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象关键因子的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树岩 刘伟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3-227,共5页
以河南省13个地市1990—2006年逐旬光温水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7月中旬—9月中旬的夏玉米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将全省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区回代1990—2006年资料对模型预... 以河南省13个地市1990—2006年逐旬光温水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7月中旬—9月中旬的夏玉米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将全省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区回代1990—2006年资料对模型预报准确率进行回代检验,并利用2007—2010年资料对模型进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回代准确率全省为88.4%,不同区域间回代准确率差异明显,北部最高92.9%,中部次之87.4%,南部最低83.4%,分析原因主要受夏玉米产量年际波动的影响;模型预报准确率全省为94.9%,各区域差别不大,基本在9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预报 关键气象因子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茶树适宜种植气候区划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辉 米鸿涛 +1 位作者 杜子璇 金开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0-330,共1页
利用河南省119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气候资料,结合茶树生物学特性,筛选出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气候因子,并进行相关性检验,把通过检验的因子作为气候区划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各区划指标的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的-致... 利用河南省119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气候资料,结合茶树生物学特性,筛选出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气候因子,并进行相关性检验,把通过检验的因子作为气候区划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各区划指标的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的-致性进行检验,确定各区划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计算出河南省茶树种植综合区划指数,在GIS平台的支持下实现精度为250 m细网格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将河南省茶树种植区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其中适宜种植面积占评价区域的11.8%,次适宜种植面积占28.8%,不适宜种植面积占59.4%.将区划结果与茶树实际种植情况进行对比验证,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说明区划结果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省茶树种植状况,该研究结果有望为河南省茶树种植科学布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加权指数求和法 茶树气候区划 结果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CERES-Maize模型参数确定及精度验证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树岩 余卫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102,共9页
本研究将河南夏玉米主产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利用全省18个站近十余年农气观测资料对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其中2003—2005年为模型调参年份,2006—2010年为模型验证年份。根据各生态区的多站点调参验证的平均状态,获得4套模... 本研究将河南夏玉米主产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利用全省18个站近十余年农气观测资料对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其中2003—2005年为模型调参年份,2006—2010年为模型验证年份。根据各生态区的多站点调参验证的平均状态,获得4套模型区域品种参数。由各生态区夏玉米品种遗传参数可知,I区全生育期所需积温最多,其次是Ⅲ区和Ⅳ区;单穗潜在最大籽粒数Ⅰ区最高,Ⅲ区次之,Ⅳ区最低;灌浆速率参数Ⅲ区略小,其他地区较相近。各生态区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20%,模型对各生态区生物量和产量模拟能力较强。但各生态区模拟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生物量调试结果中观测值与模拟值均值较接近,验证结果中实测值较模拟值普遍偏大,尤其是Ⅰ区和Ⅱ区。在产量验证中,Ⅰ区和Ⅱ区模拟值略低于观测值,而Ⅲ区和Ⅳ区模拟值略高于观测值。Ⅰ-Ⅲ区生物量和产量的观测值和模拟值相关系数r均通过显著检验,模型对于这些地区生物量及产量增减的变化趋势模拟较好。对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拟及验证结果表明,地上部总生物量动态增长的拟合效果较好。叶面积指数观测值略滞后于模拟值,但总体趋势吻合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S-MAIZE 作物模型 调参验证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大风与扬沙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淑华 方文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2期12638-12641,12650,共5页
利用河南省内121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大风天气和扬沙天气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与扬沙天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2种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天数较少;此... 利用河南省内121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大风天气和扬沙天气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与扬沙天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2种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天数较少;此外,两者空间上的分布有所不同,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河南省中部地区,而扬沙天气则主要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和黄河两岸一些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扬沙 时空分布 特征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NDVI时间序列的大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墒情监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金鑫 赵光成 +4 位作者 张广周 于百顺 罗蔚然 张成才 李颖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7,71,共8页
针对遥感墒情监测存在的时空分辨率矛盾,提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共享遥感数据,将修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墒情指示因子,实现对大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墒情准实时、半定量化监测的思想。首先,对冬小麦种植区域进行地域划分,依据冬小... 针对遥感墒情监测存在的时空分辨率矛盾,提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共享遥感数据,将修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墒情指示因子,实现对大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墒情准实时、半定量化监测的思想。首先,对冬小麦种植区域进行地域划分,依据冬小麦的物候特征进行生育期阶段划分;其次,利用遥感数据计算各地域、各阶段的NDVI,针对各阶段冬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NDVI的自适应修正。经实测墒情数据和修正NDVI相关分析表明,修正NDVI可以作为农田墒情的指示因子;最后,将监测年的修正NDVI与前三年平均值做距平差值分析,得到与前三年平均值相比,冬小麦墒情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相符。可以预见:如果有较长的时间序列积累,可以得到监测年与常年相比,麦田的墒情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大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墒情的半定量化准实时监测,而且遥感数据容易获得,基本不需要实测数据,计算方便,成本低廉。对冬小麦农田管理与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墒情监测 MODIS NDVI 冬小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地面高光谱遥感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军玲 彭记永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79-987,共9页
为建立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高光谱遥感预测模型,2017年在荥阳和鹤壁大田区域进行野外试验,利用便携式光谱仪ASD FieldSpec Handheld测量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冠层高光谱数据,使用LAI2200冠层分析系统采集冬小麦冠层LAI。... 为建立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高光谱遥感预测模型,2017年在荥阳和鹤壁大田区域进行野外试验,利用便携式光谱仪ASD FieldSpec Handheld测量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冠层高光谱数据,使用LAI2200冠层分析系统采集冬小麦冠层LAI。通过对高光谱数据进行不同形式的变换以及高光谱特征变量的计算,并与叶面积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拔节-抽穗期,LAI与Dr(红边幅值)、SDr(红边面积)、VI_3(红边面积SDr与蓝边面积SDb的比值指数)、VI_5(红边面积SDr与蓝边面积SDb的归一化指数)、VI_6(红边面积SDr与黄边面积SDy的归一化指数)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均大于0.85;在开花-乳熟期,LAI与Rr(红谷反射率)、VI_1(绿峰反射率Rg与红谷反射率Rr的比值指数)、VI_2(绿峰反射率Rg与红谷反射率Rr的归一化指数)、VI_3、VI_5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均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因此,拔节-抽穗期选择变量Dr、SDr、VI_3、VI_5、VI_6作为估算模型的自变量;开花-乳熟期选择变量Rr、VI_1、VI_2、VI_3、VI_5作为估算模型的自变量。拔节-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单变量估算模型中大部分变量的二次模型决定系数较大,其中VI_3、VI_5、lg(1/ρ676)、dρ750/dλ750的二次模型决定系数超过0.6,拟合程度较高,同时dρ750/dλ750的RMSE值最小,因此认为以dρ750/dλ750为自变量的二次模型最优。开花-乳熟期单光谱变量建立的叶面积指数估算各类模型中大部分参数的指数模型决定系数较大,其中Rr、VI_3、VI_5的指数模型决定系数超过0.7,拟合程度最高,同时VI_5的RMSE值最小,因此认为以VI_5为自变量的指数模型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高光谱数据 拔节-孕穗期 开花-乳熟期 模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期弱光胁迫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秀萍 成林 刘荣花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4-8,共5页
为明确花期弱光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规律,采用人工遮光模拟弱光胁迫,设置抽雄始期和吐丝期持续10 d 60%和90%两个不同遮光强度的弱光处理,研究了花期弱光对雌穗小花受精、结实,干物质积累及其向雌穗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花期弱光... 为明确花期弱光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规律,采用人工遮光模拟弱光胁迫,设置抽雄始期和吐丝期持续10 d 60%和90%两个不同遮光强度的弱光处理,研究了花期弱光对雌穗小花受精、结实,干物质积累及其向雌穗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花期弱光胁迫导致玉米地上部总干物质日增重量降低,干物质分配到雌穗的比例减少,雌穗生长变慢,受精结实率降低,影响程度随遮光率的增加而增大。抽雄始期60%和90%遮光处理10 d后恢复自然光照结实率较处理结束时的受精率均明显提高,吐丝期60%和90%遮光处理10 d后恢复自然光照结实率较处理结束时的受精率降低和持平。抽雄始期光照不足导致穗粒数较对照下降57%-91%;吐丝始期光照不足导致穗粒数较对照下降43%-81%。无论对于抽雄始期还是吐丝期,遮光处理期间的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穗粒形成中作用最大,其次为处理期间的地上部总干物质日增重。对于吐丝期,处理期间的日平均温度对穗粒数也具有直接的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光合有效辐射 花期 弱光胁迫 穗粒数 连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收适宜光温指标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树岩 任丽伟 +2 位作者 刘天学 张亿博 张明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49-1158,共10页
机械粒收技术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籽粒机收率低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籽粒含水量是决定能否机械粒收的关键指标,但直接测定籽粒含水量工作量繁重,取样误差因素多,破坏性大。利用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 机械粒收技术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籽粒机收率低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籽粒含水量是决定能否机械粒收的关键指标,但直接测定籽粒含水量工作量繁重,取样误差因素多,破坏性大。利用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光温条件的拟合关系,通过建立不同品种达到机收标准所需光温指标来反推籽粒含水量,间接实现对籽粒含水量的动态监测,指导适时机收,可克服上述缺点,为促进夏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指导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24个鹤壁主要种植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采取统一授粉,每隔3 d连续测定籽粒含水量变化。利用播种至收获期积温和乳熟至收获期日照时数与不同时期籽粒含水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各品种拟合方程,以籽粒含水量达到28%为适宜机收的阈值,推算相应的光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除‘新单38’外,籽粒含水量均表现为果穗上部<果穗中部<果穗下部,‘先玉335’、‘登海701’、‘德单5号’和‘新单61’果穗上中下各部分的籽粒含水量差别较大。各品种达到适宜机收标准时所需播种到收获期积温在2 941~3 147℃·d范围内变化,所需乳熟至收获期日照时数为179~235 h。将各品种光温指标分别排序,光照和积温确定的品种位次较一致。经检验各品种达到机收标准的光温指标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研究建立的光温指标能准确反映各品种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可用来指导机收。根据各品种光温指标大小,‘新单65’、‘新单68’、‘登海618’、‘新单38’、‘隆平206’、‘登海3号’、‘先玉335’和‘新单80’等品种达到机收标准所需的光温条件较少,更适宜籽粒机收;‘豫禾988’、‘郑单958’、‘登海662’、‘登海518’、‘新单66’、‘登海605’、‘德单5号’和‘益丰29’,成熟后脱水较慢,相对而言较不适宜籽粒机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夏玉米 籽粒机收 籽粒含水量 光温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蒸散优化参数模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彭记永 杨光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5-62,共8页
分别采用2种不同的冠层阻力模型和土壤阻力模型,组合成4种Shuttleworth-Wallace(S-W)模型,模拟夏玉米农田灌浆期的逐时蒸散量,以涡度相关法观测蒸散量为实测值检验模型改进的效果,找出最优冠层阻力模型和土壤阻力模型,并分析最优S-W模... 分别采用2种不同的冠层阻力模型和土壤阻力模型,组合成4种Shuttleworth-Wallace(S-W)模型,模拟夏玉米农田灌浆期的逐时蒸散量,以涡度相关法观测蒸散量为实测值检验模型改进的效果,找出最优冠层阻力模型和土壤阻力模型,并分析最优S-W模型对各阻力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李俊改进型有效叶面积指数冠层阻力模型和Sellers土壤阻力模型组合的S-W模型模拟效果最好,S-W模型估算玉米田蒸散的精度显著提高,蒸散发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一致性指数更接近1,蒸散发模拟的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变小。敏感性分析表明,在计算各个阻力参数模型中,S-W1模型估算蒸散发对冠层阻力最敏感,其次是土壤阻力和有效叶面积指数;采用改进型有效叶面积指数冠层阻力模型和Sellers土壤阻力参数模型组合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精度,提高了计算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蒸散发 有效叶面积指数 冠层阻力 土壤阻力 玉米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5~2009年濮阳市蒸发量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明捷 冯杉 陈罗成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171-173,177,共4页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信噪比等方法对1965~2009年濮阳市不同时间尺度的蒸发量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蒸发量以-13.89 mm/a的倾向率减少。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蒸发量的倾向率分别是-4.039、-6.378、-2.355和-1.283 mm...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信噪比等方法对1965~2009年濮阳市不同时间尺度的蒸发量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蒸发量以-13.89 mm/a的倾向率减少。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蒸发量的倾向率分别是-4.039、-6.378、-2.355和-1.283 mm/a,以夏季蒸发量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在12个月中,以6月份蒸发量的减少最快,以2月份减少最慢。年蒸发量在1983年发生了一次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 蒸发量 变化特征 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阳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明捷 冯杉 姚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7531-17533,共3页
[目的]分析近51年濮阳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濮阳市所辖5个气象站1960~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法、信噪比等方法,对日照的年、四季和月的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时间节点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目的]分析近51年濮阳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濮阳市所辖5个气象站1960~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法、信噪比等方法,对日照的年、四季和月的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时间节点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揭示近51年来濮阳日照变化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规律。[结果]近51年濮阳市年日照时数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4.30 h/a;历年各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66~-1.89 h/a,最大降幅为夏季的-1.89 h/a;历年各月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21.51~-2.13 h/a,最大下降月份为7月的-21.51 h/a;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发生了一次突变,20世纪60、70年代为日照时数相对偏多时期,80年代中后期为相对偏少期。[结论]该研究为濮阳市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变化特征 趋势分析 濮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0年濮阳市最高气温趋势统计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明捷 王晓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37-140,共4页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10年濮阳所辖各站的平均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濮阳市51年来平均最高气温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并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76和1983年附近发...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10年濮阳所辖各站的平均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濮阳市51年来平均最高气温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并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76和1983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濮阳高温日数也呈现"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但累计高温日数没有很明显的突变;高温日5~9月都有出现,其中7月高温日出现最多,占48.5%8,月次之,占40.8%。濮阳市高温持续的时间经历了由长变短再变长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趋势统计特征 高温初终日 濮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