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升机旋翼干扰对尾桨气动噪声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樊枫 邱逢昌 曹亚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采用基于运动嵌套网格的CFD方法来模拟直升机旋翼/尾桨气动干扰流场,为旋翼/尾桨干扰噪声的计算提供准确的非定常气动力,并采用FW-H方程来计算干扰状态下的尾桨气动噪声。采用建立的计算模型,针对不同飞行状态下的尾桨噪声特性进行数值... 采用基于运动嵌套网格的CFD方法来模拟直升机旋翼/尾桨气动干扰流场,为旋翼/尾桨干扰噪声的计算提供准确的非定常气动力,并采用FW-H方程来计算干扰状态下的尾桨气动噪声。采用建立的计算模型,针对不同飞行状态下的尾桨噪声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旋翼尾流对尾桨气动噪声的干扰特性,并着重研究了尾桨重要的设计参数——旋转方向和垂向位置对尾桨噪声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悬停时,旋翼对尾桨的气动干扰影响会导致尾桨的噪声水平有所增加,但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前飞时,旋翼干扰对尾桨噪声影响较大,且旋转方向和垂向位置对干扰噪声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噪声 气动干扰 旋翼 尾桨 直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旋翼翼型需求分析及技术发展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曾伟 袁明川 +1 位作者 樊枫 林永峰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69,I0001,共10页
与机翼翼型相比,旋翼翼型在前飞时来流速度和迎角处于大范围变化之中,需要针对多种气动环境进行综合权衡设计。针对常规直升机和新构型高速直升机,综合考虑多种飞行条件,分析了旋翼翼型设计的性能需求。总结了先进旋翼翼型系列的发展及... 与机翼翼型相比,旋翼翼型在前飞时来流速度和迎角处于大范围变化之中,需要针对多种气动环境进行综合权衡设计。针对常规直升机和新构型高速直升机,综合考虑多种飞行条件,分析了旋翼翼型设计的性能需求。总结了先进旋翼翼型系列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以OA和TsAGI翼型为例分析了旋翼翼型的气动性能特点和发展趋势。从旋翼翼型指标分解、动态气动特性计算与试验、气动优化设计等方面介绍了旋翼翼型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旋翼翼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旋翼 翼型 高速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着水载荷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汪正中 陈立霞 +2 位作者 索谦 马玉杰 廉滋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8-263,共6页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内直升机缩比模型着水试验能力,为中国民用直升机水上迫降适航取证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对国内直升机缩比模型着水试验及试验结果进行了研究。通过介绍模型着水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件、试验要求和试验步骤,并对着水载...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内直升机缩比模型着水试验能力,为中国民用直升机水上迫降适航取证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对国内直升机缩比模型着水试验及试验结果进行了研究。通过介绍模型着水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件、试验要求和试验步骤,并对着水载荷结果与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莫斯科学院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中国直升机缩比模型着水试验能力,为中国进行直升机水上迫降方面的模型着水试验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缩比模型 着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凌爱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3-418,共6页
采用模态综合技术建立了旋翼与机体耦合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模型,并以采用无轴承旋翼的轻型直升机为研究对象,依据机体动力学特性试验数据和旋翼设计数据,进行了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分析。研究了一些设计因数对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从设计... 采用模态综合技术建立了旋翼与机体耦合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模型,并以采用无轴承旋翼的轻型直升机为研究对象,依据机体动力学特性试验数据和旋翼设计数据,进行了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分析。研究了一些设计因数对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从设计上增大阻尼的方法和在分析方法上还应注重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减摆器,并提高其阻尼效率,以及设计对阻尼有利的桨叶气弹耦合是消除无轴承旋翼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的重要设计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轴承旋翼 柔性梁 袖套 气动机械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旋翼操纵策略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袁野 陈仁良 +1 位作者 李攀 鲁可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5-921,共7页
为研究横向周期变距差动和旋翼控制相位角2种旋翼冗余操纵策略对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飞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经过验证的XH-59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在直升机和复合推进2种飞行模式下,分析了横向周期变距差动和旋翼控制相位角对共... 为研究横向周期变距差动和旋翼控制相位角2种旋翼冗余操纵策略对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飞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经过验证的XH-59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在直升机和复合推进2种飞行模式下,分析了横向周期变距差动和旋翼控制相位角对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配平特性;上、下旋翼桨毂最大弯矩以及需用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提高横向周期变距差动和降低旋翼控制相位角会减小直升机模式下的低头姿态,降低直升机和复合推进模式下的配平总距和需用功率。降低横向周期变距差动和提高旋翼控制相位角有利于降低2种模式下的最大桨毂弯矩。随着前飞速度增加,相比于调节横向周期变距差动,改变旋翼控制相位角会明显增加2种模式下配平纵向周期变距,甚至使其超过限幅。同时,采用横向周期变距差动对调节直升机需用功率和桨毂处弯矩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旋翼共轴直升机 刚性旋翼 配平特性 直升机需用功率 桨毂弯矩 旋翼控制相位角 横向周期变距差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旋翼控制相位角问题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袁野 陈仁良 +1 位作者 李攀 鲁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47-2053,共7页
利用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以XH-59A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旋翼控制相位角对纵向配平特性、需用功率以及上、下旋翼桨毂弯矩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针对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的旋翼控制相位角的配置... 利用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以XH-59A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旋翼控制相位角对纵向配平特性、需用功率以及上、下旋翼桨毂弯矩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针对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的旋翼控制相位角的配置方法。该配置方法以降低直升机需用功率为目标,并保证上、下旋翼桨毂弯矩和配平特性满足要求。通过该方法能使XH-59A直升机在0~80 m/s的飞行速度范围内满足上、下旋翼最大桨毂弯矩和纵向操纵限幅的要求,并且能最多降低8%的直升机需用功率,为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旋翼共轴式直升机 需用功率 旋翼控制相位角 配平特性 桨毂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着舰飞行特性
7
作者 苏大成 汪正中 +1 位作者 吴令华 黄水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2-841,共10页
建立一套能够耦合非定常舰船流场的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以研究该旋翼飞行器在着舰过程中的飞行特性。在舰艉流场模拟方面,采用分离涡方法以获得高精度非定常流场数据;在飞行力学建模方面,引入上下旋翼干扰因子建立共轴刚... 建立一套能够耦合非定常舰船流场的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以研究该旋翼飞行器在着舰过程中的飞行特性。在舰艉流场模拟方面,采用分离涡方法以获得高精度非定常流场数据;在飞行力学建模方面,引入上下旋翼干扰因子建立共轴刚性旋翼诱导速度模型,并采用等效挥舞运动概念建立其挥舞运动方程;基于“单向耦合”思想构建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向飞行力学模型的数据传递策略,并分别以XH-59A直升机和UH-60A/SFS2组合为算例验证了飞行动力学模型和数据传递策略的正确性。以SFS2舰船模型和XH-59A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组合为研究对象,从直升机操纵余量和非定常载荷水平两方面分析了着舰过程中舰艉流场对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的扰动特征。时均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共轴上下旋翼受时均流场的扰动存在差异,飞行员在增大总距以维持高度稳定的同时,还需要减小差动总距以保持机头朝向的稳定。非定常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共轴构型直升机,舰船流场对拉力及俯仰力矩的非定常扰动,是引起飞行员工作载荷增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 舰船流场 单向耦合 操纵余量 非定常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KD和增强倒频谱的直升机自动倾斜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伟 李新民 +2 位作者 金小强 黄建萍 张先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3,共5页
针对直升机自动倾斜器滚动轴承转速低,其早期故障特征信号易被噪声淹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MCKD)和增强倒频谱分析的直升机自动倾斜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MCKD方法对故障信号进行降噪处理,采用自相关方... 针对直升机自动倾斜器滚动轴承转速低,其早期故障特征信号易被噪声淹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MCKD)和增强倒频谱分析的直升机自动倾斜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MCKD方法对故障信号进行降噪处理,采用自相关方法和广义Shannon熵对倒频谱分析进行改进,得到增强倒频谱,提取故障特征频率。实验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精确地诊断自动倾斜器滚动轴承内圈、外圈和滚珠故障,且优于传统的倒频谱分析,可以预防重大故障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MCKD) 增强倒频谱 自动倾斜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桨叶挥舞量的全场景视觉测量及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欧巧凤 肖佳兵 +2 位作者 陈垚锋 李新民 熊邦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桨叶旋转时的挥舞状态反映了直升机旋翼的性能。旋转桨叶的全场景挥舞测量和分析,是直升机旋翼试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视场立体视觉的桨叶挥舞量测量和挥舞模式回归分析方法。首先,构建大视场立体视觉系统并测量桨... 桨叶旋转时的挥舞状态反映了直升机旋翼的性能。旋转桨叶的全场景挥舞测量和分析,是直升机旋翼试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视场立体视觉的桨叶挥舞量测量和挥舞模式回归分析方法。首先,构建大视场立体视觉系统并测量桨叶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其次,在桨毂坐标系下计算桨叶标记点的挥舞量;最后,对桨叶在不同总距和周期变距下的挥舞量进行回归分析。包括,利用四阶多项式拟合分析桨叶在特定时刻的挥舞模式;利用复合正弦函数拟合桨叶旋转过程中的挥舞规律。直升机悬停状态下的桨叶挥舞测量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在4.6 m×4.6 m场景中测量的挥舞量均方根误差小于1 mm;挥舞模式和规律回归分析的模型拟合度好,其均方根误差小于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桨叶挥舞量 大视场立体视觉 桨毂坐标系 回归模型 测量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视觉的直升机桨叶扭转角模拟测量方法 被引量:9
10
作者 熊邦书 罗院华 +1 位作者 黄建萍 李新民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0-957,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直升机桨叶扭转角测量方法.首先,在摄像机坐标系下,采用双目立体视觉技术获取桨叶上圆形标记点的三维坐标;然后,利用在旋翼低速旋转且桨叶处于拉平状态下测量出的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建立旋翼坐标系;最后,在旋翼... 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直升机桨叶扭转角测量方法.首先,在摄像机坐标系下,采用双目立体视觉技术获取桨叶上圆形标记点的三维坐标;然后,利用在旋翼低速旋转且桨叶处于拉平状态下测量出的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建立旋翼坐标系;最后,在旋翼坐标系中利用旋翼高速和低速旋转状态下桨叶上对应标记点的三维坐标来计算桨叶扭转角.多次刚性叶片扭转角测量实验和数据分析说明本文测量方法不仅有效、测量精度高,而且具有非接触式、动态测量和操作简单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立体视觉 旋翼坐标系 圆形标记点 扭转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切换LPV鲁棒跟踪控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绍杰 李硕 +1 位作者 严鹏 鲁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0-266,共7页
针对直升机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依赖平均驻留时间(Mode-dependent average dwell time,MDADT)切换信号的线性变参数(Linear variable parameter,LPV)控制方法。在直升机全飞行包线内选取可以表征直升机飞行特性的状态作为... 针对直升机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依赖平均驻留时间(Mode-dependent average dwell time,MDADT)切换信号的线性变参数(Linear variable parameter,LPV)控制方法。在直升机全飞行包线内选取可以表征直升机飞行特性的状态作为增益调度变量,利用"小扰动"假设将全量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对其配平求解,将复杂的非线性模型转化为可以计算求解的线性模型。采用雅可比线性化方法在非线性模型平衡点处进行线性化处理,使用数据拟合的方法在理论上建立与非线性模型动态接近的LPV模型。对时变参数进行区间划分,结合参数依赖的多Lyapunov函数和MDADT方法,给出了保证切换LPV系统全局一致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考虑时变参数的渐变特性,以及由于测量误差和参数飘移等因素而造成的控制器增益变化,得到了在MDADT切换信号限制下的切换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律能有效动态跟踪直升机前飞的不同状态量,验证了所建模型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线性变参数建模 切换多胞系统 跟踪控制 模态依赖平均驻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输入饱和的直升机机动飞行LPV控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硕 张绍杰 +2 位作者 严鹏 张涵 鲁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7-643,共7页
针对直升机机动飞行过程中存在的输入饱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依赖Lyapunov的状态反馈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直升机非线性模型建立纵向线性变参数(linear parameter varying,LPV)模型,并采用逆仿真数值分析方法对悬停机动科目进行轨迹... 针对直升机机动飞行过程中存在的输入饱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依赖Lyapunov的状态反馈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直升机非线性模型建立纵向线性变参数(linear parameter varying,LPV)模型,并采用逆仿真数值分析方法对悬停机动科目进行轨迹建模。基于吸引域与不变集理论,利用参数化线性矩阵不等式(parameterized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PLMI),分析闭环系统的稳定条件。利用松弛变量技术将控制器PLMI条件转化为易于求解的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LMI)条件,求解悬停机动轨迹跟踪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模型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变参数 仿射参数依赖 输入饱和 机动飞行 松弛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前进比变转速旋翼气弹动力学建模与载荷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余智豪 周云 宋彬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2,共6页
针对大前进比变转速旋翼气弹动力学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基于Hamilton原理以及中等变形梁理论建立旋翼动力学方程,并针对大反流区气动力计算方法和大前进旋翼气弹配平计算方法进行修正,集成考虑大前进比的旋翼气弹计算模型。在旋翼动力学... 针对大前进比变转速旋翼气弹动力学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基于Hamilton原理以及中等变形梁理论建立旋翼动力学方程,并针对大反流区气动力计算方法和大前进旋翼气弹配平计算方法进行修正,集成考虑大前进比的旋翼气弹计算模型。在旋翼动力学模型的验证基础上,开展大前进比下变转速旋翼气弹动力学计算分析。通过计算桨叶剖面气动和结构载荷表明:随着前进比增加,反流区内桨叶剖面出现周期交变的脉冲式法向力和气动力矩;桨叶挥舞、摆振弯矩随转速降低而增加,且在接近共振转速频率时挥舞和摆振弯矩明显增加。提取桨叶结构载荷中的气动部分,表明脉冲气动力会带来显著的气动部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旋翼 变转速 大前进比 振动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推理的直升机自动倾斜器轴承动态阈值计算方法
14
作者 丛雷 熊邦书 +2 位作者 李新民 孙伟 金小强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3-798,共6页
针对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得到动态阈值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利用正常数据概率密度和不同故障类型数据概率密度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推理的直升机自动倾斜器轴承动态阈值计算方法。首先,采用奇异值分解对振动信号进行预处理,滤除噪声对动... 针对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得到动态阈值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利用正常数据概率密度和不同故障类型数据概率密度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推理的直升机自动倾斜器轴承动态阈值计算方法。首先,采用奇异值分解对振动信号进行预处理,滤除噪声对动态阈值计算结果的影响;其次,采用故障频率能量特征提取方法,分别提取正常数据和内圈、外圈、滚珠故障数据的特征;最后,采用贝叶斯推理方法分别计算正常数据与内圈、外圈、滚珠故障数据的动态阈值。利用故障植入的方法获取数据,开展动态阈值计算试验,结果表明,方法能够正确找到正常数据和不同故障类型数据概率密度曲线的分界点,具有较高的正确率,较低的漏报率,方法提高了动态阈值的计算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推理 自动倾斜器轴承 动态阈值计算 概率密度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桨叶图像中圆形标记点圆心检测及修正方法
15
作者 张育斌 陈锋 +1 位作者 乐娟 程起有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223,共12页
视觉测量直升机高速旋转桨叶形变常采用基于圆形标记点的测量方法,但该方法中圆形标记点具有低曝光、小目标和投影不对称等特点,极易产生标记点漏检和圆心坐标误差的问题。为减小漏检、修正圆心坐标误差,提出了一种直升机桨叶图像中圆... 视觉测量直升机高速旋转桨叶形变常采用基于圆形标记点的测量方法,但该方法中圆形标记点具有低曝光、小目标和投影不对称等特点,极易产生标记点漏检和圆心坐标误差的问题。为减小漏检、修正圆心坐标误差,提出了一种直升机桨叶图像中圆形标记点圆心检测及修正方法。首先,提取图像中局部极值中心的像素坐标,并依据阵列排布结构滤除干扰,获得所有圆形标记点极值中心的像素坐标;其次,以各极值中心的像素坐标为圆心,与相邻极值的最小距离为直径,建立圆形ROI(region of interest)区域,在ROI区域内并行分水岭变换和最小二乘法圆拟合得到圆心;再次,采用透视变换建立该图像与垂直相机光轴的同相位桨叶图像(正面图像)的投影映射关系,再采用LM(levenberg-marquardt)优化求解投影映射矩阵;最后,将该图像转换为正面图像进行圆心检测,再将该圆心坐标逆变换得到精确圆心坐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检测方法准确率和精度分别达98.89%和0.191 mm,已应用于直升机高速旋转桨叶运动轨迹和形变的高精度视觉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桨叶图像 圆形标记点 投影不对称 分水岭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V技术的纵列式双旋翼尾迹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水林 林永峰 +2 位作者 黄建萍 李明 刘平安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4-339,共6页
将现有单旋翼实验台进行改装,以适合于纵列式双旋翼的实验研究。基于PIV技术,针对悬停和前飞状态下的纵列式双旋翼时的桨尖涡特性进行了测量。通过改变前后旋翼的水平和轴向间距,调整两旋翼之间的重叠区域,研究了不同气动布局纵列式双... 将现有单旋翼实验台进行改装,以适合于纵列式双旋翼的实验研究。基于PIV技术,针对悬停和前飞状态下的纵列式双旋翼时的桨尖涡特性进行了测量。通过改变前后旋翼的水平和轴向间距,调整两旋翼之间的重叠区域,研究了不同气动布局纵列式双旋翼干扰状态下的尾迹结构,并与单旋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悬停状态,随两旋翼纵向间距的增加,桨尖涡的轴向位移也逐渐增大,但桨尖涡径向位移并不是随纵向间距的改变而规律变化,在纵向间距为1.8R附近时最小;而双旋翼轴向间距的变化对桨尖涡的径向和轴向位移均有影响,但变化都不是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旋翼 纵列式 尾迹 桨尖涡 P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轴刚性旋翼气动干扰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袁明川 刘平安 +2 位作者 樊枫 江露生 林永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7-262,共6页
针对共轴刚性旋翼上下旋翼间复杂气动干扰问题,利用4 m直径共轴刚性旋翼缩比模型开展了悬停及前飞状态风洞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两套六分量天平对共轴刚性旋翼的上下旋翼进行分开测力,并测量了相同操纵量输入时的孤立单旋翼气动力。通... 针对共轴刚性旋翼上下旋翼间复杂气动干扰问题,利用4 m直径共轴刚性旋翼缩比模型开展了悬停及前飞状态风洞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两套六分量天平对共轴刚性旋翼的上下旋翼进行分开测力,并测量了相同操纵量输入时的孤立单旋翼气动力。通过分析双旋翼状态下的上下旋翼与孤立单旋翼的气动力的对比结果,研究了共轴刚性旋翼在悬停及前飞状态下的气动干扰特性。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升力偏置对气动干扰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旋翼前进比的增大,上下旋翼之间的气动干扰逐渐减弱,共轴刚性旋翼的非对称气动干扰会使得双旋翼升力偏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轴刚性旋翼 孤立单旋翼 气动干扰 升力偏置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力学建模及验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鲁可 刘春生 +1 位作者 汪正中 陈仁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10-916,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倾转旋翼飞行器的建模精度,考虑旋翼挥舞运动、采用有限状态尾迹模型描述旋翼诱导速度,进而建立旋翼气动力数学模型;考虑旋翼/机翼/干扰,建立相应气动力数学模型;针对倾转旋翼飞行器操纵冗余问题,建立了适用于全模态的操... 为了进一步提高倾转旋翼飞行器的建模精度,考虑旋翼挥舞运动、采用有限状态尾迹模型描述旋翼诱导速度,进而建立旋翼气动力数学模型;考虑旋翼/机翼/干扰,建立相应气动力数学模型;针对倾转旋翼飞行器操纵冗余问题,建立了适用于全模态的操纵策略数学模型。最后以通用倾转旋翼飞行器数学模型和飞行试验数据,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适用于飞行动力学其他问题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转旋翼飞行器 飞行动力学 有限状态尾迹模型 气动干扰 配平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转旋翼机低速回避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金鹤 汪正中 马玉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84-2192,共9页
针对单发、全发失效(OEI/AEI)后提升倾转旋翼机安全性的需求,基于最小化回避区思想分析预测倾转旋翼机的高度-速度低速回避区。首先,引入混合操纵模型,建立倾转旋翼机发动机失效后增广的二维纵向刚体飞行动力学模型,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将... 针对单发、全发失效(OEI/AEI)后提升倾转旋翼机安全性的需求,基于最小化回避区思想分析预测倾转旋翼机的高度-速度低速回避区。首先,引入混合操纵模型,建立倾转旋翼机发动机失效后增广的二维纵向刚体飞行动力学模型,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将倾转旋翼机低速回避区边界转化为安全着陆问题;然后,构建倾转旋翼机发动机失效后安全着陆飞行的连续非线性最优控制模型,采用间断有限元法(DPG)和非线性规划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XV-15为研究对象,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并研究了不同飞行重量、操纵要求下,倾转旋翼机的单发、全发失效的高度-速度低速回避区,分析了倾转短舱对低速回避区的影响,给出了XV-15单发失效的垂直起飞最大安全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转旋翼机 最优控制理论 单/全发失效(OEI/AEI) 低速回避区 间断有限元法(DP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转旋翼机螺旋颤振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邓旭东 胡和平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1-1046,共6页
为揭示旋翼设计对倾转旋翼机气动弹性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探索通过改进桨尖形状提升机翼颤振稳定性的方法,采用Hamilton能量原理推导了旋翼/短舱/机翼耦合动力学方程,建立了适用于气动弹性稳定性分析的配平与特征值求解方法。以XV-15倾转... 为揭示旋翼设计对倾转旋翼机气动弹性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探索通过改进桨尖形状提升机翼颤振稳定性的方法,采用Hamilton能量原理推导了旋翼/短舱/机翼耦合动力学方程,建立了适用于气动弹性稳定性分析的配平与特征值求解方法。以XV-15倾转旋翼机为例,计算了风车状态下机翼的模态特性,结果表明当前进比超过0.9,机翼的一阶弦向和法向模态先后进入不稳定区域;经与参考文献数据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了旋翼桨尖后掠角、下反角以及尖削比对倾转旋翼机螺旋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掠与下反设计有利于增强机翼模态阻尼。最后通过对比不同设计组合,总结了提升倾转旋翼机螺旋颤振稳定性的旋翼桨尖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转旋翼 螺旋颤振 稳定性 模态阻尼 桨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