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系N_2O扩散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羽 秦晓波 +5 位作者 廖育林 范美蓉 李悦 郗敏 李玉娥 万运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5-223,共9页
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N2O的扩散传输特性,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研究了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2015年4月)脱甲河小流域4级河段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脱甲河水体氨态氮(N... 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N2O的扩散传输特性,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研究了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2015年4月)脱甲河小流域4级河段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脱甲河水体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的年变化范围分别是0.004~8.32(均值1.29±1.49)mg/L、0.01~3.05(均值1.43±0.63)mg/L、0.92~6.72(均值2.99±1.25)mg/L和50.36~248.43(均值138.37±47.56)μS/cm,相应的河流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年变化范围分别是0.006~1.38(均值0.15±0.26)μmol/L和-0.88~337.94(均值32.50±56.41)μg/(m2·h);2)除在冬季河流源头区域观测到个别的负通量外,N2O扩散通量在一年时间内几乎持续处于正值,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季节变化规律为:冬高(70.93±90.89)μg/(m2·h),夏低(12.04±9.02)μg/(m2·h);空间上呈随河流污染负荷梯度的增加通量逐步增加的模式;3)影响脱甲河水体溶存N2O浓度的显著性因子有EC(r=0.45,P<0.05)、NH4+-N(r=0.44,P<0.05)、NO3--N(r=0.52,P<0.05)和DOC(r=0.49,P<0.05);水体N2O扩散通量与NH4+-N(r=0.50,p<0.05)、NO3--N(r=0.58,P<0.05)、DOC(r=0.46,P<0.05)和EC(r=0.50,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水体温度T(r=-0.24,P<0.05)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脱甲小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以及居民生活废水和污水的排入造成的河流水体污染负荷增大是导致脱甲河水体溶存N2O扩散通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可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水系或类似河流N2O扩散特征及影响因素响应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控制 污染 亚热带小流域 水系 氧化亚氮 扩散通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体氮素及其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强 秦晓波 +4 位作者 吕成文 李玉娥 吴红宝 廖育林 鲁艳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为控制流域氮素养分流失、改善流域水体环境,以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脱甲河为研究对象,对表层水体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浓度和水体硝态氮δ^(15)N(δ^(15)N-NO_3-)、沉积物有机质δ^(15)N(δ^(15)N-Org)浓度进行了连续试... 为控制流域氮素养分流失、改善流域水体环境,以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脱甲河为研究对象,对表层水体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浓度和水体硝态氮δ^(15)N(δ^(15)N-NO_3-)、沉积物有机质δ^(15)N(δ^(15)N-Org)浓度进行了连续试验观测,分析氮素浓度及其稳定同位素值的时空特征,探讨影响氮素分布的环境因子及水体NO_3-和沉积物有机质氮素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水体NO_3--N浓度明显高于NH_4^+-N,均值分别为1.62 mg·L^(-1)和0.90mg·L^(-1),并且分别在6月、8月及冬季较高;城镇区和农田区水体NH_4^+-N浓度与其他类型区差异显著(P<0.05),并且显著高于其他水体;NO_3--N浓度在城镇区、农田区及山间林地区较高,水库区较低。支流NH_4^+-N浓度高于干流,均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干流、支流NO_3--N浓度分别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春季。源头和出口处水体均表现为NO_3--N浓度高于NH_4^+-N,源头处氮素浓度低于出口处。水体δ^(15)N-NO_3-及底泥δ^(15)N-Org值分布范围分别为-19.87‰~8.11‰和-0.69‰~6.51‰,水体δ^(15)N-NO_3-最高值在Ⅲ级河段,最低值出现于Ⅳ级河段,各级河段间水体δ^(15)N-NO_3-11月差异较小,而1、2月差异明显;河流底泥δ^(15)N-Org最高值也位于Ⅲ级河段,而最低值则在Ⅰ级河段,Ⅲ、Ⅳ级河段δ^(15)N-Org值随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Ⅰ、Ⅱ级河段δ^(15)N-Org最小值出现于1月。总之,脱甲河水体存在氮素污染现象且以外源输入为主,水体氮素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人工合成肥料及陆源有机质,开展流域氮素分布及来源研究对认识流域尺度氮污染物的源解析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甲河 亚热带 农业小流域 氮污染 氮同位素 氮素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苋菜对砷的吸收能力及植株磷砷关系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骞 曾希柏 +5 位作者 苏世鸣 王亚男 白玲玉 吴翠霞 高雪 贾武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88-1894,共7页
利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苋菜对As(Ⅴ)的耐性、富集能力及其植株中P、As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为2 mg·L^(-1)时,As(Ⅴ)促进了花红柳叶、红柳叶苋菜的生长,但对其他品种苋菜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当营养... 利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苋菜对As(Ⅴ)的耐性、富集能力及其植株中P、As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为2 mg·L^(-1)时,As(Ⅴ)促进了花红柳叶、红柳叶苋菜的生长,但对其他品种苋菜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达到4 mg·L^(-1)时,As(Ⅴ)对所有品种苋菜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As(Ⅴ)浓度处理下,苋菜不同品种地上部砷含量均为白圆叶苋菜≈红柳叶苋菜>花红柳叶苋菜>花红苋菜>严选红圆叶苋菜。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为2 mg·L^(-1)时,苋菜地上部P含量与As含量有显著相关性(r=0.881),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为4 mg·L^(-1)时地上部P、As含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但相关系数达到0.816。苋菜种子中P含量与两种As(Ⅴ)浓度处理下地上部As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r=0.937,0.9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菜 低吸收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研究的认知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绿柳 许红梅 马世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4-259,共6页
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管理文献都在增加。第五次评估报告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与所受的影响在全球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城市中心均在增... 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管理文献都在增加。第五次评估报告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与所受的影响在全球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城市中心均在增加。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的状况以及建设有恢复力的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特别是对于风险和脆弱性最高的人群来说。气候变化对农村地区的主要影响将体现在对淡水供应、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的影响等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更容易遭受多种非气候压力,包括农业投入不足、土地与自然资源政策问题和环境退化。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给、鼓励生物燃料种植或发展中国家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而造成的碳排放(REDD+)项目等在内的气候政策,将对有些农村地区有重要的间接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增加就业机会),也有负面的影响(景观变化和稀有资源冲突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农村 影响 适应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氧化物和改性赤泥对潮褐土中外源砷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媛媛 曾希柏 +6 位作者 白玲玉 王进进 李莲芳 苏世鸣 王亚男 段然 吴翠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45-1551,共7页
选取双金属氧化物(LDO)和两种改性赤泥(RM1和RM2)为钝化剂,应用室内模拟培养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潮褐土中外源砷(As)添加量为10mg·kg-1和50mg·kg-1时,培养时间和钝化剂添加量对土壤砷有效性、小油菜吸收砷的调控效果。结... 选取双金属氧化物(LDO)和两种改性赤泥(RM1和RM2)为钝化剂,应用室内模拟培养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潮褐土中外源砷(As)添加量为10mg·kg-1和50mg·kg-1时,培养时间和钝化剂添加量对土壤砷有效性、小油菜吸收砷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添加钝化剂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土壤有效砷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LDO的调控效果最佳,培养12周时土壤有效砷含量分别降至1.06mg·kg-1(添加10mg·kg-1时)和5.77mg·kg-1(添加50mg·kg-1时);随着钝化剂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易溶态砷(AE-As)的含量逐渐降低,钙结合态砷(Ca-As)的含量则逐渐增加。3种钝化剂比较,添加LDO时铁结合态砷(Fe-As)含量降低,而添加RM2时铝结合态砷(Al-As)含量降低、Fe-As含量增加。盆栽实验结果表明,RM2能显著降低小油菜地上部分的砷含量,且对小油菜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外源砷添加量为50mg·kg-1时,添加RM2后小油菜地上部分砷含量比CK降低了33.7%;LDO也可显著降低小油菜地上部分的砷含量,但同时抑制了小油菜生长,导致其产量显著低于CK。相对改性赤泥而言,采用LDO并不是调控潮褐土中砷有效性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氧化物 改性赤泥 潮褐土 外源砷 砷形态 小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生计和贫困研究的认知 被引量:5
6
作者 马世铭 刘绿柳 马姗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1-253,共3页
本文介绍了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关于气候变化、生计和贫困研究的认知。研究者采用生计透镜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与多维角度的贫困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作为"威胁放大器",对于贫困人口及其生计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同时强调... 本文介绍了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关于气候变化、生计和贫困研究的认知。研究者采用生计透镜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与多维角度的贫困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作为"威胁放大器",对于贫困人口及其生计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同时强调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新的贫困人口类群。通过对气候变化政策响应的综述,得出气候变化政策响应通常并不能使贫困人口受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计 贫困 生计透镜 不平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田中砷污染现状及微生物修复机理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冯秋分 苏世鸣 +5 位作者 曾希柏 张杨珠 李莲芳 白玲玉 段然 林志灵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4期73-75,共3页
综述了我国农田中砷的累积现状,并简要阐述了目前砷污染土壤修复或调控的常用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微生物对环境中砷的作用能力以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微生物 修复机理 累积 挥发 形态转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叶类蔬菜对砷吸收及累积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N.K.Mathieu 曾希柏 +7 位作者 李莲芳 苏世鸣 王秀荣 冯秋分 白玲玉 王亚男 段然 吴翠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490,共6页
运用水培试验方法,比较了5种叶类作物对砷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当营养液中砷浓度为2、4、8mg·L-1时,芹菜(Apium graveolens L.)、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和空心菜(Ipomea aquatica L.)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降低(P<0.0... 运用水培试验方法,比较了5种叶类作物对砷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当营养液中砷浓度为2、4、8mg·L-1时,芹菜(Apium graveolens L.)、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和空心菜(Ipomea aquatica L.)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莴苣(Lactuce sativa var.longifolia)和生菜(Lactuce sativa L.)的地上部生物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表现出相对更高的耐受性;从不同叶类蔬菜对砷的累积来看,在培养液砷浓度为10mg·kg-1时,空心菜地上部分对砷的累积量最高、达1623μg·pot-1,莴苣最低、为45.58μg·pot-1,5种叶类蔬菜累积量大小顺序为:空心菜>芹菜>苋菜>生菜>莴苣。不同砷浓度培养液下,莴苣和生菜对砷的转移系数均值分别为0.02和0.03,富集系数均值分别为2.75和2.66,低于其他蔬菜。该研究结果为应用水培方法快速初步筛选砷低吸收作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类蔬菜 水培试验 累积 转移与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稻食物系统碳足迹结构组成和地区差异 被引量:7
9
作者 王金明 秦晓波 +2 位作者 万运帆 周盛 张志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05-1418,共14页
水稻是中国及全球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系统视角研究其生命周期碳足迹对实现水稻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2018年22个水稻主产省份的统计数据,结合生命周期评估(LCA)法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 水稻是中国及全球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系统视角研究其生命周期碳足迹对实现水稻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2018年22个水稻主产省份的统计数据,结合生命周期评估(LCA)法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开发的CF-Rice水稻碳足迹计算工具,计算并分析了中国水稻食物系统“从摇篮到销售”的碳足迹及其结构组成、地区差异和水稻类型差异。结果表明:1)以单位产量碳足迹进行比较(以CO_(2) eq计),晚籼稻(2.31 kg∙kg^(-1))>中籼稻(1.32kg∙kg^(-1))>粳稻(1.13kg∙kg^(-1))>早籼稻(1.08kg∙kg^(-1));以单位面积碳足迹进行比较(以CO_(2)eq计),晚籼稻(9.15×10^(3) kg∙hm^(-2))>中籼稻(6.34×10^(3)kg∙hm^(-2))>粳稻(5.56×10^(3)kg∙hm^(-2))>早籼稻(4.16×10^(3)kg∙hm^(-2));2)稻田甲烷(CH_(4))是水稻食物系统碳足迹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36.2%-71.5%,其次是施肥,占8.69%-20.0%,收获环节占8.41%-18.5%,产前环节占4.97%-12.1%,机械作业、仓储、加工、包装和运输环节虽占比较小(均<10%)但也不容忽视;3)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而粳稻呈现出自北向南碳足迹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除山东外,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华北地区(内蒙古、河北)的粳稻碳足迹低于华东地区(安徽、江苏、浙江)、华中地区(河南、湖北)和西南地区(云南);4)从温室气体的构成来看,CH_(4)对水稻食物系统碳足迹的贡献率最高,达到20.1%-76.4%,其次为二氧化碳(CO_(2)),贡献率为21.1%-72.3%,氧化亚氮(N2O)的贡献率最低,仅有1.76%-10.7%。水稻食物系统碳足迹的地区和类型差异主要与气候条件、种植管理措施和排放因子有关,因此,控制稻田CH_(4)排放,优化水肥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及粮食损失和浪费可有效降低水稻食物系统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食物系统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估 地区差异 类型差异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穗期低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61
10
作者 李健陵 霍治国 +2 位作者 吴丽姬 朱庆华 胡飞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7-288,共12页
以天优998和桂农占为材料进行盆栽种植,孕穗期置于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低温处理,旨在分析不同低温强度及持续时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探明华南地区主栽水稻孕穗期的低温预警指标。低温设置为日最低温(Tmin)18℃、16℃、14℃和12... 以天优998和桂农占为材料进行盆栽种植,孕穗期置于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低温处理,旨在分析不同低温强度及持续时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探明华南地区主栽水稻孕穗期的低温预警指标。低温设置为日最低温(Tmin)18℃、16℃、14℃和12℃,日较差为4℃,均匀变温,历期分别为1d、3d和5d,另设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水稻为对照。结果表明,孕穗期低温使早稻倒2叶SOD和POD酶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下降,造成光合同化物减少。同时,颖花受精率和可育率下降。每穗总粒数减少、结实率及千粒重降低是造成天优998和桂农占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经Tmin≤16℃处理3d,天优998和桂农占产量显著下降,籽粒发育形成过程明显受阻,倒2叶光合能力降低(P<0.05)。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越严重。杂交稻组合天优998比常规稻桂农占耐低温的能力略弱。日最低温度为16℃持续3d的低温可作为华南地区早稻孕穗期低温冷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 产量 孕穗期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万运帆 游松财 +4 位作者 李玉娥 王斌 高清竹 秦晓波 刘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93-1698,共6页
研究温度升高和CO2浓度增加的气候变化条件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参考意义。采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原位模拟大气CO2浓度450μL·L^-1及温度升高2℃的环境条件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 研究温度升高和CO2浓度增加的气候变化条件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参考意义。采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原位模拟大气CO2浓度450μL·L^-1及温度升高2℃的环境条件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三个处理(对照、增温、增温+CO2),结果表明:①温度及CO2同增对早稻最终株高有显著增加作用,而仅增温只能加快前期株高增长速度而对最终株高没有影响;②增温处理使最终分蘖数增加2~3茎·穴^-1,但在增温条件下增加CO2浓度,分蘖数不再增加;③增加CO2浓度使早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略增,但增温处理没有效应;④增温处理对不同时期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增温+CO2处理使各期生物量较对照显著增加;⑤增温2℃使早稻增产13.3%,而增温基础上再增CO2,产量不再进一步增加。从产量构成因子看,增温或增温+CO2处理条件下早稻增产主要与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顶式气室 大气CO2浓度 温度 早稻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张星 刘杏认 +2 位作者 张晴雯 张庆忠 任建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43-1950,共8页
基于华北农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整个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单施氮磷钾肥)、C1(生物炭4.5 t·hm-2·a-1+氮磷钾肥)、C2(生物炭9.0 t·hm-2·a-1+氮磷钾肥)和... 基于华北农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整个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单施氮磷钾肥)、C1(生物炭4.5 t·hm-2·a-1+氮磷钾肥)、C2(生物炭9.0 t·hm-2·a-1+氮磷钾肥)和SR(秸秆还田+氮磷钾肥)。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玉米拔节期达到最高值,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MBC、MBN含量(P<0.05),并且随着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加。与CK相比,C1、C2和SR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分别提高了105.2%、146.5%、96.4%和123.9%、183.6%、114.3%;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施用高量生物炭更有利于增加土壤MBC、MBN含量。土壤MBC、MBN均与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较差,说明在玉米生育期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MBC、MBN的季节波动,而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更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微生物活性和较稳定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还田 MBC MB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条件下生物炭对污染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许超 林晓滨 +3 位作者 吴启堂 汤海涛 廖育林 秦晓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4-198,共5页
以生物炭为改良剂,采用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添加量生物炭(BC)处理(1%,3%和5%)对污染土壤Zn、Cd、Pb、Cu有效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并用毒性淋出试验(TCLP)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土壤中交换态Zn、Cd、Pb... 以生物炭为改良剂,采用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添加量生物炭(BC)处理(1%,3%和5%)对污染土壤Zn、Cd、Pb、Cu有效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并用毒性淋出试验(TCLP)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土壤中交换态Zn、Cd、Pb、Cu分别降低0.15%~24.11%,1.22%~16.09%,0.47%~21.51%,3.05%~77.30%,且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其降低程度增大。TCLP态Zn、Cd、Pb、Cu含量分别降低0.74%~21.47%,6.67%~47.62%,2.02%~16.74%,0.29%~21.20%,且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其降低程度增大。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后土壤pH上升(-0.01)~0.35个单位,有机质、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0.09%~20.02%,1.59%~38.28%和2.74%~90.14%。土壤pH值与土壤交换态Cu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交换态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淹水条件下污染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可降低重金属Zn、Cd、Pb和Cu的有效性和生态风险,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起到改良土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 有效性 污染土壤 淹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命周期法评价我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减排效果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卫红 李玉娥 +3 位作者 秦晓波 万运帆 刘硕 高清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22-1428,共7页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效改善了不合理施肥现象。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旨在为编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制定农业减排对策提供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估算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约氮肥量...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效改善了不合理施肥现象。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旨在为编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制定农业减排对策提供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估算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约氮肥量,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评估其减排效果,农田减排量依据《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提供的方法进行估算,工业生产过程的减排量依据Specific(primary)energy consumption(SEC)方法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我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节约氮肥(27.23±7.42)kg N·hm-2;到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总计减排量达到了2 500.35万t CO2-e,其中由于氮肥田间施用量的减少导致农田总共减排1 171.83万t CO2-e,由于工业生产氮肥量的减少而节约标煤583.45万t,减排1 328.52万t CO2-e。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氮肥用量,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因而应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同时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肥减排效果,增强农业减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LCA) 测土配方施肥 节约氮肥 温室气体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甲河流域水体溶解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红宝 秦晓波 +5 位作者 吕成文 李玉娥 廖育林 万运帆 高清竹 李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68-1976,共9页
以亚热带脱甲河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脱甲河水系4级河段(S1、S2、S3和S4)溶解有机碳(DOC)浓度与环境因子进行了1年周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的连续观测,并初步探讨了DOC浓度与环境因子... 以亚热带脱甲河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脱甲河水系4级河段(S1、S2、S3和S4)溶解有机碳(DOC)浓度与环境因子进行了1年周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的连续观测,并初步探讨了DOC浓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脱甲河DOC浓度范围在0.46~9.54 mg·L^(-1)之间,均值为3.09±0.01 mg·L^(-1);在季节变化上,DOC浓度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在空间分布上各级河段DOC浓度随河流级别的增加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1.36±0.07)^(4.25±0.21)mg·L^(-1),4级河段间DOC浓度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表明外源输入可能是不同河段DOC浓度变异的主要原因;DOC浓度与河水溶存二氧化碳(CO_2)浓度、盐度、温度、溶解总固体(TDS)及电导率(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pH值变化无显著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水体理化性质及外源输入是造成DOC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供亚热带其他农业小流域水系DOC浓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脱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斌 万运帆 +4 位作者 郭晨 李玉娥 游松财 秦晓波 陈汇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5-1303,共9页
未来气候主要表现为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升温2℃和CO2浓度达到450μL L–1(同比增加60μL L–1)情景是哥本哈根共识下的安全阈值。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进行双季稻大田原位模拟试验,以早... 未来气候主要表现为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升温2℃和CO2浓度达到450μL L–1(同比增加60μL L–1)情景是哥本哈根共识下的安全阈值。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进行双季稻大田原位模拟试验,以早稻两优287和晚稻湘丰优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大田(UC)、对照(CK)、增温2℃(CT)、增CO2 60μL L–1(CC)和同时增温2℃增CO2 60μL L–1(CTC)5个处理,研究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CT的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低于CK,CC和CTC比CK提高籽粒产量19.7%和2.0%,提高氮素积累量15.7%和5.1%;晚稻CT、CC和CTC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比CK分别提高9.2%、14.4%和18.8%,及7.3%、10.2%和15%。茎叶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早稻CC和CTC略低于CK,晚稻CC、CTC均高于CK。氮素吸收利用率早稻以CC最高(45.7%),晚稻以CTC最高(48.5%),分别比CK提高了35.5%和33.1%。氮素农学利用率与之一致,早稻和晚稻的CC和CTC均最高(23.1 kg kg–1和26.9 kg kg–1),比CK提高了56.3%和46.2%。氮素生理利用率早稻和晚稻均以CC最高,相比CK提高了12.7%和10.5%,但差异不显著。CK与UC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大,这表明OTC覆盖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在可接受误差之内。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温度升高2℃对早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不利影响,对晚稻则相反;CO2浓度增加60μL L–1对早稻和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有利影响;同时增温和增CO2对早稻表现抵消作用,对晚稻表现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顶式气室 温度 CO2浓度 双季稻 吸氮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双季稻田钾素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廖育林 鲁艳红 +3 位作者 谢坚 杨曾平 聂军 秦晓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9-204,共6页
以红壤双季稻区长期(1981-2012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双季水稻(Zea mays L.)集约化种植下3年期间(2010-2012年)水稻产量、作物吸钾量、田面水和不同土层渗漏水中钾动态变化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红壤双季稻区长期(1981-2012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双季水稻(Zea mays L.)集约化种植下3年期间(2010-2012年)水稻产量、作物吸钾量、田面水和不同土层渗漏水中钾动态变化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肥能增加水稻稻谷和稻草的产量;水稻从土壤中的吸钾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年平均吸钾量顺序为NPK+RS〉NPK〉NP+RS〉CK〉NP;各处理田面水的钾浓度差异主要表现在施肥后前40d,早、晚稻中田面水的钾浓度随施肥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施肥后第40天,各处理田面水的钾浓度高低差异不大,早稻在2.34-3.43mg/L之间,晚稻2.03-2.97mg/L之间;3个施钾处理不同深度土层渗漏水钾浓度均随施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而不施钾肥的NP和CK两处理随施肥时间的延长变化幅度较小;在水稻施肥后的70d期间,3个施钾处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渗漏水钾浓度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早、晚稻3个土层各处理不同时间渗漏水平均钾浓度的高低顺序均为NPK+RS〉NPK〉NP+RS〉CK〉NP;除NPK+RS处理处于钾盈余外,其他4个处理均处于钾素亏缺。试验结果说明,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配施钾肥和稻草还田不仅能提高水稻高产、稳产的能力,而且对促进钾素养分循环,保持农田钾素平衡,提高土壤钾素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水稻土 产量 钾素运移 钾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厘行动计划》以来适应气候变化谈判进展及未来需求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玉娥 马欣 何霄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回顾了《《巴厘行动计划》以来形成的与适应气候变化议题相关的国际决议及谈判进展,分析了这些决议对推动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进程的可能作用和面临的障碍,综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2015气候协议"的利益诉求和建议。... 回顾了《《巴厘行动计划》以来形成的与适应气候变化议题相关的国际决议及谈判进展,分析了这些决议对推动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进程的可能作用和面临的障碍,综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2015气候协议"的利益诉求和建议。作者认为:《巴厘行动计划》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谈判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建立了适应委员会、国家适应计划进程和应对损失与危害的国际机制等;资金、技术研发、推广和使用、政策法规、机构设置与能力、信息等是提高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限制因素;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仍是"2015气候协议"谈判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非洲集团和小岛屿国家联盟全球适应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危害的补偿的提议,作者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开发评估方法和工具,探讨气候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归因;同时建议中国进一步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 气候变化 谈判进展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猪粪对小麦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陕红 孙宝利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0,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以黄棕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每种土壤上按照有机碳加入量一致的原则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添加有机物)、1.1%和2.7%秸秆处理、2%和5%猪粪处理,研究施用秸秆和猪粪对小麦Cd含量、土壤Cd形态、pH值、有机质组成的影响,为... 采用盆栽试验,以黄棕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每种土壤上按照有机碳加入量一致的原则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添加有机物)、1.1%和2.7%秸秆处理、2%和5%猪粪处理,研究施用秸秆和猪粪对小麦Cd含量、土壤Cd形态、pH值、有机质组成的影响,为利用有机物调控小麦Cd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猪粪均可显著降低小麦各部位Cd含量。施用秸秆和猪粪均可促进土壤Cd由活性较强的交换态向其他形态转化。土壤交换态Cd含量与小麦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秸秆对土壤pH值总体上无显著影响,猪粪可显著降低潮土pH值,增加黄棕壤pH值。施用秸秆和猪粪可使土壤胡敏酸(HA)与富里酸(FA)的比值HA/FA显著升高。土壤HA/FA与交换态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态Cd含量与pH值只有在猪粪施入黄棕壤的处理中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其他处理中均呈正相关。综上,施用秸秆和猪粪均可通过促进土壤Cd形态的转化抑制小麦对Cd的吸收,其机制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组成和pH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猪粪 小麦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水稻侧条施肥技术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段然 王伟政 +2 位作者 李平 白玲玉 曾希柏 《作物研究》 2013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环保型农业在我国已呈雨后春笋之势,将环境效益列为首位的水稻侧条施肥技术也在洞庭湖区得以较为广泛的应用,但这一技术在进一步深入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户认知程度不高,技术壁垒制约,缺乏相应补偿机制等。从当前推广现状入... 环保型农业在我国已呈雨后春笋之势,将环境效益列为首位的水稻侧条施肥技术也在洞庭湖区得以较为广泛的应用,但这一技术在进一步深入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户认知程度不高,技术壁垒制约,缺乏相应补偿机制等。从当前推广现状入手,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分析了洞庭湖区水稻侧条施肥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当地环保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条施肥 环保型农业 环境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