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信息化系统架构的优化方案及解决措施——以大港油田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朱正平 潘仁芳 +3 位作者 马杰 李功权 么景臣 陈哲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117,134,共10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应用系统是基于各专业纵向发展、相互独立开发的,在统一、规范的勘探开发信息化系统上难以直接运行,系统应用效率低.基于勘探开发信息化系统架构中存在EPDM数据模型覆盖面不够、综合应用层共享程度低、针对性差、数据...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应用系统是基于各专业纵向发展、相互独立开发的,在统一、规范的勘探开发信息化系统上难以直接运行,系统应用效率低.基于勘探开发信息化系统架构中存在EPDM数据模型覆盖面不够、综合应用层共享程度低、针对性差、数据传输与同步工作量大等问题,分析系统架构制约因素,提出优化方案和关键技术:利用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以中心主数据库模型扩展为基础,搭建逻辑中心主数据库层,分析并制定应用系统集成及接口开发技术和框图.大港油田现场应用表明:系统架构优化方案丰富了服务总线的应用组件,能够满足油田科研信息化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开发信息化 系统架构 数据模型 优化方案 数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沧东孔二段页岩油与水的乳化特性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李崎 王晓燕 +3 位作者 葛红江 李东平 王海峰 张楠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8,共9页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藏一次压裂开采初期见效明显,但后期能量和产量下降较快,而且采出液乳化严重,导致页岩油采收率降低,集输阻力变大,开发难度增加。通过分析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页岩油与水的乳化...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藏一次压裂开采初期见效明显,但后期能量和产量下降较快,而且采出液乳化严重,导致页岩油采收率降低,集输阻力变大,开发难度增加。通过分析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页岩油与水的乳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页岩油与水的乳化原因和乳化机制,提出改善页岩油乳化增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孔二段页岩油的平均蜡含量高于20%,凝固点高于35℃,页岩油重质烃含量越高越利于乳化现象的发生。页岩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含氮极性组分,以及蜡晶的存在,导致页岩油与水在流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水(W/O)乳状液,产生乳化增黏现象。随着含水量的增加,页岩油黏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含水量在50%~70%时乳化后页岩油黏度达到最大值,是脱水原油黏度的3.23~7.45倍。升高乳化温度、增加水相矿化度以及侵入压裂液组分,均会使页岩油与水乳化形成的W/O乳状液稳定性增强。当乳化页岩油再乳化时会形成O/W/O多重乳状液,黏度进一步升高;但当再乳化时添加少量乳化剂可使乳化页岩油从W/O型反相为O/W型,从而降低页岩油黏度,提高其流动性。在开展页岩油注水增能时需考虑页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时研发高活性页岩油增产用表面活性剂将是后续工艺设计和产品研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乳化 油包水(W/O)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陆相页岩油带压助排采油工艺研究与应用
3
作者 张宏峰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大港油田陆相页岩油自喷排采后期压降速度快,产量低,井口结蜡严重,清蜡周期短,严重的会导致停喷停产。为了延长页岩油井自喷期,借鉴页岩气速度管柱排采经验,计算不同尺寸管柱的排采效果,改进了暂闭可溶桥塞的结构,并进行了室内试验验证... 大港油田陆相页岩油自喷排采后期压降速度快,产量低,井口结蜡严重,清蜡周期短,严重的会导致停喷停产。为了延长页岩油井自喷期,借鉴页岩气速度管柱排采经验,计算不同尺寸管柱的排采效果,改进了暂闭可溶桥塞的结构,并进行了室内试验验证,形成了页岩油井带压助排采油工艺。采用连续油管作业车带压下入暂闭可溶桥塞,封隔井内压力,常规修井作业下入优化后的助排管柱,恢复油井自喷生产。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能提升井口温度和流速,缓和结蜡影响,降低排采压降速度,自喷期可以延长95~100 d,提高了页岩油井的采收率。研究结果为页岩油自喷排采后期效益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自喷排采 提高采收率 带压助排 可溶桥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航 李胜利 +4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刘官庄地区 馆陶组 隔夹层 泛滥平原 落淤层 废弃河道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上游业务信息化建设总体蓝图 被引量:28
5
作者 杜金虎 时付更 +3 位作者 杨剑锋 张仲宏 丁建宇 龙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共8页
为适应数字+智能时代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需求,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开展了上游业务信息化顶层设计。文章分析了中国石油上游业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和上游业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以未来发展愿景为指导,以全面建... 为适应数字+智能时代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需求,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开展了上游业务信息化顶层设计。文章分析了中国石油上游业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和上游业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以未来发展愿景为指导,以全面建成智能油气田为总体目标,提出8项预期目标,即:形成智能数据生态、建成一流智能平台、综合研究智能协同、方案决策智能优化、生产过程智能操控、生产运行智能指挥、经营管理精益高效、安全环保智能管控;阐述了上游业务信息化总体架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应用架构、网络安全架构,以及相应的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描绘了中国石油上游业务信息化建设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游业务 信息化建设 总体蓝图 智能油气田 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物探技术现状及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0
6
作者 杜金虎 熊金良 +2 位作者 王喜双 王西文 王学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物探技术发展可归结为三大趋势:陆地装备已具备15万道带道能力,海上装备已具备26缆的能力,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采集技术向宽方位、高密度、宽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处理技术向叠前深度、逆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物探技术发展可归结为三大趋势:陆地装备已具备15万道带道能力,海上装备已具备26缆的能力,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采集技术向宽方位、高密度、宽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处理技术向叠前深度、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技术发展。"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走技术发展之路,立足四大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物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石油物探技术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在装备制造、计算机硬件能力、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在分析世界物探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石油各探区的勘探现状,就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作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意见与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物探技术 中国石油 技术发展 分析和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大港油田勘探开发中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7
7
作者 赵贤正 赵平起 +3 位作者 李东平 武玺 汪文昌 唐世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4,共9页
大港油田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经历50多年的勘探开发,地下面临着"四高三低两失衡"的矛盾、地面面临征地和环保的双重压力,油价又处于持续低迷中,油田效益勘探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系统梳理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基... 大港油田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经历50多年的勘探开发,地下面临着"四高三低两失衡"的矛盾、地面面临征地和环保的双重压力,油价又处于持续低迷中,油田效益勘探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系统梳理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围绕"五场建设"研究形成了具有大港油田特色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即增产建产项目化、团队组织协同化、研究设计平台化、现场实施模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目前,该模式的实践应用已见到了显著效果。在老油田"井丛场"产能建设实践中,做到了地质工程同步优化轨迹、地面地下井筒联动推演,实现集约化建井、简易化配套、工厂化作业;在老油田"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实践中,系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方案研究制定、生产动态调控,探索形成了满足不同油藏需求的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实践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是老油田在复杂地下、地面条件和低油价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五场建设” 井丛场 “二三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二次成烃 被引量:27
8
作者 周立宏 滑双君 +2 位作者 孙超囡 代昆 牟智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分布面积近10 000 km^2。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泥岩3种类型,总厚度100~450 m,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少量发育。煤层有机质丰度高,85%以上属于好-极好烃源岩类型,而泥...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分布面积近10 000 km^2。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泥岩3种类型,总厚度100~450 m,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少量发育。煤层有机质丰度高,85%以上属于好-极好烃源岩类型,而泥岩丰度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烃源岩显微组分构成中以镜质组含量占优势,50%以上,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气条件,同时受成煤环境的影响,主要成煤中心的煤系地层也富含一定的富氢组分,在低熟-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油能力。上古生界在地史演化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煤系源岩也随之经历了两次生烃过程,其中二次生烃范围分布广,资源规模大,是潜山勘探的重要区域。按照构造演化分类,油田内发育4种埋藏史类型,即早埋晚抬型、早抬晚埋型、持续深埋型与稳定埋藏型。除早埋晚抬型之外,其他3类均具有二次生烃条件。经多年的勘探,在二次生烃范围内,相继在孔西"古生中储型"和乌马营潜山、埕海潜山、王官屯潜山"古生古储型"原生油气藏实现了潜山勘探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生烃 煤系烃源岩 原生油气藏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大港油田枣南断块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33
9
作者 印森林 陈恭洋 +3 位作者 戴春明 吴胜和 芦凤明 冯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模式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分流水道不同的沉积物卸载方式控制,河口坝内部夹层具有侧...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模式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分流水道不同的沉积物卸载方式控制,河口坝内部夹层具有侧向叠置状及上拱状两种分布样式。侧向叠置状夹层样式在垂直物源方向呈一定倾角的侧向叠置状;上拱状夹层样式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呈多层隆升状。其中不同夹层分布样式的规模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样式夹层剩余油富集方式存在差异。平行物源方向上,剩余油往往富集在夹层控制的注采不对应的前积体(增生体)内部,且其前端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垂直物源方向上,对侧向叠置状夹层样式来说,剩余油大量富集在坝主体内部夹层隔挡的侧积体内;对上拱样式来说,剩余油受水驱控制大量富集在拱状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河口坝 夹层 剩余油 枣南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大位移钻井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8
10
作者 何树山 岳发辉 周明信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4-108,共5页
针对大港油田大位移井存在的摩阻和扭矩大、轨迹控制难度大、井壁稳定难度大、长裸眼段下套管难度大、井眼净化要求高等技术难点,研究制定了一套大位移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论述了大位移水平井实施中的井眼轨迹设计技术、导向钻井技术... 针对大港油田大位移井存在的摩阻和扭矩大、轨迹控制难度大、井壁稳定难度大、长裸眼段下套管难度大、井眼净化要求高等技术难点,研究制定了一套大位移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论述了大位移水平井实施中的井眼轨迹设计技术、导向钻井技术、漂浮下套管技术、高润滑强抑制的优质钻井液技术、摩阻扭矩预测及监测技术等,已钻成的3口大位移水平井的水平位移与垂深比大于2,其中庄海8Ng-H1井的水垂比为2.74,水平段732 m。实践证明,该套技术在大港油田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位移井 轨迹控制 摩阻扭矩 漂浮下套管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转变注水开发方式研究——以大港油田孔南GD6X1区块为例 被引量:26
11
作者 吴忠宝 李莉 +3 位作者 张家良 阎逸群 王俊文 张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111,共7页
低渗透油藏常规注水开发生产井受效程度低、低产低液、经济效益差,传统水驱开发技术已无法适应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要求,而借鉴致密油体积压裂后衰竭开采的开发方式,虽然可提高单井初期产能,但由于低渗透油藏砂体规模小、地层压力... 低渗透油藏常规注水开发生产井受效程度低、低产低液、经济效益差,传统水驱开发技术已无法适应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要求,而借鉴致密油体积压裂后衰竭开采的开发方式,虽然可提高单井初期产能,但由于低渗透油藏砂体规模小、地层压力系数低和原油黏度高、气油比低等特点,仍存在产量递减快、累积产油量和采收率低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调整开发思路,转变注水开发方式。为此,提出了低渗透油藏由径向驱替向线性驱替转变,由连续注水向注水吞吐、异步注采和油水井互换等渗吸采油方式转变,由缩小井距提高水驱动用储量向体积改造提高单井缝控储量转变的3个转变注水开发方式的新思想;创建了全新的“体积压裂+有效驱替+渗吸采油”开发模式,并应用于大港油田孔南GD6X1区块,初步实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转变开发方式 体积压裂 渗吸采油 有效驱替 裂缝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储集层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窦松江 孙超囡 +1 位作者 张艳君 孔令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4-286,共3页
以黄骅坳陷港西开发区明化镇曲流河储集层为例,探讨了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分析方法。研究了曲流河道砂体内点坝分布模式及规模、废弃河道及点坝的识别标志,以及点坝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进一步研究了侧积层倾向、倾角及侧积体宽度,并在... 以黄骅坳陷港西开发区明化镇曲流河储集层为例,探讨了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分析方法。研究了曲流河道砂体内点坝分布模式及规模、废弃河道及点坝的识别标志,以及点坝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进一步研究了侧积层倾向、倾角及侧积体宽度,并在单井泥质侧积层解释的基础上,以点坝内部构型为指导,结合动态分析,对泥质侧积层的井间分布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河流相 储集层 沙道沉积 砂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港西生物酶驱油先导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道山 史明义 +3 位作者 倪方天 赵冬云 张景春 佘跃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7,共4页
为了研究生物酶(DGE)在大港油田复杂断块油藏进行驱油和单井吞吐应用的可行性,采用现代测试手段分析了DGE的生化特性、界面活性及其在不同润湿性岩心上的驱油效率。结果表明,DGE主要由蛋白酶、乙醇脱氢酶、木聚糖酶等酶构成,总蛋白含量... 为了研究生物酶(DGE)在大港油田复杂断块油藏进行驱油和单井吞吐应用的可行性,采用现代测试手段分析了DGE的生化特性、界面活性及其在不同润湿性岩心上的驱油效率。结果表明,DGE主要由蛋白酶、乙醇脱氢酶、木聚糖酶等酶构成,总蛋白含量为10~3μg/mL数量级,且酶的生物活性较高;DGE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10^(-2)~10^(-1)mN/m数量级,比复合驱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活性低;DGE对原油有一定的乳化性,在质量分数高于4%时,对原油的乳化能力明显增强。DGE分子在岩石表面吸附后能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使岩石表面更趋向水湿。DGE驱油井组先导性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投入产出比为1:12,提高原油采收率3%以上。DGE驱油技术适合均质、中、低渗透和含胶质沥青质较高的油藏,注入的DGE体系在油层中老化一定时间后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 界面张力 润湿性 驱油 乳化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官142断块巨厚砂岩的储层流动单元 被引量:8
14
作者 窦松江 王庆魁 +1 位作者 倪金钟 李桂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0,142,共6页
以黄骅坳陷官142断块中生界油藏为例,探讨巨厚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巨厚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包括两个层次,一为确定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分布,二为连通体内部储层渗流差异分析。研究表明,官142断块渗流屏障主要有泥质屏障、钙质... 以黄骅坳陷官142断块中生界油藏为例,探讨巨厚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巨厚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包括两个层次,一为确定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分布,二为连通体内部储层渗流差异分析。研究表明,官142断块渗流屏障主要有泥质屏障、钙质砂岩胶结屏障和钙质砂砾岩胶结屏障3种类型。通过对连通体内部砂体渗流差异性分析,将连通体划分为3类流动单元。其中A类流动单元以粗孔、粗喉类型为主,渗流性能好,吸水强度大;B类流动单元储层为中孔、中喉型,渗流性能中等,吸水强度次之;C类流动单元储层多为粉细砂岩、砂砾岩或钙质胶结稍差的储层,吸水强度较差。通过流动单元的划分与研究,对预测该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优化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砂岩 中生界储层 流动单元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开发中后期稠油油藏CO2吞吐参数优化及实践 被引量:14
15
作者 武玺 张祝新 +3 位作者 章晓庆 李云鹏 陈子香 汤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3期80-85,共6页
大港油田稠油油藏水驱开发中后期含水快速上升,开采效果变差。CO2吞吐技术是开发稠油油藏的有效方式,但高含水后期稠油吞吐的参数优化及现场效果亟待研究。利用大港油田某稠油油藏,开展注CO2增溶膨胀和降黏实验。基于实验和测井资料,建... 大港油田稠油油藏水驱开发中后期含水快速上升,开采效果变差。CO2吞吐技术是开发稠油油藏的有效方式,但高含水后期稠油吞吐的参数优化及现场效果亟待研究。利用大港油田某稠油油藏,开展注CO2增溶膨胀和降黏实验。基于实验和测井资料,建立单井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储层参数和CO2注入参数,分析了CO2吞吐增油机理。基于理论研究结果在板桥地区和刘官庄地区进行了CO2吞吐矿场试验。研究结果显示:CO2控水增油机理主要为膨胀原油体积、降低原油黏度,黏度降低幅度可达到98%。注入量、注入速度、吞吐周期对CO2吞吐效果影响相对较大,建议单井CO2注入量在600~1000 t(0.22~0.37HCPV),注入速度在40~80 t/d,吞吐周期为3~4次。板桥及刘官庄地区共实施CO2吞吐12井次,平均单井增油3.4倍,综合含水率降低52.2%。因此,CO2吞吐是一种有效的控水增油技术,这对类似稠油油藏注水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吞吐 控水增油 膨胀实验 单井径向模型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合理黏度比实验研究——以大港油田港西三区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杰 杨怀军 +1 位作者 卢祥国 曹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74,8,共5页
以大港油田港西三区储层和流体为实验对象,开展了聚合物驱合理黏度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黏度比(μp/μo)、岩心平均渗透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增加,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扩大;随原油黏度增大,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降低。从技术效果和经济效... 以大港油田港西三区储层和流体为实验对象,开展了聚合物驱合理黏度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黏度比(μp/μo)、岩心平均渗透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增加,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扩大;随原油黏度增大,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降低。从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聚合物驱合理黏度比(μp/μo)约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合理黏度比 驱油效果 经济效益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高凝高粘原油特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继强 樊灵 +3 位作者 韩岐清 隋义勇 杨作明 欧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96,共3页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了大港油田高凝高粘原油粘温关系及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的粘度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率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凝高粘原油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现出明显的粘温特性;在同一温度下,原油的粘度随着含水率的...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了大港油田高凝高粘原油粘温关系及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的粘度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率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凝高粘原油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现出明显的粘温特性;在同一温度下,原油的粘度随着含水率的变化是一个先增加后减小的过程,峰值区间为含水率20%~40%;原油平均析蜡温度为60%;凝固点随着含蜡量的增加而升高;若降粘剂发挥作用,则含水率最低为10%;添加剂的浓度对原油粘度的峰值区间有影响,最佳添加剂浓度为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原油 高粘原油 粘温关系 影响因素 优化设计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盐钻井液技术在大港油田水平井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步宏光 张民立 唐世忠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5,118,共3页
目前大港油田水平井钻井液以强抑制性水基钻井液为主,根据不同的钻井区域条件,采用不同的钻井液以适应钻井的需要。主要采用甲酸盐钻井液、硅基防塌钻井液和有机正电胶钻井液。以上钻井液体系解决了水平井的井眼净化、井壁稳定和润滑防... 目前大港油田水平井钻井液以强抑制性水基钻井液为主,根据不同的钻井区域条件,采用不同的钻井液以适应钻井的需要。主要采用甲酸盐钻井液、硅基防塌钻井液和有机正电胶钻井液。以上钻井液体系解决了水平井的井眼净化、井壁稳定和润滑防卡等技术难点,满足了大港油田水平井施工的需要。但是,钻井液所形成的滤饼和进入储层的滤液堵塞了油气通道,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平井泻油面积大的特点。因此,渤海钻探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开发了"双保"型有机复合盐钻井液体系。该体系性能稳定,抑制性、抗污染能力强、环保、无固相,有利于保护油气层、提高机械钻速和提高固井质量等优点,解决了井壁稳定和保护油气层之间的矛盾,通过在大港油田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有机盐钻井液 油层保护 抑制性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埕海二区钻井液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鹏 王建华 +2 位作者 孙金声 冯光彬 屈沅治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0年第6期38-41,共4页
针对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一段大位移钻进过程中常出现的倒划眼、卡钻和井塌等复杂钻井问题,对该地层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和泥页岩理化性能实验,得出该井段中硬泥页岩地层微裂缝发育和易发生水化膨胀是导致井壁失稳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井... 针对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一段大位移钻进过程中常出现的倒划眼、卡钻和井塌等复杂钻井问题,对该地层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和泥页岩理化性能实验,得出该井段中硬泥页岩地层微裂缝发育和易发生水化膨胀是导致井壁失稳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井壁失稳机理,研制出一套高性能水基钻井液。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抑制性强,能抑制岩屑分散及中硬泥页岩的水化膨胀,并能显著降低由钻井液侵入导致的对泥页岩强度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抗温(120℃)和抗污染能力。该体系总体性能与目前现场使用的国外一种高性能钻井液体系性能相当,能满足大位移钻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眼失稳 强抑制性钻井液 高性能水基钻井液 中硬泥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谐波地震采油技术在大港油田的现场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冬云 靳金荣 +2 位作者 佘泽华 周辉 李忠慧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79,共3页
谐波地震采油技术是为开展适合稠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的采收率技术研究而提出的一项物理法处理油层技术,是一项新的三次采油技术。分析了谐波地震采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原理、技术特点和油藏适用条件。从区块选择、方案设计、现... 谐波地震采油技术是为开展适合稠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的采收率技术研究而提出的一项物理法处理油层技术,是一项新的三次采油技术。分析了谐波地震采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原理、技术特点和油藏适用条件。从区块选择、方案设计、现场实施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港油田港西二区二断块谐波地震采油先导性矿场试验的情况,该断块谐波地震采油井段长850m,共振动94d,74口油井受益,采用自然递减法统计,3个月内累计增油4693t。现场试验表明,应用谐波地震采油技术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且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投入少,产出高,对地层无伤害、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 地震采油 提高采收率 大港油田 港157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