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核燃料燃耗测定的色谱分离新方法研究
1
作者 苏冬萍 梁帮宏 +5 位作者 甘泉 罗婷 李顺涛 张劲松 陈云明 曹骐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61-1666,共6页
核燃料燃耗测定对新型核燃料研制和反应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燃耗测定工作是依据我国核行业标准EJ/T20150.27-2018开展。在保持现有燃耗测量总体工艺不变的前提下,选用SCX双功能色谱分离材料,通过实验优选适用于新材料的色谱条件,... 核燃料燃耗测定对新型核燃料研制和反应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燃耗测定工作是依据我国核行业标准EJ/T20150.27-2018开展。在保持现有燃耗测量总体工艺不变的前提下,选用SCX双功能色谱分离材料,通过实验优选适用于新材料的色谱条件,获得铀和镧系元素在该色谱材料上的保留规律及机理,实现单根色谱柱对铀与所有镧系元素的基线分离,分离度最小可达1.9。对辐照后核燃料样品进行应用验证,样品中铀与镧系元素的质量浓度比约10^(3)~10^(4)量级,在高铀基体下,实现了裂变成因镧系元素的基线分离,镨和钕的分离度最小可达1.8;采用热电离质谱测量分离所得钕样品的钕同位素比值,测量RSD≤0.08%,表明没有同量异位素干扰,该分离方法可以用于燃耗测量中的钕监测体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燃料 燃耗 镧系元素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燃料裂变破碎过程中静力学和动力学受力分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斐 谢东升 +3 位作者 张瑷月 康锐 吴璐 潘虎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利用工程法和ANSYS软件对UO_(2)/Zr核燃料裂变气体爆炸破碎过程进行了静力学近似分析和有限元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UO_(2)/Zr发生塑性变形乃至塑性失效,主要与气体大小和材料自身屈服强度有关,表现为自然对数关系。塑性失效路径由内至... 利用工程法和ANSYS软件对UO_(2)/Zr核燃料裂变气体爆炸破碎过程进行了静力学近似分析和有限元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UO_(2)/Zr发生塑性变形乃至塑性失效,主要与气体大小和材料自身屈服强度有关,表现为自然对数关系。塑性失效路径由内至外,孔的圆周首先塑性失效和破碎,随着裂变过程进行和气体冲击作用下,圆心连线上产生应力集中,最终连接贯通。静力条件下裂变气体使基体产生破碎需要更大的内压,而动力学条件下使材料发生破坏需要的冲击载荷变小。经过对比发现,静力学分析方法能够对反应气体裂变中的受力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学分析 动力学分析 核燃料 ZR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色谱柱分离辐照后UO_(2)-Zr燃料中燃耗监测体钕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曼舒 胡银 +5 位作者 冯伟伟 曹骐 陈云明 王鹏 王定娜 王奇龙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65,共6页
钕监测体法整体精度高、适用范围广,是目前最常用的绝对燃耗测量方法之一。新型UO_(2)-Zr燃料中锆基体为燃料的溶解及燃耗监测体钕的分离带来了极大挑战,钕分离效率的提高对提升绝对燃耗测量可靠性、降低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具有重要意义... 钕监测体法整体精度高、适用范围广,是目前最常用的绝对燃耗测量方法之一。新型UO_(2)-Zr燃料中锆基体为燃料的溶解及燃耗监测体钕的分离带来了极大挑战,钕分离效率的提高对提升绝对燃耗测量可靠性、降低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三种具有较强镧系元素萃取能力的酸性磷类萃取剂作为改性试剂,通过浸渍法完成商业化色谱柱的改性制备。比较研究表明,(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改性后的色谱柱分离性能最优,在0.05 mol·L^(-1)硝酸溶液的等度洗脱下,15 min内可实现钕的完全分离,Pr/Nd分离因子为1.73,而Nd/Sm分离因子远远大于1.5。60次重复分离实验证实改性色谱柱分离稳定性良好,在模拟辐照后UO_(2)-Zr燃料溶液中能实现大量铀、锆基体中微量钕的富集与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耗测量 色谱柱改性 钕监测体 有机磷类萃取剂 UO_(2)-Zr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的等离子熔覆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建军 许启民 +4 位作者 赵禹 张成林 滕常青 辛虹阳 吴璐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45号钢基体表面制备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研究熔覆电流和离子气流量对涂层表面形貌及孔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熔覆电流为180 A、离子气流量为2.5 L/min、熔覆速度为100 cm/min时,制备出的FeCoCrNiAl合金涂层...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45号钢基体表面制备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研究熔覆电流和离子气流量对涂层表面形貌及孔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熔覆电流为180 A、离子气流量为2.5 L/min、熔覆速度为100 cm/min时,制备出的FeCoCrNiAl合金涂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无裂纹,孔隙率达到最低值0.0276%。该工艺制备的FeCoCrNiAl合金涂层高熵效应显著,但组织中除了具有BCC结构相以外,还存在具有FCC结构的Fe-Cr相、Ni-Co相、富Ni相、富Al相等成分。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的显微硬度为500 HV,达到45钢基体的2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等离子熔覆 涂层 孔隙率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考验回路换热系统热工优化设计研究
5
作者 斯俊平 赵文斌 +5 位作者 孙胜 黄岗 张亮 张文龙 许怡幸 刘洋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9-559,共11页
为了验证新型燃料组件在设计上的合理性以及制造上的可靠性,需在高温高压水试验回路中针对燃料组件开展稳态辐照考验。本文结合燃料组件辐照考验参数需求,以再生式换热器作为稳态考验高温高压水试验回路的换热系统,从再生段结构、换热... 为了验证新型燃料组件在设计上的合理性以及制造上的可靠性,需在高温高压水试验回路中针对燃料组件开展稳态辐照考验。本文结合燃料组件辐照考验参数需求,以再生式换热器作为稳态考验高温高压水试验回路的换热系统,从再生段结构、换热面积裕量以及多台换热器连接方式等方面,开展了针对稳态考验回路换热系统的热工优化设计研究。研究表明,在再生段结构及换热面积恒定下,无论采用何流量和温度作为设计基准来设计换热器结构,该结构换热器对低参数状态下的换热能力改进均无显著作用。在再生段内设置一次水旁流短接管对提升换热器在低参数下的换热功率有明显效果,在210℃一次水入口温度时,再生段换热面积缩减30%可以有效提升25.6%的换热功率。基于设计工况下保留的换热面积裕量,一次水运行温度较设计温度降低将会增强换热面积裕量对换热功率的补偿作用,而一次水运行流量较设计流量下降将会削弱换热面积裕量对换热功率的补偿作用。基于宽范围功率需求,燃料组件稳态考验回路中换热系统宜设计成串并联可切换模式,在一次水入口温度为250℃及330℃时,总流量为40%的两台换热器在串联时的最大换热功率较单台分别提升了81%和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考验回路 再生式换热器 热工结构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离设计工况运行的稳态考验回路换热能力补偿措施分析研究
6
作者 斯俊平 童明炎 +4 位作者 孙胜 李成业 赵文斌 许裕恒 和佳鑫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40,共8页
稳态高温高压回路的换热能力与辐照参数的匹配性对燃料组件辐照考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各工况下试验回路换热能力与燃料组件辐照考验热工参数的匹配性问题,并分析了不同换热能力补偿措施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 稳态高温高压回路的换热能力与辐照参数的匹配性对燃料组件辐照考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各工况下试验回路换热能力与燃料组件辐照考验热工参数的匹配性问题,并分析了不同换热能力补偿措施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试验回路的运行偏离设计工况,回路中一次水的流量及辐照装置出口温度与主换热器能够实现的最大一次水温降以及最大换热功率之间是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装置出口温度升高以及调节二次水流量对提升主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不明显,而采用更低温度的二次水可以部分提升换热器的功率。主换热器后端散热方式在总的换热功率能力上要较前端换热强。换热器并联的换热效果并非总是强于单台独立运行,在低流量运行时,设置两台换热器并将其串联是最有效解决换热能力不足的手段,针对换热器一次水入口温度330℃及250℃,两台换热器串联的总换热功率将比单台运行时分别平均提高68.7%和80.4%。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指导燃料组件的稳态回路辐照论证以及考验过程中的试验回路运行参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离设计工况 燃料组件 稳态辐照考验 换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辐照对锆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吴璐 邱绍宇 +6 位作者 伍晓勇 张伟 温榜 王斐 李国云 江林志 冯明全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34,共11页
作为反应堆的第一道安全屏障,锆合金包壳材料的显微组织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国内外在中子辐照对锆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领域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采用微观分析手段,针对不... 作为反应堆的第一道安全屏障,锆合金包壳材料的显微组织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国内外在中子辐照对锆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领域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采用微观分析手段,针对不同中子注量下锆合金包壳的第二相、氢化物和氧化膜展开研究,获得其在实际使用工况下的演变规律,为我国锆合金包壳材料的优化改进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辐照 锆合金 显微组织 第二相 氢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后A508-3钢冲击功异常试样的显微组织研究
8
作者 吴璐 唐洪奎 +7 位作者 彭艳华 朱伟 伍晓勇 温榜 王斐 杨帆 吴拥军 孙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69,共6页
采用带屏蔽的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等手段对中子辐照后国产A508-3钢冲击功异常试样的冲击断口形貌、显微组织、晶粒尺寸、孔洞和第二相夹杂物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探讨了产生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本... 采用带屏蔽的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等手段对中子辐照后国产A508-3钢冲击功异常试样的冲击断口形貌、显微组织、晶粒尺寸、孔洞和第二相夹杂物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探讨了产生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本次辐照实验条件下(中子注量2.97×1019 n/cm2,辐照温度(290±15)℃,国产A508-3钢试样辐照前后的显微组织均为贝氏体组织,且晶粒尺寸未见明显变化,不是导致冲击功产生异常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可能是基体组织中体缺陷(孔洞)数量的差异;组织中的孔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填充了Al2O3、MnS、Al-Mg-O三元化合物等层片状复合第二相粒子的孔洞,另一种为未填充任何第二相的空洞,且孔洞中第二相与基体结合较差,易导致材料韧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容器钢 冲击韧性 显微组织 孔洞 第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PID的研究堆堆芯功率控制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肖盾 曾文杰 +6 位作者 于涛 李松发 雷鸣 邓云李 蔡文超 赵鹏 潘瑞安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4-750,共7页
为了实现PID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节,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能力,对PID参数进行实时整定,设计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基于研究堆堆芯传递函数模型,结合堆芯控制系统设计原理,建立研究堆堆芯功率BP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开展堆芯动态仿真研... 为了实现PID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节,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能力,对PID参数进行实时整定,设计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基于研究堆堆芯传递函数模型,结合堆芯控制系统设计原理,建立研究堆堆芯功率BP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开展堆芯动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器相比,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具有超调量小、响应快等特点,控制效果更佳,适用于研究堆堆芯功率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堆 BP神经网络 PID控制器 堆芯功率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晶体塑性理论镁合金塑性变形行为研究概述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胜伟 杨冲 +3 位作者 彭艳 高新亮 吴璐 石宝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52,58,共11页
对镁及其合金的基本特点作了详细的介绍,总结概括了镁合金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滑移与孪生两种变形机制,阐述了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是滑移与孪生两种变形机制相互竞争的结果,并对镁合金在塑性变形中孪生与退孪生现象做出了解释。简述了经典的... 对镁及其合金的基本特点作了详细的介绍,总结概括了镁合金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滑移与孪生两种变形机制,阐述了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是滑移与孪生两种变形机制相互竞争的结果,并对镁合金在塑性变形中孪生与退孪生现象做出了解释。简述了经典的晶体塑性模型及理论,如泰勒(Taylor)模型、萨克斯(Sachs)模型、粘塑性自洽模型(VPSC)以及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CPFE)。分析国内外关于镁合金晶体塑性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塑性变形力学性能的研究、晶体塑性变形过程中各种滑移与孪生机制的开动及织构演化的研究,并利用VPSC和CPFE进行模拟,在宏观、微观、介观尺度上分析镁合金塑性变形过程中各变形机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塑性变形 滑移 孪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孔折流板对列管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范继珩 林力 +2 位作者 骆枫 梁毅 赵艳华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50,共10页
针对由传统弓形折流板结构带来的壳程流动死区,从而引起的流动阻力大、传热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对折流板进行开孔,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开孔折流板结构对列管式翅片换热器壳侧流体流动、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折流板开孔后,... 针对由传统弓形折流板结构带来的壳程流动死区,从而引起的流动阻力大、传热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对折流板进行开孔,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开孔折流板结构对列管式翅片换热器壳侧流体流动、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折流板开孔后,壳程流动死区明显减小,壳程传热系数及压降同比开孔前降低了;综合换热性能同比开孔前提升了。壳程压降随开孔率及板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壳程努塞尔数Nu随板间距的增大逐渐增大。从综合换热性能及场协同的角度分析发现,开孔率x=0.229、折流板间距H=85 mm的列管式换热器综合传热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管式换热器 开孔折流板 数值模拟 传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铝合金喷丸残余应力松弛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方杰 陈平 +1 位作者 高攀 陈成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8-812,共5页
喷丸残余压应力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但服役过程中残余压应力不稳定,会出现松弛。为深入研究喷丸残余压应力的松弛规律,对喷丸2024铝合金标准拉伸试样在两种拉伸载荷强度下进行疲劳试验研究,采用基于cosα法的μ-X360n型X射线衍... 喷丸残余压应力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但服役过程中残余压应力不稳定,会出现松弛。为深入研究喷丸残余压应力的松弛规律,对喷丸2024铝合金标准拉伸试样在两种拉伸载荷强度下进行疲劳试验研究,采用基于cosα法的μ-X360n型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残余应力在疲劳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载荷10 kN时,残余压应力出现了常规松弛,即在首次循环加载后残余压应力大幅度下降,在剩余的疲劳加载过程中,残余压应力基本保持不变或缓慢下降,且引入的残余应力分布始终同初始分布保持一致;在载荷15 kN时,残余压应力出现了反向松弛,即在首次循环加载后残余压应力变为残余拉应力,残余应力分布由初始的“√”型分布变为了近似于一条直线分布,由内向外逐渐减小。为描述喷丸残余压应力的松弛行为及过程,在已有试验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喷丸表面状态的残余应力松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铝合金 喷丸 残余压应力 松弛 疲劳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CA条件下包壳材料感应和电阻加热温升行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亮 程仁山 +3 位作者 吴璐 张伟 梅瑞斌 潘虎成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99,共9页
目的使有限元模拟技术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进而为高性能反应堆包壳材料的设计以及可能发生的LOCA(Loss of Coolant Accident)事故下的应急措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COMSOL软件模拟分析典型锆合金核材料在LOCA条件下分别经... 目的使有限元模拟技术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进而为高性能反应堆包壳材料的设计以及可能发生的LOCA(Loss of Coolant Accident)事故下的应急措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COMSOL软件模拟分析典型锆合金核材料在LOCA条件下分别经感应加热和电阻加热后的温升行为。结果感应加热条件下,锆材的体积内最高温度、体积平均温度与表面中心点温度的差值随着温度上升逐渐增大,在1200℃瞬时温度下,温度差值最高,约为41℃。电阻加热条件下,锆材的体积内最高温度、体积内中心温度与表面中心点温度在加热的整个阶段近乎重合,最大差值约为3℃;锆材的体积平均温度、表面平均温度与表面中心点温度的差值出现负值,最大差值约为30℃。结论电阻加热和感应加热虽均适用于堆外研究反应堆失水事故下包壳材料所面临的超高温度及超快升温速率的工况模拟,但限于实际工况下电阻加热速率的滞后性,推荐使用感应加热进行后续的模拟研究工作。相关结果可为高性能反应堆包壳材料的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 包壳材料 感应加热 电阻加热 温升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成型的UO_(2)陶瓷燃料微观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斯嘉轩 吴璐 +7 位作者 滕常青 辛虹阳 王桢 张伟 方忠强 温榜 莫华均 伍晓勇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作为反应堆的核心,UO_(2)陶瓷燃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紧密相关,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当前学者已针对未辐照UO_(2)燃料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UO_(2)燃料的力学性能受晶粒尺寸、晶体取向、气孔率、O/U比、应变量、... 作为反应堆的核心,UO_(2)陶瓷燃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紧密相关,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当前学者已针对未辐照UO_(2)燃料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UO_(2)燃料的力学性能受晶粒尺寸、晶体取向、气孔率、O/U比、应变量、掺杂相类型及掺杂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且还与测试温度密切相关,但这些影响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耦合作用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外研究者还通过先进的纳米力学测试技术,对辐照后的UO_(2)陶瓷燃料进行了研究,为其设计制备和寿期内性能预测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首先介绍了UO_(2)微观力学性能研究手段,并对未辐照以及辐照后UO_(2)陶瓷燃料微观力学性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的不足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建议:在服役温度以及事故温度下对不同燃耗的UO_(2)燃料开展研究,获得实际工况和事故工况下UO_(2)燃料微观力学性能随燃耗的演变规律及机制,为燃料元件持续优化改进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燃料 UO_(2) 纳米压痕 微观力学性能 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同位素生产堆燃料溶液中碘价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启民 张劲松 +2 位作者 陈云明 程作用 李茂良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8-252,共5页
在模拟医用同位素生产堆(MIPR)运行体系中,研究了温度、时间、HNO3浓度和γ辐照对碘价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和MIPR运行环境的分析表明,在MIPR运行后,燃料溶液中的碘大部分以氧化形态存在,MIPR燃料溶液中的131I生产只能提取到氧化态的碘。
关键词 医用同位素生产堆 氧化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核燃料中锕系元素、稳定及长半衰期裂变产物
16
作者 梁帮宏 苏冬萍 +8 位作者 程宇 蔡天培 郭志谋 甘泉 罗婷 李顺涛 张劲松 陈云明 曹骐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11,共11页
分析辐照后核燃料中的裂变产物和锕系元素对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法对核燃料中锕系元素、稳定及长半衰期裂变产物进行分析,设计了具有疏水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 分析辐照后核燃料中的裂变产物和锕系元素对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法对核燃料中锕系元素、稳定及长半衰期裂变产物进行分析,设计了具有疏水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分离材料,使裂变产物和锕系元素在单根色谱柱上分离。通过控制α-羟基异丁酸(HIBA)的浓度和pH值,实现铀与镧系元素的分离。实验设计了色谱与质谱连接的流路,具备独立使用和联用的模式切换、流量控制等功能,并对辐照后核燃料样品进行分析,获得了La、Ce、Pr、Nd、Pm、Sm、Eu、Gd、Y、Rb、Mo、Zr、Cs、U、Np、Pu等元素的色谱流出曲线和部分半定量结果。该方法分析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可用于形态价态分析,以及乏燃料及辐照靶件中少量组分的提纯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 核燃料 镧系元素 锕系元素 裂变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注量率对低铜RPV钢辐照脆化效应的影响
17
作者 吴亚贞 李国云 +5 位作者 王海东 黄娟 张海生 孙凯 雷阳 朱俐霓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4-1119,共6页
针对低铜(Cu≤0.08wt%)反应堆压力容器(RPV)钢的辐照脆化效应,分析了国内压水堆核电站49根辐照监督管以及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和岷江试验堆(MJTR)的18次辐照试验结果,研究了不同中子注量率对低铜RPV钢辐照脆化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低铜(Cu≤0.08wt%)反应堆压力容器(RPV)钢的辐照脆化效应,分析了国内压水堆核电站49根辐照监督管以及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和岷江试验堆(MJTR)的18次辐照试验结果,研究了不同中子注量率对低铜RPV钢辐照脆化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试验堆高中子注量率(>1×10^(12) cm^(−2)·s^(−1)(E>1 MeV,下同))比压水堆核电站辐照监督管低中子注量率(≤1×10^(12) cm^(−2)·s^(−1))引起的低铜RPV钢韧脆转变温度变化更显著,并对不同中子注量和不同中子注量率的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关联了研究试验堆加速辐照与压水堆辐照监督试验结果,这对通过研究试验堆加速辐照评估新型国产RPV的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铜RPV钢 辐照脆化 中子注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ETR燃料元件破损监测样机的无源效率刻度
18
作者 王力 左伟 +3 位作者 吴耀 刘晓松 许非 杨潇潇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基于γ能谱测量法研制的HFETR(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igh Flux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燃料元件破损监测样机,其探测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准直孔直径和探测距离;样机监测对象为HFETR一回路引出管道中的冷却剂,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对样机... 基于γ能谱测量法研制的HFETR(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igh Flux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燃料元件破损监测样机,其探测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准直孔直径和探测距离;样机监测对象为HFETR一回路引出管道中的冷却剂,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对样机进行无源效率刻度;建立了样机的探测模型,利用标准源修正了模型的准确性。计算了^(24)Na在不同准直孔直径、不同探测距离下的探测效率值,拟合了探测效率曲线公式,完成了^(24)Na活度监测的无源效率刻度;计算了准直孔直径为5cm、探测距离为65cm情况下^(24)Na的探测效率值,对HFETR一回路冷却剂进行连续监测并获取了^(24)Na的活度浓度;与取样监测相比,^(24)Na活度浓度的相对偏差在5%以内,证明了该无源效率刻度方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样机 无源效率刻度 直径 距离 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ETR水下γ剂量率测量装置设计
19
作者 武文超 李林洪 陈梦雪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0-503,共4页
根据HFETR辐照装置剂量源项调查需求,设计了一套水下γ剂量率测量装置,该装置通过电机控制探测器实现自动化测量。通过准直器的设计,实现水下准直测量;通过驱动机构的设计,实现探测器的运动控制;通过监控软件设计,实现人机交互和数据管... 根据HFETR辐照装置剂量源项调查需求,设计了一套水下γ剂量率测量装置,该装置通过电机控制探测器实现自动化测量。通过准直器的设计,实现水下准直测量;通过驱动机构的设计,实现探测器的运动控制;通过监控软件设计,实现人机交互和数据管理。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测量稳定可靠,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γ测量 HFETR 探测器 辐照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在镁及镁合金微观塑性变形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煜烨 汤爱涛 +1 位作者 潘荣剑 潘复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290-3297,共8页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等优点,被视为极具应用潜力的轻合金。然而,镁合金为密排六方结构,可启动的滑移系少,室温塑性变形能力较差,这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镁及其合金的微观塑性...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等优点,被视为极具应用潜力的轻合金。然而,镁合金为密排六方结构,可启动的滑移系少,室温塑性变形能力较差,这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镁及其合金的微观塑性变形机制能为合金设计、加工工艺优化提供思路。镁及镁合金的微观塑性变形行为和机制较复杂,仅通过试验方法较难厘清具体微观结构、变形条件与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而分子动力学作为研究原子(或分子)微观尺度下的行为和性质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在镁及其合金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子动力学方法可用于计算各类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质,同时还可以模拟特定加载条件下的原子运动情况。对于镁及镁合金的微观塑性变形机制,目前研究者多关注位错与滑移、孪晶、晶界等问题。镁及镁合金最基本的滑移系为基面滑移系,同时还有潜在的柱面滑移系和锥面滑移系,研究者一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拉伸、压缩等情况来探究镁及镁合金中各滑移系的开动情况,其中对〈 c+a 〉位错的滑移和分解的情况研究较多。同时,由于镁及镁合金滑移系较少,相比于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结构金属,孪生对镁及镁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贡献更不容忽视,已有研究者利用设置初始缺陷、微结构、溶质原子等方法模拟孪晶的形核与长大过程,讨论孪晶的形核条件及产生的孪晶类型。对晶界的研究可与细晶强化、织构等多晶体塑性变形机制相联系,但目前分子动力学方法能达到的尺寸规模还难以模拟出微米级的多晶,因此研究者多关注双晶、纳米多晶的晶界迁移行为以及晶界与其他微结构的交互作用等问题。同时,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势函数的精确性,早期由于势函数的不足,分子动力学方法仅在纯镁中应用较多。近年来随着势函数的研究增多,特别是次近邻修正嵌入原子势的发展,可用于描述二元系镁合金原子间作用的势函数开始丰富,对于镁合金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对分子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简介,重点综述了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镁及其合金的微观塑性变形机理的研究。从分子动力学方法在镁及其合金的势函数、位错滑移、孪晶、晶界、固溶及第二相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概述,并对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运用于镁及其合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分子动力学 塑性变形 原子间作用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