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邹慧 杨文斌 +3 位作者 朱斌 刘丹一 周密 杨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0-1076,共7页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和不同气候区低覆盖度固沙体系典型设计,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在与传统技术模式结合、羽翼袋沙障、沙地林田草沙水分利用与近自然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几种创新实践。实践表明,低覆盖度治沙是用覆盖度15%—25%的固沙林带(沙障)构建的一种复合型固沙植被恢复模式,留有75%—85%的空地或者地带性自然恢复植被带,能够确保沙区的水分平衡和雨养植被的稳定持续发育,对于解决目前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固沙林稳定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基于低覆盖度理论的治沙、沙产业相结合的技术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实践模式 固沙稳定性 水分平衡 覆盖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技术在加强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作者 刘丹一 朱斌 +2 位作者 何亮 杨文斌 胡建军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6期64-67,共4页
新时期,我国启动了防沙治沙的“三大战役”,强调科学选择林草植被类型和控制林分密度,为此,探讨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技术在加强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阐述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科学破解水资源约束、优化林草植被配置... 新时期,我国启动了防沙治沙的“三大战役”,强调科学选择林草植被类型和控制林分密度,为此,探讨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技术在加强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阐述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科学破解水资源约束、优化林草植被配置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表明,低覆盖度治沙技术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刚性约束,实现林草植被科学配置,基本解决固沙林衰败死亡的问题,把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作用相耦合,提升治理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荒漠化防治 水资源约束 植被配置 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防沙治沙成就与科技进步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文斌 《内蒙古林业》 2017年第10期27-27,共1页
土地荒漠化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生态危机之一。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四分之一,110个国家深受其害。中国既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大国,也是世界上荒漠化治理大国。从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对我国防沙治沙工... 土地荒漠化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生态危机之一。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四分之一,110个国家深受其害。中国既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大国,也是世界上荒漠化治理大国。从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对我国防沙治沙工作非常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启动第一次沙漠科考至今,先后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多项荒漠化防治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沙治沙工作 科技进步 土地荒漠化 京津风沙源治理 土地面积 荒漠化治理 防护林建设 生态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姜准 刘丹一 +5 位作者 陈贝贝 高海银 刘春红 张增悦 邹旭 李根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9-39,共11页
【目的】探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确定利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方法】设置4个造林密度,即2 500、4 444、10 000、40 000株·hm^(-2)。调查测定时,分株生长能力采用每木... 【目的】探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确定利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方法】设置4个造林密度,即2 500、4 444、10 000、40 000株·hm^(-2)。调查测定时,分株生长能力采用每木检尺法,克隆繁殖能力采用子株个体计数法,克隆扩散能力采用跟踪挖掘法,地上生物量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垂直根生物量测定采用格子样方法和全挖法,水平根生物量测定采用跟踪挖掘法。【结果】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分株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呈对数函数下降,而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呈上凸抛物线变化即先升后降,且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地上生物量分配下降、地下生物量分配上升,水平根生物量分配也呈上凸抛物线变化即先升后降;分株生长能力与地上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与水平根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结论】种群通过地上与地下、水平根与垂直根生物量分配调节,在分株生长与克隆繁殖、克隆扩散之间做出权衡,从而形成与造林密度相适应的个体形态和克隆生长格局。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分株形态呈粗-中-细的变化过程,克隆繁殖和克隆扩散能力呈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即克隆生长格局呈离散型-聚集型-离散型、种群稳定性呈低-高-低的变化过程。最有利于克隆生长和种群稳定性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为15 000~20 000株·hm^(-2)。相应的株行距为0.5 m×1.0 m^0.7 m×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繁殖 克隆扩散 生物量分配 造林密度 中国沙棘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言
5
作者 周连碧 杨志辉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2-I0002,共1页
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 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保护 污染治理 绿色低碳发展 系统治理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应对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特白刺叶性状及叶片δ13C、δ15N沿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雪 李永华 +5 位作者 辛智鸣 刘明虎 郝玉光 刘丹一 陈新均 张正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700-3709,共10页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以唐古特白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沿300—40 mm年降水梯度,测定了7个样地的唐古特白刺叶片性状及叶片δ^13C、δ^15N。结果表明:(1)沿降水梯度变化,7个地区唐古特白刺叶宽、长宽比...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以唐古特白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沿300—40 mm年降水梯度,测定了7个样地的唐古特白刺叶片性状及叶片δ^13C、δ^15N。结果表明:(1)沿降水梯度变化,7个地区唐古特白刺叶宽、长宽比、叶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叶片δ^13C和δ^15N变异性显著(P<0.05),而叶长差异不显著(P>0.05)。唐古特白刺通过叶片各功能性状间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形成性状间的最佳功能组合。(2)唐古特白刺叶片δ^13C与叶面积、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与叶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仅与地下水埋深表现出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在降水量小于100mm的区域,白刺主要利用地下水源,成为隐域植被,从而降低了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响应。(3)叶片厚度和叶氮含量可以作为体现不同地区间唐古特白刺差异的叶功能性状。数据显示叶片厚度与年平均温度正相关(P<0.05),尤其与年最高气温大于35℃日数关系更为密切(P<0.01);在高温环境下,叶片增厚的同时叶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这一过程中叶片δ^15N值却有增加趋势(R^2=0.62,P<0.05),因此叶厚度和叶氮含量对叶片δ^15N的相对影响在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发生转变,这为进一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被的水分限制阈值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白刺 叶性状 稳定同位素 降水梯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
作者 关君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2,共1页
半湿润沿河沙地综合开发利用在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治沙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这些地区处在相对优越的自然地带,治理和开发易见成效,因而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永定河是流经华北北部与京津之间的一条颇有影响的河流,由于... 半湿润沿河沙地综合开发利用在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治沙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这些地区处在相对优越的自然地带,治理和开发易见成效,因而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永定河是流经华北北部与京津之间的一条颇有影响的河流,由于历史上洪水的影响,在卢沟桥以下河床两侧10~20km范围内分布有大面积的沿河沙地。自80年代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开发利用 治沙工程 永定河 自然地带 北京林业大学 华北北部 经济效益 大面积 农林生态 半湿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不同深度土壤渗漏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吴丽丽 程一本 +4 位作者 杨文斌 朱斌 党宏忠 李卫 冯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7960-7967,共8页
沙地的土壤深漏是沙地水分循环及水量平衡中的重要环节,对这一分量的准确测算,能够增进对沙地降雨的分配、转移及运输过程规律的认识。利用土壤深层水量渗漏测试记录仪(YWB-01),对毛乌素沙地典型的流动沙丘50、100 cm和200 cm的3个层次... 沙地的土壤深漏是沙地水分循环及水量平衡中的重要环节,对这一分量的准确测算,能够增进对沙地降雨的分配、转移及运输过程规律的认识。利用土壤深层水量渗漏测试记录仪(YWB-01),对毛乌素沙地典型的流动沙丘50、100 cm和200 cm的3个层次的土壤渗漏水量进行定点实时监测,定量分析降雨条件下沙地土壤渗漏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在降雨条件下,2016年4—6月3个沙层的渗漏过程都不明显,从7月开始,渗漏过程与降雨过程的一致性随沙层的增加而逐渐减弱;(2)随沙层深度的增加,累计渗漏天数以及连续渗漏天数在增加,累计渗漏水量、最大日渗漏水量逐渐减小,渗漏水量的波动也逐渐减小;渗漏水量>10 mm的天数和渗漏水量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3)对降雨量和各沙层渗漏水量日、周、半月、月累积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拟合后发现,越往深处渗漏水量对降雨的响应越弱,月渗漏水量与月降雨量的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水量 降雨量 深度 流动沙丘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集约经营对策 被引量:28
9
作者 金正道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3-134,共2页
人工林经营是培育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经营粗放,质量较差。简述了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并提出集约经营方向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 经营现状 人工林 集约经营 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产业理论概念及其内涵的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俊凤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3期79-84,共6页
“沙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经过20年的生产实践,已开始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对沙产业的指导思想、理论概念、核心内容、技术路线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沙产业的核心是在沙区利用生物的机能,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太阳能转化率,为人... “沙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经过20年的生产实践,已开始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对沙产业的指导思想、理论概念、核心内容、技术路线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沙产业的核心是在沙区利用生物的机能,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太阳能转化率,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其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一改、三有、两实现”,最终使沙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产业 概念 内涵 特征 高新技术 生物 系统工程 理论基础 技术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 建设绿色家园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俊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情况的考察,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指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城镇建设发展过快、天然林过量采伐、植被破坏等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同地区...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情况的考察,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指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城镇建设发展过快、天然林过量采伐、植被破坏等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诸如停止采伐天然林,加快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加强水土保持,控制荒漠化等,为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指出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中国 西部地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 防沙治沙工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产业概念及其技术路线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俊凤 《国土绿化》 2003年第9期7-7,共1页
关键词 沙产业 技术路线 年降水量 旱作农业 光能利用率 农作物 太阳能 新技术 经济可持续发展 旱生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祝贺《国土绿化》杂志创刊20周年
13
作者 金正道 《国土绿化》 2005年第12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国土绿化 创刊 杂志 工作人员 领导 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