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8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发展态势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雪 耿兵 +1 位作者 寇远涛 顾亮亮 《农业展望》 2024年第12期122-135,共14页
分析全球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科学发展动态,可以帮助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决策管理者了解该领域全球发展现状,掌握研究热点和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和CPCI数据库,本研究以农业面源污染物及相应治理措施为主题,运用文献计量... 分析全球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科学发展动态,可以帮助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决策管理者了解该领域全球发展现状,掌握研究热点和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和CPCI数据库,本研究以农业面源污染物及相应治理措施为主题,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发文趋势、学科领域、重点国家、重要机构、高被引论文、高发文期刊、基金资助来源、研究热点等方面,对1995—2023年的全球农业面源污染文献展开全面分析总结。结果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研究领域,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全球年度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在该领域投入大、产出多,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农业面源污染学科具有绝对优势,发文量最多,占全球33.29%;高发文TOP 20机构中,中国机构占据13席,是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在高被引论文TOP 10中,中国和英国发文量并列第一,各占20%,且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来自于中国,其科研成果在国际上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水质、面源污染、磷、氮、农业、富营养化、养分、硝酸盐、污染、重金属。中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和农田种植,加强畜禽养殖行业管理与污染治理、生态种植与水土保持等措施,通过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田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防治,能够逐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此外,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资金投入、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发展有机农业、激励手段等措施。基于此,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应高度重视,加强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文献计量 态势分析 可视化分析 VOSvie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进展回顾与展望
2
作者 张馨月 李阔 +1 位作者 赵明月 许吟隆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3-624,共12页
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风险日益加大,亟需加强适应能力建设促进农业适应行动的广泛开展。文中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在科学认知上取得的进展以及对适应行动的支撑,按照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防灾减灾、生态治理和... 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风险日益加大,亟需加强适应能力建设促进农业适应行动的广泛开展。文中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在科学认知上取得的进展以及对适应行动的支撑,按照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防灾减灾、生态治理和气候风险管理的逻辑层次总结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上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开展农业气候风险系统评估、甄别适应优先事项、构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规划和提升适应气候变化公众意识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 气候变化 能力建设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氏距离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构建与实例验证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世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840-3848,共9页
基于欧氏距离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体系,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评价函数、评价等级、目标系统、零系统与评价指标框架。选取宁夏吴忠市2000—2012年数据开展了实例验证,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范围是[0.65,0.70],呈现平缓上升... 基于欧氏距离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体系,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评价函数、评价等级、目标系统、零系统与评价指标框架。选取宁夏吴忠市2000—2012年数据开展了实例验证,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范围是[0.65,0.70],呈现平缓上升趋势,呈现中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农业系统情况,表明基于欧氏距离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的创新性与优势表现在:一是具有可靠的方法论;二是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引入目标系统与零系统概念,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参照系,提升了评价的可控性;三是数学函数中隐含了指标权重,回避专家打分法引起的误差或错误,也回避了由于指标增减中指标权重不得不重新赋值的专家打分法缺陷;四是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采用函数模型转换,把欧氏距离转换成百分数值一方面易理解,另一方面不同系统的指数值能够进行相互比较。宁夏吴忠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氮肥施用量高、秸秆还田率低、复合肥或专用肥比例低、保护性农作技术推广不够、土壤有机质低以及农村人均收入偏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 目标系统 零系统 欧氏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娜 田云龙 +3 位作者 张蕾 王胜涛 朱昌雄 李红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已初具成效,表现为2015—2022年的8年间,化肥用量减少15.7%,而粮食增产3.9%;化肥施用结构趋向合理化,表现为氮肥用量持续减少,复合肥用量持续增加;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也有所下降,2022年化肥施用强度(298.8 kg·hm^(-2))比2015年减少62.2 kg·hm^(-2),但施肥强度仍有进一步减量空间;化肥减量、养分利用、元素循环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望为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减量增效行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本文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科学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出政策和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现状和未来的行动方针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氮肥利用率 减量增效 有机肥替代 施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及雨水资源高效调控技术路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鲍玉海 贺秀斌 +3 位作者 尹飞虎 伍巧 龚道枝 崔宁博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80,共12页
西南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工程性缺水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雨水资源高效调控是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抗旱防旱的关键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在内的西... 西南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工程性缺水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雨水资源高效调控是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抗旱防旱的关键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在内的西南地区水资源特征及农业干旱特点,总结了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西南地区雨水资源高效调控的基本特征、具体技术路径及主要措施。研究发现,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农业供水保证率亟待提高,自然水系、人工水网与坡面雨水资源集蓄利用工程的互联互通和协同互济能力不够,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弱。研究建议,加强大中型水库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研发分区分类的地表径流调控技术体系、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广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强化雨水资源集蓄利用模型开发、完善“建管运”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科技支撑,为缓解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增加农业水资源供给、优化水资源调配和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资源 集雨利用 季节性干旱 旱地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环境的农业科学观测数据融合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国铮 干珠扎布 +2 位作者 余沛东 杨振琳 高清竹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0年第4期86-94,共9页
长期定位观测是揭示全球环境结构与功能演变规律的重要研究手段,我国农业科学观测数据积累具有良好的实验站基础,已形成由土壤肥力网和种质资源圃网为代表的长期定位观测网络,但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业科学长期定位观测工作在系统化、标准... 长期定位观测是揭示全球环境结构与功能演变规律的重要研究手段,我国农业科学观测数据积累具有良好的实验站基础,已形成由土壤肥力网和种质资源圃网为代表的长期定位观测网络,但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业科学长期定位观测工作在系统化、标准化、网络化方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本文以农业环境科学观测数据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农业科学观测数据的跨领域融合问题,探讨农业环境与作物种质资源、土壤质量、病虫害、农业微生物、畜禽养殖、渔业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交叉与联系,研究农业环境对农业科学观测大数据融合的纽带作用。进一步论述了以农业环境为纽带的农业科学观测数据融合,建立了农业科学观测数据融合框架,讨论了农业科学观测大数据融合在联网观测、数据标准化、数据采集和数据融合等方面的条件。提出了在联网观测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科交叉,推动数据标准化,稳定经费支持,保障数据采集,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探索数据融合方法等建议,以期促进农业科学观测大数据融合发展,挖掘农业科学观测数据的价值,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 大数据融合 长期定位观测 观测数据 科学数据管理 科学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模型的辽宁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天阳 谢立勇 +4 位作者 邓天乐 祖天时 赵洪亮 郭李萍 王鑫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434,共11页
为科学核算辽宁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潜力,基于2000—2021年辽宁省农用物资投入、农地利用、土壤碳排放、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5部分20类碳源的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并采用碳源系数法对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用超效率SB... 为科学核算辽宁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潜力,基于2000—2021年辽宁省农用物资投入、农地利用、土壤碳排放、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5部分20类碳源的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并采用碳源系数法对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辽宁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投入指标松弛量;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分解农业碳排放主要的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计算其贡献值并探究其碳排放的效益值。结果表明:1)22年间辽宁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在前11年持续增长,后11年波动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波动降低。2)农用物资投入、农地利用、土壤碳排放、水稻种植、畜禽养殖导致的农业碳排放量年平均占比依次为36.72%、0.23%、11.36%、5.12%和46.58%。3)22年间,农业碳排放效率由0.19提升至1.04,主要因为投入指标的持续优化,具体表现为农业从业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膜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等松弛量均逐渐减少。4)农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其累计碳排放效应分别为8712.01万和266.98万t,其占比分别为46.02%和1.41%;碳减排的驱动因素为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其累计碳排放效应分别为−9596.30万、−238.09万和−116.33万t,占比分别为50.69%、1.26%和0.61%。建议通过减少种植业化肥使用、优化畜禽养殖管理、提升农业技术效率、合理调整经营规模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辽宁省农业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排放效率 驱动因素 超效率SBM模型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作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旭 王济民 +2 位作者 王秀东 宋莉莉 闫琰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3,共12页
粮食安全事关兴国安邦,是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结合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以及... 粮食安全事关兴国安邦,是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结合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以及重大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可持续发展 战略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新型温室循环农业模式种植效益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徐水县“菜/果-菌”连体温室模式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周颖 邱建军 +4 位作者 尹昌斌 李贵春 祖君鸣 杜艳芹 雷冬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9,共8页
本文开展了"菜/果菌"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对策研究,目的是摸清菇房蔬菜温室连体温室大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投入及经济效益情况,定量比较连体温室与普通温室大棚种植模式生产效益,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采用... 本文开展了"菜/果菌"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对策研究,目的是摸清菇房蔬菜温室连体温室大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投入及经济效益情况,定量比较连体温室与普通温室大棚种植模式生产效益,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农户访谈,了解菇房温室连体大棚的设计结构及栽培措施,分析产业链条结构及模式基本特征;通过跟踪监测与问卷调查,比较分析连体温室与普通温室种植模式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基于连体温室大棚的"菜/果菌"循环农业模式比普通温室大棚经济效益高;以单一种植茄子、青椒、西红柿和丝瓜4种蔬菜的生产模式效益做比较,连体温室大棚的年均净收益分别是传统大棚净收益的6.3倍、3.5倍、2.3倍和1.1倍,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基于连体温室设计的种植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推广的一种新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体温室大棚 “菜 果-菌”立体种植 循环农业模式 经济效益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农业立体污染的构思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勇 张晴雯 +1 位作者 章力建 蔡典雄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9-403,共5页
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防治农业立体污染,已经成为研究我国食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论述137Cs2、10Pbex7、Be的来源和示踪原理入手,提出了应用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农业立体污染的新构思,主要包括:查明... 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防治农业立体污染,已经成为研究我国食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论述137Cs2、10Pbex7、Be的来源和示踪原理入手,提出了应用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农业立体污染的新构思,主要包括:查明农业景观系统中污染物质的本底值,辨析污染物来源和传输路径,评价不同农艺措施和土地利用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的有效性,建立基于环境核素示踪的农业立体污染分布式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立体污染 环境放射性核素(^137Cs、^210Pbex、^7Be) 时空格局 预测与防治 核素示踪技术 环境放射性 污染物质 农业 立体 构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干旱强度-持续时间-损失量”三维特征变量的干旱评估模型研究
11
作者 李翔宇 雷添杰 +5 位作者 林智韬 姬军红 孙晖 吴清华 王嘉宝 陈东攀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3-220,共8页
为研究内蒙古地区受灾人口与干旱强度、持续时间等干旱特征要素的定量关系。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和综合干旱指数(CDI)获取了内蒙古地区受灾人口的样本数据。从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特征要素出发,分析了受灾人口与干旱强度、持续时间之间的... 为研究内蒙古地区受灾人口与干旱强度、持续时间等干旱特征要素的定量关系。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和综合干旱指数(CDI)获取了内蒙古地区受灾人口的样本数据。从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特征要素出发,分析了受灾人口与干旱强度、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了基于“干旱强度-持续时间-损失量”三维特征变量的干旱评估方法与三维模型。研究表明,受灾人口是由干旱强度、持续时间等特征要素共同决定的,受灾人口与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相关,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且受灾人口与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响应关系更趋向于非线性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干旱损失量 干旱强度 持续时间 干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监测协作共用网的内涵与运行模式研究
12
作者 孙宝利 黄金丽 +1 位作者 董一威 仝乘风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年第6期77-79,共3页
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协作共用网,是借助于网络环境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共用,带动整个农业环境领域大联合,使得环境监测、环境预警与控制3个环节紧密联合,提高农业环境管理效率和效益。文中在分析了农业环境协作共用网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 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协作共用网,是借助于网络环境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共用,带动整个农业环境领域大联合,使得环境监测、环境预警与控制3个环节紧密联合,提高农业环境管理效率和效益。文中在分析了农业环境协作共用网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运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共享 时效性 协作共用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bGIS在农业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4
13
作者 杜克明 褚金翔 +3 位作者 孙忠富 郑飞翔 夏于 杨小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1-178,共8页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联网能够及时获取监测点上时间连续的数据,但在进行较大尺度的区域监测时,因空间变异性影响,基于节点的物联网监测技术面临着监测点分布设计、数据空间连续表达等诸多难题。针...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联网能够及时获取监测点上时间连续的数据,但在进行较大尺度的区域监测时,因空间变异性影响,基于节点的物联网监测技术面临着监测点分布设计、数据空间连续表达等诸多难题。针对农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特点,提出了由点到面的区域模拟与评估方法,设计了一套将物联网基于"点"的监测数据与WebGIS基于"面"的空间数据融合分析的解决方案。在已建立的物联网监控中心系统平台基础上,优化集成WebGIS图形化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物联网监测数据与WebGIS空间数据点面融合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系统实现了数据位置地图显示、由点到面的区域模拟与评估、区域监测专题图管理3个功能。以河南省小麦灾情监测为案例对系统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能有效地实现农业环境由点到面的区域动态监测,提高了作物长势与灾害的综合诊断能力,并能够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应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环境 监测 设计 物联网 WEBGIS 点面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旱灾监测中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4
作者 闫峰 覃志豪 +1 位作者 李茂松 王艳姣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4-121,共8页
土壤水分是农业干旱监测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全面回顾了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土壤水分遥感反演进展,重点讨论了各种反演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光学遥感中,热惯量法和作物缺水指数法可分别较好地应用于裸露地和作物覆盖地的土壤水分监测;... 土壤水分是农业干旱监测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全面回顾了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土壤水分遥感反演进展,重点讨论了各种反演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光学遥感中,热惯量法和作物缺水指数法可分别较好地应用于裸露地和作物覆盖地的土壤水分监测;距平植被指数、植被条件指数采用了植被指数因子实现农业旱情监测,温度植被指数、植被供水指数和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同时考虑了作物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微波遥感被认为是当前土壤水分监测中最有效的方法。主动微波遥感空间分辨率较高,但对土壤粗糙度和植被敏感;被动微波遥感空间分辨率低,重访周期短,对大尺度农业旱灾监测具有较大潜力。为提高农业旱灾监测中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的精度和效率,采用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结合可能是较为实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 土壤水分 遥感 光学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μC/OS-II嵌入式技术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实现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秀红 孙忠富 +3 位作者 肖春华 杜克明 王谦 王迎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6-161,共6页
针对农业环境远程监测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和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以ARM CPU为硬件核心,通过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调度与管理,实现农业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然后经由CDMA/GPRS无线移... 针对农业环境远程监测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和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以ARM CPU为硬件核心,通过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调度与管理,实现农业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然后经由CDMA/GPRS无线移动通信模块将其发送至数据库服务器。在服务器端,采用ASP.NET技术实现动态WEB发布,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随时浏览和下载各种农业信息数据。此方案的实现明显改善了系统的综合性能,在可靠性、集成性、稳定性和扩展性等方面,更能适合分散远程条件下农业环境信息监测与管理的各种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采集 嵌入式系统 环境监测 ΜC/OS-II GPRS与CD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6
作者 覃志豪 徐斌 +4 位作者 李茂松 王道龙 张万昌 李文娟 黄建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69,共9页
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探讨了农业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灾害性天气只是农业成灾的外部环境条件(环境胁迫),在这种环境胁迫下,农业生产系... 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探讨了农业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灾害性天气只是农业成灾的外部环境条件(环境胁迫),在这种环境胁迫下,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对这种环境胁迫的应对和作用。因此农业灾害机理反映了环境胁迫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前,对农业灾害机理研究不足,农业成灾过程和关键因子认识不深入,农业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不完善,已经成为建立有效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灾害时空动态监测,以及国家进行重大防灾减灾决策的瓶颈和障碍。对主要农业灾害机理开展研究以及发展农业灾害理论和监测方法,是国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多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灾害机理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71
17
作者 刘振东 李贵春 +1 位作者 杨晓梅 尹昌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6期13068-13070,13076,共4页
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思路及其政策建议。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推进... 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思路及其政策建议。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推进生物基质产业化对于进一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基质化 循环利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区水体环境质量预警体系构建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立刚 王迎春 +1 位作者 邱建军 白可喻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7-220,共4页
该文根据中国农区水体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区水体环境质量预警体系的概念及其构建原则,设计了由基础数据层、专业服务层和决策应用层构成的预警框架体系,并对农区水体环境质量预警体系的主要功能进行了阐释。文中提出了中国农... 该文根据中国农区水体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区水体环境质量预警体系的概念及其构建原则,设计了由基础数据层、专业服务层和决策应用层构成的预警框架体系,并对农区水体环境质量预警体系的主要功能进行了阐释。文中提出了中国农区水体监测网络及其预警指标体系。该研究可为农区水体环境质量预警系统的真正建立和国家水资源安全提供依据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水体 环境质量 监控 预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2
19
作者 许吟隆 赵明月 +2 位作者 李阔 赵运成 王淳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55-1170,共16页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气候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梳理气候变化的农业影响和适应的逻辑层次。影响的逻辑层次可以归结为:气候平均状态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气候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梳理气候变化的农业影响和适应的逻辑层次。影响的逻辑层次可以归结为:气候平均状态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后果和经济社会后果等4个方面;与气候变化影响的逻辑层次相应,适应气候变化的逻辑层次可以分解为:气候变暖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根据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新特征,系统调整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增强农业气候韧性;以及农业经济社会系统整体的优化转型。在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已采取的适应措施系统总结回顾基础上,分析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即:气候胁迫不断加大、农业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不断加大、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适应能力薄弱等。最后提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加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扩展气候变化农业影响评估研究领域、科学辨识农业之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风险、揭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机理、构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能力研究、加强农业适应行动实施的保障能力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适应气候变化 逻辑层次 生态系统服务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适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认知 被引量:20
20
作者 段居琦 徐新武 高清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7-202,共6页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表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脆弱性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及人类的响应能力;阐明了气候风险与社...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表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脆弱性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及人类的响应能力;阐明了气候风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适应在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减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及增加气候恢复能力的有效适应原则;提出了适应极限的概念,指出这一概念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含义;提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恢复能力路径;强调要注重适应与减缓的协同作用和综合效应,指出转型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必要选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社会经济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纳入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适应 风险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