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园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安迪娅 陈宜军 +7 位作者 裴艳群 祝子伏 冯子轩 王丽芳 刘群 贾婷 张昌盛 刘晶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为了解动物园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本试验采集了来自贵阳和北京动物园33种动物,共150份粪便样品。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离心沉淀法富集虫卵和卵囊进行显微镜检查;基于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特异性基... 为了解动物园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本试验采集了来自贵阳和北京动物园33种动物,共150份粪便样品。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离心沉淀法富集虫卵和卵囊进行显微镜检查;基于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特异性基因位点对人兽共患原虫进行PCR检测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动物园动物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4.0%。显微镜检查出的寄生虫包括毛首线虫(20.0%)、细颈线虫(2.7%)、艾美耳球虫(14.7%)和其他线虫(25.3%)。PCR检测4种肠道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隐孢子虫1.3%、毕氏肠微孢子虫8.7%、十二指肠贾第虫12.0%和芽囊原虫32.0%。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存在2种隐孢子虫虫种(安氏隐孢子虫和泛在隐孢子虫);7种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SC02、BEB6、Type IV、PigEBITS 7、Peru8、PtEb IX和D);2种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B和E);8种芽囊原虫基因亚型(ST1、ST2、ST3、ST5、ST8、ST10、ST13和ST14)。结果表明,贵州和北京动物园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非常普遍,并且存在多种人兽共患虫种和基因型。做好动物园寄生虫病的防控不仅是动物园的保护和管理目标,更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动物 寄生虫 显微镜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2
作者 胡晓阳 黄晶晶 +1 位作者 彭铎 张大丙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84-4290,共7页
【目的】探究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弱毒株毒力返强的机制,通过雏鸭试验和基因组序列分析对DHAV-3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用DHAV-3分离株YDF的第140代鸡胚化弱毒株Y14... 【目的】探究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弱毒株毒力返强的机制,通过雏鸭试验和基因组序列分析对DHAV-3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用DHAV-3分离株YDF的第140代鸡胚化弱毒株Y140及其第4代雏鸭传代毒株Y140/4R接种1日龄北京鸭,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雏鸭肝脏、肾脏和血清中的病毒RNA水平。对Y140株及其第1~4代雏鸭传代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与毒力返强有关的分子机制。【结果】接种Y140株的雏鸭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Y140/4R株的雏鸭出现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大体病变,死亡率为40%。与Y140株相比,Y140/4R株感染后3 d存活鸭肝脏和肾脏中病毒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2~3 d死亡鸭肝脏和肾脏中病毒RN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感染后2~4 d,Y140/4R株产生的病毒血症水平显著高于Y140株(P<0.05)。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从第2代开始,2C、3D蛋白和3′-非翻译区分别发生I149V、V236I和A25G突变;从第3代开始,VP1蛋白发生E202D突变。【结论】雏鸭传代可驱动DHAV-3弱毒株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毒力变异株出现,使病毒在靶器官的复制能力以及形成病毒血症的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HAV-3) 弱毒株 毒力返强 复制 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强 高鹏 +6 位作者 周琼琼 周磊 盖新娜 韩军 郭鑫 张永宁 杨汉春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118,共11页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猪的一种热性、出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ASF以高热、皮肤发绀和多种脏器广泛出血等病理损伤为特征,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目前,该病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猪的一种热性、出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ASF以高热、皮肤发绀和多种脏器广泛出血等病理损伤为特征,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目前,该病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因而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ASFV主要靶向猪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常引发淋巴细胞耗竭以及靶细胞和旁细胞死亡,其中细胞凋亡是关键的死亡形式之一。研究已证实,诱导细胞凋亡是ASFV重要的致病机制,与其引起的病理损伤密切相关。ASFV基因组庞大且可编码众多蛋白,尽管许多蛋白功能尚待探索,但已有证据显示,ASFV能够通过编码多种病毒蛋白来精细调控宿主细胞的凋亡过程。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ASFV抑制细胞凋亡以促进病毒复制;而在感染后期,ASFV诱导细胞凋亡以利于子代病毒的释放和传播,并帮助病毒逃逸宿主的免疫应答,反映了ASFV在不同复制阶段对细胞凋亡调控的复杂性。本文旨在综述ASFV的概况、细胞凋亡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以及ASFV调控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以期为该病毒的基础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ASF) 非洲猪瘟病毒(ASFV) 病理损伤 细胞凋亡 致病机制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肺炎支原体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4
作者 康浩然 黄雨薇 +7 位作者 宋程 高鹏 张永宁 周磊 盖新娜 韩军 郭鑫 杨汉春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共9页
猪肺炎支原体(Mhp)是引起猪支原体肺炎(MPS)的病原,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快速诊断和实时监测对该病的防控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难以满足临床上即时检测(POCT)的实际需求。本试验针对Mhp细胞膜表面脂蛋白基... 猪肺炎支原体(Mhp)是引起猪支原体肺炎(MPS)的病原,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快速诊断和实时监测对该病的防控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难以满足临床上即时检测(POCT)的实际需求。本试验针对Mhp细胞膜表面脂蛋白基因p46,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性的引物筛选设计了exo探针及其对应的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AA)技术引物对,建立了Mhp实时荧光(real-time)RAA快速检测方法;随后,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并使用该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对比检测临床样本。结果显示,该方法与猪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猪格拉瑟氏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杆菌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Mhp real-time RAA及其可视化方法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18和29 copies/μL(95%置信区间),敏感性强;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8.0%,重复性好;对108份猪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及其可视化方法与Mhp qPCR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98.15%和99.07%。本试验所建立Mhp real-time RAA方法可以通过便捷式蓝光仪器实现结果的可视化,更适用于资源匮乏的诊断实验室和基层现场,为MPS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 猪肺炎支原体 实时荧光定量PCR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书慈 张海林 +7 位作者 汪渤森 张永宁 周磊 盖新娜 郭鑫 韩军 杨汉春 高鹏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8-107,共10页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猪的网状内皮系统感染、高热、全身性出血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无确实安全有效的ASF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生物安全仍是该病防控的主...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猪的网状内皮系统感染、高热、全身性出血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无确实安全有效的ASF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生物安全仍是该病防控的主要和首要措施。疫病防控,检测先行,对ASFV进行及时、高效、准确的检测和监测是其生物安全防控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ASFV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ASF) 非洲猪瘟病毒(ASFV)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高鹏 叶苗苗 +5 位作者 张永宁 周磊 盖新娜 郭鑫 杨汉春 韩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88,共12页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家猪致死率可达100%,严重威胁我国及世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无确实安全有效的预防用疫苗。本文总结了ASFV的流行历史与态势、生物学特性与复制、感染与致病...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家猪致死率可达100%,严重威胁我国及世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无确实安全有效的预防用疫苗。本文总结了ASFV的流行历史与态势、生物学特性与复制、感染与致病机制、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适应性免疫应答,并讨论了相关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期为我国ASFV研究和防控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ASFV) 流行病学 病原生物学 感染与致病机制 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抑制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雨欣 李晓齐 +2 位作者 王永强 郑世军 高丽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90,共7页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为目前已知的指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环病毒属(Gyrovirus)的唯一成员。CIAV直径为19~26.5 nm,无囊膜,由12个五边喇叭状的衣壳体组成二十面体结构的衣壳。CIAV对高温和化学试...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为目前已知的指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环病毒属(Gyrovirus)的唯一成员。CIAV直径为19~26.5 nm,无囊膜,由12个五边喇叭状的衣壳体组成二十面体结构的衣壳。CIAV对高温和化学试剂有较强抵抗力,100℃下处理15 min才能完全失活,对氯仿、乙醚和丙酮等试剂的处理也很不敏感~([1])。CIAV基因组是单链共价环状DNA,全长约2.3 kb,编码3个病毒蛋白;VP1为衣壳蛋白,是病毒颗粒中唯一的蛋白质~([3]);VP2具有多种功能,对病毒颗粒的形成至关重要~([4]);VP3在体内外可引起细胞凋亡~([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病毒颗粒 二十面体 病毒蛋白 病毒属 衣壳蛋白 喇叭状 化学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害畜禽养殖业的主要冠状病毒 被引量:1
8
作者 程晋龙 赵烨 张国中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6-59,共4页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s)家族成员众多,是多种哺乳动物和家禽疾病的病原,在系统分类上属于套氏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CoVs(冠状病毒)为有囊膜病毒,直径60~120 nm,因病毒粒子表...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s)家族成员众多,是多种哺乳动物和家禽疾病的病原,在系统分类上属于套氏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CoVs(冠状病毒)为有囊膜病毒,直径60~120 nm,因病毒粒子表面有皇冠状的棒状突起被命名为冠状病毒。CoVs基因组为一条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27~30 kb,包括5′帽子结构和3′端poly(A)尾结构,其中复制酶基因占据了基因组2/3的长度,约20 kb,主要功能是编码病毒的各种非结构蛋白,另外1/3基因组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和其他辅助蛋白。冠状病毒粒子包含4种结构蛋白,分别为纤突蛋白(Spike,S)、囊膜蛋白(Membrane,M)、小包膜蛋白(Envelope,E)和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N)[1]。三聚体形式的S蛋白介导了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在感染过程中,S蛋白被裂解为S1和S2两个亚基,S1亚基为受体结合域,S2亚基介导病毒与细胞的进一步融合[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包膜蛋白 结构蛋白 核衣壳蛋白 感染过程 系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交叉反应抗原MIC7A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力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慧娴 陈雅婕 +3 位作者 王先梅 王丽芳 刘群 刘晶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00-2306,共7页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是两种亲缘关系接近的顶复亚门原虫,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基于交叉反应抗原产生的。本研究旨在表达并鉴定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反应抗原TgMIC17A,通过将其应用于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是两种亲缘关系接近的顶复亚门原虫,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基于交叉反应抗原产生的。本研究旨在表达并鉴定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反应抗原TgMIC17A,通过将其应用于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评估该抗原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感染产生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对TgMIC17A进行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通过免疫印迹试验鉴定其反应原性和交叉反应性。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测定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评价其免疫原性。二免后,分别用1×10^(3)个弓形虫Pru速殖子、1.5×10^(7)个新孢子虫Nc1速殖子攻虫,对小鼠的体重变化、存活率进行监测,并在攻虫30 d后检测各组存活小鼠的脑荷虫量,评价TgMIC17A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rTgMIC17A可以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阳性血清识别,相较于未免疫组小鼠,免疫组小鼠体内可产生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P<0.01),且感染弓形虫或新孢子虫的脑荷虫量均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TgMIC17A,鉴定其为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交叉反应抗原。该抗原可以刺激小鼠产生较好的体液免疫反应,并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感染产生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可以为弓形虫和新孢子虫共感染的防治,以及筛选具有交叉免疫保护力的重组疫苗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17A 弓形虫 新孢子虫 交叉反应抗原 交叉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白细胞介素1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10
作者 郑孟加 马萌 +5 位作者 王永强 高丽 曹红 李淑芹 李晓齐 郑世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33,共5页
为制备鸡白细胞介素18(chIL-18)单克隆抗体,本试验从被沙门菌感染过的鸡脾脏DNA提取物中扩增chIL-18基因,并将其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和pGEX-6p-1中,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继而将纯化后的His-chIL-18蛋白免疫BALB/... 为制备鸡白细胞介素18(chIL-18)单克隆抗体,本试验从被沙门菌感染过的鸡脾脏DNA提取物中扩增chIL-18基因,并将其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和pGEX-6p-1中,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继而将纯化后的His-chIL-18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3次免疫后,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以GST-chIL-18作为筛选蛋白通过间接ELISA方法对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经3次亚克隆后,最后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IL-1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2A7和2G5。对抗体纯化后进行鉴定,结果显示,2株抗体亚型均为IgG1,亲和力解离常数(Kd)分别为4.4×10^(-12)和2.06×10^(-10),与chIL-1、chIL-10和chIFN-β无交叉反应,可分别识别chIL-18第58~113位和第114~169位氨基酸区域。本试验制备的单抗为深入研究chIL-18的生物学功能及先天性免疫应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IL-18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构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
11
作者 陈俊成 袁栩 +5 位作者 马子月 李晓齐 曹红 王永强 郑世军 高丽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37,42,共7页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感染鸡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禽业。为了构建CIAV Cux-1株的感染性克隆,本试验通过PCR扩增CIAV全基因组序列,与pcDNA3.1载体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质粒pcDNA3.1-Cux-1。进一步通过对pcDNA3.1-Cux-1酶切、环...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感染鸡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禽业。为了构建CIAV Cux-1株的感染性克隆,本试验通过PCR扩增CIAV全基因组序列,与pcDNA3.1载体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质粒pcDNA3.1-Cux-1。进一步通过对pcDNA3.1-Cux-1酶切、环化得到CIAV Cux-1环状DNA。将环状DNA电转染导入MSB1细胞并连续传代,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进行重组病毒的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拯救出CIAV重组病毒rCux-1(recombinant Cux-1),重组病毒rCux-1携带有特定的遗传标记,并且与亲本株复制能力和蛋白表达水平基本一致。本试验成功构建的CIAV Cux-1株感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CIAV的致病机理和研制新型疫苗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同源重组 感染性克隆 病毒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圆环病毒3型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俄广晓 孙少辉 +9 位作者 邓金 万进 闫才杰 韩峰 马妮妮 戴银娣 杨秋实 张少南 王聪 张振东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11期89-94,共6页
为建立可同时鉴别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以及猪圆环病毒2型(PCV2)、3型(PCV3)的三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ASFV、PCV2、PCV3相关基因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 为建立可同时鉴别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以及猪圆环病毒2型(PCV2)、3型(PCV3)的三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ASFV、PCV2、PCV3相关基因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针对3种病原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并开展了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引物最佳终浓度为0.375pmol/μL,最佳退火温度为61℃,最佳循环数为35;该方法对ASFV、PCV2、PCV3的扩增目的条带分别为873、530和217bp,对猪细小病毒和伪狂犬病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ASFV、PCV2、PCV3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检出下限均为1×10^(4)copies/μL;相同条件下重复性试验获得均匀一致的结果。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ASFV、PCV2和PCV3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猪圆环病毒2型 猪圆环病毒3型 三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