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立肾输尿管癌的腔内治疗(附6例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剑 宋永胜 费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孤立肾输尿管癌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4月6例术前经彩超、IVP、膀胱镜及逆行肾盂造影、尿脱落细胞、CT、MRI、输尿管镜等检查诊断为输尿管癌,经输尿管镜及肾镜切除肿瘤及周围1 cm正常组织,术后均留置双J管4~... 目的探讨孤立肾输尿管癌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4月6例术前经彩超、IVP、膀胱镜及逆行肾盂造影、尿脱落细胞、CT、MRI、输尿管镜等检查诊断为输尿管癌,经输尿管镜及肾镜切除肿瘤及周围1 cm正常组织,术后均留置双J管4~6周。结果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副损伤;手术时间20~30 min,平均25 min;处理肿瘤时间控制在20 min内。6例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1例下段肿瘤术后7个月原位复发,再次经输尿管镜下切除,术后病理仍为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G1级;1例下段及上段肿瘤术后4个月复发,部位为中段,再次经输尿管镜下切除,术后病理为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G2级;4例术后3个月复查输尿管镜见输尿管黏膜光滑,形态正常,肾积水全部消失,多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为阴性,术后6个月,1年IVP、MR水成像检查提示未发现异常,且无肾积水。结论孤立肾患者早期原发输尿管癌的腔内治疗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较好,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肾 输尿管癌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输尿管鳞状细胞癌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祝兴旺 宋永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77-478,共2页
原发性输尿管鳞状细胞癌(USCC)较为罕见.国内外文献仅见个案报道,据统计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癌的4.8%~7.8%.其中70%为男性。本病患者生存期短,死亡率极高,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存在诸多问题。我院2005年6月-2006年3月收治2例原发... 原发性输尿管鳞状细胞癌(USCC)较为罕见.国内外文献仅见个案报道,据统计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癌的4.8%~7.8%.其中70%为男性。本病患者生存期短,死亡率极高,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存在诸多问题。我院2005年6月-2006年3月收治2例原发性输尿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占同期收治原发输尿管癌患者的7.4%(2/27)。现结合临床资料与结合文献复习,探讨本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预后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WWOX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晓天 宋永胜 崔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95-999,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WWOX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以及WWOX基因表达缺陷的意义及其与CpG岛甲基化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分析WWOX基因启动...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WWOX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以及WWOX基因表达缺陷的意义及其与CpG岛甲基化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分析WWOX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WWOX mRNA表达量及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54例膀胱癌组织中,WWOX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达35.2%,而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甲基化率仅为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P<0.05)。WWOX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随着癌组织分级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WWOX mRN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WWOX mRNA的表达水平与WWOX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密切相关(r=0.377,P<0.05)。结论 WWOX基因表达的缺失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联,WWOX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膀胱癌组织WWOX mRNA转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WWOX启动子区甲基化改变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早期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WWOX基因 DNA甲基化 real-time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在肾癌诊治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范博 张开立 +1 位作者 张亮 郭恩忠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870-873,共4页
肾癌的发生与形成是多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而参与其中的机制主要有2类:①遗传学机制,即通过DNA核苷酸序列改变而形成突变,引起肿瘤形成;②表观遗传学机制,即在DNA核苷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碱基修饰而引起基因水平的变化。作为表观遗... 肾癌的发生与形成是多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而参与其中的机制主要有2类:①遗传学机制,即通过DNA核苷酸序列改变而形成突变,引起肿瘤形成;②表观遗传学机制,即在DNA核苷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碱基修饰而引起基因水平的变化。作为表观遗传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DNA甲基化程度的异常变化可影响肾癌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肾癌的发生。现对DNA甲基化在肾细胞癌中的早期诊断、治疗靶点、预后监测和病理分期等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肾细胞癌 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