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用航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昊 徐琪 +5 位作者 曹阳 慕熙昱 王体健 严殊祺 杨华栋 花家嘉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51,共12页
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通用航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我国通用航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匹配的专用机场建设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低空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成为影响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梳理、... 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通用航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我国通用航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匹配的专用机场建设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低空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成为影响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通用航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与特征归纳法,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当前通用航空气象预报服务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成果。文章具体从通用航空气象预报业务现状、影响通用航空安全的主要气象灾害要素、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技术和通用航空气象服务的发展等4个方面梳理了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后续有必要从通用航空相关气象灾害生消机理、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发、业务流程及相关政策法规工作等方面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通用航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全面推进公共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的战略部署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航空 气象灾害 预报预警 航空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冬季寒潮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淼淼 丁明虎 +1 位作者 吕俊梅 陈军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10,共13页
利用1980—2023年高分辨率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根据寒潮标准及强度指数,对中国寒潮事件的强度及影响区域进行客观分类,探讨全国性、区域性寒潮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环流演变。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冬季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范... 利用1980—2023年高分辨率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根据寒潮标准及强度指数,对中国寒潮事件的强度及影响区域进行客观分类,探讨全国性、区域性寒潮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环流演变。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冬季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范围扩大,而强寒潮的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增大。中国寒潮冷空气主要来源于新地岛东南地区,路径因寒潮类型而异。分析全国型、东北华北型和西北华北型寒潮前期和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发现:格陵兰岛的异常深厚暖高压是全国型寒潮的重要前兆,欧亚大陆对流层中高层纬向波列是其爆发的显著特征;东北华北型寒潮与冷涡在中低纬度异常高压系统阻挡下的东移有关;西北华北型寒潮与东欧平原上空暖性高压脊的发展及欧亚大陆两脊一槽的形势密切相关。所有类型寒潮爆发前均有乌拉尔阻塞高压的维持和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的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冷空气路径 西伯利亚高压 乌拉尔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下投式探空资料的热带气旋边界层结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媚媚 明杰 李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85-2095,共11页
本文使用来自大西洋海域5218个探空仪和西北太平洋海域448个探空仪资料,以及全球海表面温度资料、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和强度统计预测方案资料,分析了46个大西洋飓风和11个西北太平洋台风所处的环境特征和边界层结构,并对热带气旋快速增强... 本文使用来自大西洋海域5218个探空仪和西北太平洋海域448个探空仪资料,以及全球海表面温度资料、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和强度统计预测方案资料,分析了46个大西洋飓风和11个西北太平洋台风所处的环境特征和边界层结构,并对热带气旋快速增强时的边界层结构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两海域增强组热带气旋更多地受到偏北的垂直风切变的影响,增强组热带气旋所处的环境也明显比减弱组热带气旋要更加湿热;且与大西洋飓风相比,西北太平洋台风所处的环境相对湿度更大,海洋热容量亦较高;从径向分布特征来看,增强组的热带气旋总体而言边界层更加温暖,比湿相对较低;相比于快速减弱的飓风,快速增强的飓风所受到的中低层垂直风切变方向更偏向北方,所处环境更湿热,温度分布更对称,但比湿较小.研究结果能为热带气旋的强度预报特别是快速增强(减弱)的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边界层结构 下投式探空仪 快速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4
作者 郑强 杨彬云 +1 位作者 相云 郑成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3-1130,共8页
为了营造近似自然林、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千年秀林”,利用千年秀林观测站样地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对照河北雄安新区32个气象站气象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果。1)雄安新... 为了营造近似自然林、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千年秀林”,利用千年秀林观测站样地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对照河北雄安新区32个气象站气象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果。1)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土壤含水量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显著,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1—3月土壤解冻后,土壤含水量小幅度升高,3—6月逐步下降,6月降到最低;6月以后呈现上升的趋势,8月达到年际最高;9月之后有下降的趋势。2)千年秀林0~10cm表层的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20~30cm和30~50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量之间变化规律不明显。3)降水强度对不同土层土壤相对湿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当日降水量超过20mm时,土壤湿度才会出现显著的变化。4)雄安新区气象站土壤水分含量数据与千年秀林实地观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千年秀林的植树管理提供水分变化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千年秀林 土壤含水量 土壤相对湿度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气象观测要素实时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应用研究
5
作者 郑欣飞 宋安祺 +2 位作者 刘雨晴 刘焕莉 董保华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146-148,共3页
为改进河北省现有雷达、卫星辅助自动站降水质量控制流程,健全实时反馈的质量控制业务,河北省气象信息中心基于现有技术和资源,研发了降水、风观测要素实时数据质量监控系统。阐明了气象资料业务系统现状,探讨了自动站降水实时数据质量... 为改进河北省现有雷达、卫星辅助自动站降水质量控制流程,健全实时反馈的质量控制业务,河北省气象信息中心基于现有技术和资源,研发了降水、风观测要素实时数据质量监控系统。阐明了气象资料业务系统现状,探讨了自动站降水实时数据质量监控系统、自动站风向风速实时数据质量监控子系统、台站参数据质量监控子系统,并分析了该系统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观测要素 数据质量 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以雄安新区上游中小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司丽丽 赵亮 +5 位作者 魏铁鑫 陈小雷 李璨 陈梓延 姜彤 王艳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5-756,共12页
以雄安新区上游中小河流域为例,选取年最大连续3 d降水量为洪水致灾因子,采用HBV水文模型和FloodArea水动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模拟洪水淹没面积和水深变化,通过构建直接经济损失率脆弱性曲线,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雄安新区人口经济预估... 以雄安新区上游中小河流域为例,选取年最大连续3 d降水量为洪水致灾因子,采用HBV水文模型和FloodArea水动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模拟洪水淹没面积和水深变化,通过构建直接经济损失率脆弱性曲线,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雄安新区人口经济预估情景,评估洪水灾害的经济损失风险。结果表明:雄安新区上游中小河流域1961—2019年最大连续3 d降水量为335 mm,重现期达200年一遇,2021—2050年SSP2-4.5情景下该降水重现期降低为150年一遇,造成雄安新区60%以上区域遭受洪水淹没,平均淹没水深达1.1 m;未来雄安新区受洪水影响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达119 km 2,约有50%以上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暴露在洪水影响下,人口和GDP均以新区起步区东南部和雄县大部暴露数量最大,分别达到1万人·km^(-2)和5亿元·km^(-2)以上;未来雄安新区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64亿元,占GDP总量的8%左右;全区85%的范围属于经济损失低风险区域,经济损失高风险区集中分布在新区起步区东南部、雄县和昝岗镇的城乡居住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损失风险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洪水灾害 雄安新区 中小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沧州鸭梨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秦俊灵 吕运洲 +3 位作者 索春男 吕武洁 李琛 秦玉萍 《中国果树》 2024年第3期34-41,共8页
利用沧州市鸭梨主产区气象观测资料、鸭梨生长期资料和产量数据,采用气候倾斜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沧州市鸭梨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近50年来,花期冻害趋势减轻... 利用沧州市鸭梨主产区气象观测资料、鸭梨生长期资料和产量数据,采用气候倾斜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沧州市鸭梨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近50年来,花期冻害趋势减轻,频次和强度分别在1995年和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呈显著减少和减弱趋势;花期连阴雨趋势减轻,尤其21世纪以后呈显著减轻趋势;21世纪以后,果实膨大期高温日数增多,极端最高气温多发,高温热害趋势加重;21世纪以后,果实成熟期日照时数显著减少,使连阴雨寡照频次明显增多,极端性增强,连阴雨灾害趋势加重;发育期冰雹灾害趋势减轻,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呈显著减少趋势;5种主要气象灾害对鸭梨产量形成的影响权重排序依次为:发育期冰雹>果实膨大期高温热害>果实成熟期连阴雨>花期冻害>花期连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梨 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 突变 影响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干环境下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事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宏 王秀明 +6 位作者 王万筠 赵岩 裴宇杰 胡赛安 冯钰博 杨域 姜旭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8,共16页
为增强对山区龙卷风暴的认识,应用不同波段天气雷达和风廓线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5月14日发生在华北北部山区(围场和隆化)的2个EF1级弱龙卷,包括近风暴环境和风暴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500 hPa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龙卷... 为增强对山区龙卷风暴的认识,应用不同波段天气雷达和风廓线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5月14日发生在华北北部山区(围场和隆化)的2个EF1级弱龙卷,包括近风暴环境和风暴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500 hPa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龙卷母风暴由干线及其伴随的地面辐合线触发。近风暴环境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风垂直切变较强,低层水汽和0—1 km风垂直切变显著增大有利于超级单体龙卷形成。午后热雷暴活动对山区局地水汽影响是此次龙卷近风暴环境水汽含量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产生龙卷的超级单体风暴回波强度总体不强,其中围场龙卷风暴回波强度在40 dBz以下,且强回波范围小,地面降水不足2 mm,中气旋和钩状回波头部对应旋转上升气流与降水回波分离,2个龙卷风暴均为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分析了2个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近风暴环境及精细结构演变,识别出低层中等强度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表明X波段雷达可捕捉到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围场龙卷特征的出现与龙卷发生有很好的时间对应关系,隆化龙卷发生前8 min可观测到TVS特征,此次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预警时效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干环境 超级单体 弱降水 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海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预估
9
作者 张婧 许红梅 +2 位作者 郝立生 刘绿柳 向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86,共14页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果显示,相比UN-CESM[分辨率1°(纬度)×1°(经度)],VR-CESM[海河流域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弥补了全球模式在流域尺度模拟分辨率偏低的不足,模拟效果整体得到提高,对海河流域西南部和燕山南部的强降水频率、东部平原北部的强降水强度模拟的准确性有明显改进。与基准期(1976~2005年)相比,海河流域2021~2050年年降水量表现为北部以减少为主,中部和南部普遍增加;海河流域东南部7月降水量普遍增加10%以上。极端强降水频率以38°N为界,呈北部减少南部增加趋势;海河流域南部四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交界地区强降水频率增加在20%以上;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在北京东部和天津北部增幅最大,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在北京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中部和山东、河北与河南三省交界处增加最多,较基准期增加80%以上。从预估的年降水量、强降水频率和强度变化发现,海河流域极端降水风险存在较大时空异质性,未来应对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复杂性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可变分辨率 地球系统模式 海河流域 气候模拟和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RNetV2的城市内涝视频图像监测方法
10
作者 陈笑娟 徐艺芙 +3 位作者 吕鑫 魏军 李婷 陈小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168,175,共6页
近年来,城市内涝事件频发,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传统监测手段受设备安装与维护成本高昂、人工效率低等问题局限,同时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无法对分辨率不同的监控设施视频图像加以区分,难以全面、高效地应对内涝灾害,... 近年来,城市内涝事件频发,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传统监测手段受设备安装与维护成本高昂、人工效率低等问题局限,同时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无法对分辨率不同的监控设施视频图像加以区分,难以全面、高效地应对内涝灾害,因此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HRNetV2的城市内涝监测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HRNet模型在目标检测、图像分类等人体姿态估计应用方面展现出优势性能,可在并行多个不同分辨率的卷积分支的同时共享卷积权重,减少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提高模型训练效率。研究通过对监测采集和收集的社会化城市内涝积水图像构成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并采用精度和复杂度两项关键评价指标,将HRNetV2与Unet、PSPNet、ResUnet、DeeplabV3+四种主流模型的训练结果进行了全面对比。实验结果表明,HRNetV2在积水图像识别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其交并比、精确度、召回率以及F1分数分别高达92.19%、96.90%、95.76%和95.83%,均显著优于其他4种对比模型。与此同时,HRNetV2在复杂度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相较于其他模型,其计算复杂度大幅降低,更加适合在实际监测场景中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城市内涝监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监测城市内涝情况,同时也可为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智能监测 HRNetV2 多分辨率融合 深度可分离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与水汽特征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形成的影响机制
11
作者 刘姝 周煜 +5 位作者 王福侠 花家嘉 王振超 章鸣 高凌峰 王琼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8,共15页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偏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大陆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坝”,阻挡减弱台风“杜苏芮”的北上,加之西北太平洋台风“卡努”东移的共同影响,建立了两条水汽通道(1000~700 hPa),一条为西太平洋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1000~900 hPa;另一条为南海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900~850 hPa。2)河北中部主要的水汽输入边界为南边界和东边界,且以南边界为主,主要的水汽输出边界为北边界和西边界。河北中部小时降水量与区域水汽通量净收支呈正相关,2023年7月30日河北中部的水汽通量净收支约为29日和31日的4.7倍,为极端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3)太行山地形对此次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受到北段太行山的阻挡,远距离输送的水汽在山前迎风坡及山前平原堆积。地表至700 hPa,东北风/偏东风在山前迎风坡强迫抬升,且山前平原处稳定存在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有利于山前迎风坡至山前平原一带稳定维持强盛而持久的垂直上升运动,这种较强且深厚的水汽辐合和垂直输送利于河北中部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极端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太行山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2023年7月持续性高温过程成因和预报研究
12
作者 向亮 孙婉怡 +4 位作者 杜浩昱 车少静 韩世茹 李晓帆 张婧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持续性高温热浪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对高温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河北省142个观测站1961~2023年历年7月的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逐日/月再分析资料等,本文分析了河北省2023年7月高温过程... 持续性高温热浪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对高温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河北省142个观测站1961~2023年历年7月的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逐日/月再分析资料等,本文分析了河北省2023年7月高温过程成因,并采用深度学习算法(LSTM)提出了高温热浪预报模型。结果表明:2023年7月河北省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7.8 d,共出现3次持续性高温过程,最强时段为5~11日。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面积异常偏大,南亚高压的持续偏东和偏北是此次高温持续性发展的环流背景,强烈的下沉运动伴随的非绝热增温是导致干热型高温热浪的直接成因。采用LSTM对河北省中南部4站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预测评估结果显示:ROC曲线的下面积AUC值在0.55~0.65,其中预报效果最好的是保定,表明该模型对逐日最高气温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LSTM能够很好地预测出各站的高温过程,但在高温起止时段和最高气温值上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高温 可预报性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变化及对产量影响的双重量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秦俊灵 索春男 +3 位作者 任妙春 李琛 孙萌萌 魏秀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7,共8页
为了探究河北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旱碱麦产量的影响,选取2009—2022年旱碱麦主产区气象观测资料和产量资料,利用四分位和气候倾斜率等方法对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再采用二次曲线法分离气象产... 为了探究河北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旱碱麦产量的影响,选取2009—2022年旱碱麦主产区气象观测资料和产量资料,利用四分位和气候倾斜率等方法对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再采用二次曲线法分离气象产量,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不同生育时期气象因子对旱碱麦产量影响的双重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旱碱麦各生育时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均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而降水量变化较大;(2)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各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3)经单重量化分析,对旱碱麦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在播种期、分蘖期、越冬期和抽穗期均为降水量,出苗期和灌浆期均为日照时数影响最大,返青期为平均气温,拔节期为最低气温;(4)经双重量化分析,对旱碱麦气象产量影响排名前五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分蘖期降水量、越冬期降水量、分蘖期最低气温、拔节期最低气温、抽穗期降水量。因此,河北旱碱麦种植应根据生育期降水情况采用保墒、灌水等水分管理措施,同时预防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的低温危害,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和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碱麦 气象因子 气象产量 灰色关联度 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玉米洪涝灾害精细化评估--以河北省保定市“23·7”强降水过程为例
14
作者 周琛 司丽丽 +2 位作者 赵亮 郎紫晴 付真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9-948,共10页
快速准确的大范围精细化评估对粮食生产、农业保险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保定市“23·7”(受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强降雨影响形成的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暴雨洪涝过程为研究对象,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研究玉米受... 快速准确的大范围精细化评估对粮食生产、农业保险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保定市“23·7”(受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强降雨影响形成的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暴雨洪涝过程为研究对象,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研究玉米受灾情况的快速评估方法,选用Landsat卫星数据,验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2)与玉米产量相关性,根据植被指数差值进行玉米受灾范围提取,同时结合Sentinel-2数据,利用遥感影像监督分类和自然断点技术,进行玉米绝产和减产等级划分,实现大范围玉米灾损的快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相关性分析验证,NDVI与玉米实际产量存在明显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841(P<0.01),可用于玉米产量反演。2)基于植被光谱特征分析,保定市境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玉米减产,其中东部减产相对严重,中部和南部相对较轻。3)通过阈值分类结果统计,“23·7”暴雨洪涝过程造成保定市4.5万hm^(2)玉米绝产,绝产面积约占农田总面积的5%,减产面积约占总农田面积的66%。本文为强降雨导致的玉米受灾情况评估和灾损分布制图提供了一个快速可靠的方法框架,可为大面积农作物精细化评估提供方法参考和案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评估 洪涝 Google Earth Engine 卫星遥感 植被指数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群发性高温过程的变化特征
15
作者 许启慧 邵丽芳 +1 位作者 高旭旭 李晓帆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利用1980—2023年京津冀地区174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确定出群发性高温过程的判识标准并进行分析,结果得到京津冀地区多年平均年高温日数为10.8 d,整体呈显著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9 d·(10 a)... 利用1980—2023年京津冀地区174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确定出群发性高温过程的判识标准并进行分析,结果得到京津冀地区多年平均年高温日数为10.8 d,整体呈显著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9 d·(10 a)^(-1),时间上表现出“减-增-减-增”的年代际变化,空间上呈南多(强)北少(弱)的分布特征。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共出现149次群发性高温过程,主要分布在5—8月,各旬出现次数呈单峰式分布,其中6月中旬最多;群发性高温过程的平均持续日数、最大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在44年间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而发生频次和平均温度强度则在21世纪10年代之后表现出显著增多(强)趋势。44年来京津冀地区综合强度最强的10次群发性高温过程有7次出现在21世纪,其中4次出现在2009年之后,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大都出现在河北石家庄地区。空间上,无论在任何年代群发性高温过程所覆盖的范围都主要位于河北中南部地区,其中石家庄东南部和邢台北部是过程高发区的中心地带;20世纪80年代—21世纪10年代,群发性高温过程的高发区不断向北、向东扩展,其中北京中南部、承德南部、天津、唐山大部和秦皇岛西部受群发性高温过程的影响频次存在成倍增加现象,相较其他区域,上述地区高温过程的出现频次表现出更显著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群发性高温过程 持续性 气候特征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风廓线雷达组网的对流触发信号判别
16
作者 杨荣芳 郭建平 +5 位作者 孔凡超 孟德利 张震 郭晓冉 单昱峰 邓剑波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49-1260,共12页
利用京津冀地区2023—2024年4—9月风廓线雷达资料,借助三角形中尺度组网反演了4 km以下关键动力参数廓线,分析了对流触发前动力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对流触发前,动力场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上升运动特征。区域平均降水量... 利用京津冀地区2023—2024年4—9月风廓线雷达资料,借助三角形中尺度组网反演了4 km以下关键动力参数廓线,分析了对流触发前动力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对流触发前,动力场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上升运动特征。区域平均降水量与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整体上存在正滞后相关性。降水前30 min内,水平散度小于-5×10^(-5)s^(-1),1 km以下的辐合厚度加深,增强的正涡度和持续加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发生。可将30 min内水平辐合强度持续大于50×10^(-5)s^(-1)作为对流触发信号判别指标。在统计的763次降水事件中,对流触发信号判别指标的有效识别降水事件准确率为72.3%,为定量分析京津冀地区对流早期预警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对流触发 辐合上升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地区近50 a花生水分供需时空变化特征
17
作者 费晓臣 马凤莲 +3 位作者 郑艳萍 宿海良 王猛 何川 《农学学报》 2025年第5期91-100,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冀东地区花生的水分供需情况,为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区域内16个国家气象站及遵化农业气象站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分析了1973—2022年冀东地区花生水分供需时空变化特... 本研究旨在分析冀东地区花生的水分供需情况,为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区域内16个国家气象站及遵化农业气象站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分析了1973—2022年冀东地区花生水分供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冀东地区花生近50 a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和降水耦合度平均值分别为312.3 mm和0.63,呈减少趋势(P<0.1);需水量平均值为462.9 mm,增加趋势不显著;年际变率有效降水量大于需水量。各生育期物理量年际变化趋势与全生育期一致,但均不显著,年际变率苗期和花针期明显大于结荚期和饱果期。对不同生育期的水分供需进行比较发现,降水耦合度介于0.08~0.97之间,其平均值大小顺序为:饱果期>结荚期>苗期>花针期。冀东地区花生的降水耦合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饱果期南部低于北部,而其他生育期及全生育期则是西南部低于东北部,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市区及其北部山区,而低值区则位于曹妃甸及唐山市区周边。冀东地区花生干旱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花针期的干旱风险增加更为显著。该地区主要花生生产县区中,丰润和丰南干旱发生的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花生 需水量 水分供需 灌溉策略 PENMAN-MONTEITH公式 降水耦合度 干旱风险 有效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文年型下河北旱碱麦需水量和缺水量分析
18
作者 秦俊灵 魏瑞江 +3 位作者 魏秀梅 秦玉萍 任妙春 李琛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1,共8页
为量化河北旱碱麦各生育期需水量及缺水量指标,利用旱碱麦主产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以降水频率界限值25%、50%、75%确定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特枯水年4种水文年型及相应有效降水量,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并结合作物... 为量化河北旱碱麦各生育期需水量及缺水量指标,利用旱碱麦主产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以降水频率界限值25%、50%、75%确定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特枯水年4种水文年型及相应有效降水量,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并结合作物系数法和土壤修正系数法,求得在4种水文年型下旱碱麦的需水量、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8-2022年间,旱碱麦全生育期需水量显著增加,降水量、有效降水量、缺水量均呈增多趋势。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随年降水量的减少均明显增大,4种年型下缺水量分别为97.7、106.5、126.2和149.7 mm,灌溉需求指数分别为0.56、0.60、0.70和0.79;而不同年型间需水量差异较小,均值为181.0 mm。空间上,需水量呈北多南少,缺水量呈西北多东南少。各生育时期需水特征有明显差异,返青期至灌浆期需水量较大,水分亏缺较为严重,其中返青期亏缺最严重,需水量、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分别为48.1 mm、38.7 mm和0.80。综合来看,根据水文年型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旱碱麦调水灌溉,可节约灌溉成本,保障旱碱麦稳产高产;区划时侧重向南部孟村、盐山、海兴县市扩展,可实现旱碱麦播种面积的有效扩展,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碱麦 水文年型 需水量 缺水量 灌溉需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2022年11-12月冷暖转折成因分析
19
作者 高旭旭 车少静 杜浩昱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34,共12页
2022年11-12月京津冀气候出现明显的暖冷转折,11月和12月两个月平均气温温差大,达到10.6℃,位列1961年以来第一位,与1971年和1980年持平。本文基于NCEP/NCAR再分析和气候指数等数据,从大气环流转折、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2022年11-12月京津冀气候出现明显的暖冷转折,11月和12月两个月平均气温温差大,达到10.6℃,位列1961年以来第一位,与1971年和1980年持平。本文基于NCEP/NCAR再分析和气候指数等数据,从大气环流转折、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及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对气温异常影响的年代际变化角度,探究了京津冀地区2022年11月和12月气温转折的可能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11-12月,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以及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导致11月京津冀地区气候异常偏暖,12月异常偏冷。(2)通过与1971年、1980年和2005年的冷暖转折事件对比,大气环流转折特征存在年代际变化,2022年和2005年11月偏暖除了北方冷空气活动偏弱外还受到南方暖气流北上的影响,12月偏冷则出现在北极增暖和西伯利亚高压显著偏强的背景下。(3)ENSO与京津冀11月气温以及AO与12月气温相关性在21世纪00年代明显增强,拉尼娜背景下AO由11月正位相转为12月负位相,气温出现反相概率高,2022年恰为拉尼娜年,在AO位相由正转负的影响下,11-12月京津冀出现冷暖转折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暖转折 京津冀 ENSO A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警阈值研究
20
作者 张煜晗 王俊博 +3 位作者 陈帅帆 李璨 霍达 王瑛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7,共15页
为根据承灾体的类型进行暴雨精准预警,降低洪涝灾害防控成本,提高防灾效率,该文以华北地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构建含五大类、十七小类的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分类体系。综合国内外暴雨洪涝预警阈值文献,构建华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小时... 为根据承灾体的类型进行暴雨精准预警,降低洪涝灾害防控成本,提高防灾效率,该文以华北地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构建含五大类、十七小类的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分类体系。综合国内外暴雨洪涝预警阈值文献,构建华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小时降雨量的红、橙、黄、蓝四级预警指标体系。五大类承灾体中,城乡用地类阈值分别为15~30、20~40、30~60、35~85 mm;农牧业用地类分别为10~45、20~65、30~85、40~104 mm;景区用地类分别为10~20、20~35、35~65、50~100 mm;交通运输用地类分别为6~15、10~25、15~50、25~90 mm;水域及水域设施用地类分别为17~34、23~60、59~71、68~90 mm。十七小类承灾体中,公路及高速公路、山地景区、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地下入口地类对暴雨的变化相对敏感,极易成灾,因此阈值设置得相对偏低,是上述阈值范围的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阈值 四级预警 承灾体分类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