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2023年中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气象要素梯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月月 何清 +4 位作者 毛东雷 付光祥 李晶晶 王永强 张乾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9,共16页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掌握尚不全面,因此开展关于中昆仑山北坡气象要素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利用中昆仑山北坡9个不同海拔气象台站连续一年(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的气象要素数据,探究该山区1.5 m高度处近地面气象要素随海拔梯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风向变化显著,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738~3044 m的站点受山谷风影响,存在两个主导风向且风速日变化呈“双峰型”;(2)中昆仑山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Temperature lapse rate,以下简称TLR)均低于标准大气气温直减率,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ean)、最高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ax)和最低气温垂直递减率TLRmin分别为-0.56℃·(100m)^(-1)、-0.60℃·(100m)^(-1)和-0.47℃·(100m)^(-1),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夏季陡,冬季浅;(3)不同海拔存在多个逆温层和逆湿层,逆温和逆湿强度的季节差异较大,表现为夏季逆温强度最小,逆湿强度较大,冬季逆温强度最大,逆湿强度最小,最强逆温和逆湿均出现在海拔1256~1409 m;(4)夏季典型天气下晴天的逆温逆湿均大于阴雨天,晴天最大逆温强度是阴雨天的4.32倍,晴天比湿变化范围大于阴雨天,逆湿强度是阴雨天的1.11倍;(5)中昆仑山北坡4-9月占全年总降水的86%以上,随海拔升高降水梯度变化明显,表现为“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在2800~3200 m存在一个明显降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垂直递减率 温湿廓线 降水梯度 海拔梯度 中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蔡仁 李霞 +3 位作者 赵克明 王磊 秦贺 冯志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40-48,共9页
乌鲁木齐市一直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该文选取2004-2006年乌鲁木齐市3个环境监测站逐时的PM10、SO2、NO2浓度数据以及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米泉气象站同期逐时的13类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PM10、SO2浓度冬季均... 乌鲁木齐市一直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该文选取2004-2006年乌鲁木齐市3个环境监测站逐时的PM10、SO2、NO2浓度数据以及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米泉气象站同期逐时的13类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PM10、SO2浓度冬季均达到轻微污染水平,其它3个季节属于优良级别,NO2四季都属优良级别;这三类大气污染物四季日变化基本呈现双峰型结构。冬季PM10、SO2浓度峰值出现在12:00-14:00时,最小值则分别出现在凌晨7:00时、傍晚19:00时,其它季节最大值(最小值)多出现在早晨(傍晚/凌晨);三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各有不同,PM10、SO2都是南部城区浓度较大,NO2浓度则是北部城区居首;各类气象要素与SO2浓度的相关性普遍高于与颗粒物PM10的相关性。全年与热力因素有关的气象要素与PM10、SO2浓度的相关性非常突出,冬季则是云量、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明显提高;受蒙古高压和天山山脉地形的双重影响,乌鲁木齐冬季盛行偏南风和偏北风,山谷风交替现象明显;PM10浓度随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米泉气象站风速的增加均是先下降后上升,风速拐点分别是5 m/s、3 m/s,东南风对于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贡献较大;无论市区、还是北部城区,在偏北风和东南风的情形下,市区颗粒物浓度都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污染物 浓度日变化 气象要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气象塔梯度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处理 被引量:16
3
作者 金莉莉 何清 +3 位作者 李振杰 缪启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赵逸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2-742,共11页
本文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内5座100 m气象塔地理位置,根据逻辑极值检查、僵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和人工干预检查等组成的一套针对气象塔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四点滑动平均插值、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线性回归方... 本文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内5座100 m气象塔地理位置,根据逻辑极值检查、僵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和人工干预检查等组成的一套针对气象塔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四点滑动平均插值、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线性回归方法组成的数据插值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从南至北5座100 m气象塔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的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数据插值。结果表明:该套方案能很好地找出缺测、错误和可疑的数据,结合人工干预,使得检验结果更为可靠。5座气象塔资料的质量是比较好的,正常数据占总数据的97.17%,其中红光山数据质量最好(正常数据占总数据的99.01%)。非正常数据只是少数情况(占总数据的2.83%),包括缺测和错误数据,其中缺测数据占非正常数据的6.23%(出现在米东和燕南立交),错误数据占非正常数据的93.77%。虚假数据占错误数据的89.99%(大部分为风速、风向),僵值数据占错误数据的5.47%(大部分为气温和湿度).超出逻辑极值数据占错误数据的0.41%(只出现在水塔山气温),不符合一致性数据占错误数据的4.13%(主要为湿度,主要在燕南立交)。利用四点中央插值法、每座气象塔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不同气象塔之间线性回归方法插值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气象塔 质量控制 插值 观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与常规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徐莉 李艳红 《农业灾害研究》 2013年第1期41-44,共4页
依据2009-2011年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日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利用相关统计法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一系列项目的开展,空气质量有转好的... 依据2009-2011年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日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利用相关统计法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一系列项目的开展,空气质量有转好的趋势。3年间空气质量以Ⅱ级和Ⅲ级天气为主,其中Ⅱ级天气出现的天数占统计天数的66.48%,Ⅲ级天气出现的天数占统计天数的22.29%;空气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空气质量最差,夏季最好;首要污染物为PM10,其中SO2为首要污染的天数在冬季开始增加,这表明城市冬季空气污染以"烟煤"型为主;API指数与气温、风速、能见度和湿度等气象因素关系密切,API值与气温、能见度和风速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采暖期污染源的排放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是影响该市空气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 气象要素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气象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霍文 智协飞 +6 位作者 杨莲梅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周成龙 杨帆 杨兴华 孟露 何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9-480,共12页
沙漠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4,沙漠天气和气候对全球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的影响一直都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沙漠气象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简要回顾了沙漠气象学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并从沙漠表层物理特性研究、沙漠天气与... 沙漠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4,沙漠天气和气候对全球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的影响一直都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沙漠气象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简要回顾了沙漠气象学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并从沙漠表层物理特性研究、沙漠天气与边界层研究、沙漠气候研究、沙漠影响区域及全球环境研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沙漠气象学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沙漠气象学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气象 沙漠天气 沙漠边界层 沙漠气候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主要沙漠沙尘粒度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霍文 何清 +3 位作者 杨兴华 刘新春 丁国锋 程玉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1,共6页
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判定物质输运方式、判别水动力条件和分析粒径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沙尘粒度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风沙天气过程中,塔... 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判定物质输运方式、判别水动力条件和分析粒径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沙尘粒度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风沙天气过程中,塔中沙漠地区平均粒径Ф值2.95~3.59,标准偏差0.03~0.98;肖塘沙漠过渡带平均粒径Ф值2.93~4.56,标准偏差0.01~0.1;库姆塔格平均粒径Ф值1.55~2.92,标准偏差Ф值0.41~1.11,偏度0.11~0.31,峰度0.77~1.23。巴丹吉林沙漠平均粒径Ф值分别为1.6~1.8,毛乌素沙地为1.7~2.0,腾格里沙漠为1.7~2.3,库布其沙漠为2.1~2.4。库布其沙漠标准偏差Ф值最小0.46~0.51,巴丹吉林沙漠次之为0.55~0.68,腾格里沙漠居中为0.41~0.65,毛乌素最大为0.81~0.91。腾格里沙漠大部分样品为正偏,巴丹吉林与毛乌素为负偏。平均粒径肖塘最小,其次塔中,余下依次为库姆塔格沙漠、库布其、腾格里、毛乌素、巴丹吉林沙漠。肖塘标准偏差Ф值最高,分选最差,其它依次为毛乌素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分选最好。在频率曲线上反映肖塘、库姆塔格、库布其沙漠细颗粒偏多,塔克拉玛干沙漠、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粗颗粒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平均粒径 标准偏差 偏度 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重污染日的天气分型和边界层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45
7
作者 李霞 杨静 +4 位作者 麻军 王江 赵克明 任泉 赵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14-1423,共10页
利用2004年1月-2009年4月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逐日空气污染指数,对乌鲁木齐空气污染≥Ⅳ级的重污染日持续时间特征、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压场及相应的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重污染过程发生1天和... 利用2004年1月-2009年4月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逐日空气污染指数,对乌鲁木齐空气污染≥Ⅳ级的重污染日持续时间特征、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压场及相应的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重污染过程发生1天和持续2,3和4天的比例分别是32.2%,23.3%,18.5%和11.0%;发生重污染时500hPa以纬向环流型居多,占重污染总日数的84.2%,经向环流型为15.8%。从地面气压场来看,高压后部型出现重污染的频率最高,达86.3%;高压底部型次之,为9.6%;高压前部型和南高北低型出现重污染的几率较小。乌鲁木齐冬季Ⅲ级污染日对应的温度、湿度及风等要素廓线的垂直结构与冬季平均状况几乎一致,而重污染出现时,边界层逆温较强、风速较低且低空伴随有较厚的偏东风或东南风气流;重污染日和雾的关系密切,伴随有雾或轻雾的频率高达81.3%;前一日20:00(北京时)上干下湿并伴有逆温的边界层结构极易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日 环流形势 地面气压场 边界层结构 大气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沙尘暴气象灾害演变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龙 何清 贾春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2-214,219,共4页
新疆要快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抵御沙尘暴灾害的能力,急待了解沙尘暴灾害的演变规律。利用气象灾害历史统计资料,总结新疆沙尘暴危害的主要类型,分析1761~1949年新疆沙尘暴灾害基本特征和1961~2000年沙尘暴... 新疆要快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抵御沙尘暴灾害的能力,急待了解沙尘暴灾害的演变规律。利用气象灾害历史统计资料,总结新疆沙尘暴危害的主要类型,分析1761~1949年新疆沙尘暴灾害基本特征和1961~2000年沙尘暴灾害的频次演变,得出新疆重大沙尘暴灾害呈阶段性变化。这与沙尘暴天气日数呈下降变化趋势并不具有同步性。新疆沙尘暴灾害受经济、人口、耕地等变化因素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灾害 演变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M观测的山谷风对伊犁河谷地形降水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王智敏 冯婉悦 +3 位作者 杨璟 李圆圆 汪会 付亚鹏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0-732,共13页
研究山谷风对地形降水的影响是深入认识复杂地形条件下局地降水形成机制的关键。根据2014-2021年GPM/DPR数据,采用连通域法识别了伊犁河谷夏季地形降水系统,结合ERA5的10 m地表风资料将降水过程分为谷风型和山风型,对比分析了这两类“... 研究山谷风对地形降水的影响是深入认识复杂地形条件下局地降水形成机制的关键。根据2014-2021年GPM/DPR数据,采用连通域法识别了伊犁河谷夏季地形降水系统,结合ERA5的10 m地表风资料将降水过程分为谷风型和山风型,对比分析了这两类“喇叭口”地形降水的时空分布、垂直结构及宏微观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谷风降水集中在河谷南部和东部山麓迎风坡,降水时段主要在午后-傍晚(12:00-20:00,北京时,下同),山风降水在河谷平原较多,降水多发于夜间-清晨(01:00-06:00),谷风平均风速(0.79 m·s^(-1))比山风(0.74 m·s^(-1))大6.8%,谷风和山风降水的近地表降水率(R)和雨顶高度(STH)平均值分别为1.32 mm·h^(-1)、1.15 mm·h^(-1)和5.90 km、5.72 km,统计发现STH与R呈正相关;在上坡风影响下谷风降水的R、STH和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和粒子数浓度(dBNw)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出现增幅,在海拔2~3 km处达到极大值,迎风坡形成的上升气流促进了云滴凝结和碰并增长形成雨滴;谷风降水的平均dBN_(w)(33.5)比山风(34.5)偏小近3%,而前者平均D_(m)(1.63 mm)较后者(1.38 mm)大18.1%。由于山风比谷风降水在0℃层以下液相区域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偏小,当雨滴下降到近地面的干燥层时,大液滴破碎蒸发导致dBNw偏多而D_(m)较小。山谷风影响着地形降水的宏观结构和微物理过程,未来在判别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及数值模拟山区降水精细结构等研究中,将注重考虑山谷风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降水系统 山谷风 GPM/D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其传输特征
10
作者 李晶晶 何清 +1 位作者 张海亮 徐月月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4-1857,共14页
为了探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其传输特征,利用2023年6月~2024年5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气象观测站的气溶胶激光雷达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溶胶的季节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识别了不同高度层气... 为了探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其传输特征,利用2023年6月~2024年5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气象观测站的气溶胶激光雷达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溶胶的季节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识别了不同高度层气溶胶的传输路径.最后以一次沙尘污染事件为例,分析了沙尘不同阶段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其传输路径.结果表明:①沙尘气溶胶最高可抬升到距地面3~4km(海拔4.4~5.4km)高度,与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大于4km)相当,这也表明了研究点的沙尘气溶胶可能传输到塔里木盆地外部.②四季消光系数与退偏振比值在垂直方向上均呈现出随高度升高而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且最大值都位于低空150m高度上,表现为春季(0.69km^(-1),0.20)最高,冬季(0.52km^(-1),0.18)和夏季(0.40km^(-1),0.16)次之,秋季(0.25km^(-1),0.11)最低.③沙尘气溶胶主要受东西两路气流传输的影响,除冬季1500和3000m 2个高度层受西风气流输送影响外,其余各季节500,1500和3000m高度层均同时受东北气流和西风气流影响.④各季节不同高度层上,东北气流所携带的消光系数值均显著高于西风气流,因此东北气流为主要的沙尘传输气流.⑤对一次沙尘污染事件的研究表明,在沙尘污染过程中,近地面气溶胶消光系数大于1km^(-1),退偏振比值大于0.3,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随高度升高而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塔里木盆地内的东北气流为此次沙尘事件中沙尘气溶胶的主要输送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气溶胶激光雷达 垂直分布 HYSPLIT模式 民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焚风的空间特征分析
11
作者 玉素甫·木沙 毛姈·阿依提看 阿来依·艾丁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173-176,共4页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乌鲁木齐市常发生焚风天气,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构成严重威胁。选取2018年3月31日01:00乌鲁木齐市8个区域典型气象站一次焚风过程2 min的平均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焚风...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乌鲁木齐市常发生焚风天气,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构成严重威胁。选取2018年3月31日01:00乌鲁木齐市8个区域典型气象站一次焚风过程2 min的平均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焚风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焚风风速在天山区和头屯河区最大,在乌鲁木齐县和达坂城区最小;乌鲁木齐县和达坂城区风速、温度和湿度的大小与其他区域分布相反,这与该区域地势较高有关;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可知,低风速区域周围都是高风速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风 空间特征 预报指标 风向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霞 陈勇航 +2 位作者 胡秀清 任宜勇 魏文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22-25,共4页
根据CE318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于2002年4月23日~2003年3月15日在乌鲁木齐地区进行观测取得的资料,反演得出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大气浑浊度系数β和波长指数α分析表明,气溶胶光学厚度随波长增加而降低;其日变化在春夏季起伏波... 根据CE318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于2002年4月23日~2003年3月15日在乌鲁木齐地区进行观测取得的资料,反演得出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大气浑浊度系数β和波长指数α分析表明,气溶胶光学厚度随波长增加而降低;其日变化在春夏季起伏波动多,而冬季日变幅最大;全年气溶胶光学厚度在7月最小,3月最大,与3种主要污染物PM10、SO2和NO2浓度的月分布不尽相同:波长指数口表明春季风沙天气导致了气溶胶颗粒物半径增大,而Angstrom大气浑浊度系数β反映了夏季大气比较洁净,冬季气溶胶数量多,3月为整层大气污染最严重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大气气溶胶 光学厚度 大气污染 波长指数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近30a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68
13
作者 杨静 李霞 +1 位作者 李秦 王中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7-752,共6页
基于1979-2008年乌鲁木齐1天4个时次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asquill-Turner稳定度分类方法和修正的罗氏法计算得出了乌鲁木齐市近30 a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01-2008年混合层高度和稳定度与空... 基于1979-2008年乌鲁木齐1天4个时次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asquill-Turner稳定度分类方法和修正的罗氏法计算得出了乌鲁木齐市近30 a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01-2008年混合层高度和稳定度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 a乌鲁木齐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基本呈现缓增的趋势。混合层高度在冬季夜间最低,说明此时大气垂向平均稀释能力最差。近30 a大气稳定度以D类频率出现最高,F类次之;其日变化为夜间多稳定层结,傍晚和清晨中性层结占居主导,中午弱不稳定层结出现最多。混合层高度与API相关系数-0.95,表明大气混合层高度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开展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预报指标。F类稳定度的出现频率与API相关系数0.80,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空气污染潜势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混合层高度 大气稳定度 变化特征 空气污染指数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口城市乌鲁木齐冬季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2
14
作者 赵克明 李霞 +4 位作者 卢新玉 王磊 任泉 冯志敏 马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8-1118,共11页
基于2013年1~3月每日发布的6类污染物(PM10、SO2、NO2、PM2.5、CO和O3)逐时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对乌鲁木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型可分为两种,即城区中心-外围过渡型和南北过渡... 基于2013年1~3月每日发布的6类污染物(PM10、SO2、NO2、PM2.5、CO和O3)逐时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对乌鲁木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型可分为两种,即城区中心-外围过渡型和南北过渡型。PM10是城区中心-外围递增型,SO2和CO则是城区中心-外围递减型。南北递增型是PM2.5和O3,南北递减型为N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口城市 乌鲁木齐 污染物 时空变化规律 低空型东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山区树木年轮-积温关系及≥5.7℃积温的重建 被引量:22
15
作者 袁玉江 邵雪梅 +2 位作者 魏文寿 何清 喻树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6-762,共7页
为了研究云杉树木年轮生长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天山乌鲁木齐河山区大西沟气象站9种类型的36 9个积温因子序列和9个差值树轮年表的2 7个年轮指数序列,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积温与年轮指数序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西沟气象站≥5 .7℃... 为了研究云杉树木年轮生长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天山乌鲁木齐河山区大西沟气象站9种类型的36 9个积温因子序列和9个差值树轮年表的2 7个年轮指数序列,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积温与年轮指数序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西沟气象站≥5 .7℃积温与树木生长的关系最为密切。对≥5 .7℃的积温进行对数变换,使用提取主分量在回归方法建立其与年轮场的4个主分量间的转换函数,该转换函数可解释196 2~1992年大西沟气象站≥5 .7℃积温方差的5 5 %。交叉检验表明该转换函数是稳定的。由此重建出了1796~1991年≥5 .7℃积温长序列。≥5 .7℃积温长序列完整地经历了7个偏多及7个偏少阶段,存在着3.32、34、3.84、9、4 .36及6 .5 3a的变化准周期。≥5 .7℃积温变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偏冷年出现的频率大于偏暖年,二是暖年出现的频率多于冷年。两个最暖年出现在1917年及194 4年,其≥5 .7℃积温分别为4 15 .6℃和386 .0℃,两个最冷年出现在180 3年及196 1年,≥5 .7℃积温分别是2 6 .5℃和2 6 .9℃。最显著的≥5 .7℃积温减少趋势出现在180 6~185 2年,减少率为15 .2℃/10 a,显著水平为0 .0 0 0 3。最显著的≥5 .7℃积温增加趋势出现在195 8~1987,积温增多率是16 .6℃/10 a,显著水平达到0 .0 0 3。Man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乌鲁木齐河山区 树木年轮 重建 ≥5.7℃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467年春季降水的重建与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崔宇 袁玉江 +3 位作者 金海龙 喻树龙 李娟 张同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6-500,共5页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乌鲁木齐河树轮宽度年表与大西沟气象站4-5月降水相关性较好,最高单相关系数为0.490(α=0.001),且具有明显的树木生理学意义。本文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哈熊沟C点和波尔钦沟标准化年表建立重建方程,交叉检验结...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乌鲁木齐河树轮宽度年表与大西沟气象站4-5月降水相关性较好,最高单相关系数为0.490(α=0.001),且具有明显的树木生理学意义。本文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哈熊沟C点和波尔钦沟标准化年表建立重建方程,交叉检验结果显示该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利用该方程重建了乌鲁木齐河源大西沟气象站467年春季(4-5月)降水的变化序列,解释方差达41.6%。对该序列的特征分析表明:(1)467年来乌鲁木齐河源4-5月降水经历了13个偏湿及12个偏干阶段;(2)467年来乌鲁木齐河源4-5月降水变化中,出现276个正常年、86个偏干年、98个偏湿年、5个干旱年、2个湿润年,最长的偏湿阶段为1646-1687年(42年),最长的偏干阶段为1704-1733年(30年),最湿的偏湿阶段为1694-1703年(平均降水量为86.9mm,比最近41a平均偏多18.7%),最干的偏干阶段为1635-1645年(平均降水量为60.0 mm,比最近41年平均偏少18.0%),最湿润年为1697年(98.2 mm,+34.2%),最干旱年为1951年(42.6 mm,-41.8%);(3)467年的重建春季降水长序列具有2.04-2.15年、2.25-2.31年、2.38年、31年、34.44年、51.67年和62年的变化准周期,并且在1635年、1704年、1758年、1781年、1832年和1915年发生过降水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年表 春季降水重建 特征分析 乌鲁木齐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综合评估分析 被引量:36
17
作者 李霞 郭宇宏 +8 位作者 卢新玉 古丽格娜.海力力 王胜利 赵克明 蔡仁 钟玉婷 刘新春 王磊 任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7-313,共7页
2012~2013年乌鲁木齐采用了以煤改气为主的大气环境治理措施.利用2009~2014年冬季主要污染物浓度、1993~2014年的直接辐射、能见度、霾日数据,并参考相关文献,从大气环境的化学属性、物理属性两个方面评估煤改气等工程措施对乌鲁木齐市... 2012~2013年乌鲁木齐采用了以煤改气为主的大气环境治理措施.利用2009~2014年冬季主要污染物浓度、1993~2014年的直接辐射、能见度、霾日数据,并参考相关文献,从大气环境的化学属性、物理属性两个方面评估煤改气等工程措施对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2013~2014年两个冬季乌鲁木齐市主要污染物PM10、SO2、NO2浓度比煤改气前期(2009~2011年冬季)各自下降了26.1%、80.2%、11.6%;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物质的总浓度比例下降了20.57%.煤改气工程前后PM2.5中可溶性离子浓度排名前三位的均是SO42-、NH4+和NO3-,但后期SO42-和NH4+占据PM2.5质量浓度比例比前期下降近一半,NO3-质量浓度比例变化不大.从大气物理特性来看,煤改气等工程之后乌鲁木齐冬季直接辐射量提高,且2014/2015年冬季的直接辐射量是过去23年中第二个峰值;2012/2013年冬季能见度平均增加了5.7km,是1997年以来的最大值.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增幅达35.0%;2012/2013年冬季霾日数比上年度同期减少了15d,降幅达50%.上述结果说明乌鲁木齐市的大气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煤改气工程 大气环境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一次强沙尘暴前后塔中近地面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祥余 何清 +6 位作者 黄少鹏 李帅 吴新萍 薛福民 田宏强 康国胜 郑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2-662,共11页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2006年4月10日一次强沙尘暴前后连续5天地面、土壤中、以及80 m高塔站梯度观测系统的各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沙尘暴前后不同沙尘天气日各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是南疆气温持续回暖...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2006年4月10日一次强沙尘暴前后连续5天地面、土壤中、以及80 m高塔站梯度观测系统的各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沙尘暴前后不同沙尘天气日各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是南疆气温持续回暖、热低压强烈发展、沙尘暴和浮尘天气持续时间长的一次南疆东灌型强沙尘暴过程。温、湿廓线在沙尘暴过境时,因强湍流交换,整个近地层大气基本上处于中性层结,沙尘暴日为降温增湿的过程;沙尘暴日前后大气层结发生了转变,破坏了晴天正常的逆温、逆湿结构。风速廓线在沙尘暴日满足对数律关系,而在沙尘暴日前后的天气里,风速较小,规律性差。沙尘暴过境时0 cm和5 cm地温变化趋势与1.5 m气温相似,过境前1.5 m气温比5 cm地温达到峰值的时间约提前1~2 h,过境后反而又滞后1~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尘暴 气象要素 廓线 逆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降温过程频数及强度气候特征 被引量:25
19
作者 毛炜峄 白素琴 陈鹏翔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51-1363,共13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5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及其降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乌鲁木齐市近65年降温过程数据库,将降温过程分为Ⅰ级(弱)、Ⅱ级(中等强度)、Ⅲ级(较强)、Ⅳ级(强)以及Ⅴ级(寒潮)5个等级,分... 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5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及其降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乌鲁木齐市近65年降温过程数据库,将降温过程分为Ⅰ级(弱)、Ⅱ级(中等强度)、Ⅲ级(较强)、Ⅳ级(强)以及Ⅴ级(寒潮)5个等级,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各级降温过程的频数、持续日数、过程不同时段降温幅度、过程最低气温、过程最低气温距平偏低幅度等要素气候特征。结果如下:(1)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出现降温过程5834次,平均每年89.8次,其中Ⅰ级(弱)降温过程占78.1%。降温过程的频数季节分布较均匀,但Ⅳ级(强)和Ⅴ级(寒潮)降温过程在春季最多。在降温过程异常偏多与偏少年之间,6-8月的过程频数差异最大,4和9月过程频数差异较小。年平均降温过程频数在7个年代际中差异不大;随年代际增长,Ⅰ级(弱)降温过程频数在增加,Ⅴ级(寒潮)降温过程频数却在减少。(2)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5834次降温过程的持续日数平均为1.89 d,其中持续1 d的过程占49.0%。随降温过程等级由Ⅰ级到Ⅴ级提高,过程持续日数最高出现频率也从1 d过渡到3 d。Ⅳ级(强)和Ⅴ级(寒潮)降温过程均表现为秋末到冬季各月的持续日数长,春季各月短。(3)65年来,乌鲁木齐市过程降温幅度平均为-4.4℃,秋季降温幅度最强,夏季最弱。Ⅳ级(强)以及Ⅴ级(寒潮)过程的降温幅度最强的月份分别是6和12月。65年来,乌鲁木齐市降温过程的最大24、48和72 h降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3.1、-5.5和-7.4℃,最大24 h降温幅度是春季最强,冬季最弱;48 h降温幅度是春季最强,夏季最弱;72 h降温幅度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4)1 951-201 5年,乌鲁木齐市降温过程的最低气温平均值为0.3℃,冬季各月最低,夏季各月最高,带有显著的季节背景特征。过程最大日气温距平的平均值为-1.9℃,随降温过程等级由Ⅰ级到Ⅴ级提高,距平偏低幅度依次增强,Ⅴ级(寒潮)降温过程平均达到-8.5℃。(5)在乌鲁木齐市降温过程频数异常偏多月份,对应在500 hPa高空新疆主要受纬向西风气流控制,较稳定的西风气流上多短波槽脊东移影响新疆;在降温过程频数异常偏少月份,在500hPa高空新疆主要受西北气流控制,处于高纬地区冷空气自北向南的侵袭通道上,更有利于较强冷空气入侵新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温过程 频数 持续日数 强度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2
20
作者 袁晴雪 叶芝祥 +2 位作者 王丽丽 尚华明 喻树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4-403,共10页
通过对比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8个天山云杉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的多个特征参数及分析树轮年表对气候的响应,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在8个树轮宽度年表中,东白杨沟下年表包含的气候信息最多,其次是英雄桥沟年表,再次是跃进桥东年表;(... 通过对比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8个天山云杉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的多个特征参数及分析树轮年表对气候的响应,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在8个树轮宽度年表中,东白杨沟下年表包含的气候信息最多,其次是英雄桥沟年表,再次是跃进桥东年表;(2)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气候对树木年轮生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持续性,持续年数大多为3~8 a,最短为2 a;(3)在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低海拔处气候对树木年轮宽度生长的限制作用强于高海拔地区,森林下部林缘年表中含有的气候信息多于森林上树线附近的年表;(4)通过相关函数和相关普查发现,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影响森林上树线树轮宽度年表树轮生长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是2~3月的平均温度,而影响森林下部林缘树轮宽度年表树轮生长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为5~6月的干旱强度;(5)区域森林上树线树轮宽度年表的年轮指数343 a经历了9个轮宽指数偏高时段和8个偏低时段,反映了2~3月的温度的长期变化。区域森林下部林缘树轮宽度年表的年轮指数365 a来有11个轮宽指数偏高时段和11个偏低时段,揭示了5~6月PDSI的长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 天山云杉 树轮宽度年表 统计特征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