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最小面积的确定 被引量:26
1
作者 游水生 王小明 王海为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38-442,共5页
通过“种 -面积曲线”、“群落系数 -面积曲线”以及“重要值 -面积曲线”3种方法对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 )的最小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用 3种方法确定的群落最小面积基本上相同。对所研究的植被类型 ,样地面积为 40 0 m2 ... 通过“种 -面积曲线”、“群落系数 -面积曲线”以及“重要值 -面积曲线”3种方法对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 )的最小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用 3种方法确定的群落最小面积基本上相同。对所研究的植被类型 ,样地面积为 40 0 m2 时 ,可包括整个群落 6 0 %的物种数目 ;样地面积为 10 0 0 m2 时 ,则可包括整个群落 90 %的物种数目。确定最小面积时应比计算出的理论面积稍大一些为宜 ,即样地面积大小为 12 0 0 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米槠林 最小面积 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属主要物种耐热性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辛雷 李纪元 +2 位作者 范妙华 田敏 范正琪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03-1810,共8页
以山茶属17个组130个物种为材料,通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等生理指标测定及SPSS统计分析对其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持续1周36~38℃的高温胁迫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山茶物种的耐热性;生理生化相关指标测定结... 以山茶属17个组130个物种为材料,通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等生理指标测定及SPSS统计分析对其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持续1周36~38℃的高温胁迫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山茶物种的耐热性;生理生化相关指标测定结果的系统聚类与主成分分析能够对不同山茶物种的耐热性进行有效评价.耐热性较强的有5个组,即离生雄蕊茶组、秃茶组、毛蕊茶组、茶组和连蕊茶组;耐热性最差为古茶组;部分组与组内物种的耐热性不完全一致,同组内不同物种的耐热性可能具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山茶 生理生化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种子发育过程组分含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周长富 姚小华 +3 位作者 林萍 王开良 常君 莫润宏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0-685,共6页
为研究普通油茶种子不同发育阶段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以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166号的种子为材料,测定5~10月油茶种子重量及水分、油脂、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茶皂素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脂肪酸、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 为研究普通油茶种子不同发育阶段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以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166号的种子为材料,测定5~10月油茶种子重量及水分、油脂、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茶皂素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脂肪酸、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1)7月份前种子生长较慢,之后迅速生长直到9月份重量基本恒定;2)种子成熟,水分含量迅速下降,而有机物含量不断升高,其中油脂含量升高最快,其次依次为茶皂素、蛋白质和淀粉,可溶性糖8月份含量最高,但各月份含量波动较小;3)氨基酸含量逐月增加,不同水解氨基酸含量不一致,最高为Gly、Arg、Leu,最低为Cys,不同游离氨基酸与水解氨基酸含量高低基本一致,但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低与种子成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4)各月份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油酸含量随着种子成熟迅速增加,成熟时占脂肪酸总量的80%,其次为亚油酸7月份含量较高,但随着种子成熟迅速减少,亚麻酸和棕榈酸都随着种子成熟而降低,硬脂酸含量较低,逐月含量细微升高,棕榈烯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各时期含量都低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分析,总结出油茶种子成熟各阶段物质含量变化规律,可为关键时期利用分子或生理手段定向改良油茶品质提供基础依据,进而提高油茶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子 发育 物质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黄素梅 王敬文 +2 位作者 杜孟浩 张金萍 姜景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356,共3页
[目的]确立无患子皂苷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各种提取条件(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对无患子皂苷得率的影响,优化其提取工艺。[结果]无患子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乙醇... [目的]确立无患子皂苷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各种提取条件(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对无患子皂苷得率的影响,优化其提取工艺。[结果]无患子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乙醇,提取温度为60℃时,料液比为1∶9,提取时间为3 h,提取为3次。在该条件下,无患子皂苷得率为9.32%。[结论]该工艺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对环境友好,适合于无患子皂苷的工厂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皂苷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山茶扦插生根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辛雷 李纪元 +2 位作者 范正琪 田敏 吴开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6-159,共4页
以12个山茶种和品种的嫩枝插条为材料,对60Co辐照山茶扦插生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茶扦插成活率在辐照剂量为5、10或15Gy时升高,部分高于对照,在20、25Gy时明显降低,且远低于对照。辐照的山茶扦插生根的根数和长度不完全一致,... 以12个山茶种和品种的嫩枝插条为材料,对60Co辐照山茶扦插生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茶扦插成活率在辐照剂量为5、10或15Gy时升高,部分高于对照,在20、25Gy时明显降低,且远低于对照。辐照的山茶扦插生根的根数和长度不完全一致,随剂量升高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或波动性变化;5-15Gy为适宜辐照剂量,在此范围内,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和最长根长均达最大值,且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辐照 扦插 成活率 生根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的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利用 被引量:77
6
作者 黄素梅 王敬文 +2 位作者 杜孟浩 张金萍 姜景民 《林业科技开发》 2009年第6期1-5,共5页
无患子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一种乔木,具有十分广泛的利用价值。对无患子的生物学特性、繁育技术、栽培管理、化学成分及其分离提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综述了其在医药、日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及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前... 无患子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一种乔木,具有十分广泛的利用价值。对无患子的生物学特性、繁育技术、栽培管理、化学成分及其分离提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综述了其在医药、日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及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前景。指出当前在无患子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良种培育、栽培管理技术、无患子皂苷(包括组成、分离提取技术、产品研发、检测方法等)及无患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研究现状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水解竹加工剩余物制还原糖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素梅 王敬文 +1 位作者 杜孟浩 张金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0891-10892,10897,共3页
[目的]实现竹加工剩余物的高效利用,研究其酸水解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酸水解竹粉的影响因素。以总还原糖产量为指标,通过分析得出稀硫酸水解竹粉生产还原糖的最优反应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5~1∶7时... [目的]实现竹加工剩余物的高效利用,研究其酸水解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酸水解竹粉的影响因素。以总还原糖产量为指标,通过分析得出稀硫酸水解竹粉生产还原糖的最优反应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5~1∶7时,还原糖得率随浓酸体积的增加而增加;料液比为1∶5和1∶8时,还原糖得率分别为44.0%和41.6%;第1次水解温度为60℃时,还原糖得率最高,为65.3%;当硫酸浓度为15%~30%时,还原糖得率变化很小;还原糖得率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第2次水解时间为1.0h时,还原糖得率最高,为66.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第1次水解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2次水解时间,竹粉/浓硫酸比的影响最小;最佳反应条件为:竹粉与浓酸比(W/V)为1∶6,第1次水解温度为50℃,第2次水解温度为100℃,稀硫酸浓度为20%,水解时间为1h。[结论]该研究为竹加工剩余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加工剩余物 硫酸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杨遗传转化系统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玲 段红平 田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9-523,共5页
研究了影响根癌农杆菌(Agrobaterium tumefaciens Conn)介导的美洲黑杨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了美洲黑杨简单、高效的遗传转化系统,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外植体预培养3 d,菌液浓度OD600值为0.4~0.6的农杆菌中侵染20 min,... 研究了影响根癌农杆菌(Agrobaterium tumefaciens Conn)介导的美洲黑杨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了美洲黑杨简单、高效的遗传转化系统,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外植体预培养3 d,菌液浓度OD600值为0.4~0.6的农杆菌中侵染20 min,共培养3 d为最佳遗传转化系统,转化率最高时可达10.0%。同时发现选择带叶柄的叶片作为转化受体,转化频率也有明显提高且不同分化培养基的配方对美洲黑杨的转化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根癌农杆菌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特征及保护利用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吴明 《浙江林业科技》 2004年第6期41-45,共5页
初步探讨了杭州湾湿地的资源特点,分析了面临的主要环境威胁,针对杭州湾湿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特征和区域发展需求,提出杭州湾河口海岸湿地恢复和保护对策:加强湿地基础研究,建立健全杭州湾湿地保护科研监测体系;加快杭州湾湿地生态系... 初步探讨了杭州湾湿地的资源特点,分析了面临的主要环境威胁,针对杭州湾湿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特征和区域发展需求,提出杭州湾河口海岸湿地恢复和保护对策:加强湿地基础研究,建立健全杭州湾湿地保护科研监测体系;加快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开展杭州湾湿地资源生态利用模式研究,加强湿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和示范;加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科学开展湿地旅游以切实保护杭州湾湿地及其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持续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区域发展 湿地旅游 需求 体系建设 自然资源 资源特点 生态特征 保护利用 自然保护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海清 傅懋毅 +1 位作者 李正才 童龙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75,共5页
介绍和分析了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土壤呼吸的研究方法、影响因子、时空变化、干扰响应、组分区分、模型构建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毛竹林土壤呼吸研究应该加强:①土壤温度对毛竹林土壤呼吸影响机... 介绍和分析了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土壤呼吸的研究方法、影响因子、时空变化、干扰响应、组分区分、模型构建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毛竹林土壤呼吸研究应该加强:①土壤温度对毛竹林土壤呼吸影响机制研究;②对毛竹林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进行长期的定位研究;③继续优化数学模型;④采用更多样化的方法来研究土壤呼吸各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毛竹 研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织叶野螟幼虫生物学补充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天森 吕若清 刘有洪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51,共6页
竹织叶野螟幼虫有7龄与8龄,以7龄为主,占82.98%。7龄组幼虫期为26.81d,8龄组30.99d;各龄幼虫头壳宽相差明显,幼虫头壳宽对数回归直线方程式,7龄组为logy=0.3188x-0.1313、8龄组为logy=0.3164x-0.1575。幼虫食叶量7龄组为91.34±2.4... 竹织叶野螟幼虫有7龄与8龄,以7龄为主,占82.98%。7龄组幼虫期为26.81d,8龄组30.99d;各龄幼虫头壳宽相差明显,幼虫头壳宽对数回归直线方程式,7龄组为logy=0.3188x-0.1313、8龄组为logy=0.3164x-0.1575。幼虫食叶量7龄组为91.34±2.42cm^2、8龄组为116.85±8.48cm^2,5龄至老熟幼虫食叶量占全期食叶量96%以上;幼虫食叶量对数回归直线方程式,7龄组为logy=0.4604x-1.5030、8龄组为logy=0.4002x-1.3636。幼虫期食叶量的多少与幼虫发育羽化为成虫,在雌、雄性方面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织叶野螟 龄数 龄期 食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白隐球酵母产油工程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开云 程俊文 +2 位作者 李纪元 范正琪 陈东亮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11期12-15,共4页
为优化浅白隐球酵母液体深层发酵技术,采用已优化的培养基配比,设置不同的搅拌速率、通气量和pH值,在发酵过程中检测了溶氧消耗、pH值、生物量等指标,对影响浅白隐球酵母转基因工程菌株发酵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 为优化浅白隐球酵母液体深层发酵技术,采用已优化的培养基配比,设置不同的搅拌速率、通气量和pH值,在发酵过程中检测了溶氧消耗、pH值、生物量等指标,对影响浅白隐球酵母转基因工程菌株发酵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g/L)配方为葡萄糖30,(NH4)2SO43、酵母粉2,KH2PO41,MgSO4.7H2O 0.5;装液量7.5 L、接种量10%(v/v)、罐压0.03~0.05 MPa、培养温度28℃和搅拌速度250 r/min;通气量初始为1∶0.6,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调为1∶0.85,初始pH值为6,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调节为4。在以上优化条件下,进行了10 L发酵罐放大试验,培养时间为60 h时,浅白隐球酵母丝体生物量达到最大值,生物转化率达到12.34%。气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油脂的油酸组分较高、硬脂酸组分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白隐球酵母 深层发酵 搅拌速率 溶氧 通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油水酶法制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红 费学谦 方学智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3期613-616,共4页
研究酶的种类及不同的多酶组合对油茶籽提油率的影响,并筛选茶油水酶法制取的最佳水解酶和酶组合。结果显示,单一酶中Alcalase 2.4 L蛋白酶具有较好的提油效果,提油率达到90.48%,通过多级筛选试验获得的最佳多酶组合方案为依序使用果胶... 研究酶的种类及不同的多酶组合对油茶籽提油率的影响,并筛选茶油水酶法制取的最佳水解酶和酶组合。结果显示,单一酶中Alcalase 2.4 L蛋白酶具有较好的提油效果,提油率达到90.48%,通过多级筛选试验获得的最佳多酶组合方案为依序使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和Alcalase 2.4 L蛋白酶对料液进行酶解,提油率可达91.40%;综合分析,在茶油的水酶法制取中选用Alcalase 2.4 L蛋白酶作为水解酶是适宜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水酶法 酶筛选 提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松球果螟越冬幼虫调查抽样技术研究
14
作者 舒金平 潘涌智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2-64,80,共4页
华山松球果螟是危害华山松种实的主要害虫.利用华山松不同方位虫口密度与样地虫口密度回归分析确定华山松球果螟越冬幼虫的最适抽样方位为西面,应用Iwao,Talor,m*-v及La-m回归模型确定序贯抽样方程和最适抽样数,并以La-m模型为例制作华... 华山松球果螟是危害华山松种实的主要害虫.利用华山松不同方位虫口密度与样地虫口密度回归分析确定华山松球果螟越冬幼虫的最适抽样方位为西面,应用Iwao,Talor,m*-v及La-m回归模型确定序贯抽样方程和最适抽样数,并以La-m模型为例制作华山松球果螟越冬幼虫序贯抽样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球果螟 抽样技术 序贯抽样 最适抽样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萃取对油茶饼中油脂品质及茶皂素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羚 方学智 +1 位作者 杜孟浩 龙奇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114,共6页
以油茶饼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脱油和茶皂素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营养品质及茶皂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 以油茶饼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脱油和茶皂素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营养品质及茶皂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3.5 h、夹带剂(乙醇)体积分数75%,此条件下茶皂素提取率为89.21%。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皂化值低于有机溶剂提取的,油中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含量高于有机溶剂提取的。超临界CO2萃取茶皂素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较小,发泡能力和乳化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 超临界CO2萃取 油茶籽油 品质 茶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甜柿主要害虫的研究
16
作者 赵锦年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3,共4页
本文报道了为害日本甜柿DiospyroskakiL.F.的害虫种类达54种,隶属于7目25科45属及其危害的不同部位和器官;研究了苹梢鹰夜蛾HypocalasubsafuraGuenee和柿梢鹰夜蛾H,mooreiB... 本文报道了为害日本甜柿DiospyroskakiL.F.的害虫种类达54种,隶属于7目25科45属及其危害的不同部位和器官;研究了苹梢鹰夜蛾HypocalasubsafuraGuenee和柿梢鹰夜蛾H,mooreiButler、铅灰齿爪鳃金龟HolotrichiaplulnbeaHope、曲胫米缘蝽MictistenebrosaFabricius和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Fabericius.5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通过防治试验,提出了人工捕杀、灯光诱杀、化学防治及天敌的保护利用等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树 害虫 生物学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金黄镰翅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云娥 黄琼瑶 +3 位作者 白洪清 舒金平 王浩杰 徐天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94-1098,共5页
采用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竹子重要食叶害虫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浙江省每年发生1代,以预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到6月上旬化蛹,4月底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幼虫29-38d后老... 采用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竹子重要食叶害虫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浙江省每年发生1代,以预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到6月上旬化蛹,4月底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幼虫29-38d后老熟,越冬期长达6-7个月。本文详细报道了各龄幼虫的体长、头宽和取食竹叶量,以及成虫夜间活动及扑灯时间,分析了该虫近年来危害趋重的原因,提出了捡拾当年新竹的笋箨和黑光灯诱杀成虫等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金黄绒野螟 竹子 生活史 生物学特性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红眼玛弄蝶生物学研究
18
作者 胡耀明 黄文胜 +1 位作者 叶森土 徐天森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23,共3页
红眼玛弄蝶以幼虫在观赏竹上缀叶为虫苞 ,在苞中取食竹叶 ,幼虫 5龄。在广东 1a 5代 ,越冬幼虫于 3月上中旬开始取食 ,4月中旬化蛹 ,4月底 5月初羽化成虫。从第 1代起各代幼虫取食期分别为 5月上旬到 6月上旬、 6月中旬到 7月下旬、 7... 红眼玛弄蝶以幼虫在观赏竹上缀叶为虫苞 ,在苞中取食竹叶 ,幼虫 5龄。在广东 1a 5代 ,越冬幼虫于 3月上中旬开始取食 ,4月中旬化蛹 ,4月底 5月初羽化成虫。从第 1代起各代幼虫取食期分别为 5月上旬到 6月上旬、 6月中旬到 7月下旬、 7月下旬到 8月下旬、 8月下旬到 9月下旬、 10月下旬到翌年 4月下旬 ,各代成虫发生期从第 1代起分别为 4月底到 5月中下旬、 6月中旬到 7月上旬、 7月中旬到 8月上旬、 8月中旬到 9月中旬、 9月下旬到 10月下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红眼玛弄蝶 生物学特性 观赏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李属彩叶植物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45
19
作者 胡晓立 李彦慧 +2 位作者 陈东亮 冯晨静 杨建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0-376,共7页
以盆栽4年生紫叶李、紫叶矮樱、黑杆樱李幼苗为试材,设置土壤NaCl含量分别为0.042%(CK)、0.1%、0.2%、0.3%和0.4%的盐胁迫处理,研究3种李属彩叶植物盐害情况及其叶片膜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已明确... 以盆栽4年生紫叶李、紫叶矮樱、黑杆樱李幼苗为试材,设置土壤NaCl含量分别为0.042%(CK)、0.1%、0.2%、0.3%和0.4%的盐胁迫处理,研究3种李属彩叶植物盐害情况及其叶片膜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已明确它们的耐盐能力。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中NaCl含量的递增,3种彩叶植物的盐害指数和盐害率不断增大,上述三者盐害指数在50%时土壤NaCl含量分别是0.349%、0.261%和0.327%;(2)它们叶片细胞膜透性和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均迅速增加,并以紫叶李各处理的值最低且增加最慢;(3)各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均在土壤NaCl含量为0.2%或0.3%时达到峰值;(4)各植物叶片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先下降后升高。研究发现,3种李属彩叶植物均能在一定盐胁迫范围内通过自身保护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有效降低活性氧的伤害,它们的抗盐性表现为紫叶李>黑杆樱李>紫叶矮樱;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可能是盐胁迫下3种植物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属 彩叶植物 NACL胁迫 盐害率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外源基因表达及性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颖 甄志先 +3 位作者 杨敏生 李志兰 梁海永 阎海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07-913,共7页
 用部分改造的BtCry I 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获得一批转双抗虫基因株系。对转基因株系的抗虫毒蛋白表达进行了ELISA和Westem B...  用部分改造的BtCry I 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获得一批转双抗虫基因株系。对转基因株系的抗虫毒蛋白表达进行了ELISA和Westem Blot检测,同时用转基因株系叶片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ochoreta Fabricius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幼虫进行室内饲虫试验,并对各项外源基因表达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的28个转基因株系中,对杨扇舟蛾高抗株系占总参试系号的41%,中抗系号占35.0%,低抗系号占24%,对舞毒蛾高抗株系占参试系号的70%。转基因植株可明显抑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且不同转基因株系饲养的幼虫发育存在显著差异。连续两年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转基因株系幼虫死亡率间存在极显著相关。转基因植株对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均表达出抗虫性,并存在极显著相关。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株系Bt毒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变化在0.0011%~0.0161%。转基因植株对害虫的杀虫效果与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存在显著相关,表明Bt毒蛋白在抗虫效果中占有重要地位。转基因植株对卡那霉素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但与抗虫程度相关不明显,单纯用卡那霉素作为筛选手段并不能完全反映植株的真实抗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转基因植株 外源基因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