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力学虚拟人”骨骼系统仿真平台研究
1
作者 魏高峰 王成焘 +1 位作者 张绍祥 叶铭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778-3781,共4页
在中国可视人冷冻切片图像序列数据集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三次有理B样条曲线拟合获得人体头部、颈椎、胸腔、脊柱、上肢、下肢、手部和足部的骨组织曲线曲面模型;然后定义了中国力学虚拟人的整体坐标系统;最后采用opencascade三维建模算... 在中国可视人冷冻切片图像序列数据集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三次有理B样条曲线拟合获得人体头部、颈椎、胸腔、脊柱、上肢、下肢、手部和足部的骨组织曲线曲面模型;然后定义了中国力学虚拟人的整体坐标系统;最后采用opencascade三维建模算法编程实现了中国力学虚拟人骨骼系统的整体重建,开发了中国力学虚拟人骨骼系统仿真平台软件。该平台可以为航空航天、车辆工程、船舶工业、虚拟手术、医学教学、军事训练、人体生物力学研究、虚拟现实等提供精确的人体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力学虚拟人 三次有理B样条曲线 人体坐标 三维重建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1999年春秋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叶绿素a浓度及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58
2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1 位作者 柴心玉 张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7-526,共10页
根据 1 998年 9月和 1 999年 4月两次调查研究表明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 (37°N~ 41°N,1 1 7.5°E~1 2 2 .5°E)表层叶绿素 a浓度介于 0 .0 4 6~ 5.885 mg/ m3,平均为 1 .892 mg/ m3;1 999年春季介于 0 .1 70~8.0... 根据 1 998年 9月和 1 999年 4月两次调查研究表明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 (37°N~ 41°N,1 1 7.5°E~1 2 2 .5°E)表层叶绿素 a浓度介于 0 .0 4 6~ 5.885 mg/ m3,平均为 1 .892 mg/ m3;1 999年春季介于 0 .1 70~8.0 92 mg/ m3,平均为 1 .62 1 mg/ m3。叶绿素 a的平面分布与历史资料相近月份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调查区南部是整个调查海区的高值区 ,而西部及渤海海峡在不同时期出现过高值 ,中央海区叶绿素 a的浓度都比较低。叶绿素 a浓度剖面分布在春季是从调查区西部、渤海中部到渤海海峡依次增高 ,而秋季刚好相反 ;从调查区南部、渤海中部到北部的变化趋势在春季和秋季都是依次降低的。在连续站进行的现场测量碳同化数介于 0 .2 63~ 4.649mg C/ (mg Chla· h)之间 ,平均值为 1 .91 6 mg C/ (mg Chla· h)。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水柱初级生产力介于 1 0 .1~ 458.3 mg C/ (m2· d) ,平均为 1 63.6 mg C/ (m2· d) ,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位于海峡口附近。1 999年春季 ,介于 64.9~ 740 .6mg C/ (m2· d) ,平均为 32 3.7mg C/ (m2· d) ,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位于海峡口附近和黄河口附近。同历史资料相比 ,初级生产力有所下降。观测和模型的结果表明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 ,而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血流阻断技术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鼎锋 崔秋 +2 位作者 乐守玉 范海涛 王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腹主动脉血流临时阻断技术 (blockofabdomialaorta ,BAA)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骨盆肿瘤切除术 1 64例 ,NBAA(非腹主动脉阻断 ) 94例 ,BAA(腹主动脉阻断 ) 70例 ;骶骨肿瘤切除术 1 0 9例 ,NBAA组... 目的 :探讨应用腹主动脉血流临时阻断技术 (blockofabdomialaorta ,BAA)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骨盆肿瘤切除术 1 64例 ,NBAA(非腹主动脉阻断 ) 94例 ,BAA(腹主动脉阻断 ) 70例 ;骶骨肿瘤切除术 1 0 9例 ,NBAA组 53例 ,BAA组 56例。结果 :骨盆肿瘤BAA组肿瘤大小比NBAA组平均大 0 .8cm ,术程平均缩短 2小时 ,术中平均减少出血 2 2 0 0ml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减少 6 .3 % ,手术死亡率平均减少4 6 %。骶骨肿瘤BAA组肿瘤大小平均比NBAA组大 0 .7cm ,术程平均缩短 1小时 40分 ,术中平均减少出血 160 0ml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减少 2 3 % ,手术死亡率平均减少 7.5 %。结论 :采用BAA技术 ,可以减少术中出血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使止血操作时间相对减少 ,手术切除肿瘤的时间相对延长 ,术野显露更加清楚 ,可以更彻底地切除肿瘤。同时降低了手术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血流阻断技术 骶骨肿瘤 切除 临床评价 骨盆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65
4
作者 杨贤强 曹明富 +4 位作者 沈生荣 方允中 刘明哲 朱善瑾 徐黻本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1期51-59,共9页
用 ESR 法、化学发光法和分光光度法3种实验模型测定,证明茶多酚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效率达92%—98%,明显优于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口喂或腹腔注射给药,茶多酚能提高小白鼠的全血 GSH-Px 活力(P<0.01)和肝中 SOD ... 用 ESR 法、化学发光法和分光光度法3种实验模型测定,证明茶多酚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效率达92%—98%,明显优于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口喂或腹腔注射给药,茶多酚能提高小白鼠的全血 GSH-Px 活力(P<0.01)和肝中 SOD 的活力(P<0.05),降低肝和血清中 LPO 的含量(P<0.01),延缓心肌 LF 的形成(P<0.01)。大白鼠在^(60)Co-γ射线照射前后口喂茶多酚,其全血中的 GSH-Px、SOD 均有提高(P<0.01),血浆和肝脏中的 LPO 含量和心肌中 LF的含量接近或优于阳性(牛磺酸)对照组。用~3H-TdR 掺入法测定茶多酚对 SR-Ⅰ癌细胞 DNA 合成的抑制率,结果达98%。荷瘤小鼠口喂茶多酚后,能明显抑制 S180或 EAC 肿瘤的增长,并能增加荷瘤小鼠的胸腺重量和胸腺细胞数,3个剂量的茶多酚胸腺指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8.5%、43.9%和34.0%。上述结果表明: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防治肿瘤及增加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多酚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生物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和日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铭夏 金龙山 +3 位作者 孙振海 鹿建春 孙润桥 李宗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100,共4页
利用1998年7月的观测资料,对南京市生物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和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气溶胶浓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少;细菌浓度最大值为 700 CFU/m3,真菌浓度最大值为1080 CFU/m3 ,与国内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浓度比较低,... 利用1998年7月的观测资料,对南京市生物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和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气溶胶浓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少;细菌浓度最大值为 700 CFU/m3,真菌浓度最大值为1080 CFU/m3 ,与国内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浓度比较低,但与国外有关观测结果相比其真菌浓度要高出许多;细菌、真菌和花粉浓度在于24h内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溶胶 空气细菌浓度 空气真菌浓度 花粉浓度 大气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4
6
作者 秦晓辉 米卫东 +2 位作者 张宏 李楠 杨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缺氧、H2 O2 和谷氨酸损伤模型 ,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缺氧前后 ,单个...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缺氧、H2 O2 和谷氨酸损伤模型 ,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缺氧前后 ,单个海马神经元内Ca2 + 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 (△Ψm)的变化。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异丙酚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  6~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神经元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作用程度均呈剂量相关 (r =0 89,P <0 0 5 ) ;2 4~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H2 O2 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12~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谷氨酸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3~ 4 8mg·L-1异丙酚对缺氧诱发的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抑制作用(P <0 0 5 ) ;12、4 8mg·L-1异丙酚能减缓缺氧引起的△Ψm降低 (P <0 0 1)。 12、4 8mg·L-1异丙酚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 17 1%和 2 1 1% ,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无清除作用。结论 异丙酚对离体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部分与异丙酚抑制缺氧引起的 [Ca2 + ]i 异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缺氧 钙离子 自由基 线粒体膜电位 异丙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手性识别研究──D,L-色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荧光分析法 被引量:12
7
作者 谢剑炜 翟言强 +1 位作者 杨造萍 阮金秀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1447-1449,共3页
The paper reports the simultaneous fluor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D,L-tryptophanenantiomer by chiral recognition of β-cyclodextrin for the first time. Chiral discrimination isobserved for fluorescence emission of D- a... The paper reports the simultaneous fluor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D,L-tryptophanenantiomer by chiral recognition of β-cyclodextrin for the first time. Chiral discrimination isobserved for fluorescence emission of D- and L-tryptophan when complexed toβ-cyclodextrin, and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reaction temperature, time and PH. The proposedenantiomeric resolution of D- and L-tryptophan is based on the non-fluorescellce emission ofLtryptophan in β-cyclodextrln solution at 35℃ and after 24 h standing by. The fluorescenceemission and absorbance of L-tryptophan disappear with the Increase of β-cyclodextrin at 35℃ and 24 h standing by, where as it is not observed for D-tryptophan. The detection limitsare 3.1×10-8 mol/L for D-tryptophan and 2.7 ×10-7 mol/L for L-tryptophan, respectively,with a RSD of 1. 0%-2. 6% (n=7). The method has been shown to be accurate with a ratioof 2%(molar ratio) of one enantiomer in the presence of the other. The observed pseudo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is calculat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has been discussed usingpyrene as a fluorescence pro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荧光法 色氨酸 对映体拆分 手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肖秀斌 鲁云 +9 位作者 苏航 仲凯励 陈喜林 达勇 刘静 赵世华 王爽 杨波 杨秋实 张伟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单中心近年收治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点及常规化疗近期疗效。方法:1999年9月~2010年9月于本院明确诊断AITL患者23例,其中21例接受治疗。初次治疗17例予CHOP样或CHOP方案,4例予左旋门冬酰胺...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单中心近年收治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点及常规化疗近期疗效。方法:1999年9月~2010年9月于本院明确诊断AITL患者23例,其中21例接受治疗。初次治疗17例予CHOP样或CHOP方案,4例予左旋门冬酰胺酶+博莱霉素+地塞米松+长春地辛方案;化疗后予受累野照射每组各1例,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每组各1例。复发后予ICE、DHAP或ProMACE/CytaBOM方案化疗。维持治疗采用干扰素或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者5例,采用西达苯胺者3例。结果:发病中位年龄60岁,男:女为1.9:1,Ann ArborⅢ~Ⅳ期占96%,57%患者有B组症状,22%患者合并脾受侵/脾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示,39%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75%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80%患者D-二聚体升高。病理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XCL13阳性率100%(12/12),EBER阳性率80%(8/10)疗效结果分析,CHOP样方案组7例获CR,8例获PR;含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组1例获CR,1例获PR。21例患者中位生存27(2.9~51.1)个月,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29%。化疗后90%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33%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结论:AITL为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的外周T细胞肿瘤,多数患者同时存在凝血机制异常。AITL患者因并发免疫功能异常,化疗后骨髓抑制及感染问题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化疗 CHOP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用途光纤生化传感器的设计与研制 被引量:8
9
作者 范世福 陈莉 +1 位作者 肖松山 欧国荣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3-56,共4页
采用发光二极管、大芯径大数值孔径分叉光导纤维作传光介质、硅光电二极管作探测器,以双光束补偿原理为基础,仅用一套光路、一套电路和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研制成可供pH、NH3/NH+4和SO2检测的多用途光纤生化检测系统。仪器... 采用发光二极管、大芯径大数值孔径分叉光导纤维作传光介质、硅光电二极管作探测器,以双光束补偿原理为基础,仅用一套光路、一套电路和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研制成可供pH、NH3/NH+4和SO2检测的多用途光纤生化检测系统。仪器具有体积小、检测灵敏度高、性能稳定、准确方便等优点;pH值的响应可低达0.01pH、对水中的NH+4检测限为2×10-6mol/L、SO-3的检测限为2×10-4mol/L。仪器可做成便携式,可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研究或临床诊断检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生化传感器 传感器 双光路补偿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流损伤时自由基对肺损伤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凌亦凌 黄善生 +4 位作者 闫明 王殿华 王乐丰 刘智峰 方允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08-411,共4页
动态观测了家兔肠缺血—再灌流时入肺血和出肺血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以及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正常时出肺血SOD的含量高于入肺血,P<0.05;入肺血的MDA含量高于出肺血,P<0.05。再灌流初期入肺血SOD含量增加,... 动态观测了家兔肠缺血—再灌流时入肺血和出肺血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以及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正常时出肺血SOD的含量高于入肺血,P<0.05;入肺血的MDA含量高于出肺血,P<0.05。再灌流初期入肺血SOD含量增加,而出肺血SOD变化不明显。后期入肺血SOD含量高于出肺血,P<0.05;肺组织的SOD含量比正常时的减少,P<0.05;入肺血及出肺血的MDA含量均明显升高。结果提示正常时肺组织的SOD活性较高对清除氧自由基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缺血—再灌流损伤初期肺对SOD相关的代谢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后期自由基的增多可致肺组织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法 自由基 肺损伤 SOD 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应激蛋白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12
11
作者 计红 杨焕民 吴永魁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3,62,共4页
将对热应激蛋白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 应激 热应激蛋白 分子伴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的生物学活性和毒理学试验(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贤强 沈生荣 +3 位作者 黄品篯 方允中 曹明富 忻文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S1期125-130,共6页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化学发光法和分光光度法三种实验体系,研究得知茶多酚(TP)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效率均超过90%.抗衰试验表明:TP能增强小鼠全血和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降低过...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化学发光法和分光光度法三种实验体系,研究得知茶多酚(TP)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效率均超过90%.抗衰试验表明:TP能增强小鼠全血和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降低过氧化脂质在肝和血清中的含量(p<0.01)并抑制脂褐素的形成(p<0.01).小鼠经^(60)Co照射后,表现出TP具有抗辐射的作用且优于牛磺酸.抗肿瘤试验表明:TP能抑制肿瘤细胞DNA的生物合成,并能增强荷瘤(EAC和S_(180)),小鼠的免疫力.毒性试验表明:小鼠的LD_(50)=2496±326mg·kg^(-1),具中等蓄积作用,四项遗传毒性试验均显阴性.小鼠口服0.1~0.3%TP6周,亚急性毒性无明显差异.对果蝇进行终身饲喂0.1%TP水溶液,对其寿命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抗衰老 抗辐射 抗肿瘤 毒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乌头中一个新二萜生物碱(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静涵 郝志刚 +2 位作者 周红梅 赵守训 缪振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3-64,共2页
从毛莨科乌头属植物黄花乌头的根中分得一个新的二萜生物碱,通过光谱方法鉴定其结构为13-乙酰基-14-羟基-2-丙酰基亥替钦,并命名为关附辰素。
关键词 黄花乌头 新二萜 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卵巢癌细胞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春敏 刘琦 任蕴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10-12,16,共4页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TRA)对人卵巢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LDH检测及流式细胞仪周期分析对药物作用后的人卵巢癌腹水细胞系 (COC1、COC2 )、卵巢癌上皮细胞系(CAOV3 ) 3种卵巢癌细胞系进行检测...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TRA)对人卵巢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LDH检测及流式细胞仪周期分析对药物作用后的人卵巢癌腹水细胞系 (COC1、COC2 )、卵巢癌上皮细胞系(CAOV3 ) 3种卵巢癌细胞系进行检测。 结果 :ATRA能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 ,当浓度达 10 μmol/L时 ,G0 、G1期细胞比例增加 ,G2 M、S期细胞比例下降 ,细胞增殖速度较对照组减缓。MTT及LDH检测提示在ATRA 30 μmol/L时 ,癌细胞抑制率最佳。 结论 :ATRA应用可有效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 ,促进细胞分化 ,从而达到抑瘤作用 ,并在ATRA 10~ 30 μmol/L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人卵巢癌细胞系 细胞增殖指数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髓复康对损伤后的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平 刘红 +1 位作者 韩凤岳 范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8-360,共3页
为了研究“髓复康”在体外培养中是否具有一定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本研究采用原代培养胎鼠脊髓神经元 ,分别将高浓度的髓复康 ( 10μl/ ml)、低浓度的髓复康 ( 5μl/ ml)与体外培养 5 d的原代脊髓神经元共同孵育 2 4h,空白对照组不加中... 为了研究“髓复康”在体外培养中是否具有一定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本研究采用原代培养胎鼠脊髓神经元 ,分别将高浓度的髓复康 ( 10μl/ ml)、低浓度的髓复康 ( 5μl/ ml)与体外培养 5 d的原代脊髓神经元共同孵育 2 4h,空白对照组不加中药只加入等量的培养液。选用 10 0 μmol/ L的谷氨酸作用于细胞 1h,建立谷氨酸诱导原代脊髓神经元凋亡的细胞培养模型 ,采用酶学方法( MTT法 )评价神经元损伤程度。结果表明 ,髓复康组神经元线粒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明显地高于空白对照组 ,组间有极显著的差异 ( P<0 .0 0 1)。提示 ,“髓复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髓复康 脊髓神经元 保护作用 胎鼠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肝炎病毒现场分离株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珍辉 陈万荣 +7 位作者 周育森 向双云 曹金元 李玉冰 杨久仙 曹授俊 田璐 张浩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81,共4页
为有效防治鸭肝炎,建立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的DHV检测方法,对分离的DHV进行纯化,并制备单克隆抗体。鸭胚尿囊液中的DHV经冻融、氯仿反复处理、PEG浓缩和超速离心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及多... 为有效防治鸭肝炎,建立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的DHV检测方法,对分离的DHV进行纯化,并制备单克隆抗体。鸭胚尿囊液中的DHV经冻融、氯仿反复处理、PEG浓缩和超速离心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及多次亚克隆,成功获得8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DHV-1、DHV-6、DHV-7、DHV-8、DHV-9、DHV-10、DHV-11和DHV-12,并制备出腹水。8株单抗腹水经ELISA法检测,DHV-7、DHV-8的效价为1∶2 000;DHV-6、DHV-10的效价为1∶8 000;DHV-1、DHV-9、DHV-11和DHV-12的效价为(1∶32 000)^(1∶512 000)。抗体亚类鉴定,DHV-6、DHV-7、DHV-8、DHV-10为IgG1;DHV-1、DHV-12为IgG2a;DHV-2、DHV-9、DHV-11为IgG2b。上述抗体均为k链。特异性鉴定表明,上述单克隆抗体只能与从尿囊液中纯化的DHV病毒包板反应,与非DHV抗原无反应。鸭胚中和试验及雏鸭保护试验结果表明,DHV-6、DHV-7、DHV-9、DHV-10具有较好的中和活性,并对雏鸭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肝炎病毒 单克隆抗体 间接ELISA法 中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吸毒死亡法医尸检40例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益鹄 王和枚 +3 位作者 刘世新 黄东森 尹建华 邢豫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9-80,82,共3页
本文介绍并比较30例国外和10例国内吸毒死法医尸检资料,显示国内外吸毒死者的性别、年龄、吸毒史、吸毒方式、常规毒品种类、死因、死亡方式以及病理变化都有相当差别。并讨论了系统尸检在吸毒死法医鉴定中的意义。
关键词 吸毒死 尸体检验 法医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丝束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莲美 朴英杰 +7 位作者 武雷 秦建强 何才姑 王万山 杨俊 余磊 邱小忠 王启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丝束桥接体诱导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方法: 制备坐骨神经损伤SD大鼠动物模型,分别植入HHK或HHK+胶原屏障膜,术后2d、2、3、6、9、12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2d到2周,断端的施万细胞去分化,沿着...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丝束桥接体诱导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方法: 制备坐骨神经损伤SD大鼠动物模型,分别植入HHK或HHK+胶原屏障膜,术后2d、2、3、6、9、12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2d到2周,断端的施万细胞去分化,沿着HHK束表面纵向分裂增殖。术后3周HHK开始降解,施万细胞大量增生。HHK周围有很多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并出现轴突和大量微血管。术后6周,HHK丝周围可见大量新生的神经纤维。术后9周,HHK降解显著,有明显的神经外膜和束膜。术后12周,HHK完全降解,其部位被新的神经纤维取代。HHK丝束+胶原膜屏障膜组与HHK丝束组没有明显区别。结论: HHK具有良好的桥接作用,坐骨神经沿着HHK再生时在其外周就能由微血管和结缔组织形成一屏障膜,无需外加屏障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 组织工程 屏障膜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酸钠对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合成紫杉醇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臧新 梅兴国 +1 位作者 周忠强 常俊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是一种潜在的大规模生产紫杉醇的重要途径,然而和其它植物细胞培养一样,红豆杉细胞的紫杉醇含量较低等问题,限制着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寻找提高和稳定紫杉醇产量的方法,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筛选合适的... 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是一种潜在的大规模生产紫杉醇的重要途径,然而和其它植物细胞培养一样,红豆杉细胞的紫杉醇含量较低等问题,限制着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寻找提高和稳定紫杉醇产量的方法,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筛选合适的生物或非生物诱导子(如真菌培养物、茉莉酸甲酯、水杨酸、Cu2+、Ce4+、Ag+),提高细胞的紫杉醇产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酸钠 悬浮培养 红豆杉细胞 合成 紫杉醇 过氧化物酶 苯丙氨酸裂解酶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内皮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滨 刘迎龙 +2 位作者 冯凯 龚茹 陈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体外分离、扩增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和向内皮细胞(ECs)定向诱导分化,开辟心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来源。方法:采用Percoll(1073g/L)从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出MSCs,纯化和扩增后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目的:体外分离、扩增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和向内皮细胞(ECs)定向诱导分化,开辟心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来源。方法:采用Percoll(1073g/L)从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出MSCs,纯化和扩增后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MSCs向ECs分化,Ⅷ因子(vWF)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TEM)鉴定细胞性质。结果:5·0×105个MSCs在体外扩增15代后,获得8·0×1012个MSCs,扩增了约1·6×107倍;MSCs在加入VEGF诱导培养大约14-21d,80%-90%的诱导细胞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TEM可观察到胞浆内有Weible-palade小体,证实为ECs。结论:成人骨髓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ECs的潜能,这为心脏组织工程瓣体外构建,尤其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组织工程研究中种子细胞的来源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