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化壳储层分类、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2
1
作者 毛治国 崔景伟 +2 位作者 綦宗金 王京红 苏玲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22,共11页
作为一种由风化改造而成的油气储层,风化壳储层具有其特殊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已发现的风化壳储层,界定了风化壳储层的内涵,提出了三级分类方案,梳理了其全球分布及特征。认为风化壳储层可以分为隆升风化型和基岩风化型... 作为一种由风化改造而成的油气储层,风化壳储层具有其特殊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已发现的风化壳储层,界定了风化壳储层的内涵,提出了三级分类方案,梳理了其全球分布及特征。认为风化壳储层可以分为隆升风化型和基岩风化型,在全球不同地区和层系上均有分布;岩性几乎包括了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的所有岩石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孔隙(洞)型、裂缝型、孔缝复合型等均有发育;不同岩性的风化壳具有较独特的纵向结构和微观组构,纵向上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储集空间组合;平面上形成区域性分布的大型油气藏。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多旋回叠合发育了多期大中型不整合面,风化壳储层分布广泛,油气勘探潜力大;东部断陷—坳陷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基岩风化型为主,中西部克拉通—前陆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隆升风化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储层 隆升风化型 基岩风化型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致密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119
2
作者 朱如凯 邹才能 +8 位作者 吴松涛 杨智 毛治国 杨海波 范春怡 惠潇 崔景伟 苏玲 王焕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8-1184,共17页
中国致密油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育与湖相生油岩共生或接触、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油或致密碳酸盐岩油。近年来,陆相致密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陆相致密油已建成产能315. 5×104t,2018年年... 中国致密油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育与湖相生油岩共生或接触、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油或致密碳酸盐岩油。近年来,陆相致密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陆相致密油已建成产能315. 5×104t,2018年年产量约105×104t。中国陆相致密油以湖相富有机质页岩为主要烃源岩,多发育于淡水、半咸水-咸水环境,厚度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有机碳含量为0. 4%~16. 0%,镜质体反射率为0. 5%~1. 3%,适宜的火山作用、低沉积速率、缺氧还原环境、海水入侵与水体分层是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陆相致密油储层类型包括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混积岩和致密沉凝灰岩等,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覆压基质渗透率多小于或等于0. 1×10-3μm2,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孔喉半径小,主体直径40~900 nm,孔隙结构复杂;压力系数0. 7~1. 8,既有超压,也有负压;地层能量、原油品质变化大,原油密度0. 75~0. 92 g/cm3。中国陆相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178. 20×108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7. 65×108t,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提出'甜点区(段)'概念,'甜点区'多发育在宽缓背景下的局部微构造区,是指在平面上成熟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高产富集区;'甜点段'是指在剖面上源-储共生的黑色页岩层系内,人工改造可形成工业价值的致密油高产层段。源岩品质和源-储组合类型控制'甜点区'平面分布范围。资源评价方法、'六特性'测井识别、高精度三维地震、水平井平台式生产及人工油藏开发等'甜点区(段)'评价方法,可支撑致密油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甜点区” 致密储层 陆相致密油 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晓琦 金旭 +3 位作者 李建明 焦航 吴松涛 刘晓丹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319,共17页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以其高分辨率电子束成像及高强度聚焦离子束微纳米级精密加工功能,成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的重要表征手段,推动了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进程,并促进石油地质学开启了全新的领域—纳米地质学。本文重点...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以其高分辨率电子束成像及高强度聚焦离子束微纳米级精密加工功能,成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的重要表征手段,推动了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进程,并促进石油地质学开启了全新的领域—纳米地质学。本文重点介绍了FIB-SEM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综合应用以及创新性开发情况。FIB-SEM的二维大面积成像与三维切片-成像分析可有效解决岩石样品非均质性强的表征难题,并可对岩石内部的孔隙、微裂缝、矿物、有机质和残留油等五大要素进行全面的成像分析,为数字岩心的构建提供具有纳米级分辨率的高质量原始数据。FIB-SEM强大的微纳加工功能,为下一代储层矿物分析、地球化学微观分析等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制样手段。另外,FIB-SEM可以集成多种先进分析技术,形成集高分辨率成像、物理化学测试为一体的石油地质综合分析平台,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 低加速电压成像 三维切片成像 微纳米加工 扫描透射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时期重大地质事件对沉积古环境及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以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焦梦妍 袁玉洁 +7 位作者 王俊 吴松涛 谷建伟 张园 马云腾 张语彤 杨雪清 吴昀霞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5期82-94,共13页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时期发生了火山活动、赫南特冰川事件、海平面波动以及生物大灭绝等多起重大地质事件,对古海洋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以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不同地质事件对古沉...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时期发生了火山活动、赫南特冰川事件、海平面波动以及生物大灭绝等多起重大地质事件,对古海洋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以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不同地质事件对古沉积环境和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火山活动向海洋输入适量的火山灰所释放的营养元素会引起海洋生物迅速繁盛,古海洋生产力升高,保障了有机质的来源,引起的海洋底部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埋藏保存。而剧烈的火山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会对生物生存环境造成威胁。此外,火山灰在大气中形成的气溶胶使太阳辐射不到地表,引起气温下降。在赫南特冰期和火山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奥陶纪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有机质大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黑色页岩 地质事件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湖相泥页岩孔隙演化特征 被引量:101
5
作者 吴松涛 朱如凯 +7 位作者 崔京钢 崔景伟 白斌 张响响 金旭 朱德升 游建昌 李晓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低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技术,研究泥页岩孔隙随温度变化的演化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高,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纳米孔隙不断增加,基于纳米CT三维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低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技术,研究泥页岩孔隙随温度变化的演化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高,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纳米孔隙不断增加,基于纳米CT三维模型计算的孔隙度由0.56%增大至2.06%,增大比例超过250%;孔隙演化整体呈现3段式特征:从未熟到低成熟阶段,有机质生烃作用弱,压实作用为主,孔隙度快速降低;从低成熟到成熟再到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大量裂解生烃,黏土矿物转化作用强烈,孔隙度快速增长;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生烃能力与黏土矿物转化减弱,孔隙系统基本保持稳定。明确了不同成分对泥页岩孔隙演化贡献的差异性,有机质热演化贡献最大,黏土矿物转化贡献次之,脆性矿物转化贡献最小,三者比例大致为6∶3∶1,推测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大于1.2%时有机质孔隙开始大量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泥页岩 孔隙演化 黏土矿物 纳米CT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电子束荷电效应评价致密储集层储集空间——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晓琦 孙亮 +5 位作者 朱如凯 金旭 李建明 吴松涛 毕丽娜 刘晓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2-480,共9页
根据对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荷电现象的研究,提出基于电子束荷电效应的扫描电镜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研究储集层中残留油(未在实验真空条件下散失的原油)分布,并采用荷电显影剂注入法研究致密储集层孔隙连通性,形成有效储集空间的定量评... 根据对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荷电现象的研究,提出基于电子束荷电效应的扫描电镜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研究储集层中残留油(未在实验真空条件下散失的原油)分布,并采用荷电显影剂注入法研究致密储集层孔隙连通性,形成有效储集空间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集层样品进行研究发现,储集层含油样品强烈的荷电效应来源于孔隙中填充的残留油,有机质裂解生成的原油广泛存在于有机质附近孔隙中,贫有机质区也有残留油存在。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分析面积大,能克服样品非均质性导致的分析区代表性差的问题。荷电显影剂注入法刻画孔隙连通性更加准确有效,芦草沟组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总面孔率为12.56%,总孔隙连通率达90%,储集空间有效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荷电效应 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 有效储集空间 孔隙连通性 致密油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条件下页岩有机质孔隙内CO_2与CH_4竞争吸附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33
7
作者 王晓琦 翟增强 +4 位作者 金旭 吴松涛 李建明 孙亮 刘晓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2-779,共8页
为研究CH4与CO2分子在页岩有机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仪的表征结果构建了分子模拟的层柱孔隙模型,利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法(GCMC)研究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 为研究CH4与CO2分子在页岩有机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仪的表征结果构建了分子模拟的层柱孔隙模型,利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法(GCMC)研究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有机质纳米孔隙中CH4的吸附规律,并重点研究了CO2与CH4竞争吸附的规律。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内大量发育纳米孔隙,孔隙连通性好,是吸附气重要的储集空间;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能增加CH4吸附量,地层条件下若出现超压会显著提高CH4吸附气量;CO2具有较强的竞争吸附能力,温度与压力的共同升高使CO2与CH4选择系数迅速降低,页岩气埋深越大则CO2与CH4选择系数越低。页岩气开发在流体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CO2驱替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隙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三维成像 CH4吸附 CO2与CH4选择系数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 被引量:13
8
作者 袁选俊 周红英 +5 位作者 张志杰 王子野 成大伟 郭浩 张友焱 董文彤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是目前中国陆上岩性油气藏规模储量增长的主体。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保乾三角洲和现代鄱阳湖赣江三角洲解剖,重点探讨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的地质背景、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结果表面:①坳陷湖盆具有形成大...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是目前中国陆上岩性油气藏规模储量增长的主体。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保乾三角洲和现代鄱阳湖赣江三角洲解剖,重点探讨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的地质背景、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结果表面:①坳陷湖盆具有形成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背景,敞流型湖盆导致的湖平面频繁升降控制了浅水三角洲的纵横向发育规模。②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发育2种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深湖型三角洲一般呈朵叶状,沉积亚相展布清晰,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河道间为主;浅湖型三角洲一般呈鸟足状或树枝状,沉积亚相分异不明显,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为主,河口坝不发育;③通过现代沉积遥感定量分析,刻画了鄱阳湖赣江中支三角洲近50年的发育特征和演化规律,揭示了分流河道从分散树枝状到闭合结网状的生长过程。④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是不断发育的多期朵叶体在平面上拼接而成的复合体,其中分流河道是最重要的储集砂体类型,在平面上呈结网状分布,控制了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湖盆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生长模式 岩性油气藏 松辽盆地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储集性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立强 纪友亮 尚刚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共5页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吐玉克地区重要的储油层系 ,主要发育有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河道间、平原辫状河道以及辫状河道间等砂体类型。其储集特征主要受岩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 ,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和河...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吐玉克地区重要的储油层系 ,主要发育有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河道间、平原辫状河道以及辫状河道间等砂体类型。其储集特征主要受岩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 ,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物性好 ,原生孔隙及次生孔隙均较发育 ,辫状河道及河道间砂体物性较差。结合本区实际情况 ,将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储层划分为高孔高渗、中高孔中渗、中孔低渗和中低孔低渗储层 4种类型 ,且以中高孔中渗储层为主。主要目的层系为中三叠统中部砂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油气地质 中三叠统 辫状河三角洲 砂体 物性 储集空间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9段事件沉积类型、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子野 毛治国 +4 位作者 袁选俊 邓秀芹 惠潇 张忠义 崔景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529,共14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及测试数据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9段(简称长9段)事件沉积类型及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盆地西南部长9段存在地震、重力流、火山、缺氧等4类9亚类事件沉积。通过对不同类型事件沉积特征和分布...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及测试数据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9段(简称长9段)事件沉积类型及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盆地西南部长9段存在地震、重力流、火山、缺氧等4类9亚类事件沉积。通过对不同类型事件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提出不同类型的事件沉积普遍存在共生或伴生关系,具有内在成因联系和分布规律。识别出事件沉积较发育的5种沉积(微)相,建立了事件沉积成因模式。震积岩主要发育在盆地幕式扩张的湖侵期,常见液化流动、重力作用及脆性剪切变形;重力流主要分布在高水位期,夹于前三角洲或半深湖细粒沉积中,形成条带状、朵状的滑塌浊积扇,震积岩层段之上相对发育;火山事件沉积见于长9段下部,呈顶、底突变接触,可反映同期火山活动;缺氧沉积一般形成于湖侵后期至高水位期。长9段高位期发育厚层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期事件沉积有利于形成油气潜在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沉积 震积岩 重力流沉积 缺氧事件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森 朱如凯 +1 位作者 崔景伟 柳涵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5,共9页
长7油层组富有机质页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广泛分布,但其形成古环境和控制因素存在争议。对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瑶页1井长7油层组开展高密度元素扫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长7页岩沉积期古环境,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结... 长7油层组富有机质页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广泛分布,但其形成古环境和控制因素存在争议。对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瑶页1井长7油层组开展高密度元素扫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长7页岩沉积期古环境,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生产力由下而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长7沉积期水体微咸并逐渐淡化;水体有由富氧到贫氧再到富氧的变化规律。富有机质页岩热解、有机碳的测试显示干酪根类型包括Ⅱ_1,Ⅱ_2,Ⅲ,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为0.44%~26.90%,纵向上有机质特征差异性较大。综合页岩的有机质特征和各项古环境参数,精细分油层组研究认为有机质丰度主要受到水体还原程度的控制,而有机质类型则与古生产力相关,火山灰对古生产力提高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10—长9油层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户瑞宁 操应长 +3 位作者 葸克来 毛治国 吴松涛 马志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是主要勘探目标之一。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剖面详细勘探为基础,结合前人成果,对岩性和岩石组合、沉积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10—长9油层组可划分9种岩相类型,发育曲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是主要勘探目标之一。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剖面详细勘探为基础,结合前人成果,对岩性和岩石组合、沉积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10—长9油层组可划分9种岩相类型,发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曲流河相发育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及决口扇4种微相,曲流河三角洲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河口坝及远沙坝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2种微相;长10—长9油层组垂向上具有粗—细—粗的复合韵律特征;曲流河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剖面 长10—长9油层组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