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66
1
作者 徐志宇 宋振伟 +3 位作者 邓艾兴 陈武梅 陈阜 张卫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6,共8页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旱灾与水灾的成灾面积等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投入和气象因素等对粮食生产同样存在影响。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保障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空间格局 生产重心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申请及资助项目分析
2
作者 宋振伟 张金渝 +3 位作者 史利玉 严明理 杨新泉 杜生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为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和棉花科研项目申请,本文以1995―2014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面上基金、青年基金与地区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项目数据为依据,对棉花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了... 为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和棉花科研项目申请,本文以1995―2014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面上基金、青年基金与地区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项目数据为依据,对棉花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棉花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棉花 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栽培学 作物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绿肥作物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阳佳 麻玲源 +5 位作者 南张杰 周吉红 王俊英 周继华 宋振伟 李润枝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为生产上选择耐低温萌发的绿肥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小麦为对照,以红三叶、田菁、黑麦草、紫云英、毛叶苕子、油菜和白三叶7种绿肥作物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标准发芽试验和4℃低温发芽试验,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 【目的】为生产上选择耐低温萌发的绿肥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小麦为对照,以红三叶、田菁、黑麦草、紫云英、毛叶苕子、油菜和白三叶7种绿肥作物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标准发芽试验和4℃低温发芽试验,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并计算其相对值,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耐低温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低温处理降低了绿肥种子的活力,并且7种绿肥作物种子的耐低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毛叶苕子、白三叶和紫云英种子的耐低温萌发能力强于小麦,为强耐低温种子,而红三叶、田菁、黑麦草和油菜种子的耐低温萌发能力弱于小麦,为弱耐低温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种子 低温 种子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被引量:19
4
作者 冯晓敏 杨永 +5 位作者 臧华栋 钱欣 胡跃高 宋振伟 张卫建 曾昭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4,共8页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在大田不施用氮肥的试验条件下,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单作、花生单作、燕麦‖花生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探索燕麦与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花生根瘤的生物固氮效率以及花生体内氮素向燕麦的转移规律。【结果】与单作燕麦相比,燕麦‖花生间作体系下,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加了4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49.0%。间作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相比呈下降趋势,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到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比单作下降了20.6%(P<0.05)。开花结荚期间作花生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比单作两年分别降低了21.3%和16.8%,单位质量的固氮酶活性平均降低了26.2%(P<0.05)。2011年和2012年,虽然在生理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固氮效率与单作相比分别提高了10.3%和37.1%,但花生生物固氮量分别降低了52.3%和26.3%(P<0.05)。2012年间作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达到21.4%,转移氮量为15.3 mg/株。【结论】燕麦‖花生间作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花生单位质量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但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促进了花生固氮能力的发挥,且在燕麦和花生共生期内,花生体内氮素可以转移到燕麦,从而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地上与地下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作用,因而,燕麦‖花生间作是东北农区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氮素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花生间作 根瘤固氮 氮素吸收 氮素转移 ^15N同位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导读:加强籽粒脱水与植株倒伏特性研究、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应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少昆 谢瑞芝 +2 位作者 王克如 明博 侯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43-1746,共4页
全程机械化是现代玉米生产方式的方向,当前条件下,机械收获、特别是机械粒收是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1-5]。为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自2010年起开展了相关工作,先后发表了30余篇相... 全程机械化是现代玉米生产方式的方向,当前条件下,机械收获、特别是机械粒收是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1-5]。为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自2010年起开展了相关工作,先后发表了3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涉及玉米机械籽粒收获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模式集成等不同层面,研究包括籽粒脱水的生理机制[6-8]、不同品种的遗传差异[9-10]、区域生态资源特点与品种搭配[11-12]、机具的配套与应用[13]、籽粒含水和植株倒伏等限制收获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14-15],以及其他与玉米机械粒收相关的内容[16-18],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机械化 植株倒伏 玉米 籽粒 应用 技术 脱水 中国农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质量主要指标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克如 李璐璐 +9 位作者 高尚 王浥州 黄兆福 谢瑞芝 明博 侯鹏 薛军 张国强 侯梁宇 李少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40-2449,共10页
机械粒收是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方向,团队于2012—2019年在玉米主产区21个省(市区)布设了155个点次的粒收试验与示范,开展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筛选和粒收质量调查,共测试了865个玉米品种(组合),获取了2987组8961个机械粒收... 机械粒收是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方向,团队于2012—2019年在玉米主产区21个省(市区)布设了155个点次的粒收试验与示范,开展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筛选和粒收质量调查,共测试了865个玉米品种(组合),获取了2987组8961个机械粒收质量样本数据,分析表明,收获籽粒的平均含水率为25.91%,平均破碎率为7.96%,杂质率为1.18%,总损失率为3.54%,其中落穗损失占76.5%,是收获损失的主要部分。对比2012—2015年测试数据,近年我国玉米收获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其中,2015年以来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平均每年下降0.78%、破碎率平均每年下降0.51%。与美国玉米收获质量相比,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高9.5%,破碎率、杂质率也明显高于美国。收获质量指标间的相关分析表明,破碎率、杂质率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含水率在19.06%时收获破碎率最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仍是籽粒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不同生态区间以黄淮海夏播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和破碎率最高、华北春玉米最低,西北和东北春玉米居中。进一步选育脱水快、收获时含水率低、后期站秆性能好的品种,推广品种脱水与区域气候配置技术,改进收获机械,并适期收获是降低破碎率、损失率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籽粒水分 破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不同玉稻种植模式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淑娅 田少阳 +8 位作者 袁国印 葛均筑 徐莹 王梦影 曹凑贵 翟中兵 凌霄霞 展茗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37-1547,共11页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稻种植模式 产量 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追施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冯金凤 赵广才 +5 位作者 张保军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范仲卿 亓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4-831,共8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A1(中麦8)、A2(中麦175)和A3(轮选518)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B1,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5∶0;B2,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4∶1;B3,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3∶2),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A1(中麦8)、A2(中麦175)和A3(轮选518)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B1,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5∶0;B2,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4∶1;B3,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3∶2),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子粒产量和蛋白质组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和追肥总量相同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开花期追施氮肥的比例有利于抑制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的降解,提高叶片含氮量,延长叶片功能期;B3处理子粒产量及容重、千粒重和蛋白质产量均高于其它两施肥处理,其中B3处理的千粒重显著高于B2处理。品种间各产量因素间差异显著。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球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蛋白组分含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追施比 冬小麦 产量 蛋白组分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11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亓振 王雨 刘孝成 任立凯 李强 孙中伟 王康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5-812,共8页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差异,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150、210、270 kg·hm-23个水平;以行距为裂区,设12、20cm 2个水平;以供试品种为小裂区,设济麦20和中...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差异,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150、210、270 kg·hm-23个水平;以行距为裂区,设12、20cm 2个水平;以供试品种为小裂区,设济麦20和中麦8号2个水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2种小麦籽粒产量均在270kg·hm-2施氮量水平下得到显著提高;在210 kg·hm-2或27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20 cm行距更有利于2个小麦品种高产的形成。随着施氮量增加或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在270 kg·hm-2施氮量和20 cm行距条件下保持较高值,可积累更多光合产物,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均在270 kg·hm-2施氮量、20cm行距组合下达到高产。本研究得到了小麦高产的最佳施氮量和行距组合,这对我国冬小麦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行距 产量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与施氮量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0
作者 常旭虹 赵广才 +6 位作者 王德梅 杨玉双 马少康 李振华 李辉利 贾二红 陈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5-895,共11页
【目的】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也直接影响到小麦籽粒的营养价值。不同地区、品种以及种植方式小麦微量元素营养品质不稳定。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 【目的】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也直接影响到小麦籽粒的营养价值。不同地区、品种以及种植方式小麦微量元素营养品质不稳定。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位于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北京、河北任丘和河北赵县,采用裂区设计,以试验点为主区,即任丘、北京、赵县;施氮量为副区,设5个氮素水平0、90、180、270、360 kg/hm2;小麦品种为副副区,为济麦20、皖麦38、京冬8号、中麦8号。收获后于每个小区中随机取样测定籽粒样品中Fe、Mn、Cu、Zn等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较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不同试点生态条件与施氮量对小麦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微量元素含量的稳定性以及氮肥的调控补偿效应。【结果】1)小麦籽粒中铁、锰、铜、锌微量元素含量受生态环境、栽培因素及品种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各试验因子均对其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差异越大,对小麦微量元素的影响作用越大。降水量可以影响小麦对铁和锰的吸收,锌则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试点纬度影响较大;土壤中的钾可以促进小麦对铁、锰、铜、锌的吸收利用。2)在0~360 kg/hm2施氮范围内,氮肥有利于促进小麦对土壤中铁、铜和锌的吸收,不利于锰的吸收积累。适当施用氮肥有利于缩小小麦籽粒铁、锰、铜元素含量的生态环境变异,提高其生态稳定性,但对锌元素试点间稳定性影响较小。施用氮肥对不同小麦品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缩小小麦品种间铁、锰、锌含量的差异。【结论】栽培环境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大于遗传因素,即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较强的栽培可塑性。施氮有利于弥补生态环境或品种差异引起的微量元素含量不稳定性,调节品种差异并补偿生态环境对小麦造成的不利影响。适宜的栽培环境对提高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态环境 施氮量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旗叶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冯金凤 赵广才 +4 位作者 张保军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范仲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42-146,共5页
为探索化控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创建体系中的作用,以小麦品种(系)中麦175和轮选5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化控剂吨田宝后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旗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起身期+拔节期(B2)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第35天... 为探索化控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创建体系中的作用,以小麦品种(系)中麦175和轮选5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化控剂吨田宝后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旗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起身期+拔节期(B2)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第35天)能更有效抑制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的降解,延长叶片功能期,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化控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喷施化控剂的3个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喷);在品质指标中,沉降值和吸水率均以起身期+拔节期(B2)处理显著高于B0(不喷)、B1(冬前苗期+起身期)两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调控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J卫星数据在棉花种植面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琼 王克如 +3 位作者 李少昆 肖春华 戴建国 房林峰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3-510,共8页
探索利用环境小卫星数据进行棉花种植面积的提取,旨在利用国产卫星数据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的棉花种植面积提取技术,为棉花的遥感估产奠定基础;选取2011年新疆北部国营农场棉花不同生育期内两期HJ卫星影像,根据棉花与研究区其他作物物候和... 探索利用环境小卫星数据进行棉花种植面积的提取,旨在利用国产卫星数据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的棉花种植面积提取技术,为棉花的遥感估产奠定基础;选取2011年新疆北部国营农场棉花不同生育期内两期HJ卫星影像,根据棉花与研究区其他作物物候和光谱差异性、农作物生长规律,运用监督分类算法、密度分割和逻辑运算,辅助于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得到研究区棉花种植面积;结果表明:不同监督分类算法中,神经网络分类法和最大似然法分类效果最佳;最终提取的棉花面积总体精度为87.7%;本文采用的方法较为实际、便捷,提取棉花种植面积的精度符合农场生产要求,可为棉花估产和作物种植结构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J卫星 监督分类 NDVI密度分割 面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植株特性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3
作者 江瑜 管大海 张卫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重要温室气体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水稻植株特性既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也是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但是,至今关于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效应及其机制仍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认识。为...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重要温室气体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水稻植株特性既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也是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但是,至今关于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效应及其机制仍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认识。为此,本文从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征、植株-环境互作等方面,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论述。水稻地上部形态特征如分蘖数、株高、叶面积等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起关键作用的是地下系统。优化光合产物分配在持续淹水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提高水稻生物量在低碳土壤增加稻田甲烷排放,但在高碳土壤下降低甲烷排放。本文还明确了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未来应加强水稻根系形态及其生理特征,以及水稻植株-土壤环境(尤其是水分管理和养分管理)互作对稻田甲烷产生、氧化和排放影响的研究,在方法上应加强微区试验和大田试验的结合,并开展植株和稻田的碳氮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为高产低碳排放的水稻品种选育和低碳稻作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甲烷 稻田 水稻植株特性 植株-环境互作 碳排放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绿洲棉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4
作者 王琼 王克如 +6 位作者 李少昆 肖春华 李静 戴建国 房林峰 陈兵 王方永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8-153,共6页
以天山北坡典型国营农场棉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棉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将棉花不同生育期表征长势的NDVI作为评价指标对棉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再将NDVI与少量理化测定的土壤样点数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 以天山北坡典型国营农场棉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棉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将棉花不同生育期表征长势的NDVI作为评价指标对棉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再将NDVI与少量理化测定的土壤样点数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等)共同作为评价指标,结合地统计方法与遥感影像聚类算法进行评价;并与完全基于土壤样品理化测定数据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基于NDVI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证明将NDVI与少量理化测定的土壤样点数据作为评价指标,能显著提高评价结果与棉田实际土壤肥力状况的一致性。基于NDVI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快速、简便,其评价结果可为研究绿洲棉田土壤质量及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耕地质量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NDVI 土壤肥力 质量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1
15
作者 薛军 王群 +6 位作者 李璐璐 张万旭 谢瑞芝 王克如 明博 侯鹏 李少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82-1792,共11页
针对机械粒收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脱水期间的倒伏问题,本研究通过多点试验调查夏玉米和春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发生类型和规律,分析影响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玉米生理成熟后,茎折率升高是倒伏增加的主要原因;... 针对机械粒收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脱水期间的倒伏问题,本研究通过多点试验调查夏玉米和春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发生类型和规律,分析影响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玉米生理成熟后,茎折率升高是倒伏增加的主要原因;茎折率随抗折力降低而升高,抗折断力降低至14.3N时,茎折率超过5%;植株重心高度逐渐降低,茎秆基部第3节间穿刺强度(RPS)、第4节间压碎强度(CS)、第5节间弯曲强度(BS)均逐渐降低,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DWUL)和含水率也逐渐降低;茎秆抗折断力与RPS、CS、BS、DWUL和含水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PS、CS和BS均与DWUL和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玉米生理成熟后植株自然衰老导致的茎秆干物质降低和水分含量下降,是茎秆机械强度降低、茎折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适期收获,避免田间站秆时间过长引起倒伏率增加导致的收获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倒伏 生理成熟 茎秆强度 干重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特征研究
16
作者 侯海鹏 王瑞卿 +1 位作者 隋华 赵明 《天津农林科技》 2014年第1期1-3,共3页
以主推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于2012年在河南新乡设置密度试验,研究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变化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二个品种表现趋势一致... 以主推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于2012年在河南新乡设置密度试验,研究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变化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二个品种表现趋势一致,产量的变化主要受穗粒数的影响。随密度增大,叶面积指数和收获期群体生物量逐渐增大。综上,在黄淮海中等地力条件下,"郑单958"和"浚单20"最适密度为75 000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夏玉米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品种高产稳产的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召星 肖春华 +5 位作者 邹楠 杨文杰 侯慧杰 王克如 王玉华 杨小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425-430,共6页
为了有效筛选出适合新疆新源地区种植的具有优良果穗性状的高产稳产玉米品种,客观地评价不同品种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国内产量表现优良的20个高产品种为材料,以当地主要推广的品种登海8883(CK)为对照,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变异系数法,高稳系... 为了有效筛选出适合新疆新源地区种植的具有优良果穗性状的高产稳产玉米品种,客观地评价不同品种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国内产量表现优良的20个高产品种为材料,以当地主要推广的品种登海8883(CK)为对照,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对玉米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进行评价,将其穗部性状与产量做相关性分析,综合上述评价结果将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明确适应性好的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显示:1)20个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5个品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登海218和迪卡517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高产性;2)变异系数小的是银玉123、登海119和登海8883,高稳系数大的是登海218、迪卡(DK)517和陕单628,且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标准差(S)、变异系数(CV)与高稳系数(HSC)成显著负相关;平均产量()、最小显著差法(LSD)、S、CV估测的产量稳定性综合评价品种与高稳系数法评价的结果一致;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适应性较好的品种果穗的穗长、穗行数和百粒重性状优良,对玉米单株产量起决定作用。结论:结合果穗性状、各评价参数及产量聚类分析的结果,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高产稳产品种为登海218、DK517,其产量远超登海8883(CK)和其他玉米品种,高产性好,适合在新疆新源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高稳系数法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新疆春播中晚熟玉米最适播期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红根 陈江鲁 +9 位作者 张镇涛 明博 谢瑞芝 李少昆 王克如 刘朝巍 侯鹏 张万旭 杨京京 张方亮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3-158,共6页
春播中晚熟玉米区是新疆春玉米主要种植区域,最适播期的确定是充分利用区域光温资源实现高产高效的典型技术措施,本研究针对新疆春播中晚熟区域生产中广泛选用的品种KWS9384,以2015-2017年高产试验和播期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APSIM作物模... 春播中晚熟玉米区是新疆春玉米主要种植区域,最适播期的确定是充分利用区域光温资源实现高产高效的典型技术措施,本研究针对新疆春播中晚熟区域生产中广泛选用的品种KWS9384,以2015-2017年高产试验和播期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APSIM作物模型,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不同播期产量及其产量稳定性,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验证后的APSIM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该区域玉米的生产情况。根据APSIM模型模拟和播期试验结果,新疆春播中晚熟玉米区KWS9384的最适播期为4月20日-5月5日。本研究可为APSIM模型在该区域的应用及玉米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APSIM模型 最适播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产量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白氏杰 于胜男 +3 位作者 明博 陈亮 王志刚 谢瑞芝 《中国种业》 2020年第8期56-59,共4页
玉米产量的形成由遗传因素、生态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因素共同作用。本研究于2017-2019年选用熟期差异较大的2个典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德美亚1号,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春播玉米区不同纬度和积温资源的赤峰、通辽、兴安盟和呼伦贝尔4个试... 玉米产量的形成由遗传因素、生态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因素共同作用。本研究于2017-2019年选用熟期差异较大的2个典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德美亚1号,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春播玉米区不同纬度和积温资源的赤峰、通辽、兴安盟和呼伦贝尔4个试验点开展联网试验,分析积温条件差异对于品种熟期选择的影响及其增密增产措施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积温充足区晚熟品种郑单958较早熟品种德美亚1号具有更高的产量表现,随着纬度升高、积温减少,在资源限制环境下晚熟品种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差异逐步缩小。增密种植显著提高早熟品种的产量,但晚熟品种产量变化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晚熟品种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差异明显缩小。根据区域生态条件,合理选择熟期品种,积温充足区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积温限制区域结合增密种植措施弥补产量损失,实现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协同提高,促进东北春播玉米生产综合效益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产量 种植密度 技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籽粒含水率对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3
20
作者 李璐璐 薛军 +5 位作者 谢瑞芝 王克如 明博 侯鹏 高尚 李少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47-1754,共8页
玉米机械粒收过程中出现的籽粒破碎、果穗遗漏、籽粒散落等影响收获质量的现象是机械粒收推广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开展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确定适宜粒收时期、指导品种改良等的基础,对于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 玉米机械粒收过程中出现的籽粒破碎、果穗遗漏、籽粒散落等影响收获质量的现象是机械粒收推广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开展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确定适宜粒收时期、指导品种改良等的基础,对于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5年和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院新乡综合试验站,以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用品种为试材,采用同一收获机和操作人员分期收获,调查不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变化以及破碎率、杂质率、落粒率和落穗率等机械粒收质量指标,分析籽粒含水率与粒收质量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收获期推迟,籽粒含水率逐渐降低,籽粒破碎率和落粒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杂质率逐渐降低,落穗率逐渐增加。2年参试样本籽粒含水率分布在9.68%~41.36%之间,破碎率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符合y=0.068x2–2.743x+31.09 (R2=0.79**, n=140)模型;含水率在15.47%~24.78%之间时,破碎率低于5%;含水率为20.05%时,破碎率最低。杂质率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符合y=0.0158e0.1111x (R2=0.66**,n=140)模型,杂质率随着含水率降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落粒率与籽粒含水率符合y=0.006x2–0.236x+3.479 (R2=0.42**, n=127)模型,含水率为20.37%时,落粒率最低。落穗率与籽粒含水率符合y=2578.7645/x2.2453 (R2=0.35**, n=140)模型,当含水率低于16.15%时,落穗率将超过5%。研究还发现,即使籽粒含水率相近,不同品种的收获质量(特别是籽粒破碎率)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破碎率是决定机械粒收质量的关键因素,以破碎率5%和落穗率5%为标准,黄淮海夏玉米适宜机械粒收的籽粒含水率范围为16.15%~24.78%,籽粒含水率在20%左右时,收获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破碎率 杂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