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改变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的重要研究成果及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黎星 彭子琪 +1 位作者 于鑫淼 金锋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随着肿瘤筛查的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临床研究作为指南及共识的证据基础,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本文根据2023—2024年国内外重要指南及共识更新,对改变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的多项... 随着肿瘤筛查的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临床研究作为指南及共识的证据基础,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本文根据2023—2024年国内外重要指南及共识更新,对改变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的多项重要临床研究进行归纳,包括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的优化、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升阶梯、局部治疗的优化,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等。在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优化方面,KEYNOTE-522研究确立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早期高危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治疗地位。FDChina研究则证实了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H+P)的皮下注射制剂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非劣效性,为患者提供了更便利的给药方式。KATHERINE研究明确了恩美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在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作用。在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升阶梯方面,MonarchE和NATALEE研究分别证实了阿贝西利和瑞波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在高风险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推动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在局部治疗优化方面,ACOSOG Z11102研究支持了多中心病灶乳腺癌行保乳手术的可行性,SENOMAC研究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低负荷乳腺癌患者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提供了证据,SOUND研究支持T1且cN0期的乳腺癌患者可免除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ICARO研究提示新辅助化疗后SLNB或靶向腋窝清扫(targeted axillary dissection,TAD)发现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 tumor cell,ITC)豁免ALND具有可行性。NSABP B-51/RTOG 1304研究为新辅助治疗后ypN0乳腺癌豁免区域淋巴结照射(regional lymph node irradiation,RNI)和腋窝局部治疗的降阶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在生活质量和化学预防方面,POSITIVE研究为有生育需求的乳腺癌患者提出了暂停内分泌治疗的方案,TAM-01和IBIS-Ⅱ研究则为高风险乳腺癌患者的化学预防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些重要的临床研究对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优化了相关治疗方案,还关注了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防。本文将围绕国内外乳腺癌诊疗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展开,针对以上重要临床研究对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的影响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指南 共识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腹腔内脏器官三维重建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万冬 徐惠绵 +2 位作者 凌光烈 张绍祥 宋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4-486,F0002,共4页
目的:研究完全具有中国人体质特征的可视化人体腹腔器官三维重建。方法:采用第三军医大学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套中国男性人体断层数据集,人工勾画出器官轮廓后,将胸部至盆部的数据在计算机进行编程计算处理。结果:最终设计出一个可以从任... 目的:研究完全具有中国人体质特征的可视化人体腹腔器官三维重建。方法:采用第三军医大学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套中国男性人体断层数据集,人工勾画出器官轮廓后,将胸部至盆部的数据在计算机进行编程计算处理。结果:最终设计出一个可以从任意角度和层面观察腹腔中各器官和组织的立体形态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软件。结论:制作的软件对腹腔各脏器进行了很好的可视化,为外科实施手术提供直观、准确的解剖学信息。可以成为传统教材和解剖学图谱的非常有力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人体 腹腔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外科术后PCEA与PCIA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武丽 李晓波 +1 位作者 王丹 孙艳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213,共2页
通过对胸外科术后施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 IA)76例及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68例的比较,应用PCEA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PC IA(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PC IA(P<0.05)。胸外科术后应用PCEA安全性高、镇痛效果佳... 通过对胸外科术后施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 IA)76例及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68例的比较,应用PCEA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PC IA(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PC IA(P<0.05)。胸外科术后应用PCEA安全性高、镇痛效果佳,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术后疼痛 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警性护理干预对减少胃肠外科术后并发症的效果 被引量:36
4
作者 孙叶飞 徐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6-758,共3页
选取于我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警性护理干预,观察预警性护理干预对减少胃肠外科术后并发症的效果。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给予预警性护理干预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 选取于我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警性护理干预,观察预警性护理干预对减少胃肠外科术后并发症的效果。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给予预警性护理干预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症状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性护理干预 胃肠外科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军 郭宗泽 +5 位作者 王运杰 欧绍武 王义宝 邢德广 仇波 李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47-452,共6页
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罕见肿瘤,而颅内继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则是临床常见的居第3位的颅内转移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不良,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例颅内恶性黑色素瘤... 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罕见肿瘤,而颅内继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则是临床常见的居第3位的颅内转移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不良,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例颅内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情况,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脑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脑电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以癫痫起病的幕上肿瘤 被引量:3
6
作者 仇波 欧绍武 +3 位作者 胡锦渠 王勇 吴鹏飞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0-995,共6页
目的回顾分析65例以癫痫起病的幕上肿瘤在皮层脑电(ECo G)辅助下进行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65例以癫痫起病的幕上肿瘤患者(病例组)接受了ECo G辅助的显微外科癫痫手术,其中15例颞叶肿瘤患者同时行深部... 目的回顾分析65例以癫痫起病的幕上肿瘤在皮层脑电(ECo G)辅助下进行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65例以癫痫起病的幕上肿瘤患者(病例组)接受了ECo G辅助的显微外科癫痫手术,其中15例颞叶肿瘤患者同时行深部电极监测,并根据ECo G结果进行相应处理。对照组72例,仅接受单纯病灶切除术。结果病例组中33例患者行单纯病灶切除,另外32例行ECo G引导下的剪裁式癫痫手术。病例组和对照组预后达到EngelⅠ级者分别为57例(87.7%)和38例(52.8%)。2组病例中颞叶肿瘤的癫痫预后进行单独比较,EngelⅠ级者分别为12例(80%)和3例(20%)。结论对于以癫痫起病的幕上肿瘤,单纯病灶切除不能保证满意的术后癫痫控制。术中ECo G监测有助于定位致痫灶并评估手术效果,指导切除范围。对颞叶肿瘤,尤其非优势半球的病变,应行更具侵袭性的手术操作,如颞前叶切除术等,以获得满意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脑电图 癫痫 显微外科 肿瘤 致痫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颅颈交界区肿瘤 被引量:4
7
作者 吴鹏飞 王运杰 +1 位作者 景治涛 凌光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在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27例颅颈交界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其中经枕髁后入路5例,经部分枕髁入路8例,经颈静脉结节入路2例,经C1、C...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在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27例颅颈交界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其中经枕髁后入路5例,经部分枕髁入路8例,经颈静脉结节入路2例,经C1、C2关节面侧方联合经部分枕髁入路12例。采用Karnofsky行为表现量表(KPS)评价临床效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和三维CT血管造影。3例患者为防止术中头部过度后仰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术前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结果 27例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24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结果满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症状,术后随访未发现有肿瘤复发。术后患者的KPS评分均提高。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皮下积液、脑脊液漏以及脑干或脊髓血管痉挛。结论远外侧入路是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手术治疗的理想入路。术前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对远外侧入路有所帮助,远外侧入路应根据肿瘤病理性质、位置、延伸范围和相关血管受累程度决定骨质切除的多少,显露范围应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显微神经外科 颅颈交界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与桥本甲状腺炎的相关性
8
作者 李新华 王志宏 张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1-485,共5页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TC)和桥本甲状腺炎(HT)的发病率近年来均呈上升趋势,但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仍存在争议。HT可能促进TC的发生,但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存在高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作用、遗传机制相似和炎症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假说。此外...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TC)和桥本甲状腺炎(HT)的发病率近年来均呈上升趋势,但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仍存在争议。HT可能促进TC的发生,但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存在高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作用、遗传机制相似和炎症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假说。此外,TC合并H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单纯TC存在差异。儿童及青少年TC与成人TC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特殊患者人群中TC与HT的关系也尚不明确。本文围绕儿童及青少年TC合并HT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期为未来儿童及青少年HT合并T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癌 儿童及青少年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吴鹏飞 王明昊 +8 位作者 崔晓 王维 赵丹 刘济源 马跃 王英奇 仇波 陶钧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2~63岁,术前KPS评分76.5±10.2。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活动及感觉障碍、饮水呛咳... 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2~63岁,术前KPS评分76.5±10.2。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活动及感觉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共济失调、颈肩部疼痛、呼吸困难等。根据病灶所在部位,15例采用后正中经脉络膜裂入路,6例采用远外侧入路。术中均辅助行电生理监测及神经系统导航,并通过KP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2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均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17例患者原发神经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4例原有症状加重,8例出现新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对侧肢体肌力下降、顽固性呃逆、进行性吞咽困难伴声音嘶哑、呼吸功能下降、严重呼吸功能减弱、急性脑积水及昏迷。术后随访8~97个月(平均47.6个月),所有患者均能够生活自理,进行简单或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未见复发,无再次出血,术后KPS评分83.7±15.5。结论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或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应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反复出血更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手术技巧和术中电生理监测及神经系统导航都有助于减少颅神经的损伤,保护脑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系统导航 神经电生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小于等于2mm微小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3
10
作者 佟志勇 王运杰 +4 位作者 梁传声 刘源 温志峰 潘起晨 王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微小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心脏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的诊断策略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玉海 谷天祥 +3 位作者 王春 刘玉 于洋 董思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48-1149,共2页
探讨伴有心脏受累的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发病率低,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做到早期发现,并在诊断后一期行心脏及腹部肿物切除,二期行子宫切除和盆腔切除术,可完整切除肿物,减少复发。
关键词 心脏肿瘤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下腔静脉 子宫平滑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LH1和hMSH2表达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遴选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文志 王亚东 +1 位作者 柳仲林 王舒宝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62-666,共5页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发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检测为诊断HNPCC的金标准,但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发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检测为诊断HNPCC的金标准,但尚处于实验室阶段。本研究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方法来观察错配修复基因中的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评价其在HNPCC遴选中的价值及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为临床筛检HNPCC提供了简单、快速及经济的检测手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HNPCC组(A组)、普通遗传性结直肠癌组(B组)、散发性结直肠癌组(C组)及结直肠息肉组(D组)4组各20例(共80例)标本进行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行为作相关分析。结果:A组hMLH1和hMSH2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35%(7/20),B组为70%(14/20),C组为95%(19/20),D组为100%(20/20)。即随着D组至A组患HNPCC可能性的增加,hMLH1和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各组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20例HNPCC患者中,右半结肠的发生率为76.9%(10/13),左半结肠的发生率为42.9%(3/7),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中分化癌发生率为33.3%(2/6),而低分化或未分化癌的发生率为78.6%(11/14),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hMLH1和hMSH2蛋白的阴性表达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MLH1和hMSH2蛋白阴性表达与HNPCC的可能性以及结肠癌的发生部位和分化程度之间显著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为临床筛检HNPCC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病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外科住院患者陪护情况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虹 刘姝彬 么金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6-377,共2页
选取2010年3月至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住院患者264例,采用自制问卷对患者陪护的需求率、原因及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老年患者对陪护的需求率(94.74﹪)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59.17﹪),手术患者(98.02﹪)明显高于... 选取2010年3月至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住院患者264例,采用自制问卷对患者陪护的需求率、原因及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老年患者对陪护的需求率(94.74﹪)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59.17﹪),手术患者(98.02﹪)明显高于非手术患者(61.35﹪),家属陪护率(66.32﹪)明显高于专业陪护率(14.73﹪),当患者家属不能陪护时,69.96﹪的患者希望得到专业陪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陪护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瘘37例的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思远 谷天祥 +2 位作者 喻磊 师恩祎 王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3,共2页
总结37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患者病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远期效果好。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脑室内巨大肿瘤5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庄明华 王运杰 谢泽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7-278,共2页
探讨内窥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第三、四脑室内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技巧。5例巨大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第三脑室旁的下丘脑反应及第四脑室旁结构水肿反应小,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 内窥镜 显微神经外科 脑室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技术在腹主动脉瘤动物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大勇 张强 +2 位作者 亓明 车艳 罗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 :研究提高腹主动脉瘤 (AAA)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 4 0只 ,分成 2组 ,分别按传统方法和改进后的方法制成腹主动脉瘤模型 ,并通过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特殊染色、CD6 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动脉壁的损伤、炎... 目的 :研究提高腹主动脉瘤 (AAA)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 4 0只 ,分成 2组 ,分别按传统方法和改进后的方法制成腹主动脉瘤模型 ,并通过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特殊染色、CD6 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动脉壁的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程度 ;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 )原位分子杂交 ,观察内生性弹力酶的mRNA表达 ,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 :方法改进组的动物模型成功率为 90 % ;CD6 8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 ,MMP 2的mRNA阳性表达水平亦较高。结论 :充分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腹主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加以改进 ,可提高成功率 ;保证灌注液具有一定的浓度对模型制作成功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显微外科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外科病理分期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惠绵 孙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462-1465,共4页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国人的健康。早期胃癌检出率低,而进展期胃癌占90%以上。
关键词 胃癌 病理分期 TNM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例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国民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84,共2页
回顾性分析72例Chiari畸形-脊髓空洞复合症(ACM-SM复合症)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单纯的枕下减压组;枕下减压、枕大池重建组,结果 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2.5%和85%。术后的发热率为6.25%和35%。因此认为枕下减压、枕大池重建是治疗ACM-SM复... 回顾性分析72例Chiari畸形-脊髓空洞复合症(ACM-SM复合症)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单纯的枕下减压组;枕下减压、枕大池重建组,结果 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2.5%和85%。术后的发热率为6.25%和35%。因此认为枕下减压、枕大池重建是治疗ACM-SM复合症的更有效方法,但如何减少术后的发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M-SM复合症 枕下减压 枕大池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臧培卓 程鹏 +3 位作者 梁传声 姚长义 刘云会 王运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6-217,共2页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 (MIA)的治疗原则和预后。方法 对 3 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手术治疗。一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 2 5例 ,其中单侧翼点入路开颅 6例 ,双侧翼点入路开颅 19例 ;分期介入栓塞多发动脉瘤 7例 ;二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 (MIA)的治疗原则和预后。方法 对 3 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手术治疗。一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 2 5例 ,其中单侧翼点入路开颅 6例 ,双侧翼点入路开颅 19例 ;分期介入栓塞多发动脉瘤 7例 ;二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治疗动脉瘤 3例 ;一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 ,二期介入栓塞眼动脉瘤 1例 ;一期介入栓塞胼周动脉瘤 ,二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 1例。结果  3 7例手术全部成功 ,存活率 10 0 %。因手术新出现神经系统体征 3例 (2例偏瘫 ,1例昏迷 ) ,经半年以上的随访 ,2例恢复 ,1例植物生存。手术前的神经系统体征 (9例动眼神经瘫痪 ,6例脑积水 ,7例偏瘫 ,2例失语 ) ,3例偏瘫未恢复 ,3例动眼神经瘫痪部分恢复 ,2例失语症状改善 ,其余神经体征已恢复。 6例脑积水中 ,有 4例手术后脑室缩小 ,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根据病人条件和具体情况 ,尽早实施外科干预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 外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2例急性四肢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摘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良庚 田雨霖 +2 位作者 宋金仁 何三光 沈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1期72-73,共2页
急性四肢动脉栓塞是严重而较常见的血管外科急症,我院自1962年以来共手术治疗102例(112根动脉),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58例,女44例。年龄22岁~85岁,平均56岁,40岁~70岁居多(77%)。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3h。
关键词 四肢动脉栓塞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