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气歧管特性参数对椭圆转子发动机排气过程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史少远 秦静 +3 位作者 王膺博 裴毅强 张岩 王振彪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1-661,共11页
椭圆转子发动机通过转子上的进、排气口换气,具有3个燃烧室且曲轴转速是转子转速的2倍,其换气特性和排气特征与传统活塞往复式发动机及三角转子发动机有明显区别.本文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符合椭圆转子发动机工作特点的一维模型,以研... 椭圆转子发动机通过转子上的进、排气口换气,具有3个燃烧室且曲轴转速是转子转速的2倍,其换气特性和排气特征与传统活塞往复式发动机及三角转子发动机有明显区别.本文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符合椭圆转子发动机工作特点的一维模型,以研究此类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特点、排气脉冲特性及排气歧管长度对其的影响规律,为高换气效率排气系统结构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完整的排气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2是废气流出的主要时期,占总排气量的90%以上;阶段3、4进、排气口同时开启但无法实现有效的扫气过程,且废气回流现象明显,导致缸内残余废气率提高.相邻燃烧室之间存在进、排气口叠开期,每个燃烧室排气末期均对应后燃烧室的排气初期,后燃烧室废气大量流出的同时窜漏入相邻燃烧室的现象较为明显,即燃烧室内的残余废气量同时受到自身排气过程和相邻燃烧室排气过程的综合影响.排气歧管长度变化对气口全开期的影响大于气口叠开期,气口全开期排气量是叠开期的3倍以上.计算长度范围内最优歧管长度可使排气过程排气量提高3.21%,并使气口叠开期的进气量提高32.80%.实现更好的排气效果的同时利于进气过程,有效地减少了阶段3废气向进气道的回流量,最终降低燃烧室内的残余废气率,实现换气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转子发动机 排气管路结构 排气过程 排气压力特性 残余废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移距离和燃烧室半径对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么大锁 秦静 +2 位作者 裴毅强 王膺博 张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46,共13页
针对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燃烧不充分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平移距离和燃烧室半径对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缸内流场、湍动能、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缸内湍动能和流场受平移距离、燃烧室半径、燃烧速度... 针对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燃烧不充分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平移距离和燃烧室半径对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缸内流场、湍动能、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缸内湍动能和流场受平移距离、燃烧室半径、燃烧速度的共同影响,在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各不相同。在进气初期,平移距离起主导作用;在进气中期,燃烧室半径起主导作用;在燃烧阶段,燃烧速度起主导作用;减小平移距离、增大燃烧室半径,可以提高燃烧速度,增加缸内的湍动能,使火焰传播距离更远,有利于解决在燃烧室两侧狭缝中燃烧不完全的问题;减小平移距离、增大燃烧室半径,可以使更多的燃料在球形燃烧室内燃烧,从而提高燃料利用率、增大放热量、减少碳氢排放;减小平移距离、增大燃烧室半径,可以显著提高燃烧阶段缸内的温度和压力,指示热效率和指示功均大幅提高。当平移距离为0.3 mm时,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指示热效率和指示功分别为24.48%和14.94 J,与平移距离为0.9 mm时相比,指示热效率和指示功分别提高了58.0%和51.4%。本研究为小型椭圆转子发动机的性能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转子发动机 平移距离 燃烧室半径 燃烧过程 燃烧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气阀增压器在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书奇 邓春龙 +5 位作者 陈刚 张子磊 刘畅 张继忠 胡力峰 贾晓亮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57,共6页
基于柴油机进排气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平台,针对所研制放气阀涡轮增压器,通过配机试验研究,获得结论如下:基于由冷态测量获得的放气阀开启特性,在考虑放气阀几何结构、排气脉冲压力波动等因素影响后得到预测特性,与高原模拟试验结果具有较... 基于柴油机进排气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平台,针对所研制放气阀涡轮增压器,通过配机试验研究,获得结论如下:基于由冷态测量获得的放气阀开启特性,在考虑放气阀几何结构、排气脉冲压力波动等因素影响后得到预测特性,与高原模拟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偏差在7%以内;放气阀涡轮增压器具有较高的扭矩储备系数,可用于高原环境适应性动力改进,海拔4 000m工况可获得1.27扭矩储备系数,与常规增压器平原扭矩储备系数相当;在高原环境发动机进气量需要增加、压后压力需要提高的情况下,放气阀与平原工作状态近似,在最大扭矩点之后处于开启状态;与平原相比,高原4 000m工况压气机压后压力降低约60kPa。通过更换高压比压气机放气阀涡轮增压器,在保持原有配机性能近似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解决高原增压器超速问题,可使增压器转速在平原状态下降低10 000r/min左右,在高原4 000m工况,工作转速与更换前平原工作转速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气阀 涡轮增压器 高原环境 适应性 柴油机 高压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相继增压对柴油机低负荷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程江华 冷泠 +3 位作者 贾晓亮 石磊 杨磊 邓康耀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39,66,共6页
为综合提升陆用与船舶柴油机中低转速工况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搭建发动机性能试验台架,分别从增压系统性能、柴油机燃烧和整机性能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低压级增压、高压级增压、两级增压和两级相继增压四种增压方式对某型柴油机... 为综合提升陆用与船舶柴油机中低转速工况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搭建发动机性能试验台架,分别从增压系统性能、柴油机燃烧和整机性能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低压级增压、高压级增压、两级增压和两级相继增压四种增压方式对某型柴油机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机运行在推进特性中低转速工况下,与其他增压模式相比,两级相继增压模式能显著提高进气流量,而不引起增压压力的大幅度增加,缸内最高燃烧压力远离极限值,因此可适当增加喷油量,实现中低转速工况较高的扭矩输出;在高温富氧燃烧条件下虽然NO_(x)排放略有增加,但两级相继增压模式通过排气能量的合理利用,获得了泵气功的收益和燃油消耗率的降低;在推进特性30%负荷下,与低压级增压相比,两级相继增压泵气平均有效压力提升0.0193 MPa,燃油消耗率降低4.9 g/(kW·h),经分析得出两级相继增压为柴油机在低负荷工况下最优的增压模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相继增压 两级增压 低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电动增压稳态与瞬态工况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彦苹 程江华 +3 位作者 程振宇 郭文君 石磊 邓康耀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58,共8页
为了改善涡轮增压柴油机低速工况增压压力不足与瞬态涡轮迟滞问题,开展了车用柴油机电动增压器稳态与瞬态控制策略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电动增压器可以显著提高增压压力,明显改善低速稳态性能:电动增压器转速为65000r/min时,800r/min满... 为了改善涡轮增压柴油机低速工况增压压力不足与瞬态涡轮迟滞问题,开展了车用柴油机电动增压器稳态与瞬态控制策略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电动增压器可以显著提高增压压力,明显改善低速稳态性能:电动增压器转速为65000r/min时,800r/min满负荷工况燃油消耗率可降低8%;电动增压器转速为55500r/min时,800r/min工况提高喷油量至108.5mg/cycle,扭矩可以提高27.06%。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电动增压器转速应逐渐减小,1400r/min及以上转速时应将其旁通,且动力性控制策略中的电动增压器转速应比经济性控制策略中的低。探究了定负荷加速过程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随着负荷的下降,电动增压器阶跃转速维持时间应逐渐减小,100%负荷响应性指标K提高了49.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增压 低速性能 控制策略 仿真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可调两级增压系统高原自适应控制策略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华雷 利奇 +3 位作者 石磊 邓康耀 邢卫东 刘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5-342,共8页
为提升某V型柴油机的高海拔性能,通过可调两级增压系统的匹配计算,确定了高低压级涡轮和压气机的特性。基于变海拔稳态工况性能目标,进行了柴油机全工况最佳阀门开度和最佳增压压力的标定计算。建立了柴油机的瞬态响应仿真模型,计算分... 为提升某V型柴油机的高海拔性能,通过可调两级增压系统的匹配计算,确定了高低压级涡轮和压气机的特性。基于变海拔稳态工况性能目标,进行了柴油机全工况最佳阀门开度和最佳增压压力的标定计算。建立了柴油机的瞬态响应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海拔高度对增压压力瞬态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最佳增压压力MAP图设计了开环和闭环控制策略,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研究其改善增压压力瞬态响应特性的能力。结果表明:与开环控制策略相比,闭环控制策略能更好地改善柴油机变海拔的瞬态响应性能。通过采用增压压力的闭环控制策略,平原工况的增压系统响应时间由2.82 s减少到2.41 s,海拔3 000 m时由3.20 s减少到2.32 s,响应时间减少了27.5%;海拔4 500 m时由3.41 s减少到2.25 s,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海拔高度对发动机瞬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 高原 自适应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振源识别 被引量:7
7
作者 刘贵升 张岩 +3 位作者 张昊 景国玺 曹晓琳 刘海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75,共5页
柴油机涡轮增压器高频振动严重影响到柴油机及整个动力系统的运转可靠性。针对涡轮增压器的主要振源进行识别分析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振动控制和本体振动响应优化。针对涡轮增压器本体振动响应具有的高频、宽频带、时变非稳态等特征,利用... 柴油机涡轮增压器高频振动严重影响到柴油机及整个动力系统的运转可靠性。针对涡轮增压器的主要振源进行识别分析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振动控制和本体振动响应优化。针对涡轮增压器本体振动响应具有的高频、宽频带、时变非稳态等特征,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在信号处理中具有的多尺度计算分析频率、精准定位发生时间等时频特性优势,开展瞬态激励下动态振源信号识别分析研究。结合涡轮增压器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对瞬态工况下涡轮增压器振动响应的主要振动源进行识别分析研究,获得气动载荷、转子质量不平衡等激励下的时频特性。通过解析稳态工况(50 513 r/min)下涡轮增压器的振动响应频谱特征信息,结合涡轮增压器结构特征,对涡轮增压器主要振源识别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可直观、精准识别涡轮增压器本体振源时频特征。在瞬态工况和稳态工况下,涡轮增压器本体振动受气动载荷激励冲击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叶片通过频率处的空气冲击振动和高频宽频带的结构振动。在稳态工况下,涡轮增压器受转子质量不平衡激励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转频及倍频处发生振动响应峰值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涡轮增压器 连续小波变换 振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9
8
作者 胡超 杨名洋 +2 位作者 邓康耀 邢卫东 张俊跃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5,共7页
传统内燃机近30%的燃油能量被排气带走而浪费,因而高效的余热利用技术是实现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核心举措。机电复合增压是基于涡轮增压技术、具有较高潜力的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之一,针对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 传统内燃机近30%的燃油能量被排气带走而浪费,因而高效的余热利用技术是实现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核心举措。机电复合增压是基于涡轮增压技术、具有较高潜力的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之一,针对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现有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的方案布局及其特点、适用范围,讨论分析了该技术与内燃机的匹配方法及控制策略研究进展,介绍了机电复合增压的主要部件(涡轮、压气机和电动机/发电机)研究概况,综述了机电复合增压技术在内燃机节能减排中的优势、发展趋势和须要重点关注的技术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余热利用 机电复合 涡轮增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激励下增压器轴系振动规律研究
9
作者 李欣 郝晓静 +2 位作者 吉建波 马磊 杨东旭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车辆行驶过程中路谱激励通过车轮和车身传递到发动机,加之发动机本身运作时产生的振动激励,最终传递到涡轮增压器上,统称为外部激励。外部激励作用在涡轮增压器壳体和轴承体上,经由两个浮环轴承传递到轴上,影响增压器轴系运动的稳定性... 车辆行驶过程中路谱激励通过车轮和车身传递到发动机,加之发动机本身运作时产生的振动激励,最终传递到涡轮增压器上,统称为外部激励。外部激励作用在涡轮增压器壳体和轴承体上,经由两个浮环轴承传递到轴上,影响增压器轴系运动的稳定性。通过采用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涡轮增压器总成多体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模拟增压器总成受到来自发动机的外部激励时轴系的振动响应。在激振试验台上模拟增压器总成受到外部激励时的响应情况,分别施加原始振动信号和该信号缩小至原来的0.5倍、0.25倍和0.125倍后的振动信号,轴系的振动响应也呈现出对应的线性规律,采用4种振动信号求得的传递函数也基本一致。通过激振台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发现在0~800 Hz频率段轴系振动的试验值与仿真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方法用于计算轴系振动响应的可行性,为解决增压器轴系振动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器 外部激励 传递函数 轴系振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排气压力对气门式二冲程柴油机扫气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雪青 张岩 +4 位作者 丁占铭 庄安帮 朱伟 程江华 张树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深入理解气门式二冲程发动机的扫气过程,以顶端入口进气道气门式二冲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1 500 r/min转速下采用三维仿真研究了扫气过程中进排气压差和排气背压对缸内气体流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由左侧进气道流入气缸的新鲜充量... 为深入理解气门式二冲程发动机的扫气过程,以顶端入口进气道气门式二冲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1 500 r/min转速下采用三维仿真研究了扫气过程中进排气压差和排气背压对缸内气体流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由左侧进气道流入气缸的新鲜充量形成逆滚流,其前锋面抵达排气门之前经右侧进气道流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主要影响排气纯度,而在之后排气纯度明显增加;压差从30 kPa增加至210 kPa时左侧排气道排气纯度增加,在中低压差下右侧排气道排气纯度较高,扫气品质系数先从0.61降低至0.52,之后增加至0.56且保持不变;定压差和背压从100 kPa增加至190 kPa时排气纯度接近,而扫气效率增加较慢,扫气品质系数从0.55降低至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门式二冲程柴油机 逆滚流 进排气压差 排气背压 扫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况传递路径分析的涡轮增压器激励源识别
11
作者 李佳萦 李欣 +3 位作者 郝晓静 吉建波 张浩 甄冬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3,共7页
为实现涡轮增压器向大流量高压比方向发展,需对增压器的主要激励源及其贡献量进行探究,从而保证其运行状态可靠稳定,这对其噪声与振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perational Transfer Path Analysis,OTPA),以某型柴油机... 为实现涡轮增压器向大流量高压比方向发展,需对增压器的主要激励源及其贡献量进行探究,从而保证其运行状态可靠稳定,这对其噪声与振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perational Transfer Path Analysis,OTPA),以某型柴油机涡轮增压器轴承体的加速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点,建立振动-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详细分析该增压器的主要激励来源以及传递路径贡献量。结果表明:在低频范围内,发动机基础激励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当频率达到气动载荷基频时,压气机端气动载荷激励的贡献增大,甚至高于发动机的激励。随增压器转速的升高,基频不断增大,其贡献量也逐渐增大,而涡端气动载荷激励的贡献一直较小。在相同气动载荷条件下,发动机转速越高,目标点的振动响应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 涡轮增压器 激励源识别 贡献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增压器涡轮的超速可靠性增长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正 王增全 +3 位作者 何洪 郭凯 王晋伟 赵力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8-412,共5页
针对某型车用增压器涡轮存在的超速可靠性不高的问题,分析涡轮超速破坏应力与失效危险部位,运用涡轮超速破坏可靠度计算模型对原涡轮的超速可靠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优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涡轮的可靠性增长措施。根据改进后涡轮... 针对某型车用增压器涡轮存在的超速可靠性不高的问题,分析涡轮超速破坏应力与失效危险部位,运用涡轮超速破坏可靠度计算模型对原涡轮的超速可靠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优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涡轮的可靠性增长措施。根据改进后涡轮的超速应力与强度参数,研究改进后涡轮的超速可靠性,分析涡轮的超速可靠性增长效果,并通过涡轮增压器结构耐久性考核试验进行定性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涡轮超速可靠性明显提高,能够满足涡轮增压器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器 涡轮 超速破坏 可靠性 可靠性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环境下增压器压气机叶轮轮毂疲劳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兆欣 苏铁熊 +3 位作者 邢卫东 王正 邵萍 李静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58,64,共5页
针对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轮在高原地区工作时潜在的轮毂疲劳失效模式,研究了高原环境下涡轮增压器转速的变化规律以及压气机叶轮轮毂疲劳失效危险部位的应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增压器压气机叶轮的轮毂疲劳可靠度计算模型,分析了增压器... 针对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轮在高原地区工作时潜在的轮毂疲劳失效模式,研究了高原环境下涡轮增压器转速的变化规律以及压气机叶轮轮毂疲劳失效危险部位的应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增压器压气机叶轮的轮毂疲劳可靠度计算模型,分析了增压器压气机叶轮轮毂疲劳可靠度随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时,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轮发生轮毂疲劳失效的风险在增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压气机叶轮轮毂的疲劳可靠性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器 高原环境 压气机叶轮 疲劳失效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器涡轮叶片振动分析及其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正 王增全 +3 位作者 郭凯 门日秀 王良 武广红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67,共5页
针对增压器涡轮叶片振动失效模式,研究了涡轮叶片振动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方法。结合某增压器涡轮,利用共振线图建立了涡轮叶片振动失效判据。考虑涡轮叶片振动固有频率分散性与涡轮工作转速随机性的影响,建立了能够体现叶片振动固有频率... 针对增压器涡轮叶片振动失效模式,研究了涡轮叶片振动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方法。结合某增压器涡轮,利用共振线图建立了涡轮叶片振动失效判据。考虑涡轮叶片振动固有频率分散性与涡轮工作转速随机性的影响,建立了能够体现叶片振动固有频率、工作转速、叶片数、寿命指标、最小谐振阶数等参数的涡轮叶片振动可靠度与失效率计算模型,研究了涡轮叶片振动可靠度与失效率的变化规律,给出了涡轮叶片振动可靠寿命确定方法。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及模型,能够科学地计算出增压器涡轮叶片振动的可靠度与失效率变化规律以及可靠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器 涡轮 叶片振动 可靠性 可靠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序增压系统液压转换装置结构设计与评估试验研究
15
作者 杨磊 任兆欣 +5 位作者 朱向国 吉建波 徐思友 李云广 王萍 吴新涛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2,28,共5页
针对某增压柴油机,设计了一种带有液压执行机构转换装置的顺序增压系统,并通过台架试验评估该系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带液压执行机构的顺序增压转换装置具备流量调节能力,可实现受控增压器的"寄存",进气阀和排气阀由自编... 针对某增压柴油机,设计了一种带有液压执行机构转换装置的顺序增压系统,并通过台架试验评估该系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带液压执行机构的顺序增压转换装置具备流量调节能力,可实现受控增压器的"寄存",进气阀和排气阀由自编的控制程序根据设定的开闭规律动作,在试验过程中工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顺序增压系统 结构设计 转换装置 液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器浮环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新军 何洪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10期307-310,共4页
分别采用试验与仿真的方法开展了增压器浮环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的研究。首先采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了浮环轴承转速及运动轨迹的测试研究,完成了定性分析;进而根据评判参数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四角域"下的定量计算,并验证了分... 分别采用试验与仿真的方法开展了增压器浮环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的研究。首先采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了浮环轴承转速及运动轨迹的测试研究,完成了定性分析;进而根据评判参数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四角域"下的定量计算,并验证了分析结果。本研究为转子轴承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器 浮环轴承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静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鹏程 管玉坤 +2 位作者 门日秀 程振宇 冯凯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5-884,共10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对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针对一种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结构建立了计算模型,并通过拟合非理想状态气体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密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基于传热学模型和气体润滑能量方程分析了轴承气膜...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对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针对一种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结构建立了计算模型,并通过拟合非理想状态气体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密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基于传热学模型和气体润滑能量方程分析了轴承气膜温升,结合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湍流效应修正润滑气体雷诺方程、耦合力学分析模型和能量方程,分析S-CO_(2)介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的静特性,并与空气作为介质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系统参数和湍流参数对轴承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空气而言,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润滑介质的箔片气体动压轴承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轴承直径和宽度的增加、偏心率的上升、轴承间隙的减小、转速的提高等,轴承承载力均可以增大;对于湍流影响因素来说,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局部雷诺数和湍流系数的增加、气体动力黏度和密度的提高、高温环境下环境温度的降低等,轴承承载力将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箔片气体动压轴承 雷诺方程 超临界二氧化碳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激励下的涡轮增压器整机振动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励伟 刘贵升 +3 位作者 盆义红 刘海 景国玺 张昊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针对气动激励引起的增压器整机高振动响应问题,以某型柴油发动机涡轮增压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向瞬态流固耦合方法,建立涡轮增压器整机流固耦合模型,开展气动激励下关键零部件振动响应研究.讨论并对比了涡轮及压气机叶轮气动激励的时域... 针对气动激励引起的增压器整机高振动响应问题,以某型柴油发动机涡轮增压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向瞬态流固耦合方法,建立涡轮增压器整机流固耦合模型,开展气动激励下关键零部件振动响应研究.讨论并对比了涡轮及压气机叶轮气动激励的时域和频域特性,并定量分析了该激励下的结构振动响应特性,同时通过增压器振动试验验证了模型及方法的精度,各工况下壳体振动加速度量级的绝对误差不超过6 dB,相对误差不超过4%.结果表明:在转子系统中,压气机叶轮压力波动幅值为涡轮机涡轮的4倍,由此导致压气机叶轮的振动幅值平均为涡轮和转轴的3~4倍,最大振动幅值发生在压气机叶轮轮盘外边缘叶顶间隙处,为209.5μm;壳体振动烈度最大的部位发生在压气机出口内壁靠近轴承体一侧,为322.2 m/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器 气动激励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紊流润滑滑动轴承壁面压力脉动效应研究
19
作者 曾芳 张浩 +2 位作者 李欣 甄冬 肖森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3,共8页
壁面压力脉动是紊流润滑滑动轴承随机振动的主要激励源之一,建立紊流激励特性和轴承结构动力学响应之间的关联,对高转速、低黏度润滑滑动轴承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紊流润滑滑动轴承的壁面压力脉动效应,考虑流体油... 壁面压力脉动是紊流润滑滑动轴承随机振动的主要激励源之一,建立紊流激励特性和轴承结构动力学响应之间的关联,对高转速、低黏度润滑滑动轴承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紊流润滑滑动轴承的壁面压力脉动效应,考虑流体油膜中存在逆压力梯度的影响,选用Rozenberg模型和广义Corcos模型表征壁面压力脉动的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采用波数域模态叠加法求解滑动轴承紊流壁面压力脉动模型,分析滑动轴承在不同工况参数下壁面压力脉动的激励特性以及结构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低波数区域紊流脉动压力是轴承结构高频随机振动的主要因素;随着润滑油黏度的降低,高频范围内的轴承模态响应幅值增大,共振峰值附近产生较宽的频带和较高的振幅;随着轴颈转速和径向载荷的升高,紊流压力梯度增大,高频范围内的轴承模态响应幅值也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面压力脉动 紊流润滑 滑动轴承 随机振动 紊流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匣处理结构离心压气机喘振裕度提高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书奇 庄丽 +2 位作者 侯琳琳 刘畅 张俊跃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88,96,共7页
以新建自动控制涡轮增压器试验台架为研究平台,以某新开发高压比离心压气机为原型,开展扩稳试验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音挡板结构对压比≥3.5工况具有一定的扩稳效果,最大可使喘振流量减小6.4%,流量范围拓宽2个百分点;正向导叶结... 以新建自动控制涡轮增压器试验台架为研究平台,以某新开发高压比离心压气机为原型,开展扩稳试验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音挡板结构对压比≥3.5工况具有一定的扩稳效果,最大可使喘振流量减小6.4%,流量范围拓宽2个百分点;正向导叶结构在增压压比为2.0~4.5时具有一定的扩稳效果,可使喘振流量减小3.0%~6.6%;机匣处理导叶结构引起压气机效率降低,最大降低幅度为3个百分点;蜗壳A/R值减小,具有一定的扩稳作用,可使压气机压比≤4.5时的喘振流量减小,尤其是最高压比1.5~3.5工况,A/R值减小17%,喘振流量可减少10%以上;TRIM减小对压比≥2.5工况具有一定的扩稳效果,可使喘振流量减小,转速越高减小幅度越大,TRIM值由52减至48时,喘振流量最大减小12%,流量范围最高可拓宽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离心压气机 扩稳 机匣处理 高压比 增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