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初始、序贯、联合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蕾 周广平 +1 位作者 付勤 田野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1,共6页
地舒单抗(denosumab,DMAb)是最早出现的全人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NF-κB)ligand,RANKL]的单克隆抗体。2020年在我国上市,应用于骨质疏松治疗领域,是抑制骨吸收类抗骨松药物中的新成... 地舒单抗(denosumab,DMAb)是最早出现的全人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NF-κB)ligand,RANKL]的单克隆抗体。2020年在我国上市,应用于骨质疏松治疗领域,是抑制骨吸收类抗骨松药物中的新成员。本综述的目的为归纳总结近年围绕DMAb在骨质疏松初始、序贯以及联合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为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舒单抗 骨质疏松症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皮温变化与炎症反应的观察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礼庆 张敏健 +3 位作者 刘九龙 孙跃峰 张朝朋 侯少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64-667,共4页
对骨关节炎患者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前和术后炎症反应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检测了39例患有严重骨关节炎行TKA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皮肤温度、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显示,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CRP、ESR、皮肤... 对骨关节炎患者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前和术后炎症反应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检测了39例患有严重骨关节炎行TKA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皮肤温度、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显示,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CRP、ESR、皮肤温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皮温的升高与CRP、ESR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皮肤温度 炎症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固达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22
3
作者 徐丽美 金国鑫 +1 位作者 姜超 刘玉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189,共3页
对17例新鲜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给予静脉输注密固达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用药前检查、身体评估、知识宣教、心理护理、用药中的护理、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处理及饮食、运动和辅助用药的指... 对17例新鲜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给予静脉输注密固达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用药前检查、身体评估、知识宣教、心理护理、用药中的护理、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处理及饮食、运动和辅助用药的指导。观察治疗前后腰部疼痛VAS评分、腰椎活动度及骨密度变化,并总结护理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固迭 骨质疏松症 胸腰椎压缩骨折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入路治疗成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邓纯博 刘学勇 +2 位作者 阿良 李洪秋 赵忠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8-823,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跗骨窦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收集跗骨窦入路... 目的系统评价跗骨窦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收集跗骨窦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873足,其中跗骨窦入路397足,外侧入路476足。meta分析结果显示,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外侧入路(OR=0.19,95%CI:0.10~0.34,P<0.001),SF-36评分优于外侧入路(MD=1.01,95%CI:0.70~1.33,P<0.01),手术时间低于外侧入路(SMD=-1.66,95%CI:-1.97^-1.35,P<0.001)。2种入路在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跗骨窦入路术后切口并发症较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跗骨窦入路 外侧入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TGF-β_1及IGF-1诱导大鼠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付勤 王勇 +3 位作者 于冬冬 王广斌 宫树一 贺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48-853,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培养、扩增方法及单层培养条件下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诱导ADSCs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分析。方法取大鼠大网膜及肾周脂肪囊等处脂肪组织,酶...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培养、扩增方法及单层培养条件下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诱导ADSCs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分析。方法取大鼠大网膜及肾周脂肪囊等处脂肪组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免疫荧光测定CD29和CD44抗原的表达;分别用4组诱导培养基定向软骨方向诱导;诱导2周后细胞爬片行免疫荧光鉴定Collagen II表达;RT-PCR、Western blot对定向诱导后的细胞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自大鼠脂肪组织中可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可长期增殖,CD29和CD44抗原表达阳性,定向诱导后IGF-1组、TGFβ-1组及TGFβ-1+IGF-1组细胞可表现出软骨细胞的特性,TGFβ-1和IGF-1共同作用组软骨特异性基质的分泌明显高于单独诱导组。结论从大鼠脂肪组织中可分离出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稳定,TGFβ-1和IGF-1均能定向诱导ADSCs向软骨方向分化,两者共同诱导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组织 细胞因子 TGF-β1 IGF-1软骨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GIDfix与Intrafix螺钉应用于前、后交叉韧带一期重建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白伦浩 王勇 +3 位作者 王佳时 吕大鹏 王广斌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5-797,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钉一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及其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关节镜下采用异体胫骨前肌腱联合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钉对16例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行前、后交叉韧带一期重建...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钉一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及其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关节镜下采用异体胫骨前肌腱联合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钉对16例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行前、后交叉韧带一期重建术,术后即行膝关节稳定性检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行三维CT或MRI检查,并按照Lysholm评分、Irgang评分、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及JOA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9个月)。IKDC评分活动水平正常13例(81.25%);Lysholm评分从术前(46.8±6.6)分提高到术后(83.2±8.8)分;Irgang评分从术前(44.2±7.3)分提高到术后(77.9±8.3)分。JOA评分从术前(33.8±4.6)分提高到术后(82.6±7.5)分。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异体胫骨前肌腱联合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钉一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固定确实,重建后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后交叉韧带 一期重建 RIGIDfix交叉钉 Intrafix膨胀挤压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的效果评价及医学伦理学价值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丁姗 刘培慧 +4 位作者 彭杰敏 刘佳妹 朱姝 李东 于童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第6期962-965,共4页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的效果及医学伦理学价值。方法对照试验,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术前1小时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住院的时间、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于...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的效果及医学伦理学价值。方法对照试验,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术前1小时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住院的时间、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发生医疗纠纷的比例,出院时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出院时领悟社会支持的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1小时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45.78±4.89)分显著小于对照组的(56.8±4.65)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9.44%(P<0.05)。结论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前焦虑,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伦理原则,有利于"公正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垂体瘤 医学伦理学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小梁纹理参数对膝骨关节炎进展的预测效能 被引量:4
8
作者 孙英伟 刘学勇 +2 位作者 邓纯博 张展 马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4-708,共5页
目的评估放射成像中软骨下骨小梁纹理对膝骨关节炎(OA)进展的预测效能。方法将OA公用数据库中,基线双侧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均为0级、随访36个月后右膝关节KL≥2级的研究对象纳入放射学进展组,36个月后KL分级仍为0级的研究... 目的评估放射成像中软骨下骨小梁纹理对膝骨关节炎(OA)进展的预测效能。方法将OA公用数据库中,基线双侧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均为0级、随访36个月后右膝关节KL≥2级的研究对象纳入放射学进展组,36个月后KL分级仍为0级的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应用局部二值模式结合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分析方法,提取胫骨内侧平台软骨下骨小梁在不同角度和步长的纹理参数(对比度、相关性、能量、熵、同质性、异质性)。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能够预测OA发生的纹理参数,并对筛选后的纹理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纹理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角度为0°~135°、步长为1~5的部分纹理参数与膝OA的发生存在相关性。ROC曲线显示联合协变量的各纹理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0.79,诊断比值比为5.75~15.6,当角度为45°、步长为1时异质性的AUC值最大,为0.79,诊断比值比为13.89。结论基线膝关节X线尚无明显变化时,膝关节软骨下骨小梁的放射成像骨纹理参数能够预测OA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下骨小梁 局部二值模式 灰度共生矩阵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广斌 傅永慧 +2 位作者 杨礼庆 贺明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2-324,共3页
目的探索利用几丁质支架和间充质干细胞(MSC)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方法抽取兔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MSC,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第3代的骨髓MSC向软骨方向分化,2周后用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将分化后的软骨样细... 目的探索利用几丁质支架和间充质干细胞(MSC)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方法抽取兔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MSC,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第3代的骨髓MSC向软骨方向分化,2周后用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将分化后的软骨样细胞传代,接种在几丁质支架上,用含TGF-β1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周,再用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并在电镜下观察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骨髓MSC经TGF-β1诱导后,具有软骨细胞特点,接种在几丁质支架上继续培养2周,这些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并仍能很好表达Ⅱ型胶原。结论MSC经TGF-β1诱导,分化成的软骨样细胞在几丁质支架上表型稳定,生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Ⅱ型胶原 软骨细胞 几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在骨免疫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之光 薛今琦 付勤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1-366,共6页
目的随着骨免疫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的深入,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介导骨骼疾病发生和发展更是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作为宿主免疫防御的... 目的随着骨免疫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的深入,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介导骨骼疾病发生和发展更是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作为宿主免疫防御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免疫相关活性,而且能够作用于多种参与骨更新和重建的细胞系,影响其形成和分化。本文将IFN-γ对骨骼细胞形成和分化的影响进行综述。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骨免疫学这一系统的理解,并为未来骨骼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免疫学 干扰素-Γ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脂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多孔支架体外成软骨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志永 付勤 张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制备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三维支架,并与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多孔海绵支架材料,采用体积法和称重法测定支架的孔隙率和吸水性... 目的制备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三维支架,并与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多孔海绵支架材料,采用体积法和称重法测定支架的孔隙率和吸水性,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的形态结构。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29、CD34、CD44、CD45,将传至3代的细胞,以2×10^6/ml的密度接种于自制的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三维支架上。实验组为含TGF-β1的培养基,对照组无TGF-β1培养3周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westenblot方法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制备的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三维支架具有合适的三维多孔结构,孔隙率为(92.23±1.68)%,孔径为100—130μm。复合培养3周后,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成阳性,RT-PCR结果表明有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westenblot检测出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论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支架材料可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分化及组织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软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支架 软骨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范益维 李丹 徐丽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1期42-45,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7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全...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7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采取常规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周和术后12周,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康复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加快患病关节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患者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早期 老年 全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之光 薛今琦 付勤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323-329,共7页
姜黄素(curcumin)是一种姜黄属(Curcuma longa)根茎提取物,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固相的酸性或中性酮式结构存在,其化学结构使其极难溶于水,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在体外实验中,姜黄素可抑制破骨细胞增生和功能,同时亦能抑制成骨细胞增生。体... 姜黄素(curcumin)是一种姜黄属(Curcuma longa)根茎提取物,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固相的酸性或中性酮式结构存在,其化学结构使其极难溶于水,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在体外实验中,姜黄素可抑制破骨细胞增生和功能,同时亦能抑制成骨细胞增生。体内试验中,姜黄素对骨重塑的作用方向仍存争议。随着研究的深入,姜黄素对组织的作用更加明确,可能会获得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骨质疏松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立宇 付勤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2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当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较常用的方法,其具有迅速缓解疼痛、改变脊柱畸形和损伤小等特点,但邻近椎体骨折是常见合并症之一,发生率较高。本文就其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邻近椎体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马尾神经受压后脊髓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学勇 张展 +1 位作者 邓纯博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8-151,159,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马尾神经慢性受压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脊髓内的变化,及其与相应节段脊髓内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假手术,仅切除L5椎板,实验组在L4平面置入硅胶片,造... 目的研究大鼠马尾神经慢性受压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脊髓内的变化,及其与相应节段脊髓内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假手术,仅切除L5椎板,实验组在L4平面置入硅胶片,造成马尾神经单节段受压。实验组分别于建模后第2、4、8、12周后,对照组于第4周,取腰L4前角脊髓组织,切片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内i NOS的表达变化,应用TUNEL法检测凋亡神经细胞,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对照组脊髓有极少量i NOS表达;实验组造模后第4周有轻度表达,第8、12周i NOS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脊髓中可见少量神经细胞凋亡,实验组从第4周起可见明显凋亡的神经细胞,且凋亡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神经细胞发生凋亡改变。结论大鼠马尾神经慢性受压后,相应节段脊髓神经细胞i NOS表达增加,神经细胞发生凋亡,i NOS与神经细胞凋亡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性定量CT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乐 王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93-95,88,共4页
目的通过分别对比容积性定量CT(vQCT)、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与灰化法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确定并对比相关性,进行指导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20个尸体股骨近端标本,先使用DXA骨密度仪扫描,测得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BMD... 目的通过分别对比容积性定量CT(vQCT)、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与灰化法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确定并对比相关性,进行指导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20个尸体股骨近端标本,先使用DXA骨密度仪扫描,测得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BMD)。再对标本相同部位行64层螺旋CT扫描,数据导入OsteoCAD软件自动分析得出骨密度值。应用灰化法得出标本灰质量密度。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确定并对比vQCT及DXA测量的骨密度值与灰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vQCT测量股骨颈骨密度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r=0.852,P<0.01),DXA与灰质量密度的相关性略差(r=0.807,P<0.01)。结论vQCT测得的骨密度较DXA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更好,可靠性高,对于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评价、指导骨质疏松骨折手术更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容积性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双能X线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固定补救方案的生物力学研究
17
作者 金国鑫 张磊 +2 位作者 阎崇楠 刘齐 王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研究寰枢椎后路补救方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利用新鲜尸体标本建立齿状突骨折模型,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A组)和后路补救方案固定,双侧寰椎后弓螺钉+枢椎椎板钉(B组);左侧寰枢椎椎弓根钉+右侧寰椎后弓钉,枢椎椎板钉(... 目的研究寰枢椎后路补救方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利用新鲜尸体标本建立齿状突骨折模型,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A组)和后路补救方案固定,双侧寰椎后弓螺钉+枢椎椎板钉(B组);左侧寰枢椎椎弓根钉+右侧寰椎后弓钉,枢椎椎板钉(C组);左侧寰枢椎椎弓根钉+左侧寰椎后弓钉,枢椎椎板钉(D组);双侧寰椎椎弓根钉+枢椎椎板钉(E组)。测量载荷下各方向活动度,并测量抗拔出力,比较生物力学强度。结果B组和E组对后伸的控制较A组弱(P<0.05)。左侧弯时,C组活动度降低50.5%,D组降低66%,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弯时各组活动度均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左侧轴向旋转的控制活动度比A组大,B组右侧轴向旋转控制活动度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为718.2 N,后弓螺钉的拔出力为399.7 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枢椎椎弓根螺钉拔出力为635 N,枢椎椎板螺钉拔出力为431.3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置钉困难时,左侧寰枢椎椎弓根钉+左侧寰椎后弓钉,枢椎椎板钉,双侧寰椎椎弓根钉+枢椎椎板钉可优先考虑,其次选择左侧寰枢椎椎弓根钉+右侧寰椎后弓钉,枢椎椎板钉。双侧寰椎后弓钉+枢椎椎板钉需要坚强外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寰椎后弓螺钉 枢椎椎板钉 抗拔出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9和igf-1共同诱导大鼠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沈涛 王大鹏 +1 位作者 陈洪亮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Sox-9和igf-1基因转染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后,目的基因和蛋白分泌情况及向软骨细胞的分化效果。方法扩增、提取质粒pcDNA3.1-igf-1、pcDNA3.1-Sox-9,分离、纯化Wistar大鼠ADSCs,将Sox-9和igf-1基因单独或共转染第3代ADSCs... 目的探讨应用Sox-9和igf-1基因转染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后,目的基因和蛋白分泌情况及向软骨细胞的分化效果。方法扩增、提取质粒pcDNA3.1-igf-1、pcDNA3.1-Sox-9,分离、纯化Wistar大鼠ADSCs,将Sox-9和igf-1基因单独或共转染第3代ADSCs,按转染情况分为5组:未转染组(A组)、转染空载体组(B组)、转染Sox-9组(C组)、转染igf-1组(D组)、Sox-9与igf-1共转染组(E组)。对转染后细胞进行筛选,MTT法测定筛选后细胞的增殖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筛选后细胞的表达。结果MTT法测定A、B、C、D、E组细胞在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A)值,A、B组与C、D、E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组以及C、D、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Sox-9表达以C组最多;igf-1表达以E组最多;II型胶原表达以E组最多。结论通过Sox-9和igf-1基因共同转染ADSCs修复软骨缺损是一个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脂肪干细胞 基因转染 Sox-9 IGF-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19
作者 宇洪浩 原泉 王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早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6年行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 142例患者。术后发生早期手术部位感染的50例为感染组,按1∶2比例随机抽取102例未感染患者进行病例-...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早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6年行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 142例患者。术后发生早期手术部位感染的50例为感染组,按1∶2比例随机抽取102例未感染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可能影响术后感染的自身因素(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脊柱手术病史、糖尿病、吸烟史,血浆白蛋白)及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为自变量,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各危险因素是否与术后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找出影响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早期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4.3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P=0.041)、血浆白蛋白水平(P=0.001)、吸烟史(P=0.03)、术中出血量(P=0.008)及手术时间(P=0.022)对患者胸腰椎后路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有明显影响。结论糖尿病、吸烟史、血浆白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为胸腰椎后路早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术后感染 多因素分析 脊柱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伴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友成 贾长青 +1 位作者 梁峰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9-1053,共5页
探讨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科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随访完整的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42例,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入院时均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病变,行骨密度检... 探讨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科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随访完整的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42例,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入院时均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病变,行骨密度检查后按是否有骨质疏松分为2组:A组[伴有骨质疏松,行钉道内注入骨水泥或者使用椎弓根膨胀螺钉(EPS)行椎弓根内固定]、B组(不伴有骨质疏松,行标准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6、9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存质量评分(SF-36)等指标;比较2组椎间植骨后骨性融合时间。结果显示,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2组患者术后下肢VAS、ODI、SF-36、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 <0.05)。而2组术后下肢VAS、ODI、SF-36、椎间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因此认为对于腰椎退行性变伴骨质疏松患者,在椎管、神经根管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的基础上,采用骨水泥强化或膨胀螺钉的方式增加螺钉把持力,能够使椎体间达到骨性融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强化 腰椎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