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方稻种资源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研究 被引量:123
1
作者 李自超 张洪亮 +5 位作者 曹永生 裘宗恩 魏兴华 汤圣祥 余萍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0-24,共5页
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中国地方稻种资源 5 0 5 2 6份的 2 6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为基本数据 ,研究了中国地方稻种资源的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 ,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和组内取样方法。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按中国稻作生态... 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中国地方稻种资源 5 0 5 2 6份的 2 6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为基本数据 ,研究了中国地方稻种资源的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 ,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和组内取样方法。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按中国稻作生态区划、按中国稻作生态区内分籼粳两亚种、按中国行政省或自治区、按中国行政省或自治区内分籼粳两亚种、按单一性状等分组和不分组的大随机 ;组内取样量按组内个体数量的简单比例、平方根比例、对数比例和多样性指数比例确定 ;组内取样采用随机方法。应用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变异系数和表型保留比例等 5个参数来检验各取样策略所得的核心种质。结果表明 ,以丁颖分类体系分组、按平方根或对数比例在组内随机取样的策略为中国地方稻种核心种质初级样品的可行策略。在初级核心种质取样量上 ,以计算机提取 6 % ,加上人工定向取样增加优异种质和极值材料约 2 % ,使初级核心种质总数达 4 0 0 0份 ,约占总资源的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方稻种 核心种质 取样策略 稻种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改善农业环境的途径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景辉 王志敏 +2 位作者 胡志全 褚庆全 刘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7,共6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持续生产所依托的农业环境状况。从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看 ,全国粮食生产处于结构性过剩与低水平安全中 ,区域性粮食安全与不安全并存 ;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等均不容乐观 ,...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持续生产所依托的农业环境状况。从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看 ,全国粮食生产处于结构性过剩与低水平安全中 ,区域性粮食安全与不安全并存 ;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等均不容乐观 ,加之自然灾害加重 ,粮食生产的环境成本将随之增加 ,这将影响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为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环境 农业集约化生产 中国 保证程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温带玉米种质与热带、亚热带种质杂优组合模式研究 被引量:63
3
作者 陈彦惠 王利明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57-564,共8页
本研究评价和分析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 5个自交系、 3个改良群体与 10个热带、亚热带群体之间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和杂优组合模式。结果表明 ,大多数温热杂交组合产量高于温带改良群体本身产量 ,一些组合产量接近单交种对照 ... 本研究评价和分析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 5个自交系、 3个改良群体与 10个热带、亚热带群体之间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和杂优组合模式。结果表明 ,大多数温热杂交组合产量高于温带改良群体本身产量 ,一些组合产量接近单交种对照 ,温热杂交种具有普遍的超亲优势。苏湾 1号、墨黄9、TS6、 963× 330、豫综 5号×苏湾 1号、黄早 4×墨黄 9、旅 9×墨黄 9热带、亚热带群体和杂交组合的产量和配合力高 ,利用潜力大 ,可加入到玉米育种方案中以拓宽我国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温热杂交组合的抽雄、吐丝、ASI值、果穗性状基本达到温带生产可利用的标准 ,温带种质中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对外来光敏感基因表现显性 ,但植株和穗位特别高 ,应将其作为改良的重点。按照温热杂交组合的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高的原则 ,筛选出了每个温带杂优群与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最佳杂优组合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玉米种质 杂优模式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范仲学 王璞 梁振兴 《山东农业科学》 2001年第4期47-50,共4页
如何提高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氮肥利用效率的名称和定义比较混乱 ,在使用时应给出明确的定义。世界范围内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仅为 3 3 1 5%~3 4 51 % ,肥料氮的损失途径主要包括硝态氮... 如何提高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氮肥利用效率的名称和定义比较混乱 ,在使用时应给出明确的定义。世界范围内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仅为 3 3 1 5%~3 4 51 % ,肥料氮的损失途径主要包括硝态氮淋洗损失、氨挥发损失、反硝化损失、作物自身地上部的挥发损失和地表径流损失。优化氮肥管理、氮高效品种选育、种植制度的改革以及改善作物的生育条件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但是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综合配套方案目前很难实施。农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各相关学科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类作物 氮肥利用效率 肥料损失途径 氮高效品种 优化氮肥管理 种植制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评定作物生产系统中指标的权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志鹏 曹庆波 文新亚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关系协调权计算方法与Madaline网络方法的比较发现 ,直接将Madaline网络方法应用在作物生产系统内的权重分析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经过对Madaline网络激励函数和误差函数的改进 ,使其对空间的划分更敏感 ,另外可避免网络在学习过... 通过关系协调权计算方法与Madaline网络方法的比较发现 ,直接将Madaline网络方法应用在作物生产系统内的权重分析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经过对Madaline网络激励函数和误差函数的改进 ,使其对空间的划分更敏感 ,另外可避免网络在学习过程中陷入“麻痹”状态和产生振荡。使之更能适应作物生产系统内的权重分析 ,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图 1,表 4 ,参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 权重 作物生产系统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涝渍微地貌变异特征及生态农业模式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章勇 陈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阐述了江汉平原涝渍灾害的成因及其微地貌变异主要特征 ,根据涝渍地域微地貌差异和涝渍灾害发生特点 ,将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分为 6种类型 ,并对其中广泛分布的典型碟形洼地不同高程按水体圈、涝地圈、渍地圈、旱地圈和庭院圈配置实施高... 阐述了江汉平原涝渍灾害的成因及其微地貌变异主要特征 ,根据涝渍地域微地貌差异和涝渍灾害发生特点 ,将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分为 6种类型 ,并对其中广泛分布的典型碟形洼地不同高程按水体圈、涝地圈、渍地圈、旱地圈和庭院圈配置实施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涝渍灾害 微地貌 变异特征 生态农业模式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单产增长规律及预测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景辉 王树安 王志敏 《耕作与栽培》 2001年第5期1-4,24,共5页
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粮食单产发展规律及其对总产的贡献 ,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 ,预测了到 2 0
关键词 粮食单产 产量 影响因素 中国 增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9
8
作者 蔡承智 陈阜 梁颖 《现代化农业》 2002年第11期40-43,共4页
针对我国农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提出应从保护自然资源、治理环境、加快农业科技建设、强化农村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政策等方面 。
关键词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发展途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科技新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阜 《耕作与栽培》 2001年第6期1-2,36,共3页
以我国“九五”期间农业科技攻关研究成果为基础 ,对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进展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农作物高产高效及耕作制度的理论及技术原理、关键技术与技术集成、技术成果生产应用等角度进行总结 ,并对农作物栽培与耕作研... 以我国“九五”期间农业科技攻关研究成果为基础 ,对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进展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农作物高产高效及耕作制度的理论及技术原理、关键技术与技术集成、技术成果生产应用等角度进行总结 ,并对农作物栽培与耕作研究的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栽培 科技进展 耕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新的绿色革命与中国粮食安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志敏 《耕作与栽培》 2001年第1期1-4,9,共5页
关键词 21世纪 绿色革命 中国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作制度浅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毛留喜 张建新 王利文 《耕作与栽培》 2000年第4期3-4,40,共3页
河南省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均较复杂。就农业生产而言 ,作物种类也异常繁多 ,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间、套、轮作制度。为了科学合理地改革种植制度 ,发挥资源优势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取得社会、经... 河南省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均较复杂。就农业生产而言 ,作物种类也异常繁多 ,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间、套、轮作制度。为了科学合理地改革种植制度 ,发挥资源优势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取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本文对河南省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作了浅析 ,对种植结构、种植制度及复种等作了总结 ,最后在挖掘河南农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该省农业资源及生产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气候资源 土壤资源 农作制度 作物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发展农业高校种子企业的战略选择
12
作者 钟国祥 《种子科技》 2002年第2期69-70,共2页
世纪开元 ,农业高校种子企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对中国种子市场存在的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种子公司、生产经营型种子公司、营销型种子公司、科研型种子公司等主要种子公司的实力分析 ,提出了农业高校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选... 世纪开元 ,农业高校种子企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对中国种子市场存在的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种子公司、生产经营型种子公司、营销型种子公司、科研型种子公司等主要种子公司的实力分析 ,提出了农业高校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就是要扬长避短 ,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发展战略 ,创造出与竞争者公司相比较的相对优势实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校种子企业 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 体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在作物生育动态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新宇 张志鹏 +1 位作者 廖桂平 郭建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利用B P神经网络对作物生育动态进行模拟。在对B P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训练算法加以选择后 ,网络模型具有拟合精度高、收敛速度快和泛化能力强等特点。B P网络可用于作物生育进程中单输入单输出、单输入多输出。
关键词 作物生育动态 B-P神经网络 模拟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作物栽培研究方法概况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新宇 郁明谏 王利文 《耕作与栽培》 2000年第2期23-25,共3页
在分析传统作物栽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 ,全面介绍了现代作物栽培的模型方法、人工智能方法以及新兴的全息协调方法 ,并对每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应用状况进行了评述 。
关键词 作物栽培 模拟模型 神经网络 全息协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条中32时期我国小麦条锈抗源之现状 被引量:87
15
作者 杨作民 解超杰 孙其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用条中 (CY) 2 9、 31、 32号生理小种对 6类抗性材料进行了苗期分小种和成株期混小种鉴定。结果表明 ,除Yr5、 10、 15外 ,还有一些 Yr基因和许多抗病材料目前在我国仍表现抗病。加强对这些抗源材料的研究与利用将能缓解当前条锈病抗... 用条中 (CY) 2 9、 31、 32号生理小种对 6类抗性材料进行了苗期分小种和成株期混小种鉴定。结果表明 ,除Yr5、 10、 15外 ,还有一些 Yr基因和许多抗病材料目前在我国仍表现抗病。加强对这些抗源材料的研究与利用将能缓解当前条锈病抗源贫乏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条中32时期 小麦 抗源 现状 生理小种 条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 被引量:108
16
作者 曾亚文 李自超 +4 位作者 申时全 王象坤 杨忠义 张洪亮 陈于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9-174,共6页
以 5 2 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 ,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 ,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 ,... 以 5 2 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 ,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 ,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 ,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大致可划分为多样性中心区、多样性扩散区和多样性贫乏区。 (2 )云南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 ,云南地方稻种是开展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的最佳材料。 (3)以云南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工作 ,不仅可以构建理想的核心种质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方稻种 核心种质 多样性 稻种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型水平上检验水稻核心种质的参数比较 被引量:59
17
作者 张洪亮 李自超 +3 位作者 曹永生 裘宗恩 余萍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2-257,共6页
本研究以在国家品种资源库中编目的 5 0 5 2 6份中国地方稻种资源和采用不同取样方法从中选出的 2 4个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 ,选用了 2 6个分类、形态及农艺性状 ,对检验核心种质的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所选 8个参数中 ,多样... 本研究以在国家品种资源库中编目的 5 0 5 2 6份中国地方稻种资源和采用不同取样方法从中选出的 2 4个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 ,选用了 2 6个分类、形态及农艺性状 ,对检验核心种质的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所选 8个参数中 ,多样性指数、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及变异系数为对比不同核心种质取样方法间优劣的有效参数 ;而表型保留比例为检验核心种质最终有效性和取样比例必不可少的参数。其它三个参数表型平均数离差、最大值离差和最小值离差则仅可用于检验核心种质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核心种质 参数比较 遗传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一粒麦与普通小麦不同绿色器官光合特性和叶绿体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魏爱丽 王志敏 +2 位作者 张俊平 赵明 翟志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1-354,共4页
对野生一粒麦 (T.boeoticum)和普通小麦品种品七 (T.aestivum.cv.Pin7)开花期不同绿色器官光合速率 (Pn)、色素含量、 PSII活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 :野生一粒麦各器官 (旗叶叶片、叶鞘、穗下节间、穗 )的光合速率均... 对野生一粒麦 (T.boeoticum)和普通小麦品种品七 (T.aestivum.cv.Pin7)开花期不同绿色器官光合速率 (Pn)、色素含量、 PSII活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 :野生一粒麦各器官 (旗叶叶片、叶鞘、穗下节间、穗 )的光合速率均明显高于栽培品种品七 ,这与各器官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较多的叶绿体基粒片层数目有密切关系。各器官 PSII活性在两种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同一基因型不同器官的光合能力表现为叶片 >叶鞘 >穗下节间 >穗。叶绿素 a与 b的比值 (Chl a/ b)和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 (Car/ Chl)均是栽培种大于野生种、非叶器官大于旗叶叶片 ,暗示普通小麦栽培种比野生一粒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一粒麦 栽培种 光合性能 叶绿体结构 小麦 绿色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稻种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79
19
作者 李自超 张洪亮 +3 位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孙传清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32-837,共6页
以 5 2 85份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 ,以《云南稻种资源目录》中记录的 31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为基本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大 ,稻种类型多 ,优异资源丰富。云南稻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思茅、临沧、文山等滇西南和滇东... 以 5 2 85份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 ,以《云南稻种资源目录》中记录的 31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为基本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大 ,稻种类型多 ,优异资源丰富。云南稻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思茅、临沧、文山等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 ,占总数的 80 % ;全部稻种资源中粳稻占 5 4 % ,基本表现籼粳各半 ;滇西南和滇东南的遗传多样性最大 ,粳稻多样性大于籼稻。有色米、糯米、香米等全省均有分布 ,且比例较高 ,抗虫、抗病和耐旱等优异资源分布也较广 ,大粒、强分蘖性、高蛋白质含量和软米等优良农艺性状的资源分布较局限 ,如软米资源几乎全部分布于德宏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稻种资源 优异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GE叠图法─分析品种×环境互作模式的理想方法 被引量:124
20
作者 严威凯 盛庆来 +1 位作者 胡跃高 L A Hunt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1-28,共8页
本文介绍一种分析作物区域试验结果的方法-GGE叠图法。首先,将原始产量数据减去各地 点的平均产量,由此形成的数据集只含品种主效应G和品种-环境互作效应GE,合称为GGE。对GGE 作单值分解,并以第一和第二主成分近似之... 本文介绍一种分析作物区域试验结果的方法-GGE叠图法。首先,将原始产量数据减去各地 点的平均产量,由此形成的数据集只含品种主效应G和品种-环境互作效应GE,合称为GGE。对GGE 作单值分解,并以第一和第二主成分近似之。按照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值将各品种和各地点放到一个平 面图上即形成GGE叠图。借助于辅助线,可以直观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某一特定环境下最好的 品种;(2)什么是某一特定品种最适合的环境;(3)任意两品种在各环境下的表现如何;(4)试验中品 种×环境互作的总体模式是怎样的;(5)什么是高产、稳产品种;(6)什么是有利于筛选高产、稳产品 种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环境 品种-环境互作 叠图 作物 区域试验 资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