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伏电站建设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雅婧 王丹阳 +5 位作者 常旭 安景源 牧仁 李新乐 徐涛 杨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7,共9页
近年来,我国西北荒漠区建立了大量的光伏电站,这些光伏电站的建立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从光伏电站的建立对水文调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光伏电站... 近年来,我国西北荒漠区建立了大量的光伏电站,这些光伏电站的建立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从光伏电站的建立对水文调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光伏电站建设期机械碾压和填挖方会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加剧光伏电站内风沙活动和水土流失;光伏电站运营期光伏阵列的防风固沙和遮阴保湿作用能够促进光伏电站内植被恢复。不同的立地类型和气候环境都会导致光伏电站对其所处环境的土壤、植被、小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入研究西北生态脆弱区光伏电站及其环境的互馈机制对于降低因光伏电站的建立造成的其所处区域的不良影响以及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光伏电站 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 西北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寨上卡林型金矿南矿段综合找矿模型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薛仲凯 李朋伟 +1 位作者 常铭 黄豪擎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4-187,共14页
寨上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地区,是中国卡林类卡林金矿床的最重要的富集地之一。寨上金矿矿体赋存于板岩与灰岩接触界面及板岩一侧破碎带内,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铁矿化等,可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 寨上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地区,是中国卡林类卡林金矿床的最重要的富集地之一。寨上金矿矿体赋存于板岩与灰岩接触界面及板岩一侧破碎带内,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铁矿化等,可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显示H1高阻异常和L2低阻异常间的电性梯度带对应32号脉,表明在电性梯度带内含矿的可能性很大;剖面原生晕分带序列为As Mo Sb Ag Cu Bi Au Zn W Pb;前缘晕元素为Pb、Sb,近矿晕元素为Au、Ag、As、W,尾晕元素为Mo、Cu、Bi、Zn,尾晕元素Mo、Bi分别位于序列的前缘晕和近矿晕元素位置,近矿晕元素Pb位于序列的尾晕元素位置,表明浅部矿体有可能被风化剥蚀,深部有可能存在盲矿体;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建立了综合找矿模型。并在南矿段进行钻孔验证,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音频电磁测量 格里格良法 综合找矿模型 寨上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酸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稀土 等28种金属元素 被引量:37
3
作者 龚仓 丁洋 +4 位作者 陆海川 卜道露 王立华 熊韬 张志翔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0-348,共9页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大批量地质样品中的稀土和钴铪铟锰铌钽铊铬镉镓锗钒锡等金属元素,主要采用三酸或四酸溶解样品。由于地质样品组分复杂,稀土等金属元素含量低,各元素性质差异大,三酸或四酸溶样经常出现易挥发元素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大批量地质样品中的稀土和钴铪铟锰铌钽铊铬镉镓锗钒锡等金属元素,主要采用三酸或四酸溶解样品。由于地质样品组分复杂,稀土等金属元素含量低,各元素性质差异大,三酸或四酸溶样经常出现易挥发元素如钒铬镉镓锡的测定结果不稳定、镧铈镨钕等稀土元素溶解不完全的问题。本文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四酸基础上引入硫酸,形成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硫酸五酸溶样体系,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等不同类型地质样品的一次敞口溶解,采用在线加入185 Re和103 Rh内标方式,建立了应用ICP-MS同时测定稀土等28种金属元素的方法。钒铬镉镓锡元素的准确度提高了1.4%~14.6%,镧和铈元素的准确度提高了0.2%~8.9%。该方法应用于分析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标准物质(分别为GBW07301a、GBW07408、GBW07107),其测定值与认定值相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4%~9.84%,准确度(△lgC)均≤0.1。该方法分析过程较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满足测定大批量地质样品中稀土和钴铪铟锰铌钽等金属元素含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样品 稀土元素 金属元素 五酸溶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件模拟的城市地质属性建模:以广安市为例
4
作者 周放 李明辉 +5 位作者 黄从俊 刘宇杰 张建龙 王保弟 郝明 吴喆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4-855,共12页
城市地质建模是实现地下空间可视化、认识城市复杂地质条件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任务。前人开展城市地质建模工作时,通常将地下地质体作为均匀介质进行建模和插值,导致地质模型不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离散型和非均质性,影... 城市地质建模是实现地下空间可视化、认识城市复杂地质条件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任务。前人开展城市地质建模工作时,通常将地下地质体作为均匀介质进行建模和插值,导致地质模型不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离散型和非均质性,影响了模型的可靠性和未来应用。本研究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收集(地形地貌、钻孔、剖面图和柱状图等)和数据分析,选择可以反映地质离散性和非均质性的条件模拟方法,以岩样作为样本数据集,开展研究区三维建模工作。本次工作建立了广安市城市规划区地层构造模型、岩性和属性参数三维模型,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评价了以隧道为开发手段的围岩等级。结果显示,规划区内存在分带特征明显的西南、西、中和南四个工程地质特征带,同时,围岩等级显示全区由深到浅大部分区域都适合以隧道开发为手段来进行地下空间利用,为广安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提供了立体地质参考和依据。最后,对城市地质建模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地质建模 条件模拟 工程地质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细脉型矿体含矿裂隙系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柏林 高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3-1107,共15页
江西德兴铜厂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主要由成矿岩体内带的浸染状矿体和外带的细脉型矿体组成,对于该矿床控制细脉型矿体就位及展布的控矿构造研究甚少。文章通过对露天采场和钻孔岩芯含矿裂隙特征的调查,结合前人对... 江西德兴铜厂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主要由成矿岩体内带的浸染状矿体和外带的细脉型矿体组成,对于该矿床控制细脉型矿体就位及展布的控矿构造研究甚少。文章通过对露天采场和钻孔岩芯含矿裂隙特征的调查,结合前人对含矿脉体产状的统计资料,重新厘定了含矿裂隙系统,构建了控矿构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德兴铜厂铜矿床细脉型矿体的含矿裂隙走向整体上是围绕北西向拉长的梨形状成矿岩体周边呈放射状展布;同一部位含矿构造具有走向相近、中等倾角、双倾向和正断运动的特征,构成剖面X-型共轭剪裂隙组合。这些含矿裂隙形成于成矿岩体侵位时期,形成时最大主压应力近直立,中间主应力近水平且垂直成矿岩体边界,最小主应力近水平且平行于成矿岩体边界。铜厂铜矿床的控矿构造是长轴呈北西向展布的成矿花岗闪长岩的岩体侵入构造体系。进一步找矿方向是在矿区范围的北西向成矿岩体南东、北西两端存在隐伏岩脊部位的深部寻找细脉型隐伏矿体,在矿田、矿集区范围是寻找隐伏成矿岩体发育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控矿构造 含矿裂隙系统 岩体侵入构造体系 铜厂斑岩铜矿床 江西德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定义、分类,观测监测及其在国土规划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付宇佳 谭昌海 +3 位作者 刘晓煌 孙兴丽 袁泽民 郑艺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8-1063,共16页
【研究目的】为摸清中国资源家底、认清资源变化规律、管好国土用途,解决现有自然资源内涵不一、分类上存在差异、在数据获取上不统一、资源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的资源在空间管理上交叉重叠等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 【研究目的】为摸清中国资源家底、认清资源变化规律、管好国土用途,解决现有自然资源内涵不一、分类上存在差异、在数据获取上不统一、资源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的资源在空间管理上交叉重叠等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及有关资源观测监测指标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结果】(1)明确了观测监测体系下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状态或未被加工的状态下通过生产能够产生价值的资源,可将其分为气候资源、地表覆盖资源及地下水资源3类开展研究;(2)总结得到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与监测的对象、内容及观测方法;(3)分析自然资源观测监测在资源间及资源与环境间、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上的具体作用。【结论】文章最后指出自然资源观测监测是研究资源间、资源与环境间作用,资源资产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观测 监测 生态环境 国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阳山金矿勘查方法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宏伟 杨虎 +1 位作者 李昂泽 朱友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58-1267,共10页
文章在综合甘肃阳山金矿区物化探方法已有成果基础上,选择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CSAMT)、大功率激电(induced polarization,IP)、地面高精度磁法及构造叠加晕等方法在主要成矿地... 文章在综合甘肃阳山金矿区物化探方法已有成果基础上,选择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CSAMT)、大功率激电(induced polarization,IP)、地面高精度磁法及构造叠加晕等方法在主要成矿地段开展应用研究,对各方法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建立了矿区深部勘查方法组合及应用流程。研究成果可为矿区深部和外围勘查以及类似地区金矿勘查方法的精准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 大功率激电(IP) 地面高精度磁法 构造叠加晕 勘查方法组合 阳山金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大箐沟泥石流调查及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邵玉祥 计扬 +3 位作者 严步青 王啸 毛成阳 张坤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5期145-150,共6页
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大箐沟泥石流是一条沟谷型泥石流沟,在水动力侵蚀作用下时常发生泥石流并产生危害。通过野外勘察、测绘等研究方法,论述了大箐沟泥石流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并通过选取泥石流10个特征因子,定量判定该泥石流危险度。泥石... 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大箐沟泥石流是一条沟谷型泥石流沟,在水动力侵蚀作用下时常发生泥石流并产生危害。通过野外勘察、测绘等研究方法,论述了大箐沟泥石流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并通过选取泥石流10个特征因子,定量判定该泥石流危险度。泥石流综合判断结果为中度危险泥石流,危险等级为Ⅳ级。在形成条件方面,沟谷型泥石流汇水面积广且物源丰富,发生过程主要为降雨-崩滑-河道侵蚀-河道堆积,因此河道侵蚀、水动力强度是泥石流发生的关键因素。针对成因和特征,提出了以护坡、固床和导流等相关工程措施为主,以边坡植被恢复为辅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箐沟 泥石流隐患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县县城北泥石流灾害调查与分析
9
作者 陈彦江 罗通明 +3 位作者 赵鑫 龚照程 喻晓 刘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1期141-145,148,共6页
为了查明泥石流的灾害特征分布和治理,在西藏自治区朗县县城北开展了地质背景基本情况调查。结合当地区域地质条件进行分类描述,分析朗县县城北泥石流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在调查区采用物探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2种方法论证形成泥石流的地... 为了查明泥石流的灾害特征分布和治理,在西藏自治区朗县县城北开展了地质背景基本情况调查。结合当地区域地质条件进行分类描述,分析朗县县城北泥石流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在调查区采用物探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2种方法论证形成泥石流的地形因素和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并针对西藏自治区朗县县城北泥石流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和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以减轻泥石流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灾害 形成条件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因与稀有金属成矿潜力 被引量:18
10
作者 曹华文 李光明 +7 位作者 张林奎 张向飞 喻晓 陈勇 林彬 裴秋明 唐利 邹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9-211,共23页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世界瞩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找矿意义,但是其成因争议较大。本文统计了两千余件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等副矿物原位U-Pb年龄和锆石Hf同位素等,试图全面地总结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世界瞩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找矿意义,但是其成因争议较大。本文统计了两千余件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等副矿物原位U-Pb年龄和锆石Hf同位素等,试图全面地总结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分为南北两带,北带花岗岩主要出露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片麻岩穹隆中,而南带花岗岩主要发育在高喜马拉雅顶部和东-西构造结中。从北往南,成岩时代逐渐变新;南北两带均以二云母花岗岩和(石榴石-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为主,两期(始新世和中新世)中-基性岩脉和埃达克质岩主要在北带中发育。新生代岩浆活动分为5个阶段:49~40 Ma、39~29 Ma、28~15 Ma、14~7 Ma、6~0.7 Ma,分别主要与新特提斯洋壳板片断离、印度陆壳板片的低角度俯冲、断离或回撤、南北向撕裂(裂谷)和东西构造结的快速隆升有关。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起源于高喜马拉雅杂岩系的不一致(不平衡)部分熔融,并经历了矿物分离结晶的高分异演化。淡色花岗岩属于强过铝质岩石,具有高Si、K、Na,低Ca、Fe、Mg、Ti、Mn,高的Rb/Sr、Y/Ho值,低的Th/U、Nb/Ta、Zr/Hf、K/Rb值,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负Eu异常明显的地球化学特征。随着成岩时代变新,Sr-Nd-Pb-Hf等同位素都指示岩浆源区中古老地壳物质的占比逐步增加。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伟晶岩中Li、Be、W、Sn、Ta、Cs和Rb等稀有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于10,伟晶岩属于典型的LCT型伟晶岩。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带有望成为一条新的世界级的Li-Be-Sn-W-Ta稀有金属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高分异花岗岩 新生代 稀有金属成矿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古油藏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5
11
作者 彭清华 杜佰伟 谢尚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14599-14607,共9页
昂达尔错油砂带是羌塘盆地内规模最大的古油藏,明确其油气来源和成藏模式对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饱和烃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为基础,对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古油藏油气来源、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 昂达尔错油砂带是羌塘盆地内规模最大的古油藏,明确其油气来源和成藏模式对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饱和烃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为基础,对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古油藏油气来源、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昂达尔错古油藏油苗与下侏罗统曲色组烃源岩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体现出两者具有较强的亲缘性;昂达尔错古油藏油气充注期次可划分为晚侏罗世(151.6~158.7 Ma)、早白垩世(142.3~143.9 Ma)与中新世(12.5~16.6 Ma)三期,其中早白垩世为该古油藏的主充注期;古油藏油源为下侏罗统曲色组页岩,储集层为中侏罗统布曲组砂屑灰岩和白云岩,盖层为布曲组泥晶灰岩,构成正常的“下生上储”式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油气来源 成藏模式 昂达尔错地区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阳山金矿床控矿构造的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柏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12-2533,共22页
阳山金矿床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境内,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构造带的玛曲-略阳深大断裂南侧,是西秦岭地区为数有限的大型金矿床之一。该区控矿构造复杂,经过20多年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对矿区含矿构造的调查结合区域构... 阳山金矿床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境内,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构造带的玛曲-略阳深大断裂南侧,是西秦岭地区为数有限的大型金矿床之一。该区控矿构造复杂,经过20多年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对矿区含矿构造的调查结合区域构造环境,重新厘定了含矿构造的特征,并对该矿床控矿构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阳山金矿床控矿构造是以走向NEE,倾向NNW为主的偏脆性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于俯冲-碰撞早期的韧性变形之后。含矿构造与千枚岩的千枚理没有直接的关系,可以与千枚理近于平行,或小角度斜交,或大角度斜交,主要以倾向北的断裂为主,少量为主逆冲断层上盘的倾向南的次级反向逆冲断裂,局部为顺千枚理的层间破裂。含矿构造对岩性没有选择性,但是不同岩性岩石的不同力学性质影响了含矿构造的发育与否和发育程度。阳山金矿区进一步工作中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1)矿区构造格架上葛条湾-草坪梁复背斜可能不存在,也未起控矿作用;(2)成矿后断裂对矿体空间展布的影响;(3)在勘查编录中对各种构造破碎带需要详细的描述,以明确区分含矿构造与成矿后构造,为构建控矿构造体系准备素材,为进一步找矿预测和勘查工程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构造 控矿构造 推覆构造 构造控矿模型 阳山金矿床 甘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构建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斌 谭昌海 +3 位作者 赵阳刚 何晓波 段阳海 张浔浔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45-2658,共14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亚洲水塔、水土和生态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开展该区域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是国家制定高原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亚洲水塔、水土和生态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开展该区域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是国家制定高原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政策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关键。综合观测体系是开展野外综合观测研究的前提,是实现野外台站目标的保证。基于“两统”“两分”的总体设计,从青藏高原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出发,结合当前观测的复杂性和稀缺性特征,明确主要自然资源观测对象,构建综合观测体系,确保野外观测站点观测对象清楚、观测指标清晰、站点层级明确、台站管理顺畅、观测数据规范、准确、连续,更好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同时,可为今后自然资源野外观测研究示范推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观测体系 构建 示范 两统两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琅勃拉邦—泰国黎府成矿带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与金铜成矿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林楠 刘书生 +3 位作者 聂飞 吴松洋 徐思维 施美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8-241,共14页
老挝琅勃拉邦—泰国黎府成矿带位于印支板块西北缘,是中南半岛重要的金铜成矿带之一。该带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作用,成矿活动复杂,形成了斑岩-矽卡岩型金铜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以及热液脉型金矿床。然... 老挝琅勃拉邦—泰国黎府成矿带位于印支板块西北缘,是中南半岛重要的金铜成矿带之一。该带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作用,成矿活动复杂,形成了斑岩-矽卡岩型金铜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以及热液脉型金矿床。然而,热液脉型金矿的成因类型仍存在争议,3类金铜矿床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仍缺乏总结。本文通过对前人典型矿床研究资料的整理,并结合成矿流体来源、演化新证据,将带内热液脉型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归为造山型金矿。综合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资料,总结了成矿带内3类金铜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特征,建立了与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及陆陆碰撞过程相关的区域金铜成矿模式,提出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俯冲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早中三叠世闭合期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晚三叠世陆陆碰撞期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琅勃拉邦—黎府成矿带 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 金铜成矿作用 造山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洞错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圈拆沉的产物 被引量:2
15
作者 车旭 刘一鸣 +5 位作者 范建军 于云鹏 郭润华 权立诚 解超明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57-1368,共12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恢复和反演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南羌塘地块南缘洞错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锆...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恢复和反演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南羌塘地块南缘洞错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74.1±1.1 Ma,εHf(t)值为4.5~6.9。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弱负Eu异常;富集Rb、Th、U、K和Pb,亏损Ba、Nb、Ta、La、Ce、P和Ti。该花岗闪长斑岩为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岩石圈拆沉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洞错 晚白垩世 花岗闪长斑岩 拆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洋河流域植被特征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的响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浔浔 杨斌 +4 位作者 吴淑莹 肖志强 文浪 段阳海 孙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66-2576,共11页
尼洋河作为工布江达县的“母亲河”,探究流域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热的关系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尼洋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计算模型来反演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 尼洋河作为工布江达县的“母亲河”,探究流域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热的关系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尼洋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计算模型来反演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数据集,分析LAI和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19年以来,尼洋河流域植被总体呈现轻微改善趋势,植被集中生长于河流两岸并以常绿针叶林为主,远离河流的高海拔区域植被生长状况不佳,随海拔高度的升高LAI和FVC均趋近零值;流域植被覆盖类型分为极低、低、中和高覆盖四种,且覆盖类型以中、极低覆盖为主,中覆盖类型主要分布在河流周围,极低覆盖类型集中于远离河流的高海拔区域,且覆盖面积逐年呈现下降趋势,相反河流两岸的高覆盖类型区域面积出现扩张;相对于气温而言,流域内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更为敏感,过多的降水对植被生长存在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叶面积指数 植被覆盖度 动态监测 尼洋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天河流域植被动态监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浔浔 段阳海 +6 位作者 吴淑莹 谭昌海 赵阳刚 杨斌 文浪 肖志强 孙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重要的干流,探讨其植被生长状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天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计算模型来反演叶面积指...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重要的干流,探讨其植被生长状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天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计算模型来反演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数据,分析LAI和FVC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通天河流域植被总体呈显著波动增长趋势,LAI,FVC增长速率分别为(1.2×10^(-3))·a^(-1)和(0.9×10^(-3))·a^(-1);流域内植被明显改善区分布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的沟谷地带,但下游人类活动频繁的曲麻莱县和治多县周边地区植被退化明显;流域内植被主要生长在海拔4000 m以上地区,超过5200 m植被生长差,覆盖类型以低覆盖为主,中-高覆盖集中在河流下游地区;相较于气温而言,降水是影响该流域植被的主导因素,与植被LAI和FVC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天河流域 三江源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叶面积指数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诺木洪地区多源遥感及多特征组合地物分类 被引量:12
18
作者 姚金玺 王浪 +2 位作者 李建忠 张焜 张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遥感技术是研究土地覆盖类型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研究仅采用单一数据源、少特征,分类精度低,该研究基于GEE环境对多源遥感数据、多特征协同进行地物类型分类研究。采用哨兵一号(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哨兵二号(Sentinel-2)多光... 遥感技术是研究土地覆盖类型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研究仅采用单一数据源、少特征,分类精度低,该研究基于GEE环境对多源遥感数据、多特征协同进行地物类型分类研究。采用哨兵一号(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哨兵二号(Sentinel-2)多光谱数据和国产高分二号(GF-2)多光谱数据,构建了青海省诺木洪地区地表8类地物的波段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和极化特征空间,利用特征优化算法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实现了研究区域地物的有监督分类,以此评估构建的多特征空间性能及多源数据协同分类的能力。结果表明,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数据源,使用多特征空间协同分类时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可达到97.62%和0.9716,精度均高于使用单一数据或部分特征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为95.91%,Kappa系数为0.9511)。而基于Sentinel-1、Sentinel-2与GF-2数据提取的波段、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和极化特征进行的协同地物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到了96.67%,Kappa系数达到了0.9602。总体上,基于多数据源、多特征协同分类结果精度要优于单一数据源或少特征分类结果,而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提取的纹理特征对分类结果有着不同影响,在适宜的分辨率下提取纹理特征参与分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协同分类 特征优选 随机森林 Google Earth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流江流域土壤-水稻系统Cd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9
作者 邵玉祥 杨忠芳 +2 位作者 王磊 卓小雄 张起钻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5-636,共12页
广西南流江流域第四系发育形成的土壤中Cd等重金属含量较低,但水稻籽实Cd超标率很高。为了查清Cd在南流江流域土壤-水稻系统中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按照不同成土母质物源分区,系统采集了水稻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 广西南流江流域第四系发育形成的土壤中Cd等重金属含量较低,但水稻籽实Cd超标率很高。为了查清Cd在南流江流域土壤-水稻系统中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按照不同成土母质物源分区,系统采集了水稻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测试了水稻籽实Cd、土壤Cd、pH、Corg、N、S、Mn及氧化物等指标,部分土壤样品进行了七步顺序提取法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母质根系土Cd总量大小顺序为碳酸盐岩区>水系上游第四系区>水系中游第四系区>水系下游第四系区>碎屑岩区,而水稻籽实中Cd含量顺序却基本相反,两者之间不具有明显相关性(r=-0.030,p=0.84)。形态数据显示,水溶态Cd与籽实Cd相关性较好,能够较好指示研究区Cd的生物有效性,同时,土壤水溶态Cd占比受土壤pH、土壤CaO、Mn、有机碳(Corg)等土壤指标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流江流域 土壤-水稻系统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义敦岛弧中部图姆沟组流纹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成因的限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麟 董国臣 +4 位作者 谭昌海 彭川 Yanick Blaise Ketchaya 董朋生 常泽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73-1686,共14页
【研究目的】义敦岛弧是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弧花岗质侵入岩及其成矿作用上,而对区内流纹岩的研究则相对匮乏。【研究方法】本文在详细野外填图的基础上,对图姆沟组流纹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 【研究目的】义敦岛弧是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弧花岗质侵入岩及其成矿作用上,而对区内流纹岩的研究则相对匮乏。【研究方法】本文在详细野外填图的基础上,对图姆沟组流纹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流纹岩锆石U-Pb成岩年龄216.5 Ma,为晚三叠世。岩石SiO_(2)含量为73.24%~74.72%,全碱含量为5.26%~6.27%,为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重稀土元素,具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结论】图姆沟组流纹岩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环境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姆沟组 流纹岩 地球化学 年代学 地质调查工程 义敦岛弧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