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产养殖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丹怡 王许诺 +2 位作者 张广桔 王增焕 黄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6-176,共11页
抗生素对水产养殖业中水生生物疾病防治、生产线增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滥用抗生素很可能会诱导水生生物体内产生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ARGs)的耐药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ARGs在水产... 抗生素对水产养殖业中水生生物疾病防治、生产线增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滥用抗生素很可能会诱导水生生物体内产生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ARGs)的耐药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ARGs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持久性残留、迁移和传播,会埋下基因污染隐患,导致生态失衡并危害人类安全,如何遏制抗生素抗性的传播已引起全球重点关注。就水产养殖环境中ARGs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ARGs的污染现状及其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来源、迁移传播和影响因素,并简述了ARGs与抗生素、微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特性,以及抗生素、ARGs和ARB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影响。基于此,概述了ARGs的控制策略与去除技术,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产养殖环境中ARGs污染机理的解析和抗生素抗性传播风险的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环境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生素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生物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璐 林琳 +3 位作者 李纯厚 刘永 徐姗楠 周一兵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37,143,共6页
增殖放流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量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放流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不断改进放流技术,使放流效果不断改善。从增殖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3个方面对国内外海... 增殖放流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量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放流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不断改进放流技术,使放流效果不断改善。从增殖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3个方面对国内外海洋渔业生物放流效果评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论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可以为放流效果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放流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放流 增殖效果 生态效果 社会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海湾养殖环境综合分级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廖秀丽 黄洪辉 +2 位作者 齐占会 戴明 刘华雪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9,共12页
根据2011-2012年在南海北部沿岸3个亚热带养殖海湾(茅尾海、大鹏澳、白沙湾)开展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糅合养殖海域综合分级评价与预警方法及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评价方法,在划分海域环境等级的基础上定量比较同一级别生态环境的... 根据2011-2012年在南海北部沿岸3个亚热带养殖海湾(茅尾海、大鹏澳、白沙湾)开展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糅合养殖海域综合分级评价与预警方法及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评价方法,在划分海域环境等级的基础上定量比较同一级别生态环境的优劣。结果显示,3个海湾共12个航次的调查中,仅2次(大鹏澳的秋、冬季)环境评级为良好,其余10次均为中等;春季3个海湾评级均为中等且指数相近,夏、秋、冬三季则以白沙湾环境质量状况最差;两年中共有5个水环境因子发生警兆,所调查的3个海湾均存在富营养化的风险;季节更替对海湾环境的影响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文章发现改进后的Iwq在比较同一级别环境状况的优劣时较有效率,但其在不同级别之间的可比性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养殖海湾 分级定量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东部海域夏季鱼卵及仔稚鱼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作者 吴风霞 刘华雪 +3 位作者 侯刚 张书飞 饶义勇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0,共9页
鱼卵及仔稚鱼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度和分布格局直接影响鱼类种群的更新与数量变动,是评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生态指标。为阐明近岸海域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选择机制,本研究基于2022年夏季的群落调查数据... 鱼卵及仔稚鱼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度和分布格局直接影响鱼类种群的更新与数量变动,是评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生态指标。为阐明近岸海域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选择机制,本研究基于2022年夏季的群落调查数据,探究了雷州半岛东部海域鱼卵及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鉴定鱼卵25种,隶属于5目12科17属;仔稚鱼14种,隶属于3目11科11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显示,鉴江河口海域的鱼卵平均丰度[(40.84±16.47)粒·m^(-3)]显著高于雷州湾海域[(10.34±7.44)粒·m^(-3)](p<0.05)。类群组成方面,鉴江河口以鲾科、舌鳎科和鳀科为主,雷州湾则以鲱科、鲾科和鳀科为主;两海域的仔稚鱼丰度差异不显著,鉴江河口的仔稚鱼丰度略高,优势类群为鳀科和鱚科,雷州湾则以鳀科、鲱科和鱚科为主导类群;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呈向小型化、短生命周期种类转变的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及悬浮物浓度是影响该海域鱼卵及仔稚鱼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不同海域的主导影响因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的海水质量状况评价方法研究:以大亚湾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连玲 刘华雪 +3 位作者 饶义勇 廖秀丽 戴明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展海洋环境管理的依据,而海洋环境评价的精度取决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水平。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准确分析目前大亚湾西部的海水质量状况,通过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将其与层次聚类结合起来,在大亚湾核...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展海洋环境管理的依据,而海洋环境评价的精度取决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水平。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准确分析目前大亚湾西部的海水质量状况,通过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将其与层次聚类结合起来,在大亚湾核电海域开展了海水质量评价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水质量状况相对评价中,一类站点占比20.83%,二类站点占比66.67%,三类站点占比12.5%,总体结果表现良好。将4个季节进行对比发现,平均绝对关联度为夏季(0.7479)>冬季(0.7345)>春季(0.7290)>秋季(0.7097),夏季海水质量状况相对较好,秋季表现较差。根据评价结果可将大亚湾24个站点分成3个区域,而这3个区域的划分与大亚湾周边实际生产生活状况及实地踏勘情况相符,体现了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海水质量评价 灰色关联度 层次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齐占会 史荣君 +4 位作者 于宗赫 徐淑敏 韩婷婷 徐姗楠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而降低浮游生物的数量;选择性捕食改变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贝类的排泄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贝类的生物沉积则导致硅(Si)元素的沉积和埋藏,改变了生源要素的比例,对硅藻等浮游植物产生了限制;贝类养殖设施的阻流作用使浮游生物在养殖区的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浮游生物被捕食的概率;贝类养殖显著增加了海鞘等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数量,从而也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浮游生物 选择性摄食 下行控制 附着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扑草净残留 被引量:6
7
作者 马丽莎 尹怡 +9 位作者 田斐 谢文平 单奇 郑光明 李丽春 刘书贵 戴晓欣 赵城 魏琳婷 林嘉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0-176,共7页
以QuEChERS作为样品前处理手段,建立测定水产品中扑草净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样品以乙腈-二氯甲烷(V∶V=8∶2)混合溶液提取,提取液经吸附剂中性氧化铝、N-丙基乙二胺(PSA)、纳米二氧化锆结合石墨化炭黑(GCB)净化后上机检测,... 以QuEChERS作为样品前处理手段,建立测定水产品中扑草净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样品以乙腈-二氯甲烷(V∶V=8∶2)混合溶液提取,提取液经吸附剂中性氧化铝、N-丙基乙二胺(PSA)、纳米二氧化锆结合石墨化炭黑(GCB)净化后上机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扑草净质量浓度介于5~2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9。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Siniperca chuatsi)、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海参(Holothuria sp.)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进行4个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10、20、40和200μg·kg^(−1)),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85.8%~111.8%,相对标准偏差为1.2%~8.8%,满足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中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扑草净的检出限(LOD,S/N≥3)和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5和10μg·kg^(−1)。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净化效果好,能满足水产品中扑草净残留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扑草净 水产品 QUECHERS 稳定同位素内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低温病毒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蕊 姜敬哲 +1 位作者 王江勇 赵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4-117,F0002,共5页
杂色鲍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鲍品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沿海。但是近年来,鲍的病害频发,尤其是1999年以来暴发的鲍低温病毒病严重影响了鲍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对鲍低温病毒病的发现及其相关病原的鉴定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其主要病原—... 杂色鲍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鲍品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沿海。但是近年来,鲍的病害频发,尤其是1999年以来暴发的鲍低温病毒病严重影响了鲍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对鲍低温病毒病的发现及其相关病原的鉴定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其主要病原——鲍肌肉萎缩症病毒(AbSV)的基因组及其与血蓝蛋白的关系,并介绍了最新建立起来的两种AbSV的快速检测方法。对10多年来鲍低温病毒病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为日后病毒形态及其与血蓝蛋白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鲍 低温病毒病 肌肉萎缩症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北侧沿线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志雄 温华 +6 位作者 陈涛 王新星 陈宇健 陈希 肖尤盛 张朝明 方亮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的概率分别为15.31%(A)、17.30%(B)、8.97%(C)、5.85%(D),表明大桥北侧沿线水域依然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且其活动存在时空差异。在不同监测位点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并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在桥梁结构的A、B和C 3个监测位点,低潮位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分别为1.56%、1.82%和0.78%,均高于高潮位阶段(0.94%、1.56%和0.26%);A和B点在涨潮和落潮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相近,但C和D点在涨潮阶段的发现概率分别为4.55%和3.64%,均高于落潮阶段(3.12%和1.30%),表明潮汐变化对中华白海豚在桥梁结构水域的栖息地选择上有一定影响且存在空间差异。根据声学监测结果推测,A和B点之间的水域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穿越大桥的重要区域,建议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 被动声学监测 栖息地利用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日龄四指马鲅幼鱼肠道结构和菌群组成变化分析
10
作者 冯元泰 史荣君 +4 位作者 李俊伟 区又君 齐占会 黄洪辉 贾旭颖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为研究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的肠道发育规律和菌群变化特征,为其健康养殖和饵料投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养殖实验过程中不同日龄(37、44、58、72、86和114日龄)的四指马鲅,并结合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肠... 为研究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的肠道发育规律和菌群变化特征,为其健康养殖和饵料投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养殖实验过程中不同日龄(37、44、58、72、86和114日龄)的四指马鲅,并结合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日龄幼鱼间的生长性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鱼苗日龄增加,其肠道绒毛长度、宽度、肌层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等逐渐增加,在58日龄时肠道结构相对完善。在幼鱼肠道中共鉴定出40个门和521个属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占所有肠道细菌的78.69%。在属水平上,不同日龄的优势菌属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丰度变化较大。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弧菌属(Vibrio)、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与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芽殖杆菌属(Gemmobacter)、硝酸盐还原污物球菌属(Defluviimonas)与绒毛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转换颗粒饲料后,肠道内病原菌属的相对丰度上升,建议不宜在幼鱼早期投喂过多的颗粒饲料,且应加强换料期间的水质监管和病原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生长性能 肠道结构 16S rRNA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PA-CRISPR/Cas12a的神经坏死病毒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11
作者 闫光达 马红玲 +3 位作者 徐力文 邓益琴 郭志勋 冯娟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共11页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 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是危害中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尽早检出RGNNV是防控该病毒感染和减少养殖损失的关键措施。为建立快速检测RGNNV的方法,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 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是危害中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尽早检出RGNNV是防控该病毒感染和减少养殖损失的关键措施。为建立快速检测RGNNV的方法,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与CRISPR/Cas12a(CRISPR,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as12a,CRISPR相关蛋白)检测系统相结合,通过设计和筛选RPA引物与crRNA(CRISPR RNA),优化RPA反应条件与CRISPR/Cas12a检测体系,评估该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同时,对临床石斑鱼样本进行检测,并与行业标准《SC/T 7216—2022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诊断方法》中规定的qPCR法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最短可在45 min内得到结果,灵敏度为1.5×10^(1)拷贝·μL^(−1),检测特异性良好,实际样本检测与行标qPCR法对比符合率为100%。研究建立的RPA-CRISPR/Cas12a-RGNNV检测方法具有快速、便捷、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和可视化检测结果等特点,为RGNNV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坏死病毒 CRISPR/Cas12a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x1序列的中国6个花鲈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嗣刚 黄皓 +4 位作者 王鹏飞 闫路路 赵超 张博 邱丽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7,共7页
【目的】利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cox1)序列片段研究中国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法】用PCR方法获得花鲈个体的cox1序列,测序后,用MEGA X、DnaSP 6.12和Arlequin 3.01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目的】利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cox1)序列片段研究中国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法】用PCR方法获得花鲈个体的cox1序列,测序后,用MEGA X、DnaSP 6.12和Arlequin 3.01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在6个花鲈群体229个样品共检测到48个多态性位点和5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799~0.88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6~0.0027。6个花鲈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81~0.1767。分子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分化90.98%来自群体内,9.02%来自群体间。邻接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花鲈群体分为两大支。单倍型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未检测到有地理谱系结构的单倍型。中性检验显示,花鲈群体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cox1序列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鳍笛鲷幼鱼的摄食排空率及不同食物投喂下的生态生长效率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学锋 周子明 陈海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131,共4页
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应用Elliott-Persson模型研究了红鳍笛鲷幼鱼〔体长37.40(±6.84)mm,体质量2.53(±1.30)g〕的排空率与摄食率,以及在3种不同饵料(多齿蛇鲻肉糜、斑节对虾肉糜、海水鱼营养配合饲料)投喂下,其生长率、丰满度... 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应用Elliott-Persson模型研究了红鳍笛鲷幼鱼〔体长37.40(±6.84)mm,体质量2.53(±1.30)g〕的排空率与摄食率,以及在3种不同饵料(多齿蛇鲻肉糜、斑节对虾肉糜、海水鱼营养配合饲料)投喂下,其生长率、丰满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海水鱼配合饲料投喂下,红鳍笛鲷幼鱼的胃含物(占体重的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动为GCW=-0.472T+4.222(R2=0.72),胃排空率为每100 g体质量0.472 g/h,日摄食量为每100 g体质量(湿重)22.62 g,对配合饲料的食物转换效率为6.85%。红鳍笛鲷幼鱼的摄食具有一定的周律性,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饲喂18 d后研究发现,投喂斑节对虾肉糜的红鳍笛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为1.58%/d,而投喂配合饲料组和蛇鲻肉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55%/d和1.22%/d。红鳍笛鲷幼鱼的丰满度在蛇鲻肉糜和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均有显著变化,而配合饲料组无显著变化。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的幼鱼成活率最高(90%),其他2种饲料投喂组受试鱼成活率较接近,分别为72.5%、75%。综合考虑,该生长期的红鳍笛鲷幼鱼适当投喂虾肉,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并保证在18:00时饱食为宜,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生长率 排空率 丰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水体SO_(4)^(2-)/Cl^(-)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肝胰腺与鳃组织结构及酶活力比较
14
作者 贺铮 朱长波 苏家齐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中国西北地区的盐碱水及淡水资源中硫酸根离子(SO42-)比例通常较高。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水体中SO42-含量的适应性,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9±0.2)g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为期5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用水以... 中国西北地区的盐碱水及淡水资源中硫酸根离子(SO42-)比例通常较高。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水体中SO42-含量的适应性,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9±0.2)g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为期5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用水以定制海水素配制,盐度为5‰,水体SO42-质量浓度分别为0.385(对照)、1.175、1.735和2.300 g·L^(-1),对应的SO_(4)^(2-)/Cl^(-)(mg/mg)比值分别为0.140、0.577、1.127和2.225(A、B、C、D组)。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各组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高于70%,成活率、湿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水体硫酸盐浓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D组肝胰腺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A和D组鳃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对虾肝胰腺和鳃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对虾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酪氨酸酶(TYR)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鳃ACP和AKP活性随硫酸盐浓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D组鳃ACP活性最低,其AKP和TYR活性显著低于A组(p<0.05)。各组鳃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化,D组肝胰腺管腔变形增大,部分B细胞破裂。综上,凡纳滨对虾对低盐水体硫酸盐含量偏高有一定的耐受性,但高硫酸盐胁迫会引起凡纳滨对虾鳃免疫、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发生变化,以及肝胰腺组织损伤。盐度为5‰条件下其适宜的SO_(4)^(2-)/Cl^(-)范围为0.140~1.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硫酸盐 生长 组织结构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微生态制剂在斑节对虾高密度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邓吉朋 黄建华 +4 位作者 江世贵 李涛 杨其彬 周发林 邱丽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21-125,共5页
为确定斑节对虾选育中家系幼虾标粗合适的放养密度,在室内、外分别按200、300、400尾/m2的密度养殖斑节对虾仔虾(PL15)40 d,每两天以日投饲量的75%添加糖蜜和两种商品微生态制剂(利生菌王和BZTR碧水),比较两种微生物制剂对斑节对虾生长... 为确定斑节对虾选育中家系幼虾标粗合适的放养密度,在室内、外分别按200、300、400尾/m2的密度养殖斑节对虾仔虾(PL15)40 d,每两天以日投饲量的75%添加糖蜜和两种商品微生态制剂(利生菌王和BZTR碧水),比较两种微生物制剂对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及对水质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上升,室内组和室外应用利生菌王组的斑节对虾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呈下降趋势,室外应用BZTR碧水的斑节对虾SGR呈下降趋势,而SR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试验组水体中的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硝酸氮(NO3-N)和磷酸盐(PO43--P)均随养殖时间和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其中200尾/m2组各指标最低,400尾/m2组最高。相同密度下,室内应用利生菌王的试验组的NO2-N浓度均低于BZTR碧水组,室内外应用利生菌王试验组的NH4-N浓度均高于BZTR碧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斑节对虾 特定生长率 成活率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EHP、VPAHPND和SHIV感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孙卫芳 黄小帅 +3 位作者 胡晓娟 文国樑 曹煜成 张建设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43-2349,共7页
【目的】掌握广东沿海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种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针对EHP、VPAHPND和SHIV的PC... 【目的】掌握广东沿海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种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针对EHP、VPAHPND和SHIV的PCR检测方法,在广东茂名和汕尾两地区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检测EHP、VPAHPND和SHIV 3种病原,并针对生长缓慢或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部分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病原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东茂名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0.24%、2.38%和9.52%,汕尾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6.98%、4.76%和42.86%。根据养殖模式划分,土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以携带EHP为主,携带率高达40.48%;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主要感染SHIV,携带率为29.27%;工厂化池塘中,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分别为21.88%和23.44%。池塘水、水源水、虾苗及丰年虫等养殖要素均能检出病原,其中池塘水和水源水中EHP和SHIV的检出率较高。对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小规格样品的EHP感染率分别为30.00%和80.00%;在表现生长缓慢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大、小规格幼虾样品的EHP携带率分别为95.00%和100.00%。【结论】广东沿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流行趋势明显,而VPAHPND检出率较低、流行趋势不明显。养殖水体是EHP、VPAHPND和SHIV的重要传播媒介,生物饵料也是养殖过程中病原传播的源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流行特点,尤其针对EHP和SHIV高携带率的现象,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防控,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肝肠胞虫(EHP) AHPND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 虹彩病毒(SHIV) 携带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大亚湾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慧娟 张文博 +2 位作者 黄洪辉 徐姗楠 刘华雪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09,共9页
根据2017年夏季和2018年冬季于大亚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该研究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分析了大亚湾渔业生物的δ^(13)C、δ^(15)N基本特征,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并探讨了不同季节渔业生物营养结构的... 根据2017年夏季和2018年冬季于大亚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该研究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分析了大亚湾渔业生物的δ^(13)C、δ^(15)N基本特征,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并探讨了不同季节渔业生物营养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渔业生物的δ^(13)C介于−19.66‰~−15.19‰,均值为(−17.26±0.86)‰;δ^(15)N介于11.63‰~16.01‰,均值为(13.59±0.96)‰。以小型浮游动物的δ^(15)N平均值作为基准构建渔业生物营养级谱,发现大亚湾海域渔业生物的营养级介于2.99~4.28,鱼类的营养级跨度最广,食性较复杂。运用SIBER模型计算了渔业生物的7个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发现部分生物摄食共同的饵料,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此外,夏季群落营养冗余度比冬季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 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养殖牡蛎中多氯联苯残留水平及人体饮食暴露风险评估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丽莎 谢文平 +4 位作者 田斐 尹怡 单奇 郑光明 李恒翔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9,共9页
文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广东沿海主要养殖区(汕头、汕尾、深圳、珠海、江门、阳江、湛江)养殖牡蛎体内30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s,PCBs)的含量,评价了其污染水平和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广东养殖牡蛎中普遍检出PCBs,检... 文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广东沿海主要养殖区(汕头、汕尾、深圳、珠海、江门、阳江、湛江)养殖牡蛎体内30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s,PCBs)的含量,评价了其污染水平和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广东养殖牡蛎中普遍检出PCBs,检出率为97.6%,其质量分数为nd~8.62 ng·g^(-1)(湿质量,下同),平均值为(0.57±1.23)ng·g^(-1),其中以深圳水域养殖牡蛎体内的PCBs含量最高,珠海次之,汕头、阳江、江门、湛江及汕尾较低。不同地区养殖牡蛎中PCBs的组成模式类似,均以五氯代和六氯代PCBs为主。与国内外部分沿海海域贝类相比,广东省养殖牡蛎中PCB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广东省养殖牡蛎中PCBs残留量低于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及欧盟国家的贝类卫生标准,食用牡蛎的致癌风险及危害商数均小于美国环保局(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多氯联苯残留 风险评估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19
作者 刘祝楠 余景 +2 位作者 陈丕茂 于杰 王言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7-874,共8页
【目的】明确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和季节变动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为我国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科学评估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粤西海域夏季(8—9月)和冬季(1—2月)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资料及卫星遥感数据,其中卫星遥感... 【目的】明确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和季节变动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为我国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科学评估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粤西海域夏季(8—9月)和冬季(1—2月)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资料及卫星遥感数据,其中卫星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SSW),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渔场重心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粤西海域冬季SSW高、SST低、Chla高,夏季SSW低、SST高、Chla低。在冬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主要分布在东经111°30′~113°、北纬20°30′~21°30′、Chla 0.3~2.0 mg/m^3、SST 19.0~23.5℃的海域,其中较高的标准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Standardized catch per unit effort,SCPUE)(1.0~2.0)主要分布在Chla 0.4~1.0 mg/m^3、SST 20.5~23.0℃的海域。在夏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主要分布在东经111°45′~113°45′、北纬20°30′~21°、Chla 0.1~1.0 mg/m^3、SST 28.9~29.5℃的海域,其中较高的SCPUE(2.0~4.0)主要分布在Chla 0.2~0.5 mg/m^3、SST 28.9~29.4℃的海域。相对于冬季,夏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重心发生东移,渔场经度重心季节变化范围约1°。【结论】粤西海域渔业资源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趋势,且从冬季到夏季其渔场经度重心约东移1°,主要与琼东—粤西上升流、粤西沿岸流及主要捕捞种类(鲹科鱼类)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场 灯光罩网 时空分布 海洋环境 粤西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池塘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玲云 韩婷婷 +6 位作者 张黄琛 史荣君 齐占会 李俊伟 刘华雪 熊兰兰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红树种植2年)的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塘内红树种植岛、裸岛和水道3类样地0~100 cm的土壤柱状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裸岛、红树种植岛和水道3类样地土壤0~100 cm S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2±0.43)、(7.72±0.35)和(7.48±0.69)g·kg^(-1),SOC密度分别为(84.56±3.65)、(72.01±3.20)和(70.12±1.44)Mg·hm^(-2);种植岛和裸岛土壤SOC峰值均出现在40~60 cm土层,深于水道样地(峰值出现在0~20 cm)。3类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EOC、MBC和DOC质量分数均为种植岛>水道>裸岛,种植岛土壤EOC和MBC峰值分别在40~60 cm和80~100 cm土层,深于水道和裸岛。土壤容重、总氮(TN)和总磷(TP)是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EOC和DOC与土壤容重和TP,以及MBC与TN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考洲洋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SOC比例较高,土壤碳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红树种植使土壤中下土层SOC活性组分含量增加,促进了有机碳向土壤深层迁移,随着红树植株的生长,其对土壤碳库和湿地碳汇的影响也将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塘还林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