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芒果加工副产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胡会刚 董晨 +4 位作者 胡玉林 陈晶晶 段雅洁 林丽静 谢江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4期118-123,共6页
为探讨芒果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以3种芒果品种为试材,研究芒果加工副产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3种芒果果皮中果糖含量最高,种胚中葡萄糖含量最高;果皮中,热农2号的总糖含量最高,果胚中,粤西1号的总糖含量最高,... 为探讨芒果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以3种芒果品种为试材,研究芒果加工副产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3种芒果果皮中果糖含量最高,种胚中葡萄糖含量最高;果皮中,热农2号的总糖含量最高,果胚中,粤西1号的总糖含量最高,芒果果皮的糖含量高于种胚;芒果果皮和种胚均富含酚类物质,总酚含量分别为103~119、90~113 mg/g,酚类物质中的酚酸和单宁含量较高;芒果果皮总酚含量高于种胚,果皮的抗氧化能力也高于种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加工副产物 生物活性物质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叶斑病新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户雪敏 詹儒林 +5 位作者 吴婧波 柳凤 常金梅 何衍彪 赵艳龙 李国平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2,共6页
在澳洲坚果园发现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运用柯赫法则测定致病性,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小孢拟盘... 在澳洲坚果园发现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运用柯赫法则测定致病性,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ITS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将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DA培养基最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培养3d后,菌落直径达62.9mm,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硫酸铵;病原菌在15~3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8℃;病原菌在pH值4~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值7生长最佳,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生长。首次报道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叶斑病 小孢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壳色素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涂行浩 张秀梅 +3 位作者 刘玉革 杜丽清 黄茂芳 朱德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5-39,共5页
本实验对澳洲坚果壳中提取的色素的理化性质以及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壳色素易溶于极性较强的溶剂,如水、甲醇、乙醇等,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相对较小,如氯仿、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醚等;温度和pH值对该色素稳定性的... 本实验对澳洲坚果壳中提取的色素的理化性质以及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壳色素易溶于极性较强的溶剂,如水、甲醇、乙醇等,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相对较小,如氯仿、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醚等;温度和pH值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显著,色素保存率随温度升高下降明显,色素在中性pH值条件下保存率较高,过酸过碱均导致其保存率下降;常见金属离子,如Na+、Cu2+、Mn2+对澳洲坚果壳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K+、Ca2+对该色素有一定的护色作用,而Fe2+、Fe3+、Al3+、Zn2+均使该色素明显褪色;澳洲坚果壳色素抗氧化性以及耐光性较差,还原剂对色素溶液的影响较小;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对澳洲坚果壳色素具有一定的增色和护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壳 色素 理化性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照澳洲坚果壳制备活性炭工艺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涂行浩 张秀梅 +3 位作者 刘玉革 杜丽清 黄茂芳 朱德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53-259,270,共8页
以澳洲坚果壳为原料,研究微波加热Zn Cl2活化法制备高性能活性炭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微波剂量、微波辐照时间和Zn Cl2质量分数三个主要因素对果壳活性炭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以及活性炭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 以澳洲坚果壳为原料,研究微波加热Zn Cl2活化法制备高性能活性炭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微波剂量、微波辐照时间和Zn Cl2质量分数三个主要因素对果壳活性炭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以及活性炭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碘吸附值以及活性炭得率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对所得活性炭产品得率以及吸附性能进行测定。优化得到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经过质量分数为40%的Zn Cl2浸渍,然后在微波剂量9 W/g条件下,微波辐照12 min,制备的果壳活性炭质量较佳,此条件下澳洲坚果壳活性炭碘吸附值达到1615.31 mg·g-1,亚甲基蓝吸附值达到243.63 mg·g-1,且活性炭得率达到41.69%。制备的澳洲坚果壳活性炭产品表面具有丰富的孔径结构,且孔隙的分布相对均匀,其吸附性能超过国家一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壳 微波处理 活性炭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皮渣多糖脱蛋白和脱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会刚 赵巧丽 +4 位作者 庞振才 胡玉林 陈晶晶 段雅婕 林丽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3-188,共6页
探讨芒果皮渣多糖纯化过程中蛋白质和色素的脱除方法。以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比较三氯乙酸法、三氯乙酸-正丁醇法、Sevage法、HCl法、木瓜蛋白酶法、三氯乙酸+Sevage法、木瓜蛋白酶+三氯乙酸法、木瓜蛋白酶+Sevage法和... 探讨芒果皮渣多糖纯化过程中蛋白质和色素的脱除方法。以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比较三氯乙酸法、三氯乙酸-正丁醇法、Sevage法、HCl法、木瓜蛋白酶法、三氯乙酸+Sevage法、木瓜蛋白酶+三氯乙酸法、木瓜蛋白酶+Sevage法和木瓜蛋白酶+三氯乙酸-正丁醇法对芒果皮渣多糖的脱蛋白效果;以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活性炭对脱蛋白后多糖溶液的脱色工艺。结果表明:三氯乙酸-正丁醇法脱蛋白效果最佳,其条件为三氯乙酸-正丁醇与样液体积比2∶1、三氯乙酸与正丁醇体积比1∶20、振荡时间2 h,此时蛋白质脱除率为90.08%,多糖保留率率为94.40%;活性炭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样液p H3.0,活性炭添加量1.5%,脱色温度50℃,脱色时间75 min,此条件下脱色率为70.98%,多糖保留率为92.77%。本实验筛选的方法切实可行,可用于芒果皮渣多糖的脱蛋白和脱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多糖 脱蛋白 脱色素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AM)真菌与共生植物物质交换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舒波 李伟才 +2 位作者 刘丽琴 魏永赞 石胜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1-1117,共7页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能与约80%的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植、菌间矿质养分、碳水化合物的物质交换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目前,AM真菌促进共生植物矿质养分吸收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表明,AM真菌可通过根外菌...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能与约80%的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植、菌间矿质养分、碳水化合物的物质交换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目前,AM真菌促进共生植物矿质养分吸收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表明,AM真菌可通过根外菌丝更小的吸收直径,加强矿质养分的空间有效性;通过释放有机酸、土壤酶,活化土壤中被固定的矿质养分;通过根外菌丝上较低Km值的矿质养分转运蛋白,保证养分从土壤至根外菌丝的转运效率;通过矿质养分在菌丝内运输形式的改变,增强养分的运输速率;通过诱导共生植物矿质养分转运蛋白表达,提高植、菌间养分的转运效率。相较于AM真菌促进共生植物养分吸收,植物反馈真菌碳水化合物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AM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明晰植、菌间矿质养分和碳水化合物交换的具体场所(丛枝、根内菌丝、根外菌丝)、具体形式(离子、聚合物、氨基酸、蔗糖、单糖)、具体过程(主动运输)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对AM真菌与共生植物物质交换的丛枝、菌丝双膜结构,氮(N)、磷(P)、糖等物质交换的具体形式以及跨双膜、耗能量、互耦连的物质交换过程进行综述,并从物质交换的场所、形式、过程三个方面提出了植、菌物质交换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质养分 碳水化合物 膜结构 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矮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晶晶 胡玉林 +3 位作者 胡会刚 段雅婕 庞振才 谢江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26-132,共7页
在许多植物上,矮化是一个优良的农艺性状。近年来,各种矮化相关基因被鉴定和克隆,其中大部分是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生长素、油菜素类固醇类等)合成、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其功能缺失或过量表达会造成植株矮化的表型;此外一些多胺类合成... 在许多植物上,矮化是一个优良的农艺性状。近年来,各种矮化相关基因被鉴定和克隆,其中大部分是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生长素、油菜素类固醇类等)合成、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其功能缺失或过量表达会造成植株矮化的表型;此外一些多胺类合成基因、细胞壁相关基因、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类基因以及其他一些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也被发现其功能的缺失会造成植株矮化。就近年来发现的与植物矮化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基因进行农艺性状改造及矮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化基因 赤霉素 油菜素甾醇 生长素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萝采后主要病害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会刚 孙光明 +3 位作者 董晨 谷会 梁菁燕 谢江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93-96,共4页
采后菠萝不耐贮运,容易发生病害而腐烂变质,这严重制约了菠萝的商品流通和销售。对采后菠萝3种主要病害黑心病、黑腐病和小果芯腐病的发病症状、可致病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为防治采后菠萝病害提供参考,以期达到减轻采后菠萝损失... 采后菠萝不耐贮运,容易发生病害而腐烂变质,这严重制约了菠萝的商品流通和销售。对采后菠萝3种主要病害黑心病、黑腐病和小果芯腐病的发病症状、可致病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为防治采后菠萝病害提供参考,以期达到减轻采后菠萝损失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黑心病 黑腐病 小果芯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萝皮渣多糖脱蛋白脱色方法研究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9
9
作者 胡会刚 赵巧丽 庞振才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2-20,共9页
以菠萝皮渣粗多糖为原料,对其脱蛋白和脱色工艺进行了探讨,并评价了所得精多糖的抗氧化能力。以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对盐析法、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法、Sevag法、TCA-正丁醇法、TCASevag法、聚酰胺法和酶法... 以菠萝皮渣粗多糖为原料,对其脱蛋白和脱色工艺进行了探讨,并评价了所得精多糖的抗氧化能力。以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对盐析法、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法、Sevag法、TCA-正丁醇法、TCASevag法、聚酰胺法和酶法的脱蛋白效果进行对比,筛选最佳的脱蛋白方法;采用活性炭对脱蛋白后的多糖溶液进行脱色,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脱色工艺;利用清除DPPH·法和ABTS+法评价所得精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TCA-正丁醇法脱蛋白效果最好,蛋白质脱除率为81.47%,多糖保留率为85.91%;活性炭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3.0%,脱色温度60℃,脱色时间80 min,样液pH 4.0,此条件下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64.60%和83.97%。所得精多糖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率逐渐增大,当浓度为3.0 mg/mL时,清除率分别达到83.27%和49.12%。筛选方法可有效去除菠萝皮渣粗多糖中的蛋白质和色素,所得精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皮渣 多糖 脱蛋白 脱色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龙眼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丽琴 舒波 +3 位作者 石胜友 决登伟 王一承 朱利飞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2-128,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龙眼栽培面积最大的国,选育适应市场需求的龙眼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育种方法、育成品种两个方面综述了龙眼育种进展,并对龙眼育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龙眼 选种 杂交育种 倍性育种 分子标记育种 生物技术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WRKY转录因子非生物胁迫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决登伟 桑雪莲 +3 位作者 舒波 刘丽琴 王一承 石胜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15-22,F0002,共9页
WRKY蛋白是一类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响应病害及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玉米基因组中得到3个WRKY家族基因序列(ZmWRKY14-like、ZmWRKY25-like、ZmWRKY62-like),预测表明3个蛋白都定位于细胞核。荧光定... WRKY蛋白是一类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响应病害及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玉米基因组中得到3个WRKY家族基因序列(ZmWRKY14-like、ZmWRKY25-like、ZmWRKY62-like),预测表明3个蛋白都定位于细胞核。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3个基因在玉米的不同器官中都有表达,但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ZmWRKY14-like和ZmWRKY62-like在幼果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ZmWRKY25-like基因在叶、穗丝和幼果中的表达量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盐胁迫下,ZmWRKY25-like基因呈上调表达,ZmWRKY62-like基因呈下调表达;干旱胁迫下,ZmWRKY62-like基因出现下调表达;低温胁迫下,ZmWRKY25-like基因呈上调表达。结果表明,ZmWRKY25-like可能参与了植物对盐和低温胁迫的响应,ZmWRKY62-like基因则可能参与了植物对盐和干旱胁迫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WRKY转录因子 干旱 盐胁迫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减轻菠萝黑心病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会刚 胡玉林 +3 位作者 陈晶晶 段雅洁 庞振才 谢江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84-89,共6页
冷藏能有效延长菠萝保鲜时间,但菠萝在低温下贮藏容易发生黑心病,品质变劣,严重制约了菠萝产业发展。为探讨热处理减轻低温贮藏下菠萝黑心病的作用,以菠萝主栽品种巴厘菠萝为试材,用热空气处理采后菠萝,研究热处理对贮藏期菠萝生理生化... 冷藏能有效延长菠萝保鲜时间,但菠萝在低温下贮藏容易发生黑心病,品质变劣,严重制约了菠萝产业发展。为探讨热处理减轻低温贮藏下菠萝黑心病的作用,以菠萝主栽品种巴厘菠萝为试材,用热空气处理采后菠萝,研究热处理对贮藏期菠萝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显著减轻了采后菠萝黑心病指数,降低了采后菠萝MDA含量,提高了冷藏期菠萝H2O2含量,延缓了整个贮藏期菠萝的SOD、POD活性下降速率,同时提高了冷藏期CAT活性,POD活性与黑心病指数显著相关。说明热处理可提高氧化酶活性,延缓采后菠萝果实衰老,从而减轻菠萝黑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菠萝黑心病 低温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纯 张青林 罗正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86-192,共7页
第二代测序技术,又称"新一代测序技术",其较Sanger测序具有通量高、测序成本低和测序时间短等特点。介绍了以454、Illumina/Solexa和SOLi D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植物全基因组、转录组和miRNA测序等... 第二代测序技术,又称"新一代测序技术",其较Sanger测序具有通量高、测序成本低和测序时间短等特点。介绍了以454、Illumina/Solexa和SOLi D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植物全基因组、转录组和miRNA测序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新一代测序 转录组测序 mi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叶片酚类物质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明 帅希祥 +1 位作者 马飞跃 杜丽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1-46,共6页
以新鲜澳洲坚果叶片为原料,以总酚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利用传统溶剂浸提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澳洲坚果叶片酚类物质提取工艺条件;以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为阳性对照,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片酚类物质最佳提取... 以新鲜澳洲坚果叶片为原料,以总酚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利用传统溶剂浸提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澳洲坚果叶片酚类物质提取工艺条件;以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为阳性对照,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片酚类物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40%,提取温度60℃,料液比1∶60(g/mL),提取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澳洲坚果叶片总酚提取量为1176 mg/100 g。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片总酚与Trolox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7.23、10.15 mg/L;当澳洲坚果叶片总酚浓度和Trolox浓度均为200 mg/L时,FeSO4当量浓度分别为2.40、1.72 mmol/L。由此可知,澳洲坚果叶片酚类物质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叶片 酚类物质 乙醇提取 正交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肉火龙果果皮果胶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晶晶 刘锴栋 +1 位作者 陈燕 陈康兰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98,共3页
以红肉火龙果果皮为材料,通过酸解法,研究料液比、萃取pH值、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火龙果果皮果胶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胶提取的最优化条件为以pH值4.0的硫酸溶液为萃取剂、液料比1∶10、萃取温度100℃、时间120分钟。
关键词 红肉火龙果 果胶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木瓜叶片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丽清 陈海芳 +1 位作者 张秀梅 刘玉革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89,共3页
以甲醇溶液作为提取试剂,以山奈酚和维生素C为对照,通过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以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测定(FRAP)番木瓜叶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该种方法提取总酚产率较高,并且番木瓜叶片提取液具有良好抗... 以甲醇溶液作为提取试剂,以山奈酚和维生素C为对照,通过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以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测定(FRAP)番木瓜叶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该种方法提取总酚产率较高,并且番木瓜叶片提取液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番木瓜叶片提取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溶液中总酚的浓度呈正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叶 多酚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秘果叶粗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飞跃 张明 +1 位作者 帅希祥 杜丽清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59,66,共6页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神秘果资源,优化神秘果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了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建立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神...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神秘果资源,优化神秘果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了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建立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神秘果叶粗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结果表明,提取神秘果叶粗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0∶1(V/m)、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60 min,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神秘果叶粗多糖提取率为(4.93±0.22)%;3个因素对神秘果叶粗多糖提取率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同时发现神秘果叶粗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果 叶片 多糖 抗氧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晨 决登伟 +2 位作者 胡会刚 赵秋芳 贾利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8-13,共6页
脯氨酸在植物渗透调节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是脯氨酸的谷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了研究玉米P5CS基因家族与玉米抗逆性的关系,对玉米幼苗进行了非生物胁迫(干旱、低温、盐胁迫)处理,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 脯氨酸在植物渗透调节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是脯氨酸的谷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了研究玉米P5CS基因家族与玉米抗逆性的关系,对玉米幼苗进行了非生物胁迫(干旱、低温、盐胁迫)处理,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ZMP5CS基因家族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ZMP5CS基因家族中除ZM02G27230以外的基因不论地上部叶还是地下部根均被干旱胁迫诱导上调表达,但各成员之间其表达量最高点出现的时间不同;相同处理同一基因相同的处理时间点地上部与地下部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在干旱胁迫下ZM08G14210的表达量最高,在盐胁迫下ZM08G31890的表达量最高,在低温胁迫下ZM06G25580的表达量最高,说明ZMP5CS基因家族表达受非生物胁迫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半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皮渣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莉 赵巧丽 +1 位作者 刘翠芳 胡会刚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72-78,共7页
为研究芒果皮渣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芒果皮渣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同时利用清除DPPH·法、·OH法和O2-·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芒果皮渣多糖... 为研究芒果皮渣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芒果皮渣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同时利用清除DPPH·法、·OH法和O2-·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芒果皮渣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超声功率160 W、提取时间90 min、料液比1∶2 g/m L、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可达0.81%。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芒果皮渣多糖对DPPH·、·OH和O2-·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能力逐渐增强。当浓度为1.0 mg/m L时,他们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3.1%、94.5%和8.89%。本研究建立了新鲜芒果皮渣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评价了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可为芒果资源的充分利用、研究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皮渣 多糖 超声波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核仁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葛双双 张雯雯 +4 位作者 涂行浩 李坤 杜丽清 郑华 张弘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7,共5页
为得到余甘子核仁油的最优储藏条件,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Rancimat法测定了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与天然抗氧化剂及增效剂与抗氧化剂的复配对余甘子核仁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考察了金属离子(Fe^(3+)、Fe^(2+)、Zn^(2+)、Cu^(2+))、... 为得到余甘子核仁油的最优储藏条件,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Rancimat法测定了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与天然抗氧化剂及增效剂与抗氧化剂的复配对余甘子核仁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考察了金属离子(Fe^(3+)、Fe^(2+)、Zn^(2+)、Cu^(2+))、紫外光照时间、温度对添加复配抗氧化剂的余甘子核仁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分别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和TBHQ复配组合抗氧化效果最为明显;Fe^(3+)、Fe^(2+)以及Cu^(2+)、紫外光照时间和温度均对余甘子核仁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有显著的影响;在25℃条件下,柠檬酸与TBHQ复配组合能将余甘子核仁油的货架期由0.35年延长至1.15年,显著提高了余甘子核仁油的储藏性能,为余甘子核仁油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核仁油 氧化稳定性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