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甘蔗栽培技术的发展进步 被引量:71
1
作者 李杨瑞 杨丽涛 +3 位作者 谭宏伟 朱秋珍 王维赞 杨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70-1775,共6页
近年来,广西在甘蔗栽培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选育推广甘蔗优良新品种,在此基础上研发并集成推广应用一系列先进适宜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蔗地机械深耕深松、智能化施肥、蔗叶还田、节水灌溉... 近年来,广西在甘蔗栽培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选育推广甘蔗优良新品种,在此基础上研发并集成推广应用一系列先进适宜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蔗地机械深耕深松、智能化施肥、蔗叶还田、节水灌溉、脱毒健康种苗、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化学调控、甘蔗生产管理机械化和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但在广西甘蔗生产中,仍然存在机械化收获应用范围小、施肥过量、主栽品种急需新品种替代、旱坡地大面积种植、宿根年限短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今后需要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充分利用甘蔗的生物固氮及土壤微生物固氮、解磷、解钾、促生等特性,进行合理施肥,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甘蔗健康种苗技术的应用,并结合优良甘蔗新品种的繁殖推广,提高甘蔗种苗质量,为甘蔗高产高糖打好基础;大力推广宿根性极强的高产高糖优良甘蔗品种,如桂糖29号、桂糖32号、桂糖40号等,收获后及时进行宿根蔗管理,延长宿根年限;加强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体系在无有效灌溉条件蔗区的推广应用,实现旱地甘蔗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甘蔗 栽培技术 发展成果 集成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家系农艺性状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荣仲 周会 +8 位作者 王伦旺 梁强 唐仕云 贤武 桂意云 经艳 雷敬超 邓宇驰 段维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了解甘蔗亲本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为甘蔗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配制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2008~2014年17组甘蔗家系试验的参试亲本及组合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采用3种不同方差分解方法对其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 【目的】了解甘蔗亲本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为甘蔗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配制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2008~2014年17组甘蔗家系试验的参试亲本及组合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采用3种不同方差分解方法对其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甘蔗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在不同试验间表现不同。茎径和锤度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较低的性状;有效茎数的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属中等;株高是遗传力中等、加性遗传方差比率最低的性状。对于不同分析方法,在分别计算时采用固定模型计算的参数值最高,随机模型最低,随机+家系比随机模型略高;在联合计算时,采用随机+家系计算的参数值最高,固定模型最低,而随机模型的参数值高于固定模型。【结论】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时宜选用随机+家系分析方法,通过增加家系信息,可明显提高分析精度;甘蔗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均受性状及试验的影响;在亲本及后代按不同原则和标准对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茎径和锤度、株高、有效茎数等性状进行选择,可提高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农艺性状 遗传力 性状选择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调查 被引量:7
3
作者 韦金菊 宋修鹏 +5 位作者 黄伟华 覃振强 张荣华 刘璐 邓展云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6-1219,共4页
【目的】调查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了解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为推广甘蔗健康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广西9个糖料蔗主产区进行RSD发生情况调查和田... 【目的】调查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了解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为推广甘蔗健康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广西9个糖料蔗主产区进行RSD发生情况调查和田间取样,采用PCR对采集的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并按不同蔗区、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类型的发病率分析广西蔗区RSD发生状况。【结果】在278个样品中有198个样品检测出RSD,检出率为71.2%;调查的9个主产区均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在58.3%~100.0%;采集的27个甘蔗品种(系)均检测出RSD,其中主栽品种ROC22发病严重,RSD检出率达80.8%;新植蔗的RSD检出率为36.0%,宿根蔗的RSD检出率为75.7%,宿根年限越长,RSD检出率越高;旱地蔗的RSD发病率比水田高18.1%(绝对值)。【结论】RSD在广西普遍发生且发生严重,生产中急需推广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和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PCR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家系的遗传测定与选择 被引量:5
4
作者 唐仕云 杨荣仲 +8 位作者 王伦旺 张保青 邓宇驰 杨翠芳 周珊 贤武 谭芳 谭宏伟 杨丽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2-479,共8页
以2013—2014年配制的108个甘蔗常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新1宿家系试验。通过测定家系新植和宿根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及新植丛重、新植锤重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估计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家系的综合指数选择。... 以2013—2014年配制的108个甘蔗常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新1宿家系试验。通过测定家系新植和宿根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及新植丛重、新植锤重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估计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家系的综合指数选择。结果表明:除宿根丛有效茎数之外,其他所有性状在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植蔗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均高于宿根蔗的。新植蔗和宿根蔗的锤度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新植家系的性状相关分析中,只有锤重与丛重之间,表型和遗传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综合指数选择,选出了湛蔗74–141×CP72–1210、桂糖05–3084×粤糖91–976、云蔗02–588×ROC22、福农39号×桂糖03–1229、桂糖02–901×桂糖03–2357、桂糖05–2743×桂糖03–1229、桂糖92–66×ROC22、德蔗93–88×ROC22、桂糖05–3445×桂糖03–2309、粤糖00–319×CP72–1210、桂糖03–3089×ROC22、粤糖91–976×CP84–1198、粤辐90–95×CP72–1210、云蔗99–601×桂糖00–122、粤糖00–236×ROC22共15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丛重和锤重的遗传增益较大;综合指数选择与以锤重单性状选择的结果不完全相同,秩次相关系数为0.748,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家系 遗传参数 指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甘蔗种质遗传特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翠凤 张春雅 +2 位作者 滕峥 杨丽涛 李杨瑞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79-82,共4页
为探明7份甘蔗原种和11份土著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筛选出优良甘蔗种质和优良杂交亲本,利用7个产量农艺性状和9个品质工艺性状,对18份甘蔗种质进行遗传特性分析和聚类分析。7个产量农艺性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表现出不同程... 为探明7份甘蔗原种和11份土著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筛选出优良甘蔗种质和优良杂交亲本,利用7个产量农艺性状和9个品质工艺性状,对18份甘蔗种质进行遗传特性分析和聚类分析。7个产量农艺性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茎质量,为31.09%。品质工艺性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还原糖分和甘蔗纤维分,变异系数分别为74.50%、34.07%。聚类结果表明,18份甘蔗种质分成两大类,Ⅰ类和Ⅱ类;2个亚类群A类和B类;3个小类群B_1、B_2、B_3。其中,Ⅰ类属于早熟低糖种质,B2类属于高糖早熟种质,A类属于优良的高纤维种质,B_1类具有较大的株高、茎径、单茎质量和甘蔗出汁率,是高产材料改良育种的目标。Ⅰ类最先分开,遗传关系与Ⅱ类中的B3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原种 遗传多样性 产量农艺性状 品质工艺性状 亲缘关系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技术优化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丹 谢晓娜 +2 位作者 陈明辉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620,共5页
【目的】在PCR的基本程序上,以甘蔗宿根矮化病菌Lxx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以建立稳定、快速、灵敏度高的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技术。【方法】以Lxx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TaKaRa的Ex Taq Polymerase和2... 【目的】在PCR的基本程序上,以甘蔗宿根矮化病菌Lxx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以建立稳定、快速、灵敏度高的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技术。【方法】以Lxx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TaKaRa的Ex Taq Polymerase和2×GCBufferⅡ,调整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等主要因子,优化PCR反应体系;稀释Lxx基因组DNA模板的浓度,检测优化PCR的灵敏度;用优化的PCR对田间生长的甘蔗品种GT11叶片总DNA进行RSD测定。【结果】优化的PCR得到清晰特异的条带为Lxx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能从稀释1000倍的Lxx基因组DNA(15.9pg/μL)中检测到Lxx,而常规的PCR只能从稀释100倍的Lxx基因组DNA(159pg/μL)中检测到Lxx,且出现假阴性,不稳定。对田间生长的甘蔗品种GT11叶片总DNA进行PCR检测,结果用优化后的PCR检测RSD感染率为66.7%,而常规的PCR检测RSD感染率为0。【结论】优化的PCR体系为:2×GCBufferⅡ12.5μL,Ex Taq DNA酶(5U/μL)0.2μL;dNTP(2.5mmol/L)1.5μL;Lxx1(10μmol/L)1.0μL,Lxx2(10μmol/L)1.0μL,DNA模板1.0μL,用ddH2O双蒸水补足至25.0μL。PCR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10min,94℃15s,57℃15s,72℃30s,40个循环;72℃延伸10min。优化的PCR比常规PCR的灵敏度高、结果稳定、检测效率高,更适合于田间大批量样品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PCR检测 16S^23SrDNA 优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蔗糖磷酸合成酶SPSⅢ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翠芳 黄诚梅 +4 位作者 潘有强 魏源文 邓智年 秦新民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3-726,共4页
【目的】了解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在甘蔗中表达特性及其对甘蔗糖分积累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以甘蔗品种桂糖28号(GT28)、拔地拉、新台糖20号(ROC20)、新台糖22号(ROC22)为供试材料,选取0叶、+1叶、幼嫩叶鞘、幼茎,通过半定量RT-PCR... 【目的】了解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在甘蔗中表达特性及其对甘蔗糖分积累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以甘蔗品种桂糖28号(GT28)、拔地拉、新台糖20号(ROC20)、新台糖22号(ROC22)为供试材料,选取0叶、+1叶、幼嫩叶鞘、幼茎,通过半定量RT-PCR法对甘蔗SPSIII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SPSIII在4个甘蔗基因型中的0叶、+1叶、幼嫩叶鞘和幼茎中均有表达,在GT284个不同部位的表达量较低,在拔地拉4个不同部位表达较均匀,在ROC204个部位中以嫩叶鞘的表达较高,在ROC22中以幼茎的表达较高。【结论】SPSIII在4个甘蔗基因型中的0叶和+1叶、幼嫩叶鞘和幼茎中均有表达,但SPSIII表达因甘蔗基因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糖磷酸合成酶 基因表达 半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压实对蔗田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活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晓燕 韦幂 +5 位作者 王维赞 梁强 董文斌 李长宁 李毅杰 谢金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69-1675,共7页
【目的】探明机械车轮碾压引起的土壤压实对蔗田理化性状、微生物活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为保护蔗田土壤环境和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用甘蔗田间运输车对蔗田进行碾压处理,以未碾压的小区作为对... 【目的】探明机械车轮碾压引起的土壤压实对蔗田理化性状、微生物活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为保护蔗田土壤环境和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用甘蔗田间运输车对蔗田进行碾压处理,以未碾压的小区作为对照。在宿根蔗的不同生长期调查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量,以及甘蔗根系、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参数。【结果】机械压实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以及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有所提升,速效养分含量降低;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总体上比CK高;甘蔗植株的根系干重显著下降,发株数显著减少,蔗茎减产7.4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脲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磷酸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放线菌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机械压实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基础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而土壤有效养分的供给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压实可抑制甘蔗根系生长,进而影响甘蔗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压实 土壤 理化性状 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评估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晓舟 李杨瑞 杨丽涛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7-773,共7页
为评估甘蔗生物固氮量,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法,以木薯为参比植物,进行温室桶栽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全生育期植株固氮11.3514%Ndfa,固氮量每桶0.9269g。甘蔗根、茎、叶的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大小依序为叶>茎>根。叶的固氮百分率(13.26... 为评估甘蔗生物固氮量,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法,以木薯为参比植物,进行温室桶栽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全生育期植株固氮11.3514%Ndfa,固氮量每桶0.9269g。甘蔗根、茎、叶的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大小依序为叶>茎>根。叶的固氮百分率(13.2668%Ndfa)略高于植株,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甘蔗植株全氮量中来自空气氮(生物固氮)、肥料氮和土壤氮的比例分别为11.3514%、7.6857%、80.9629%。甘蔗的氮肥利用率为58.7583%。甘蔗根、茎、叶各部位均有固氮现象,生产上可以用叶代替植株来评估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木薯 15N同位素稀释法 固氮百分率 定量 生物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唐云仙 杨丽涛 +2 位作者 杨柳 廖芬 李杨瑞 《中国糖料》 2015年第3期62-64,共3页
综述了甘蔗多酚类物质的成分、分布、代谢、降低酚害途径及遗传改良调节PPO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甘蔗 多酚 褐变 遗传改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黑穗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韦金菊 宋修鹏 +3 位作者 魏春燕 张小秋 黄伟华 颜梅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4期81-88,共8页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对我国乃至世界甘蔗生产和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子水平上甘...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对我国乃至世界甘蔗生产和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子水平上甘蔗鞭黑粉菌致病机理和甘蔗抗病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深入的机理研究为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选育和推广抗黑穗病新品种是防治甘蔗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我国在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综述了甘蔗黑穗病发生与危害、病原特征、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及防治对策,并对甘蔗黑穗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黑穗病 甘蔗鞭黑粉菌 遗传多样性 致病机理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甘蔗品种选育技术前景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翔 黄曲燕 +5 位作者 黄海荣 李毅杰 段维兴 林善海 梁强 李杨瑞 《广西糖业》 2019年第6期24-27,共4页
广西是我国的主要甘蔗产区,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但蔗区土壤肥力低,氮肥施用量大,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国际竞争力。通过甘蔗的固氮特性,结合有性杂交育种的途径,选育具有较强固氮能力的甘蔗新品系,最终育成具有固氮特... 广西是我国的主要甘蔗产区,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但蔗区土壤肥力低,氮肥施用量大,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国际竞争力。通过甘蔗的固氮特性,结合有性杂交育种的途径,选育具有较强固氮能力的甘蔗新品系,最终育成具有固氮特性的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来大幅度降低氮肥施用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蔗糖产业和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对我国甘蔗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 甘蔗 选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甘蔗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苏利荣 何铁光 +3 位作者 苏天明 李琴 秦芳 李杨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8,共9页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蔗生长、产量及氮素营养的影响,为甘蔗合理间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计3种种植方式(绿豆单作、甘蔗单作、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3个施氮水...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蔗生长、产量及氮素营养的影响,为甘蔗合理间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计3种种植方式(绿豆单作、甘蔗单作、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3个施氮水平(不施氮、减量施氮、常规施氮),测定甘蔗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结果】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都显著影响甘蔗的分蘖数、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甘蔗的出苗数;施氮水平×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甘蔗的有效茎数、成茎率、收获期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与甘蔗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处理使甘蔗出苗数和分蘖数分别降低了9.61%~10.52%和10.30%~11.05%,使有效茎数、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和蔗茎产量分别提高了0.15%~14.28%、14.28%~34.76%、24.00%~29.58%和15.88%~20.16%。对于间作处理,甘蔗生长80 d的土地当量比为1.47~1.53,甘蔗收获期的土地当量比为1.76~1.94,甘蔗的竞争能力大于绿豆。与常规施氮的单作甘蔗相比,减量施氮的间作处理不会降低甘蔗的蔗茎产量和土壤氮素营养。【结论】甘蔗–绿豆间作处理能提高土地当量比和土壤氮含量,促进甘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和氮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绿豆 间作 施氮水平 生长 产量 氮素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收获对甘蔗宿根发株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杨荣仲 梁强 +5 位作者 桂意云 周会 陈家慧 王伦旺 贤武 邓宇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95-2202,共8页
为了解机械化收获对甘蔗宿根发株的影响,筛选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甘蔗杂交组合,通过2年5组家系试验发现,在甘蔗机械化收获过程中,收割机和收集车碾压对宿根蔗发株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影响,不仅宿根蔗发株减少,而且生长势变差,当碾压程度超过4... 为了解机械化收获对甘蔗宿根发株的影响,筛选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甘蔗杂交组合,通过2年5组家系试验发现,在甘蔗机械化收获过程中,收割机和收集车碾压对宿根蔗发株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影响,不仅宿根蔗发株减少,而且生长势变差,当碾压程度超过4级时,其不良表现尤为突出。通过相关、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组合、时间、碾压是影响机械化收获宿根蔗发株的重要因素,评价机械化收获对宿根蔗发株的影响不仅需要调查宿根蔗发株数,还需要调查新植蔗有效茎数、宿根蔗成活情况、碾压程度和长势等性状,更重要的是选用适宜的数据分析方法才能作出有效的评价。通过计算甘蔗杂交组合耐碾压值,并选取碾压等级、宿根发株和耐碾压值进行聚类分类,从363个试验组合中筛选出11个耐碾压值高、宿根发株多的适应甘蔗机械化收获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化收获 碾压 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毅杰 梁强 +6 位作者 董文斌 陈泉 刘晓燕 谢金兰 李长宁 王维赞 李杨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41-2047,共7页
【目的】探明机械操作引起的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为优化甘蔗机械化栽培方法和评价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其中一个因子为碾压(机械碾压处理;对照),另外一个因... 【目的】探明机械操作引起的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为优化甘蔗机械化栽培方法和评价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其中一个因子为碾压(机械碾压处理;对照),另外一个因子为甘蔗品种(ROC22、GT42、GT43、GT30、GT03-2287和GT98-296)。收获后调查农艺性状及根系的功能属性参数。【结果】机械碾压后,10~20 cm土层容重增幅最大,土壤紧实度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40 cm时处理和对照的土层压强趋于一致;GT42、GT43和GT98-296等品种的出苗数和株高均高于其它品种;根系干重、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不同程度下降,根系干重变化幅度与其数值大小呈负相关;所有参试品种一级根系比例增加,二级、三级和四级根系的比例均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机械碾压增加蔗地土壤紧实度,限制了宿根甘蔗的根系生长,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不同品种适应紧实胁迫的能力存在差异,在使用大型收获机械进行甘蔗生产时应选用宿根出苗能力强且根系发达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碾压 土壤紧实胁迫 宿根甘蔗 出苗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对三个甘蔗品种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艳梅 杨丽涛 +1 位作者 李翔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6-771,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3个甘蔗品种在4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了解甘蔗对氮养分吸收、积累的动态规律,为甘蔗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甘蔗品种ROC22、GT11、GXB9为材料...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3个甘蔗品种在4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了解甘蔗对氮养分吸收、积累的动态规律,为甘蔗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甘蔗品种ROC22、GT11、GXB9为材料,于2013年(新植蔗)和2014年(宿根蔗)进行试验,共设置3个氮水平,即分别施150、300、600keg~a尿素,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不同生长时期各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转氨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的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施氮范围内(150~300kg/ha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氮水平增加而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与硝态氮含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一定范围内(尿素施用水平150~300kg,'laa)随施氮量增加,甘蔗的氮代谢显著增强。甘蔗品种GXB9IzL其他两个品种对低氮环境有较强的调节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氮水平 氮代谢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cSAM)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9
17
作者 宋修鹏 张保青 +2 位作者 黄杏 杨丽涛 李杨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2-1010,共9页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ROC 22)中克隆获得SAM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ScSAM,GenBank登录号为KC172558。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其序列,cDNA全长1466 bp,含有1个119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6个氨基酸,与高粱...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ROC 22)中克隆获得SAM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ScSAM,GenBank登录号为KC172558。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其序列,cDNA全长1466 bp,含有1个119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6个氨基酸,与高粱和玉米等植物的SAM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蔗ScSAM与高粱的SAM蛋白亲缘关系较近。Real-time PCR分析表明ScSAM为组成型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是叶中表达量的3.6倍。其在黑穗病菌胁迫和低温(4℃)、聚乙二醇(PEG)、NaCl非生物胁迫下均被诱导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在H2O2胁迫下其表达被抑制。推测其可能参与甘蔗抗黑穗病过程,且在甘蔗抗寒、抗旱、抗盐和抗氧化等胁迫过程中也起某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健康种子”发芽率及生长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柳 廖芬 +6 位作者 梁永检 汪淼 刘昔辉 黄东亮 李松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种衣剂及保存天数对甘蔗"健康种子"发芽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甘蔗"健康种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温室沙培试验,测定不同甘蔗品种、种衣剂及保存天数处理下甘蔗"...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种衣剂及保存天数对甘蔗"健康种子"发芽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甘蔗"健康种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温室沙培试验,测定不同甘蔗品种、种衣剂及保存天数处理下甘蔗"健康种子"的发芽率、株高及假茎粗。【结果】甘蔗"健康种子"的发芽率、株高及假茎粗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4个品种中,GT28的发芽率、株高和假茎粗均最高,分别为69.5%、13.7 cm和4.92 mm。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可显著提高甘蔗"健康种子"的发芽率,但对株高和假茎粗的影响不明显,其中扑力猛包衣处理的甘蔗"健康种子"发芽率最高,株高较高,假茎较粗;高巧包衣处理的甘蔗"健康种子"发芽率最低,株高较矮,假茎较细。甘蔗"健康种子"发芽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保存2 d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达83.6%;保存10 d时,发芽率降至50.0%以下。【结论】不同甘蔗品种单芽的发芽率具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适当的种衣剂包衣处理可提高甘蔗"健康种子"的发芽率并促进其生长,且甘蔗"健康种子"的发芽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健康种子” 基因型 种衣剂 保存天数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的起源和进化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杨翠凤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44-1750,共7页
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来有关甘蔗属分类、地理起源、栽培起源与传播、甘蔗进化以及甘蔗基因组进化等的研究结果,全面分析了甘蔗的起源和进化进程,分析结果支持Brandes于1958年提出的假说。建议今后应对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和热带种之间... 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来有关甘蔗属分类、地理起源、栽培起源与传播、甘蔗进化以及甘蔗基因组进化等的研究结果,全面分析了甘蔗的起源和进化进程,分析结果支持Brandes于1958年提出的假说。建议今后应对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和热带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了解甘蔗的起源和进化;同时应开展甘蔗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甘蔗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及构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全面深入剖析甘蔗的遗传结构和驯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起源 进化进程 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英文)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琨琨 牛俊奇 +3 位作者 魏春燕 邢永秀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19-1725,共7页
【目的】了解甘蔗内生固氮菌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X120E nif 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为揭示甘蔗内生固氮菌DX120E的固氮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上其他固氮菌株的nif H序列设计引物,对内生固氮菌Klebsiel... 【目的】了解甘蔗内生固氮菌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X120E nif 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为揭示甘蔗内生固氮菌DX120E的固氮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上其他固氮菌株的nif H序列设计引物,对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菌进行PCR扩增;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苷酸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 H基因的ORF为882bp,Gen Bank登录号为KF732646.1,与Klebsiella pneumoniae 342、Klebsiella variicola At-22等6种固氮菌的nif H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5.0%-99.0%。DX120E nifH蛋白与Klebsiella pneumoniae 342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非克雷伯氏菌固氮菌的亲缘关系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菌株DX120E的nif H基因编码293个氨基酸,起特别重要的氨基酸残基非常保守。该基因在N端有11个氨基酸残基即酪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甘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苏氨酸,其属于典型结合ATP的基序结构。nif H蛋白分子量为32.07k D,pI为4.92,为酸性蛋白;其具有2个ASN糖基化位点,1个CAMP磷酸化位点,6个CK2磷酸化位点,6个PKC磷酸化位点。疏水性预测显示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结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X120E nif H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克雷伯氏菌固氮菌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该基因在甘蔗生物固氮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内生固氮菌 变栖克雷伯氏菌 NIFH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