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界小RNA调控昆虫与寄主植物及病原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贞 陈皓玮 +2 位作者 方海波 刘小侠 张松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9-1028,共10页
小RNA(small RNA,sRNA)是一类序列短于300 bp的非编码RNA,它在生物体的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sRNA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物种之间传递,以跨界方式发挥调控作用。除了视觉... 小RNA(small RNA,sRNA)是一类序列短于300 bp的非编码RNA,它在生物体的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sRNA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物种之间传递,以跨界方式发挥调控作用。除了视觉和化学信息,生物个体之间还可以利用多种分子信号传递和实现信息交流,其中,sRNA分子不仅可以在生物个体内移动和调控基因表达,还可以作为1种分子信号跨越物种发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作关系的信息纽带作用。作为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生态位最丰富的类群,昆虫体内存在多种外源sRNA分子。本文分析了sRNA介导跨界调控的分子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外源sRNA通过生物互作进入昆虫体内,跨界调控昆虫基因表达,影响昆虫与寄主植物及病原微生物之间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sRNA介导的跨界RNAi对昆虫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前景。昆虫和植物之间sRNA分子的跨界转移可以调控植物抗虫性和社会性昆虫的品级分化,微生物的sRNA进入昆虫体内可以辅助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影响寄生蜂的发育。利用基因工程改造或人工表达外源sRNA进行跨界调控是研发害虫高效生防产品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分子信号 小RNA 跨界调控 生物互作 害虫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记录属种东洋巨角大蚊(双翅目:大蚊科)详细记述
2
作者 蔡宾彦 任向明 +1 位作者 杨棋程 杨定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09,共5页
2024年6月于广西南宁发现双翅目Diptera大蚊科Tipulidae中国新记录属种——东洋巨角大蚊Maekistocera filipes fuscana(Wiedemann,1820),其特征为:翅亚前缘室因合并而几乎不可见,第5径脉脉中部明显弯折,盘室近内侧两边长,外侧两边短,呈... 2024年6月于广西南宁发现双翅目Diptera大蚊科Tipulidae中国新记录属种——东洋巨角大蚊Maekistocera filipes fuscana(Wiedemann,1820),其特征为:翅亚前缘室因合并而几乎不可见,第5径脉脉中部明显弯折,盘室近内侧两边长,外侧两边短,呈不规则四边形,臀叶小;生殖刺突细长,顶端弯曲,中部内侧具1小的近卵圆形的指状突,背侧基部近1/3处具1小的钩刺状突。文章提供了东洋巨角大蚊的形态描述,拟定了该属所有物种的中文名,并编制了世界巨角大蚊属Maekistocera的分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蚊科 巨角大蚊属 分类 广西 检索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蒲县梨园茸喙丽金龟发生动态及三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其成虫的毒力测定
3
作者 王威龙 高宇 +7 位作者 何江 席瑞峰 郭勇宏 魏聪 左冠辰 张松斗 李贞 刘小侠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调查茸喙丽金龟Adoretus puberulus的发生规律和成虫日活跃高峰期,为防控关键期提供参考;并筛选出具有良好防效的杀虫剂,为茸喙丽金龟的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2024年4月25日至7月22日山西蒲县梨园通过调查地下蛴螬探究... 【目的】调查茸喙丽金龟Adoretus puberulus的发生规律和成虫日活跃高峰期,为防控关键期提供参考;并筛选出具有良好防效的杀虫剂,为茸喙丽金龟的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2024年4月25日至7月22日山西蒲县梨园通过调查地下蛴螬探究越冬代老熟幼虫化蛹、成虫出蛰为害、产卵和卵孵化时间;于2024年6月12日至8月6日室内每日调查成虫单雌日产卵量以研究产卵规律;于2024年5月6日至8月23日利用诱虫灯研究成虫发生规律;于2023年7月10日至8月4日利用诱虫帐篷研究成虫日活跃高峰期。选用1%苦参碱可溶液剂(soluble concentrate,SL)进行梯度稀释,终浓度分别为50,100,500,1000和5000 mg/L苦参碱,0.3%印楝素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EC)进行梯度稀释,终浓度分别为5,10,20,25和50 mg/L印楝素,6%鱼藤酮微乳剂(microemulsion,ME)进行梯度稀释,终浓度分别为5,20,50,100和1000 mg/L鱼藤酮,采用浸虫法测定这些植物源杀虫剂对茸喙丽金龟成虫的毒力。【结果】在山西蒲县,茸喙丽金龟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初成虫开始出蛰为害;6月中旬出蛰羽化的成虫开始产卵,7月上中旬为成虫产卵盛期;6月底卵开始孵化为幼虫蛴螬,卵历期为2周左右。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在20:00-22:00诱捕的茸喙丽金龟成虫数最多,成虫主要活动时间为20:00-24:00。3种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印楝素和鱼藤酮对茸喙丽金龟成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值分别为515.6,18.6和33.2 mg/L。【结论】通过明确茸喙丽金龟成虫发生规律和晚间活动高峰期,建议在其发生高峰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每天20:00-24:00进行灯诱和人工捕捉成虫,6%鱼藤酮ME稀释500倍(即120 mg/L鱼藤酮)可用于梨园防治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茸喙丽金龟 生活史 发生规律 苦参碱 印楝素 鱼藤酮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昆虫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周行 沈杰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昆虫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昆虫功能基因学。本文综述了农业昆虫功能基因组学在生长发育、多型现象、抗药性、化学信号感受机制、代谢组... 昆虫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昆虫功能基因学。本文综述了农业昆虫功能基因组学在生长发育、多型现象、抗药性、化学信号感受机制、代谢组学以及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农业昆虫在未来研究中新思路和新技术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功能基因组学 农业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脉翅总目昆虫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英 刘星月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2期147-179,共33页
为全面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脉翅总目(Neuropterida)昆虫物种多样性资源现状,通过文献检索,编制广西脉翅总目昆虫物种名录,共计3目14科57属156种,其中广翅目(Megaloptera)2科10属44种,蛇蛉目(Raphidioptera)1科1属1种,脉翅目(Neuroptera)1... 为全面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脉翅总目(Neuropterida)昆虫物种多样性资源现状,通过文献检索,编制广西脉翅总目昆虫物种名录,共计3目14科57属156种,其中广翅目(Megaloptera)2科10属44种,蛇蛉目(Raphidioptera)1科1属1种,脉翅目(Neuroptera)11科46属111种。为进一步了解广西脉翅总目物种多样性,对物种在广西各市级行政区内的分布、中国和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分布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脉翅总目昆虫在广西的分布呈现以“东北-西南”为中心分布带,西部多,东、北部少的分布格局。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广西脉翅总目昆虫以“华南区”分布型及“华南区+华中区”分布型为主,分别占比39.1%和34.6%;依据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广西脉翅总目昆虫以“东洋界”分布型为主,占比72.4%,广西特有种丰富,占比29.5%,世界广布型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分类 脉翅总目 名录 地理分布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致死浓度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闫泽同 孙晓雨 +3 位作者 石旺鹏 黄欣蒸 甄丛爱 董民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7-1076,共10页
【目的】测定药用植物白花丹中重要植物次生物质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2龄幼虫的毒力,并明确亚致死浓度(LC 25浓度)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亲代(F_(0))和子一代(F_(1))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白花丹... 【目的】测定药用植物白花丹中重要植物次生物质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2龄幼虫的毒力,并明确亚致死浓度(LC 25浓度)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亲代(F_(0))和子一代(F_(1))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白花丹素通过饲料混毒法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蜕皮后的第2天)测定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同时以LC 25浓度(0.343 mg/g)白花丹素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统计记录F_(0)代与F_(1)代幼虫历期、化蛹率、蛹历期、雌雄成虫寿命和成虫单雌产卵量,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LC_(25)浓度白花丹素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24 h后,测定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CYP450)3种解毒酶的活性。【结果】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7 d内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和LC_(25)值分别为0.607和0.343 mg/g。与溶剂对照(0.1%丙酮)对比,LC_(25)浓度白花丹素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亲代(F_(0))的化蛹率显著下降了25.13%,雌雄蛹历期分别显著缩短了1.29和1.08 d,成虫的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了47%,产卵期和成虫寿命分别显著降低了1.75和1.19 d;子代(F_(1))的平均世代周期(mean generation time,T)显著缩短了0.91 d。LC_(25)浓度白花丹素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24 h可显著诱导其体内CarE,GST和CYP4503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溶剂对照的1.28,1.30和1.42倍。【结论】LC_(25)浓度白花丹素对亲代(F_(0))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且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24 h可显著提高3种解毒酶CarE,GST和CYP450酶活性,该结论有助于将植物次生物质白花丹素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在生物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白花丹素 生命表 亚致死效应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害虫种群区域性生态调控的系统策略 被引量:17
7
作者 赵紫华 马建华 +1 位作者 高峰 张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5-862,共8页
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生态调控已经成为近十年来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害虫生态调控的防控技术表现了可持续和绿色等特征,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的生态调控系统策略还不完善,很多仍需依赖传统的化学防治为辅助... 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生态调控已经成为近十年来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害虫生态调控的防控技术表现了可持续和绿色等特征,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的生态调控系统策略还不完善,很多仍需依赖传统的化学防治为辅助。面对农业害虫区域性灾变的重大农业生态学问题,本文总结了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包括区域性、异质性、扩散性、突发性、协同性五大特征;重点阐述了害虫种群区域性生态调控的系统策略,形成了预防性管理、靶向式调控、成灾后治理三位一体的害虫"防控治"生态调控体系,协调多种生态调控技术在区域水平内"防控治"才能有效遏制害虫种群的持续暴发;对害虫种群的区域性管理进行了展望,未来害虫种群的区域性生态调控不仅要考虑经济指标,还需要具备安全、高效、精准、可持续四大核心特点。因此,害虫种群的区域化生态调控是未来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调控 区域性管理 害虫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白银和张掖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发生动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红旭 魏姿涵 +9 位作者 曹素芳 贾煜婕 朱高锋 王威龙 赵鹏 田靖 李贞 马鸿波 张松斗 刘小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2-277,共6页
在甘肃省白银和张掖地区梨园,利用三角形性诱捕器连续3年(2021年-2023年)监测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和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以梨小食心虫发生为主,一年发生3代和不完全4... 在甘肃省白银和张掖地区梨园,利用三角形性诱捕器连续3年(2021年-2023年)监测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和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以梨小食心虫发生为主,一年发生3代和不完全4代;越冬代成虫约在4月上旬开始出现,第1代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第3代发生高峰期在8月底至9月中旬。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年诱蛾总量差异较大,最高可达3835头/诱捕器,最低为412头/诱捕器。桃小食心虫在该地区1年发生2代,且发生量较少,全年诱虫总量在70头/诱捕器以下。通过对3个监测点3年数据的分析,初步掌握了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在甘肃省这两个地区的发生规律,为达到良好防控效果,应选择越冬代高峰期之前,即4月中旬进行第一次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发生动态 蛀果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小艺 沈佐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278-2284,共7页
为探讨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技术 ,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 4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桃蚜功能反应的影响。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 ,但... 为探讨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技术 ,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 4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桃蚜功能反应的影响。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 ,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药剂处理后异色瓢虫最大日捕食量降低 ,处理猎物的时间延长 ,捕食速率和寻找效应一般也被减弱。影响结果还与异色瓢虫受药的方式有关。4种药剂中以氰戊菊酯的影响最大 ,鱼藤酮的胃毒作用也较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天敌异色瓢虫的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 ,这为害虫治理中如何协调利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指导科学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致死剂量 杀虫剂 异色瓢虫 捕食作用 影响 生态毒理学 桃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研究初报 被引量:20
10
作者 沈佐锐 于新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99,共6页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胶卷照相机和家用摄像机对田间温室白粉虱寄生的叶片进行拍摄 ,以获得其数字图象。对白粉虱图象的分割采用 Johannsen基于熵的分割算法。对分割后的二值图象利用区域标记算...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胶卷照相机和家用摄像机对田间温室白粉虱寄生的叶片进行拍摄 ,以获得其数字图象。对白粉虱图象的分割采用 Johannsen基于熵的分割算法。对分割后的二值图象利用区域标记算法得到白粉虱个体的数量。对叶片上挨在一起的白粉虱个体采用数学形态学算法进行了分离。用 1 9个带虫叶片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 ,直接利用分割图象进行白粉虱个体计数的累积准确率达 91 .99% ,而分离处理的算法则需要改进。因此 ,这一技术具有进一步在生态研究和 IPM实践中推广的可能性 ,这将使田间微小昆虫的种群数量监测和调查的工作量大幅度降低 ,而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计数 图像处理 计算机视觉 温室白粉虱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异烟酸类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耀果 张景朋 +5 位作者 宋敦伦 段红霞 凌云 蒋标标 王迪 杨新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77-1986,共10页
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异烟酸类EBF类似物.以香叶醇为原料,经4步反应制得20个目标化合物(19个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 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异烟酸类EBF类似物.以香叶醇为原料,经4步反应制得20个目标化合物(19个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及HRMS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桃蚜有驱避活性和杀死活性,其中化合物7d,8f和8n表现出较好的桃蚜驱避活性,对桃蚜的驱避率分别为62.6%,62.0%和61.0%;化合物8a,8b和8d对桃蚜的致死率分别为73.6%,81.1%和70.2%.初步构效关系分析发现,酯基的引入对桃蚜的驱避活性有利;酰胺基的引入对杀蚜活性有利;N烷基取代的链长及支链数量影响驱避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酸 蚜虫报警信息素 类似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2-烷氧基取代苯甲酸香叶酯类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秦耀果 杨朝凯 +5 位作者 张以涵 周雨蓓 潘世香 刘彦 石卓 杨新玲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9-1188,共10页
为了发现结构新颖的蚜虫行为控制剂,以课题组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3e(2-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香叶酯)为先导,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设计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2-烷氧基取代苯甲酸香叶酯类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βF)... 为了发现结构新颖的蚜虫行为控制剂,以课题组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3e(2-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香叶酯)为先导,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设计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2-烷氧基取代苯甲酸香叶酯类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βF)衍生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和高分辨质谱(HRMS)的确证。蚜虫驱避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μg剂量下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驱避活性,其中化合物6i活性最高,驱避率达到60.9%,与先导化合物3e的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靶标蛋白结合实验证明,部分目标化合物与气味结合蛋白ApisOBP9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尤其是化合物6i与ApisOBP9的结合常数达到(4.92±0.18)μmol/L。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6i与靶标ApisOBP9具有较好的结合作用力,能很好地结合到靶标蛋白的活性位点,其结合模式和先导化合物相似。本研究对后续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行为控制剂 蚜虫报警信息素 (E)-β-farnesene衍生物 合成 驱避活性 气味结合蛋白 蛋白结合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筛选发现果蝇miR-2参与调控线粒体稳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灏淼 赵美琦 +2 位作者 张峰超 沈杰 张俊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05-1313,共9页
【目的】真核细胞内线粒体稳态由多条分子通路共同调控,其中miRNA的重要性在最近日益凸显。但是对miRNA如何调控线粒体稳态仍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探究miRNA对线粒体稳态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 【目的】真核细胞内线粒体稳态由多条分子通路共同调控,其中miRNA的重要性在最近日益凸显。但是对miRNA如何调控线粒体稳态仍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探究miRNA对线粒体稳态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幼虫脂肪体细胞中对miRNA进行过表达筛选,监测线粒体形态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参与调控线粒体稳态的miRNA下游靶标,并通过RNAi敲低实验检验靶标基因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结果】在黑腹果蝇幼虫脂肪体中监测了过表达106个miRNA对线粒体形态及果蝇发育的影响,发现21个miRNA过表达引起脂肪体发育异常,其中10个miRNA过表达可以导致幼虫期致死,11个miRNA过表达导致蛹期致死。过表达miR-2导致黑腹果蝇脂肪体细胞中线粒体异样聚集。序列分析表明miR-2很可能靶向调控Pink1基因。Pink1基因表达量确实因miR-2过表达而下调。遗传互作实验发现过表达Pink1基因可以拯救过表达miR-2引起的线粒体异样聚集。【结论】结果说明miR-2很可能通过靶向Pink1基因参与调控线粒体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果蝇 miRNA 线粒体 稳态 miR-2 PINK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食不同猎物对黄带犀猎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苏怡 李永青 +4 位作者 石安宪 查世钰 彩万志 王孟卿 李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74,共7页
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可捕食多种害虫,是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昆虫。为评价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果蝇Drosophila sp.、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棉蚜Aphis gossypii 4种猎物作为规模化饲养黄带犀猎蝽的食物... 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可捕食多种害虫,是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昆虫。为评价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果蝇Drosophila sp.、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棉蚜Aphis gossypii 4种猎物作为规模化饲养黄带犀猎蝽的食物来源的效果,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60±5)%,光周期L∥D=14 h∥10 h条件下,测定了分别取食上述4种猎物的黄带犀猎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以这4种猎物为食均可完成1个世代,且可以继续繁殖,但猎物种类对其相关生物学参数有显著影响。取食斜纹夜蛾的黄带犀猎蝽成虫获得率(69.9±7.6)%,若虫总历期(70.3±0.6)d,产卵前期(21.5±0.5)d,卵期(20.0±0.1)d,单雌产卵量(213.4±22.7)粒,卵孵化率(76.5±3.6)%。其若虫死亡率较低,成虫获得率较高,若虫发育历期最短,各发育阶段的黄带犀猎蝽体重最重。与黄粉虫组相比,其成虫产卵前期显著缩短,卵孵化率显著提高,但成虫寿命较短。说明斜纹夜蛾幼虫可作为室内扩繁黄带犀猎蝽的猎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带犀猎蝽 生物防治 规模化饲养 猎物来源 生物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龄期蠋蝽对黏虫幼虫的捕食作用
15
作者 孙婧婧 王孟卿 +2 位作者 张礼生 彩万志 李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3-149,195,共8页
为了明确天敌昆虫蠋蝽Arma custos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捕食潜能,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和天敌密度下对黏虫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并用HollingⅡ圆盘方程、搜寻效应方程和Watt干扰模型拟合... 为了明确天敌昆虫蠋蝽Arma custos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捕食潜能,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和天敌密度下对黏虫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并用HollingⅡ圆盘方程、搜寻效应方程和Watt干扰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蠋蝽3~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2、0.933、0.892、0.961和0.872;处理时间分别为0.242、0.100、0.084、0.063 d和0.074 d;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132、10.000、11.905、15.873头和13.514头。蠋蝽对黏虫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干扰作用随蠋蝽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干扰系数分别为0.321、0.408、0.413、0.767和0.600。表明蠋蝽对黏虫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潜能,且控害能力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黏虫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