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肿瘤嗜器官性转移的双向选择与共同适应机制
1
作者
王星
肖枘伶
+5 位作者
白嘉璐
蒋德诚
周飞晗
罗稀元
唐玥萌
赵玉沛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495,共11页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进展过程中最为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环节,通常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约90%的肿瘤相关死亡均与转移有关,且合并转移的实体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5%~30%。因此,深入理解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对于揭示肿瘤转移现象的本质...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进展过程中最为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环节,通常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约90%的肿瘤相关死亡均与转移有关,且合并转移的实体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5%~30%。因此,深入理解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对于揭示肿瘤转移现象的本质并确立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肿瘤转移的发生需要肿瘤细胞跨越多个生物学屏障,包括脱离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在血液循环中存活、侵犯远处器官并适应局部环境等多个步骤。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肿瘤细胞必须经历一系列表型转变、基因突变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此外,微环境因素(如血管生成、基质重塑、免疫逃逸等)也在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转移灶的形成和生长。嗜器官性转移是肿瘤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肿瘤细胞与靶器官微环境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性演变,构成了嗜器官性转移的核心驱动因素,涉及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原位肿瘤的突变位点、信号分子的释放、克服循环压力的能力及与靶器官的信号交流等因素共同调控了嗜器官性转移的选择性。与此同时,靶器官的再生能力、代谢特征、免疫监视机制及基质硬度等因素又进一步促进了转移瘤到达靶器官后的适应性重塑。因此,肿瘤细胞与靶器官之间的双向选择、适应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为我们理解转移性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肿瘤转移过程中一些共性生物学特征上。然而,转移性肿瘤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这些共性机制,还与嗜器官性转移的特性密切相关。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刻影响着肿瘤转移的最终结果。为此,本文将概述肿瘤转移进程中共性的生物学特征,重点介绍当前对转移瘤和靶器官的双向选择、适应演变机制的认识,最后总结未发生转移的患者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现状及在合并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综合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旨在为揭示肿瘤转移的本质、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嗜器官性转移
双向选择
共同适应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肿瘤嗜器官性转移的双向选择与共同适应机制
1
作者
王星
肖枘伶
白嘉璐
蒋德诚
周飞晗
罗稀元
唐玥萌
赵玉沛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胰腺肿瘤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转化
医学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495,共11页
基金
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2022-PUMCH-D-00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创新基金(2023-I2M-2-002)。
文摘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进展过程中最为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环节,通常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约90%的肿瘤相关死亡均与转移有关,且合并转移的实体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5%~30%。因此,深入理解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对于揭示肿瘤转移现象的本质并确立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肿瘤转移的发生需要肿瘤细胞跨越多个生物学屏障,包括脱离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在血液循环中存活、侵犯远处器官并适应局部环境等多个步骤。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肿瘤细胞必须经历一系列表型转变、基因突变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此外,微环境因素(如血管生成、基质重塑、免疫逃逸等)也在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转移灶的形成和生长。嗜器官性转移是肿瘤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肿瘤细胞与靶器官微环境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性演变,构成了嗜器官性转移的核心驱动因素,涉及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原位肿瘤的突变位点、信号分子的释放、克服循环压力的能力及与靶器官的信号交流等因素共同调控了嗜器官性转移的选择性。与此同时,靶器官的再生能力、代谢特征、免疫监视机制及基质硬度等因素又进一步促进了转移瘤到达靶器官后的适应性重塑。因此,肿瘤细胞与靶器官之间的双向选择、适应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为我们理解转移性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肿瘤转移过程中一些共性生物学特征上。然而,转移性肿瘤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这些共性机制,还与嗜器官性转移的特性密切相关。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刻影响着肿瘤转移的最终结果。为此,本文将概述肿瘤转移进程中共性的生物学特征,重点介绍当前对转移瘤和靶器官的双向选择、适应演变机制的认识,最后总结未发生转移的患者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现状及在合并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综合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旨在为揭示肿瘤转移的本质、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嗜器官性转移
双向选择
共同适应
精准治疗
Keywords
Malignant neoplasms
Organotropic metastasis
Bidirectional selection
Mutual adaptation
Precise treatment
分类号
R73-37 [医药卫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肿瘤嗜器官性转移的双向选择与共同适应机制
王星
肖枘伶
白嘉璐
蒋德诚
周飞晗
罗稀元
唐玥萌
赵玉沛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