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油技术对菜籽油脂类伴随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旋 王未君 +1 位作者 郑畅 刘昌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16-225,共10页
油菜籽的主要利用途径是制取菜籽油,不同的制油工艺技术对菜籽油中所含脂类伴随物(植物多酚、植物甾醇、生育酚、β-胡萝卜素等)影响显著。脂类伴随物是菜籽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制油过程中菜籽油脂类伴随物的变化规律至关重要。... 油菜籽的主要利用途径是制取菜籽油,不同的制油工艺技术对菜籽油中所含脂类伴随物(植物多酚、植物甾醇、生育酚、β-胡萝卜素等)影响显著。脂类伴随物是菜籽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制油过程中菜籽油脂类伴随物的变化规律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不同制油工艺技术对菜籽油中脂类伴随物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着重介绍油菜籽预处理技术(包括脉冲电场、微波、焙烤/蒸炒等)、提油工艺(超临界CO_(2)萃取、水酶法、新溶剂浸出法等)和精炼工艺(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以期为开发油菜籽绿色、高效加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菜籽油 脂类伴随物 制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火麻籽油脂溶性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从仁怀 许春芳 +4 位作者 郑明明 肖俊勇 董喆 吕昕 黄凤洪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1-868,共8页
选取20个产地的火麻籽油,分析了脂肪酸、甘油三酯、植物甾醇及生育酚等脂溶性活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火麻籽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五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9.4%~91.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3.8%~80.5%;火... 选取20个产地的火麻籽油,分析了脂肪酸、甘油三酯、植物甾醇及生育酚等脂溶性活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火麻籽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五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9.4%~91.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3.8%~80.5%;火麻籽油含有28种甘油三酯结构,含量最多的为三亚油酸甘油酯(LLL)、二亚油酸亚麻酸甘油酯(LLLn)、二亚油酸油酸甘油酯(OLL)三种甘油三酯。火麻籽油含有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岩藻甾醇、α-1谷甾醇、环阿廷醇等6种植物甾醇,总甾醇含量为92.5~590.4 mg/100g,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占总甾醇含量的60%左右;火麻籽油含有α-、β-、γ-、ζ-四种生育酚,总的生育酚含量27.7~91.2mg/100g,其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占生育酚总量的90%左右。根据脂溶性活性成分含量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产地的火麻籽油分成5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麻籽油 Α-亚麻酸 甘油三酯 植物甾醇 生育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炒籽技术在生产压榨亚麻籽油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余盖文 史训旺 +2 位作者 洪梦佳 黄庆德 周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0,共5页
采用常压炒籽、微波和压力炒籽预处理亚麻籽并压榨制油,分析探讨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气味、色泽、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处理及微波、压力炒籽预处理所... 采用常压炒籽、微波和压力炒籽预处理亚麻籽并压榨制油,分析探讨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气味、色泽、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处理及微波、压力炒籽预处理所得压榨亚麻籽油的色泽、酸价和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均优于目前常采用的常压炒籽(170℃,45 min),压力炒籽所得压榨亚麻籽油具有令人愉悦的浓香风味;采用压力炒籽(1. 0 MPa)和微波(亚麻籽水分含量17%,700 W,6 min)所得亚麻籽油的营养品质较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且不同预处理工艺对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经过常压炒籽(170℃,45 min)得到的压榨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好,压力炒籽(1. 0 MPa)其次。因此,利用压力炒籽技术提高压榨亚麻籽油的品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 压力炒籽 压榨亚麻籽油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爆预处理对菜籽油营养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颖 郑畅 +2 位作者 周琦 刘昌盛 李文林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8-256,共9页
本研究对菜籽进行不同程度的蒸汽膨爆热处理(0.4~1.4 MPa)并低温压榨制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种子微观结构,同时通过测定脂肪酸分布、功能性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指标综合评价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处理后菜籽细胞结构不再完整、油脂聚... 本研究对菜籽进行不同程度的蒸汽膨爆热处理(0.4~1.4 MPa)并低温压榨制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种子微观结构,同时通过测定脂肪酸分布、功能性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指标综合评价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处理后菜籽细胞结构不再完整、油脂聚集、蛋白质变形。随膨爆压力的增加,水分含量逐渐减少,降幅为42.17%~92.24%;而出油率先升高后降低;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含量发生显著改变。预处理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能有效破坏活性物质复合体,释放出更多游离多酚,使总酚含量比对照平均提高了8.56倍;尤其是2,6-二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峰值达到2157.95 mg/kg。酚类化合物可以鳌合金属离子,提高油脂抗氧化能力。具体表现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平均提高了12.12倍和11.62倍。同时脂溶性化合物的溶出使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先增加,后期发生热降解而降低。多种抗氧化成分共同作用使处理后菜籽油氧化诱导期持续延长,最终长达22.92 h。综上,膨爆预处理有效提高了菜籽油的营养及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膨爆 微结构 菜籽多酚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莎豆主要营养成分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5
作者 郭婷婷 万楚筠 +2 位作者 黄凤洪 魏春磊 胡正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4-1180,共7页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又称虎坚果,沙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生物量大、含油量高等优势特性。油莎豆茎叶可做青贮饲料,块茎可生吃或熟吃,此外,油莎豆还可用来榨油,榨油后的油饼可用来做饲...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又称虎坚果,沙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生物量大、含油量高等优势特性。油莎豆茎叶可做青贮饲料,块茎可生吃或熟吃,此外,油莎豆还可用来榨油,榨油后的油饼可用来做饲料。因此油莎豆作为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兴农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了深入了解油莎豆,促进油莎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油莎豆中油脂、蛋白和多糖等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油莎豆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和保肝等生理功能,并就其市场规模和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块茎 营养成分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籽微波预处理的干燥动力学及模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博 刘昌盛 +2 位作者 李文林 王未君 曾仕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8-91,共4页
为了探明油菜籽微波预处理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情况,建立油菜籽微波预处理干燥模型,对油菜籽在料层厚度12 mm、不同微波功率(1.0、1.5、2.0 kW)以及微波功率1.5 kW、不同料层厚度(6、12、18 mm)下预处理后的含水率、水分比和失水速率的变... 为了探明油菜籽微波预处理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情况,建立油菜籽微波预处理干燥模型,对油菜籽在料层厚度12 mm、不同微波功率(1.0、1.5、2.0 kW)以及微波功率1.5 kW、不同料层厚度(6、12、18 mm)下预处理后的含水率、水分比和失水速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以常用的3种干燥模型指数模型、单项扩散模型和Page模型进行了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微波功率越高、料层越薄,油菜籽水分流失越快,微波预处理时间越短;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油菜籽水分变化情况与Page模型拟合度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微波预处理 水分变化 干燥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低聚肽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韩领 张珍 +1 位作者 夏晓洋 向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5-58,共4页
油菜籽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原料之一,其加工副产物菜籽饼粕是宝贵的植物蛋白资源。介绍了菜籽低聚肽的组成、结构,以及其降血压、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等功能特性,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开发菜籽低聚肽产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菜籽蛋白 菜籽低聚肽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山桐子果细胞结构及油脂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马素换 张苗 +4 位作者 郭萍梅 郑畅 黄颖 魏芳 黄凤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22,共4页
以山桐子干果为原料,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对山桐子果细胞结构及压榨山桐子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微波预处理的山桐子果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胞壁明显破裂,有助于提高出油率。山桐子果经微波预处理后,其油脂酸值、过氧... 以山桐子干果为原料,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对山桐子果细胞结构及压榨山桐子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微波预处理的山桐子果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胞壁明显破裂,有助于提高出油率。山桐子果经微波预处理后,其油脂酸值、过氧化值没有显著变化;山桐子果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微波预处理前后分别达69.50%和68.66%;山桐子果油中甘油三酯的PLL相对含量最高,微波预处理后可达27.38%,其次是LLL,微波预处理后相对含量为16.84%;与未经微波预处理的冷榨山桐子果油相比,微波预处理后生育酚、植物甾醇和总酚含量都有所增加,总生育酚含量增加了382.11μg/g,总植物甾醇含量增加了496.87μg/g。微波预处理提高了山桐子果油的抗氧化性,使氧化诱导期延长了2.06 h,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增加了3.73μmol/100 g,FRAP总抗氧化能力增加了48.15μmol/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果 微波预处理 油脂品质 细胞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结构、膳食来源及营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冉世前 朱云芬 +6 位作者 徐淑玲 陈潇飞 谢亚 吕昕 向极钎 魏芳 陈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4,88,共8页
磷脂是一类复合极性脂质,拥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对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以及营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膳食磷脂的营养学研究以及相关代谢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对磷脂的结构组成与生理活性、膳食来源及其营养学特性进行了综述。... 磷脂是一类复合极性脂质,拥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对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以及营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膳食磷脂的营养学研究以及相关代谢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对磷脂的结构组成与生理活性、膳食来源及其营养学特性进行了综述。根据分子结构,磷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也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以及营养特性;此外,磷脂的膳食来源丰富,但不同膳食来源的磷脂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磷脂在改善记忆、提高免疫力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等代谢性疾病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 结构性质 膳食来源 营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预处理文冠果冷榨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信 郑畅 +2 位作者 上官慧娟 杨博 李文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2,共5页
以文冠果种仁为原料,采用不同条件进行微波预处理,然后加入文冠果种壳进行压榨制油,探讨微波预处理对文冠果出油率和油脂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预处理文冠果冷榨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 以文冠果种仁为原料,采用不同条件进行微波预处理,然后加入文冠果种壳进行压榨制油,探讨微波预处理对文冠果出油率和油脂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预处理文冠果冷榨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冷榨文冠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水分8.3%、仁壳比9∶1、微波时间5.4 min、微波功率960 W,在此工艺条件下文冠果出油率为56.79%,比直接冷榨文冠果的出油率(46.37%)提高10.42个百分点。微波预处理使文冠果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略微提高,但对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油 微波预处理 冷榨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紫苏籽对其油脂品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颖 郑畅 +1 位作者 刘昌盛 黄凤洪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50,共3页
对紫苏籽采用微波预处理技术,并低温压榨制油。测定分析其理化、营养及抗氧化指标,以考察微波处理对紫苏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降低了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使油脂色泽变深;紫苏油含有丰富的... 对紫苏籽采用微波预处理技术,并低温压榨制油。测定分析其理化、营养及抗氧化指标,以考察微波处理对紫苏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降低了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使油脂色泽变深;紫苏油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且微波预处理不影响油的脂肪酸组成(P>0.05);微波预处理可提高紫苏油中维生素E及植物甾醇含量,有效改善油脂的抗氧化能力。黄酮物质的热不稳定性使其在微波后含量少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低温压榨 紫苏油 营养活性成分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预处理压榨文冠果油储藏期间的品质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信 上官慧娟 +1 位作者 杨博 李文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45,66,共6页
利用Schaal烘箱法,研究测定了由微波预处理种仁冷榨制取的文冠果油储藏期间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评价了微波预处理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文冠果油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Schaal烘箱法,研究测定了由微波预处理种仁冷榨制取的文冠果油储藏期间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评价了微波预处理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文冠果油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油在储藏期间,过氧化值和K232在前期快速增高,中期趋于平缓,后期又快速增长;酸价、p-茴香胺值及K270则持续增长;生育酚含量与氧化诱导时间在前、后期快速降低,中期降低较缓慢;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文冠果油在储藏期间的氧化稳定性与生育酚含量及过氧化值、酸价、p-茴香胺值、K232、K270密切相关。此外,适当的微波预处理有助于增强文冠果油的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aal烘箱法 文冠果油 微波预处理 储藏品质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榨油品质控制及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甜 徐淑玲 +5 位作者 吴邦富 吕昕 谢亚 周爱军 陈洪 魏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2-670,共9页
冷榨油是在稳定低温下,通过外力机械作用直接挤压含油种子生产的植物油,由于保留了原料中的活性天然成分,如角鲨烯、植物甾醇、多酚、生育酚等,且未破坏油脂中抗氧化物,其营养价值和稳定性较高。本文介绍冷榨油特点和优势,综述了冷榨油... 冷榨油是在稳定低温下,通过外力机械作用直接挤压含油种子生产的植物油,由于保留了原料中的活性天然成分,如角鲨烯、植物甾醇、多酚、生育酚等,且未破坏油脂中抗氧化物,其营养价值和稳定性较高。本文介绍冷榨油特点和优势,综述了冷榨油营养特性及生理功能,并以橄榄油和菜籽油等为例,分析了脂质化合物和脂质伴随物作为冷榨油检测评判指标的原理及其在鉴定真伪中的应用,总结了冷榨油品质检测的技术手段,并对冷榨油在市场上更加精准便捷的检测方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油 营养特性 脂质分析 脂质伴随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木脂素抗氧化性能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3
14
作者 洪梦佳 黄庆德 +1 位作者 许继取 邓乾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2-126,共5页
木脂素是由苯丙素单体(C6-C3)氧化聚合而成的化合物。亚麻木脂素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延缓2型糖尿病进程、预防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结肠癌等功能,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均有很好的抗氧化特性。综述了亚麻木脂素的种类及结构,亚麻木脂... 木脂素是由苯丙素单体(C6-C3)氧化聚合而成的化合物。亚麻木脂素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延缓2型糖尿病进程、预防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结肠癌等功能,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均有很好的抗氧化特性。综述了亚麻木脂素的种类及结构,亚麻木脂素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的抗氧化活性,亚麻木脂素抗氧化性能的应用现状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为进一步丰富亚麻木脂素抗氧化机理的探究及高效开发利用亚麻木脂素抗氧化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木脂素 抗氧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葡甘聚糖及其油酸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素换 郭萍梅 黄凤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59,共5页
对魔芋葡甘聚糖(KGM)和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KGM酯)体外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氧化诱导试验、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对Fe^(2+)螯合能力、还原能力试验发现:KGM和KGM酯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性,酯化度越高,抗氧化能力越强;当菜... 对魔芋葡甘聚糖(KGM)和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KGM酯)体外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氧化诱导试验、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对Fe^(2+)螯合能力、还原能力试验发现:KGM和KGM酯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性,酯化度越高,抗氧化能力越强;当菜籽油中KGM和酯化度最高的KGM酯1添加量为0.8%时,与空白对照相比其氧化诱导时间分别延长5.94 h和2.56 h;在KGM酯与茶多酚、V_C、TBHQ协同试验中,KGM酯也表现出一定抗氧化性;质量浓度为0.5 mg/m L时,KGM和KGM酯1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61.68%和36.93%;质量浓度为2.0 mg/m L时,KGM和KGM酯1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0.31%和17.26%,对Fe^(2+)螯合率分别为17.58%和9.79%。虽然KGM酯化后其抗氧化能力稍有减弱,但仍具有抗氧化性,且与酯化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榨亚麻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超标的防控措施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余盖文 史训旺 +2 位作者 黄庆德 周鑫 洪梦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1-94,共4页
针对亚麻籽油产品质检经常出现苯并(a)芘含量超标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炒籽压榨生产亚麻籽油工艺中炒籽温度、炒籽时间对压榨亚麻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规律和防控措施。结果表明:炒籽温度超过180℃后,炒籽温度越高,压榨亚麻籽... 针对亚麻籽油产品质检经常出现苯并(a)芘含量超标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炒籽压榨生产亚麻籽油工艺中炒籽温度、炒籽时间对压榨亚麻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规律和防控措施。结果表明:炒籽温度超过180℃后,炒籽温度越高,压榨亚麻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越高,且苯并(a)芘含量超过国标限量值(10μg/kg)的炒籽时间越短,说明炒籽温度过高是出现产品苯并(a)芘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热重分析实验发现亚麻籽在172~174℃有热失重速率谷值,超过该温度后,热失重速率快速升高,说明有机物大量裂解从而快速生成苯并(a)芘;结合炒籽实验和热重分析实验,防控苯并(a)芘含量超标的适宜炒籽温度为不高于170℃;170℃炒籽75 min压榨得到的亚麻籽油苯并(a)芘含量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值(10μg/kg),可以作为有效防控苯并(a)芘含量超标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苯并(A)芘 炒籽 压榨 防控 热重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合成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素换 郭萍梅 黄凤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69,91,共5页
研究了超声辅助酶法合成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的工艺条件。以酯化率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了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介质初始水分活度、酶与底物浓度比对超声辅助酶法合成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研究了超声辅助酶法合成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的工艺条件。以酯化率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了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介质初始水分活度、酶与底物浓度比对超声辅助酶法合成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L_(18)(3~7)正交实验优化合成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频率20 k Hz,超声功率220 W,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 h,反应介质初始水分活度0.65,酶与底物浓度比1∶1。在最佳条件下酯化率达到83.40%。与无超声辅助酶催化工艺相比,反应时间8 h,酯化率由9.48%提高到83.40%,超声对提高酯化反应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 酶催化 酯化 魔芋葡甘聚糖油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食用油脂中苯并芘的产生来源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12
18
作者 余盖文 史训旺 +1 位作者 黄庆德 周鑫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2-84,共3页
从油料作物生产,油料预处理、油脂制取、储藏运输和实际使用等环节,阐释了食用油脂中苯并芘的产生来源,并提出了食用油脂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苯并芘的防控措施及减控方法。
关键词 苯并芘 危害 产生来源 防控措施和减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瓜蒌籽原料、油脂及饼粕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素换 郑畅 +1 位作者 郭萍梅 黄凤洪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25,共4页
以瓜蒌籽为原料,研究微波预处理对瓜蒌籽细胞结构、脂肪酶及油脂和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的瓜蒌籽细胞壁断裂、间隙增加;微波预处理后脂肪氧合酶的活性降低90.30%,瓜蒌籽油的出油率提高5.24%,酸价、过氧化值升高;微波后瓜... 以瓜蒌籽为原料,研究微波预处理对瓜蒌籽细胞结构、脂肪酶及油脂和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的瓜蒌籽细胞壁断裂、间隙增加;微波预处理后脂肪氧合酶的活性降低90.30%,瓜蒌籽油的出油率提高5.24%,酸价、过氧化值升高;微波后瓜蒌籽油中亚油酸、瓜蒌酸、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总酚含量增加,体外抗氧化能力提高;微波后瓜蒌籽饼粕粗脂肪含量降低5.70%,粗蛋白含量增加5.90%。微波预处理是一种适宜于提高瓜蒌籽油、饼粕品质的预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 微波预处理 品质 油脂 饼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脂掺杂辨识指标的分析探讨
20
作者 余盖文 洪梦佳 +2 位作者 黄庆德 周鑫 史训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95,共5页
食用油脂掺杂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但是实现其快速准确检测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综述食用油脂掺杂检测技术体系分析指标,重点分析探讨了感官特征、物理化学特征以及谱学识别特征。此外,宏量化学组分(甘油三酯、脂肪... 食用油脂掺杂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但是实现其快速准确检测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综述食用油脂掺杂检测技术体系分析指标,重点分析探讨了感官特征、物理化学特征以及谱学识别特征。此外,宏量化学组分(甘油三酯、脂肪酸)及其后生产物(反式脂肪酸、甘油三酯聚合物等)是决定油品多方面性质的核心指标,其存在具有必然性,且以光纤光谱仪为代表的便携化紫外光谱仪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和推广,也为此类技术用于生产、流通、销售和应用等各阶段的食用油脂掺杂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掺杂 检测技术体系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