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措施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巍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3期187-190,共4页
对2017—2021年辽宁省干旱、暴雨、寒潮、大风、冰雹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7—2021年,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并未减弱,且对辽宁省农业和其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提出了农业气象灾... 对2017—2021年辽宁省干旱、暴雨、寒潮、大风、冰雹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7—2021年,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并未减弱,且对辽宁省农业和其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提出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即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优化灾害预警的服务产品、开放合作与推进科技创新,以第一时间播报气象灾害,为有效预防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农业气象灾害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培训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董国平 刘刚 刘晓娜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6期325-326,共2页
对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训特点,提出了详细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阐述了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4种培训方式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等,列举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在日光温室生产中的应用,并针... 对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训特点,提出了详细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阐述了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4种培训方式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等,列举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在日光温室生产中的应用,并针对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气象服务技术 培训 应用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探讨
3
作者 孟莹 孙虹雨 +3 位作者 杨劲 周海燕 吕广辉 孙立德 《辽宁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53-56,共4页
针对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阐述了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及体验式4种培训方式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等。特别是迁飞性害虫迁飞降落与锋面天气的关系,采用天气学、数值预报产品及统计... 针对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阐述了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及体验式4种培训方式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等。特别是迁飞性害虫迁飞降落与锋面天气的关系,采用天气学、数值预报产品及统计学方法预测农业病虫发生程度、发生量、发生时期及最佳防治期,主要病虫发生气象指标及人工气候箱和自然天气条件下生长规律,以及定量评估病虫发生程度的蒙特卡罗方法和绿色气象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列举了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在农业病虫防治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病虫 迁飞降落天气 气象服务技术 培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保障个例实训系统的开发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沛 邢婉茹 +3 位作者 方缘 贾越 孙梦婕 王欣欣 《南方农业》 2017年第8期109-110,114,共3页
通过深入探究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运维保障工作相关内容与要求,收集新型自动站软硬件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处理个例,结合JSP和数据库信息技术,开发一套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保障实训个例库系统,可实现业务保障个例收集、查询、调用等可视化操作,... 通过深入探究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运维保障工作相关内容与要求,收集新型自动站软硬件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处理个例,结合JSP和数据库信息技术,开发一套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保障实训个例库系统,可实现业务保障个例收集、查询、调用等可视化操作,满足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教学需求,提供模拟台站业务保障工作实训内容,提升观测业务人员应急运维保障技能,可应用于地面观测业务实训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观测 实训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晓娜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9期9-10,共2页
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气象服务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来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说明了气象服务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然后结合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气象服务 乡村旅游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化技术在气象业务信息系统中的方案设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当 晁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33期116-117,共2页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使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想要利用技术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就必须展开大量的科学研究.虚拟化技术作为当今做炙手可热的一门新技术,在气...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使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想要利用技术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就必须展开大量的科学研究.虚拟化技术作为当今做炙手可热的一门新技术,在气象业务新系统中的使用就值得广大从业者展开深入学习.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展开的相关研究,试图通过对于虚拟化技术发展趋势的归纳和总结,设计一套具有较高适用性使用方案,为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化技术 气象业务信息系统 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实践
7
作者 刘刚 方缘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33期141-142,共2页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气、天气、气候等内容,其知识体系广泛、复杂,体现出抽象性、间接性、综合性的特点.气象可谓包罗万象,不仅时间长久,而且空间无限,虽然知识内容相对浅显,但是又要保证其概念正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而多媒体技...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气、天气、气候等内容,其知识体系广泛、复杂,体现出抽象性、间接性、综合性的特点.气象可谓包罗万象,不仅时间长久,而且空间无限,虽然知识内容相对浅显,但是又要保证其概念正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而多媒体技术可实现声、光、形、色的同时再现,可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气象知识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气象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文章主要针对多媒体教学在气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专业 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做好自动气象站设备维护管理
8
作者 邢婉茹 李施 +2 位作者 孙沛 关雨姗 支询 《南方农业》 2016年第26期85-86,共2页
气象站主要是负责收集气象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气象部门,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将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情况报告给人民群众。气象站中设备较多,尤其是自动气象站,设备长期运行中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出现故障问题,影响到数据... 气象站主要是负责收集气象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气象部门,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将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情况报告给人民群众。气象站中设备较多,尤其是自动气象站,设备长期运行中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出现故障问题,影响到数据信息收集,后续天气报道的准确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这就需要做好自动气象站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尽可能消除故障问题,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主要就自动气象站设备维护管理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合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设备维护管理 数据监测 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地区玉米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淑杰 周广胜 +6 位作者 张玉书 米娜 孟莹 纪瑞鹏 蔡福 武晋雯 李广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4-250,共7页
为探讨生长季自然降水条件下水分状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利用锦州2011、2012年和2014年玉米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1981—2010年辽宁农业气象历史资料,研究干旱年份水分与玉米产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总耗水量间呈二次抛物线的关... 为探讨生长季自然降水条件下水分状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利用锦州2011、2012年和2014年玉米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1981—2010年辽宁农业气象历史资料,研究干旱年份水分与玉米产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总耗水量间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R^2=0.793,F=105,P=0.0001,n=57),当耗水量达到400~600 mm时,玉米能够获得高产;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呈现抽雄~乳熟期>拔节~抽雄期>出苗~拔节期>乳熟~成熟期>播种~出苗期的变化规律,各阶段日耗水强度分别为5.75、4.78、2.36、1.84 mm·d^(-1)和1.35 mm·d^(-1)。在分析相对叶面积指数和相对作物系数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水分胁迫系数的相对叶面积订正方法,建立了以Jenson模型为基础的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耗水量 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相对叶面积指数订正方法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生态系统GPP的季节变异及其影响要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姜鹏 秦美欧 +5 位作者 李荣平 孟莹 杨霏云 温日红 孙沛 方缘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3-651,共9页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分之一,明晰GPP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对深入认知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基于多站点通量监测阐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GPP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C...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分之一,明晰GPP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对深入认知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基于多站点通量监测阐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GPP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ChinaFLUX,沿着东西水热梯度分布的草地样带选择内蒙古温带草原(内蒙古站)、高寒灌丛-草甸(海北站)和高寒草地(当雄站)作为研究对象,沿着南北森林样带选择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长白山站)、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人工林(千烟洲站)和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鼎湖山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机器学习等统计方法,探讨GPP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甄别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3种典型生态系统GPP的季节动态整体呈单峰分布,且森林生态系统GPP高于草地和灌丛。(2)全子集回归等分析发现,草地生态系统GPP与土壤含水量(C_(SW))、叶面积指数(LAI)和气温(t_(a))呈正相关,与饱和水汽压差(D_(vp))呈负相关,而灌丛和森林生态系统GPP的影响因子主要为t_(a)和光合有效净辐射(R_(PA)),与水分因子的关系较弱。在季节干旱期间,千烟洲站GPP与C_(SW)和D_(v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方差分解和随机森林结果表明,水分是草地生态系统GPP季节变异的主导因子,其解释比重高于30%;温度是高寒灌丛(海北站)和温带落叶针叶林(长白山)生态系统GPP变异的主导因子,其解释比重接近或高于50%;辐射是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鼎湖山和千烟洲站)GPP变异的主导因子,其解释比重高于50%。在季节性干旱期间,水分因子对千烟洲站GPP变异的解释比重高于对其他灌丛和森林站点的。因此,在中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生长季GPP变异的驱动要素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中在干旱和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中,水分(C_(SW)和D_(vp))是GPP变异的主要影响要素,而在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中,温度或辐射为GPP的主要驱动要素。该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GPP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要素,也可为中国碳循环的准确模拟提供数据基础和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P 季节变异 影响要素 典型生态系统 机器学习 异质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辽宁严寒地区南界及采暖节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倩 林毅 +7 位作者 侯依玲 朱玲 崔妍 吴琼 马晓晨 孙沛 孙梦婕 赵春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9-205,共7页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辽宁省严寒地区南界的变化以及对采暖期能源消耗的影响,利用辽宁省1961-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趋势分析、山本(Yamamoto)检验等方法对采暖期气温、采暖长度、采暖强度、辽宁严寒地区和...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辽宁省严寒地区南界的变化以及对采暖期能源消耗的影响,利用辽宁省1961-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趋势分析、山本(Yamamoto)检验等方法对采暖期气温、采暖长度、采暖强度、辽宁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及变化、采暖节能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53 a辽宁平均采暖期长度为148 d,平均气温以0.4℃/(10 a)的速度增长,1987年气候增暖突变后,采暖强度减少率为86℃·d/(10 a),减少范围向辽宁中部和西部扩展,采暖长度减少率为1.8 d/(10 a),南北采暖长度相差43 d。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最大相差11.5℃,气候变暖后严寒地区南界在122°E^124°E之间北移1个纬度,节能率逐年际呈现稳定振荡,均处于负相位,南界变化区间内节能率均达到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采暖期 严寒地区 南界 节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房一禾 吴琼 +5 位作者 杜秉宸 秦美欧 徐方姝 林中冠 王当 于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7-283,共7页
利用辽宁省54站1963—201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异常年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2014和2015年夏季环流场与异常年环流场的对比分析,揭示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及造成2014、2... 利用辽宁省54站1963—201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异常年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2014和2015年夏季环流场与异常年环流场的对比分析,揭示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及造成2014、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环流场因素。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对流层各层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配合是造成辽宁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2014和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环流场特征均与辽宁夏季异常干旱年情况类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且副高西北侧为负的位势高度距平,不利于副高西伸北进;由于副高偏南,辽宁地区西南水汽输送不充足;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于辽宁以南地区上空,且辽宁以南上空200 h Pa纬向风距平为正,以北为负。这种不同高度层大尺度环流配置是造成2014和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主要环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干旱 环流特征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轴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设施农业大风灾害预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莹 吴曼丽 张淑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7-223,共7页
统计辽宁省设施农业大风灾情特征,分析致灾大风成因,结合东北地区设施农业大风掀棚致灾指标,确定辽宁省设施农业大风灾害预警等级划分标准。根据设施农业受灾情况,将日光温室大风致灾预警划分为轻度(8级风)、中度(9级风)、重度致灾(≥10... 统计辽宁省设施农业大风灾情特征,分析致灾大风成因,结合东北地区设施农业大风掀棚致灾指标,确定辽宁省设施农业大风灾害预警等级划分标准。根据设施农业受灾情况,将日光温室大风致灾预警划分为轻度(8级风)、中度(9级风)、重度致灾(≥10级)。对2019年辽宁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大风灾害预警应用,结果显示,分级致灾指标的设计和划分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大风灾害 辽宁 致灾指标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组成的影响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米娜 张玉书 +4 位作者 蔡福 纪瑞鹏 方缘 张淑杰 陈妮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79-1788,共10页
为了研究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型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物候和产量模拟的效果,基于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1-2015年分期播种试验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观测资料,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天然干旱胁迫... 为了研究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型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物候和产量模拟的效果,基于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1-2015年分期播种试验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观测资料,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天然干旱胁迫试验数据和2015年玉米开花、吐丝物候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了CERES-Maize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的模拟效果,提出了模型改进的方向。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5年辽宁省西部地区在玉米开花期前后经历了较严重的干旱胁迫过程,干旱胁迫导致玉米吐丝延迟程度大于开花, 90%以上的植株能到达开花阶段,但仅有45%~88%的植株能到达吐丝阶段,直接影响株籽粒数(不同播期下的玉米株籽粒数相差32%)及最终产量(产量下降33%~78%)。CERES-Maize模型对正常年玉米产量及产量组成的模拟效果较好,对干旱年的模拟效果较差,部分原因在于模型在模拟玉米物候时不对开花和吐丝期加以区别,只考虑了温度对花期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干旱胁迫下玉米因开花–吐丝间隔增大、雌穗发育异常、物候期推迟而造成的减产作用。因此,玉米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直接影响玉米物候(开花-吐丝期),进而影响玉米穗粒数及最终产量;为提高干旱胁迫下作物模型的模拟评估能力,亟待开展干旱胁迫下基于冠层吐丝动态的玉米产量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关键期 干旱胁迫 开花—吐丝间隔 产量 产量组成 CERES-Maiz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9
15
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4 位作者 张黎 葛蓉 冯艾琳 于贵瑞 张林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8,共8页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on,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模型,并在站点尺度进行了模型参数化和精度验证;结合区域尺度气象和遥感数据,估算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结果表明:1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NE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部分地区表现为碳汇,NEP(以C计)平均值为41.8 g/(m^2·a).2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呈波动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20.0 g/(m^2·a)增至2010年的82.5 g/(m^2·a);除2002年表现为弱碳源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碳汇,并以2010年碳汇能力为最强.3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平均年增长率为5.4 g/m^2;NEP年际变化率空间分布显示,大部分地区NEP呈增加趋势,仅有东南部和中部部分区域NEP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并且由于气候的暖湿化趋势,碳汇强度总体表现为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引发强降水的东北冷涡的演变机理及能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傅慎明 孙建华 +1 位作者 张敬萍 李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4-565,共12页
采用NCEP CFS 0.5°×0.5°的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7月上旬的一次引发强降水过程的东北冷涡典型个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诊断,研究表明:(1)本例冷涡的发展期是其降水和对流活动的... 采用NCEP CFS 0.5°×0.5°的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7月上旬的一次引发强降水过程的东北冷涡典型个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诊断,研究表明:(1)本例冷涡的发展期是其降水和对流活动的最活跃时期,其对应的最小TBB在-60℃以下,最强6 h降水可达124 mm,南海、黄海和日本海是冷涡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2)本例东北冷涡是一个深厚的斜压涡旋系统,其最强斜压区和动能大值区主要位于涡旋外围;冷涡的冷心结构主要位于对流层中高层和对流层低层。(3)涡度收支表明,与对流活动密切相关的垂直涡度平流是本次冷涡产生的主导因子;涡度垂直输送和辐合作用是冷涡快速发展的主导因子;而辐散作用则最终导致了冷涡的消亡。(4)能量收支表明,旋转风动能制造是冷涡生成过程中动能的主要产生方式,而冷涡发展期,旋转风动能输送是冷涡动能维持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Eady增长率 涡度收支 动能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长江流域两类中尺度涡旋的统计与合成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敬萍 傅慎明 +2 位作者 孙建华 沈新勇 张元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36,共18页
利用2000~2013年夏季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5°(纬度)×0.5°(经度)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产生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和产生于大别山地区的大别山低涡进行了识别,统计出西南涡和... 利用2000~2013年夏季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5°(纬度)×0.5°(经度)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产生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和产生于大别山地区的大别山低涡进行了识别,统计出西南涡和大别山低涡的发生频数、初生时段、移动路径、三维结构等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涡旋生成前的地面气压场和降水特征,对西南涡和大别山低涡分别进行了分类与合成研究,并细致对比了两类涡旋的异同点,主要结论如下:(1)西南涡在7月上旬最活跃,而大别山低涡则在6月上旬发生频数最高。凌晨时段是两类涡旋的高发期;西南涡日间的生成数目多于夜间,而大别山低涡则与之相反。(2)绝大多数西南涡和大别山低涡维持时间少于12 h;绝大多数西南涡维持准静止,而大别山低涡则主要向东北方向和偏东方向移动。(3)两类涡旋均为对流层中低层的低压系统,其中大别山低涡的垂直伸展层次较西南涡更低。相比于西南涡,由于水汽条件更优,大别山低涡所引发的降水更强,强降水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得大别山低涡的平均生命史比西南涡更长。(4)产生前有降水的西南涡/大别山低涡相比于产生前无降水的西南涡/大别山低涡而言,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的强度更强、辐散更显著;对流层中层与500 h Pa西风带短波槽的配置条件更好;对流层低层涡旋中心附近的辐合更显著、切变更强;并且对流层中低层的上升运动更强。这些都是有利于降水发生与维持的有利条件,而与降水凝结潜热密切相关的热力强迫使得产生前有降水的西南涡/大别山低涡相比于产生前无降水的西南涡/大别山低涡拥有更长的生命史长度,更大的水平半径和更大的涡旋生命史内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旋 西南涡 大别山低涡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隐层BP网络的沈阳地区雷暴潜势预报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中冠 栾健 +2 位作者 王迪 张春龙 栾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91,共8页
利用沈阳市2007-2011年6、7、8月探空因子与闪电定位资料,选取适合当地雷暴潜势预报的9个因子,构建双隐层BP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当地雷暴的潜势发展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基于双隐层BP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报模型临界成功指数CSI=57.46%、... 利用沈阳市2007-2011年6、7、8月探空因子与闪电定位资料,选取适合当地雷暴潜势预报的9个因子,构建双隐层BP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当地雷暴的潜势发展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基于双隐层BP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报模型临界成功指数CSI=57.46%、探测概率POD=79.38%、虚假报警率FAR=32.46%和总指数TS=74.89%,预报效果较令人满意;通过12h和6h潜势预报结果对比发现,6hBP神经网络模型预报效果好,更适用于沈阳地区雷暴潜势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隐层 BP网络 雷暴 潜势预报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晁华 王当 +3 位作者 龚强 朱玲 徐红 王小桃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8期144-147,153,共5页
本文收集并整理了东北地区143个气象站有冻土观测记录以来的冻土数据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冻土深度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递增,即纬度越高冻土越深。从各年代100 cm和150 cm冻深线来看,... 本文收集并整理了东北地区143个气象站有冻土观测记录以来的冻土数据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冻土深度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递增,即纬度越高冻土越深。从各年代100 cm和150 cm冻深线来看,冻土呈明显变浅趋势,且越高纬冻土退化越为严重。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20世纪70年出现极端最大冻土深度的气象站最多,90年代没有气象站出现极端最大冻土,21世纪00年代、10年代仍有极端最大冻结深度出现,且10年代较00年代出现的站点偏多,说明即使气候变暖但是极端情况仍然出现,且可能有愈加严重趋势。平均气温与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即随着气候变暖,冻土期缩短、冻土初日推迟、翌年冻土消融日提前的现象。东北地区除黑龙江最北端为多年冻土区外,其余地区均为季节性冻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冻土深度 冻土期 冻深线 初终日 消融日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日光温室气温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曼丽 张淑杰 +1 位作者 孙立德 马成芝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227-234,共8页
为评价辽宁地区典型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利用小气候仪观测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日光温室内气温的日变化及逐时温度的变幅,研究低温期2种结构日光温室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结构日光温室内温度差异较大,... 为评价辽宁地区典型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利用小气候仪观测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日光温室内气温的日变化及逐时温度的变幅,研究低温期2种结构日光温室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结构日光温室内温度差异较大,土墙结构日光温室温度高于复合墙结构日光温室;不同天气条件下最低、最高、平均气温日变化都表现为日照时数越多,气温变化幅度越大;在日照时数大于3 h情况下,土墙温室白天蓄热和午后到夜间散热大于复合墙温室,在日照时数小于3 h的情况下,复合墙温室蓄热能力大于土墙结构温室,午后到夜间保温能力小于土墙温室,在一整天24 h循环过程中,土墙温室内的温度依然高于复合墙温室;不同生长季2种温室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土墙温室平均气温差值小于复合墙温室。综上所述,土墙温室保温和蓄热性能好于复合墙温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结构 气温 对比分析 土墙温室 复合墙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