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噻吩基共价三嗪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高效光解水产氢性能
1
作者 徐睿钦 张建超 +8 位作者 何曼曼 潘柏臻 刘连伟 张广权 孙锐 章宇翾 柯思源 孔德斌 王林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2,共11页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效光解水制氢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策略。共价三嗪骨架材料(CTFs)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高温离子热合成CTFs所需反应条件苛刻,使得材料失去光响应性,...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效光解水制氢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策略。共价三嗪骨架材料(CTFs)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高温离子热合成CTFs所需反应条件苛刻,使得材料失去光响应性,并且设计合成具有高光催化性能的CTFs材料仍极具挑战。对此本工作采用脒基缩聚法在温和条件下合成新型CTFs,通过单体的可控设计从分子水平引入噻吩基团构建D-A结实现光催化产氢性能的提升。本研究构筑了三种CTFs(CTF-PP、CTF-PTP以及CTF-TPT),电子供体能力更强的D-A型CTF-TPT光催化产氢活性高达15650μmol/(g·h),而不含电子供体基团的CTF-PP光催化产氢活性只有6172μmol/(g·h)。此外,通过电化学分析与模拟计算得出噻吩基团和三嗪基团可分别作为有效的电子供体单元和受体单元,通过引入D-A结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调控CTFs带隙位置并促进电荷分离和传输,进而提高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产氢 共价有机框架 D-A结 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观模拟的分子石油工程实验室研究与建设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加放 薛迦文 +3 位作者 李爱华 张军 陈杰 燕友果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4,共4页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基于微观模拟的分子石油工程实验室。将材料科学的多尺度模拟技术应用于石油工程领域,提出了分子石油工程概念,从分子层面和微纳尺度上研究和揭示非常规油气、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的赋存与渗...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基于微观模拟的分子石油工程实验室。将材料科学的多尺度模拟技术应用于石油工程领域,提出了分子石油工程概念,从分子层面和微纳尺度上研究和揭示非常规油气、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的赋存与渗流机制等。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石油工程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材料科学学科学生的工程概念,推动学生的跨学科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石油工程 微观模拟 实验室建设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优势和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春宇 井源 +4 位作者 魏晓飞 姚世伟 王智飞 王姝斌 戴昉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材料因其出色的比表面积、众多的活性位点、可调的孔径范围和灵活的框架结构,在气体分离、储能和催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采用高表面积、永久孔隙以及包含固有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材料因其出色的比表面积、众多的活性位点、可调的孔径范围和灵活的框架结构,在气体分离、储能和催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采用高表面积、永久孔隙以及包含固有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的MOF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从MOF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研究出发,着重介绍了其性能和结构对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关于MOF性能调控和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首先,MOF的电导率是影响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一大关键性能,而其材料的特殊结构又直接影响了导电率.其次,MOF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可调的孔径尺寸等特点都为其导电性能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此外,MOF的结构稳定性与超级电容器的循环性能密切相关,稳定结构的构建是增强超级电容器循环性能的重要前提.最后,对MOF未来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构的调控仍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超级电容器 导电率 稳定性 结构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塔筒服役过程中应力状态数值模拟
4
作者 刘明星 王家庆 +2 位作者 刘俊建 冯涛 王彦芳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9-236,共8页
目的 针对风力发电机塔筒在服役期间疲劳受损的问题,结合塔筒的受力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应力状态数值模拟,分析塔筒服役应力与疲劳分布。方法 以装机2 MW的风力发电机塔筒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服役条件下风... 目的 针对风力发电机塔筒在服役期间疲劳受损的问题,结合塔筒的受力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应力状态数值模拟,分析塔筒服役应力与疲劳分布。方法 以装机2 MW的风力发电机塔筒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服役条件下风力发电机各段塔筒结构的受力情况,并设置S-N曲线计算疲劳损伤。结果 在服役条件下,各段风机塔筒的应力分布不同,但应力都主要集中在塔筒法兰焊缝附近位置,迎风侧受轴向拉应力,背风侧受轴向压应力,迎风侧法兰位置是发生疲劳断裂的风险点位置,风机塔筒最大变形发生在塔筒顶端连接机舱位置。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塔筒迎风面和背风面的疲劳分布一致,最低安全系数均在塔筒下法兰焊缝位置。结论 在服役条件下,考虑到塔筒环焊缝本身就存在焊接应力,在各段塔筒迎风侧和背风侧最大拉、压应力影响的叠加下,会造成塔筒局部的应力集中。因此,在塔筒安装使用时,应避免以塔筒迎、背风侧为焊接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塔筒 数值模拟 残余应力 应力状态 疲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机械压实制备高密度活性炭及其致密电容储能性能
5
作者 李齐齐 张苏 +6 位作者 江娱婷 朱琳娜 郭楠楠 张晶 李禹彤 魏彤 范壮军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6,共14页
大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密度普遍较低、体积储能性能不佳,难以满足超级电容器的小型化发展需求。针对此,本工作提出在活化前对炭前驱体进行机械压实以提高活性炭密度的普适性方法,并研究了机械压实对由外而内活化(炭粉/KOH混合物)和均匀离... 大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密度普遍较低、体积储能性能不佳,难以满足超级电容器的小型化发展需求。针对此,本工作提出在活化前对炭前驱体进行机械压实以提高活性炭密度的普适性方法,并研究了机械压实对由外而内活化(炭粉/KOH混合物)和均匀离子活化(热解含钾盐类)所制备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和电容储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前驱体进行机械压实能够提高活化反应效率、活性炭密度和体积电容储能性能。随着机械压力升高,由外而内活化所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先升高后降低,原因在于机械压实能够消除颗粒间的空隙以增加前驱体与活化剂之间的接触,进而显著提高了活化效率。对于均匀离子活化,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致密前驱体抑制了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气体分子(H_(2)O、CO_(2)等)快速散逸,使之继续参与活化反应,提高了活化刻蚀效率。本工作为大比表面积和高密度活性炭的设计制备提供了简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机械压实 活化 超级电容器 体积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能团修饰的二维共价有机骨架中二氧化碳捕获与分离性能的理论计算
6
作者 赵杰 张慧丽 +1 位作者 鲁效庆 王兆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3,共9页
通过引入—OH、—NH2和—SO_(3)H极性官能团,设计了具有高比表面积、亚胺键连接的二维三聚茚酮基共价有机骨架(truxenone-bas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TRO-COFs),并通过巨正则蒙特卡洛(giant canonical Monte Carlo,GCMC)模拟和... 通过引入—OH、—NH2和—SO_(3)H极性官能团,设计了具有高比表面积、亚胺键连接的二维三聚茚酮基共价有机骨架(truxenone-bas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TRO-COFs),并通过巨正则蒙特卡洛(giant canonical Monte Carlo,GCMC)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探究了298 K和0~1.0×10^(5)Pa条件下极性官能团对TRO-COFs的CO_(2)捕获性能的影响。结合能和内聚能的分析表明官能团引入后结构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极性官能团的引入显著增强了TRO-COFs的CO_(2)吸附性能。CO_(2)吸附量大小顺序为TRO-COF-SO_(3)H>TRO-COF-NH2>TRO-COF-OH>TRO-COF-H。在298 K和1.0×10^(5)Pa条件下,TRO-COF-SO_(3)H表现出8.02 mmol·g^(-1)的CO_(2)吸附量及CO_(2)优于N_(2)和CH_(4)的选择性(37和26)。同时,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和气体吸附密度分布也进一步说明了不同极性官能团对CO_(2)捕获与分离性能影响的差异。最后,从吸附热、范德瓦耳斯力和库仑相互作用等多个角度详细阐明了极性官能团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骨架 CO_(2)捕获与分离 密度泛函理论 巨正则蒙特卡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锂硅氧碳负极制备与锂电性能测试实验设计
7
作者 韩俊伟 杨斐 +1 位作者 徐倩 孔德斌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该文设计了预锂硅氧碳负极制备和锂电性能测试研究型综合实验。实验通过混合热处理的固相预锂化方法制备预锂硅氧碳材料,并首次在固态体系中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内容涉及材料制备与表征、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 该文设计了预锂硅氧碳负极制备和锂电性能测试研究型综合实验。实验通过混合热处理的固相预锂化方法制备预锂硅氧碳材料,并首次在固态体系中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内容涉及材料制备与表征、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深化理论理解,掌握基本的锂离子电池制作流程和测试方法,培养利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设计 预锂化 硅氧碳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颗粒尺寸对PVDF基固态锂电性能的影响实验
8
作者 韩俊伟 赵璐 +1 位作者 秦欣 孔德斌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2,共5页
为了研究硅颗粒尺寸对复合固态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恒流充放电法测试了不同尺寸硅在PVDF基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并运用恒电流间歇滴定法分析了Li^(+)在不同循环圈数下硅电极内部的扩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PVDF... 为了研究硅颗粒尺寸对复合固态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恒流充放电法测试了不同尺寸硅在PVDF基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并运用恒电流间歇滴定法分析了Li^(+)在不同循环圈数下硅电极内部的扩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PVDF基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硅颗粒尺寸越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越优异,并且具有更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表明硅颗粒尺寸越小越有利于Li^(+)的扩散。此外,实验还探究了硅颗粒在脱锂状态下的形貌变化和失效过程。结果发现,随着循环次数增加,硅颗粒间出现黏结现象且黏结现象逐渐加剧,硅颗粒的边界逐渐消失。该实验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硅颗粒尺寸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颗粒尺寸 硅负极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n materials for smart batteries
9
作者 ZHOU Jun-yi DU Hong-hui +2 位作者 WANG Xue-tao CAO Xin-ru ZHI Lin-jie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6,共15页
Smart batteries play a key role in upgrading energy storage systems.However,they require a well-balanced integration of material structure,functional properties,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Smart batteries play a key role in upgrading energy storage systems.However,they require a well-balanced integration of material structure,functional properties,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limited by conventional material systems in terms of energy density,response time,and functional integration.Carbon materials have emerged as a key solution for overcoming these problems due to their structural adjustability and multifunctional compatibility.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i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by changing the pore structure and interlayer spacing,as well as 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and composite design are analyzed,and their impact on improving the specific capac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of batteries is demonstrated.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carbon materials in realizing smart functions such as power supply,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nergy management in smart batteries are also discussed.Based on current progress in related fields,the prospects for the use of carbon materials in smart batteries are evalu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aterials Smart battery Structural regulati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perstructured carbon materials: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10
作者 ZUO Ming-xue HU Xia +6 位作者 KONG De-bin WEI Xin-ru QIN Xin LV Wei YANG Quan-Hong KANG Fei-yu ZHI Lin-jie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2-972,共11页
Carbon materials are a key component in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devices and their microstructu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device performance.However,traditional carbon materials are unable to meet the... Carbon materials are a key component in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devices and their microstructu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device performance.However,traditional carbon materials are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applications in emerging fields such as renewable energy and electric vehicles due to limitations including a disordered structure and uncontrolled defects.With an aim of realizing devisable structures,adjustable functions,and performance breakthroughs,superstructured carbons is proposed and represent a catego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characterized by precisely-built pores,networks,and interfaces.Superstructured carbons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arbon materials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devices.We review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superstructured carbons and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a precisely customized pore structure,a dense carbon network framework,and a multi-component highly coupled interfa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Finally,we provide an outlook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aterial application Superstructured carbons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柔韧性的MOFs材料分子模拟力场研究
11
作者 徐春华 王秀民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3,共6页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结构柔韧性的分子模拟研究对于准确预测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力场(Dreiding、UFF和UFF4MOF力场)下的不同电荷状态(无电荷、Qeq电荷...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结构柔韧性的分子模拟研究对于准确预测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力场(Dreiding、UFF和UFF4MOF力场)下的不同电荷状态(无电荷、Qeq电荷和DDEC电荷)对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柔韧性的影响,通过筛选精确的柔性力场,探究了力场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孔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虑ZIF-8最大自由球直径d_(f)的情况下,UFF力场下DDEC电荷分布模型精确度最高;在考虑ZIF-8最大包容球直径d_(if)的情况下,UFF力场的无电荷分布模型精确度最高.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ZIF-8的膜分离性能提供了更准确的力场,用于预测材料性能.关于两者的精确程度差异和对Zn周围的键长和键角施加限制对不同力场模型的影响规律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柔韧性 动力学模拟 力场 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的改性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11
12
作者 于思荣 孙伟松 +4 位作者 唐梦龙 王先 纪志康 姜倩 刘迪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99-11204,11210,共7页
以硅烷偶联剂KH560为表面活性剂对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以改性石墨烯为增强体,环氧树脂为基体制备了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石墨烯含量、载荷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60成功嫁接至石墨... 以硅烷偶联剂KH560为表面活性剂对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以改性石墨烯为增强体,环氧树脂为基体制备了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石墨烯含量、载荷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60成功嫁接至石墨烯表面;改性石墨烯降低了环氧树脂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且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随改性石墨烯含量增加均减小,当载荷为150 N、改性石墨烯含量为0.5%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44.9%和17.4%;随着载荷增加,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均减小;低载荷下,纯环氧树脂及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磨损形式主要为疲劳磨损,改性石墨烯能抑制微裂纹的产生及扩展;载荷增加后,纯环氧树脂及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磨损形式主要为磨粒磨损,且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犁沟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表面改性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器件组装及性能测试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广武 程元壮 +1 位作者 田忠诚 王荣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6,共7页
近年来,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为加快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大量科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围绕“理论、操作、仪器”三方面培养目标,通过合并、简化实验环节... 近年来,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为加快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大量科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围绕“理论、操作、仪器”三方面培养目标,通过合并、简化实验环节,提取、切分核心内容,将原本过程复杂、流程烦琐、研究方法多样的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设计为适于为本科生开展的实验教学项目,使其涵盖材料制备、器件组装、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等多种主要的训练内容和实验方法,打造了一项内容新颖前沿、对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 综合性实验 光电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多孔材料中气体吸附与分离的实验设计 被引量:6
14
作者 鲁效庆 魏淑贤 +1 位作者 王兆杰 李邵仁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7-152,164,共7页
针对当前能源环境材料的研究热点,将新型多孔材料的吸附分离特性内容设计成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实验分析了4种金属有机骨架MFM-300材料孔隙结构和形态,估算了MFM-300中的吸附等温线和选择性,通过分析吸附热及其差异,阐明了4种MFM-300... 针对当前能源环境材料的研究热点,将新型多孔材料的吸附分离特性内容设计成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实验分析了4种金属有机骨架MFM-300材料孔隙结构和形态,估算了MFM-300中的吸附等温线和选择性,通过分析吸附热及其差异,阐明了4种MFM-300材料中气体的吸附量和选择性变化,确定了气体吸附过程中影响吸附的机理及本质因素。教学实践表明,该实验项目有助于扩展教学思路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金属有机骨架 气体吸附与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材料学实验室探索与建设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邵仁 鲁效庆 +1 位作者 郭文跃 张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3-245,249,共4页
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职责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结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材料学实验室的建设经历,探讨高校建设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验室的意义和思路,以及创立研究型课程体系、高效运行专业实验等具体... 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职责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结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材料学实验室的建设经历,探讨高校建设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验室的意义和思路,以及创立研究型课程体系、高效运行专业实验等具体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计算材料学实验室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超微孔材料中CO2/N2吸附与分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鲁效庆 王茂槐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9-474,共6页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一种具有前景的CO2减排策略。本工作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研究了温度为298 K、压强在0~5 k Pa范围内三种混合超微孔材料SIFSIX-X-Cu(以SiF62–排列, Cu为金属中心, X=2, 3, O)中CO2/N2吸附与分离的行为。结果显示,...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一种具有前景的CO2减排策略。本工作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研究了温度为298 K、压强在0~5 k Pa范围内三种混合超微孔材料SIFSIX-X-Cu(以SiF62–排列, Cu为金属中心, X=2, 3, O)中CO2/N2吸附与分离的行为。结果显示,相比于SIFSIX-2-Cu, SIFSIX-3-Cu和SIFSIX-O-Cu中CO2在0.5 k Pa就达到吸附饱和,且在1 k Pa下的吸附量分别达到了2.70与2.39 mmol·g–1。CO2/N2混合气体中CO2的吸附量几乎没有下降。SIFSIX-3-Cu和SIFSIX-O-Cu具有接近于CO2分子动力学直径的孔径,对CO2亲和力较大,吸附热分别达到了59和66 k J·mol–1。密度泛函理论分析发现,在两种结构中每个孔隙只吸附一个CO2分子,且几乎处于孔道的中心。本工作为低压下吸附与分离CO2的混合超微孔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正则蒙特卡洛 混合超微孔材料 吸附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材料学分子设计性实验探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邵仁 鲁效庆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6-199,共4页
随着新材料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加强对人才的实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发,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材料学实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增加设计实验比重,开设12个实验项目中有6个... 随着新材料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加强对人才的实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发,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材料学实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增加设计实验比重,开设12个实验项目中有6个为近年开发的设计性实验。文章以其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科研热点转化成的设计型计算材料学实验为例,详细阐述其实验背景、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实验拓展和考核,为设计性实验探索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材料学实验 染料敏化剂 分子设计 高斯09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纳米材料在渗透汽化脱盐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仪 郭耀励 +2 位作者 叶海星 李宇璇 牛青山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37-1447,共11页
渗透汽化(PV)具有预处理要求低,截留率及水回收率高、抗污染性强等优势,在水处理尤其是高盐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PV脱盐技术的分离效率较低、稳定性差、抗污染性能欠佳的劣势限制了PV膜在分离膜技术的应用和认可。新... 渗透汽化(PV)具有预处理要求低,截留率及水回收率高、抗污染性强等优势,在水处理尤其是高盐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PV脱盐技术的分离效率较低、稳定性差、抗污染性能欠佳的劣势限制了PV膜在分离膜技术的应用和认可。新型膜材料如二维纳米材料的引入使得PV膜从材料到性能都有了较大提升,被认为是提高PV膜脱盐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PV脱盐技术的分离机理,并从3个方面综述了二维纳米材料在制备PV脱盐膜中的应用现状:二维纳米材料的分类与合成方法、PV复合脱盐膜的制备途径与稳定性提高策略以及二维纳米材料对PV膜特性及脱盐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现有的PV传质模型存在较大局限性且新型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较难,为了进一步提高PV复合膜的性能并降低制备成本,还需完善PV复合膜的传质机制并优化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二维纳米材料 脱盐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铁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亚萍 雷宇轩 +2 位作者 丁文明 于濂清 朱帅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87-992,共6页
通过模板法制备钒酸铋(BiVO4)薄膜,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铁电材料铁酸铋(BiFeO3)并对BiVO4进行修饰,以半导体复合的方式提高BiVO4的光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经BiFeO3修饰后,BiVO4薄膜的光电化学性能有所提高,其中经BiFeO3旋涂5... 通过模板法制备钒酸铋(BiVO4)薄膜,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铁电材料铁酸铋(BiFeO3)并对BiVO4进行修饰,以半导体复合的方式提高BiVO4的光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经BiFeO3修饰后,BiVO4薄膜的光电化学性能有所提高,其中经BiFeO3旋涂5次后的BiVO4薄膜具有最优的光电化学性能,光电流密度达到0.72 mA·cm^–2,较未修饰样品提高了67.4%。利用外场极化调节能带弯曲可以显著地提高BiVO4/nBiFeO3铁电复合物的光电化学性能,复合物经正极化20 V电压处理后的光电流密度最高为0.91 mA·cm^–2,比BiVO4薄膜提升了1倍以上,具有良好的光电化学性能。BiFeO3与BiVO4复合后有利于形成异质结,促进光生电子、光生空穴的产生与分离,并且外场极化调节能带弯曲使光生电荷加速转移,是铁电复合物光电化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VO4 BIFEO3 铁电复合材料 光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6061铝合金激光连接仿真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良 谷世伟 +3 位作者 杨海锋 宋坤林 李康宁 韩来慧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2-51,I0005,共11页
为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铝合金搭接激光焊接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文中以6061铝合金和碳纤维增强尼龙66复合材料(CF/PA66)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热传导的有限元模型,使用SYSWELD软件对两种材料搭接激光焊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 为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铝合金搭接激光焊接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文中以6061铝合金和碳纤维增强尼龙66复合材料(CF/PA66)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热传导的有限元模型,使用SYSWELD软件对两种材料搭接激光焊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激光功率、焊接速度、搭接宽度、冷却条件、工装导热条件对接头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CF/PA66树脂熔化区域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加,随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同种工艺参数下材料搭接尺寸对界面树脂最大熔化宽度无影响,水冷条件能够显著降低CF/PA66树脂熔化量,导热材料热导率越大,对PA66树脂熔化量的降低作用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焊接 6061铝合金 碳纤维增强尼龙66复合材料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