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棉花生育期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
作者 穆光荣 古丽娜孜·居来提 +7 位作者 张立祯 马腾飞 杜鸿君 王雪姣 孙帅 巴特尔·巴克 李杰 帕尔哈提·买买提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8,I0007-I0010,共19页
【目的】探究南疆地区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构建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2024年在尉犁县开展,设置5个种植密度水平:9株·m^(-2)(D1)、13.5株·m^(-2)(D2)、18株·m^(-2)(D3)、22.5株·... 【目的】探究南疆地区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构建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2024年在尉犁县开展,设置5个种植密度水平:9株·m^(-2)(D1)、13.5株·m^(-2)(D2)、18株·m^(-2)(D3)、22.5株·m^(-2)(D4)、27株·m^(-2)(D5),3个棉花品种:新陆中79号(C1)、新陆早73号(C2)、欣试518(C3),通过测定棉花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情况及籽棉产量明确各品种的最优种植密度。【结果】棉花的生育期随密度增加呈延长趋势;C1、C2品种的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和地上部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生长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D3密度下达到峰值,2年平均籽棉产量分别为6458.66 kg·hm^(-2)、6083.64 kg·hm^(-2);C3品种的各器官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生长速率随种植密度递增持续上升,在D5时籽棉产量最高,达5875.30 kg·hm^(-2)。种植密度对各器官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量的时间和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影响没有明显规律。【结论】新陆中79号和新陆早73号宜采用18株·m^(-2),欣试518品种建议采用27株·m^(-2)的高密度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品种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化课程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岗位培训中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涛 张倩 +2 位作者 容韬 杨倩 玉素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1期268-270,共3页
通过对基层人工影响天气人员现状调查,结合基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内容和流程,设计了人工影响天气模块课程。通过在培训中的应用实践,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为后期进一步做好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模块化课程 人工影响天气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 a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短时强降水环境场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毛列尼.阿依提看 杨莲梅 +1 位作者 张云惠 玉素甫.木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81,共9页
为更好地把握中亚低涡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机理特征,为新疆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和依据,利用FNL资料、探空资料等,运用天气学原理、动力诊断分析方法等,研究了中亚低涡系统不同部位发生的三类短时强降水的环境场特征及... 为更好地把握中亚低涡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机理特征,为新疆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和依据,利用FNL资料、探空资料等,运用天气学原理、动力诊断分析方法等,研究了中亚低涡系统不同部位发生的三类短时强降水的环境场特征及环流配置。结论表明:(1)短时强降水发生在500 h Pa中亚低涡前部西南气流下为最多。(2)A指数在新疆地区短时强降水降水预报中意义不大。(3)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配置一般属于高空冷平流强迫类。(4)三类短时强降水形势配置的共性:在低涡背景下,对流层中高层都有显著气流存在,低空有切变线存在,近地面往往有辐合线,700 hPa左右往往有湿舌。异性:第I类短时强降水湿度条件较好,第Ⅱ类短时强降水高低空温差较大,第Ⅲ类短时强降水垂直风切变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短时强降水 环境参数 形势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3C VIRR大气可降水产品在新疆地区的精度评价
4
作者 程红霞 林粤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7,共6页
探讨FY-3C VIRR大气可降水产品在新疆地区的可靠性,基于探空数据,采用多评价指标,对FY-3C VIRR大气可降水量的旬产品和月产品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FY-3C VIRR旬和月大气可降水产品与探空数据变化一致,但存在系统性高估;在一年时间中... 探讨FY-3C VIRR大气可降水产品在新疆地区的可靠性,基于探空数据,采用多评价指标,对FY-3C VIRR大气可降水量的旬产品和月产品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FY-3C VIRR旬和月大气可降水产品与探空数据变化一致,但存在系统性高估;在一年时间中,旬产品和月产品均具有单峰变化特征,旬产品与探空数据的误差在4月上旬最小,9月下旬最大,而月产品在3月最小,9月最大;整体上,旬产品的均方根误差比月产品略大,但平均偏差、相关系数和相对误差均小于月产品;对单一站点,旬产品和月产品在伊宁的精度最高,阿勒泰、乌鲁木齐和库车的精度较高,东疆的哈密和南疆的喀什、若羌和和田的精度较差,民丰的精度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C VIRR 大气可降水 新疆 精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焚风的空间特征分析
5
作者 玉素甫·木沙 毛姈·阿依提看 阿来依·艾丁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173-176,共4页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乌鲁木齐市常发生焚风天气,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构成严重威胁。选取2018年3月31日01:00乌鲁木齐市8个区域典型气象站一次焚风过程2 min的平均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焚风...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乌鲁木齐市常发生焚风天气,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构成严重威胁。选取2018年3月31日01:00乌鲁木齐市8个区域典型气象站一次焚风过程2 min的平均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焚风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焚风风速在天山区和头屯河区最大,在乌鲁木齐县和达坂城区最小;乌鲁木齐县和达坂城区风速、温度和湿度的大小与其他区域分布相反,这与该区域地势较高有关;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可知,低风速区域周围都是高风速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风 空间特征 预报指标 风向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桃生理特征变化的越冬冻害监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倩 张载勇 +2 位作者 吉春容 刘爱玲 陈雪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52,共7页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2个主栽核桃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式,测定分析不同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下枝条叶绿素荧光参数、质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2个核桃品种枝条的基础荧光(...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2个主栽核桃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式,测定分析不同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下枝条叶绿素荧光参数、质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2个核桃品种枝条的基础荧光(Fo)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趋势,光能转换效率(Fv/Fm)呈下降趋势,-18~-21℃的低温造成了枝条光系统Ⅱ(PSⅡ)的结构损伤;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降低及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在-18~-21℃大幅度增加,根据相对电导率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得出2个核桃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均在-22℃左右;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对-18~-21℃的低温较为敏感。结合低温模拟试验和越冬期冻害历史灾情资料,以-20、-22、-24℃及其低温持续时间分别构建了核桃越冬冻害不同等级的综合监测指标,为有效预警和防冻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低温 生理特征 越冬冻害 监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涛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18期237-237,共1页
我国气象灾害面积分布较广,季节性强,频率高,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农业灾害,引起农作物的减产,因此,加强气象灾害控制,对气象灾害进行人工影响是农业防灾减灾的关键。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能促进... 我国气象灾害面积分布较广,季节性强,频率高,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农业灾害,引起农作物的减产,因此,加强气象灾害控制,对气象灾害进行人工影响是农业防灾减灾的关键。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能促进大气科学整体水平的提高,积极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降低恶劣天气对农业灾害的影响,可以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可以在干旱时降雨,在恶劣天气下进行适当的干预与预警,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为国家与农民降低经济损失,加大农业产量,达到理想的农业防灾、减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农业防灾 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山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程红霞 梁凤超 +1 位作者 李帅 林粤江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利用MODIS大气可降水量产品和高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天山山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聚集特征。结果表明,近10 a天山山区平均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西多东少的变化,全局空间自相... 利用MODIS大气可降水量产品和高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天山山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聚集特征。结果表明,近10 a天山山区平均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西多东少的变化,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为0.899 8,具有典型的空间聚集模式,即:高值聚集区域占山区总面积的35.94%,集中在高程为2 000 m左右的天山山区周边地区;低值聚集区域占山区总面积的38.79%,主要分布在高程3 000 m以上的中天山和东天山地区;没有高低负相关,仅有较少的低高负相关的聚集方式,占山区总面积的0.05%,只在天山山区周边零星分布。高程与天山山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相关系数为-0.831 3,是空间聚集格局分布与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区 大气可降水量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气温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杨霞 赵逸舟 +1 位作者 蔡梅 张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0-368,共9页
利用2008—2020年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研究了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气温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4:00—17:00,日最低气温出现在05:00—08:00。同一季节内,各月的日最高气温出现时次最大相差1 h... 利用2008—2020年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研究了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气温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4:00—17:00,日最低气温出现在05:00—08:00。同一季节内,各月的日最高气温出现时次最大相差1 h;日最低气温出现时次在冬季各月间的差异较大,12月和1月的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与2月相差4 h。此外,12月和1月的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其他月均早2~3 h,与我国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异。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各月的最高气温出现频率的日分布曲线以“双峰”型为主,主峰时次为15:00—18:00,次峰时次为21:00,夏季和冬季各月的日最高气温各时次出现频率的时间分布较为集中,春季和秋季相对分散。最低气温出现频率的日分布曲线在春、夏、秋三季均呈“单峰”型,冬季峰值特征不明显。春、夏、秋3季的最低气温在07:00—10:00的出现频率较高,冬季12月和1月在20:00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主城区09:00—12:00的1 h正变温较大;18:00—22:00的1 h负变温较大,正负变温存在不对称性,1 h变温是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变温的主导者。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冬季气温的日变化特征比其他3个季节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时气温 日变化 变温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