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种药剂防治小麦全蚀病效果试验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丹丹 赵国建 +8 位作者 赵鹏飞 孔欣欣 赵国轩 要世瑾 金建猛 王睿 赵琦 刘朝晖 李冠甲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5期106-107,共2页
为控制小麦全蚀病的扩展蔓延,确保粮食安全,开展了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试验,研究了5种药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5种药剂均能降低全蚀病的发病率,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采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防治效果... 为控制小麦全蚀病的扩展蔓延,确保粮食安全,开展了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试验,研究了5种药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5种药剂均能降低全蚀病的发病率,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采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用"XBS"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防效分别是95.20%和90.24%,其他各处理防效在74.80%~83.74%之间;各个处理和对照相比均能提高小麦产量,以采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包衣处理增产最多,和对照相比,增产26.11%,其次是XBS包衣,和对照相比,增产19.44%,其他各处理增产幅度在1.37%~17.06%之间。这两种药剂建议在全蚀病发病率较高的麦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全蚀病 防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云奇 陶洪斌 +4 位作者 王璞 郭步庆 鲁来清 张丽 尤桂芸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94-1598,共5页
为进一步明确夏玉米在基肥和拔节期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吐丝肥的增产机理,于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布置了田间试验。共设置4种施氮模式:即模式Ⅰ,施氮量90 kg·hm-2(播前90 kg·hm-2);模式Ⅱ,施氮量190 kg·hm-2... 为进一步明确夏玉米在基肥和拔节期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吐丝肥的增产机理,于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布置了田间试验。共设置4种施氮模式:即模式Ⅰ,施氮量90 kg·hm-2(播前90 kg·hm-2);模式Ⅱ,施氮量190 kg·hm-2(播前150 kg·hm-2+拔节40 kg·hm-2);模式Ⅲ,施氮量250 kg·hm-2(播前90 kg·hm-2+拔节160kg·hm-2);模式Ⅳ,施氮量300 kg·hm-2(播前50 kg·hm-2+拔节150 kg·hm-2+吐丝100 kg·hm-2)。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基肥和拔节肥的基础上,再追施吐丝肥,与不施吐丝肥的模式相比,其吐丝后11~20 d、21~30 d、31~40 d内,每天增加的枯叶数分别减少0.01~0.02片、0.01~0.05片、0.02~0.04片;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的峰值有所提高,灌浆中后期SPAD值下降延缓;模式Ⅳ与模式Ⅲ相比灌浆速率峰值提高8.5%,籽粒体积得到显著提高。夏玉米吐丝后籽粒的吸氮量显著提高(模式Ⅳ籽粒吸氮峰值分别是模式Ⅰ、Ⅱ、Ⅲ的1.65倍、1.45倍、1.31倍),氮收获指数增加2.5~13.3个百分点,穗粒数增加。与穗粒数相比,吐丝期增施氮肥(模式Ⅳ)对千粒重的促进更显著,可改善夏玉米产量因子和部分穗部性状,与模式Ⅰ、Ⅱ、Ⅲ相比,分别增产200 kg·hm-2、300 kg·hm-2、400 kg·hm-2。夏玉米增施吐丝肥可以延缓吐丝后光合面积下降,从而为籽粒灌浆提供较多的源,最终提高粒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吐丝肥 SPAD值 氮收获指数 灌浆速率 粒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蔬菜生产模式对日光温室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梁丽娜 李季 +3 位作者 杨合法 解永利 徐智 张陇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6-191,共6页
有机农业作为常规农业的一种替代模式,其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该文通过对日光温室有机、无公害和常规生产模式的比较试验,分析有机生产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年... 有机农业作为常规农业的一种替代模式,其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该文通过对日光温室有机、无公害和常规生产模式的比较试验,分析有机生产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年的试验,有机生产模式可显著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并提高土壤主要酶的活性,各项指标均表现为有机模式优于无公害模式优于常规模式。有机生产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3种生产模式下夏茬番茄产量有机模式高于无公害模式高于常规模式,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模式秋茬作物产量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土壤 农业 有机生产模式 无公害生产模式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张辉 李维炯 +1 位作者 倪永珍 杨合法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2-356,共5页
进行了化肥、有机肥、生物堆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田间比较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进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壤生物活性。表现为与试前土壤比较,土壤容重下降... 进行了化肥、有机肥、生物堆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田间比较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进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壤生物活性。表现为与试前土壤比较,土壤容重下降0.17,总孔隙度提高1.45%,有机质增加0.1%,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大类微生物总量增加1.64倍,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还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增产83.54%,达极显著水平;硝酸盐下降113.0247mg·kg-1;维生素C提高0.2880mg·g-1。结果表明,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综合效果优于其它肥料,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物 土壤性质 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 品质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肥与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在保护地蔬菜上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合法 范聚芳 +1 位作者 牛新胜 李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63-67,共5页
试验研究了化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沼肥对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表现为与试前土壤相比... 试验研究了化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沼肥对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表现为与试前土壤相比较,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加,其中施用沼肥的处理影响最大,土壤容重降低了4.26%,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4.68%,10.7%;施用沼肥,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增加最高,而完全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处理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增幅最大。施用沼肥和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促进黄瓜的生长和提高产量,产量比对照(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102.8%,123.1%。各处理除沼肥和生物有机肥两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另外,施用沼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提高果实中Vc、还原糖含量,并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了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肥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 土壤性质 黄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滴灌制度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和WUE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丽霞 陈源泉 +5 位作者 李超 师江涛 陶志强 聂紫瑾 张建省 隋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64-1870,共7页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棉花与马铃薯套作模式下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2011—2012年,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滴灌定额(75、90、105和120 mm)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产量与滴灌定额呈正比,且与块茎形...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棉花与马铃薯套作模式下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2011—2012年,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滴灌定额(75、90、105和120 mm)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产量与滴灌定额呈正比,且与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的降雨、灌溉定额显著相关,2011年和2012年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0(P<0.05)、r=0.998(P<0.01)。2011年,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2012年,滴灌120 mm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达到24 921.2 kg hm–2,比滴灌75 mm处理提高了15.2%,差异显著;马铃薯的耗水量随滴灌定额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但不同处理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初步表明,适当增加滴灌定额、合理调整灌溉时间结构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6
7
作者 吕丽华 陶洪斌 +3 位作者 王璞 刘明 赵明 王润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8-723,共6页
研究了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对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期通过密度调控碳氮代谢,实现产量与氮肥效率协同提高。结果表明,吐丝期茎叶总糖和全氮积累量和茎叶总糖和全氮的运转率均以中或高密... 研究了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对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期通过密度调控碳氮代谢,实现产量与氮肥效率协同提高。结果表明,吐丝期茎叶总糖和全氮积累量和茎叶总糖和全氮的运转率均以中或高密度下较高,而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以中或低密度显著高于高密度。吐丝前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以中高密度下较高,但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及籽粒氮量均以中低密度较高,表明吐丝期后植株氮素积累量对玉米籽粒氮贡献较大。在中低密度下,3个品种夏玉米产量达10262~11461kghm?2,氮肥利用率达23.00%~34.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碳氮代谢 碳氮比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2
8
作者 吕丽华 陶洪斌 +3 位作者 王璞 赵明 赵久然 鲁来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0-637,共8页
本试验研究了施氮量(0、901、80、270 kg/hm^2)对夏播玉米CF008、金海5号和郑单958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茎叶碳、氮积累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均为在施氮量180 kg/hm^2或270 kg/hm^2下较高,但是最终... 本试验研究了施氮量(0、901、80、270 kg/hm^2)对夏播玉米CF008、金海5号和郑单958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茎叶碳、氮积累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均为在施氮量180 kg/hm^2或270 kg/hm^2下较高,但是最终碳、氮运转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在施氮量90 kg/hm^2下较高。本试验中,碳运转率与产量呈正相关,氮运转率与氮肥利用率呈正相关,表明较高的碳、氮运转率可以促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本研究在施氮量90 kg/hm^2下,CF008和金海5号茎鞘的C/N值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分别为22.1-122.91、35.66-54.23,叶片的C/N值分别为4.32-5.11、9.06-10.57;在施氮量90-180 kg/hm^2下,3个品种夏玉米产量达到了10688-11461 kg/hm^2;CF008和金海5号的氮肥利用率达到了31.55%-49.33%,而郑单958的氮肥利用率仅为15.11%-19.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碳、氮代谢 碳氮比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根瘤菌高效共生体筛选及田间作用效果 被引量:43
9
作者 曾昭海 隋新华 +3 位作者 胡跃高 陈丹明 陈文新 郜瑞路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95-100,共6页
从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菌种保藏中心筛选出19株紫花苜蓿根瘤菌,利用河北吴桥的土壤,经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出适合Vector紫花苜蓿品种的3株高效根瘤菌CCBAU30138,CCBAUN210及CCBAUN96077。并将3株菌进行田间接种效果验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 从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菌种保藏中心筛选出19株紫花苜蓿根瘤菌,利用河北吴桥的土壤,经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出适合Vector紫花苜蓿品种的3株高效根瘤菌CCBAU30138,CCBAUN210及CCBAUN96077。并将3株菌进行田间接种效果验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种CCBAU30138,CCBAUN210和CCBAUN96077后,全年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1.9%,10.2%和13.7%,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比对照增产19.63%,15.63%和13.59%。上述结果说明,通过土壤筛选的高效根瘤菌可以应用到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紫花苜蓿 筛选 田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尺蛾成虫口器感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方梅 洪枫 +3 位作者 潘鹏亮 尹健 赵琦 金银利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0,共6页
为确定茶银尺蠖和灰茶尺蠖2种尺蛾成虫口器及其感器的超微结构,探讨其取食行为,利用扫描电镜对2种尺蛾雌、雄成虫口器及感器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2种尺蛾雌、雄成虫口器形态均无明显差异。茶银尺蠖口器感器具有3类6个亚型,即... 为确定茶银尺蠖和灰茶尺蠖2种尺蛾成虫口器及其感器的超微结构,探讨其取食行为,利用扫描电镜对2种尺蛾雌、雄成虫口器及感器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2种尺蛾雌、雄成虫口器形态均无明显差异。茶银尺蠖口器感器具有3类6个亚型,即毛形感器3个亚型、锥形感器2个亚型和栓锥形感器;灰茶尺蠖口器感器具有3类5个亚型,即毛形感器2个亚型、锥形感器2个亚型和栓锥形感器。2种尺蛾口器感器均具有3类,在结构和分布上十分类似,但形态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蛾科 茶银尺蠖 灰茶尺蠖 口器 感器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胡诚 曹志平 +1 位作者 白娅舒 杨合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5,共5页
为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EM堆肥,即有效微生物制剂+堆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进行了11 a施用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目、19科、39属土壤线虫,包括15属食细菌性线虫、... 为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EM堆肥,即有效微生物制剂+堆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进行了11 a施用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目、19科、39属土壤线虫,包括15属食细菌性线虫、4属食真菌性线虫、14属植物寄生性线虫和6属杂食-捕食性线虫。植物寄生性线虫是优势营养类群,小杆属(Rhabditis)、螺旋属(Helicotylenchus)和盘旋属(Rotylenchus)是优势线虫属。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性线虫数量为EM堆肥>传统堆肥>对照>化肥。土壤线虫可用作施肥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线虫群落 营养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不同管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原生动物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钰飞 李季 +1 位作者 李吉进 杨合法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6-704,共9页
为了解温室环境下不同的农业管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原生动物的影响,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日光温室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8—12月进行了5次取样,测定了有机、无公害和常规管理模式下的土壤真菌、细菌生物量碳和原生动... 为了解温室环境下不同的农业管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原生动物的影响,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日光温室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8—12月进行了5次取样,测定了有机、无公害和常规管理模式下的土壤真菌、细菌生物量碳和原生动物丰度。结果表明:温室环境土壤以细菌分解途径占优势;原生动物中鞭毛虫占绝对优势。管理模式对土壤真菌生物量碳、细菌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总碳、原生动物各类群(鞭毛虫、纤毛虫和肉足虫)丰度及总数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真菌/细菌比率、鞭毛虫和肉足虫的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影响。细菌、真菌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管理模式间总体呈现相同的规律,即有机模式>无公害模式>常规模式;对于原生动物,不同类群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规律,总体上有机模式下原生动物数量高于无公害和常规模式的。管理模式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原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量上,而对功能群结构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量碳 原生动物 真菌/细菌比率 温室 有机模式 无公害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温室土壤盐分积累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孟艳玲 王丽萍 +1 位作者 杨合法 李季 《长江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6,共3页
探讨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抑制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的作用。试验设3个处理:有机模式,无公害模式,常规模式(CK),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无公害模式和有机模式温室土壤整个剖面的全盐量显著降低,并且在40~60cm层次差异与对照相比达到极... 探讨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抑制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的作用。试验设3个处理:有机模式,无公害模式,常规模式(CK),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无公害模式和有机模式温室土壤整个剖面的全盐量显著降低,并且在40~60cm层次差异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离子组成上,增加有机肥投入使SO42-、NO3-、Ca2+、Mg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HCO3-和Cl-含量高于常规种植温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模式 无公害模式 常规模式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化剂对重金属的吸附及其吸附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雅曦 李季 +3 位作者 李国学 杨合法 黄妍 徐连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8期53-58,共6页
试验探讨了静态条件下沸石和草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和吸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重金属钝化剂沸石和草炭中加入重金属溶液(Cu2+、Mn2+、Zn2+、Pb2+、Cd2+)的浓度越大,钝化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越多;不同钝化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 试验探讨了静态条件下沸石和草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和吸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重金属钝化剂沸石和草炭中加入重金属溶液(Cu2+、Mn2+、Zn2+、Pb2+、Cd2+)的浓度越大,钝化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越多;不同钝化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略有不同,草炭>沸石;草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亲和力顺序为Zn2+>Mn2+>Cu2+>Cd2+>Pb2+;沸石的为Zn2+>Cu2+>Mn2+>Cd2+>Pb2+;两种钝化剂对重金属的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Langmuir方程不适宜描述两种钝化剂对重金属的等温吸附过程,其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化剂 等温吸附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耕层土壤盐分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子英 孟艳玲 +1 位作者 李季 杨合法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37-1240,共4页
通过定位试验对有机栽培、无公害栽培和常规栽培模式下土壤盐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栽培和无公害栽培模式中土壤盐分差异不显著,常规与无公害栽培模式中土壤盐分差异显著(F0.05=9.04),常规与有机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盐分差异也... 通过定位试验对有机栽培、无公害栽培和常规栽培模式下土壤盐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栽培和无公害栽培模式中土壤盐分差异不显著,常规与无公害栽培模式中土壤盐分差异显著(F0.05=9.04),常规与有机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盐分差异也极显著(F0.01=9.37)。常规栽培与无公害栽培环境中,全年土壤全盐量变化表现为两个积盐期:春季和秋季,以春季积盐最明显;有机栽培环境中,从7月份即出现了积盐过程,并且土壤全盐量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种植 无公害种植 常规种植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冀南地区超高产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兰松 李保军 +3 位作者 张宏彦 朱静 李红铁 陈莉 《河北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8-11,共4页
在冀南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以紧凑型夏玉米品种沃玉四号和沃玉10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行距0.6 m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6.75万株/hm2、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宽窄行(80 cm+40 cm)... 在冀南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以紧凑型夏玉米品种沃玉四号和沃玉10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行距0.6 m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6.75万株/hm2、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宽窄行(80 cm+40 cm)、等行距(60 cm+60 cm)〕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0.6 m 条件下,种植密度在6.75万~9.75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大,玉米产量略有增加,但穗部经济性状变差,其中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显著;在9.75万株/hm2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宽窄行(80 cm+40 cm)种植较等行距(60 cm+60 cm)种植能够改善产量构成性状,其中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明显提高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 产量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对一年二作冬小麦夏玉米的作用
17
作者 卢布 王璞 +5 位作者 周殿玺 王树安 于国建 王润正 鲁来清 李续厚 《中国农村科技》 2004年第5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土壤耕作制度 土壤容重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方梅 金银利 +4 位作者 张丽丽 尹健 陈俊华 赵琦 潘鹏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3-755,共13页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触角 幼虫头部 形态 感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港流域微地貌与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潜在盐渍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华艳 牛灵安 +3 位作者 郝晋珉 宝鲁尔 张彦宏 邢晓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0,共8页
[目的]对近年河北省曲周县土壤潜在盐渍化进行多方位评价,为预防土壤盐渍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微咸水灌溉试验、土壤剖面观测和土样分析,从海拔高度、土层深度、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几个方面对黑龙港流域土壤盐分运移以及其对土... [目的]对近年河北省曲周县土壤潜在盐渍化进行多方位评价,为预防土壤盐渍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微咸水灌溉试验、土壤剖面观测和土样分析,从海拔高度、土层深度、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几个方面对黑龙港流域土壤盐分运移以及其对土壤潜在盐渍化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从区域角度分析,降雨和用微咸水灌溉加剧了表层盐分向下层淋洗的可能性,从而使土壤盐分多在40—100cm土层聚集。质地较为黏重的土层阻止了土壤盐分的运移而聚积在该土层之上,为土壤潜在盐渍化创造了条件。土壤盐分含量与海拔高度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其复相关指数R2=0.76。HCO_3^-的表聚现象比较明显,各土层土壤SO_4^(2-)离子和Ca^(2+)离子与全盐含量之间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相关(0.88*~1.00**,0.89*~0.97**),Ca^(2+)离子与SO_4^(2-)离子之间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相关(0.86*~0.97**)。[结论]微地貌和土体构型的变化将会影响到土壤盐分的重新分配,进而对土壤潜在盐渍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港流域 微地貌 潜在盐渍化 地下水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处理对开麦20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国轩 赵国建 +8 位作者 赵鹏飞 孔欣欣 杨丹丹 要世瑾 金建猛 王睿 赵琦 刘朝晖 李冠甲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3期150-151,192,共3页
水氮耦合对小麦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试验以开麦20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水氮梯度处理。结果显示:水氮耦合大幅度提高了开麦20产量;较高氮素处理加大灌水量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在较低的水氮资源投入下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
关键词 水氮耦合 开麦20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