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2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绿化植物调查与评价
1
作者 李勇 周跃 《江苏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21-28,共8页
在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绿化植物进行调查、统计、整理的基础上,确定了校内绿化植物共有61科114属159种;通过对植物生长状况、配置的合理性和多样性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为学校今后的绿化规划及发展提供依据,也为研究校内物种的变迁提... 在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绿化植物进行调查、统计、整理的基础上,确定了校内绿化植物共有61科114属159种;通过对植物生长状况、配置的合理性和多样性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为学校今后的绿化规划及发展提供依据,也为研究校内物种的变迁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配置 多样性 种类 分析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景观节点调查报告——镜湖大讲堂周边景观赏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璐 《现代园艺》 2016年第12期49-50,共2页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取向,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将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构建。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具备现代化、多元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特点,这也是评价一个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教学风貌的重要指标。环境景观设计学...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取向,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将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构建。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具备现代化、多元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特点,这也是评价一个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教学风貌的重要指标。环境景观设计学作为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对于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选取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内一处重要的景观节点——镜湖大讲堂进行实地调查,探索随着时代发展,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认知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调研分析对景观设计的作用、意义和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大南湖 镜湖大讲堂 校园绿地景观节点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系矿产近现代地质研究进展与走向 被引量:5
3
作者 秦勇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5,共24页
【背景】煤系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回顾中国煤系矿产地质研究进展与走向,极具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还可能为未来研究提供启迪。【进展】考证史实,梳理脉络,将研究进展凝练为4个方面。一是煤系矿产地质学理论体系日... 【背景】煤系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回顾中国煤系矿产地质研究进展与走向,极具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还可能为未来研究提供启迪。【进展】考证史实,梳理脉络,将研究进展凝练为4个方面。一是煤系矿产地质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中国煤田地质经典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后半叶,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煤、煤系气和煤系关键金属为主的煤系矿产地质学理论体系。二是煤起源和成因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煤地质学发展,提出新的煤变质作用学说,发现世界上最年轻软褐煤,揭示晚期煤化作用跃变,建立了普通有机岩石学分支学科,全面揭示了煤的形成演化机理。三是煤系矿产聚集分布成矿理论独具特色,建立了多种沉积控煤模式和构造控煤模式,揭示了海域聚煤作用基本格局,发现多种类型煤系关键金属矿床,提出控煤大地构造和煤系关键金属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形成了煤层气地质理论体系。四是特殊用煤资源地质调查与评价成果显著,建立了特殊煤种、优质环保型、洁净煤炭资源地质预测评价方法体系,以及富油煤和煤炭地下气化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体系,初步摸查了相关用途煤炭资源家底。【展望】分析认为,国家重大需求决定煤系矿产地质研究走向,建议未来地质研究聚焦在煤炭资源精准勘查开发、煤系气勘查和有序开发、关键金属矿产勘查开发以及煤炭原位流态化开采地质保障4个方向。同时,也应关注煤系氦气富集机理探索和资源预测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矿产 地质 进展 走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反思 被引量:4
4
作者 曹洪军 邹放鸣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8,共3页
思想认识上对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定位的偏差导致中国大学对社会需求反应过激,服务社会功能被过分张扬。科学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必须正确处理直接服务社会与间接服务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满足服务社会发展根本需求与急迫需求的关系。
关键词 大学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定位 服务功能张扬 服务功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教学接受度调查研究——以江苏某大学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义保 王天宇 +2 位作者 刘卓 李居超 刘星雨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6,共7页
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均开展了在线课程的教学探索。为了有效了解大学生对在线课程教学的接受度,以江苏某大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Probit模型对"疫情期间本科生在线教学的接受度"进行评估分析,发现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教学的... 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均开展了在线课程的教学探索。为了有效了解大学生对在线课程教学的接受度,以江苏某大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Probit模型对"疫情期间本科生在线教学的接受度"进行评估分析,发现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教学的接受度受到教师教学、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线教学平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在线教学接受度的根源在于教师多元授课技术与教学互动性不高、学生自我适应与调整能力不足以及在线教学平台存在缺陷等。只有进一步提升在线授课的吸引力、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创新多种在线教学形式、加强在线教学平台建设,才能提升大学生在线教学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在线教学 PROBIT模型 学生接受度 在线教学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盾构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的新进展综述 被引量:18
6
作者 钱七虎 胡小强 +2 位作者 李树忱 陈健 竺维彬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26,I0004-I0033,共60页
从研究背景与思路、机制/原理、材料/装备、技术论证、试验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国大直径盾构掘进主轴承事故分析及国产主轴承的自主研发、盾构隧道工程安全高效掘进渣土适配性改良技术及配套材料、盾尾安全保障核心材料研发、盾... 从研究背景与思路、机制/原理、材料/装备、技术论证、试验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国大直径盾构掘进主轴承事故分析及国产主轴承的自主研发、盾构隧道工程安全高效掘进渣土适配性改良技术及配套材料、盾尾安全保障核心材料研发、盾构隧道新型管片连接技术、城市隧道三模掘进机关键技术等5个方面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认为:1)自主研制的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01 m主轴承大型套圈纯净度、大型滚子纯净度、大型套圈疲劳性能、大型滚子硬度均匀性、套圈材料淬透性和淬硬层深度、保持架焊缝疲劳寿命和拉断力均优于进口水平;构建了真实对数曲线大型滚子设计方法,突破了高精度大型滚子加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精度加工和装配保证了零件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均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产品验收、装机应用论证和工程应用,表明应用该大直径主轴承不会产生接触疲劳强度不足和微动引起的疲劳磨损,可用于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建设。2)针对黏性、富水砂性和硬岩等复杂地层,以改善岩土环境为核心,研发出了高配向密度的聚合型泡沫剂、高分子抗黏剂、喷涌防止剂和耐磨抑尘剂等环保型系列渣土改良剂,形成了盾构泥饼、喷涌和磨损原位改良主动防控技术,建立了通用地层适配性盾构渣土动态改良技术体系,保障了盾构安全高效掘进。3)针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的盾尾密封失效难题,研发了“黏-稠-流”有机统一的新型盾尾密封油脂,温度敏感性低(黏温系数0.4)、抗水压能力强(最高抗水压3.5 MPa),整体性能提高1.3倍,为盾尾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盾构同步注浆浆液泌水、离析和地层沉降难题,研发出了同步注浆充填剂,优化了惰性充填浆液配比,30 min零泌水,实现了壁后惰性充填,保障了管片壁后注浆质量和地层沉降精细化控制。4)新型管片连接技术采用环缝插入+纵缝滑入的连接形式,可以高标准地控制隧道接缝张开量和错台量,管片制作及拼装精度高,可降低接缝防水难度,提升成型隧道的质量,无需设置手孔,无需人工紧固作业,自动化程度高,施工效率高,可节约施工成本及改善洞内拼装作业环境。5)研制出的土压+泥水+TBM三模掘进机能够满足复杂多变、软硬不均复合地层等几乎所有地层的掘进施工,且可在不停机、不拆装设备的前提下实现掘进模式的快速转换,在TBM掘进模式下螺旋输送机+泥浆管道可协同排渣,解决了富水硬岩地层掘进排渣难的问题,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施工效率高,可改善工人作业环境,节省工期和成本。中国盾构隧道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盾构隧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仍时有安全事故发生,需从装备、材料、技术、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突破。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盾构隧道(尤其是大直径盾构隧道)仍将处于高速建设发展期,面临的建设条件将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和挑战也将越来越大。要实现盾构隧道建设的快速、安全、健康,需处理好盾构隧道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实现盾构隧道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上述关键技术仍需不断完善并加强推广和应用,以促进中国盾构隧道建设向高适应性、高智能、高可靠性、高效益、高质量、高安全性和低能耗方向发展,形成适合于中国“土壤”的盾构隧道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大直径 主轴承 渣土适配性改良 盾尾密封 管片连接 三模掘进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7
作者 秦琳 汪应宏 +4 位作者 郭珊珊 牛潜 彭山桂 邱国强 朱迪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0,共9页
城镇化与低碳发展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江苏省1995—2019年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和空... 城镇化与低碳发展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江苏省1995—2019年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显示:(1)1995—2019年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区域整体从中度协调迈入高度协调阶段,低碳发展水平逐渐转好,均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江苏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持续增加趋势,区域整体从中度协调迈入高度协调阶段,低度协调区域变小,高度协调区域明显扩大,高度协调区域呈现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南京、苏州等的苏南区域耦合协调度较高,宿迁等的苏北区域耦合协调度较低。(3)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莫兰指数先增大后降低,区域耦合协调度则呈“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特征,南部以苏州和常州为核心的热点区域,北部以宿迁为核心的冷点区域。研究结果为江苏省城镇发展政策和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低碳发展 耦合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宁 陆诗建 +4 位作者 刘玲 梁静 刘苗苗 孙梦圆 康国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464,共20页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耗高成本是导致CCUS技术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应用的瓶颈之一。近年来,胺吸收剂催化再生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大规模应用潜力的CO_(2)捕集节能新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非均相催化剂的种类、特点、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胺溶液中CO_(2)催化解吸反应机理以及Lewis酸、Br?nsted酸和碱性活性位点等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影响催化剂解吸再生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全面分析了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用于燃烧后CO_(2)捕集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后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催化再生技术 非均相催化剂 低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同背景下农用无人机作业控制界面交互设计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邵将 马国萍 +3 位作者 陈志勇 宫宇 李玉鹏 田静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9,共11页
目的科学设计典型无人机的作业控制界面,旨在提高人机协同背景下的作业人员交互控制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和作业低效。方法调研人机协同情境下,界面交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用户协同作业期望;通过可用性测试评估量表及眼动追踪实验对设计方... 目的科学设计典型无人机的作业控制界面,旨在提高人机协同背景下的作业人员交互控制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和作业低效。方法调研人机协同情境下,界面交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用户协同作业期望;通过可用性测试评估量表及眼动追踪实验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结果作业人员在使用优化后方案完成设定任务时,反应时更短,平均瞳孔直径更小,用时更短,准确率更高。结论作业人员对优化后的人机协同操控界面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预测能力都显著优于优化前,验证了优化后界面交互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界面 人机协同 态势感知 眼动追踪 农业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覆岩矿震关键层及其破断释能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窦林名 曹晋荣 +5 位作者 曹安业 蔡武 巩思园 鞠明和 周坤友 阚吉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覆岩型矿震已成为部分煤矿面临的主要动力现象之一,理论判识矿震发生的主控岩层是实现矿震精准防治的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方法,梳理了煤矿震动事件和煤矿矿震的内涵及类型,厘清了煤矿震动事件与煤矿矿震... 覆岩型矿震已成为部分煤矿面临的主要动力现象之一,理论判识矿震发生的主控岩层是实现矿震精准防治的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方法,梳理了煤矿震动事件和煤矿矿震的内涵及类型,厘清了煤矿震动事件与煤矿矿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概念,总结了覆岩矿震关键层特征及其与关键层之间的区别联系,給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判识方法。通过分析覆岩矿震关键层破断过程中的裂隙发育和能量演化规律,揭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破断释能机制。结果表明:①煤矿震动事件包括微型震动、高能震动和矿震,煤矿矿震可划分为覆岩型、断层型、煤柱型、底板型、褶曲型和复合型;②覆岩矿震关键层是指顶板中一层或数层对覆岩型矿震的发生和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的关键岩层(组),根据空间赋存位置,可将其分为高位和低位2种类型;③考虑厚硬岩层破断条件和能量条件,提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判别方法,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和适用性;④除采空区两侧的裂隙带外,覆岩矿震关键层与低位顶板之间出现水平剪切裂隙,层间节理应变能和剪切耗散能集中,岩层间发生剪切–错动。此外,覆岩矿震关键层内部还出现了水平向的层内裂隙,层内存在节理应变能和剪切耗散能聚集区,覆岩矿震关键层具有分层破坏特征;⑤当岩体所承受的实际最大应力超过岩层或结构接触面强度极限时,覆岩矿震关键层出现破断或结构失稳,形成覆岩型矿震,该过程中部分弹性应变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矿震能量以及各类耗散能等。研究结果可为覆岩型矿震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型矿震 矿震关键层 裂隙演化 释能机制 离散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突煤层典型特征、诱突机制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柏泉 杨威 刘统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1-325,共15页
我国煤炭开采已逐渐进入深部,随着采深的不断增加,煤层的突出风险显著升高,突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明显增大,给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带来巨大挑战。首先剖析了深部不同深度下煤层开采面临的复杂应力环境,并系统研究了深部高突煤... 我国煤炭开采已逐渐进入深部,随着采深的不断增加,煤层的突出风险显著升高,突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明显增大,给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带来巨大挑战。首先剖析了深部不同深度下煤层开采面临的复杂应力环境,并系统研究了深部高突煤层的典型特性,阐明了深部开采诱突机制,最后提出了深部开采突出灾害防治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对突出煤层开采而言,深部没有一个固定深度值,而是应力、瓦斯压力和煤体强度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煤层所表现出的非线性力学状态。深部煤层应力高,采动煤体呈强塑性破坏;突出煤的孔隙率低且连通性差、高应力下煤层渗透率极低;高压瓦斯高饱和赋存、低压吸附能力强;煤的基质尺度大且通达性差、瓦斯跨尺度运移难;深部煤层最大水平主应力增大,强构造应力作用下构造煤破碎程度高,在构造应力集中带内形成高压瓦斯包,导致突出风险激增。当深部开采工作面前方遇到构造软煤时,工作面附近硬煤内更容易形成强应力集中,对构造软煤内高压瓦斯的封闭作用显著增强,造成工作面前方瓦斯压力高、梯度大,煤体内的瓦斯膨胀能显著高于浅部;同时高应力下工作面前方煤体更容易发生强塑性流变破坏,诱发变形能的猛烈释放。构造煤煤体发生大变形损伤,孔裂隙空间增大;基质尺度急剧减小,被封闭的大量瓦斯快速解吸。二者共同造成游离瓦斯存储空间和压力的同步迅速增大,引发游离瓦斯膨胀能的迅速升高,当瓦斯膨胀能高于突出阈值时,大量瓦斯将破碎并抛出煤体,导致突出事故发生。基于此提出深部突出灾害防治应通过合理化采掘布置,从整体上降低采掘过程中的局部应力集中;通过超前探测准确获取煤层隐蔽构造、煤岩力学参数以及瓦斯参数等关键信息,超前识别突出风险进而施行精准防控;强调了要通过深度卸压充分释放应力,降低煤层应力集中,提高煤层渗透率,同时诱导大量低压吸附瓦斯脱附解吸,通过强力造缝增透减小基质尺度并活化基质孔隙,加速瓦斯运移如有必要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增透方法,构建基质孔隙-裂隙跨尺度流动通道,提高瓦斯抽采效果,充分降低煤层气含量,最终达到超前、精准和均匀消突的目的,实现深部煤层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突出煤层 高应力 诱突机制 突出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框架承重组合墙体足尺耐火试验研究
12
作者 杨成 吉鑫民 +3 位作者 宋谦益 刘宜丰 陈伟 胡瑞青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43,共14页
开展5片板材覆面的木框架承重组合墙体试验研究,其中对1片墙体进行常温轴压极限承载力试验;对4片墙体开展ISO834标准升温条件下的墙体耐火试验。墙体木框架所用木材为欧洲云杉和新西兰辐射松,覆面板材主要采用玄武岩纤维增强镁质水泥板... 开展5片板材覆面的木框架承重组合墙体试验研究,其中对1片墙体进行常温轴压极限承载力试验;对4片墙体开展ISO834标准升温条件下的墙体耐火试验。墙体木框架所用木材为欧洲云杉和新西兰辐射松,覆面板材主要采用玄武岩纤维增强镁质水泥板和复合发泡镁质水泥防火板。基于试验并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木框架承重组合墙体常温轴向受力条件下的极限承载力、破坏模式;研究标准火灾环境下墙体的升温规律和耐火极限。常温下,墙体轴压极限承载力为1120kN,主要破坏模态为上梁木材在木龙骨连接处的局部横纹受压破坏;在有限元分析和简化公式计算的基础上,分析龙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典型破坏模式,明确抗火设计计算时墙体火灾荷载比定义。火灾条件下,低密度层增加10mm,墙体耐火时间提高50min;荷载大小提高50%,墙体耐火时间减少61min,降低54%。墙体覆面板材的构造(如材料、层次、板厚)等直接影响其升温规律并与墙体的荷载水平一起影响墙体的耐火极限,该研究内容和结论可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框架承重组合墙体 轴压极限承载力 火灾荷载比 ISO-834标准火灾曲线 耐火极限 防火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2024年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进展述评
13
作者 秦勇 易同生 汪凌霞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共17页
【背景】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产业化是保障清洁能源供给安全的一个可能解决方案,当前新一轮UCG技术探索热潮方兴未艾。【方法】系统梳理国内国际文献,评述2023-2024年期间UCG技术研究进展,分析UCG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未来重... 【背景】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产业化是保障清洁能源供给安全的一个可能解决方案,当前新一轮UCG技术探索热潮方兴未艾。【方法】系统梳理国内国际文献,评述2023-2024年期间UCG技术研究进展,分析UCG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未来重点探索方向。【进展】提出了基于UCG的煤炭能源开发利用变革性技术,认为发展UCG–煤层气资源–CO_(2)封存与利用(UCG–CBM–CCUS)协同高效联产工艺技术是推进UCG技术产业化的关键。UCG生产动态与过程控制研究重点范围有所扩大,完善了UCG传热传质模型和模拟方法并建立了UCG腔体生长过程主要参数数学模型,探讨了UCG生产行为对炉内温度、压力、气化剂配方、注气工艺的响应特点和变化规律,论证了UCG生产富氢气体的天然优势和成本优势,揭示声发射定位技术在UCG生产动态监控中的潜在多项功能。UCG安全研究关注重点集中在运行安全、地下水安全、地表沉降防控、碳减排4个方面,研究了UCG粗煤气爆炸特性、井筒喷淋降温措施和管材抗氢腐蚀特点,初步开发出耐高温回填新材料,提出了多种UCG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形成多种UCG地面沉降及残余沉降预测方法,提出了UCG碳减排基本策略及“碳调减”主动减排策略。UCG地质约束与选区选址评价、井下关键装备与工具、技术经济性评价等方面研究进展显著,地质评价高度关注UCG工程行为对地层条件的响应,提出和论证了催化剂注入工艺、新型点火方式、外加电磁场激励加热、气化剂注入方式和工艺改进等新设想,成功研制可燃套管、连续管等关键装备工具,多种新工艺新技术设想颇具新意和潜在实用价值。研究展示了UCG粗煤气生产和利用的经济竞争力。首次实施UCGECBM(煤层气增产)高效联采新工艺现场技术验证。【展望】鉴于近期UCG现场实践揭示的重大问题,提出了UCG地质-工程一体化、施工技术水平提升、关键装备工具研发三大未来重点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技术策略 控制与安全 现场试验 进展 未来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AI+课程”的思政课:基本样态、风险挑战与推进策略
14
作者 刘培 亓光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149,共7页
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思政课的深度介入引发课程要素的变革,形塑了思政课的新样态,即“AI+思政课”。“AI+思政课”具有学习内容的智能生成性、教学方式的人机交互性、学习时空的虚拟化延展、学习目标的高阶升维与学习评价的精准性等特征。... 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思政课的深度介入引发课程要素的变革,形塑了思政课的新样态,即“AI+思政课”。“AI+思政课”具有学习内容的智能生成性、教学方式的人机交互性、学习时空的虚拟化延展、学习目标的高阶升维与学习评价的精准性等特征。大模型技术的固有缺陷、教育主体数字素养不足等因素诱发了以“内容失真-负向建构-知识茧房”“素养不足-把关弱化-价值失衡”“主客异位-解构信任-信仰迁移”为发生机制的原发性风险、继发性风险和并发性风险。对此,应通过构建“双重对齐”的思政大模型、分层完善教育者数字素养、健全各类系统性保障机制等策略,助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赋能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思政课” 思政大模型 数字素养 风险审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财务能提高企业存货管理效率吗?——基于财务共享视角
15
作者 李雅琼 黄国良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2-46,共5页
文章利用2012—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从企业的存货管理效率出发,考察智能财务建设是否能够发挥积极的价值作用。研究发现:智能财务建设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存货管理效率,智能财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存货持有量和持有时... 文章利用2012—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从企业的存货管理效率出发,考察智能财务建设是否能够发挥积极的价值作用。研究发现:智能财务建设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存货管理效率,智能财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存货持有量和持有时间;基于外部环境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在行业竞争程度高、需求不确定性更高时,智能财务对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提升更显著;基于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在智能财务对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正向影响下,最终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财务 存货管理效率 行业市场竞争 企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In掺杂多孔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环己醇制备环己酮
16
作者 闫新龙 黄志刚 +2 位作者 胡清勋 冯锐 胡晓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9-479,共11页
针对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选择性氧化环己醇制环己酮中存在的氧化剂储存、运输安全隐患问题,提出构建以过硫酸盐为氧化剂的选择性催化氧化体系,以ZIF-9为模板制备了Co/In双金属掺杂多孔炭催化剂(Co/In-NC),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 针对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选择性氧化环己醇制环己酮中存在的氧化剂储存、运输安全隐患问题,提出构建以过硫酸盐为氧化剂的选择性催化氧化体系,以ZIF-9为模板制备了Co/In双金属掺杂多孔炭催化剂(Co/In-NC),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阐释了Co/In-NC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选择性氧化环己醇制备环己酮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100mg·L^(-1)催化剂在60℃下反应2 h,环己醇反应转化率和环己酮选择性分别可达53.3%和99.4%;催化剂循环反应3次,其选择性仍保持在90%以上;氧化反应符合0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中·OH、·O_(2)^(-)和~1O_(2)活性物种参与了氧化反应。其中,Co^(3+)/Co^(2+)/Co~0以及In^(3+)/In~0的氧化还原循环有效活化了PDS,促进了环己醇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过硫酸钾 氧化 环己醇 环己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叙事+汉字动态”驱动文化传承的策略构建及设计应用
17
作者 叶莉 郭瑞晨 +1 位作者 苗茂超 杭咏新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31-238,共8页
目的探究微叙事结构应用于汉字动态中的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中的生僻字通过动态设计的方式,借助媒体工具与技术支撑进行创新性表达,拓展中国汉字文化在微媒体环境下的认知与传承路径,助力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方法基于对微叙事... 目的探究微叙事结构应用于汉字动态中的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中的生僻字通过动态设计的方式,借助媒体工具与技术支撑进行创新性表达,拓展中国汉字文化在微媒体环境下的认知与传承路径,助力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方法基于对微叙事社会语境下汉字设计发展问题与机遇的分析,结合微媒体技术特征和动态设计方法,总结出微叙事语境下视觉信息传播的生成逻辑与演化路径;进一步在延长认知时效、扩充信息容量、引导价值观念的指向下,进行了微叙事与动态设计联结的表征与内核解析,并从时间场域、空间场域、意识场域的多维视角完成了设计策略的构建。结果选取了160个非遗生僻字作为设计对象,对其资源要素进行梳理、提取和整合,在设计策略的指引下完成设计逻辑推演与路径创新实践。结论将微叙事结构引入汉字动态设计研究中,可以扩展汉字动态设计的研究视角、丰富微叙事设计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非遗文化与非遗生僻字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叙事 字体设计 数字化传承 微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康复目标的脑卒中肘部康复游戏策略研究
18
作者 张昆 李雨萱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73,97,共9页
目的为了探索基于康复目标的脑卒中肘部康复游戏特征,以提高患者的康复体验,进而促进康复依从性,改善康复效果。方法综合分析现有脑卒中上肢康复产品和游戏特征,构建了基于患者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康复目标。随后,进行了目标导向的游... 目的为了探索基于康复目标的脑卒中肘部康复游戏特征,以提高患者的康复体验,进而促进康复依从性,改善康复效果。方法综合分析现有脑卒中上肢康复产品和游戏特征,构建了基于患者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康复目标。随后,进行了目标导向的游戏策略分析,为康复游戏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随后,进行2×2×2的重复测量实验,验证了游戏策略是否能够有效地达到康复目标,以及各因素及其不同参数对于游戏得分的交互关系。结果得出激励区中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对于游戏得分和康复效果的影响。外在激励中不断增加得分对于提升康复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且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结合影响目标导向的行为从而产生交互效应。结论结合康复目标和康复要求构建游戏设计策略,基于该策略指导具体的游戏元素特征和参数设计,并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较好地提升康复效果。为康复游戏策略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目标 游戏化康复 激励机制 游戏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的发展过程、原理与适配技术
19
作者 胡振琪 张子璇 孙煌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38-3351,共14页
岩土层是生态环境的基础,露天开采彻底破坏了煤层上覆原始岩土层系统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露天矿的生态修复是对岩土层全新的人工重构过程,岩土层重构是矿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提升的关键。在揭示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 岩土层是生态环境的基础,露天开采彻底破坏了煤层上覆原始岩土层系统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露天矿的生态修复是对岩土层全新的人工重构过程,岩土层重构是矿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提升的关键。在揭示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革新岩土层重构原理与方法,并探究重构岩土层剖面中关键层的适配性重构技术,以期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提供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系统梳理了露天煤矿开采对原始岩土层系统(地层)的破坏及其环境影响机制,阐明了岩土层与土壤重构、地球关键带和地球圈层系统的关系,定义了岩土层重构概念和内涵,明确了岩土层重构是对包括土壤层和岩石层整个岩土层系统功能的重建。认为广义的土壤重构与岩土层重构是一致的,狭义的土壤重构专指土壤层的重构。将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研究的发展归纳为4个发展阶段,阐明了岩土层重构从1.0到4.0各发展阶段的背景、特征和研究重点,揭示了人们对岩土层功能认知不断提升、矿山修复技术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同时得到了矿山土壤改良与重构工程在经济投入上呈显著负相关的关键结论。依据生物生态位原理和地质成土理论,创新性提出了岩土层“生态位”与“关键层”新理念与新认知,提出了露天煤矿岩土层重构的两大原理及其实施方法。“生态位原理”就是依据分层生态位特性的定量分析,尤其是生态位适宜度和竞争重叠性,确定各自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解决了是否层次合并、分几层和空间关系,形成基础剖面构型;“关键层重构”原理就是通过生态功能分析和提升措施实现关键层识别与功能提升,达到关键层功能最优和岩土层剖面构型最佳。基于上述原理与方法,以我国东部草原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为例,详细介绍了适宜于地质环境和气候等条件的适配性关键层重构技术,明确了重构剖面构型优化和表土关键层重构的具体方法,取得显著的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复垦 露天矿 岩土层重构 土壤重构 生态位 关键层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建筑物抗变形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20
作者 夏军武 周宇 +1 位作者 王玉婧 杨晗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52-3368,共17页
随着采煤沉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矿山城市建设土地日益紧张,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是解决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利用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异常复杂及建筑结构形式多样等诸多困难,... 随着采煤沉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矿山城市建设土地日益紧张,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是解决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利用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异常复杂及建筑结构形式多样等诸多困难,导致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推广应用呈现起伏。首先,梳理了采煤沉陷区的地表变形特征、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分类、地基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土与结构界面的本构模型、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及工程运用实例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关键技术进展,分析了建筑抗变形的原理与技术应用。然后,总结了目前建筑物抗变形技术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准确性有待提升;采煤沉陷区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地基充填材料力学及变形特性尚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地基用土的要求;基础类型、基础刚度及构造等对结构抗变形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构耗能和吸收地表变形的新型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待完善与研发。最后,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应用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提出了一套基于物理模拟试验平台研发、框架结构抗变形的规律及机理、共同作用力学模型、框架结构抗变形技术及自适应变形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地表变形 抗变形技术 本构模型 力学模型 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