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种茎发芽过程中生理指标动态变化研究
1
作者 周慧文 闫海锋 +10 位作者 丘立杭 周忠凤 范业赓 陈荣发 邓宇驰 杨本鹏 吴转娣 李文凤 蔡文伟 何为中 吴建明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32-40,共9页
【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甘蔗发芽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方法】研究甘蔗在不同发芽阶段中营养物质和激素含量等重要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甘蔗的发芽阶段一般需要11 d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甘蔗的发芽速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 【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甘蔗发芽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方法】研究甘蔗在不同发芽阶段中营养物质和激素含量等重要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甘蔗的发芽阶段一般需要11 d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甘蔗的发芽速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发芽阶段,甘蔗内部的多种激素如脱落酸(ABA)、水杨酸(SA)、赤霉素(GA7)和吲哚乙酸(IAA)等与发芽时期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这些激素在甘蔗发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素类激素与发芽速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它们在发芽阶段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研究还发现蔗糖和淀粉的含量随着发芽时期的推进而下降,而还原糖的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种相关酶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在甘蔗发芽过程中,糖类的代谢和积累可能受到精细地调控,以满足发芽阶段不同时期的需求。【结论】甘蔗发芽需要11 d,在此期间,多种激素、糖代谢相关酶类和生理指标与甘蔗发芽进程和发芽速度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发芽 激素 糖类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3年我国糖料甘蔗登记品种的蔗糖分与抗性分析
2
作者 甘仪梅 曹峥英 +3 位作者 蔡文伟 武媛丽 昝丽梅 彭李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8-122,共5页
以我国2017—2023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132个糖料甘蔗品种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登记品种的蔗糖分、纤维分、抗性情况。结果表明,11—3月份平均蔗糖分位于14.00%~14.99%之间的品种占比最高,为40.91%;其次是蔗糖分位于15.00%~15.99... 以我国2017—2023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132个糖料甘蔗品种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登记品种的蔗糖分、纤维分、抗性情况。结果表明,11—3月份平均蔗糖分位于14.00%~14.99%之间的品种占比最高,为40.91%;其次是蔗糖分位于15.00%~15.99%的品种,占比37.12%;129个品种的平均纤维分为11.39%,纤维分在11.00%~11.99%的品种占比最高,为42.19%,其次是10.00%~10.99%,为25.00%。高抗黑穗病的甘蔗品种有44个,占比33.33%;抗黑穗病的品种占比最高,为34.09%。在有花叶病鉴定说明的130个品种中,对花叶病免疫的品种有5个,占比3.85%;高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有55个,占比42.31%,占比最高。在有对梢腐病说明的54个品种中,对梢腐病免疫的品种占比为3.7%,高抗梢腐病的甘蔗品种占比为27.78%;抗梢腐病的品种占比最高,为29.63%。描述有耐旱/抗旱的甘蔗品种有101个,占比76.52%;描述有耐寒/抗寒的甘蔗品种有40个,占比30.30%;描述有抗倒伏的甘蔗品种有59个,占比44.70%。对登记品种蔗糖分、纤维分及抗性的分析,可为育种工作者将来选育具有突破性的高产、高糖、宜机化、抗性较好的甘蔗新品种提供参考,为我国甘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登记品种 蔗糖分 纤维分、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减量施肥对甘蔗脱毒原种苗田间繁育效率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3
作者 彭李顺 曹峥英 +2 位作者 蔡文伟 杨本鹏 杨学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本研究探讨不同膜下滴灌减量施肥模式对甘蔗脱毒原种苗生长、繁育效率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最佳减量施肥模式,旨在为科学指导甘蔗脱毒原种苗田间繁育过程中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所有对照和处理均配备膜下滴灌系统并... 本研究探讨不同膜下滴灌减量施肥模式对甘蔗脱毒原种苗生长、繁育效率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最佳减量施肥模式,旨在为科学指导甘蔗脱毒原种苗田间繁育过程中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所有对照和处理均配备膜下滴灌系统并进行水分管理的条件下,以空白对照(CK_(0))、常规施肥(CK_(1))为对照,设置1个膜下滴灌施肥处理T_(100)(施肥量同CK_(1))以及3个膜下滴灌减量施肥处理T_(80)、T_(70)和T_(60)(减量施肥20%、30%和40%),对甘蔗脱毒原种苗繁育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种茎产量、总芽数、繁育效率及养分利用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各项农艺指标中,2022、2023年T_(100)和T_(80)的平均分蘖率略低于CK_(1),但在成茎率、单株芽数、有效茎数方面较CK_(1)均有显著提升。在繁育总种芽数上,T_(100)和T_(80)最高,年平均分别达到(1480.87×10^(3))/hm^(2)和(1477.87×10^(3))/hm^(2),显著高于CK_(1)的(1302.50×10^(3))/hm^(2);T_(70)与CK_(1)间差异不显著;T_(60)最低仅为(1170.53×10^(3))/hm^(2)。在繁育效率方面,原种苗田间繁育倍数T_(100)和T_(80)最高,分别达到66.64倍和66.50倍;其次为T_(70)和CK_(1),繁育倍数为59.61倍和58.61倍;T_(60)繁育倍数最低,为52.67。在繁育收益方面,相较于CK_(0),T_(100)和T_(80)收益增幅最高,分别达到5.82和5.87万元/hm^(2);其次为T_(70),收益增幅为4.19万元/hm^(2),略高于CK_(1)(3.84万元/hm^(2));T_(60)最低,仅为2.51万元/hm^(2)。在肥料投入产出比方面,T_(80)最高,达到1∶21.89,明显高于T_(100)(1∶17.36);CK_(1)最低,为1∶11.45。在肥料利用率方面,所有施肥处理中,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均为CK_(1)最低。而T_(80)最高,试验平均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达到51.57%、27.37%和67.45%,分别较CK_(1)提高了21.21、10.37和23.13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在中等肥力红壤蔗区,采用T_(80)膜下滴灌减量施肥模式,可以同时获得较理想的甘蔗脱毒原种苗繁育效率和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脱毒种苗 膜下滴灌施肥 化肥减施 繁育效率 养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PG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4
作者 唐湘宁 王晓彤 +5 位作者 汪路花 李瑞梅 姚远 王亚杰 郭建春 刘姣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7-1321,共15页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在果胶的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导致细胞壁结构的变化,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等多个阶段。尽管PG基因在其他植物中已有研究,但在木薯中尚未见对该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和功能研究...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在果胶的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导致细胞壁结构的变化,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等多个阶段。尽管PG基因在其他植物中已有研究,但在木薯中尚未见对该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和功能研究的报道。本研究从木薯基因组中鉴定出89个MePGs,编码的氨基酸数量在183~808之间,分子量介于19.75~87.07kDa之间,理论等电点(pI)在4.64~9.71之间,大部分成员预测定位于细胞膜。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MePGs不均匀地分布于17条染色体上。基于进化关系,MePGs被分为A~G共7个亚组,亚组成员基因结构相似,且存在明显的串联重复现象;共线性分析结果表示,相比拟南芥,木薯PG家族基因的亲缘性与橡胶更接近。MePGs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激素响应与逆境响应元件。MePGs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与木薯生长发育有关。在木薯采后变质过程中,MePGs表现出相似的表达模式,特别是MePG20、MePG21、MePG25、MePG64和MePG72,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木薯块根采后变质过程中先响应逆境胁迫,高表达以分解果胶,随后随着细胞壁的水解完成而降低表达,这表明PG基因在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MePG基因家族成员可能通过片段复制和内含子减少的方式进化,并可能通过感知不同种类的信号而行使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ePGs在木薯块根采后变质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PG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MebZIP27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分析
5
作者 曾力旺 张小燕 +7 位作者 林墁 杨静琳 林素妍 潘子墨 雷鑫芳 吴春来 曾坚 胡伟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ZIP)蛋白是真核生物中一类独特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A类bZIPs通常负责调控携带ABA依赖元件的基因,进而引发ABA响应或实现环境适应。深... 【目的】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ZIP)蛋白是真核生物中一类独特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A类bZIPs通常负责调控携带ABA依赖元件的基因,进而引发ABA响应或实现环境适应。深入研究A类木薯bZIPs转录因子的功能,可进一步了解其调控ABA表达的分子机理。【方法】通过RT-PCR技术克隆MebZIP27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分析。此外,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MebZIP27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其对逆境的响应,并尝试通过原核表达获得MebZIP27蛋白。【结果】MebZIP27基因位于木薯第5号染色体上,编码区全长1251 bp,具备典型的bZIP结构域特征。该基因与麻风树(Hevea brasiliensis)和橡胶树(Jatropha curcas)的A类bZIP序列一致性分别高达80.00%和85.41%,表明其属于A类bZIP亚族成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ebZIP27基因位于细胞核。qRT-PCR分析结果表明,MebZIP27基因在木薯储藏根中表达最为显著。在甘露醇、NaCl和低温处理下,MebZIP27基因未表现出显著诱导表达,但在ABA和H2O2处理下表现出显著诱导。通过原核表达成功获得了MebZIP27基因编码的蛋白,并通过谷胱甘肽琼脂糖珠微球分离技术对GST-MebZIP27蛋白进行了纯化。【结论】木薯中的MebZIP27基因属于A类bZIP基因家族,定位于细胞核,在木薯储藏根中的表达最为显著。此外,MebZIP27基因在ABA和H2O2处理下表现出显著诱导。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MebZIP27基因在ABA信号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bZIPs 非生物胁迫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糖2号在国家第13轮甘蔗品种区试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甘仪梅 杨本鹏 +3 位作者 蔡文伟 曹峥英 武媛丽 彭李顺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35,156,共6页
为研究甘蔗新品种中糖2号在全国各个蔗区的适应性,中糖2号参加了2018—2020年在全国5省区18个区试点开展全国甘蔗新品种第13轮联合区试1年新植2年宿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以全国18个区试点的数据结果统计,1年新植2年宿根平均蔗产量6734 ... 为研究甘蔗新品种中糖2号在全国各个蔗区的适应性,中糖2号参加了2018—2020年在全国5省区18个区试点开展全国甘蔗新品种第13轮联合区试1年新植2年宿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以全国18个区试点的数据结果统计,1年新植2年宿根平均蔗产量6734 kg/667 m^(2),比对照ROC22增产11.16%,14点次增产;平均含糖量957 kg/667 m^(2),比对照ROC22增产7.29%,12点次增产;11—12月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3.67%,1—3月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5.30%,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52%,比ROC22低0.20个百分点。第1年新植蔗产量6598 kg/667 m^(2),平均含糖量900 kg/667 m^(2),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13.57%;第1年宿根平均蔗产量6693 kg/667 m^(2),比ROC22增产15.66%,平均含糖量1017 kg/667 m^(2),比ROC22增产13.25%,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15.28%;第2年宿根平均蔗产量6963 kg/667 m^(2),比ROC22增产26.53%,平均含糖量952 kg/667 m^(2),比对照ROC22增产17.10%,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75%。平均甘蔗纤维分为11.80%,比对照ROC22高0.70个百分点。通过人工接种鉴定对黑穗病的抗性级别为1级,抗性反应型为高抗;对花叶病的抗性级别为2级,抗性反应型为高抗。中糖2号高抗黑穗病,适宜机械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区域试验 蔗茎产量 蔗糖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3年我国糖料甘蔗登记品种的亲本和产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甘仪梅 曹峥英 +4 位作者 武媛丽 蔡文伟 昝丽梅 彭李顺 杨本鹏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5-72,共8页
以2017—2023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132个糖料甘蔗品种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不同甘蔗亲本的选育效果以及登记品种的产量、宿根性和成熟期情况。结果表明,在调查育成的132个甘蔗登记品种中,亲本使用频率最高的是ROC22,其次是粤糖85... 以2017—2023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132个糖料甘蔗品种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不同甘蔗亲本的选育效果以及登记品种的产量、宿根性和成熟期情况。结果表明,在调查育成的132个甘蔗登记品种中,亲本使用频率最高的是ROC22,其次是粤糖85-177、ROC25、CP72-1210、粤糖91-976、CP84-1198、粤糖93-159、粤农73-204、桂糖92-66、ROC10和ROC1。亲本来源主要是引进系列和粤糖/崖城系列,分别占比28.30%和26.42%。在产量分布及变化方面,1新2宿平均产量为102865.7 kg/hm^(2),产量变幅以90000.00~104999.99 kg/hm^(2)与105000.00~119999.99 kg/hm^(2)之间的品种最多;与对照相比,1新2宿产量增产幅度在5.00%~9.99%与10%~19.99%之间,分别占比22.90%和29.01%。在育成品种的宿根性方面,宿根蔗产量为新植蔗产量110.00%~130.00%的有8个,为100.00%~110.00%的有28个,说明大多数品种的宿根性挺好。育成品种的成熟期以早熟品种为主,占比4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登记品种 亲本 成熟期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糖1号甘蔗新品种第13轮国家联合区试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甘仪梅 蔡文伟 +4 位作者 徐良年 曹峥英 武媛丽 彭李顺 杨本鹏 《中国糖料》 2023年第4期15-23,共9页
为正确鉴定甘蔗新品种‘中糖1号’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品质、抗性等特性,参加了全国甘蔗新品种第13轮联合区域试验。在2018—2020年的第13轮联合区试中,以全国18个区试点的数据结果统计,‘中糖1号’(全国甘蔗联合区试试验中代号... 为正确鉴定甘蔗新品种‘中糖1号’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品质、抗性等特性,参加了全国甘蔗新品种第13轮联合区域试验。在2018—2020年的第13轮联合区试中,以全国18个区试点的数据结果统计,‘中糖1号’(全国甘蔗联合区试试验中代号为‘中糖1202’)在14个参试品种中表现为出苗率最高、宿根发株率最好,株高最高,公顷有效茎数最多,一年新植两年宿根平均蔗产量113925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5.37%,与对照‘新台糖22号’比,18点次增产;平均含糖量16590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3.99%,与对照‘新台糖22号’比,17点次增产;11—12月平均甘蔗蔗糖分13.83%,1—3月平均甘蔗蔗糖分14.92%,全期平均甘蔗蔗糖分14.45%,比‘新台糖22号’低0.27个百分点。人工接种鉴定对黑穗病的抗性级别为5级,抗性反应型为中抗。对花叶病的抗性级别为3级,抗性反应型为中抗。根据区域试验糖产量结果表明,‘中糖1号’适宜种植区域有河池、北海、来宾、崇左、龙州、桂林、保山、柳州、福建漳州、百色、柳城、海南临高、云南开远、临沧、广东遂溪、湛江,为‘中糖1号’在全国各地的种植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区域试验 蔗茎产量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