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背景下中国CCUS-EOR发展现状、思考与展望
1
作者 张烈辉 韦棋 +4 位作者 廖广志 吕伟峰 杨羿 赵玉龙 田野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0,共11页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之一。其中注CO_(2)提高油藏采收率(CCUS-EOR)是CCUS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兼具减排和增油双重作用。我国CCUS-EOR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关键技术和工艺...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之一。其中注CO_(2)提高油藏采收率(CCUS-EOR)是CCUS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兼具减排和增油双重作用。我国CCUS-EOR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全产业链一体化技术体系,但后续大规模推广仍面临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改进状态方程,优化相态计算方法,建立能够体现油气水沥青多种相态变化的综合相态计算方法,能有效解决多元混合体系油气相态变化预测不准确的问题;②优化多场耦合模型计算方法,结合机器学习等方法降低计算成本,能够实现对注CO_(2)提采生产动态的准确模拟;③微纳流控技术、在线核磁技术、在线CT技术等非常规实验手段是厘清微观尺度CO_(2)驱油机理的关键;④我国CCUS-EOR产业发展需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欧美碳封存鼓励体系,加快完善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获得进一步政策支持,同时需要优化项目选址策略,建立完善的碳捕集、运输、封存体系,依靠规模效应降低平均成本。结论认为未来我国CCUS-EOR产业技术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 相态变化 多场耦合 碳排放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微气泡对孔隙内油膜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墨习 陈兴隆 +2 位作者 伍家忠 吕伟峰 丁奎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的玻璃刻蚀模型,在油藏温压条件下,进行CO_(2)-水分散体系渗流实验。通过观察微气泡与油、水、岩石相互作用过程,获取气泡吸附能力、推动油膜能力、气泡弹性能量等数据,进而定量表征分析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微气泡与油界面结合,具有特殊的吸附油膜现象,与水驱、气驱等作用机理显著不同。驱替过程相邻气泡间的合并也促进了油膜汇聚,同时微气泡的合并有助于气泡的流动,使吸附在气泡表面的油膜随气泡运移。微气泡运移时,气泡体积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所释放的弹性能量能够推动吸附在壁面的油膜运移。此外,采用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对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推动油膜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及分析,得到驱替油膜的主要因素是微气泡形变产生的弹性能量和微气泡自身的能量。气泡的能量作用在气泡前缘,通过与油膜表面接触产生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CO_(2) 弹性能量 吸附效应 多相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凝析气藏相态变化特征与模拟预测
3
作者 李傲 张可 +3 位作者 宋振龙 程耀泽 陈光进 孔德彬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2,共7页
超深层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复杂多样,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开展超深层不同气油比凝析气相态变化描述及预测意义深远.通过高温高压流体相态特征评价实验,获取不同气油比条件下凝析气相态参数,进行实验数据拟合并建立相态模拟预... 超深层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复杂多样,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开展超深层不同气油比凝析气相态变化描述及预测意义深远.通过高温高压流体相态特征评价实验,获取不同气油比条件下凝析气相态参数,进行实验数据拟合并建立相态模拟预测模型,预测超深层凝析气相态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气油比由2 000 m^(3)/m^(3)增加至8 000 m^(3)/m^(3),露点压力降低11.94%,地层原油密度降低13.02%,地层相对体积降低11.51%,地层条件偏差系数增加8.76%,气油比升高导致凝析液增加幅度减缓.进一步建立相态模型,预测相对体积、偏差系数和反凝析液量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1.37%、2.05%和2.69%.相态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气油比升高会导致地露压差和临界凝析压力降低,凝析油更易析出滞留在储层内无法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凝析气藏 气油比 相态特征 模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80钢在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运军 吕乃欣 +3 位作者 沈德煌 席长丰 付安庆 罗建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9-279,共11页
目的为解决油田现场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环境中使用的N80钢油套管管柱的尿素腐蚀问题。方法采用动态高压釜模拟尿素辅助蒸汽吞吐采出井的井筒工况环境,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谱仪(X... 目的为解决油田现场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环境中使用的N80钢油套管管柱的尿素腐蚀问题。方法采用动态高压釜模拟尿素辅助蒸汽吞吐采出井的井筒工况环境,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谱仪(XPS)表征技术,研究了N80钢在不同浓度尿素溶液中的腐蚀特性。结果结果表明,高温蒸汽环境中尿素溶液对N80钢的腐蚀是活化腐蚀、均匀腐蚀,表面腐蚀产物主要组份为FeCO3,且随着尿素溶液浓度的增大,腐蚀产物膜厚度增加,膜厚增长速率减小,对N80钢的腐蚀愈严重。对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采出井井筒而言,在有原油存在下30%浓度尿素溶液中,由于原油起到了缓蚀剂作用,不会形成严重腐蚀,且随着原油量的增加,对N80钢的平均腐蚀速率降低。对于尿素辅助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而言,在满足井筒腐蚀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现场试验方案的尿素溶液浓度可以高达30%。结论N80钢能够满足尿素辅助稠油蒸汽吞吐采出井井筒腐蚀控制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钢 尿素腐蚀 腐蚀产物 腐蚀机理 稠油油藏 尿素辅助蒸汽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基絮凝剂的合成与应用
5
作者 李泽权 蔡天宇 +4 位作者 刘家骏 陈奇志 肖沛文 徐小飞 赵双良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09-4722,共14页
木质素作为自然界储量丰富的可再生高分子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环境友好性,在污水处理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系统综述了木质素基絮凝剂的制备策略、絮凝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际应用问题。通过接枝共聚、胺化反应、交联改... 木质素作为自然界储量丰富的可再生高分子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环境友好性,在污水处理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系统综述了木质素基絮凝剂的制备策略、絮凝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际应用问题。通过接枝共聚、胺化反应、交联改性和磺化改性等化学手段,可有效调控木质素分子量,优化官能团活性,并优化空间构型,从而显著提升其絮凝性能。电荷中和、吸附桥接及网捕作用是木质素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絮凝效率受浓度、pH和温度等因素的协同影响。实验研究表明,木质素基絮凝剂在浊度去除、染料去除及重金属去除方面表现优异。如对阴离子染料的去除率可达94%以上,对重金属离子(如Cu^(2+)、Pb^(2+))的去除率接近100%。与传统絮凝剂相比,木质素基絮凝剂具有低毒、可生物降解的优点,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改性工艺复杂、潜在毒性试剂残留等问题。为推动木质素基絮凝剂的规模化应用,仍需进一步优化绿色改性工艺,平衡性能需求与环保要求,并建立高效可持续的合成路径和应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絮凝剂 化学反应 生物质 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开发技术进展及规模效益开发对策思考 被引量:44
6
作者 袁士义 雷征东 +1 位作者 李军诗 韩海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4,共12页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2022年产量达到340×10^(4) t,初步实现页岩油工业开发的起步。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更多、埋藏更深、微纳米尺度孔隙更为发育、物性条件差、开发机制与规律更为复杂,人工改造难度更大...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2022年产量达到340×10^(4) t,初步实现页岩油工业开发的起步。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更多、埋藏更深、微纳米尺度孔隙更为发育、物性条件差、开发机制与规律更为复杂,人工改造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等,使其有效规模开发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较为系统地总结近年来中国不同类型陆相页岩油开发理论、主体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阐述各类页岩油主要开采机制、初步形成的技术体系/开发方式和实践效果,深入分析规模有效开发特别是提高采收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大幅提高陆相页岩油开采规模与效益的思路对策。建议通过对中国页岩油资源的分类分级评价,明确各页岩油藏经人工改造所能形成的可采储量潜力规模、接替途径及可持续性;深入揭示不同类型页岩油储层结构、岩性特征、赋存状态和流动机制,攻关创建更高质量的“人造油藏”及规模开发关键技术,特别是研发和优化储层改造方式提高有效缝网波及体积、追求储量动用/可采程度最大化;加快平台/区块立体开发工业性试验,升级形成可规模推广的效益开采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建立块间接替、整体优化动用的规模开发方式;加快早期补充地层能量攻关试验、形成多介质大幅度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技术并尽早应用;推进全生命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工程市场化等管理模式创新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大幅提高开采效益,推动实现页岩油大规模效益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效益开发 流动机制 开采模式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改建储气库多周期与单周期多级压力下相间传质研究
7
作者 孔德彬 杨星星 +3 位作者 张可 程耀泽 高嘉豪 李傲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5年第6期1130-1138,共9页
以5种国内典型陆相油藏原油为研究对象,基于超高压流体相态分析研发的储气库注采油气相行为模拟实验平台,开展了单周期和多周期注采实验。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性质原油单周期注采过程中多级压力下的油气性质,以及2种不同性质原油多周期注... 以5种国内典型陆相油藏原油为研究对象,基于超高压流体相态分析研发的储气库注采油气相行为模拟实验平台,开展了单周期和多周期注采实验。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性质原油单周期注采过程中多级压力下的油气性质,以及2种不同性质原油多周期注采的油气特征,揭示了国内陆相油藏建库油气体系相间传质规律与建库周期数的关系,为确定不同性质油藏改建储气库建库周期数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①注气期间,传质以溶解扩散为主,蒸发抽提为辅,导致原油密度和黏度减小,相包络线向左上偏移,临界点向低温高压方向偏移;②采气期间,传质以蒸发抽提为主,溶解扩散为辅,表现为原油密度和黏度增大,气体密度和黏度减小,当油气体系压力达到下限压力,原油密度和黏度达到最大,气体密度和黏度达到最小,相包络线向左上偏移,临界点向低温高压方向偏移;③单周期内,注气过程使易挥发油和重油变轻,重质组分含量减少,采气至下限压力后,黑油C_(7)+组分含量较初期减小,易挥发油C_(7)+组分含量较初期增大;④多周期内,随着注采周期数增加,黑油在采气至下限压力过程中,重质组分含量先减小后增大直至稳定,气顶对原油抽提能力基本为零,标志着建库完成,易挥发油在采气至下限压力过程中,重质组分含量先增大后稳定,气顶对原油抽提能力基本为零,建库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型储气库 多周期 多级压力 相间传质 蒸发抽提 溶解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气体扩散作用的CO_(2)-原油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方法
8
作者 王加伟 于海洋 +5 位作者 刘城名 巫永恒 孙灵辉 王雨蒙 张磊 汪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4期82-90,共9页
油气相对渗透率是表征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气渗流规律的重要参数,现有非稳态法测定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的JBN模型未考虑气体扩散作用的影响。然而,在油藏开发中,气体扩散作用的影响不可忽略。文章通过菲克定律、达西定律及物质平衡方程等,... 油气相对渗透率是表征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气渗流规律的重要参数,现有非稳态法测定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的JBN模型未考虑气体扩散作用的影响。然而,在油藏开发中,气体扩散作用的影响不可忽略。文章通过菲克定律、达西定律及物质平衡方程等,建立了考虑气体扩散作用的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模型,对比了该模型与JBN模型得到的CO_(2)-原油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揭示了扩散作用对油气相对渗透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考虑气体扩散作用时,油相相对渗透率升高,气相相对渗透率降低;考虑气体扩散作用前后的油气相对渗透率差距在6%~38%之间,且随着含油饱和度减小而降低,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CO_(2)-原油体系扩散系数的大小。由结果可知考虑扩散作用的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更能准确地反映油气渗流规律,可为准确理解油藏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气体扩散 相对渗透率曲线 非稳态法 JB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