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工程地质进展--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ISMEG 2016)总结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晓磊 朱超祁 +2 位作者 王栋 刘涛 贾永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6-891,共6页
2016年10月20~24日,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ISMEG 2016)在中国青岛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架构下,由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C34)主办的第一届全球规模的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 2016年10月20~24日,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ISMEG 2016)在中国青岛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架构下,由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C34)主办的第一届全球规模的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海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护",设置了海洋沉积物工程特性、海洋地质灾害、海岸带工程地质、海洋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和数据分析、海洋沉积物-工程结构相互作用、海洋新能源开发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等6个专题。研讨会共设13个会议特邀报告、57个专题口头报告、15个优秀展板报告,还安排了会前短期课程、会后考察等会议内容,为全球海洋工程地质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进展、促进全球合作的平台。研讨会在中国召开,体现了我国在国际海洋工程地质界的学术地位与号召力。总体而言,我国以及世界海洋工程地质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期阶段。我国的海洋工程地质研究应顺应国家战略需求,着力解决海洋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地质 进展 国际研讨会 IAEG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海岸带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区 被引量:7
2
作者 宋晓帅 于开宁 +3 位作者 吴振 王松涛 孔祥淮 贾永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89,共11页
依据莱州湾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的成果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将经度118°30′~120°00′E和纬度36°30′~37°30′N范围内的研究区划分为数百个评价单元。... 依据莱州湾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的成果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将经度118°30′~120°00′E和纬度36°30′~37°30′N范围内的研究区划分为数百个评价单元。基于此,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公式,采用计算机编程进行运算,运用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按照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标准对每个评价单元进行统计打分,分别对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分区。然后综合考虑各种评价因子后,最终对整个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质量 层次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文献检索的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监测与保护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3
作者 贾永刚 张志成 +5 位作者 卓晓军 郑皓 段晓影 刘禹维 朱宪明 范智涵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为精准把握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监测与保护前沿动态及研究热点,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5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14日期间的深海采矿领域专利与学术文献进行检索,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有效的542件公开专... 为精准把握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监测与保护前沿动态及研究热点,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5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14日期间的深海采矿领域专利与学术文献进行检索,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有效的542件公开专利及469篇学术文献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专利与文献同步增长凸显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国借助政策与机构协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中国深海采矿科研注重环境影响监测与保护技术,构建了以深海采矿环境影响原位观测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和理论框架,研究视角向复杂系统机理认知转变。未来,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监测与保护体系将由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四大核心模块构成全生命周期生态风险监测管理框架,并持续迭代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环境影响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专利分析 文献分析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质灾害研究的思考与愿景——南海开发与地质灾害高层论坛总结
4
作者 朱超祁 王宏威 +3 位作者 王慧 田兆阳 彭建兵 贾永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4-1127,共4页
0引言随着南海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矿产等资源的开发,资源勘探活动以及海洋工程日益增多。然而,海底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海洋工程建设安全,因此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南海地质环境,合理开发资源,防控海洋地质灾害,保障海洋工程和... 0引言随着南海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矿产等资源的开发,资源勘探活动以及海洋工程日益增多。然而,海底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海洋工程建设安全,因此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南海地质环境,合理开发资源,防控海洋地质灾害,保障海洋工程和资源开发安全。此次南海开发与地质灾害高层论坛的召开,对于推进南海区域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论坛上,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南海开发与地质灾害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工程建设 天然气水合物 资源勘探 海底矿产 海洋油气 南海区域 南海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测绘在西南浅滩海砂资源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仝长亮 王华强 +3 位作者 张匡华 朱超祁 陈飞 王嘉琳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2,共5页
以钻探为主要手段的海砂资源勘查,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提升资源勘查的效率和精确度,可充分利用多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测量等海洋测绘手段,对海砂进行探测。利用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测量,结合钻探验证... 以钻探为主要手段的海砂资源勘查,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提升资源勘查的效率和精确度,可充分利用多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测量等海洋测绘手段,对海砂进行探测。利用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测量,结合钻探验证,圈定了西南浅滩海域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并利用高精度海洋测绘数据,构建了海砂矿体顶底的DEM,预测了研究区海砂资源潜力约13.54亿立方米,该方法预测精度远高于传统钻探方法。因此,海洋测绘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海砂资源的空间分布,在资源量预测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能够较大地提升海砂探测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测绘 海砂资源探测 多波束测深 浅地层剖面测量 西南浅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碳封存环境地质灾害风险及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少鹏 刘晓磊 +3 位作者 程光伟 朱超祁 李清平 何玉发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30,共9页
海底CO_(2)地质封存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CO_(2)泄露具有诱发海底地质灾害的风险,威胁海洋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开展封存区环境地质监测对海洋碳封存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海底CO_(2)地质封存示范... 海底CO_(2)地质封存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CO_(2)泄露具有诱发海底地质灾害的风险,威胁海洋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开展封存区环境地质监测对海洋碳封存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海底CO_(2)地质封存示范案例的基础上,阐述了海底封存区CO_(2)泄露的致灾机制,结合实例梳理了典型CO_(2)控释试验中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分析了与CO_(2)泄露相关的环境地质监测技术,包括地震调查与监测、电阻率法监测技术、重力监测技术、海床变形监测技术以及沉积物孔隙压力监测技术等,展望了我国海底碳封存及其环境地质监测的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认为,今后应侧重封存区CO_(2)泄露致灾机制与环境地质监测技术研究,建议在研发长时序、低成本并实时监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封存区基线调查,建立和发展系统性、智能性的多维度灾害识别模型,构建多方面、多层次、多灾种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碳封存 环境地质 CO_(2)泄露 灾害风险 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荷载对海洋单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数值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建国 王永玮 阮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76-82,共7页
借助ANSYS数值软件平台建立海洋单桩有限元模型,经验证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某海洋高桩基础现场水平加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竖向荷载对海洋单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的研究。研究了竖向荷载加载顺序对海洋单桩应力分布的影响,研... 借助ANSYS数值软件平台建立海洋单桩有限元模型,经验证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某海洋高桩基础现场水平加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竖向荷载对海洋单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的研究。研究了竖向荷载加载顺序对海洋单桩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预加竖向荷载可以降低桩身应力,并使桩身应力分布更为均衡;分析了预加竖向荷载大小对海洋单桩桩顶位移及桩身最大弯矩的影响,发现预加竖向荷载可以降低海洋单桩的桩顶位移及桩身最大弯矩,桩顶位移随预加竖向荷载增大而增大,而桩身最大弯矩则变化不大,桩身最大弯矩点位置有一定的上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荷载 水平承载特性 海洋单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晓萌 陈天 +6 位作者 徐玮铎 孙志文 薛凉 朱宪明 范智涵 单红仙 贾永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14,共13页
本文创新了基于海底实时监测数据驱动的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模型,建立了一套埕岛油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据库,实现了对海底监测数据的远程实时可视化更新及交互控制。该系统应用于埕岛海底地质灾害监测... 本文创新了基于海底实时监测数据驱动的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模型,建立了一套埕岛油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据库,实现了对海底监测数据的远程实时可视化更新及交互控制。该系统应用于埕岛海底地质灾害监测,在持续运行的40天监测周期内,累计警报了2次强海底侵蚀灾害,提示了4次高浊度事件,真实反映了研究区海底侵蚀变化。本文首次尝试将数字孪生技术融合到海底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中,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海洋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 海底工程地质环境 埕岛油田 UE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前体物质在环境中迁移与转化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金宵卉 阎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9,共15页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poly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前体物质是环境中许多PFAS的间接来源,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消防灭火泡沫、金属电镀、纺织涂料及农药等领域。由于PFAS前体物质能够在环境中发生转化以及分析测试方法的限...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poly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前体物质是环境中许多PFAS的间接来源,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消防灭火泡沫、金属电镀、纺织涂料及农药等领域。由于PFAS前体物质能够在环境中发生转化以及分析测试方法的限制,其存在往往被忽视。PFAS前体物质自身的生物学毒性已被证实,如干扰母体内胎儿的正常发育、诱导免疫毒性和细胞凋亡等。深入探究PFAS前体物质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是对其进行污染控制的关键。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对PFAS前体物质的主要来源、赋存特征及在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行为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前体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水体、土壤、悬浮颗粒物、沉积物和大气中均有检出。在迁移过程中,水体是PFAS前体物质污染主要的载体,土壤、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主要起滞留作用,而通过大气进行的长距离迁移是极端地区污染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PFAS前体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滞留和迁移往往伴随转化行为,生成更稳定的PFAS持续危害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文章可以为PFAS前体物质及PFAS的污染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前体物质 赋存 迁移 转化 环境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海水环境下离子浓度对MICP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滕秀英 王子玉 +1 位作者 贾永刚 陈文婧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6,共10页
微生物岩土技术通过生物矿化过程改善基础材料的力学性质,使其更适用于建筑或解决多学科领域的环境问题。微生物矿化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是改善基础材料力学性质的主要成分,但其生成量及形态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离子计、pH计、SEM、... 微生物岩土技术通过生物矿化过程改善基础材料的力学性质,使其更适用于建筑或解决多学科领域的环境问题。微生物矿化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是改善基础材料力学性质的主要成分,但其生成量及形态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离子计、pH计、SEM、EDS和XRD等手段探究天然海水和去离子水环境在矿化过程中氯化钙和尿素浓度、比例及菌液和胶结液(氯化钙、尿素)体积比等因素对沉淀物质形貌及晶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离子和尿素浓度及比例低时,碳酸钙的产率较高,但当初始钙离子、尿素浓度超过1.0 mol/L时,离子浓度增大对细菌产脲酶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对脲酶的抑制作用越明显,沉淀物产率也随之减小,海水环境总体沉淀量与沉淀效率均高于去离子水环境。菌胶结液体积比去离子水中为1∶4、海水中不高于1∶10时,碳酸钙生成量较高,去离子水环境晶型以方解石为主,海水环境晶型以球霰石为主且沉淀中含有镁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 水环境 离子浓度 碳酸钙沉淀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力触探试验和变维联合后验分布的土层剖面高效优化识别方法
11
作者 曹子君 胡超 +4 位作者 王亚飞 苗聪 刘涛 洪义 郑硕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4,共9页
基于静力触探试验数据的土体力学分类方法(如土体分类指数I_(c))应用广泛。然而,基于土体分类指数划分土层依赖于工程经验,主观不确定性较大,土体力学分层与基于钻孔取样的物性分层未必一致。在贝叶斯学习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I_(c)数... 基于静力触探试验数据的土体力学分类方法(如土体分类指数I_(c))应用广泛。然而,基于土体分类指数划分土层依赖于工程经验,主观不确定性较大,土体力学分层与基于钻孔取样的物性分层未必一致。在贝叶斯学习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I_(c)数据和土层力学剖面参数联合概率分布的高效优化识别方法。所提方法基于全高斯概率模型推导土体分类指数(I_(c))数据的似然函数,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搜索土层剖面参数联合后验分布的最大值,通过比较不同土层数目对应的联合后验分布最大值识别土层数目和土层厚度(边界)。最后,通过杭州某地铁区间CPT数据和模拟数据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结合土层识别结果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分层原理和特点。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基于I_(c)数据识别土体力学分层的计算效率显著提高,适用于不同深度CPT数据分析,计算流程较简便,便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试验 土体力学分层 贝叶斯方法 空间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菌剂促进Cr(Ⅵ)还原和Cr(Ⅲ)固定的协同效能及机制研究
12
作者 陈友媛 李浩 +2 位作者 刘乐成 寇晗 王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微生物还原法在Cr(Ⅵ)污染的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存在修复效率低以及微生物流失的问题。本研究以水稻壳为原料制备了胺基改性生物炭(PBC),在其表面负载铬还原菌制成炭基菌剂(MPBC),并研究了PBC和铬还原菌对Cr(Ⅵ)还原和Cr(Ⅲ)... 微生物还原法在Cr(Ⅵ)污染的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存在修复效率低以及微生物流失的问题。本研究以水稻壳为原料制备了胺基改性生物炭(PBC),在其表面负载铬还原菌制成炭基菌剂(MPBC),并研究了PBC和铬还原菌对Cr(Ⅵ)还原和Cr(Ⅲ)固定的协同效果及机制。结果显示,PBC表面吸附的微生物数量是原始生物炭的4.3倍,有效减少了微生物的流失。Cr(Ⅵ)去除实验结果表明,铬还原菌、PBC和MPBC在实验的前6 h对Cr(Ⅵ)去除速率分别为1.6、5.9和11.7 mg·L^(-1)·h^(-1),PBC和铬还原菌对铬的去除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协同系数为49.6%。产物分析表明,75.9%的铬(Cr)被固定到MPBC表面,MPBC的XPS分析显示MPBC表面主要固定了Cr(Ⅲ)。炭基菌剂去除Cr的路径为MPBC的胺基官能团将Cr(Ⅵ)捕获,有利于菌剂还原Cr(Ⅵ),并促进胞外铬还原酶的释放和Cr(Ⅵ)的还原,然后通过胺基络合作用和胞外聚合物将Cr(Ⅲ)固定,从而增强了胺基改性生物炭和铬还原菌对铬污染的协同修复能力。本研究为在铬污染环境中同时实现Cr(Ⅵ)还原和Cr(Ⅲ)固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胺基改性 铬还原菌 还原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菌剂高效还原土壤Cr(Ⅵ)的电子传递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方 陈友媛 +4 位作者 戴立前 乔雪琴 颜雨欣 杨阳 刘乐成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80-3189,共10页
为了阐明生物炭和典型功能微生物希瓦氏菌MR-1(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在电子传递中的协同作用,以Cr(Ⅵ)污染土壤为载体,开展了电化学,动力学,电子传递路径识别等研究.结果表明,炭基菌剂对Cr(Ⅵ)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修复... 为了阐明生物炭和典型功能微生物希瓦氏菌MR-1(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在电子传递中的协同作用,以Cr(Ⅵ)污染土壤为载体,开展了电化学,动力学,电子传递路径识别等研究.结果表明,炭基菌剂对Cr(Ⅵ)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修复机制以MR-1对Cr(Ⅵ)的生物还原为主,符合双过程动力学模型.25mg/kg Cr(Ⅵ)含量,5%炭基菌剂投加量,30%土壤含水率时,炭基菌剂还原土壤Cr(Ⅵ)的效率最高,可达96.30%.吸附法炭基菌剂还原Cr(Ⅵ)迅速,但持续性能差;包埋法炭基菌剂还原Cr(Ⅵ)慢,但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生物炭作为微生物载体促进MR-1生长的同时,将MR-1表面的电子经由碳骨架传递至Cr(Ⅵ),提高了Cr(Ⅵ)还原效率.3个循环后炭基菌剂对Cr(Ⅵ)的还原率仍可达到60.44%,表明炭基菌剂在长期高效修复铬污染土壤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菌剂 Cr(Ⅵ)还原 土壤修复 MR-1 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对黑麦草抗氧化代谢路径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佳鑫 孙萍 +1 位作者 赵新月 陈友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9,共9页
为了解决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植物抗氧化代谢影响缺乏定量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不同NaCl浓度(0‰、10‰、20‰)的盐胁迫下,生物炭和AMF对黑麦草抗氧化代谢,尤其是... 为了解决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植物抗氧化代谢影响缺乏定量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不同NaCl浓度(0‰、10‰、20‰)的盐胁迫下,生物炭和AMF对黑麦草抗氧化代谢,尤其是针对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和AMF的联合作用可以在盐胁迫下增加植物生物量、提升光合作用、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提升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并增加抗氧化剂含量。在NaCl浓度为10‰时,这种联合作用对黑麦草的抗氧化代谢调节能力最显著。具体表现为,两者共同施用使得株高和根长分别增长了39.77%和95.63%,而AMF单独作用则使黑麦草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提高了21.79%和42.46%。在NaCl浓度为10‰时,生物炭单独作用使得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ono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MDHAR)活性分别增加了39.53%和43.41%,AMF单独作用使得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提升了69.28%。通过运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ing,PLS-PM),揭示并量化了生物炭和AMF在调节植物抗氧化代谢过程中的不同路径:生物炭主要通过提升抗坏血酸相关酶的活性来增加抗坏血酸的含量,进而促进黑麦草生长;AMF主要通过促进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来增加谷胱甘肽含量,进而增强光合作用,最终促进黑麦草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丛枝菌根真菌 生物炭 抗氧化代谢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及破碎程度影响下的农田土壤碳氮淋失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涵 张志远 +2 位作者 贾琳娜 付行 辛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3,共14页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外源碳氮输入方式,因其富含有机质,能为土壤提供碳氮营养,并随着水分渗透过程参与深层土壤以及地下水的碳氮循环过程。本研究针对华北平原集约化农业区,选取代表性土壤样本,通过土...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外源碳氮输入方式,因其富含有机质,能为土壤提供碳氮营养,并随着水分渗透过程参与深层土壤以及地下水的碳氮循环过程。本研究针对华北平原集约化农业区,选取代表性土壤样本,通过土柱淋溶实验模拟不同还田量(0、13000及19500 kg/hm ^(2))和破碎程度(细碎与粗碎)下的秸秆还田策略,系统性探究了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碳氮淋失特性的影响,并结合三维荧光技术分析淋滤液中DOC的荧光特征及其组分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秸秆处理组别,采用细破碎超量还田策略能显著提升DOC向深层土壤的迁移效率,累积DOC淋出量增长了16.77%~24.77%;与此同时,还能有效减少16.31%~34.84%的NO^(-)_(3)-N向下淋失。在淋溶周期结束后,所有秸秆处理的土壤样本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固碳能力提升,增幅区间在7.67%~181.9%;而对于溶解性无机氮而言,NO^(-)_(3)-N为主要的存在形式,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其在土壤中的存储量。此外,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揭示,秸秆还田能够引入易于微生物降解的DOC成分,从而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进一步影响DOC的化学结构稳定性。综上所述,采用细破碎并适当增大还田量的秸秆还田策略,既能优化DOC的淋溶效能,又能有效抑制NO^(-)_(3)-N向下淋溶,这对于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减少地下水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DOC 氮素 三维荧光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的影响
16
作者 乔鹏华 邢飞 +6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春也 陈少鑫 张凡 杨海飞 汪亚平 冯志轩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现场观测。以寒潮前、中、后3个全潮周期为典型时段开展对比研究,计算底部切应力,分析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效应,探讨其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潮前的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导致高悬沙被限制在水体中下层,表层悬沙浓度低;寒潮后的水体层化弱于寒潮前,表明寒潮大风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天。与寒潮前和寒潮后相比,寒潮中两个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充分,悬沙浓度和输运率显著升高,近岸站位的瞬时输运率显著增大,尤其在近岸浅水区域更为显著,其沿岸输运率可达6.88 kg/(m·s^(-1)),分别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2.27倍;离岸输运率达7.84 kg/(m·s^(-1)),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4.51倍。寒潮大风也显著改变了沉积物输运的主控因素和净输运率方向,表现在寒潮前以受潮流控制的南向输运为主,寒潮中则转变为波浪主控的向岸或向海输运。本研究量化了一次完整的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水动力和沉积物输运的作用,为研究冬季风暴对海岸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和直接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水体层化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布与平面波状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液化差异的试验研究
17
作者 李云宝 刘洪钊 +3 位作者 许国辉 陈志远 任宇鹏 李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7-146,共10页
为探究波峰波谷压差产生的侧向挤压作用对海床液化的影响,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液压循环加载装置对有无侧向挤压作用的均布与平面波状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液化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侧向挤压作用的平面波状循环荷载相比于无侧向... 为探究波峰波谷压差产生的侧向挤压作用对海床液化的影响,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液压循环加载装置对有无侧向挤压作用的均布与平面波状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液化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侧向挤压作用的平面波状循环荷载相比于无侧向挤压作用的均布循环荷载能加速土体液化的发生,加速程度范围为23%~60%,并且循环荷载的峰值越大或周期越小,土体越容易发生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致液化 侧向挤压作用 均布循环荷载 平面波状循环荷载 粉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和细菌联合矿化盐渍土中有机氮的效能和机制研究
18
作者 寇晗 陈友媛 +2 位作者 孙萍 李浩 辛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3,共11页
滨海盐渍土有机氮受高盐度和低C/N比的影响难以转换利用,需要寻找一种改良剂,提高矿化有机氮的效能。本研究利用铁改性生物炭(FBC)负载枯草芽孢杆菌(BS)制备成炭基菌剂(FBCS),来研究FBC和BS对有机氮生物矿化和非生物矿化的协同作用。结... 滨海盐渍土有机氮受高盐度和低C/N比的影响难以转换利用,需要寻找一种改良剂,提高矿化有机氮的效能。本研究利用铁改性生物炭(FBC)负载枯草芽孢杆菌(BS)制备成炭基菌剂(FBCS),来研究FBC和BS对有机氮生物矿化和非生物矿化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FBC是一种良好的细菌固定化载体,吸附微生物的数量是原始生物炭(BC)的2.08倍;矿化实验表明,FBC、BS和FBCS的土壤有机氮净矿化量分别比CK组增加了32.07%、92.4%和145.67%,FBC和BS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协同系数E=36.57%;在高盐度和低碳氮比的土壤环境中,FBCS组吸附了更多的Na^(+),提高了C/N比,增加了有机氮矿量。FBCS矿化有机氮的机制为:FBC通过固定大量枯草芽孢杆菌,刺激细菌分泌氮矿化酶,通过生物作用提高有机氮的矿化率;同时,FBCS可以缓解高盐度和低C/N比对有机氮矿化的不利影响,诱导产生·OH等自由基,通过非生物作用矿化有机物。本研究为促进盐渍土中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生物炭 枯草芽孢杆菌 有机氮矿化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土壤-植物系统中Na^(+)调控机制及养分提升路径研究
19
作者 乔雪琴 孙萍 +4 位作者 陈友媛 王翔宇 张方 颜雨欣 杨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2-123,共12页
滨海盐碱土壤中Na^(+)过量,养分缺乏,严重制约固碳能力与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通过盆栽实验,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盐胁迫(2.0、6.8)下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土壤-植物系统中Na^(+)调控机制... 滨海盐碱土壤中Na^(+)过量,养分缺乏,严重制约固碳能力与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通过盆栽实验,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盐胁迫(2.0、6.8)下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土壤-植物系统中Na^(+)调控机制及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盐浓度对植物生长呈现“低盐促进、高盐抑制”的趋势,H_(3)PO_(4)改性生物炭和AMF的协同作用在缓解盐胁迫损害方面发挥更优作用。2.0盐度下,H_(3)PO_(4)改性生物炭和AMF的联合作用使植物叶绿素、鲜质量和株高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45.8%、99.2%和48.0%;Na^(+)从土壤向植物的迁移变化量比对照组提高了5.3倍,显著抑制了有毒Na^(+)向植物根系的迁移。通过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揭示并量化了H_(3)PO_(4)改性生物炭和AMF在盐碱土壤-植物系统中调控Na^(+)机制并提高养分有效性的相互作用路径:H_(3)PO_(4)改性生物炭对土壤调节作用更强,通过含氧官能团的吸附和离子交换能力,有效固定Na^(+),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增强土壤养分有效性,间接促进植物生长;AMF对植物调节作用更积极,通过改善渗透调节,强化光合作用,提升根系活力,提高植物耐盐性,促进植物生物量的积累。生物炭和AMF的协同机制为滨海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生态景观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生物炭 丛枝菌根真菌(AMF) 养分有效性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曲形直立潜堤消浪与受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20
作者 张慧琳 栗菁 +1 位作者 许国辉 李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9-77,共9页
为解决软土地基海岸布设重力式或桩式潜堤时存在的消浪性和稳定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兼顾消浪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节约材料)的蛇曲形潜堤结构。通过Flow 3D软件建立数值波浪水槽,研究了波浪与蛇曲形潜堤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其消浪特性及... 为解决软土地基海岸布设重力式或桩式潜堤时存在的消浪性和稳定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兼顾消浪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节约材料)的蛇曲形潜堤结构。通过Flow 3D软件建立数值波浪水槽,研究了波浪与蛇曲形潜堤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其消浪特性及结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蛇曲结构尺寸对潜堤消浪特性有影响,堤顶宽度在作用波浪的半波长以下时会出现如下情况:随宽度增加,蛇曲形潜堤的透射系数先增后减,但堤顶宽度增加对能量耗散的提升作用有限;随着弯曲程度的增加,蛇曲形潜堤透射系数先减后增,过度弯曲可能会形成冲刷坑并出现波压集中现象,降低结构稳定性。此外,蛇曲形潜堤承受的水平波浪力明显小于矩形潜堤,尤其是堤顶宽度较大时,其受力性能更佳。但从经济性角度,适当缩减堤顶宽度并优化弯曲程度,可兼顾能量耗散的提高与结构受力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曲形潜堤 Flow 3D软件 数值模拟 消浪 波浪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