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非病毒三元复合DNA载体的研究
1
作者 宋存先 张琳华 +1 位作者 张超 LEVY R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30-835,共6页
基因治疗是未来临床医学最具潜力的治疗方式,目前阻碍临床基因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安全和高效的基因载体,因此研究理想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了由质粒DNA(D)-抗DNA抗体(A)-阳离子脂质体(C)组成的三元复合纳米基因... 基因治疗是未来临床医学最具潜力的治疗方式,目前阻碍临床基因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安全和高效的基因载体,因此研究理想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了由质粒DNA(D)-抗DNA抗体(A)-阳离子脂质体(C)组成的三元复合纳米基因载体(DAC),研究表明,三组分在磷酸缓冲液中可通过分子组装形成复合纳米胶束,DAC在细胞培养中表现出显著高效的基因表达,DAC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基因转染效率比不含抗DNA抗体的二元组合(DC)高4倍,比不含阳离子脂质体的二元组合(DA)约高11倍.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观察证明,DAC细胞摄取量和DNA进入细胞核的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C二元组合(不含抗DNA抗体)的DNA很少进入细胞核,细胞在DAC存在下生长正常.未发现细胞毒性.研究结果提示,DAC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三元复合胶束中DNA的装载量比二元载体大得多,抗DNA抗体与阳离子脂质体的协同作用明显有利于DNA被细胞摄取和胞吞,从而提高了基因的转染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DNA抗体 质粒DNA 阳离子脂质体 三元复合纳米基因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修饰对细胞摄入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海玲 朱敦皖 +4 位作者 杨健 宋丽萍 柏金根 姚康德 冷希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6-491,共6页
目的 研究精氨酸或十六烷基修饰壳聚糖对其细胞摄入和细胞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α-^32P-dATP标记质粒DNA,分别与十六烷基化壳聚糖和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通过复凝聚方法形成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采用血管平滑肌A10细胞进行摄... 目的 研究精氨酸或十六烷基修饰壳聚糖对其细胞摄入和细胞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α-^32P-dATP标记质粒DNA,分别与十六烷基化壳聚糖和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通过复凝聚方法形成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采用血管平滑肌A10细胞进行摄入测试,并用β液闪计数仪检测结果。用MTT方法对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经^32P标记的DNA与不同修饰的壳聚糖复合所形成的纳米复合物粒径约为55.9—174.9nm,zeta电位约为1.8—10.8mV。细胞摄入实验显示通过精氨酸或十六烷基修饰的壳聚糖与DNA形成的纳米复合物更易于进入细胞。其中十六烷基化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HCNC)在N/P为1:1时细胞摄入量最高,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ACNC)细胞摄人次之,与未经修饰的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UCNC)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HCNC、ACNC比UCNC高1.3倍,P〈0.0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修饰后的壳聚糖纳米复合物的毒性远远小于商品化的细胞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结论 两种修饰对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摄入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同时其细胞毒性远小于商品化的细胞转染试剂Lipofeetamine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化学修饰 纳米复合物 细胞摄入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羧甲基壳聚糖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吕丰 陈素霞 +1 位作者 刘天军 孙洪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7-501,共5页
目的制备N-羧甲基壳聚糖微泡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基本特征及对动物肝脏超声显影效果。方法采用(油/水)/油复合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微泡超声造影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泡的大小、形态及粒径分布,通过股动脉注射0.5ml... 目的制备N-羧甲基壳聚糖微泡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基本特征及对动物肝脏超声显影效果。方法采用(油/水)/油复合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微泡超声造影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泡的大小、形态及粒径分布,通过股动脉注射0.5ml该超声造影剂到动物体内,观察动物肝脏超声显髟效果。结果N-羧甲基壳聚糖微泡为空心球形结构,分散均匀,形状规则,粒径在2—3μm,壁厚为250~300nm。该造影剂对动物肝脏超声显影效果明显增强。结论N-羧甲基壳聚糖微泡可作为一种性能较好的超声造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剂 微泡 N-羧甲基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粒子作为基因载体在不同动物模型上的基因转染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菁 宋存先 +2 位作者 李拥军 管珩 李大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480,i0001,共7页
目的验证包载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A-MCP-1)质粒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在不同动物模型上的基因转染效果。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A-MCP-1纳米粒子并进行体外物化表征。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基因转染,PCR法检... 目的验证包载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A-MCP-1)质粒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在不同动物模型上的基因转染效果。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A-MCP-1纳米粒子并进行体外物化表征。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基因转染,PCR法检测其转染效果。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模型和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体内局部给予A-MCP-1纳米粒子,应用病理形态学分析、斑点杂交、原位杂交、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其在体内的基因转染效果和对内源性MCP-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基因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201·4nm,基因含量为4·14%,基因的包封效率为86%,体外可维持稳定释放两周以上。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基因纳米粒子组的动脉组织中检测到明显的A-MCP-1表达,并抑制了正义MCP-1表达,内膜/中膜比为0·56±0·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阳离子脂质体1,2-二油酰-3-三甲铵基丙烷(DOTAP)诱导的A-MCP-1质粒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体内转染2周后,基因纳米粒子组腹主动脉直径为(1·79±0·12)mm,明显小于空白纳米粒子悬浮液组(2·58±0·21)mm和生理盐水组(2·63±0·29)mm(P<0·01)。MCP-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5±1·5,17·6±2·1,明显低于空白纳米粒子悬浮液组35·7±4·5,42·3±5·7(P<0·01),生理盐水组32·4±3·9,39·8±4·8(P<0·01)。结论A-MCP-1基因纳米粒子用于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模型以及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成功实现基因转染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其应用于临床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载体 纳米粒子 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转染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