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特色果树——尖蜜拉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海平 吴刚 +3 位作者 王干 林立波 邓文明 谭乐和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7-10,共4页
为探讨热带特色果树——尖蜜拉的有效繁殖技术,扩大推广种植,开展尖蜜拉播种繁殖与芽接繁殖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播种繁殖能获得较高的发芽率,但种子苗长势弱;以本地菠萝蜜种子苗为砧木,能成功芽接尖蜜拉,芽接成活率为76%,砧木和接... 为探讨热带特色果树——尖蜜拉的有效繁殖技术,扩大推广种植,开展尖蜜拉播种繁殖与芽接繁殖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播种繁殖能获得较高的发芽率,但种子苗长势弱;以本地菠萝蜜种子苗为砧木,能成功芽接尖蜜拉,芽接成活率为76%,砧木和接穗的亲和力高,芽接苗长势较好。生产中可采用芽接法繁殖尖蜜拉的优良种苗并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蜜拉 播种繁殖 补片芽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万宁咖啡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分离鉴定及LAMP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2
作者 温思为 高圣风 +5 位作者 田甜 刘世超 苟亚峰 张若男 薛超 孙世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3-1744,共12页
作为海南省万宁市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兴隆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炭疽病侵害的严峻挑战。咖啡炭疽病可导致咖啡叶片焦枯、枝条溃疡及浆果褐腐,是咖啡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万宁咖啡主产区采集咖啡炭疽病样品并分离病原菌,通过ITS... 作为海南省万宁市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兴隆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炭疽病侵害的严峻挑战。咖啡炭疽病可导致咖啡叶片焦枯、枝条溃疡及浆果褐腐,是咖啡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万宁咖啡主产区采集咖啡炭疽病样品并分离病原菌,通过ITS、TUB2、CHS-1、ACT、GAPDH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快速检测体系。结果表明:(1)采集典型病样50份,经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炭疽菌株24株;(2)明确万宁5个种植区的病原种群结构包含4个炭疽菌种,即Colletotrichum tropicale、C.karstii、C.fructicola及优势种暹罗炭疽菌(C.siamense,45.8%)。(3)基于TUB2基因特异区域,设计筛选得到特异性LAMP引物组Tub-L1,优化反应体系参数为63℃恒温扩增50 min,内外引物浓度比为8∶1,Mg^(2+)8 mmol/L,d NTPs 0.8 mmol/L,无需甜菜碱。验证试验表明,该体系检测灵敏度达100 pg/μL(为常规PCR的10倍);对炭疽菌属的7个近缘种(C.tropicale、C.fructicola、C.karstii等)及7种非靶标植物病原菌[含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菜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phaseolorum)等]均无阳性反应。采用优化后的LAMP检测体系对田间采集的病害叶片样本进行分析,所有样品均成功检测出暹罗炭疽菌,其结果与常规PCR检测方法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并优化的咖啡炭疽病菌LAMP快速检测体系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以及结果可视化等优势,适用于暹罗炭疽菌(C.siamense)的田间快速检测。该体系为咖啡炭疽菌的精准鉴定及高效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对咖啡炭疽病的早期预警、病害监测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炭疽病 病原鉴定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份可可种质果实性状及品质综合评价
3
作者 杨德伟 伍宝朵 +3 位作者 吴国星 王睿 张子箫 李付鹏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为筛选果实性状、果肉和可可豆品质均优异的可可育种材料,对11份可可种质的果实质量、果壳质量、果长、果宽、种子鲜质量、果肉含量、可溶性糖、总酸、pH、糖酸比、果肉感官评价(香气、酸甜感、接受度)、可可脂、可可碱、咖啡因和多酚1... 为筛选果实性状、果肉和可可豆品质均优异的可可育种材料,对11份可可种质的果实质量、果壳质量、果长、果宽、种子鲜质量、果肉含量、可溶性糖、总酸、pH、糖酸比、果肉感官评价(香气、酸甜感、接受度)、可可脂、可可碱、咖啡因和多酚17个指标进行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可可种质果实的17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为4.16%~52.91%,平均为16.73%,其中咖啡因的变异系数最大。果肉含量、总酸、糖酸比、咖啡因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11份可可种质在果实性状和品质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可可果肉的感官评价中,香可16号的测评分数最高,其次是TAS420、TAS1413;此外,测评者的接受度主要与果肉的酸甜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性状与果肉品质间主要呈正相关关系,而可可豆品质性状与它们主要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中,共提取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521%;基于各指标的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排名,TAS420、香可16号、TAS414的综合评分最高,在果实性状、果肉和可可豆品质上表现均优异。主成分1和主成分2在综合评价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pH、糖酸比、感官评价、果实质量、果壳质量、果宽的指标对可可果实的贡献率较大。依据聚类分析,将11份可可种质细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群仅有TAS1413,其果实性状和果肉品质均较为优异,但可可豆品质最差;第二、第三类群为综合排名前四的种质,综合指标较为优异,是培育优良品种的重要材料。剩下的6份种质为第四类群,其果实性状和品质较为一般。本研究为可可优良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有助于可可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果实性状 果肉品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不同产区咖啡生豆的关键风味物质差异
4
作者 陈桃 张昂 +5 位作者 董云萍 孙燕 苏兰茜 龙宇宙 王蓓蓓 赵青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目的】测定海南不同咖啡产区土壤性状与咖啡生豆品质特征,明确土壤理化性状与咖啡生豆主要风味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初步阐明调控咖啡生豆主要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方法】选取海南万宁、琼海、澄迈、白沙和琼中5个咖啡主产区开展大田试... 【目的】测定海南不同咖啡产区土壤性状与咖啡生豆品质特征,明确土壤理化性状与咖啡生豆主要风味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初步阐明调控咖啡生豆主要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方法】选取海南万宁、琼海、澄迈、白沙和琼中5个咖啡主产区开展大田试验,通过测定不同产区的土壤理化性状及咖啡生豆主要品质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筛选调控咖啡生豆主要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琼海产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铜含量以及土壤温度高于其他产区。相较于其他产区,琼海咖啡生豆中的葫芦巴碱、总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而咖啡因含量较低。土壤温湿度以及速效钾、有效铜、交换性镁和有机质含量与咖啡主要品质指标显著相关。【结论】海南不同产区咖啡园土壤和咖啡生豆品质性状均存在差异,其中,琼海咖啡生豆的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较高,咖啡因含量较低,品质整体较优。土壤温湿度、速效钾、有效铜、交换性镁和有机质是影响咖啡生豆主要品质的关键土壤理化因子。研究结果为优化海南省咖啡园养分管理措施、助力咖啡绿色高品质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斯塔咖啡 土壤性状 咖啡品质 咖啡因 葫芦巴碱 绿原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椒连作障碍机理研究进展及调控技术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志刚 王灿 +4 位作者 祖超 鱼欢 郑维全 邬华松 杨建峰 《中国热带农业》 2017年第4期74-77,共4页
胡椒(Piper nigrum L.)是世界重要的香辛料作物,已发展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优势产业之一,然而连作障碍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胡椒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角度分析了胡椒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 胡椒(Piper nigrum L.)是世界重要的香辛料作物,已发展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优势产业之一,然而连作障碍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胡椒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角度分析了胡椒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行的胡椒连作障碍调控技术,以期为开展深入研究及生产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 连作障碍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斑兰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前景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鱼欢 闫露 +6 位作者 张昂 邓文明 申思翱 吉训志 秦晓威 贺书珍 宗迎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6期16-19,34,共5页
斑兰叶是林下间作的优势作物,斑兰叶产业为海南近年来培育的新兴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为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分析了海南斑兰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探讨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海南斑兰... 斑兰叶是林下间作的优势作物,斑兰叶产业为海南近年来培育的新兴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为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分析了海南斑兰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探讨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海南斑兰叶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兰叶 林下经济 发展优势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斑兰叶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丽华 秦晓威 +4 位作者 鱼欢 吉训志 钟壹鸣 宗迎 张昂 《中国热带农业》 2022年第3期67-73,共7页
斑兰叶是海南特色香料作物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为获取适宜种植斑兰叶的生境与栽培模式等信息,对海南省主要种植区域与种植模式进行走访调查,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的方式,选取种植规模较大的斑兰叶田,采集地理和生境指标,收... 斑兰叶是海南特色香料作物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为获取适宜种植斑兰叶的生境与栽培模式等信息,对海南省主要种植区域与种植模式进行走访调查,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的方式,选取种植规模较大的斑兰叶田,采集地理和生境指标,收集土壤测定容重。结果表明:①斑兰叶种植园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部各市县;②水分充裕的低海拔丘陵与平原地区更适合斑兰叶种植;③发展林下复合栽培斑兰叶是未来推广斑兰叶种植业的首选种植模式;④适宜斑兰叶种植的土壤水分条件为含水量15%~20%。通过调查表明,低海拔、水分充足地区适宜斑兰叶生长,以林下间作种植模式为佳,此研究结果可为海南斑兰叶优势种植区布局以及开发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露兜 林下复合栽培 土壤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兰香气组分鉴定与对比分析
8
作者 白亭玉 张志烽 +3 位作者 周冰 秦晓威 王珏 胡荣锁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2期44-52,共9页
为鉴定依兰挥发性香气组分,应用水蒸气蒸馏法(SD)、超声—微波辅助萃取法(UMAE)、快速溶剂萃取法(ASE)3种方式,并利用GC-MS对比分析其风味组成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共检测出41种组分,其中SD和UMAE检出29种香气,而ASE检出香气最... 为鉴定依兰挥发性香气组分,应用水蒸气蒸馏法(SD)、超声—微波辅助萃取法(UMAE)、快速溶剂萃取法(ASE)3种方式,并利用GC-MS对比分析其风味组成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共检测出41种组分,其中SD和UMAE检出29种香气,而ASE检出香气最少,为16种;3种方法香气组分存在差异,其中SD以烯烃类挥发性组分为主,UMAE以烯烃类和酯类香气组分为主,ASE以烯烃类和酸类为主。研究为今后依兰挥发性香气组分提取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 香气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实套袋在菠萝蜜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钟瑶凤 王政 +6 位作者 张绍华 朱恩杭 査学宗 吴刚 林先武 季恒青 孟倩倩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1,共9页
本研究为探明果实套袋在菠萝蜜栽培过程中对果实病虫害发生率、农药使用率及品质的影响,为菠萝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支撑。以10个菠萝蜜品种珍珠果、香饮所11号、香饮所18号、泰国四季红、马来西亚1号、马来西亚2号、马来西亚3号、马... 本研究为探明果实套袋在菠萝蜜栽培过程中对果实病虫害发生率、农药使用率及品质的影响,为菠萝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支撑。以10个菠萝蜜品种珍珠果、香饮所11号、香饮所18号、泰国四季红、马来西亚1号、马来西亚2号、马来西亚3号、马来西亚4号、马来西亚5号和马来西亚6号为试验材料,计算套袋和未套袋果实的病虫害发生率及新增虫孔数,评价果实果皮及果肉色泽等外观品质,测定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统计整个生长季节的农药使用次数及施用量。结果表明:10个品种未套袋果实的软腐病发生率为10.48%~25.00%,套袋果实的软腐病发生率仅为0~2.62%,套袋后软腐病发生率降低77.55%~100.00%;各品种未套袋果实的炭疽病发生率为10.00%~30.24%,套袋果实的炭疽病发生率为0~4.56%,套袋后炭疽病发生率降低69.99%~100.00%;黄翅绢丝野螟在各品种未套袋果实的发生率为23.33%~37.50%,套袋果实的发生率为4.00%~8.33%,套袋后发生率降低74.62%~88.35%;各品种套袋果实的新增虫孔和出虫数均显著少于未套袋果实;与未套袋果实相比,套袋果实果形更加饱满,果面更加光洁,果皮着色均匀;未套袋果实果形存在畸形和果皮着色不均匀等缺点;套袋对10个品种菠萝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菠萝蜜果实套袋后化学农药使用减少5次、施用量减少85.87%。综上,果实套袋可作为菠萝蜜的一种生态友好管理方法,在减施化学农药的同时,可减轻菠萝蜜病虫为害,且不降低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蜜 套袋 病虫害 色泽 可溶性固形物 农药使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施锌对斑兰叶光合作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10
作者 闫露 张昂 +8 位作者 鱼欢 秦晓威 邓文明 吉训志 贺书珍 宁紫薇 鲁楠 徐灵 冯倬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92-1701,共10页
施用外源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部分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然而关于外源锌对斑兰叶光合作用及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目前尚不可知。因此,本研究在田间设置不同锌肥喷施处理:0 kg/hm^(2)(CK)、3.2 kg/hm^(2)(Zn_(1))、4.0 kg/hm^(2)(Zn... 施用外源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部分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然而关于外源锌对斑兰叶光合作用及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目前尚不可知。因此,本研究在田间设置不同锌肥喷施处理:0 kg/hm^(2)(CK)、3.2 kg/hm^(2)(Zn_(1))、4.0 kg/hm^(2)(Zn_(2))和4.8 kg/hm^(2)(Zn_(3)),监测喷施锌肥后斑兰叶光合生理指标以及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Zn_(2)处理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生长和发育,叶片数量在处理后的各个阶段均达到最大值,但长期高浓度锌肥处理可能对叶片扩展和植株高度产生抑制作用。斑兰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锌肥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在处理后约30 d,Zn_(3)处理表现最佳,Zn_(2)处理次之。Zn_(2)和Zn_(3)处理在促进多种香气成分如2-乙酰基-1-吡咯啉(2AP)、2-十六醇、棕榈酸乙酯等的积累上效果显著,其中Zn_(2)处理的2AP、2-十六醇的含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203%和80.89%。Zn_(1)处理在喷施后20 d时2AP含量显著提高,而Zn_(3)处理则对角鲨烯、新植二烯和叶绿醇的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斑兰叶主要挥发性成分可能受到其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调控作用影响,其中光合速率的提升和叶片数量的增加可能对角鲨烯和新植二烯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而胞间CO_(2)浓度的升高则可能抑制2AP和角鲨烯的累积。总之,适量锌肥处理(4.0 kg/hm^(2))能有效促进斑兰叶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生长,增加挥发性物质及特征香气成分的含量,为优化斑兰叶高质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兰叶 2-乙酰基-1-吡咯啉 锌肥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香露兜提高槟榔根系生长和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鱼欢 唐瑾暄 +4 位作者 李倩松 秦晓威 宗迎 郝朝运 白亭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19-2225,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栽培模式下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促进了槟榔干物质累积,且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相对增多,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对香露兜的...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栽培模式下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促进了槟榔干物质累积,且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相对增多,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对香露兜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后显著增加槟榔叶片SPAD值,对香露兜无显著影响;间作模式下槟榔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数目显著增多,分别比单作增加了78.64%、50.96%、81.22%,而且间作对槟榔根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大于香露兜;槟榔间作香露兜后,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槟榔单作,土壤脲酶与槟榔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根数目和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槟榔与香露兜根系之间竞争较小,与槟榔单作相比,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能够促进槟榔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香露兜 间作 根系生长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拮抗胡椒瘟病菌的生防菌S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桑利伟 刘爱勤 +2 位作者 孙世伟 高圣风 苟亚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1-296,共6页
为明确生防菌S对胡椒瘟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分类地位,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防效盆栽试验研究了生防菌S对胡椒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了菌株S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法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法对菌株S进行了鉴定。结果... 为明确生防菌S对胡椒瘟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分类地位,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防效盆栽试验研究了生防菌S对胡椒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了菌株S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法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法对菌株S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生防菌S对胡椒瘟病菌的抑制率为60%;菌株S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 H为8.0;根据16S r DNA序列分析比对结果,生防菌S与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确定该菌株为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瘟病 多黏类芽胞杆菌 生物防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间作香露兜对香露兜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鱼欢 钟壹鸣 +6 位作者 吉训志 张昂 唐瑾暄 李金双 邓文明 宗迎 秦晓威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9-787,共9页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温间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处理和对照叶片中共鉴定出9类31种香气成分,其中处理叶片的大量香气成分如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丙酮醇以及特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等17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酮酸甲酯和呋喃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香气成分中角鲨烯和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以及丙酮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槟榔间作香露兜能提高香露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温度,进而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和提升香露兜叶片品质,可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槟榔 香露兜 光合特性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胡椒复合栽培模式SWOT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祖超 邬华松 +3 位作者 杨建峰 李志刚 谭乐和 鱼欢 《热带农业科学》 2012年第10期84-90,共7页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在海南胡椒优势种植区调研,比较复合栽培和传统单作死支柱栽培模式的优劣势,分析外界因素(国家政策和科学研究)给胡椒复合栽培模式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胡椒复合栽培模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胡椒 复合栽培 优势劣势 机会风险 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叶片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丽芳 闫林 +3 位作者 董云萍 范睿 王晓阳 庞永青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12期42-45,共4页
以咖啡成熟叶片为材料,进行多种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所提的DNA样品。结果表明,CTAB改良Ⅰ和CTAB改良Ⅱ均可用于咖啡叶片的DNA提取,尤其是CTAB改良Ⅱ法,提取的DNA产量较CTAB改良Ⅰ高,能满足后... 以咖啡成熟叶片为材料,进行多种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所提的DNA样品。结果表明,CTAB改良Ⅰ和CTAB改良Ⅱ均可用于咖啡叶片的DNA提取,尤其是CTAB改良Ⅱ法,提取的DNA产量较CTAB改良Ⅰ高,能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DNA提取 SDS—CTAB CT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海南兴隆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志刚 王灿 +3 位作者 祖超 郑维全 鱼欢 杨建峰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43-48,共6页
利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统计方法对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旅游经济区近50年(1961~2010年)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兴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约0.288℃/(10 a);年降水... 利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统计方法对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旅游经济区近50年(1961~2010年)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兴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约0.288℃/(10 a);年降水量变化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整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052%/(10 a);兴隆地区年平均气温的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呈现升高趋势,到1990年左右发生了突变,但年降水量、相对湿度未发现突变点。综上所述,兴隆地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全国范围基本一致,增温幅度略高于全岛水平;而降水量变化趋势与海南岛相反,呈现出微弱的线性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兴隆 气候变化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唐瑾暄 秦晓威 +4 位作者 鱼欢 吉训志 邓文明 张昂 宗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71-2578,共8页
为了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槟榔间作香露兜和香露兜单作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吸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后,相对于单作槟榔,土壤EC值和碱解氮含量... 为了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槟榔间作香露兜和香露兜单作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吸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后,相对于单作槟榔,土壤EC值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47.15%和25.74%,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32.32%,其中碱解氮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极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根数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显著正相关,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极显著正相关;槟榔地上部N浓度以及香露兜地上部P和K浓度分别显著增加41.56%、26.56%和25.69%;而槟榔和香露兜根系以及地上部N、P和K养分含量均高于单作,其中根系槟榔P和K含量和香露兜K含量显著增加;同时,间作后槟榔和香露兜对N的吸收效率均高于单作,香露兜的P和K的吸收效率高于单作并略高于槟榔的吸收效率,其中P和K的吸收效率与总根长、总表面积、根体积、根数目均显著正相关,氮的吸收效率与根系形态无显著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槟榔间作香露兜增加了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促进了槟榔和香露兜对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养分吸收效率的提高均与根系形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槟榔 香露兜 土壤养分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份可可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谢薇 赖剑雄 +2 位作者 秦晓威 朱自慧 李付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74-2182,共9页
【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 【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鉴定评价 可可脂 脂肪酸 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昂 钟壹鸣 +4 位作者 鱼欢 吉训志 宗迎 贺书珍 秦晓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949,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区系是表征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角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热区农田土壤健康的影响,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槟榔单作(DB)、... 【目的】土壤微生物区系是表征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角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热区农田土壤健康的影响,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槟榔单作(DB)、香露兜单作(DX)和槟榔间作香露兜(JZ)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等指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因子。【结果】槟榔间作香露兜对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小,却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指数。槟榔间作香露兜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所有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群落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多度分别为22.59%、19.60%、16.66%和16.11%。尽管间作模式不改变细菌群落多度,却相比于槟榔单作显著提高酸杆菌门细菌多度75.09%,同时降低厚壁菌门细菌多度75.42%。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结果共同表明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主要受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pH的影响;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是驱动酸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演替的主要因子。【结论】间作模式通过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等养分含量以及提高土壤pH抑制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并通过降低土壤养分水平显著提高酸杆菌门物种多度,同时降低厚壁菌门物种多度,进而显著改变土壤区系结构。槟榔林间作香露兜能够显著改善槟榔单作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助于槟榔仅土壤健康保育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栽培 细菌区系 真菌区系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土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荫蔽度对香露兜光合特征及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唐瑾暄 鱼欢 +3 位作者 郭彩权 秦晓威 白亭玉 宗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20-829,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荫蔽度对香露兜光合特性、生长情况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生产上林下复合种植香露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荫蔽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全光照、30%荫蔽度、60%荫蔽度和90%荫蔽度等4种不同荫蔽处理,探究不同荫蔽度... 【目的】研究不同荫蔽度对香露兜光合特性、生长情况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生产上林下复合种植香露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荫蔽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全光照、30%荫蔽度、60%荫蔽度和90%荫蔽度等4种不同荫蔽处理,探究不同荫蔽度处理下香露兜光合参数、生长指标和香气成分对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荫蔽度为30%和60%时,香露兜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全光照和90%遮荫处理,有利于提高香露兜的光合作用,植株叶片较多。随着荫蔽度的增加,分蘖数显著减少。4种遮荫处理下香露兜共鉴定出27种挥发性物质,2-乙酰-1-吡咯啉、叶绿醇、角鲨烯、丙醇、丙酮醇、3-甲基-2-(5H)-呋喃酮、新植二烯、棕榈酸乙酯、2,3-二氢苯并呋喃和亚油酸乙酯等10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差异显著。30%和60%荫蔽处理下香露兜叶片关键特征香气物质2-乙酰-1-吡咯啉和3-甲基-2-(5H)-呋喃酮、2,3-二氢苯并呋喃、亚油酸乙酯和叶绿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0%荫蔽处理角鲨烯和叶绿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60%荫蔽处理丙酮醇、2-乙酰-1-吡咯啉、3-甲基-2-(5H)-呋喃酮、新植二烯、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30%~60%荫蔽度可促进香露兜生长,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风味品质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露兜 荫蔽度 光合特性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