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近40年甘蔗种质资源引进及利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韦金菊 周会 +7 位作者 李海碧 毛莲英 宋修鹏 雷敬超 桂意云 张荣华 李杨瑞 刘昔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0-287,共8页
【目的】对近40年广西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甘蔗引种利用效率及推动甘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统计1982—2020年广西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分析引进种质资源的直接利用、育种利用、育成后代的应用及研... 【目的】对近40年广西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甘蔗引种利用效率及推动甘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统计1982—2020年广西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分析引进种质资源的直接利用、育种利用、育成后代的应用及研究利用情况,总结引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1982—2020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其他省(市)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共1044份(包括花穗238份),其中1993年以来引进甘蔗种质资源751份(包括花穗26份);引进甘蔗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配置了杂交组合2771个,进入区试且亲本含有引进种质资源血缘的品系有43个;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育成的58个桂糖系列甘蔗品种中有40个含有引进种质资源血缘,其中美国CP系列亲本占37.9%,我国台湾ROC系列亲本占34.5%,美国CP系列和我国台湾ROC系列甘蔗种质资源在广西甘蔗育种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在抗病育种及分子育种方面也逐步开展研究。但目前广西甘蔗引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引进甘蔗种质在适应性上普遍存在较大问题;(2)引进别国或地区优良甘蔗种质的同时有可能会带来新的病虫害,给甘蔗产业的安全生产增加风险。(3)引进的种质资源未能在国内育种单位间充分共享。【建议】应加强优异甘蔗种质资源的引进;规范甘蔗引种程序,严格遵守引种检疫规程;重视引进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及共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引进 利用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黄玉新 罗霆 +8 位作者 高轶静 张保青 周珊 杨翠芳 段维兴 雷敬超 韦金菊 张革民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42-1647,共6页
【目的】掌握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简称斑割复合体)在杂交利用过程中的染色体遗传规律,为斑割复合体适宜回交利用代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对引物对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进行SSR标记鉴定,并利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 【目的】掌握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简称斑割复合体)在杂交利用过程中的染色体遗传规律,为斑割复合体适宜回交利用代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对引物对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进行SSR标记鉴定,并利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对真实杂种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结果】供试的28个杂交后代材料(15个GT05-164与GXASF108-2-28杂交BC1代,13个GT42与GXASBC112-A6-25杂交BC2代)均为真实杂种。选择在2对SSR引物中均扩增出父本特征带的后代(5个BC1代和7个BC2代)进行染色体观察,结果发现,5个BC1代的染色体数目介于95~98条,其染色体按"n+n"方式传递;7个BC2代的染色体数目介于94-101条,其染色体也按"n+n"方式传递。【结论】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BC1和BC2代中染色体传递方式均为"n+n",母本甘蔗的染色体未加倍,高贵化育种进程减慢,可能需要更高的杂交代数才能获得聚集斑茅和割手密血缘的优良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割复合体 杂交后代 SSR标记 染色体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明辉 杨丽涛 +4 位作者 谢晓娜 刘光玲 孙富 杨建波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由一种木质部限制性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感染RSD的蔗株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少、生长缓慢,成熟蔗茎基部节位维管束组织一般呈粉红色至橙红色等变色症状。被染污的收割工具很容易将病菌...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由一种木质部限制性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感染RSD的蔗株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少、生长缓慢,成熟蔗茎基部节位维管束组织一般呈粉红色至橙红色等变色症状。被染污的收割工具很容易将病菌传染给健康蔗株而使RSD迅速传播蔓延。酶免疫方法和PCR方法是检测RSD的常用方法,各有优缺点。用于RSD病原细菌培养的培养基有多种,使用最多的是SC培养基。选育抗RSD品种和健康种茎生产体系相结合是防治RSD最有效的措施。对RSD的基因分析已有一定进展,建议进一步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州县甘蔗野生种质资源采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段维兴 黄玉新 +4 位作者 丘立杭 黄海荣 张保青 高轶静 罗含敏 《广西糖业》 2020年第6期3-6,16,共5页
为了扩充广西甘蔗野生资源,进一步挖掘具有育种潜力的亲本材料。对崇左市龙州县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考察采集,共采集到21份资源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性状差异显著,茎径、叶长和叶宽均存在极... 为了扩充广西甘蔗野生资源,进一步挖掘具有育种潜力的亲本材料。对崇左市龙州县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考察采集,共采集到21份资源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性状差异显著,茎径、叶长和叶宽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而锤度与其他指标不相关。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指数为1.81~2.13,变异系数为0.27~0.69,表明这些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变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资源采集 相关性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亲本组合甘蔗白条病的调查研究
5
作者 经艳 谭芳 +7 位作者 王伦旺 周会 唐仕云 贤武 邓宇驰 李鸣 黄海荣 韦金菊 《广西糖业》 2022年第3期8-11,37,共5页
以选种圃材料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了不同甘蔗亲本、家系及组合的白条病发病习性,结果表明:在调查的75个组合695个无性系材料中,有白条病症状的组合高达30.67%,白条病发病无性系占总数的8.35%,其中杂交后代中白条病发病较多的母本有粤糖9... 以选种圃材料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了不同甘蔗亲本、家系及组合的白条病发病习性,结果表明:在调查的75个组合695个无性系材料中,有白条病症状的组合高达30.67%,白条病发病无性系占总数的8.35%,其中杂交后代中白条病发病较多的母本有粤糖94-128、福农24号、桂糖05-3、桂糖06-2874;父本有福农24号、桂糖07-274、Q96、CP09-4707;组合有桂糖06-244×福农24号、粤糖94-128×桂糖05-3661、农林8号×桂糖07-274、福农24号×Q96、桂糖04-112×Q188、桂糖05-3×CP09-4707、桂糖06-2874×粤甘39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亲本 组合 白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宁蔗区2021年甘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6
作者 邓宇驰 周忠凤 +10 位作者 罗霆 王宇萍 周慧文 刘晓婷 樊保宁 覃振强 李德伟 黄赞斌 刘志平 王伦旺 吴建明 《广西糖业》 2021年第6期8-12,共5页
为全面了解2021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该蔗区的甘蔗生产形势、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1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总体苗情比去... 为全面了解2021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该蔗区的甘蔗生产形势、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1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总体苗情比去年好,有足够的苗数,甘蔗植株较高,螟虫为害也有所下降,但宿根蔗黑穗病问题严峻;机械化收获水平低,甘蔗生产成本高;甘蔗品种宿根性受到重视。建议坚持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加强病虫害防治、继续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苗情 南宁 宿根性 黑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许树宁 吴建明 +5 位作者 黄杏 谢金兰 罗亚伟 梁阗 黄家雍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37-214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不同地膜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露地栽培为对照,采用普通无色透明地膜、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黑色及灰黑双色4种不同地膜进行甘蔗覆盖栽培,盖膜... 【目的】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不同地膜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露地栽培为对照,采用普通无色透明地膜、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黑色及灰黑双色4种不同地膜进行甘蔗覆盖栽培,盖膜期测定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生长期调查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测量甘蔗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等农艺性状,收获期计算蔗茎产量和效益。【结果】覆盖地膜可明显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除灰黑双色地膜外,其他覆膜处理可提高土壤温度0.3-0.8℃;各覆膜处理较对照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10.1%-17.4%。覆盖地膜同时可提高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8%-9.9%、20.6%-34.9%、5190-10980条/ha和6.4%-14.9%,但对甘蔗株高和茎径影响不明显。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好,比对照增效5987.2元/ha;其次为普通无色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分别增效1876.5和1813.5元/ha;灰黑双色地膜效益较差。【结论】乳白色光降解除草地膜可在甘蔗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黑色地膜与普通无色透明地膜可作为新型地膜逐步推广,灰黑双色地膜较厚不宜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甘蔗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东南沿海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廷速 张金莲 +7 位作者 李松 覃晓娟 汪茜 王灿琴 吴圣进 谭裕模 杨荣仲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明广西东南沿海甘蔗种植区北海和钦州两地甘蔗根际土壤中从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甘蔗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蔗区甘蔗根际5~20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 【目的】探明广西东南沿海甘蔗种植区北海和钦州两地甘蔗根际土壤中从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甘蔗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蔗区甘蔗根际5~20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孢子,根据形态结构鉴定孢子种属。【结果】分离出6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球囊霉属两个类型,无梗囊霉属3个类型,盾巨孢囊霉属1个类型。【结论】供试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中,无梗囊霉和球囊霉属占优势,A.sp1在两地蔗区出现数量最多,为共有种,两地蔗区特有种:钦州为未定种A.sp2,北海为S.grega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区 根际土壤 AM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线粒体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陈荣发 刘文娟 +2 位作者 张保青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85-1390,共6页
【目的】探讨低温胁迫对甘蔗根系线粒体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为甘蔗抗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培系统培养甘蔗幼苗,并于人工气候室在4℃下进行低温处理,以25℃培养为对照。采集不同处理天数甘蔗根系样品分离提取线粒体,进行... 【目的】探讨低温胁迫对甘蔗根系线粒体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为甘蔗抗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培系统培养甘蔗幼苗,并于人工气候室在4℃下进行低温处理,以25℃培养为对照。采集不同处理天数甘蔗根系样品分离提取线粒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及生理生化分析。【结果】低温胁迫导致甘蔗根系线粒体结构模糊、膜破裂或消失,嵴断裂、减少,线粒体解体;抗寒性强的GT28受损伤程度低于抗寒性弱的ROC22;甘蔗根系线粒体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和抗氧化防护系统相关酶POD、CAT活性升高,且GT28的POD、CAT活性高于ROC22的对应值,而含量低于ROC22的对应值;与对照相比,低温胁迫后GT28的SOD活性明显升高,而ROC22的明显降低。【结论】甘蔗根系线粒体结构的损伤程度与品种抗寒性呈负相关,抗寒性较弱的ROC22比GT28更易发生膜脂过氧化,使线粒体性能发生早衰,加速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根系 低温胁迫 线粒体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晓燕 梁强 +7 位作者 庞天 李毅杰 徐林 吴凯朝 邓智年 宋修鹏 李杨瑞 王维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7-306,共10页
【目的】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该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甘蔗单作(对照)和甘蔗套种马铃薯2种栽培模式,每种种植模式分为根际区和非根际区... 【目的】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该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甘蔗单作(对照)和甘蔗套种马铃薯2种栽培模式,每种种植模式分为根际区和非根际区进行土壤采集,即甘蔗单作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及甘蔗套种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利用传统测定方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甘蔗养分吸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与甘蔗单作相比,套种区甘蔗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93%、12.32%、6.40%和8.92%(P<0.05,下同);非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0.50%、56.01%、48.31%和51.52%;套种区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套种区土壤的真菌Shannon、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单作区,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单作区;土壤细菌Shannon、Simpson、ACE和Chao1指数则与单作区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套种提高了土壤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及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其他未知真菌类群的比例,降低了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杆菌属门(Patescibacteria)及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比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细菌群落中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套种显著降低了苗期甘蔗对磷和钾的吸收量,对生长后期甘蔗的养分吸收无显著影响。【结论】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是较合理的套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马铃薯 套种 机械化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斑茅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玉新 张保青 +5 位作者 高轶静 段维兴 周珊 杨翠芳 张革民 王泽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06-1712,共7页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广西斑茅种质资源,扩增甘蔗遗传基础。对183份广西斑茅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斑茅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低,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000~1.2349之间,平均为0.3070...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广西斑茅种质资源,扩增甘蔗遗传基础。对183份广西斑茅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斑茅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低,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000~1.2349之间,平均为0.3070,以毛群较高,生长带形状较低,空心、气根、根点排列和脱叶性4个性状无多态性表现;不同地区的斑茅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851~0.5072之间,且以钦州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桂林和崇左,以来宾的多样性最小。5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54%~29.11%之间,平均为19.59%,以叶宽比较大,叶长较小;10个地区的斑茅资源变异系数在16.48%~21.92%之间,以桂林最大,百色最小。通过聚类分析,183份资源可以分为10个类群,各类群遗传分化不明显,与地理来源无密切联系。本研究揭示了广西不同地区斑茅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斑茅资源的采集、保育和杂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及其与甘蔗F_1的GISH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玉新 罗霆 +8 位作者 林秀琴 张保青 周珊 杨翠芳 雷敬超 高轶静 段维兴 张革民 李杨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1-466,共6页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是广西蔗茅属斑茅和广西甘蔗属割手密的属间杂种,聚集了双亲的优点。本研究利用基于Alu-like的PCR鉴定方法对GXAS07-6-1及甘蔗与GXAS07-6-1的3份F_1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父本...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是广西蔗茅属斑茅和广西甘蔗属割手密的属间杂种,聚集了双亲的优点。本研究利用基于Alu-like的PCR鉴定方法对GXAS07-6-1及甘蔗与GXAS07-6-1的3份F_1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父本GXAS07-6-1及其3份F_1染色体组成及核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份F_1材料为GXAS07-6-1的真杂种;父本GXAS07-6-1的染色体众数为62条,其中30条来自蔗茅属斑茅,32条来自甘蔗属割手密,核型分类属于1B,其染色体按"n+n"方式传递;GXASF_108-2-17、GXASF_108-2-22、GXASF_108-2-32的染色体数目为78~80条,其中69~71条来自甘蔗属,9~11条来自蔗茅属斑茅,3份F_1的核型分类分别属于2B、1B、1B,染色体传递方式均为"n+n"。父本GXAS07-6-1及3份F_1材料中均未发现有染色体的交换或易位现象。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蔗茅属斑茅染色体在亲子间传递过程存在丢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割手密 染色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酒酵母对甘蔗汁的酒精发酵作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赶林 林波 +1 位作者 孙健 李杨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34,共3页
以新鲜甘蔗压榨汁为原料,常温下用果酒酵母液态深层发酵酿制甘蔗果酒中间制品,探讨甘蔗汁酒精发酵过程中反应特性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使用0.15~0.30 g/L的果酒酵母作用甘蔗汁,发酵周期为14~20 d,发酵汁乙醇体积分数为4.5%,酸度为1.8... 以新鲜甘蔗压榨汁为原料,常温下用果酒酵母液态深层发酵酿制甘蔗果酒中间制品,探讨甘蔗汁酒精发酵过程中反应特性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使用0.15~0.30 g/L的果酒酵母作用甘蔗汁,发酵周期为14~20 d,发酵汁乙醇体积分数为4.5%,酸度为1.8%-2.4%,总糖为0.1%,发酵汁呈棕黄色,澄清透亮,酒香浓郁,味道柔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汁 果酒酵母 酒精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Si对甘蔗叶片相对水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潘霞 廖青 +2 位作者 邢颖 江泽普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88-2192,共5页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Si(硅)水平对不同耐旱性甘蔗品种的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索Si提高甘蔗抗旱性的生理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设置3个施Si浓度(0、0.2、1.7 mmol/L),经不同PEG-6000胁迫时间(0、18、26、30、40...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Si(硅)水平对不同耐旱性甘蔗品种的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索Si提高甘蔗抗旱性的生理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设置3个施Si浓度(0、0.2、1.7 mmol/L),经不同PEG-6000胁迫时间(0、18、26、30、40 h)后,测定两个耐旱性甘蔗品种(ROC16和ROC22)甘蔗叶片的相对水含量(RW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结果】与对照处理(Si浓度0 mmol/L,PEC-6000胁迫时间0 h)相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Si处理的叶片RWC持续下降,POD活性先降后升,CAT活性先升后降,SOD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抛物线式变化趋势。ROC22的抗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ROC16。【结论】施Si能提高甘蔗叶片RWC及SOD、POD和CAT的活性,且高Si浓度(1.7 mmol/L)比低Si浓度(0.2 mmol/L)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干旱胁迫 SI 抗氧化物酶活性 叶片相对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各家族SPS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桂意云 汪淼 +4 位作者 秦翠鲜 陈忠良 廖青 李杨瑞 黄东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通过时空表达特性分析,初步推测甘蔗各家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基因在甘蔗蔗糖积累途径中的功能,为研究甘蔗各家族SP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甘蔗4个家族SPS基因在高、中、低糖甘蔗品种未成... 【目的】通过时空表达特性分析,初步推测甘蔗各家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基因在甘蔗蔗糖积累途径中的功能,为研究甘蔗各家族SP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甘蔗4个家族SPS基因在高、中、低糖甘蔗品种未成熟叶片、成熟叶片和茎中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在甘蔗伸长期、蔗糖积累前期和蔗糖积累后期,Sof SPSDⅢ基因在所有甘蔗品种的未成熟叶片、成熟叶片和茎中均高水平稳定表达,相对表达量在5.3-8.1;Sof SPSB基因在成熟叶片中几乎不表达,而以茎中表达量最高。在伸长期,Sof SPSC和Sof SPSA基因表达较强,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3-14.2和1.5-4.4;在蔗糖积累前期,Sof SPSC基因表达稍有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相对表达量达为4.6-8.9,而Sof SPSA基因表达加强,相对表达量达3.8-6.9;在蔗糖积累后期,Sof SPSC基因在成熟叶片中的表达量比蔗糖积累前期下降4.0-7.2倍,且均比未成熟叶和茎中下降约6.0倍,而Sof SPSA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比蔗糖积累前期下降1.8-5.7倍。各家族SPS基因在不同糖分甘蔗品种间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甘蔗D家族SPS基因维持甘蔗蔗糖合成的基本功能,通过调控C、A家族SPS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蔗糖合成的强度,B家族SPS基因不参与甘蔗源叶中蔗糖合成而参与蔗糖的积累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糖磷酸合成酶 蔗糖积累 表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木薯间作系统中氮素的固定与转移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晓舟 李杨瑞 杨丽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9-206,共8页
为探讨甘蔗/木薯间作系统中甘蔗的固氮量变化及氮素向木薯的转移情况。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进行田间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单作下甘蔗的固氮百分率为29.50%,固氮量为11.31 g/m2。间作下甘蔗的总固氮百分率为36.43%,它包括供甘蔗自身生长... 为探讨甘蔗/木薯间作系统中甘蔗的固氮量变化及氮素向木薯的转移情况。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进行田间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单作下甘蔗的固氮百分率为29.50%,固氮量为11.31 g/m2。间作下甘蔗的总固氮百分率为36.43%,它包括供甘蔗自身生长需要的固氮百分率29.90%和转移到木薯的固氮百分率6.53%;间作下甘蔗的固氮量为17.82 g/m2,其中82.07%用于自身生长需要,17.93%转移给木薯利用。间作木薯的总氮量中21.42%来自甘蔗固氮。此结果表明在单作和间作下甘蔗固氮对自身贡献的大小基本一致。甘蔗/木薯间作对甘蔗固氮有促进作用,但促进部分转移给木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木薯 间作系统 15N同位素稀释法 固氮百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GE技术的甘蔗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桂意云 陈忠良 +4 位作者 秦翠鲜 汪淼 刘丽敏 李杨瑞 黄东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63-1469,共7页
【目的】优化基于毛细管凝胶电泳(CGE)技术的甘蔗SSR-PCR反应体系,为甘蔗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分子辅助育种及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CGE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择dNTPs浓度、DNA聚合酶量、引物浓度和DNA模... 【目的】优化基于毛细管凝胶电泳(CGE)技术的甘蔗SSR-PCR反应体系,为甘蔗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分子辅助育种及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CGE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择dNTPs浓度、DNA聚合酶量、引物浓度和DNA模板量为考察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SSR-PCR反应体系,并用于8个甘蔗种质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最佳SSR-PCR反应体系(20μL):dNTPs浓度0.15 mmol/L,DNA聚合酶1.5U,引物浓度0.50μmol/L,DNA模板量25 ng。利用该体系对8份来自不同国家地域的甘蔗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01个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为93个,多态性比率为92.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21-0.871,在相似性系数为0.614处,所有参试材料可分为两大类,3份国外种质材料PINDAR、CP72-1210、CP84-1198与ROC20、GT69-156聚为一类;而ROC26、GT02-237和GT97-69聚为另一类。【结论】基于CGE技术的SSR-PCR反应体系检测结果稳定,重复性好,适用于甘蔗的遗传分析及遗传作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SR分子标记 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反应体系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ArT)标记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轶静 黄东亮 +4 位作者 李双喜 段维兴 王泽平 杨翠芳 张革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0-724,共5页
[目的]建立成熟、稳定的甘蔗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iversity array technology,DArT)标记体系,为甘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方法]以7份不同种属的甘蔗材料为样本,优化基因组复杂性降低... [目的]建立成熟、稳定的甘蔗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iversity array technology,DArT)标记体系,为甘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方法]以7份不同种属的甘蔗材料为样本,优化基因组复杂性降低方法并建立甘蔗DArT标记体系,同时应用该体系分析7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获得了基于PstⅠ/TaqⅠ酶切组合的最优基因组复杂性降低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DArT体系.利用DArT体系分析了7份材料之间遗传进化关系,发现供试7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97~0.811,平均值为0.569.以遗传相似系数0.546为阀值,可以将供试材料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的GT29号、拔地拉和割手密GXS85-30均为甘蔗属材料,与预期相一致;第二类为河八王2号和滇蔗茅2号,第三类为芒84-8和斑茅GXA87-36.[结论]建立的甘蔗DArT标记体系具有有效性,其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与材料预期的亲缘关系密切程度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多样性微阵列技术 遗传多样性 遗传进化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基质网袋在甘蔗组培苗上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桂意云 吴杨 +6 位作者 李海碧 韦金菊 刘昔辉 祝开 周会 赵培方 张荣华 《中国糖料》 2022年第4期25-29,共5页
选用3个甘蔗品种‘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果蔗1号’组培苗,通过轻型基质网袋(T)和传统塑料穴盘加黄泥土(CK)2种种植方式,假植后对苗的生长、大田种植初期抗干旱时间、大田移栽成活率以及2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选用3个甘蔗品种‘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果蔗1号’组培苗,通过轻型基质网袋(T)和传统塑料穴盘加黄泥土(CK)2种种植方式,假植后对苗的生长、大田种植初期抗干旱时间、大田移栽成活率以及2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轻型基质网袋育苗能提高‘桂果蔗1号’组培假植苗成活率,比CK提高1.94个百分点;利用轻型基质网袋育苗,3个甘蔗品种的绿叶数比CK多1~2片,株高增加了22.00%~27.10%;‘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果蔗1号’的根重分别增加了46.5%、36.90%和22.54%。将‘桂糖42号’假植苗种植到大田,在未浇定根水的条件下,对比CK,轻型基质网袋育苗3、4月份抗干旱时间能力提高了3~4倍,在温度较高、阳光较强的6、7月,抗干旱时间能力提高了8倍。大田种植下,轻型基质网袋育苗成活率约为100%,成活率提高了3.26~3.68个百分点。轻型基质网袋育苗具有重量轻、根系发育好、根量多、缩短假植时间、大田种植无缓苗期、运输方便和适合机械化种植等优点,值得在甘蔗组培育苗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轻型基质网袋 组培苗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间作猫豆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毛莲英 李海碧 +5 位作者 桂意云 张荣华 杨荣仲 周会 韦金菊 刘昔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2-340,共9页
【目的】探究甘蔗间作猫豆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改善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促进甘蔗生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析单作甘蔗(CK)和甘蔗间作猫豆(T处理)2种种植方式对甘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目的】探究甘蔗间作猫豆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改善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促进甘蔗生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析单作甘蔗(CK)和甘蔗间作猫豆(T处理)2种种植方式对甘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并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门和属水平上分析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种水平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T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全氮、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大于CK。T处理的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T处理的根际土壤中细菌丰富度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其多样性显著高于CK(P<0.05,下同);T处理的根际土壤中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CK。CK和T处理土壤样品的主要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其相对丰度均大于10.00%,优势细菌属分别为水恒杆菌属(Mizugakiibacter)、游动四孢属(Luedemannella)、乳杆菌属(Acidothermus)和布氏杆菌属(Bryobacte),但T处理根际土壤样品中水恒杆菌属、游动四孢属和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较CK下降2.47%、1.78%和0.68%,其他细菌属分别增加0.10%~0.86%。CK和T处理根际土壤中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分别为80.00%和92.00%,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分别为8.00%和6.00%,排名前3的优势真菌属均为戴氏霉属(Taifanglania)、毛壳属(Chaetom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CK和T处理的6份根际土壤样品在种水平上的主成分(PCA)分析结果显示,细菌群落PC1的变异为29.37%,PC2的变异为20.26%,二者的总贡献率为49.63%;真菌群落PC1的变异为33.44%,PC2的变异为27.73%,二者的总贡献率为56.17%。CK与T处理的细菌群落分别属于不同象限,CK位于第1和第3象限,而T处理位于第2和第4象限。【结论】甘蔗间作猫豆可改善甘蔗根际的土壤养分状况,改变甘蔗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未影响优势菌门的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猫豆 间作 根际 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