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探实
1
作者 张伟兵 周波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46,共12页
1957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电力部和交通部达成协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和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国务院的介入和4个部级机构的... 1957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电力部和交通部达成协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和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国务院的介入和4个部级机构的共同决策,注定此次合并事件非同寻常,在新中国水利科技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依据档案、人物传记、报刊、史志资料等,本文对此次合并的缘由、过程、结果,以及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合并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此次合并是国家主导下的一次对全国水利科研力量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建立高效的水利科研体系而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新机构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国家倡导的在科学研究领域增产节约的精神,而且使高级水利研究人才布局进一步优化,确立了新机构在全国水利科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为顺利完成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水利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 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 科研机构 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极端干旱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屈艳萍 吕娟 +2 位作者 张伟兵 苏志诚 李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中国现有抗旱相关法规、规划、标准和制度等均是按常态干旱考虑的,几乎没有考虑大范围、长历时极端干旱的问题。一旦发生类似崇祯大旱和光绪大旱等极端干旱,将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从历史旱涝序列重建、极端干旱事件复原和重演... 中国现有抗旱相关法规、规划、标准和制度等均是按常态干旱考虑的,几乎没有考虑大范围、长历时极端干旱的问题。一旦发生类似崇祯大旱和光绪大旱等极端干旱,将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从历史旱涝序列重建、极端干旱事件复原和重演3个方面论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发现重建方面缺乏重建方法对比研究、重建序列时空分辨率较低等,复原方面缺乏干旱灾害双重属性的考虑等,重演方面缺乏对抗旱减灾能力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考虑等。对未来研究重点和实践需求进行了展望,指出需在不同重建方法交叉检验、高时空分辨率旱涝序列重建、基于自然灾害双重属性的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复原、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定量化重演和干旱巨灾风险应对战略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重建 复原 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综合价值评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念强 谭徐明 +1 位作者 王英华 万金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46-152,共7页
近年随着对京杭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程的推动,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对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全面保护工作。对运河工程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评估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特点,通过对现有标准进行补充,建... 近年随着对京杭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程的推动,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对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全面保护工作。对运河工程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评估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特点,通过对现有标准进行补充,建立了运河工程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运河工程综合价值量化评估的方法。文中以德州市境内的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为例,进行了示范研究和价值量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运河 价值评估 古代水利工程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涿鹿之战看中国史前水利与华夏文明 被引量:1
4
作者 颜元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1-406,共6页
涿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型战争,也是影响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转折之战。本文根据有关记载,汉代画像石以及苗族传说等史料,研究了涿鹿之战的过程。认为黄帝战胜蚩尤的战争是一场以水代兵的... 涿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型战争,也是影响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转折之战。本文根据有关记载,汉代画像石以及苗族传说等史料,研究了涿鹿之战的过程。认为黄帝战胜蚩尤的战争是一场以水代兵的水攻战,是掌握了相对先进水利技术的炎黄族战胜以武力见长的蚩尤族的战争。根据有关传说,提出应龙是早期堤堰一类水利工程的化身。涿鹿之战中的“应龙蓄水”为我国历史记载最早的水利工程,进而探讨了我国早期水利工程的起源以及与华夏文明的关系、人类早期的水利活动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蚩尤 涿鹿之战 水攻 应龙 堤堰 文明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至19世纪黄淮间运河自然史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徐明 陈方舟 +1 位作者 李云鹏 万金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13-121,共9页
1128年黄河改道,经由泗水入淮,改变了战国以来黄淮间运河与自然河流的关系。元开会通河以及徐州以下漕行河运,构成了运河与黄河利害并存的关系:黄河既为水源,又为水道,更以频繁决溢给运河以极大干扰。本文研究了黄淮间运河水道的重构过... 1128年黄河改道,经由泗水入淮,改变了战国以来黄淮间运河与自然河流的关系。元开会通河以及徐州以下漕行河运,构成了运河与黄河利害并存的关系:黄河既为水源,又为水道,更以频繁决溢给运河以极大干扰。本文研究了黄淮间运河水道的重构过程与区域水环境演变,得出如下结论:(1)徐州以上,由黄河北泛泛道形成的耐牢坡河,对会通河济宁以南水道和泗水流域水系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徐州以上黄河决溢直接关系会通河-黄河漕运水道的水源丰枯。明前期引沁入汴入河的努力,维系了近200年黄河水道通航。河行漕运最后以徐州洪、吕梁洪淤塞而终结;(3)会通河济宁以南,徐州以下黄河水道的淤积是区域水环境蜕变,泇河、中运河及微山诸湖形成的主要动因。而微山湖等具有水源调蓄功能运河水柜产生,使运河最终摆脱了对黄河水源和水道的依赖,换来了其后大运河200余年的畅通。本文认为,黄河南行的700年间,在黄河南北泛道泥沙累积淤淀与运河工程体系运用的共同作用下,淮北平原自然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改变,这是大运河不可忽略的自然史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史 黄河 运河 会通河 中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涝灾害人口损失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昌东 万金红 +1 位作者 马建明 王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7-101,共5页
洪涝灾害经常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不仅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巨大创伤,还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成为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民生水利的提出,洪涝灾害中人口死亡研究受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现详细介绍了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经常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不仅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巨大创伤,还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成为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民生水利的提出,洪涝灾害中人口死亡研究受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现详细介绍了洪涝灾害中影响人员损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即水深、流速、水位上涨速率、水温、疏散撤离和救援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溃坝洪水、沿海风暴潮、海啸和江河洪水等4种主要洪涝灾害类型中人口损失的估算方法。最后结合我国灾害人口损失研究的现状,对人口损失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生命损失 影响因素 溃坝洪水 沿海风暴潮 海啸 江河洪水 估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中叶以来新疆坎儿井的演变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力 吾甫尔.努尔丁.托仑布克 +1 位作者 刘建刚 邓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74,共5页
在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19世纪中期以来新疆坎儿井的基本情况,指出了林则徐对推广坎儿井技术的贡献。19世纪中期是坎儿井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对近现代吐鲁番地区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影响深远。最后分析了坎儿井对新疆沙漠... 在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19世纪中期以来新疆坎儿井的基本情况,指出了林则徐对推广坎儿井技术的贡献。19世纪中期是坎儿井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对近现代吐鲁番地区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影响深远。最后分析了坎儿井对新疆沙漠绿洲的作用,指出了坎儿井衰退的原因,从生态环境和水利遗产价值层面对坎儿井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坎儿井 古代水利工程 沙漠绿洲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认知与研究——以大运河山东德州段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谭徐明 王英华 +1 位作者 万金红 张念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82-186,共5页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目标是建立文物部门、水利部门、地方政府和民众共同遵守的准则,并科学地设置保护项目,以实现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多赢。本文以大运河山东德州段遗产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目标是建立文物部门、水利部门、地方政府和民众共同遵守的准则,并科学地设置保护项目,以实现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多赢。本文以大运河山东德州段遗产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中的认知和研究问题。其研究结论是:(1)对规划对象遗产价值的分析以及对遗产现状的调查是实现保护规划既定目标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规划达到文化遗产保护和运河可持续利用的保证;(2)德州段运河的工程技术与本区域水资源条件密切相关。运河连续弯道、减水坝和岸域植被等是体现本段运河遗产价值的关键工程,因此本规划的核心是水利工程保护和运河历史环境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德州 规划 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洪灾发生频率的辽宁省汛期分期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梁凤国 刘和平 万金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78,共6页
以辽宁省近55年(1956-2010年)历史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依据洪涝灾害在年内各时段的发生频率,进行汛期划分。从55年的洪灾资料中共摘录洪灾44次,其中一般灾害27次,严重灾害17次。根据各候一般灾害和严重灾害次数,确定辽宁省汛期为6月1日-... 以辽宁省近55年(1956-2010年)历史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依据洪涝灾害在年内各时段的发生频率,进行汛期划分。从55年的洪灾资料中共摘录洪灾44次,其中一般灾害27次,严重灾害17次。根据各候一般灾害和严重灾害次数,确定辽宁省汛期为6月1日-9月5日,主汛期为7月11日-8月20日。55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表明,汛期一般洪灾和严重洪灾所占比例达到100%,主汛期严重灾害比例达到100%,一般洪灾比例达到70.4%。汛期降水和径流占全年60%以上,主汛期占全年30%~40%。与辽宁省主要流域代表性水文站点降水和径流汛期分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洪涝灾害的发生时间、频率、等级能够反映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变化特征,重大灾害的出现与主汛期的出现具有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分期 主汛期 历史洪灾 洪灾频率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俊 谭徐明 +1 位作者 王英华 刘建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03-207,共5页
中国大运河已被列入2014年国家申遗预备名单,水利、文物部门正在组织编制保护规划。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管理目标下,未来京杭大运河的水行政、工程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指出了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利用,迫切需要... 中国大运河已被列入2014年国家申遗预备名单,水利、文物部门正在组织编制保护规划。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管理目标下,未来京杭大运河的水行政、工程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指出了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利用,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现有管理制度。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工程类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典型案例及先进经验,基于对京杭大运河水利功能可持续发挥的目标,提出了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完善及创新运河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大运河 管理 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运河闸坝控制工程及其技术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云鹏 杨晓维 王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269,共7页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程型式与功能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浙东运河宁波段极具特色的闸坝功能划分特征、闸坝结合的工程型式产生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从中国大运河整体视角审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特点及其科技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浙东运河 水利工程 闸坝 工程技术特征 水利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00年鲁西南地区河湖水系水环境变迁脉络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云鹏 郭姝姝 朱正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1-389,共9页
鲁西南地区是历史时期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交汇”区,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水系水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剧变。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分析了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区域河湖水系格局及湖泊数量、积水面积等指标,试图... 鲁西南地区是历史时期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交汇”区,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水系水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剧变。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分析了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区域河湖水系格局及湖泊数量、积水面积等指标,试图复原区域水环境变迁的大体脉络,并基于水利史的视角分析区域环境演变的动因。研究认为,黄河1128年南徙夺淮、元代京杭运河的营建及1855年铜瓦厢改道是区域水系演变的三个重要节点,不同阶段区域湖泊数量及积水面积逐渐减少,黄河变迁成为区域水环境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类活动对其演变历程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会通河的开凿和经营塑造了区域相对稳定的水系格局及水环境。认知区域水环境的历史背景,总结变迁规律和蜕化原因,为当前修复区域水环境、改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大运河 水利史 环境史 水系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秋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及与历史场次干旱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建刚 万金红 +2 位作者 谭徐明 马建明 张念强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2期196-200,共5页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受厄尔尼诺影响,气温偏高、降雨偏少,发生了秋冬春三季连旱,耕地受旱面积占全国同期耕地受旱面积的78%,受灾人口和大牲畜饮水困难头数都达到了近十年来该地区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比本次和历史场...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受厄尔尼诺影响,气温偏高、降雨偏少,发生了秋冬春三季连旱,耕地受旱面积占全国同期耕地受旱面积的78%,受灾人口和大牲畜饮水困难头数都达到了近十年来该地区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比本次和历史场次干旱发现,西南干旱并非稀遇现象,1951~1990年的40年间该地区曾发生干旱12次,且1949年以来,干旱有缓慢加重的趋势;本次旱灾与1963年旱灾在时空分布、灾害成因和灾情方面较为相似,但从气象干旱的角度来看,虽然1963年部分受旱地区无有效降雨历时为11个月,高于本次旱灾的6个月,但本次受灾率和成灾率均为1949年以来的最大值,说明在快速发展背景下,经济社会面对干旱显得更为脆弱。这些结论对于认清西南地区干旱特性与旱灾演变规律,加强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历史场次干旱 受灾率 成灾率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清代故宫旱灾档案的中国旱灾时空格局 被引量:7
14
作者 万金红 谭徐明 刘昌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3,共6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旱灾时空格局研究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利用清代故宫旱灾档案建立了清代旱灾数据库,运用GIS技术重建了1689—1911年中国旱灾时空格局。研究表明:①从旱灾发生的时间上看,受灾范围呈现3次较大波动,出现了9个干...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旱灾时空格局研究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利用清代故宫旱灾档案建立了清代旱灾数据库,运用GIS技术重建了1689—1911年中国旱灾时空格局。研究表明:①从旱灾发生的时间上看,受灾范围呈现3次较大波动,出现了9个干旱灾害典型年;②从旱灾发生的空间上看,旱灾频发中心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即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天津,以及江淮地区的安徽、江苏;③从干旱灾害发生的季节上来看,夏季旱灾是清代干旱灾害的主导类型。研究结果认为利用故宫旱灾档案复原的清代旱灾时空格局基本符合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灾 时空格局 故宫档案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涝灾情评估标准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5
15
作者 万金红 张葆蔚 +4 位作者 谭徐明 马建明 张念强 刘建刚 李云鹏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9,共5页
开展洪涝灾情评估工作对于各级防汛主管部门制定应对措施,提高洪涝灾害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规范洪涝灾情评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启动了水利行业标准《洪涝灾情评估标准》的编制工作。对《洪涝灾情评估标准》的编... 开展洪涝灾情评估工作对于各级防汛主管部门制定应对措施,提高洪涝灾害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规范洪涝灾情评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启动了水利行业标准《洪涝灾情评估标准》的编制工作。对《洪涝灾情评估标准》的编制背景和编制过程中评估实施主体、评估资料来源、评估指标选取、评估指标阈值区间确定、灾害级别确定、评估模型确定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为下一阶段标准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情 评估标准 实施主体 评估指标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5年以来漳卫河流域干旱演变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刚 严登华 +3 位作者 申丽霞 翁白莎 汤欣钢 万金红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29,共6页
以漳卫河流域11个气象基准站1957年-2011年降水日值资料为基础,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选取干旱发生频次、干旱影响范围、干旱强度与历时、干旱重心等指标,分析了流域降水突变前后气象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流域降水在1976年发生突变,降... 以漳卫河流域11个气象基准站1957年-2011年降水日值资料为基础,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选取干旱发生频次、干旱影响范围、干旱强度与历时、干旱重心等指标,分析了流域降水突变前后气象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流域降水在1976年发生突变,降水突变前后,年尺度干旱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显著增加,分别由20%、23.2%增加到40%、34.1%;在季尺度上,春旱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均有较大程度减少,夏旱和秋旱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有所增大,冬旱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分别有小幅度的增大和减少;年尺度和季尺度干旱的平均干旱历时和强度增加显著,而月尺度干旱的干旱历时和强度略有下降;流域干旱重心在降水突变前后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降水突变 干旱演变 漳卫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徒骇马颊河流域不同尺度农业节水潜力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建刚 赵勇 +1 位作者 裴源生 谭徐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3,共4页
为了研究作物、田间、灌区和流域不同尺度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尺度效应问题,针对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徒骇马颊河流域,采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WACM作为分析手段,选择不同尺度的节水措施,设定节水方案,在考虑节水伴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 为了研究作物、田间、灌区和流域不同尺度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尺度效应问题,针对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徒骇马颊河流域,采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WACM作为分析手段,选择不同尺度的节水措施,设定节水方案,在考虑节水伴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效应的前提下,计算分析徒骇马颊河流域的农业节水潜力。计算结果表明,徒骇马颊河流域资源节水潜力为7.78亿m3,灌溉节水潜力13.00亿m3,作物和灌区尺度尚有一定的节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节水潜力 节水措施 尺度效应 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 徒骇马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灾害过程浅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亚玲 叶瑜 +1 位作者 万金红 方修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7-934,共8页
1939年为海河流域20世纪特大洪涝灾害年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观测资料,从降水过程、洪水过程及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过程作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1939年的洪涝灾害是7—8月份3次大范围集中暴雨导致的,集中降水... 1939年为海河流域20世纪特大洪涝灾害年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观测资料,从降水过程、洪水过程及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过程作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1939年的洪涝灾害是7—8月份3次大范围集中暴雨导致的,集中降水出现于7月9—15日、7月23—29日和8月11—13日。3次暴雨中心均集中在昌平—紫荆关—中唐梅一带,其7、8两个月份总降雨量最高达到1000 mm以上,向东向西逐渐减小。(2)1939年海河流域诸河径流随着7—8月份集中降雨而出现涨落变化,稍滞后于降水变化1~2天,各河流最大流量和水位出现在7月23—29日集中降水后,并开始涨溢、决口,各河水位至8月底各河上游降雨中止而渐渐回落,9月中旬天津市区各河水位骤落,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而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一直延续到1940年。(3)1939年洪涝灾害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共造成150多个县市受灾,大部分受灾县市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被灾耕地面积成数超过8成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大清河下游沿线、永定河下游沿线和南运河下游沿线靠近天津市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9年 海河流域 洪涝灾害 灾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泛博物馆理念下的城市水博物馆设计——以都江堰博物馆规划设计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万金红 谭徐明 +1 位作者 邓俊 李云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99-202,207,共5页
博物馆是展示城市气质,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城市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立意,博物馆作为城市精神的表现形式,正不断地培育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水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水博物馆在世界范... 博物馆是展示城市气质,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城市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立意,博物馆作为城市精神的表现形式,正不断地培育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水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水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就是在唤醒城市内在精神特质,关注水问题,关注城市发展。本文在总结现有水博物馆面临的问题的同时,提出城市水博物馆设计的泛博物馆理念,并以都江堰博物馆概念设计为例,阐述城市水博物馆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水博物馆设计实现和推动城市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博物馆 设计理念 泛博物馆理念 都江堰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筑堤与筑坝:1560年长江大水与明代中后期荆江河段防洪问题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伟兵 吕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35,共13页
1560年长江发生历史第三大洪水,荆江堤防多处溃决,防洪形势严峻。大水之后荆江河段出现新的防洪局面,除大规模修筑堤防之外,还尝试在三峡河段筑坝防洪。筑堤和筑坝的目的都是有效减轻洪水灾害,但在明代中后期,二者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 1560年长江发生历史第三大洪水,荆江堤防多处溃决,防洪形势严峻。大水之后荆江河段出现新的防洪局面,除大规模修筑堤防之外,还尝试在三峡河段筑坝防洪。筑堤和筑坝的目的都是有效减轻洪水灾害,但在明代中后期,二者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筑坝防洪的尝试很快湮灭,而荆江堤防则不断加高加固,成为长江防洪的重要保障。其中原因,既受着古代防洪科技水平的限制,又与区域自然和社会条件有着密切关系。荆江堤防和川江石坝的发展及演变,反映了防洪工程建设与自然和社会以及科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也是明人对人与洪水关系认识的直接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江河段 防洪 1560年大水 荆江大堤 川江石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