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电式超声雾化降尘系统设计及其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帅 韩光超 +3 位作者 徐林红 江进国 卢禄华 彭清围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4,共7页
通过传送带传送物料是散料工业运输的主要方式,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是散料工业运输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方法为雾化降尘法。为了提升雾化降尘的效果,设计了一种30 kHz喇叭型压电式超声雾化装置和配套的雾化降尘... 通过传送带传送物料是散料工业运输的主要方式,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是散料工业运输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方法为雾化降尘法。为了提升雾化降尘的效果,设计了一种30 kHz喇叭型压电式超声雾化装置和配套的雾化降尘试验系统,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入口水流量、风速、粉尘种类、颗粒直径、喷嘴安装角度等工艺参数对雾化降尘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入口水流量为30 L/h时,对煤粉粉尘降尘效率为75.9%;当风速为2.1 m/s时,对煤粉粉尘降尘效率为61.1%;相比较于煤粉和沙子,黄土的降尘效率略高;该喷嘴对粒径为107~180μm范围内的煤粉粉尘降尘效率最高为73.9%;当喷嘴安装角度为0时,对煤粉粉尘降尘效率最高为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雾化降尘 散料 降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TiO_2/PVDF超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周雨 鲍建国 +3 位作者 谢雄 傅晓艳 高春雷 詹必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6期29-34,共6页
为改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亲水性的不足,试验采用相转换法掺杂共混制备了含不同质量配比的纳米二氧化锆(ZrO2)粒子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粒子的PVDF杂化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量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 为改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亲水性的不足,试验采用相转换法掺杂共混制备了含不同质量配比的纳米二氧化锆(ZrO2)粒子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粒子的PVDF杂化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量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仪对PVDF纯膜和PVDF杂化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及测试,并考察了两种无机纳米粒子添加量及添加比例对PVDF杂化膜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纳米粒子的总质量分数为1%、且ZrO2与TiO2两种纳米粒子的质量比为1∶1时,PVDF杂化膜的膜通量是PVDF纯膜的1.43倍;纳米粒子的加入改善了PVDF膜的亲水性,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VDF膜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RO2 纳米TIO2 PVDF超滤膜 膜结构 膜性能 膜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辅助微挤压成形界面摩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光超 吕佩 +3 位作者 万炜强 柏伟 徐林红 刘富初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41,共9页
基于超声振动辅助微挤压成形过程摩擦特性表征需求,将超声振动辅助双杯挤压实验拆分为超声振动辅助正杯挤压和反杯挤压两个部分。通过超声振动辅助T2紫铜正杯挤压和反杯挤压的对比成形实验研究了不同超声振动模式辅助微挤压成形过程中试... 基于超声振动辅助微挤压成形过程摩擦特性表征需求,将超声振动辅助双杯挤压实验拆分为超声振动辅助正杯挤压和反杯挤压两个部分。通过超声振动辅助T2紫铜正杯挤压和反杯挤压的对比成形实验研究了不同超声振动模式辅助微挤压成形过程中试样-模具型腔间的界面摩擦特性,并提出一种量化评价新方法来评估超声振动辅助微挤压成形试样-模具型腔间摩擦应力及摩擦因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挤压成形应力降低值和试样-模具型腔间的摩擦应力降低值都随着超声振幅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着工具超声振动、工具-工件复合超声振动和工件超声振动的不同超声振动模式顺序依次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模式 界面摩擦特性 微挤压成形 T2紫铜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成形及形性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韩光超 胡济涛 +5 位作者 万炜强 吕佩 叶泽玖 徐林红 刘富初 柏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8-62,共15页
随着微机电系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零件成形精度与性能的要求日益增加。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成形是一种典型的能场辅助塑性成形工艺,相比于传统塑性成形工艺,具有流动应力低、材料成形能力高、界面摩擦少、成形质量较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随着微机电系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零件成形精度与性能的要求日益增加。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成形是一种典型的能场辅助塑性成形工艺,相比于传统塑性成形工艺,具有流动应力低、材料成形能力高、界面摩擦少、成形质量较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难成形材料加工、微成形、复杂构件成形等塑性成形过程。然而,由于不同塑性成形工艺中金属的变形行为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对塑性成形质量与成形性能进行预测有利于实现成形过程的形性协同控制。介绍了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成形在体积成形工艺(镦粗、挤压、拉拔等)与板料成形工艺(拉伸、拉深、渐进成形、冲压等)中的应用及发展概况,讨论了超声振动对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宏观表现与微观演化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成形过程中成形能力预测(流动应力、成形极限等方面)和成形性能预测(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微观组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金属零部件成形高质量形性调控提供理论参考,并展望了超声辅助塑性成形工艺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成形 超声振动 作用机理 形性预测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Wiener-ANN模型的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5
作者 叶新 苏少权 +2 位作者 尚伟 杨帆 文龙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3-240,共8页
轴承作为精密仪器中的关键旋转部件,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准确预测轴承剩余使用寿命尤为重要。现有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可分为物理模型类和数据驱动类。物理模型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解释性,所需样本量少,但预测... 轴承作为精密仪器中的关键旋转部件,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准确预测轴承剩余使用寿命尤为重要。现有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可分为物理模型类和数据驱动类。物理模型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解释性,所需样本量少,但预测精度较低,且不能在线预测;数据驱动方法则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在线预测能力,但需要大量历史样本数据。为此,提出了结合物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方法的混合Wiener过程-人工神经网络(Wiener-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Wiener-ANN)模型用于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该模型通过时频域特征作为多源输入数据优化Wiener过程模型,使用优化后的模型进行第1阶段预测。随后,构建一个以第1阶段预测结果作为训练数据优化的三层ANN,将优化后的Wiener模型与ANN联合用于测试数据集的剩余寿命预测。与传统Wiener模型和ANN方法的预测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在预测精度和应用性能上具有显著优势,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 剩余使用寿命 预测方法 Wiener过程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3+)激活LaSr_(2)SbO_(6)双钙钛矿的宽带红光发射及其性能优化
6
作者 孙瑾璇 廖寒蕊 +3 位作者 李微 王威 魏忆 李国岗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27-1638,共12页
红光材料在全光谱健康照明、植物生长、健康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高稳定性宽带红光材料的研发仍然是当前发光材料开发的重要挑战。由于Bi^(3+)离子的6s2外层电子构型,其能级劈裂程度可受周围局域晶体场调控,实现发光在... 红光材料在全光谱健康照明、植物生长、健康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高稳定性宽带红光材料的研发仍然是当前发光材料开发的重要挑战。由于Bi^(3+)离子的6s2外层电子构型,其能级劈裂程度可受周围局域晶体场调控,实现发光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光区域的调控。本文成功将Bi^(3+)离子掺杂进入LaSr_(2)SbO_(6)双钙钛矿结构中,实现了宽带橙红光发射,其在300~450 nm范围具有宽范围激发,可以与商用近紫外InGaN芯片较好地匹配。在370 nm激发下,LaSr_(2)SbO_(6)∶Bi^(3+)的发射波长位于600 nm,发射半高宽为108 nm。精细结构表征和理论计算证明了Bi^(3+)离子的最佳掺杂格位是La^(3+)格位。通过添加H_(3)BO_(3)助熔剂和异价阳离子/组分取代策略,可以进一步优化发光效率、实现发光位置调控和提升发光热稳定性,优化后最优发光效率可达46%,最高可实现43 nm发光红移。材料展示了较优异的热稳定性,在77~300 K低温范围内,材料展示了显著的反热猝灭性能,其发光强度在252 K时可达到77 K时的141%;在298~523 K的高温区域,材料也展示了较好的热稳定性,加入H_(3)BO_(3)优化后的发光强度在423 K可保持室温下的76%。上述发光性能优化主要归因于以下两点:(1)H3BO3助熔剂的添加会减少La_(3)SbO_(7)杂相的生成,同时增加材料结晶性;(2)异价阳离子取代会诱导Bi^(3+)离子周围局域结构调控。上述发光性能优化策略的提出为铋激活红光发光材料的开发和性能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材料 Bi^(3+)离子掺杂 双钙钛矿结构 异价取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微铸锻增材制造AlMgSc合金纵扭复合超声振动干铣削加工特性研究
7
作者 韩光超 杨家凯 +3 位作者 叶泽玖 徐林红 张海鸥 杨海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971-2979,2989,共10页
对电弧微铸锻增材制造AlMgSc合金进行纵扭超声复合干铣削加工特性试验研究,探讨超声铣削工艺参数对切削力、表面形貌、加工硬化及刀具磨损等AlMgSc合金干铣削成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锻造和常规电弧增材成形铝合金相比,微铸锻... 对电弧微铸锻增材制造AlMgSc合金进行纵扭超声复合干铣削加工特性试验研究,探讨超声铣削工艺参数对切削力、表面形貌、加工硬化及刀具磨损等AlMgSc合金干铣削成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锻造和常规电弧增材成形铝合金相比,微铸锻增材制造AlMgSc合金由于具备更加致密的微观组织、更高的强度和硬度而在超声干铣削成形过程中会产生更大的铣削力,更容易发生加工硬化。与常规干铣削相比,采用纵扭复合超声干铣削可以获得更小的表面粗糙度,并有利于减轻刀具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扭超声振动 干铣削 电弧微铸锻增材制造 AlMgSc合金 切削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搜救辅助决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岿 牟林 +1 位作者 王道胜 孙均楷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海难事故风险持续增长,海上人员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海上搜救区域的确定和搜寻方案的规划两个关键技术为切入点,综述了海上搜救辅助决策关键技术的发...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海难事故风险持续增长,海上人员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海上搜救区域的确定和搜寻方案的规划两个关键技术为切入点,综述了海上搜救辅助决策关键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相应的研究成果。首先,针对海上遇险目标的运动特性,介绍了遇险目标漂移模型的发展,概述了漂移轨迹和搜救区域的计算方法;其次,分别对静止和运动目标的搜寻策略进行了回顾与归纳;最后,总结了上述技术在国内外的业务化应用情况,进而探讨了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我国海上搜救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重大海难事故应急反应能力的提高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海上搜救 辅助决策 搜救区域 搜寻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P和Jason-1/2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数据获取南海同潮图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郑好 李晓春 +2 位作者 王道胜 蒋浩宇 赵恩金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1-71,共11页
随着卫星高度计资料的不断丰富,通过对卫星高度计所得潮汐调和常数进行插值或拟合得到潮汐同潮图成为可能。本文拟对T/P(TOPEX/POSEIDON)、Jason-1和Jason-2卫星高度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南海区域星下观测点处四个主要分潮(M2、S2、K1和O... 随着卫星高度计资料的不断丰富,通过对卫星高度计所得潮汐调和常数进行插值或拟合得到潮汐同潮图成为可能。本文拟对T/P(TOPEX/POSEIDON)、Jason-1和Jason-2卫星高度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南海区域星下观测点处四个主要分潮(M2、S2、K1和O1分潮)的调和常数,进而利用双调和样条插值方法对其进行插值,获取南海同潮图。首先,以1992~2016年T/P和Jason卫星高度计所得海面高度数据为基础,利用调和分析方法计算了南海星下观测点处M2、S2、K1和O1四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并与40个验潮站数据进行了对比,最大矢量均差为4.99cm,说明分析所得调和常数与利用验潮站资料提取的调和常数的误差较小。进而采用双调和样条插值方法对星下点调和常数进行插值,得到了南海四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所得结果与全球潮汐模型TPXO7.2模式结果的矢量均差分别为4.69、2.46、3.13和2.42cm,与141个验潮站处观测结果的矢量均差分别为22.59、10.26、10.24和8.51cm。此外,插值所得四个主要分潮的无潮点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双调和样条插值方法对卫星高度计所得调和常数进行插值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同潮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 双调和样条插值 同潮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月球熔岩管钻进的超声波钻探器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乃文 韩光超 +2 位作者 文国军 肖龙 柏伟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384,共11页
提出一种采用多点驱动旋转的螺旋槽圆锥复合型变幅杆结构,并研制了适用于熔岩管内壁钻进的高性能超声波钻探器;为预测超声波钻探器响应特性,利用等效阻抗网络模型对超声波钻探器进行了建模与分析。通过低重力多角度模拟钻进试验与数据分... 提出一种采用多点驱动旋转的螺旋槽圆锥复合型变幅杆结构,并研制了适用于熔岩管内壁钻进的高性能超声波钻探器;为预测超声波钻探器响应特性,利用等效阻抗网络模型对超声波钻探器进行了建模与分析。通过低重力多角度模拟钻进试验与数据分析,验证了该钻探器在熔岩管复杂地况应用中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钻杆直径为3 mm、钻压力为10 N时,钻进速度随开孔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垂直钻进时钻探器最大空载回转速度为506 rad/min,钻进速度为6.4 mm/min,钻进时回转转速为259 rad/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熔岩管 超声波钻探 回转冲击式超声波 等效阻抗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微挤出3D打印氧化硅多孔陶瓷工艺参数优化
11
作者 王妙 刘富初 +6 位作者 王毅 赵彦鹤 张亮 刘浩 徐凯 程鹏 韩光超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81,共14页
目的探明微挤出3D打印氧化硅多孔陶瓷性能与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获得较优的3D打印工艺参数,优化氧化硅多孔陶瓷侧表面粗糙度、强度和气孔率。方法采用微挤出3D打印技术制备氧化硅多孔陶瓷,基于响应面法方法,以针头内径、层高/针头内径... 目的探明微挤出3D打印氧化硅多孔陶瓷性能与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获得较优的3D打印工艺参数,优化氧化硅多孔陶瓷侧表面粗糙度、强度和气孔率。方法采用微挤出3D打印技术制备氧化硅多孔陶瓷,基于响应面法方法,以针头内径、层高/针头内径比值和打印速度为自变量,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陶瓷侧表面粗糙度、抗弯强度和气孔率的影响。结果针头内径和层高/针头内径比值的交互作用对侧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针头内径和打印速度的交互作用对抗弯强度和气孔率影响最为显著。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方案,即针头内径为0.41 mm、层高/针头内径比值为48%和打印速度为610 mm/min,此时氧化硅多孔陶瓷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即侧表面粗糙度为21.24μm±0.98μm、抗弯强度为7.38 MPa±0.31 MPa、气孔率为52.21%±1.07%。结论建立了氧化硅多孔陶瓷侧表面粗糙度、抗弯强度和气孔率与针头内径、层高/针头内径比值、打印速度的二阶非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实现了侧表面粗糙度、抗弯强度与气孔率的协同优化,为微挤出3D打印技术在多孔陶瓷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多孔陶瓷 微挤出3D打印 响应面法 侧表面粗糙度 抗弯强度 气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trontium Ions Us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unctionalized Solid-state Nanochannels
12
作者 Xu-Gang Wang Zheng-Xu He +6 位作者 De-Fang Ding Xue-Qin Luo Li Dai Wei-Qi Zhang Qun Ma Yu Huang Fan Xia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40,共12页
Strontium-90,a highly radioactive isotope,accumulates within the food chain and skeletal structure,posing significant risks to human health.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a sensitive detection strategy for Strontium-90 ... Strontium-90,a highly radioactive isotope,accumulates within the food chain and skeletal structure,posing significant risks to human health.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a sensitive detection strategy for Strontium-90 in complex environmental samples.Here,solid-state nanochannels,modified with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and specific aptamers,were engineered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trontium ion(Sr^(2+)).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reduced effective diameter of the nanochannels due to MOF and the specific binding of Sr^(2+) by aptamers amplifies the difference in ionic current signals,enhancing detection sensitivity significantly.The MOF-modified nanochannels exhibit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r^(2+),with a limit of detection(LOD)being 0.03 nmol·L^(-1),whereas the LOD for anodized aluminum oxide(AAO)without the modified MOF nanosheets is only 1000 nmol·L^(-1).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OD of Sr^(2+) detected by the MOF-modified nanochannels is approximately 33,00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by the nanochannels without MOF modification.Additionally,the highly reliable detection of Sr^(2+) in various water samples was achieved,with a recovery rate ranging from 94.00%to 118.70%.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rapidly advancing field of advanced nanochannel-based sensors and their diverse applications for analyzing complex samples,including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 detection,food analysis,medical diagnostics,and m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HANNE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ensor Strontium ion Sensitivity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液两相流的循环集热晒管传热特性分析
13
作者 孙志林 胡秋月 +2 位作者 涂文荣 方诗标 杨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46-254,共9页
为提高太阳能集热管供热水平,研究不同流速对太阳能集热管效率的影响,解决传统集热管受光面小、热损率高等突出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具有高效吸收光热和保温性能的循环集热晒管。循环集热晒管由真空石英直管、石英弯管和连接段组成,真空... 为提高太阳能集热管供热水平,研究不同流速对太阳能集热管效率的影响,解决传统集热管受光面小、热损率高等突出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具有高效吸收光热和保温性能的循环集热晒管。循环集热晒管由真空石英直管、石英弯管和连接段组成,真空石英直管之间采用串联循环方式连接,以扩大受光面积,增加接收的太阳热能。通过微元分析法推导循环集热晒管内双流体的液相与气相的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循环集热晒管内两相流数学模型;对两相流模型求解区域进行离散化和迭代求解,获得不同入口质量流量下晒管内水蒸气产生的位置和质量分数;设计并开展试验以验证两相流模型,分析单相流、两相流条件下循环集热晒管的热性能。研究表明:在入口质量流量4.42 kg/h条件下,循环集热晒管内流体达到饱和温度,开始汽化;晒管内流体温度与入口质量流量呈反相关,最高温度可达120℃,而晒管集热效率与入口质量流量呈正相关,最高集热效率可达0.87。综合考虑流体温度和集热效率,最优入口质量流量为4.15kg/h;两相流模型(压力为0.1 MB)得到的晒管集热效率理论曲线与试验测定曲线基本相符,误差在±2%以内。该文成果是真空管内两相流动分析的有益补充,为南疆盐碱水淡化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传热 真空管 气液两相流 数学模型 迭代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桩纵向振动广义轴对称连续圈层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鑫 吴文兵 +3 位作者 王立兴 刘浩 梅国雄 闻敏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16-1925,共10页
现有针对大直径桩纵向振动特性的理论研究主要存在两点不足:(1)所用桩体模型无法充分考虑桩身内的三维波动效应;(2)研究重点集中于高频范围,缺乏对工程价值更为突出的低频振动特性的聚焦分析。针对此两点不足,提出了新型的大直径桩纵向... 现有针对大直径桩纵向振动特性的理论研究主要存在两点不足:(1)所用桩体模型无法充分考虑桩身内的三维波动效应;(2)研究重点集中于高频范围,缺乏对工程价值更为突出的低频振动特性的聚焦分析。针对此两点不足,提出了新型的大直径桩纵向振动广义轴对称连续圈层模型,将桩体看作三维连续介质,同时考虑桩身质点的竖向和径向位移,将桩周土沿径向进行圈层化处理,利用相邻圈层土和桩土接触面耦合关系得到竖向动荷载作用下桩顶复刚度解析解。在验证所提模型合理性基础上,利用其对大直径桩低频振动特性进行探讨分析,重点关注施工扰动效应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发现若干创新现象和有益结论,为大直径桩动力设计和承载特性分析提供了更为完备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桩 广义轴对称连续圈层模型 施工扰动效应 低频振动特性 动力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M_(2)分潮的季节变化:增强调和分析的应用
15
作者 余鹰 王道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共13页
M_(2)分潮的季节变化对沿海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增强调和分析(EHA)既可以提取主要分潮时变的振幅和迟角,同时可以得到其他分潮不随时间变化的振幅和迟角。本文利用EHA分析渤海湾两个站点的水位数据,研究了渤海湾M_(2)分潮的季节变... M_(2)分潮的季节变化对沿海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增强调和分析(EHA)既可以提取主要分潮时变的振幅和迟角,同时可以得到其他分潮不随时间变化的振幅和迟角。本文利用EHA分析渤海湾两个站点的水位数据,研究了渤海湾M_(2)分潮的季节变化。为了评估EHA方法的准确性,在理想实验中设计了人造“水位数据”。利用EHA分析得到的M_(2)分潮时变振幅和迟角以及S_(2)、K_(1)、O_(1)分潮不随时间变化的振幅和迟角均比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更接近给定值,表明了EHA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当使用EHA分析渤海湾实际海平面观测数据时,得到的M_(2)分潮振幅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较大,冬季较小。敏感性实验表明,分析所得渤海湾M_(2)分潮振幅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受实验设置的影响,是鲁棒的,能够反映该海域真实的M_(2)分潮季节变化。此外,渤海湾M_(2)分潮振幅的季节变化可能是东亚季风通过影响平均海平面、层化和涡动黏性系数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2)分潮 季节变化 增强调和分析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