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近年来在我国主要产区广泛发生,造成严重危害,且缺乏绿色高效的防治措施。为筛选对疮痂病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本研究以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为靶标,筛选到一株拮抗效果显著的生防菌...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近年来在我国主要产区广泛发生,造成严重危害,且缺乏绿色高效的防治措施。为筛选对疮痂病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本研究以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为靶标,筛选到一株拮抗效果显著的生防菌株ZF517。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抑菌谱分析显示,菌株ZF517对6种病原真菌和3种病原细菌具有较高的拮抗效果。生防性状检测表明,ZF517能产生蛋白酶和嗜铁素,并含有Surfactin、Macrolactin、Fengycin、Difficidin、Bacillibactin、Bacillaene、Bacilysin和Iturin的合成基因。此外,ZF517的发酵液可抑制疮痂链霉菌菌丝的生长。经萝卜幼苗法验证,ZF517发酵液可显著抑制疮痂链霉菌对萝卜幼苗的侵染,其防效达到63.9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其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达58.07%,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0%噻唑锌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综上,菌株ZF517在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生防潜力。展开更多
为筛选适宜山东种植的高品质生姜品种,本研究以潍坊主栽品种缅姜为对照,对引自全国不同地区的20个生姜品种测定了产量及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总黄酮、粗纤维、干物质、挥发油、6-姜酚和姜黄素等10项品质指标,并用模...为筛选适宜山东种植的高品质生姜品种,本研究以潍坊主栽品种缅姜为对照,对引自全国不同地区的20个生姜品种测定了产量及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总黄酮、粗纤维、干物质、挥发油、6-姜酚和姜黄素等10项品质指标,并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产量数据筛选高品质优良品种。结果表明,山农一号和平顶四号表现出优质、高产,适宜在山东地区推广种植;马楼姜的综合品质最好,可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种植面积;枣阳姜、三明金姜和五峰姜的6-姜酚含量较高,三明金姜和长汀小黄姜的姜黄素含量较高,福建白姜的挥发油含量较高,可以用来生产功能性食品或营养品。展开更多
为了筛选对瓜类果斑病(acterial fruit blotch,BFB)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黑龙江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对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ZF509。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Biolog测...为了筛选对瓜类果斑病(acterial fruit blotch,BFB)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黑龙江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对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ZF509。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Biolog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菌株ZF509为防御假单胞Pseudomonas protegens。经抑菌谱分析,菌株ZF509对4种病原细菌、8种病原真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经酶活检测和抑菌物质分析,ZF509具有溶磷能力,可分泌蛋白酶,合成生物膜,产生氢氰酸,具备2-羟基、2,4-DAPG、藤黄绿脓菌素以及吡咯菌素4种抑菌物质的合成编码基因。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ZF509的处理果斑病发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防效可达73.46%,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噻霉酮处理。综上所述,菌株ZF509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展开更多
十字花科作物主要由S位点的复等位基因控制自交不亲和性,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植物。本研究利用20对SSR引物首次构建了20个羽衣甘蓝自交系的指纹图谱,20对SSR引物共鉴定到65...十字花科作物主要由S位点的复等位基因控制自交不亲和性,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植物。本研究利用20对SSR引物首次构建了20个羽衣甘蓝自交系的指纹图谱,20对SSR引物共鉴定到6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含有3.25个变异。等权重算术平均聚类法(UPGMA)将20个自交系聚类为3个遗传类群:OK1、OK2和OK3。其中遗传类群OK1的叶形为紧凑皱叶或披散皱叶,波浪状叶缘,叶色以红紫色为主;遗传类群OK2的叶形为光滑叶,波浪状或裂叶叶缘,叶色为白色外叶;遗传类群OK3的叶形为光滑叶,波浪状或裂叶叶缘,叶色以红紫色为主。利用SRK基因激酶区的特异性引物分析发现,20个羽衣甘蓝自交系中共有9个SRK单元型,分别是8个ClassⅠ型SRK单元型(SRK7、SRK13、SRK14、SRK16、SRK23、SRK36、SRK45和SRK51)和1个ClassⅡ型SRK单元型(SRK15)。遗传类群OK1主要为SRK15单元型(50%),其次为SRK23单元型(20%);遗传类群OK2主要为SRK15、SRK16单元型(均为40%);遗传类群OK3主要为SRK23单元型(40%)。亲和指数测定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不同遗传类群内部或遗传类群间自交系杂交的亲和关系,杂交组合配制的过程中应兼顾遗传类群和SRK单元型。展开更多
文摘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近年来在我国主要产区广泛发生,造成严重危害,且缺乏绿色高效的防治措施。为筛选对疮痂病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本研究以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为靶标,筛选到一株拮抗效果显著的生防菌株ZF517。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抑菌谱分析显示,菌株ZF517对6种病原真菌和3种病原细菌具有较高的拮抗效果。生防性状检测表明,ZF517能产生蛋白酶和嗜铁素,并含有Surfactin、Macrolactin、Fengycin、Difficidin、Bacillibactin、Bacillaene、Bacilysin和Iturin的合成基因。此外,ZF517的发酵液可抑制疮痂链霉菌菌丝的生长。经萝卜幼苗法验证,ZF517发酵液可显著抑制疮痂链霉菌对萝卜幼苗的侵染,其防效达到63.9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其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达58.07%,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0%噻唑锌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综上,菌株ZF517在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生防潜力。
文摘为筛选适宜山东种植的高品质生姜品种,本研究以潍坊主栽品种缅姜为对照,对引自全国不同地区的20个生姜品种测定了产量及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总黄酮、粗纤维、干物质、挥发油、6-姜酚和姜黄素等10项品质指标,并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产量数据筛选高品质优良品种。结果表明,山农一号和平顶四号表现出优质、高产,适宜在山东地区推广种植;马楼姜的综合品质最好,可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种植面积;枣阳姜、三明金姜和五峰姜的6-姜酚含量较高,三明金姜和长汀小黄姜的姜黄素含量较高,福建白姜的挥发油含量较高,可以用来生产功能性食品或营养品。
文摘为了筛选对瓜类果斑病(acterial fruit blotch,BFB)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黑龙江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对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ZF509。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Biolog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菌株ZF509为防御假单胞Pseudomonas protegens。经抑菌谱分析,菌株ZF509对4种病原细菌、8种病原真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经酶活检测和抑菌物质分析,ZF509具有溶磷能力,可分泌蛋白酶,合成生物膜,产生氢氰酸,具备2-羟基、2,4-DAPG、藤黄绿脓菌素以及吡咯菌素4种抑菌物质的合成编码基因。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ZF509的处理果斑病发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防效可达73.46%,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噻霉酮处理。综上所述,菌株ZF509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基金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Center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aline-Alkali Land(GYJ20230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品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2022YFF0606800)+2 种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242028)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基金项目(CARS-23-E0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IVF-BRF2024013、Y2023LM10)。
文摘十字花科作物主要由S位点的复等位基因控制自交不亲和性,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植物。本研究利用20对SSR引物首次构建了20个羽衣甘蓝自交系的指纹图谱,20对SSR引物共鉴定到6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含有3.25个变异。等权重算术平均聚类法(UPGMA)将20个自交系聚类为3个遗传类群:OK1、OK2和OK3。其中遗传类群OK1的叶形为紧凑皱叶或披散皱叶,波浪状叶缘,叶色以红紫色为主;遗传类群OK2的叶形为光滑叶,波浪状或裂叶叶缘,叶色为白色外叶;遗传类群OK3的叶形为光滑叶,波浪状或裂叶叶缘,叶色以红紫色为主。利用SRK基因激酶区的特异性引物分析发现,20个羽衣甘蓝自交系中共有9个SRK单元型,分别是8个ClassⅠ型SRK单元型(SRK7、SRK13、SRK14、SRK16、SRK23、SRK36、SRK45和SRK51)和1个ClassⅡ型SRK单元型(SRK15)。遗传类群OK1主要为SRK15单元型(50%),其次为SRK23单元型(20%);遗传类群OK2主要为SRK15、SRK16单元型(均为40%);遗传类群OK3主要为SRK23单元型(40%)。亲和指数测定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不同遗传类群内部或遗传类群间自交系杂交的亲和关系,杂交组合配制的过程中应兼顾遗传类群和SRK单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