用单元是颗粒-气泡矿化。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直接决定了颗粒-气泡矿化效率,是窥视浮选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但纳微尺度下力的高精度低成本测试一直是领域内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电阻应变悬臂梁的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测试方法,采用电阻应变原理检测铝合金悬臂梁的微小形变与受力,并设计惠斯通全桥电路完成电阻变化与电压信号的转换-放大-输出。最后自主搭建了浮选微力测试系统,由电阻应变悬臂梁力传感器、位移驱动系统、图像采集系统、信号放大与采集系统、控制单元、隔振平台等模块组成,并探索了颗粒表面疏水性、气泡尺寸以及气泡接近速度对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浮选微力测试系统校准试验结果的线性拟合R^(2)值为0.99989,表现出优异的线性响应特性,系统的力学灵敏度为72.57563μN/mV,实际力检测下限约为2μN。颗粒-气泡间黏附力随表面接触角和气泡尺寸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增趋势,在20~60μm/s速度区间内,小梯度的气泡接近速度变化对颗粒-气泡间黏附力影响不大,同时力试验值与Young-Laplace方程理论计算结果相近。浮选微力测试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稳定、灵敏度高、制造成本低等综合优势,在浮选界面作用基础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颗粒-气泡 相互作用力 电阻应变 悬臂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捕收剂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周婕 廖寅飞 +1 位作者 安茂燕 马子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97,共11页
传统捕收剂在矿物浮选中的效果有限,纳米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前沿技术,近年来在矿物浮选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捕收剂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功能化PS纳米颗粒、木质素纳米... 传统捕收剂在矿物浮选中的效果有限,纳米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前沿技术,近年来在矿物浮选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捕收剂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功能化PS纳米颗粒、木质素纳米颗粒、无机纳米颗粒捕收剂的特征、制备及其在浮选中的应用现状。纳米颗粒由于其自身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能够更好地吸附在矿物表面,同时纳米颗粒的微小尺寸使其能在矿物表面形成微纳米级粗糙结构,改善矿物的表面疏水性,提高浮选效果。然而,PS纳米颗粒在非目的矿物表面的吸附导致了捕收剂用量的增加和浮选效果的降低。为了提高选择性吸附,通过表面改性合成了功能化PS纳米颗粒捕收剂,这些功能化纳米颗粒能与特定矿物实现更好的选择性吸附,从而增强浮选性能。木质素纳米颗粒不仅具有高疏水性,而且具有可再生性,降解周期短,减少了化学捕收剂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无机纳米颗粒捕收剂,如SiO_(2),因其稳定性高、制备简单且可循环利用,在特定矿物的回收利用中显示出独特优势。最后,本文对纳米颗粒捕收剂的胶体稳定性、低消耗和高效回收利用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应用方向,为推动纳米技术在浮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捕收剂 浮选 功能化 选择性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粉吸附不同官能团取代多环芳烃的效能与机制
11
作者 徐天缘 张帆 +3 位作者 魏鑫鹏 王智玉 邢耀文 桂夏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51-2461,共11页
采用炼焦副产物焦粉(CP)作吸附剂,以不同官能团取代的多环芳烃(PAHs)萘、萘酚和萘甲酸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探讨其对PAHs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评估其作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PAHs的应用前景.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P在120min内吸附萘、萘酚... 采用炼焦副产物焦粉(CP)作吸附剂,以不同官能团取代的多环芳烃(PAHs)萘、萘酚和萘甲酸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探讨其对PAHs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评估其作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PAHs的应用前景.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P在120min内吸附萘、萘酚和萘甲酸的效率达97.4%、86.6%和76.8%,其准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0.680g/(mg·min)、0.532g/(mg·min)和0.183g/(mg·min).焦粉对萘的饱和吸附量最高,达到了23.8mg/g,其次为萘酚(8.04mg/g)和萘甲酸(3.94mg/g).CP吸附萘和萘酚受p H值影响较小,而萘甲酸的吸附效果在酸性环境下优于碱性和中性条件.FTIR、XPS、DRUV-Vis光谱及DFT分析显示,CP对萘的吸附为多层吸附,主要受疏水效应、范德华力和π-π电子供体-受体(EDA)作用的驱动;而对萘酚和萘甲酸则为单层化学吸附,归因于强π供体与CP表面极化区的π-πEDA作用.萘酚的酚羟基亲水性降低了其饱和吸附量,而萘甲酸与焦粉间的静电斥力削弱了π-πEDA作用,导致其吸附效果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粉 多环芳烃 吸附 π-πEDA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BiLSTM的浮选钼铋产品质量预测模型
12
作者 张梦麟 廖寅飞 +1 位作者 邹奇奇 王乾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5-294,共10页
钼和铋是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电子、冶金等行业。浮选是选矿厂回收钼铋精矿的关键技术环节,浮选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选矿厂经济效益。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选矿厂普遍采用人工轮班采样与离线化验的方法对品位进行检测,这种传统检... 钼和铋是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电子、冶金等行业。浮选是选矿厂回收钼铋精矿的关键技术环节,浮选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选矿厂经济效益。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选矿厂普遍采用人工轮班采样与离线化验的方法对品位进行检测,这种传统检测方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品位获取的滞后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浮选产品质量动态预测方法。选矿厂工业数据易受环境、设备故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出现数据缺失或者异常的情况。传统统计方法难以准确捕捉数据间的变化趋势及潜在的联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随机森林插补方法,对选矿厂工业数据进行缺失值修复。这一方法相较于传统的中位数等填充方法能够有效填补缺失数据,减少信息失真。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填补数据后提高了下游预测任务的精度,MAPE值相较于统计方法显著降低,有效提升了数据质量。基于优化后的数据集,本文构建了融合双向时序特征提取的BiLSTM预测模型。与传统的单向LSTM模型相比,BiLSTM模型能够同时利用前后向时序信息,提升预测精度。实验表明:该模型在钼铋品位预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中钼品位预测MAPE值为0.87%,R^(2)达0.89,较LSTM模型预测误差降低44.23%,特别是在工况波动时段仍可保持预测精度。证实了模型具备较好的泛化能力和工程适用性,能够实现钼铋浮选产品质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双向长短期记忆 数据处理 预测模型 精矿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偏斜噪声条件下一种鲁棒概率系统辨识算法研究
13
作者 刘鑫 陈强 +1 位作者 王兰豪 代伟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2-2035,共14页
在现有的系统辨识算法中,常用的高斯、学生氏t(Student's t,St)、拉普拉斯等噪声分布均呈现出对称的统计特性,难以描述非对称性、有偏的输出噪声,使得在非对称偏斜噪声条件下算法的性能下降.基于此,研究一类广义双曲倾斜学生氏t(Gen... 在现有的系统辨识算法中,常用的高斯、学生氏t(Student's t,St)、拉普拉斯等噪声分布均呈现出对称的统计特性,难以描述非对称性、有偏的输出噪声,使得在非对称偏斜噪声条件下算法的性能下降.基于此,研究一类广义双曲倾斜学生氏t(Generalized hyperbolic skew student's t,GHSkewt)分布,并在非对称偏斜噪声条件下,提出一种线性系统鲁棒辨识算法.首先,对GHSkewt分布的重尾特性和偏斜特性进行详细阐述,数学上证明了标准学生氏t分布可看作是GHSkewt分布的一个特例;其次,引入隐含变量将GHSkewt分布进行数学分解,以方便算法的推导和实现;最后,在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算法下,重构具有隐含变量系统的代价函数,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不断从被污染数据集中学习过程的动态特性和噪声分布,实现噪声参数和模型参数的联合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棒系统辨识 非对称偏斜噪声 广义双曲倾斜学生氏t 分布 期望最大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磨矿动力学方程的磨矿技术效率模型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旺 李艳军 +1 位作者 邢耀文 桂夏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056-4065,共10页
为了提高磨矿过程中粗粒级粉碎生成合格粒级的效率,本文基于磨矿动力学方程构建了磨矿技术效率新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首先,根据磨矿动力学模型,建立磨矿过程中各个粒级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数学表达式;然后,将各粒级的磨矿动力学数... 为了提高磨矿过程中粗粒级粉碎生成合格粒级的效率,本文基于磨矿动力学方程构建了磨矿技术效率新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首先,根据磨矿动力学模型,建立磨矿过程中各个粒级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数学表达式;然后,将各粒级的磨矿动力学数学表达式与磨矿技术效率方程相结合,构建出新的磨矿技术效率模型;最后,通过不同磨矿介质尺寸和搅拌器转速的磨矿动力学试验,验证新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磨矿技术效率与粗粒级、过粉碎粒级的磨矿速率k有关,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某一时间点处,磨矿技术效率达到峰值,将该时间点作为物料在磨机内的停留时间时,可以实现粗粒级破碎生成合格粒级效率的最大化;>0.015 mm和>0.074 mm粒级质量分数随磨矿时间的变化符合一阶磨矿动力学方程,当磨矿介质尺寸为8 mm时,磨机的磨矿技术效率最大,提高搅拌器转速会减小峰值所对应的磨矿技术效率,增大介质尺寸和提高搅拌器转速均可以缩短峰值所对应的磨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矿技术效率 磨矿动力学 峰值点 磨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颗粒流态化浮选Ⅰ:动力学分区及矿化气絮体稳定性分析
15
作者 刘金成 何琦 +6 位作者 尹青临 李世祥 张怡晴 丁世豪 徐梦迪 邢耀文 桂夏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92-3801,共10页
流态化浮选技术作为粗颗粒分选新技术,明晰其动力学分选过程、揭示粗颗粒回收强化机理可为调控粗颗粒流态化分选过程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搭建了实验室粗颗粒流态化浮选试验系统,采用电阻层析成像(ERT)、高速摄像、深槽取样等测试方法系... 流态化浮选技术作为粗颗粒分选新技术,明晰其动力学分选过程、揭示粗颗粒回收强化机理可为调控粗颗粒流态化分选过程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搭建了实验室粗颗粒流态化浮选试验系统,采用电阻层析成像(ERT)、高速摄像、深槽取样等测试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不同上升水流速度(8 L/min、10 L/min和12 L/min)下床层轴向浓度分布。结果表明,流化玻璃球浓度在不同水流速度下均呈现自底部向顶部逐渐递减的稳定分布,中部浓度随高度增加而显著降低。进一步提出了粗颗粒流态化浮选“四分区”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稀相区和浓相区的矿化分离机制:稀相区的分选过程为“浮力-重力”耦合,依赖于微重力场的泡沫浮选;浓相区为“重力-浮力”耦合,基于密度差异的重力分选。此外,建立了颗粒气泡矿化气絮体稳定性计算模型,推导了矿化气絮体稳定存在下的最大颗粒尺寸(R_(max)),从理论上证明了流态化浮选的粗颗粒浮选粒度上限是传统机械搅拌式浮选的1.5~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颗粒 流态化浮选 动力学分区 电阻层析成像 气絮体稳定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浮选柱分布器优化的数值模拟
16
作者 何琦 尹青临 +4 位作者 刘金成 丁世豪 曹亦俊 桂夏辉 邢耀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56-3875,共20页
流化床浮选在粗粒分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通过液固两相流体模拟研究了多环桥联式流体分布器设计参数对流化床浮选柱流体动力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入口表观水流速度为3 m/s时,流体分布器喷出水流速度主要为0.4~1.2 m/s,局部水... 流化床浮选在粗粒分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通过液固两相流体模拟研究了多环桥联式流体分布器设计参数对流化床浮选柱流体动力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入口表观水流速度为3 m/s时,流体分布器喷出水流速度主要为0.4~1.2 m/s,局部水流速度可为0 m/s或1.8 m/s;流化床内固相体积分数为26%~32%,中心区域颗粒以0.11~0.21 m/s速度上升运动,近壁区域颗粒呈静止或下降状态,速度均低于0.07 m/s。通过改变开孔数量增大流体分布器开孔率会导致内环喷出水量相对增大、布水非均匀性增大,而通过降低内/外环孔径比、提高开孔不均匀度能够抑制内环出水量,强化布水均匀性,同时降低床层内湍流强度和粗颗粒脱附概率。研究结果为流化床浮选柱的流体分布器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粗粒浮选 流体模拟 流化床浮选柱 流体分布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