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及入侵能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
作者 黄乔乔 沈奕德 +3 位作者 李晓霞 程汉亭 宋鑫 范志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7-985,共9页
以近十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外来植物入侵为背景,综述关于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和入侵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不同起源地的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区域不一样,在控制了起源地的作用后,入侵植物主要分布... 以近十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外来植物入侵为背景,综述关于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和入侵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不同起源地的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区域不一样,在控制了起源地的作用后,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人为活动较多的省份或地区(大尺度),以及干扰较严重的生境(小尺度)。入侵能力强的多年生植物常有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高光合速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感作用、以及适应异质生境的能力;起源于美洲的入侵能力强的1年生植物常能产生大量的易传播的种子、可自交亲和、强化感作用等;起源于欧亚大陆的入侵能力强的1年生植物常与作物非常相似,在农田中危害严重。未来需要研究干扰促进入侵的机制、化感作用与野外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化感物质通过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间接促进入侵的机制研究、1年生和多年生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与其物种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对弱入侵性外来植物的预警研究。这些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深入理解外来植物发生入侵和危害的规律,也可为入侵植物的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分布 入侵能力 干扰 物种特性 化感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典型有害植物的入侵扩散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黄乔乔 沈奕德 +1 位作者 李晓霞 范志伟 《生物安全学报》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有害植物成灾会对农林业生态系统、经济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本文对海南典型入侵植物薇甘菊、假臭草及土著灾变植物金钟藤的成灾扩散机理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海南有害植物的研究和管理提供依据。自然及人为干扰造成的薇甘菊匍匐茎克隆... 有害植物成灾会对农林业生态系统、经济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本文对海南典型入侵植物薇甘菊、假臭草及土著灾变植物金钟藤的成灾扩散机理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海南有害植物的研究和管理提供依据。自然及人为干扰造成的薇甘菊匍匐茎克隆片段有较高的再生能力,其再生能力和生长与储存在节间和叶子中的资源呈正相关。假臭草随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善比本地种获利更多,说明农田施肥等干扰因素可能促进假臭草相对于本地种的种群优势。金钟藤已扩散至海南五指山有旅游活动的自然林;调查和移栽试验发现,其可能是先在受干扰严重的林缘和旅游小径边定植,之后通过匍匐和攀爬生长扩散至附近的自然林。这些结果强调了人类活动、高养分条件及物种自身性状等在有害植物成灾中的作用。未来仍需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害植物成灾扩散的机理及其控制对策,为减弱有害植物的扩散和危害提供参考,并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安全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假臭草 金钟藤 入侵扩散机理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普查及其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8
3
作者 梁晓 伍春玲 +2 位作者 卢辉 卢芙萍 陈青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52-56,62,共6页
适应海南入境台湾果蔬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系统开展了海南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普查,并采用PRA评估模型对17种外来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评估。2009~2010年考察发现,海南入境台湾果蔬以芒果、西瓜、哈密瓜... 适应海南入境台湾果蔬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系统开展了海南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普查,并采用PRA评估模型对17种外来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评估。2009~2010年考察发现,海南入境台湾果蔬以芒果、西瓜、哈密瓜、辣椒、番茄、莲雾、番木瓜和番石榴为主,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三亚、乐东、东方、昌江、澄迈、海口等农场和瓜菜生产基地,并且各瓜菜品种种植面积因市场价格影响年份间波动较大;调查共查获海南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68种,包括害虫32种,病原微生物16种,杂草20种,其中外来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17种;大面积严重发生与危害危险性有害生物25种;桔小实蝇、螺旋粉虱、烟粉虱、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海南均属于高度危险有害生物。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海南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台湾果蔬 危险性有害生物 普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植物保护膜防治瓜实蝇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磊 刘欢 +3 位作者 牛黎明 张方平 韩冬银 符悦冠 《生物安全学报》 2016年第1期54-59,共6页
【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 【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蝇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 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 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 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 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 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安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康雄 王槐业 +3 位作者 陈俊吕 吕宝乾 彭正强 何杏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79-84,93,共7页
为全面掌握定安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为害情况,满足科学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定安县区域内的天然林、人工林以及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展开调查。调查结果经鉴定,林业有害生物46种,... 为全面掌握定安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为害情况,满足科学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定安县区域内的天然林、人工林以及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展开调查。调查结果经鉴定,林业有害生物46种,其中害虫21种,发生面积为1 318.20 hm2;病害23种,发生面积为1 733.20 hm2;有害植物2种,发生面积为86.67 hm2。在分析定安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防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和壮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普查 定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朱迎迎 李敏 +4 位作者 高兆银 章武 杨冬平 陈亮 胡美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6,共8页
【目的】明确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火龙果炭疽病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 【目的】明确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火龙果炭疽病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供试菌株ITS序列为576bp,与平头炭疽菌(登录号:HQ896482、AF451899)、辣椒炭疽菌(登录号:JX910365、HQ271465)的同源性均达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平头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具有很近的遗传关系。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产孢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60℃处理10min;菌丝适宜生长pH为4~9,最适pH为8,产孢适宜pH为4-7,最适产孢pH为4;最适碳源为蔗糖和D-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铵有利于该菌产孢;连续光照和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黑暗则有利于该菌产孢。【结论】引起海南省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的另一种病原菌是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Schw.)Andrus&Moore],该菌不仅侵染火龙果果实,还能侵染大豆豆荚和番茄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炭疽病 平头炭疽菌 rDNA—ITS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朱迎迎 高兆银 +2 位作者 李敏 陈亮 胡美姣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4-171,共8页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EF-1α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是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 Penzig in Saccardo)...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EF-1α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是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 Penzig in Saccardo),这是该菌引起火龙果果腐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25~35℃,最适温度30℃,适宜产孢温度25~35℃,最适产孢温度30~35℃,致死温度75℃(10 min);适宜pH5~9,最适pH7,最适产孢pH4;连续光照、D-果糖为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完全黑暗、D-半乳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产孢。综合分析认为,该菌耐高温,光照充足、弱酸和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果腐病 单隔镰刀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黑斑病菌[Bipolariscactivora(Petrak)Alcorn]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敏 胡美姣 +5 位作者 薛丁榕 杨冬平 杨波 张正科 赵超 高兆银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70-1775,共6页
为了明确分离自火龙果黑斑病的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对该病菌进行了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引起该火龙果病害的病原菌为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 cactivora(Petrak)Alcorn]。该病菌菌丝生长... 为了明确分离自火龙果黑斑病的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对该病菌进行了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引起该火龙果病害的病原菌为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 cactivora(Petrak)Alcorn]。该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30℃,产孢最适温度20℃。菌丝生长最适pH为5,产孢最适pH8。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和D-果糖,产孢最佳碳源为甘露醇。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氮源均为蛋白胨,菌丝致死温度为70℃,10 min。丙环唑对病菌的毒性最强,其次是咪鲜胺、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和异菌脲。该病菌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应采用有效药剂进行针对性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黑斑病 仙人掌平脐蠕孢 生物学特性 室内杀菌剂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芒果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胡美姣 杨波 +4 位作者 李敏 杨冬平 蒲金基 张正科 高兆银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64-1569,共6页
对引起芒果果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果腐病的病原菌是芒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Henn.)Steyaert],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 对引起芒果果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果腐病的病原菌是芒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Henn.)Steyaert],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2℃,致死温度为60℃,10min;菌丝生长最适pH为4~5,而孢子萌发最适pH为4;最适碳源为甘露醇,而麦芽糖不利于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蛋白胨,而尿素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该菌适合在暗光交替和黑暗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后病害 芒果 拟盘多毛孢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在不同光环境下的生理生态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程汉亭 范志伟 +3 位作者 黄乔乔 李晓霞 沈奕德 刘丽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3-528,共6页
为了探讨薇甘菊在不同光环境下(相对光强100%,25%,10%)的生理生态研究,系统研究了不同遮荫生长下的薇甘菊叶片平均净光合速率(h)、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叶面积和比叶重(乩形)。结果表明:100%相对光强下薇甘菊... 为了探讨薇甘菊在不同光环境下(相对光强100%,25%,10%)的生理生态研究,系统研究了不同遮荫生长下的薇甘菊叶片平均净光合速率(h)、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叶面积和比叶重(乩形)。结果表明:100%相对光强下薇甘菊在12:00~14:00时表现出短暂的光抑制现象;在高光强下薇甘菊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砌)、比叶重(观形)、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类胡萝b素/叶绿素比值来维持其正常生长和避免午间高光强对光合系统的破坏:25%和10%2个光环境下生长的薇甘菊各测定指标无显著差异.其通过提高叶面积捕捉更多的光能以维持自身的生长。喜光植物薇甘菊能够在不同光环境下正常生长.推测薇甘菊生理和形态在不同光环境下.光系统调节作用和表型可塑性是其较强入侵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光抑制 热耗散 入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酶CAT在木薯种质抗螨中的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晓 卢芙萍 +4 位作者 卢辉 伍春玲 何宏力 陈青 朱俊洪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3-348,共6页
为验证保护酶CAT在木薯抗螨中的功能,测定分析了朱砂叶螨取食抗、感螨木薯种质后,CAT的表达量和酶活分别在木薯和朱砂叶螨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1 d和8 d后,感螨木薯种质BRA900体内Me CAT1的表达量和CAT总酶活仅... 为验证保护酶CAT在木薯抗螨中的功能,测定分析了朱砂叶螨取食抗、感螨木薯种质后,CAT的表达量和酶活分别在木薯和朱砂叶螨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1 d和8 d后,感螨木薯种质BRA900体内Me CAT1的表达量和CAT总酶活仅分别较为害前提高1.11倍、1.24倍和1.06倍、1.15倍,而在抗螨木薯种质C1115体内则分别较为害前提高2.75倍、2.62倍和2.36倍、2.38倍,均显著高于感螨木薯水平。另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感螨种质BRA900 1 d和8 d后,保护酶Tc CAT的基因表达量和CAT酶活分别是为害前的1.13倍、0.98倍和1.02倍、0.99倍,而取食抗螨木薯种质C1115 1 d和8 d后分别降低至为害前的0.57倍、0.61倍和0.52倍、0.61倍,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螨木薯水平。以上结果初步证实了保护酶CAT在木薯中被诱导能够缓解朱砂叶螨造成的氧化损伤,在朱砂叶螨中被抑制不利于取食为害,从而形成木薯抗螨性的功能。本研究为将CAT作为基因资源应用于抗螨木薯种质创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 朱砂叶螨 木薯种质 抗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酶PPO在木薯种质抗螨中的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梁晓 卢芙萍 +3 位作者 卢辉 伍春玲 曹宪红 陈青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3-148,共6页
目前尚不了解保护酶PPO(polyphenol oxidase)在木薯种质抗螨中的作用,为证实PPO的抗螨功能,本研究通过定量PCR和酶学试验手段分析了朱砂叶螨取食抗、感螨木薯种质后,PPO的基因表达量和酶活分别在木薯和朱砂叶螨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目前尚不了解保护酶PPO(polyphenol oxidase)在木薯种质抗螨中的作用,为证实PPO的抗螨功能,本研究通过定量PCR和酶学试验手段分析了朱砂叶螨取食抗、感螨木薯种质后,PPO的基因表达量和酶活分别在木薯和朱砂叶螨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1d和8d后,感螨木薯种质BRA900体内MePPO的表达量和PPO总酶活仅分别是为害前的0.99、1.02倍和1.05、1.03倍,而在抗螨木薯种质C1115体内则分别较为害前提高1.78、1.74倍和1.74、1.72倍,显著高于感螨木薯水平;另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感螨种质BRA900 1 d和8 d后,保护酶TcPPO的基因表达量和PPO酶活分别是取食前的0.98、0.97倍和0.98、1.10倍,而取食抗螨木薯种质C1115 1 d和8 d后分别降低至为害前的0.52、0.64倍和0.54、0.57倍,显著低于取食感螨木薯水平。上述结果初步证实了保护酶PPO在木薯种质抗螨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O 朱砂叶螨 木薯种质 抗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裴月令 时涛 +2 位作者 李超萍 蔡吉苗 黄贵修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7-934,共8页
褐斑病是中国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叶部真菌性病害。采用多种分离方法,经致病性评价后获得该病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亨宁氏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比较光照、菌丝打断、紫外线和菌丝打断-紫外等方法的诱导... 褐斑病是中国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叶部真菌性病害。采用多种分离方法,经致病性评价后获得该病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亨宁氏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比较光照、菌丝打断、紫外线和菌丝打断-紫外等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只有菌丝打断-紫外诱导法能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CME(麦芽木薯叶)培养基、28℃、pH6.0~7.0、紫外线连续诱导、25 mL/皿、14~21 d为产孢最适条件。对菌株CPHHN0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A培养基、26~28℃、pH6.0、连续黑暗、碳氮源分别为D-葡萄糖、D-甘露醇、D-乳糖和胰蛋白胨为菌株最适培养条件。大型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6℃,致死温度为60℃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褐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曹学仁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对病害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3S"技术、孢子捕捉技术、轨迹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在植物病害监测预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植物病害 监测预警 “3S”技术 孢子捕捉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益智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程汉亭 沈奕德 +3 位作者 范志伟 黄乔乔 李晓霞 黄东东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10期7-11,共5页
通过构建橡胶-益智间作模式,并研究其土壤养分含量、胶园杂草防控效率和胶园经济效益等问题综合评价橡胶-益智复合生态系统。结果表明:橡胶-益智间作模式与单作橡胶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 pH 值无显著差异... 通过构建橡胶-益智间作模式,并研究其土壤养分含量、胶园杂草防控效率和胶园经济效益等问题综合评价橡胶-益智复合生态系统。结果表明:橡胶-益智间作模式与单作橡胶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 pH 值无显著差异;间作益智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0~20和20~40 cm 土壤层含水量分别提高了21.4%和27.1%;间作益智对胶园杂草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间作240 d 时对杂草抑制率达到了75.2%;胶园间种益智能够显著提高胶园经济收入,间作2年后经济收入增幅达到64%。橡胶-益智间作复合生态系统提高了胶园土地利用效率,符合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形势,构建“胶-药”立体种植模式是拓展橡胶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橡胶园 生态效益 林下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对7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芙萍 卢辉 +2 位作者 伍春玲 梁晓 陈青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409-2414,共6页
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方法,研究了分别取食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和7种目前常见的与橡胶间套种的作物[木薯(Manihot esculenta)、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菠萝(Ananas como sus)、椰子(Cocos nucifera)、杧果(Mangifera indica)... 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方法,研究了分别取食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和7种目前常见的与橡胶间套种的作物[木薯(Manihot esculenta)、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菠萝(Ananas como sus)、椰子(Cocos nucifera)、杧果(Mangifera indica)、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和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后,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的存活、发育与繁殖情况差异。结果表明,取食木薯、甘蔗、菠萝、椰子和杧果后,六点始叶螨各龄均不能存活;而取食橡胶、木瓜和变叶木叶片后,其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及卵到成螨的存活率均表现为橡胶(均为100%)>变叶木(68%、69%、77%和71%)>木瓜(53%、65%、54%和57%),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卵到成螨的发育历期表现为橡胶(12.05 d)<变叶木(14.67 d)<木瓜(15.61 d),但三者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平均每雌产卵量为橡胶(32.20粒)>木瓜(8.00粒)>变叶木(7.00粒),橡胶与木瓜和变叶木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F1代卵孵化率为橡胶(100%)>变叶木(97.53%)>木瓜(94.42%),仅橡胶与木瓜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后代雌性百分率为橡胶(88.20%)>变叶木(75.40%)>木瓜(66.30%),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螨寿命为橡胶(19.58 d)>木瓜(19.33 d)>变叶木(17.00 d),仅橡胶与变叶木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椰子、杧果、菠萝和甘蔗不适于六点始叶螨生存、发育与繁殖,因此为预防六点始叶螨的发生与危害,这5类作物可作为橡胶的间作套种作物;而变叶木和木瓜虽然影响六点始叶螨的发育与繁殖,但六点始叶螨仍可完成世代发育和繁殖,因此其亦为六点始叶螨的嗜好寄主,不适宜与橡胶间作套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点始叶螨 寄主选择性 发育与繁殖 间作套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有害植物金钟藤新枝在海南的月生长动态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志伟 沈奕德 +1 位作者 李晓霞 黄乔乔 《生物安全学报》 2016年第1期13-17,共5页
【背景】近20多年来,金钟藤在海南和广东异常快速生长,对生物多样性和林业生产破坏严重。观测金钟藤的月生长动态,了解其在海南的生长量,能够为金钟藤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定点定时观测法,对海南3个市县3种不同生境的金钟... 【背景】近20多年来,金钟藤在海南和广东异常快速生长,对生物多样性和林业生产破坏严重。观测金钟藤的月生长动态,了解其在海南的生长量,能够为金钟藤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定点定时观测法,对海南3个市县3种不同生境的金钟藤新枝的月生长量进行测定。【结果】金钟藤在海南全年可生长,一新枝月平均生长134 cm,全年累计平均生长1607 cm。金钟藤全年有2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在4月和9月,其中4月平均生长206 cm,9月187 cm。金钟藤在11月生长量最小,平均生长86 cm。金钟藤在1—9月生长较快,一新枝累计平均生长1326 cm,占全年生长量的82.5%;在10月至12月生长缓慢,一新枝累计平均生长281 cm,占全年生长量的17.5%。不同生境之间的金钟藤生长有极显著差异,月平均生长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定安188 cm〉白沙131 cm〉五指山83 cm。金钟藤种子在3—7月均可萌发,花果期在4—7月。在海南月平均温度17~28℃、月平均降雨量28~396 mm的自然环境范围内,金钟藤的生长量与温度和降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意义】金钟藤在海南光照充足的生境里快速生长扩散,月平均生长量高达188 cm,其生长与生境、海拔和植被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钟藤 生长量 生长高峰 温度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牧草真菌病害调查(Ⅱ)
18
作者 刘晓妹 刘文波 +1 位作者 丁晓帆 蒲金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59-2463,共5页
热带牧草病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在海南调查了10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共鉴定出了12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9种,海南省新记录寄主病害3种。为害较重的有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引起的双... 热带牧草病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在海南调查了10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共鉴定出了12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9种,海南省新记录寄主病害3种。为害较重的有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引起的双花草梨孢灰斑病、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引起的雀稗或鼠尾粟弯孢菌叶斑病、球黑孢霉[Nigrospora zimmerman(Sacc.)Mason]引起的热研11号黑籽雀稗叶枯病以及蝴蝶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entrosematicola)引起的蝴蝶豆褐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热带牧草 真菌病害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鉴定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龙海波 孙艳芳 +2 位作者 白成 郭建荣 曾凡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1-376,共6页
象耳豆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强以及能在携带Mi抗性基因的作物上寄生繁殖,是热区最具危害性的病原根结线虫种类之一。应用比较形态学,结合mt DNA序列分析、IGS序列分析和进化发育树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的根结线虫进... 象耳豆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强以及能在携带Mi抗性基因的作物上寄生繁殖,是热区最具危害性的病原根结线虫种类之一。应用比较形态学,结合mt DNA序列分析、IGS序列分析和进化发育树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的根结线虫进行鉴定,确定象耳豆根结线虫在蔬菜、番石榴、哈密瓜和枣树等作物上广泛发生为害,其中枣树为首次发现的象耳豆根结线虫新寄主。研究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已成为海南省蔬菜作物上重要的病原根结线虫种,并有进一步扩散加重为害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耳豆根结线虫 鉴定 会阴花纹 线粒体DNA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胞杆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在土传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磊 梁昌聪 +4 位作者 曾迪 杨腊英 郭立佳 丁兆建 黄俊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5-782,共8页
介绍了芽胞杆菌次生代谢产物及防控土传病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芽胞杆菌拮抗和促生物质种类、作用机理等,以及生防菌的防控应用、根际定殖等内容,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 芽胞杆菌 次生代谢产物 根际定殖 生物防治 土传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