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分析和展望 被引量:24
1
作者 易成高 于寒颖 +1 位作者 赵欢 白建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1-687,共7页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工艺应用的最新进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的原理、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工艺设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生物脱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可能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料...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工艺应用的最新进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的原理、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工艺设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生物脱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可能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料生物脱硫机理的不同和联系,以及各种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边远地区、低含硫油气藏的开采和微生物脱硫能力的提高及其工艺的改善,将促使生物除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脱硫工艺 生物脱硫 红串红球菌 硫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IRS和RI技术测试石油流体析蜡温度新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思 范开峰 黄启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333-3344,共12页
析蜡温度是重要的石油流体性质参数,得到准确的析蜡温度是保证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的前提。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温度扫描测试法和折射率测试法,改进了近红外光谱波长扫描测试法,并从可靠性、灵敏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与常用的偏光显微镜法和... 析蜡温度是重要的石油流体性质参数,得到准确的析蜡温度是保证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的前提。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温度扫描测试法和折射率测试法,改进了近红外光谱波长扫描测试法,并从可靠性、灵敏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与常用的偏光显微镜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和折射率法可以得到可靠的测试结果,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简单,测试结果不易受到制样过程影响,尤其适合挥发性较强的油样。此外,近红外光谱法测试时油样处于运动状态,可有效减小过冷度的影响,但与实际管输条件仍存在一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石油 析蜡温度 结晶 近红外光谱 折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品油管道运行多参数时空模式提取与可视化
3
作者 纪连恩 邢智博 +1 位作者 吴昆 赵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3-1464,共12页
成品油管道运行过程不仅具有典型的时空特点,且其运行模式需要由多个监测参数综合表征.针对现有的时空模式分析方法难以揭示多参数的综合时空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参数融合的张量分解方法用于成品油管道运行多参数时空模式的提取.... 成品油管道运行过程不仅具有典型的时空特点,且其运行模式需要由多个监测参数综合表征.针对现有的时空模式分析方法难以揭示多参数的综合时空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参数融合的张量分解方法用于成品油管道运行多参数时空模式的提取.首先根据不同分析角度,通过对管道运行的多维监测参数进行信息量及相关性分析实现分组融合;然后将融合后的时空数据建模为张量,使用张量分解及聚类的方法获取数据集的多维时空模式;最后对不同模式下原始多参数变化趋势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发现运行模式的时空规律.基于所提方法设计了一套可视化系统MPVis,以支持用户从不同分析角度对多参数表征的综合时空模式进行提取及可视化.通过真实成品油管道数据的案例结果表明,该方法为后续成品油管道数据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模式可视化 参数融合 成品油管道 张量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NG冷能的CO_(2)液化提纯及发电工艺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龚文政 王飞 +5 位作者 王荧光 梁勇 孙恒 郑达 王妍静 史博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为了生产可直接用于工业制造及食品加工的高纯度CO_(2),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液化提纯CO_(2)及发电的新工艺。方法使用HYSYS软件对不同循环工质及不同的运行参数进行模拟,分析了循环工质对CO_(2)液化量和朗肯循环发电功率的影响,... 目的为了生产可直接用于工业制造及食品加工的高纯度CO_(2),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液化提纯CO_(2)及发电的新工艺。方法使用HYSYS软件对不同循环工质及不同的运行参数进行模拟,分析了循环工质对CO_(2)液化量和朗肯循环发电功率的影响,并以产品能耗为标准,对精馏塔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当两级循环工质为纯工质时,丙烯+乙烯的组分搭配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最大,分别为377900 kg/h,2284 kW;当循环工质为混合物时,该工艺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明显高于纯工质的情况,且在第一级循环中混合工质乙烷与丙烯物质的量比为9.0∶1.0、第二级循环中混合工质甲烷、乙烯与丙烯物质的量比为2.0∶6.0∶2.0的情况下,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最大,分别为386200 kg/h,3042 kW;合适的精馏塔塔板数为30块,进料位置为第10块塔板处,回流比为0.6。结论经与单级朗肯循环等其他工艺相比,双级朗肯循环工艺的CO_(2)液化率及?效率高,同时可将LNG冷能转换为电能并生产高纯度的液态CO_(2)产品,用于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冷能利用 CO_(2)液化 提纯 朗肯循环 工质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立管系统严重段塞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彭明 邓道明 +4 位作者 李晓平 陈金金 吴海浩 李清平 于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3-87,128,共5页
深海油气田开采过程中混合立管系统会出现严重段塞流,造成系统流动特性参数周期性剧烈波动,严重危害海洋开发系统。在混合立管系统的模拟装置上,实验研究了混合立管系统严重段塞流的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立管严重段塞流的1个周... 深海油气田开采过程中混合立管系统会出现严重段塞流,造成系统流动特性参数周期性剧烈波动,严重危害海洋开发系统。在混合立管系统的模拟装置上,实验研究了混合立管系统严重段塞流的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立管严重段塞流的1个周期分为液塞形成、液塞生产、液气喷发和液体回流4个阶段,立管的垂直管段与U形柔性管段的流动特性稍有不同,U形柔性管段在液气喷发阶段产生剧烈抖动;严重段塞流周期随气液相折算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立管压力波动幅度随气相折算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液塞长度随气相折算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下倾管增加缓冲容积时液塞长度明显增大,减小出油管长度有利于抑制严重段塞流;在深水混合立管系统结构尺寸变化范围内,垂直管高度和U形柔性管尺寸对严重段塞流的发生范围及特性影响不大。该研究结果将为混合立管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立管 两相流 严重段塞流 流型图 周期 压力波动 液塞长度 结构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水合物/蜡沉积实验环路的设计与建设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文庆 于达 +4 位作者 吴海浩 李清平 姚海元 宫敬 季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16,192,共5页
针对深海开发海底管道流动安全保障领域内的研究,设计并建设了一套高压水/蜡沉积合物实验环路。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环路的设计优点及结合自身课题的研究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其设计功能为既可进行水合物浆液的单相、多相流动实... 针对深海开发海底管道流动安全保障领域内的研究,设计并建设了一套高压水/蜡沉积合物实验环路。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环路的设计优点及结合自身课题的研究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其设计功能为既可进行水合物浆液的单相、多相流动实验,也可进行多相流动蜡沉积实验,为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套可以同时实现此两项功能的高压实验环路。该套实验装置不仅耐压程度高(15MPa),温控范围较广(-10~100℃),测试段管径可换(2.54 cm与5.08 cm),整体设计合理以及测量仪表精密,而且还引进了包括FBRM(在线颗粒分析仪)在内的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实验仪器,使得此实验装置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水平,可应用于水合物浆液多相管流规律和蜡沉积规律的科研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蜡沉积 高压环路 流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的混合原油凝点预测方法
7
作者 何宇轩 苏怀 +4 位作者 张成 苏杨 李鸿英 黄骞 张劲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混合输送是不同原油在同一管道中输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快速、精准地掌握混合原油的流动参数,是制定混合原油配输方案、保证管道安全高效灵活运行的基础,通过人工取样测试确定混合原油凝点,难以及时有效对进管原油进行管控;运用基于组... 混合输送是不同原油在同一管道中输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快速、精准地掌握混合原油的流动参数,是制定混合原油配输方案、保证管道安全高效灵活运行的基础,通过人工取样测试确定混合原油凝点,难以及时有效对进管原油进行管控;运用基于组分原油配比和凝点的经验模型计算混合原油凝点,虽简便易行,但在方法上存在预测精度提升的瓶颈;建立一种基于XGBoost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的混合原油凝点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当模型以组分原油凝点、密度、黏度以及配比为输入参数时,经8912组数据训练后的混合原油凝点预测平均绝对偏差为1.12℃;当输入参数中组分原油凝点缺失时,预测平均绝对偏差为1.93℃,其中绝对偏差小于2℃的占8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原油 凝点 机器学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线模型法的多批次输油管道在线水力计算
8
作者 李苗 赵伟 +4 位作者 刘春颖 杜渐 李凌波 廖绮 梁永图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2,共11页
针对多批次输油管道油品物性多变、管道水力状态随批次运移情况频繁发生变化、管道仪表存在周期性检修及故障等导致管道在线仿真实施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离线模型法的输油管道在线水力计算方法。在历史校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采... 针对多批次输油管道油品物性多变、管道水力状态随批次运移情况频繁发生变化、管道仪表存在周期性检修及故障等导致管道在线仿真实施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离线模型法的输油管道在线水力计算方法。在历史校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单步校准的方式更新油品水力计算参数,根据模型计算误差动态选择输油管道模型控制边界,模型计算速度快,实施简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故障仪表及数据异常对模型计算精度的影响。基于华南成品油管道运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对于不同数据异常场景,方法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平均计算精度在95%以上。结果表明:提出的输油管道在线水力计算方法,能够实现起伏地形下的管道沿线参数的实时监测,防止高点拉空、低点超压,预测水击危害,能够有效保障成品油管道的安全、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管道 多批次输送 在线仿真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中高温高压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流动实验 被引量:7
9
作者 国丽萍 韩洪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3,75,共4页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是为勘探开发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实现近平衡钻井或负压钻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针对高温高压下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特性、密度变化和流动阻力开展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特性符合幂律流体的流...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是为勘探开发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实现近平衡钻井或负压钻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针对高温高压下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特性、密度变化和流动阻力开展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特性符合幂律流体的流变规律,其流变特性参数与压力无关,仅与温度有关;得出稠度系数和流性指数与温度的关系表达式;任意温度下,该微泡沫钻井液密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压力时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但随压力增大的速率要大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速率,因此井筒内的钻井液密度要大于地面条件下的密度;给出该微泡沫钻井液在井筒中的流动阻力和压力分布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沫钻井液 高温高压 流变性 密度 流动阻力 可循环 井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对管检测气液两相流型与液塞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段瑞溪 于达 +4 位作者 吴海浩 宫敬 胡善炜 周桐 郑丽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2-65,共4页
在气液两相流实验中,流型、液塞速度是很重要的参数,需要进行检测。根据红外线可以穿透透明介质,且服从衰减定律的原理,使用红外对管以及检测电路制作了检测装置。在透明实验管路外部安装了3套检测装置,并以空气、水为介质进行实验,检... 在气液两相流实验中,流型、液塞速度是很重要的参数,需要进行检测。根据红外线可以穿透透明介质,且服从衰减定律的原理,使用红外对管以及检测电路制作了检测装置。在透明实验管路外部安装了3套检测装置,并以空气、水为介质进行实验,检测了不同流动情况下的感应电压,分析了不同流型下感应电压的特点,提出了根据感应电压特性判别流型的方法。根据液塞经过红外对管时检测电压的波动特点,检测了液塞速度,并与文献中的理论公式计算结果相对比,数据吻合较好。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对管可以用于气液流型判别与液塞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型识别 液塞速度 红外对管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管路中清管器非接触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海浩 段瑞溪 +3 位作者 李立婉 宫敬 李颖 李雪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3-65,69,共4页
在实验室内进行清管实验时需要检测清管器的速度。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研制了清管器速度检测装置。在清管器上安装磁源,在实验管道外部安装检测装置,清管器通过装置时有感应电压产生。通过检测感应电压以确定清管器通过检测装置的时刻。实... 在实验室内进行清管实验时需要检测清管器的速度。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研制了清管器速度检测装置。在清管器上安装磁源,在实验管道外部安装检测装置,清管器通过装置时有感应电压产生。通过检测感应电压以确定清管器通过检测装置的时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清管器的通过时刻。该方法反应灵敏、受外界干扰较小、费用低廉、对管道中的流动无影响,适用于实验室常用的各种材质的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管器 非接触 电磁感应 实验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水合物浆液多相流动实验相分率测量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文庆 吴海浩 +4 位作者 于达 李静 宫敬 李颖 季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65,共4页
相分率是多相流工艺计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准确地测量相分率对于建立预测精度较高的多相流计算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可以在新建成的高压水合物实验环路上对其管内流体的相分率进行实时在线的测量,采用3台单能伽玛传感器分别进行... 相分率是多相流工艺计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准确地测量相分率对于建立预测精度较高的多相流计算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可以在新建成的高压水合物实验环路上对其管内流体的相分率进行实时在线的测量,采用3台单能伽玛传感器分别进行离线标定测量与实时在线测量,通过环路自身的数据采集系统(DAQ)与单能信号采集系统(DAU)对测量数据进行采集,并输入到离线计算软件中进行计算得出管内流体的相分率。初步实验证明此设计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测量精度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相分率测量 高压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流法消除严重段塞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邱伟伟 宫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38,共4页
严重段塞流是海洋立管系统中形成的液塞长度等于或大于立管高度的不稳定流型,容易引起剧烈的压力和流量波动,对下游生产设备的操作及管线的运行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在S型立管系统上探索采用分流法对严重段塞流进行控制研究。实验结果表... 严重段塞流是海洋立管系统中形成的液塞长度等于或大于立管高度的不稳定流型,容易引起剧烈的压力和流量波动,对下游生产设备的操作及管线的运行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在S型立管系统上探索采用分流法对严重段塞流进行控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达到消除严重段塞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段塞流 控制 分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吸收式制冷系统氢液化工艺设计与优化
14
作者 耿金亮 孙恒 +3 位作者 荣海伦 李昊 王泽鑫 王翔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目的 为降低氢液化工艺的比能耗(SEC),设计了一种混合制冷剂预冷、双压Claude循环过冷的氢液化工艺,不仅引入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降低工艺的SEC,而且还设计了制冷剂在不同压力下制冷以提高制冷效率。方法 使用HYSYS软件和粒子群优化算... 目的 为降低氢液化工艺的比能耗(SEC),设计了一种混合制冷剂预冷、双压Claude循环过冷的氢液化工艺,不仅引入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降低工艺的SEC,而且还设计了制冷剂在不同压力下制冷以提高制冷效率。方法 使用HYSYS软件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工艺进行模拟和优化,并对工艺进行能量分析、换热分析和(火用)分析。结果 优化后工艺的SEC为5.676 9 kW·h/kg,比优化前降低14.89%;(火用)效率为56.04%,比优化前提高19.28%,表明优化后工艺能效显著提升。此外,工艺总的(火用)损失为69 496 kW,比优化前降低18.04%。结论 与其他液化工艺相比,设计的氢液化工艺不仅具有较高的液化性能,而且还能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符合氢液化工艺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制冷剂 氢液化工艺 液氢 粒子群优化算法 比能耗 吸收式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片段的油气管道运行工况识别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丽 苏怀 +2 位作者 范霖 江璐鑫 张劲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9-104,共6页
为准确识别管道系统运行工况,提高对油气管道突发事故的响应速度,综合提升管网安全管理水平,提出1种基于时序片段的油气管道运行工况识别方法。首先,构建基于概率分布的状态变化识别模型,提取油气管道中不同运行状态点;其次,建立基于时... 为准确识别管道系统运行工况,提高对油气管道突发事故的响应速度,综合提升管网安全管理水平,提出1种基于时序片段的油气管道运行工况识别方法。首先,构建基于概率分布的状态变化识别模型,提取油气管道中不同运行状态点;其次,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片段的工况识别模型,快速识别不同时间长度内油气管道运行工况;最后,以国内某成品油管道为例进行方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识别成品油管道阀门开关状态、泵异常停机和阀门内漏3种运行工况。对比传统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可降低状态变化点的漏报率,提升管道运行工况识别的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油气管道系统运行工况识别提供新的借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时序片段 工况识别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径氢气长输管道投产混气规律研究
16
作者 王艺 刘洋 薛文第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5,共8页
为解决工程实践中对于氢气管道的投产混气规律认识不明而带来的投产安全性问题,对大口径长输氢气管道投产中的气体置换规律开展先导性研究,建立氢气管道投产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探究置换速度和管道倾角对混气发展的影响规律。研究... 为解决工程实践中对于氢气管道的投产混气规律认识不明而带来的投产安全性问题,对大口径长输氢气管道投产中的气体置换规律开展先导性研究,建立氢气管道投产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探究置换速度和管道倾角对混气发展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混气特征和增长速率,混气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氢气管道的投产置换速度须明显高于天然气投产相关规范中规定的置换速度以确保混气安全性;水平管道相较于倾斜管道混气段更长,氮气用量更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由水平管道所预测的混气量是最安全的。研究结果可为长输氢气管道投产的安全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建议,为氢气管道安全建设的相关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管道 投产安全 数值模拟 混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销分离下的天然气管网运输能力分配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伟 徐宁 +3 位作者 陆凯凯 张博 廖绮 梁永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89,共9页
基于中国天然气管网当前采用的合同路径法,即“点对点”交易模式,提出一种适应于多气源多用户的管网基础设施容量分配优化方法,采用分布式优化策略对托运商子模型与管网公司子模型进行迭代求解,最终实现各托运商输气计划与天然气管网调... 基于中国天然气管网当前采用的合同路径法,即“点对点”交易模式,提出一种适应于多气源多用户的管网基础设施容量分配优化方法,采用分布式优化策略对托运商子模型与管网公司子模型进行迭代求解,最终实现各托运商输气计划与天然气管网调度能力的匹配。结果表明:提出的分布式优化策略能够协调多方利益,托运商单位天然气成本仅与气源及用户位置分布相关,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分配结果的公平性;中国天然气管网区域间仍存在输送瓶颈,运销分离将导致管输路径及容量的激烈竞争,引发天然气管输合同拥塞问题,造成局部管道负荷率较高;在实际案例中管道基础设施容量的市场化分配导致托运商购气成本增加6.94%,管输服务费用增加10.18%,总体运营成本增加了6.80%,提高了管网公司收益,但不利于降低终端用户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市场 运销分离 容量分配 运行优化 点对点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牛顿原油包水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玮 王鹏宇 +3 位作者 李楷 段纪淼 武坤一 宫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4,共4页
基于有效介质理论,在Pal等学者提出的经典黏度模型基础上,对含沥青质、胶质等界面活性成分的原油包水乳状液黏度及流变特性进行预测。界面活性分子对连续相的吸附与夹带,导致有效含水率的增加,是乳状液具有非牛顿性的诱因。将促进与阻... 基于有效介质理论,在Pal等学者提出的经典黏度模型基础上,对含沥青质、胶质等界面活性成分的原油包水乳状液黏度及流变特性进行预测。界面活性分子对连续相的吸附与夹带,导致有效含水率的增加,是乳状液具有非牛顿性的诱因。将促进与阻碍乳状液有效含水率增加的正反2种作用分开考虑,并用含水率因子和颗粒雷诺数因子分别表征。含水率因子考虑了含水率及微观液滴分布对促进作用的影响;颗粒雷诺数因子着重体现不同液滴微观分布时剪切的破坏作用。建立了考虑微观液滴分布、剪切速率、含水率等多因素影响的黏度预测模型,油田现场原油、矿化水乳状液数据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包水乳状液 非牛顿性 表观黏度 液滴微观分布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气管道断裂过程中减压波传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宫敬 邱伟伟 赵建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0-73,共4页
天然气管道一旦发生断裂,容易引起一系列重大事故,尤其是在高压富气管道断裂过程中,管道中的流体可能由单相变为两相,增大了管道裂纹扩展的风险。为此,结合经典的气体单相流和气液两相流声速统一计算模型,建立了新的输气管道减压波模型... 天然气管道一旦发生断裂,容易引起一系列重大事故,尤其是在高压富气管道断裂过程中,管道中的流体可能由单相变为两相,增大了管道裂纹扩展的风险。为此,结合经典的气体单相流和气液两相流声速统一计算模型,建立了新的输气管道减压波模型,研究了在减压过程中发生相变时的减压波特性,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Decom wave,分析了气质、压力、温度对减压波特性的影响,指出随着重组分的增加、压力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减压波特性逐渐从单相中减压波特性变为气液两相中的减压波特性。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描述干气输送管道断裂过程中的减压波传播特性,而且能够较好地描述富气管道减压波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相变过程及进入两相区后的减压波特性,可用于输气管道断裂过程中减压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波 两相流声速模型 气体单相流声速模型 输气管道 气质 压力 温度 Decomwa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射孔水力压裂复杂裂缝形态 被引量:42
20
作者 张广清 陈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在岩石力学试验测试和现场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通过大量计算研究了定向射孔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射孔水力裂缝起裂主要受相邻射孔之间应力干扰的影响,而影响定向射孔水力裂缝形态的主要... 在岩石力学试验测试和现场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通过大量计算研究了定向射孔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射孔水力裂缝起裂主要受相邻射孔之间应力干扰的影响,而影响定向射孔水力裂缝形态的主要因素为定向射孔方向与最大地应力方位的夹角和水平应力差。水力裂缝不一定沿着定向射孔的方位起裂;定向射孔形成的水力初始裂缝一般为锯齿状;在水平应力差和射孔夹角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由定向射孔和最大地应力方位起始的双裂缝。提高地应力测试和定向射孔的精度可以有效避免复杂形态水力裂缝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射孔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双裂缝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